CN116153890A - 变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3890A
CN116153890A CN202111386529.8A CN202111386529A CN116153890A CN 116153890 A CN116153890 A CN 116153890A CN 202111386529 A CN202111386529 A CN 202111386529A CN 116153890 A CN116153890 A CN 116153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heat dissipation
outlet
inlet
ru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865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阳
杨大成
康国良
丁晓帆
邢云龙
徐光照
李杰培
王帅
张文辉
窦燕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865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538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53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38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流装置,其中的主体散热结构包括进液口、出液口、第一散热模块、第二散热模块和第三散热模块;三个散热模块内分别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进液口直接连通第一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通过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流体通道连通出液口;第一散热模块和第二散热模块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腔内设置直流支撑电容;第二散热模块和第三散热模块之间形成的第二容纳空腔内设置IGBT模块;IGBT模块与直流支撑电容电气连接。本发明通过使冷却液得以环绕在主体散热结构中,为IGBT模块和直流支撑电容提供了一体化的立体散热方案;优先考虑了直流支撑电容的散热,提升变流装置的温度耐受性与功率密度。

Description

变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电驱动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变流装置用于实现电池等储能装置与电机等执行装置之间的电能变换,是电驱动系统的核心功能部件之一。变流装置主要包括:IGBT模块(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直流支撑电容、控制与驱动单元,以及为这些部件提供散热、防护、支撑等功能的结构等。其中,IGBT模块是执行开关动作、实现电力变换的核心部件。随着IGBT模块技术不断发展,其封装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英飞凌公司两种不同的IGBT模块封装为例:能力相近的前提下,Double Side Cooled封装,相比常规EconoDUAL封装,在体积和重量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在工作中,IGBT模块由于每秒钟数千次、甚至上万次的开关动作会带来大量的发热,是变流装置的主要热源,其散热设计十分关键。而变流装置中的其他元器件,比如直流支撑电容,相比IGBT模块来说,虽然发热量很小,但是温度耐受性低,容易因温度过高而失效。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变流装置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散热设计,进一步提升变流装置的温度耐受性与功率密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变流装置温度耐受性差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流装置,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通过优先对直流支撑电容散热避免其温度过高而失效,从而提高了变流装置的温度耐受性与功率密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流装置,包括主体散热结构,所述主体散热结构包括进液口、出液口、第一散热模块、第二散热模块和第三散热模块;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内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内形成有第三流体通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直接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纳空腔,所述第一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直流支撑电容;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块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纳空腔,所述第二容纳空腔内设置有IGBT模块;所述IGBT模块与所述直流支撑电容电气连接。
现有的流变装置在设计散热结构时,优先考虑为主要发热部件(IGBT模块)散热,以此来提高流变装置的温度耐受性。本申请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通过优先考虑对温度耐受性低,容易因温度过高而失效的直流支撑电容的散热,从而提升变流装置的温度耐受性与功率密度。
另外,本发明中主体散热结构中散热模块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在必要时,可以增加散热模块的数量。如在第二散热模块和第三散热模块之间增设一个或多个散热模块,从而形成更多的容纳空腔,为变流装置中的目标散热部件提供更多的安装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进口,所述第一流道进口连接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和第一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流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一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进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和两个第二流道出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与距离其较远的第二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三基板和第三盖板,所述第三基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和两个第三流道进口,所述两个第三流道进口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三盖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出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连接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位于所述第三流道的一端,所述两个第三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三流道出口与距离其较远的第三流道进口通过所述第三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以及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进口,所述第一流道进口连接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