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8591A - 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 Google Patents

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8591A
CN116138591A CN202211130219.4A CN202211130219A CN116138591A CN 116138591 A CN116138591 A CN 116138591A CN 202211130219 A CN202211130219 A CN 202211130219A CN 116138591 A CN116138591 A CN 116138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ant
parent
buttock
height adjusting
adjus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02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和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403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07588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filed Critical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138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85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 A47D13/025Baby-carriers; Carry-cots for carrying children in seated posi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其具有优异的舒适性,可因应婴幼儿的成长而调节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位置。婴幼儿抱持具具备:肩带;父母亲侧穿戴部,配置于婴幼儿与背负婴幼儿者之间;婴幼儿侧保持部,与父母亲侧穿戴部相对置地设置,而将婴幼儿的臀部以通过臀部支撑部从下方抬起的方式予以支撑;及臀部高度调节构件,架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与婴幼儿侧保持部之间,而在比臀部支撑部更高的位置支撑婴幼儿的臀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一端连接于父母亲侧穿戴部,另一端连接于婴幼儿侧保持部,且一端和另一端的至少任一方以可拆装的方式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或婴幼儿侧保持部。

Description

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技术领域
本揭示关于一种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尤其关于一种可使用于纵向抱持的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背景技术
自以往以来,于在可使婴幼儿的身体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纵向抱持的状态下使用的婴幼儿抱持具中,已知有配合婴幼儿的成长来调节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位置的内容。
例如,在日本特许第6491200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许第653057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已揭示了通过设于父母亲与婴幼儿之间的包片(sheet)、和分别设于支撑婴幼儿的臀部的包片的接合件(fastener)而形成臀部支撑部,当将接合件予以连结时,臀部的高度位置即变高,当将接合件予以分离时,臀部的高度位置即变低的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491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5305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2所揭示的婴幼儿抱持具中,由于婴幼儿的臀部抵接于固定器的正上方,故有使婴幼儿感到不舒适之忧。另外,在将接合件予以连结的状态下,无法充分地确保婴幼儿的臀部所乘坐的部分的空间,故有使婴幼儿感到狭窄之忧。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研创者,其目的为提供一种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其具有优异的舒适性,可因应婴幼儿的成长而调节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位置。
[用以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此目的,本发明的一型态的婴幼儿抱持具具备:一对圈状肩带,挂在背负婴幼儿者的肩上;父母亲侧穿戴部,连结于一对圈状肩带中的至少任一方的肩带,且配置于婴幼儿与背负婴幼儿者之间;婴幼儿侧保持部,与父母亲侧穿戴部相对置地设置,其一端连结于父母亲侧穿戴部,而将婴幼儿的臀部以通过臀部支撑部从下方抬起的方式予以支撑;及臀部高度调节构件,架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与婴幼儿侧保持部之间,而在比臀部支撑部更高的位置支撑婴幼儿的臀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一端连接于父母亲侧穿戴部,另一端连接于婴幼儿侧保持部,且一端和另一端的至少任一方以可拆装的方式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或婴幼儿侧保持部。
