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6376A -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6376A
CN116136376A CN202111364704.3A CN202111364704A CN116136376A CN 116136376 A CN116136376 A CN 116136376A CN 202111364704 A CN202111364704 A CN 202111364704A CN 116136376 A CN116136376 A CN 116136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flow
passage
heat exchanger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647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志
李泉明
李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647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637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1963 priority patent/WO20230882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136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6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8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29Double end plates; Single end plates with hollow sp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2Details of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02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 F28F9/0204Header boxes having their inner space divided by partitions for elongated header box, e.g. with transversal and longitudinal part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用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并简化换热器的结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器、第二集流器以及换热芯体,第一集流器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口,第二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口;第二集流器包括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三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口,第四腔室设置有多个第四分流口;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换热单元,多个换热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一集流器与第二集流器之间,换热单元包括翅片和导流构件,导流构件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分流口和第三分流口连接,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分流口和第四分流口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载热管理系统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一般采用两流体换热器,例如板式换热器、平行流换热器等。这些换热器只能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例如板式换热器可以实现冷媒和水之间的换热,平行流换热器可以实现空气与水或者空气与冷媒之间的换热。这种功能上的局限使得热管理系统需要设置多个换热器以及复杂的管路连接,导致系统的体积较为庞大。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一些热管理系统中开始采用三流体换热器来取代两流体换热器,三流体换热器可以实现冷媒、水以及空气三种流体之间的换热,因此能够简化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管路,并缩小其整体体积。然而,现有的三流体换热器普遍结构较为复杂,且换热效率较低,不利于热管理系统的整体换热性能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用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并简化换热器的结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可包括第一集流器、第二集流器以及换热芯体。其中,第一集流器可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可导热接触,第一集流器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口,第二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口;第二集流器可包括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可导热接触,第三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口,第四腔室设置有多个第四分流口。换热芯体可包括设置在第一集流器与第二集流器之间的多个换热单元,多个换热单元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每个换热单元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翅片以及一个或多个导流构件,一个或多个导流构件可形成为至少一个第一流道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一端可与第一分流口连接,第一流道的另一端可与第三分流口连接,从而将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连通;第二流道的一端可与第二分流口连接,第二流道的另一端可与第四分流口连接,从而将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连通;翅片可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翅片的进风侧与出风侧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呈一定的夹角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可利用简单的结构设计使换热芯体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翅片实现两两导热接触,从而实现流经换热芯体的三种流体中的任意两种流体进行换热,并且,采用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导热接触、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导热接触的设计方式,第一集流器与第二集流器内的流体也可实现换热,从而有利于增加换热器内的换热时长,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流道与第一分流口连接的一端可以为其进液端口,第一流道与第三分流口连接的一端可以为其出液端口;第二流道与第四分流口连接的一端可以为其进液端口,第二流道与第二分流口连接的一端可以为其出液端口。这样,换热器在工作时,第一流道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内的流体能够相向流动,从而在换热芯体内形成对流,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每个换热单元可包括三个导流构件与一个翅片,三个导流构件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以及两个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第一流道可位于两个第二流道之间,翅片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第二流道背离第一流道的一侧。