和第一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流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一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进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和第二流道出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二流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二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二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三基板和第三盖板,所述第三基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和第三流道进口,所述第三流道进口与所述第二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三盖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出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连接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三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三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三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接支撑结构以及第二转接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两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支撑结构内部开设有汇流通道,所述汇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以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转接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散热模块、所述第二转接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围合形成第一容纳空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和/或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内固定设置有散热翅片。
优选地,所述IGBT模块通过所述第二散热模块以及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夹紧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空腔内;或者所述IGBT模块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空腔内。
优选地,所述直流支撑电容灌封在所述第一容纳空腔内。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固定在所述主体散热结构上,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与所述主体散热结构围合形成第一容纳空腔和第二容纳空腔;所述支撑结构上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与驱动单元,所述控制与驱动单元与所述IGBT模块电气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为金属板,所述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可供所述IGBT模块的辅助端子穿过的凹槽。
优选地,在所述主体散热结构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还设置有叠层母排,所述IGBT模块与所述直流支撑电容通过所述叠层母排形成电气连接。
优选地,所述叠层母排上设置至少一对直流铜排和/或至少一支交流铜排,所述变流装置通过所述直流铜排和/或所述交流铜排连接外部电源。
优选地,所述直流铜排和/或所述交流铜排上设置有电流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变流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多面液冷散热,提升变流装置的温度耐受性与功率密度
通过多面液冷散热设计,使得冷却液得以环绕在主体散热结构中,为IGBT模块和直流支撑电容提供了一体化的立体散热方案;优先考虑了直流支撑电容的散热,提升变流装置的温度耐受性;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对各散热面中冷却液流动的串并联关系进行组合。当环绕IGBT模块两侧的流体通道为并联关系时,保证了IGBT模块前后两面的温差尽可能小,从而减少IGBT模块因其前后两面温差而产生的热应力,提升IGBT模块的可靠性。
2、变流装置结构上的灵活性与应用上的多样性
基于Double Side Cooled封装的IGBT模块,能够灵活建立IGBT模块与电容之间多样化的串并联关系,组成多种主电路拓扑,包括DC/DC斩波电路、两电平全桥电路、多电平逆变电路等,可以在电机驱动、电机发电与电池充电等多种需要变流的场景中得到应用。
3、变流装置弱电区与强电区的布局
控制与驱动单元集中在变流装置的顶部(弱电区);IGBT模块、直流支撑电容的高压引出端,以及叠层母排、交直流母排等高压连接件均集中在变流装置的底部(强电区)。变流装置的弱电区和强电区在空间上进行了隔离,电磁兼容性能好。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顶部视角);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底部视角);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装置的局部爆炸图(底部视角);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变流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散热结构;
101、进液口;
102、第一散热模块;
10201、第一盖板;
1020101、第一流道进口;
10202、第一基板;
1020201、第一流道;
1020202、第一流道出口;
103、第二散热模块;
10301、第二盖板;
1030101、第二流道进口;
10302、第二基板;
1030201、第二流道;
1030202、1030203、第二流道出口;
104、第三散热模块;
10401、第三盖板;
1040101、第三流道出口;
10402、第三基板;
1040201、第三流道;
1040202、1040203、第三流道进口;
105、出液口;
106、散热翅片;
107、第二转接支撑结构;
10701、汇流通道;
108、第一转接支撑结构;
109、支撑结构;
10901、凹槽;
110、密封圈;
2、IGBT模块;
201、IGBT模块交流端子;
202、IGBT模块直流正极端子;
203、IGBT模块直流负极端子;
204、IGBT模块辅助端子;
3、直流支撑电容;
301、电容电芯;
302、绝缘灌封材料;
303、电容电极端子;
4、控制与驱动单元;
5、叠层母排;
501、第一连接端子;
502、第二连接端子;
503、第三连接端子;
6、正极直流铜排;
7、负极直流铜排;
8、交流铜排;
9、电流传感器;
10、第一容纳空腔;
11、第二容纳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如图1至图6所示,变流装置主要由主体散热结构1、IGBT模块2、直流支撑电容3等部分组成。
图5、图6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主体散热结构1的结构,主体散热结构1包括进液口101、出液口105以及第一散热模块102、第二散热模块103和第三散热模块104这三组散热模块。