优选为,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以相对于父母亲侧穿戴部和婴幼儿侧保持部可拆装的方式设置。
优选为婴幼儿抱持具更具备:第一连结具,包含:第一卡合部,安装于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一端,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第一被卡合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连结于第一卡合部,且安装于父母亲侧穿戴部,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及第二连结具,包含:第二卡合部,安装于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另一端,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第二被卡合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连结于第二卡合部,且安装于婴幼儿侧保持部,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
优选为父母亲侧穿戴部包含第一覆盖部,该第一覆盖部以使第一被卡合部不会露出于婴幼儿侧的方式进行覆盖,婴幼儿侧保持部包含第二覆盖部,该第二覆盖以使第二被卡合部不会露出于婴幼儿侧的方式进行覆盖。
优选为父母亲侧穿戴部包含穿戴于背负婴幼儿者的腰上的腰带,腰带连结于婴幼儿侧保持部的一端。
优选为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包含:前敷垫部,从一端伸长,且支撑婴幼儿的下腹部;及屁股敷垫部,从前敷垫部伸长而延伸至所述另一端,且从背后支撑婴幼儿的臀部;前敷垫部的横宽尺寸比屁股敷垫部的横宽尺寸还小。
优选为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具有连续地延伸于所述前敷垫部和所述屁股敷垫部内的衬垫(pad)。
优选为屁股敷垫部具有:第一区域,具有衬垫;及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延伸至另一端,且由具有通气性的材料所形成。
本发明的另一型态的婴幼儿抱持具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为使用于婴幼儿抱持具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该婴幼儿抱持具以可拆装的方式连接于父母亲侧装设部和婴幼儿侧保持部,且架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与婴幼儿侧保持部之间而使用,该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包含:前敷垫部,支撑婴幼儿的下腹部;及屁股敷垫部,从前敷垫部伸长,且从背后支撑婴幼儿的臀部;前敷垫部的横宽尺寸比屁股敷垫部的横宽尺寸还小。
[发明的功效]
依据本发明,即具有优异的舒适性,可因应婴幼儿的成长而调节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前面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婴幼儿抱持具时的外观图。
图2为在将婴幼儿侧保持部朝下方卸下的状态下从前面侧观看时的外观图。
图3为在将婴幼儿侧保持部朝下方卸下的状态下从后面侧观看时的外观图。
图4为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外观图。
图5(A)、图5(B)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婴幼儿抱持具的部分的剖面图,图5(A)显示安装着臀部高度调节构件时的状态,图5(B)显示拆下臀部高度调节构件时的状态。
图6(A)、图6(B)、图6(C)为将婴幼儿抱持具穿戴于背负婴幼儿者,且从前面侧观看婴幼儿抱持具时的示意图,图6(A)为显示至会脖子长硬前为止的婴幼儿的面对面纵向抱持状态,图6(B)为显示会脖子长硬后的婴幼儿的面对面纵向抱持,图6(C)为显示自出生7个月后的婴幼儿的向前纵向抱持状态。
图7显示呈现出面对面纵向抱持状态的外观图。
图8显示呈现出向前纵向抱持状态的外观图。
图9显示后背的状态的外观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婴幼儿抱持具
2 右肩带
3 左肩带
4 父母亲侧穿戴部
5 婴幼儿侧保持部
6 腰带
7 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21,31 第一带
22,32 第二带
23,33 第一公带扣
25,35 第二母带扣
26,36 第二带体
27 桥接带
41 本体部
42 第一覆盖部
43 第一被卡合部
50 本体部
50a 头扶架
51 大腿间敷垫部
52 第二覆盖部
53 第二被卡合部
54,55 第一母带扣
56,57 第二公带扣
58 第一脚敷垫部
58a,59a 外方区域
58b,59b 中间区域
58c,59c 内方区域
58d,58e,59d,59e 弯折线
59 第二脚敷垫部
61 腰敷垫部
62 第三母带扣
63 第三公带扣
71 前敷垫部
73 屁股敷垫部
74 第一区域
75 第二区域
76 第一卡合部
77 第二卡合部
L1,L3,L4 横宽尺寸
L2 宽度方向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兹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于图中相同或相等的部分附上相同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关于婴幼儿抱持具的概要)