示例性地,用于形成第二流道的两个导流构件的两端可分别设置有弯折部,弯折部可朝向远离第一流道的一侧弯曲,从而使换热单元的三个导流构件的端部可以分别相间隔,以便于与两端对应的腔室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每个换热单元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与一个翅片,两个导流构件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与一个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翅片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每个换热单元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与两个翅片,两个导流构件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和一个第二流道,沿第一方向,第一流道可位于两个翅片之间,第二流道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翅片背离第一流道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每个换热单元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与一个翅片,两个导流构件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与一个第二流道,且两个导流构件可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形成为导流组件,该导流组件与翅片可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流道内具有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以第一集流器与第二集流器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可分别沿第三方向设置,且第一通路与第一分流口连接,第二通路与第三分流口连接,第三通路沿第二方向设置,且第三通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连接。采用这种设计,第一腔室内的流体通过第一分流口进入第一通路,然后在第一通路内经由第三通路进入第二通路,最后由第二通路流入第三腔室,流体沿第二方向流经第三通路时,空气可同时沿反方向流经翅片,这样第三通路内的流体与空气即可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第三通路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提高第一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效率,具体设置时,多个第三通路可沿第三方向并列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二流道内具有第四通路、第五通路和第六通路,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可分别沿第三方向设置,且第四通路与第二分流口连接,第五通路与第四分流口连接,第六通路沿第二方向设置,且第六通路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连接。采用这种设计,第二腔室内的流体通过第二分流口进入第四通路,然后在第四通路内经由第六通路进入第五通路,最后由第五通路流入第四腔室,流体沿第二方向流经第六通路时,空气可同时沿反方向流经翅片,这样第六通路内的流体与空气即可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第六通路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提高第二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效率,具体设置时,多个第六通路可沿第三方向并列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每个换热单元可包括一个导流构件和一个翅片,导流构件与翅片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导流构件内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隔板,该隔板可将导流构件分隔为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和至少一个第二流道,至少一个第一流道和至少一个第二流道沿第二方向交替排。该方案中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的流体可实现较好的换热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以及第四腔室可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连通的开口,这样,利用第一腔室及第三腔室的开口,可将外部的流体引入到换热器内由第一腔室、第一流道、第三腔室形成的一个流通路径中,利用第二腔室及第四腔室的开口,可将外部的流体引入到换热器内由第二腔室、第二流道、第四腔室形成的另一个流通路径中,进而在换热器内实现换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中的其中一个腔室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连通的两个开口,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中的其中一个腔室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连通的两个开口。以第一腔室和第四腔室分别设置有两个开口为例,外部进入第一腔室内的流体经过第一流道进入第三腔室后,会再次通过第一流道返回第一腔室,并由第一腔室流出换热器;同理,外部进入第四腔室内的流体经过第二流道进入第二腔室后,也会再次通过第二流道返回第四腔室,并由第四腔室流出换热器。可以看出,两种流体在换热器内均可以实现两个流程的运转,从而可以使换热器内的三种流体可以更加充分地换热,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为了避免未换热与已完成换热的流体混合影响换热效率,具体设置时,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中设置有两个开口的腔室内可设置有第一挡板,该第一挡板可将第一腔室或第三腔室分隔为两个第一子腔室,第一腔室或第三腔室的两个开口分别用于将两个第一子腔室与外部连通。
同理,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中设置有两个开口的腔室内可设置有第二挡板,该第二挡板可将第二腔室或第四腔室分隔为两个第二子腔室,第二腔室或第四腔室的两个开口分别用于将两个第二子腔室与外部连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腔室可设置于第二腔室内,第二腔室具有朝向第二集流器设置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对应第一流道的位置可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流道的一端可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一分流口连接。第三腔室可设置于第四腔室内,第四腔室可具有朝向第一集流器设置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对应第一流道的位置可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一流道的另一端可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三分流口连接。
为了避免第一腔室对第二分流口造成堵塞,第一腔室的外壁与第一侧壁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第二分流口通过该间隙与第二腔室的整个内腔连通从而减小第二腔室通过第二分流口进出流体的阻力。同理,第三腔室的外壁与第二侧壁之间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第一腔室对第二开口造成堵塞。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可以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腔室的外壁与第二腔室的外壁之间相互接触,以使第一腔室内的流体与第二腔室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可以沿第二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的外壁之间也相互接触,以使第三腔室内的流体与第四腔室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