每组散热模块内均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散热模块102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散热模块103内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散热模块104内形成有第三流体通道;所述进液口101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直接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分别经由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三流体通道这两条通道与所述出液口105相连通。
每组散热模块沿前后方向排列,彼此之间的间距由目标散热器件决定,本发明中目标散热器件包括IGBT模块2和直流支撑电容3。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模块102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103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纳空腔10,直流支撑电容3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散热模块103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块104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纳空腔11,所述第二容纳空腔11内设置有IGBT模块2。所述IGBT模块2与所述直流支撑电容3电气连接。
IGBT模块2可以通过第二散热模块103与第三散热模块104夹紧并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二散热模块103与第三散热模块104之间。
优选地,直流支撑电容3灌封在所述第一容纳空腔10内,绝缘灌封材料302将直流支撑电容3的电容电芯301包裹其中,使得电容电芯301与周边的金属结构之间形成可靠的绝缘关系,第一散热模块102和第二散热模块103可作为直流支撑电容的壳体,从而不需要另行设置外壳,简化了变流装置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简化了直流电容的散热路径,有利于散热。
第一散热模块102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一基板10202和第一盖板10201。所述第一盖板10201上设置有贯穿第一盖板10201的第一流道进口1020101,进液口101设置在第一盖板10201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流道进口1020101相连通。所述第一基板10202上设置有第一流道1020201和第一流道出口1020202,其中第一流道出口1020202贯穿第一基板10202,第一流道1020201设置在第一基板10202的与第一盖板10201紧密贴合的面上。所述第一流道出口1020202和所述第一流道进口102010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道1020201的两端,所述第一流道进口1020101和所述第一流道出口1020202通过所述第一流道1020201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103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二基板10302和第二盖板10301。所述第二盖板10301上设置有贯穿第二盖板10301的第二流道进口1030101,所述第二流道进口1030101与所述第一流道出口1020202相连通。所述第二基板10302上设置有第二流道1030201和两个第二流道出口1030202、1030203。第二流道1030201设置在第二基板10302与第二盖板10301紧密贴合的面上;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出口1030202、1030203分别贯穿第二基板10302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流道1030201的两端,所述第二流道进口1030101位于所述第二流道1030201的一端。所述第二流道进口1030101与距离其较远的第二流道出口1030203通过所述第二流道1030201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104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三基板10402和第三盖板10401。所述第三基板10402上设置有第三流道1040201和两个第三流道进口1040202、1040203。第三流道1040201设置在第三基板10402与第三盖板10401紧密贴合的面上;所述两个第三流道进口1040202、1040203分别贯穿第三基板10402并分别位于第三流道1040201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三流道进口1040202、1040203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出口1030202、1030203相连通。所述第三盖板10401上设置有贯穿第三盖板10401的第三流道出口1040101,所述第三流道出口1040101与所述出液口105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出口1040101位于所述第三流道1040201的一端,所述第三流道出口1040101与距离其较远的第三流道进口1040202通过所述第三流道1040201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
每组散热模块中的基板和盖板之间优选通过焊接形成可靠固定的连接关系。在不同组的散热模块之间,优选采用可拆卸的连接,彼此的接触面上可设置密封圈110密封,比如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模块103与第三散热模块104之间,优选采用可拆卸的连接,彼此的接触面上可设置密封圈110。
在第一散热模块102和第二散热模块103之间,采用第一转接支撑结构108和第二转接支撑结构107进行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支撑结构107内部开设有汇流通道10701,所述汇流通道107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以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转接支撑结构108、所述第一散热模块102、所述第二转接支撑结构107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103围合形成第一容纳空腔10。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第一转接支撑结构108和第二转接支撑结构107调整第一散热模块102和第二散热模块103的间距,从而适应不同目标散热器件(如不同尺寸的直流支撑电容3)。
优选地,在三个流体通道内均固定安装有散热翅片106,散热翅片106优选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散热模块的盖板和基板形成可靠固定的连接关系,使盖板和基板的热量可迅速传导至散热翅片106,由于散热翅片106与流体通道中冷却液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可增强散热主体结构的换热效率。
下面结合图5说明变流装置的液冷散热原理与方法,冷却液流通的路径如图5中的箭头标记:
冷却液从进液口101经过第一流道进口1020101流入第一流道1020201,然后通过第一流道出口1020202流入汇流通道10701;冷却液在通过第二流道进口1030101后,分成了两条并联的冷却液支路:一条冷却液支路依次流经第二流道1030201、第二流道出口1030203和第三流道进口1040203;另一条冷却液支路依次流经第二流道出口1030202、第三流道进口1040202、第三流道1040201,两条并联的冷却液支路在第三流道出口1040101处汇合,最后从出液口105流出。可以看出:冷却液将IGBT模块2和直流支撑电容3环绕其中,提供了多个换热接触面。另外,第一流道1020201、第二流道1030201和第三流道1040201中均设置有散热翅片106,进一步增强了换热效率。