图1为从前面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婴幼儿抱持具时的外观图。图2为在将婴幼儿侧保持部朝下方卸下的状态下从前面侧观看时的外观图。图3为在将婴幼儿侧保持部朝下方卸下的状态下从后面侧观看时的外观图。参照图1至图3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婴幼儿抱持具1。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纵向抱持”指使婴幼儿的身体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状态,其为使婴幼儿的头朝上且使婴幼儿的脚朝下予以保持的状态。纵向抱持可为后背和抱持的任一者。此外,“面对面抱持”为背负婴幼儿者的脸和婴幼儿的脸面对面的状态。“向前纵向抱持”为婴幼儿的脸朝向前方的状态,且为背负婴幼儿者的脸和婴幼儿的脸朝向相同方向(前方)的状态。背负婴幼儿者为婴幼儿抱持具的穿戴者,例如为父母亲等。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背负婴幼儿者仅为父母亲的情形进行说明。此外,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别以图1至图3的纸面上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为基准。前面指婴幼儿抱持具穿戴时位于外方的面,后面指婴幼儿抱持具穿戴时位于与前面侧为相反侧的面,且位于父母亲侧的面。
概略而言,婴幼儿抱持具1具备:一对圈状的右肩带2和左肩带3,挂在父母亲的肩上;父母亲侧穿戴部4,连结于一对圈状的右肩带2和左肩带3,且配置于婴幼儿与父母亲之间;及婴幼儿侧保持部5,与父母亲侧穿戴部4相对置地设置,且其一端连结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
首先说明右肩带2和左肩带3。右肩带2由第一带21和第二带22所构成,第一带21位于上方挂在父母亲的肩上,第二带22以可调整长度的方式连结于第一带21的下端部。第一带21的上端缝合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右上端。第二带22的下端缝合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右侧端。据此,使右肩带2设置成圈状。另外,第二带22也可不缝合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而缝合于腰带6等其它位置而设置成圈状。
第一带21通过具有适度的弹性的材料所构成,以架设于父母亲的左肩上。此外,通过调整第二带22的长度,可使右肩带2的长度符合父母亲的体型。
如图2所示,在右肩带2的上方部分,安装有第一公带扣(buckle)23。第一公带扣23以可4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下方的第一母带扣5连结。在第一公带扣23的表面,设有朝前方突出的突起,且通过将第一公带扣23的表面和第一母带扣54的背面予以重叠而连结。关于第一母带扣54将于后说明。
与右肩带2同样地,左肩带3由第一带31和第二带32所构成,第一带31位于上方且挂在父母亲的肩上,第二带32以可调整长度的方式连结于第一带31的下端部。左肩带3的上端缝合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左上端。第二带32的下端缝合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左侧端。据此,左肩带3设置成圈状。另外,第二带32也可不缝合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而缝合于腰带6等其它位置而设置成圈状。
第一带31通过具有适度的弹性的材料所构成,以架设于父母亲的左肩上。此外,通过调整第二带32的长度,可使左肩带3的长度符合父母亲的体型。
如图2所示,在左肩带3的上方部分,安装有第一公带扣33。第一公带扣33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下方的第一母带扣55连结。在第一公带扣33的表面,设有朝前方突出的突起,且通过将第一公带扣33的表面和第一母带扣55的背面予以重叠而连结。关于第一母带扣55将于后说明。
在一对右肩带2、3的途中位置,设有桥接带(bridge belt)27。通过桥接带27,即可适当地保持右肩带2与左肩带3之间的距离,且可防止右肩带2、3从父母亲的肩上滑落。
接着说明父母亲侧穿戴部4。父母亲侧穿戴部4在穿戴时配置于父母亲与婴幼儿之间的构件。父母亲侧穿戴部4包含:本体部41;及第一被卡合部43,安装于本体部41的上端。本体部41例如为正面观看时大致矩形形状,且由具有通气性的材料,例如网格(mesh)布料等所形成。
第一被卡合部43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的构件,例如以固定器为优选。第一被卡合部43与后述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第一卡合部76(图4)卡合。关于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将于后说明。在第一被卡合部43上设有第一覆盖部42,第一覆盖部42覆盖成使第一被卡合部43整体不会露出于婴幼儿侧。第一覆盖部42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第一覆盖部42可由本体部41利用折返方式而形成,也可另行缝合不同于本体部41的布料。通过第一覆盖部42,即可防止第一被卡合部43直接碰触婴幼儿的身体。另外,第一被卡合部43也可设于第一覆盖部42的背面而非本体部41。