具体设置时,沿第三方向,第一腔室与第四腔室可相对设置,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可相对设置。第一流道内的流体在沿第三方向由第一腔室向第三腔室流动时,由于第三腔室与第一腔室位置相错,因此第一流道的流体也同时存在着沿第二方向的流动趋势;类似地,第二流道内的流体在沿第三方向由第四腔室向第二腔室流动时,由于第二腔室与第四腔室位置相错,因此第二流道内的流体也同时存在着沿第二方向流动的趋势。这样,第一流道内的流体及第二流道可与流经翅片的空气形成对流,从而可以提高换热器内三种流体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的导流构件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分流口及第三分流口焊接连接,以提高第一流道与第一腔室及第三腔室连接时的密封性。同理,用于形成第二流道的导流构件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二分流口及第四分流口焊接连接,以提高第二流道与第二腔室及第四腔室连接时的密封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第一流道具体可以为冷媒流道,第二流道具体可以为水流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热管理系统,该车载热管理系统可包括压缩机、膨胀阀以及前述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的换热器,换热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每个换热器可分别包括由第一腔室、第一流道以及第三腔室形成第一流通路径,以及由第二腔室、第二流道以及第四腔室形成的第二流通路径。具体设置时,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通路径、膨胀阀以及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通路径可依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车辆的乘员舱具有内部进风口内部出风口,第一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与内部进风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翅片的出风侧与内部出风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与内部进风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翅片的出风侧与内部出风口连通。本申请提供的车载热管理系统的换热效率较高,且结构较为简单。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该车载热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循环泵,车辆可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具有第一散热通路,第一循环泵、第一散热通路以及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通路径可依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利用该循环回路可以对电池包进行散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该车载热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循环泵,车辆可包括动力总成,动力总成具有第二散热通路,第二循环泵、第二散热通路以及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通路径可依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利用该循环回路可以对动力总成进行散热。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案中,车辆的乘员舱还可具有外部进风口,第一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以及第二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还可分别与外部进风口连通,以将外部新风在与第一换热器或者第二换热器换热后引入乘员舱内。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可包括前述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的车载热管理系统,车载热管理系统可用于对车辆的乘员舱进行制热或制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1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换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换热器;10-第一集流器;20-第二集流器;30-换热芯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
21-第三腔室;22-第四腔室;31-换热单元;311-翅片;312-导流构件;3121-第一流道;
3122-第二流道;111-第一开口;112-第一分流口;211-第三开口;121-第二开口;
122-第二分流口;221-第四开口;123-第一壳体;124-第一侧壁;125-第一密封圈;
223-第二壳体;1241-第一通孔;224-第二密封圈;1111-第一延伸管;1112-第三密封圈;
2111-第二延伸管;2231-第四通孔;2112-第四密封圈;3123-隔板;213-第一档板;
214a、214b-第一子腔室;126-第二档板;127a、127b-第二子腔室;100-车载热管理系统;
200-动力总成;300-电池包;2-压缩机;3-膨胀阀;1a-第一换热器;1b-第二换热器;
4-送风通道;41-内部进风口;42-内部出风口;43-风机;44-外部进风口;441-第一风门;
45-第一间隙;451-第一导流板;46-第二间隙;461-第二导流板;5-九通阀;
6-第一循环泵;7-第二循环泵;110-第一散热通路;120-第二散热通路;8-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近年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加速了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电动汽车以其低污染、低噪声、高能效等优点,已成为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需要兼顾电池包、电驱模块以及计算模块的热管理,整个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车载热管理系统通常包括冷媒回路、电池液冷回路和电机液冷回路,其功能是通过控制多种工质之间的热交换,实现车辆乘员舱、电池包、电机等被控制对象的温度处于目标范围内。一个典型的车载热管理系统通常需要使用多个换热器,如实现冷媒和水换热的板式换热器,以及实现空气与水或者空气与冷媒换热的平行流换热器等。
现有的车载热管理系统一般都是采用两流体换热器,例如板式换热器、平行流换热器等。这些换热器只能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交换,例如板式换热器可以实现冷媒和水之间的换热,平行流换热器可以实现空气与水或者空气与冷媒之间的换热。由于两流体换热器功能上的局限,整个系统中需要设置多个换热器才能保证各个回路的正常运作,导致系统管路复杂,体积庞大,在整车中的布置难度较大。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实现三种流体换热的换热器,也即三流体换热器,应用这种换热器可以减少车载热管理系统中换热器的数量,简化系统的连接管路,并且可以缩小车载热管理系统的整体体积,从而降低其在整车中的布置难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一并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1的部分分解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器1可包括第一集流器10、第二集流器20以及换热芯体30,其中,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之间间隔设置,第一集流器10可包括相隔离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二集流器20可包括相隔离的第三腔室21和第四腔室22,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21及第四腔室22可分别用于缓存流体。换热芯体30可位于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之间,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之间、以及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之间均可通过换热芯体30连通。
具体实施时,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可以平行设置,或者也可以呈一定夹角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以两者相互平行为例进行说明。换热芯体30可包括多个换热单元31,多个换热单元31可以在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之间并列设置。定义多个换热单元31的排列方向为第一方向(x方向),示例性地,当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平行设置时,第一方向x与第一集流器10及第二集流器20的设置方向也可大致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至少一个翅片311,翅片311内可设置有多个气流通道。翅片311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换热器1在工作时,空气可由翅片311的进风侧进入各个气流通道,然后由出风侧排出。具体设置时,翅片311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可沿第二方向(y方向)相对设置,该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可呈一定的夹角设置。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可相互垂直。另外,当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平行设置时,定义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的排列方向为第三方向(z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可两两垂直。