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冷却液先流入第一流道1020201,再分成两条支路分别流入第二流道1030201和第三流道1040201,第二流道1030201与第三流道1040201之间为并联关系,第一流道1020201和另外两条流道第二流道1030201和第三流道1040201之间为串联关系,第一流道1020201中冷却液的流量相对大,换热效果强,第二流道1030201和第三流道1040201中冷却液的流量相对小,但是两个相互并联的流道中冷却液温度相差不大,均温性好。在变流装置正常工作时,直流支撑电容3和IGBT模块2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入主体散热结构1,主体散热结构1中的热量又通过热对流的方式被冷却液带走。通过多面液冷的主体散热结构设计,冷却液先经过直流支撑电容3前面的第一流道1020201,再分为两路同时经过IGBT模块2前后两面的第二流道1030201和第三流道1040201,优先考虑了直流支撑电容3的散热,提升变流装置的温度耐受性与功率密度;也保证了IGBT模块2前后两面的温差尽可能小,从而减少IGBT模块因其前后两面温差而产生的热应力,提升IGBT模块的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条流道之间,可以通过调整增加或删除散热基板与散热盖板上的流道开口,实现更多种类的串并联关系组合。
例如,在图5所示的变流装置的基础上,更改第二散热模块和第三散热模块中基板的结构,取消第二基板10302上的第二流道出口1030202,仅保留一个第二流道出口1030203,取消第三基板10402上的第三流道进口1040202,仅保留一个第三流道进口1040203。此时,冷却液依次流入第一流道1020201,流入第二流道1030201和第三流道1040201,第一流道1020201、第二流道1030201和第三流道1040201之间为串联关系。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主体散热结构1、IGBT模块2和直流支撑电容3外,变流装置还包括支撑结构109和安装在支撑结构109上的控制与驱动单元4,支撑结构109安装在主体散热结构1上,控制与驱动单元4与IGBT模块辅助端子204形成电气连接,控制与驱动单元4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控制IGBT模块2的开通与关断,对外通讯,电流信号、电压信号、温度信号、电机位置信号的采集、处理与计算等。
支撑结构109优选为金属板状结构,其上开设有可供IGBT模块辅助端子204穿过的凹槽10901,IGBT模块辅助端子204穿过凹槽10901后与控制与驱动单元4电气连接。所述支撑结构109与所述主体散热结构1围合形成第一容纳空腔10和第二容纳空腔11;直流支撑电容3灌封在由支撑结构109、第一转接支撑结构108、所述第一散热模块102、所述第二转接支撑结构107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103围合形成第一容纳空腔10内。
优选地,使直流支撑电容3和IGBT模块2的高压引出端设置在主体散热结构1的底部(强电区),将IGBT模块辅助端子204、支撑结构109和控制与驱动单元4设置在主体散热结构1的顶部(弱电区),如此可实现变流装置的弱电区和强电区在空间上进行隔离,电磁兼容性能好。
变流装置还包括叠层母排5,叠层母排5设置在所述主体散热结构1的底部,所述IGBT模块与所述直流支撑电容通过所述叠层母排形成电气连接。
叠层母排的第三连接端子503与IGBT模块直流正极端子202、IGBT模块直流负极端子203通过螺钉建立连接关系,叠层母排的第二连接端子502和直流支撑电容3的电容电极端子303通过螺钉建立连接关系,叠层母排5能够为多个IGBT模块2和直流支撑电容3之间建立多样化的串并联电气连接关系。在主体散热结构1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一支正极直流铜排6和至少一支负极直流铜排7,以及至少一支交流铜排8,在这些铜排上可以选择性的安装电流传感器9。在图2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一对正极直流铜排6和负极直流铜排7从叠层母排的第一连接端子501上引出,正极直流铜排6上安装有电流传感器9;三支交流铜排8分别从三支IGBT模块交流端子201引出,每支交流铜排8上均安装有电流传感器9。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散热结构,所述主体散热结构包括进液口、出液口、第一散热模块、第二散热模块和第三散热模块;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内形成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内形成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内形成有第三流体通道;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直接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纳空腔,所述第一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直流支撑电容;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块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纳空腔,所述第二容纳空腔内设置有IGBT模块;所述IGBT模块与所述直流支撑电容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进口,所述第一流道进口连接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和第一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流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一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进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和两个第二流道出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与距离其较远的第二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三基板和第三盖板,所述第三基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和两个第三流道进口,所述两个第三流道进口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三盖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出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连接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位于所述第三流道的一端,所述两个第三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三流道出口与距离其较远的第三流道进口通过所述第三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依次通过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以及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一基板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进口,所述第一流道进口连接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和第一流道出口;所述第一流道出口和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一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一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形成第一流体通道;