在本体部41的右端缝合有第二带体26,在第二带体26的前端安装有第二母带扣25。第二母带扣25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第二公带扣56(图3)连结。在第二母带扣25的背面设有凹部,且通过将第二母带扣25的背面和第二公带扣56的背面予以重叠而连结。关于第二公带扣56将于后说明。供第二带体26安装的位置,与右肩带2的第二带22的安装位置不同,优选为比第二带22的安装位置更上方。
与第二母带扣25和第二带体26同样地,在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本体部41的左端缝合有第二带体36,在第二带体36的前端部设有第二母带扣35。第二母带扣35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上方的第二公带扣57(图3)连结。在第二母带扣35的背面设有凹部,且通过将第二母带扣35的背面和第二公带扣57的表面予以重叠而连结。关于第二公带扣57将于后说明。供第二带体36安装的位置,与第二带体26的高度位置相同,不同于左肩带3的第二带32的安装位置,优选为比第二带32的安装位置更上方。
另外,供第二带体26、36安装的位置,可与右肩带2、3的第二带22、32的安装位置相同。此外,第二带体26、36以可调整长度的方式设置。第二带体26、36虽安装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但也可安装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第二母带扣25、35和第二公带扣56、57也可相反地设置。如此,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即可通过卡止部、被卡止部和第二带部设置成可进行拆装且可调整长度。
此外,第二公带扣56、57虽设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大致中央部,但安装位置不受限定,例如也可缝合在缝合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两侧部的活动片(flap)等上。
父母亲侧穿戴部4在其下端部包含穿戴于父母亲的腰上的腰带6。腰带6以缝合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本体部50的下端部的方式连结。腰带6具有:腰敷垫部61,朝左右方向延伸,且卷绕于父母亲的腰上;及第三母带扣62和第三公带扣63,分别设于腰敷垫部61的两端。通过将腰带6卷绕于父母亲的腰上,即可稳定地保持婴幼儿。
接着说明婴幼儿侧保持部5。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说明以图2、3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婴幼儿侧保持部5为在穿戴时以从下方抬起婴幼儿的方式进行包覆的构件。婴幼儿侧保持部5包含:本体部50;及第二被卡合部53,安装于本体部50的下端。
本体部50的外形尺寸优选为比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本体部41还大。本体部50例如为正面观看时大致矩形形状,其由具有通气性的材料,例如网格布料等所形成。在本体部50的正下方,也可设有保护婴幼儿的头部的头扶架(head rest)50a。本体部50的上方缝合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下端缘,也就是腰带6的上端缘。据此,在供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本体部41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本体部50连结的部位,形成有以将婴幼儿的臀部从下方抬起的方式进行支撑的臀部支撑部。
第二被卡合部53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的构件,优选为例如为接合件。第二被卡合部53与后述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第二卡合部77(图4)卡合。第二被卡合部53的宽度方向尺寸,优选为比第一被卡合部43还大。第二被卡合部53优选为以与第一被卡合部43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着色。关于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将于后说明。在第二被卡合部53上设有第二覆盖部52,第二覆盖部52以使第二被卡合部53的整体不会露出于婴幼儿侧的方式进行覆盖。第二覆盖部52可将本体部50的上端折返的方式形成,也可另行缝合不同于本体部50的布料。通过第二覆盖部52,即可防止第二被卡合部53直接碰触婴幼儿的身体。另外,第二被卡合部53也可设于第二覆盖部52的背面而非本体部50。据此,即可作成不会妨碍由网格所形成的本体部50的通气性。
特别参照图1、2,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臀部支撑部包含:大腿间敷垫部51,位于宽度方向中央;及脚敷垫部58、59,设于大腿间敷垫部51的两侧。通过该脚敷垫部58、59,即能够变更大腿间宽度尺寸。第一脚敷垫部58设于本体部50的右端侧,第二脚敷垫部59设于本体部50的左端侧。
第一脚敷垫部58通过布制构件所构成。尤其如图1所示,第一脚敷垫部58例如为经变形后的大致三角形状。第一脚敷垫部58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设有朝纵方向延伸的二条弯折线58d。弯折线58e、58d例如通过针脚线而形成。
第一脚敷垫部58通过该弯折线58e、58d而被划分为三个区域58a、58b、58c,兹将位于宽度方向外方的区域称为外方区域58a,位于宽度方向内方的区域称为内方区域58c,位于外方区域58a与内方区域58c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域58b。外方区域58a和内方区域58c内含有具有适度的弹性的芯材。外方区域58a的芯材优选为例如氨基甲酸脂发泡体。在中间区域58b中,优选为未设有芯材。