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二基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进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第二流道和第二流道出口;所述第二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二流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二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二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包括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三基板和第三盖板,所述第三基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和第三流道进口,所述第三流道进口与所述第二流道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三盖板上设置有第三流道出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连接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三流道出口和所述第三流道进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流道的两端,所述第三流道进口和所述第三流道出口通过所述第三流道连通形成所述第三流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转接支撑结构以及第二转接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两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支撑结构内部开设有汇流通道,所述汇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以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转接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散热模块、所述第二转接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散热模块围合形成第一容纳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和/或所述第三流体通道内固定设置有散热翅片。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IGBT模块通过所述第二散热模块以及所述第三散热模块夹紧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空腔内;或者所述IGBT模块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纳空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支撑电容灌封在所述第一容纳空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固定在所述主体散热结构上,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与所述主体散热结构围合形成第一容纳空腔和第二容纳空腔;所述支撑结构上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与驱动单元,所述控制与驱动单元与所述IGBT模块电气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金属板,所述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可供所述IGBT模块的辅助端子穿过的凹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散热结构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还设置有叠层母排,所述IGBT模块与所述直流支撑电容通过所述叠层母排形成电气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母排上设置至少一对直流铜排和/或至少一支交流铜排,所述变流装置通过所述直流铜排和/或所述交流铜排连接外部电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铜排和/或所述交流铜排上设置有电流传感器。
CN202111386529.8A 2021-11-22 2021-11-22 变流装置 Pending CN1161538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6529.8A CN116153890A (zh) 2021-11-22 2021-11-22 变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6529.8A CN116153890A (zh) 2021-11-22 2021-11-22 变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3890A true CN116153890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86529.8A Pending CN116153890A (zh) 2021-11-22 2021-11-22 变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538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4799B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7493687B (zh) 电力转换装置
EP2802198B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9300221B2 (en) Power converter including smoothing capacitor and discharge resistor
US5504378A (en) Direct cooled switching module for electric vehicle propulsion system
US10790758B2 (en) Power converter for electric vehicle drive systems
CN101411050B (zh) 电力变换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US20050128706A1 (en) Power module with heat exchange
US20130279114A1 (en) Vehicular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JP540727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3688458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3027218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A2912487C (en) Power convert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power converter arrangement
CN102169858A (zh) 半导体功率模块、电力转换装置和水路形成体的制造方法
CN102844976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2064609A (ja) 半導体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CN204792787U (zh) 功率半导体模块及电动汽车驱动用电动机
WO2024130920A1 (zh) 一种基于SiC平台的双面冷却系统
CN116153890A (zh) 变流装置
CN111627899A (zh) 基于一种dbc布局的集成igbt封装结构
CN217606806U (zh) 功率模块及车辆
CN207819776U (zh) 一种分立式igbt三相阵列全桥模块
CN106298762B (zh) 功率半导体模块及电动汽车驱动用电动机
CN221127134U (zh) 半桥功率单元、全桥功率单元、电子设备及车辆
CN102820277A (zh) 一种igbt模块的覆铜陶瓷基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