与第一脚敷垫部58同样地,第二脚敷垫部59通过布制构件而构成。第二脚敷垫部59例如为经变形后的大致三角形状。第二脚敷垫部59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中设有朝纵方向延伸的二条弯折线59e、59d。弯折线59e、59d例如通过针脚线而形成。
第二脚敷垫部59通过该弯折线59e、59d而被划分为三个区域59a、59b、59c,兹将位于宽度方向外方的区域称为外方区域59a,位于宽度方向内方的区域称为内方区域59c,位于外方区域59a与内方区域59c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域59b。外方区域59a和内方区域59c内含有具有适度的弹性的芯材。外方区域59a的芯材优选为例如氨基甲酸脂发泡体。在中间区域59b中,优选为未设有芯材。
该第一、第二脚敷垫部58、59不弯折地使用,或可以利用弯折线58e、58d、59e、59d弯折的方式使用。当不弯折地使用的情形下,将会以第一、第二脚敷垫部58、59整体,从下方支撑婴幼儿的臀部或大腿部等,故扩展后的状态不会崩坏,可在具有弹性的状态下予以保持。此外,当利用弯折线58e、58d、59e、59d弯折地使用时,由于未内含有芯材的中间区域58b、59b弯折,内含芯材的外方区域58a、59a的形状不会变化,故可易于将第一、第二脚敷垫部58、59在折叠起的状态下予以保持。
特别参照图2,在本体部50的右下方安装有第一母带扣54。第一母带扣54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右肩带2的上方的第一公带扣23连结。同样地,在本体部50的左下方安装有第一母带扣55。第一母带扣55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左肩带3的上方的第一公带扣33连结。
特别参照图3,在本体部50的前面侧的中央部,安装有第二公带扣56、57。第二公带扣56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右端侧的第二母带扣25连结,第二公带扣57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安装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左侧端的第二公带扣57连结。通过将这些带扣予以连结,从而形成收容婴幼儿的婴幼儿收容部。
综上所述,第二带体26、36以可调节长度的方式设置。据此,即可调节父母亲侧穿戴部4与婴幼儿侧保持部5间的距离,因此可调节婴幼儿收容部的纵深的宽度,可进行符合小孩的体型的调节。另外,可使小孩与父母亲更适配,因此可稳定地保持小孩。
(关于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图4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外观图,图5(A)将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安装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与婴幼儿侧保持部5之间的状态的婴幼儿抱持具1的部分的剖面图。兹参照图4和图5(A)来说明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
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架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与婴幼儿侧保持部5之间,在比臀部支撑部还高的位置支撑婴幼儿的臀部的构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一端和另一端,以相对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可拆装的方式设置。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在进行图7所示的面对面抱持之际使用。
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包含:前敷垫部71,支撑婴幼儿的下腹部;及屁股敷垫部73,从前敷垫部71伸长,且从背后支撑婴幼儿的臀部。
前敷垫部71在上下方向长度的大致中央部中颈缩而成的形状。具体而言,宽度方向尺寸L2随着朝向屁股敷垫部73侧而变小,且宽度方向尺寸从大致中央部一直往屁股敷垫部73变大的形状。前敷垫部71的两侧端供婴幼儿的脚伸出的部分,其发挥作为大腿间敷垫部的功能。因此,前敷垫部71的宽度方向尺寸L2,考虑前敷垫部71的两侧端发挥作为大腿间敷垫部的功能的情形,而设计为宽度方向尺寸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中变为最小。
在前敷垫部71的上端设有第一卡合部76。第一卡合部76为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的构件,优选为例如为固定器。第一卡合部76与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第一被卡合部43卡合。通过第一卡合部76和第一被卡合部43而构成第一连结部。
屁股敷垫部73考虑支撑婴幼儿的臀部的情形而设计成横宽尺寸L4变为最大。具体而言,屁股敷垫部73具有第一区域74、及从第一区域74延伸至另一端的第二区域75。在穿戴时,第一区域74供婴幼儿的臀部抵接,第二区域75供婴幼儿的后背抵接。
前敷垫部71和屁股敷垫部73的第一区域74,设有连续地延伸于其内部的衬垫。屁股敷垫部73的第二区域75不具有衬垫而具有通气性。具体而言,第二区域75例如由网格质地所构成。如此,尤其使紧贴于婴幼儿的部分(下腹部、大腿间部、臀部)具有缓冲性,且使不紧贴地抵接于婴幼儿的部分(后背)具有通气性,从而可使婴幼儿舒适地就座。另外,第二区域75以具有通气性的布料形成,但其形状不予以限定,例如可为连结第一区域74和第二卡合部77的一对细绳等。
在屁股敷垫部7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合部77。第二卡合部77为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的构件,优选为例如为固定器。第二卡合部77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第二被卡合部53卡合。通过第二卡合部77和第二被卡合部53而构成第二连结部。据此,如图5(A)所示,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架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与婴幼儿侧保持部5之间。如图4所示,第一卡合部76的横宽尺寸L1可比第二卡合部77的横宽尺寸L3还小。
另外,第一连结部(第一卡合部76、第一被卡合部43)和第二连结部(第二卡合部77、第二被卡合部53)优选为例如使颜色不同。据此,即可识别要卡合的位置,因此可以不困扰地顺畅地连结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安装位置。
(关于符合月龄的使用例)
兹参照图6至图9来说明符合月龄的使用例。
图6(A)显示了脖子长硬时期前的使用例。在脖子长硬时期前,将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安装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与婴幼儿侧保持部5之间。另外,所谓脖子长硬指头变为稳定的状态,将可依自己的意愿使头稳定地动作,其虽因人而异,但例如为出生后二个月至四个月左右。
具体而言,在脖子长硬时期前,如图5(A)所示,将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第一被卡合部43和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第一卡合部76连结,且将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第二被卡合部53和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第二卡合部77连结,而将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架设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与婴幼儿侧保持部5之间。据此,使婴幼儿的臀部被比臀部支撑部更上方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保持,故可将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保持在高的位置。
另外,如图6(A)所示,在展开第一、第二脚敷垫部58、59的状态下使用。据此,即可将弯折的状态的婴幼儿的脚通过第一、第二脚敷垫部58、59予以包入,故可使婴幼儿的姿势稳定。如此,于脖子长硬时期前,可使第一、第二脚敷垫部58、59,发挥作为包入婴幼儿的脚整体的脚保持部的功能。
图6(B)和图7显示了从脖子长硬时期起至出生后36个月左右的使用例。从脖子长硬时期至出生后36个月左右为止,不使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而是在展开脚敷垫部58、59的状态下使用。婴幼儿的臀部被形成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下端的臀部支撑部所保持,且婴幼儿的大腿间部被脚敷垫部58、59所支撑。
据此,即可在比使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时于更低的位置保持婴幼儿的臀部。另外,可使婴幼儿的大腿间宽度在较宽阔的状态下予以保持。
图6(C)和图8显示了从脖子长硬时期至出生后24个月左右的使用例。在脖子长硬时期之后,可与上述的面对面抱持并用而进行向前抱持。在脖子长硬时期至出生后36个月左右为止,不使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而是于折叠脚敷垫部58、59的状态下使用。婴幼儿的臀部被形成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下端的臀部支撑部所保持。在向前抱持中,由于婴幼儿的脚朝前方伸出,故需要将婴幼儿的大腿间部缩窄。
在向前抱持中,也可在比使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时于更低的位置保持婴幼儿的臀部。另外,当进行向前抱持时,由于婴幼儿的脚朝前方伸出,虽需将大腿间宽度缩窄,但可作成配合婴幼儿的髋关节的宽度的形状。
图9显示了出生后7个月左右至24个月左右为止的使用例。在此期间中,可与上述的面对面抱持和向前抱持并用而进行后背。后背仅只是婴幼儿位于父母亲的背面,婴幼儿的保持状态与图6(B)所示的状态相同。具体而言,不使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而是于展开脚敷垫部58、59的状态下使用。婴幼儿的臀部被形成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下端的臀部保持部所保持,婴幼儿的大腿间部被脚敷垫部58、59所支撑。
据此,即可在比使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时于更低的位置保持婴幼儿的臀部。另外,可使婴幼儿的大腿间宽度在较宽阔的状态下予以保持。
本实施方式的婴幼儿抱持具1对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安装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从而可将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保持在较高的状态,且通过将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拆下,从而可将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保持在较低的位置。据此,即可因应婴幼儿的成长而调节婴幼儿的臀部的高度位置,故不会有婴幼儿的头沉陷等情形,而可将婴幼儿的头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另外,由于通过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来保持婴幼儿的臀部,故可以沿着婴幼儿的臀部的方式确保纵深空间(从婴幼儿的下腹部至臀部的纵深)。如此,通过使用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即使当婴幼儿的月龄较小时,也可稳定地保持婴幼儿,对于婴幼儿而言也较舒适。
(关于变形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虽以可相对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拆装的方式设置,但以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任一方可拆装的方式设置即可。例如,父母亲侧穿戴部4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一端被缝合着,婴幼儿侧保持部5和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另一端为可拆装,当婴幼儿较小的情形下,将婴幼儿侧保持部5和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另一端连结即可,而当婴幼儿较大的情形下,将婴幼儿侧保持部5和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另一端分离即可。当不需要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的情形下,优选为将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卷起收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第一、二连结部为接合件,但例如为钮扣、魔鬼毡、挂勾等以可拆装的方式将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安装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或婴幼儿侧保持部5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右肩带2、3虽连结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但也可一方的肩带穿戴于父母亲侧穿戴部4,另一方的肩带连结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带6虽连结于婴幼儿侧保持部5的本体部50的下端部,但也可不设置腰带6。也可为例如背心式的婴幼儿抱持具,仅设有父母亲侧穿戴部4和婴幼儿侧保持部5。
本实施方式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虽与婴幼儿抱持具1一同使用,但也可为设为臀部高度调节构件7单体而个别提供。
以上虽已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与本发明相同的范围内或均等的范围内,可施加各种修正或变更。

Claims (9)

1.一种婴幼儿抱持具,具备:
一对圈状肩带,挂在背负婴幼儿者的肩上;
父母亲侧穿戴部,连结于所述一对圈状肩带中的至少任一方的肩带,且配置于婴幼儿与背负婴幼儿者之间;
婴幼儿侧保持部,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相对置地设置,其一端连结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而将婴幼儿的臀部以通过臀部支撑部从下方抬起的方式予以支撑;及
臀部高度调节构件,架设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与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之间,而在比所述臀部支撑部更高的位置支撑婴幼儿的臀部;
所述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且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至少任一方以可拆装的方式设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或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幼儿抱持具,其中,所述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以相对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和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可拆装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幼儿抱持具,更具备:
第一连结具,包含:第一卡合部,安装于所述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一端,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第一被卡合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且安装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及
第二连结具,包含:第二卡合部,安装于所述臀部高度调节构件的另一端,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第二被卡合部,以可拆装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二卡合部,且安装于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且朝宽度方向线状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幼儿抱持具,其中,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包含第一覆盖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以使所述第一被卡合部不会露出于婴幼儿侧的方式进行覆盖,
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包含第二覆盖部,所述第二覆盖以使所述第二被卡合部不会露出于婴幼儿侧的方式进行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幼儿抱持具,其中,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包含穿戴于背负婴幼儿者的腰上的腰带,
所述腰带连结于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幼儿抱持具,其中,所述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包含:
前敷垫部,从所述一端伸长,且支撑婴幼儿的下腹部;及
屁股敷垫部,从所述前敷垫部伸长而延伸至所述另一端,且从背后支撑婴幼儿的臀部;
所述前敷垫部的横宽尺寸比所述屁股敷垫部的横宽尺寸还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幼儿抱持具,其中,所述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具有连续地延伸于所述前敷垫部和所述屁股敷垫部内的衬垫。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幼儿抱持具,其中,所述屁股敷垫部具有:第一区域,具有所述衬垫;及第二区域,从所述第一区域延伸至所述另一端,且由具有通气性的材料所形成。
9.一种婴幼儿抱持具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为使用于婴幼儿抱持具的臀部高度调节构件,所述婴幼儿抱持具以可拆装的方式连接于父母亲侧穿戴部和婴幼儿侧保持部,且架设于所述父母亲侧穿戴部与所述婴幼儿侧保持部之间使用,
所述臀部高度调节构件包含:
前敷垫部,支撑婴幼儿的下腹部;及
屁股敷垫部,从所述前敷垫部伸长,且从背后支撑婴幼儿的臀部;
所述前敷垫部的横宽尺寸比所述屁股敷垫部的横宽尺寸还小。
CN202211130219.4A 2021-11-19 2022-09-16 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Pending CN1161385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8843 2021-11-19
JP2021-188843 2021-11-19
JP2022040378A JP2023075886A (ja) 2021-11-19 2022-03-15 子守帯およびその臀部高さ調節部材
JP2022-040378 2022-03-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8591A true CN116138591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55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0219.4A Pending CN116138591A (zh) 2021-11-19 2022-09-16 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5896A (zh)
CN (1) CN11613859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5896A (ja) 2023-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49575B2 (en) Child carrier
US20110101051A1 (en) Infant carrier with leg straps
EP1765123B1 (en) Baby carrier
US5246152A (en) Baby carrier with head support
JP5827008B2 (ja) 運搬具
KR101272144B1 (ko) 힙싯 아기띠
KR200473013Y1 (ko) 힙시트 캐리어 세트
KR200477837Y1 (ko) 힙시트 캐리어 세트
JP2010524605A5 (zh)
KR200447518Y1 (ko) 유아용 아기띠
KR102377913B1 (ko) 멀티 기능 아기띠 패키지
KR200473475Y1 (ko) 아기띠 힙시트
KR20120032800A (ko) 아기띠
KR102171800B1 (ko) 다기능 유아용 안전띠 구조체
JP2019076629A (ja) 子守帯
CN116138591A (zh) 婴幼儿抱持具及其臀部高度调节构件
KR101955475B1 (ko) 완충 어깨 벨트를 가지는 힙 시트 캐리어
JP2023075886A (ja) 子守帯およびその臀部高さ調節部材
CN114376375A (zh) 抱婴带
JP2002360633A (ja) 背負い具
KR20000017395U (ko) 아기보기멜빵
JP2023082266A (ja) 子守帯
US20240099479A1 (en) Baby carrying harness
JP2023069256A (ja) おんぶ用具
US20230097626A1 (en) Harness for bab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