此外,每个换热单元31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导流构件312,至少一个导流构件312则可用于形成相隔离的第一流道3121及第二流道3122,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可分别用于流通不同的流体。这样,配合翅片311的气流通道内流经的空气,该换热芯体30可同时允许三种不同的流体通过。示例性地,第一流道3121可用于流通冷媒,第二流道3122可用于流通水,或者,第一流道3121可用于流通水,第二流道3122可用于流通冷媒。
在每个换热单元中,第一流道3121、第二流道3122以及翅片311可按一定的规律排布,以使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之间、第二流道3122与翅片311之间、以及第一流道3121与翅片311之间能够形成直接或间接地导热接触。另外,对于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相邻的换热单元31中的流道之间也可以形成导热接触。这样,第一流道3121、第二流道3122以及翅片311的气流通道内的三种流体即可在换热芯体30内实现换热。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第一腔室11可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口112,多个第一分流口112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其中一端连接。第三腔室21可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口(图中未示出),多个第三分流口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另一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之间可通过多个第一流道3121连通,第一腔室11、第一流道3121与第三腔室21可组成换热器1整体的第一流通路径。
第一流通路径可设置有两个能够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开口可分别开设于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为便于区分,以下将第一腔室11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一开口111,将第三腔室21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三开口211,利用第一开口111及第三开口211,即可将该第一流通路径连接于对应的循环回路中,示例性地,当第一流道3121用于流通冷媒时,该循环回路即为冷媒回路。
类似地,第二腔室12可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口122,多个第二分流口122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二流道3122的其中一端连接。第四腔室22可设置有多个第四分流口(图中未示出),多个第四分流口可分别与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二流道3122的另一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之间可通过多个第二流道3122连通,第二腔室12、第二流道3122与第四腔室22可组成换热器1整体的第二流通路径。
第二流通路径也可设置有两个能够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开口可分别开设于第二腔室12和第四腔室22,为便于区分,以下将第二腔室12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二开口121,将第四腔室22与外部连通的开口称为第四开口221,利用第二开口121及第四开口221,即可将该第二流通路径连接于对应的循环回路中,示例性地,当第二流道3122用于流通水时,该循环回路即为水冷回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分流口112及第三分流口焊接连接,从而提高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连接时的密封性。同理,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二分流口122及第四分流口焊接连接,以提高第二流道3122与第二腔室12及第四腔室22连接时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的第一开口111可以作为第一流通路径的进口,第三腔室21的第三开口211则可作为第一流通路径的出口。此时,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分流口112连接的一端为其进液端口,与第三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其出液端口,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自左向右流动。此外,第四腔室22的第四开口221可以作为第二流通路径的进口,第二腔室12的第二开口121则可以作为第二流通路径的出口。此时,第二流道3122与第四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其进液端口,与第二分流口122连接的一端为其出液端口,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自右向左流动。这样,换热器1在工作时,第一流道3121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相向流动,从而在换热芯体30内形成对流,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两种流体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1整体的换热性能。
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也可以同向流动,例如,当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体11的第一分流口112连接的一端为其进液端口时,第二流道3122与第二腔体12的第二分流口122连接的一端也可以为其进液端口,具体可以根据换热器1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所采用“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词主要依据换热器于图1中的展示方位进行阐述,并不形成对换热器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方位的限定。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图。请一并参考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可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当两种流体分别进入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内时,第一腔室11整体可浸没在第二腔室12的流体内,这样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之间即可实现导热接触,使得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与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类似地,第三腔室21也可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当两种流体分别进入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内时,第三腔室21可浸没在第四腔室22的流体内,这样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之间也可实现导热接触,使得第三腔室21内的流体与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也能够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进入换热器1内的两种流体不仅可以在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内实现热交换,在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体20内也同样可以实现热交换,从而延长了两种流体的换热时长,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具体实施时,第二腔室12可以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第一壳体123以及第一侧壁124,第一侧壁124朝向第二集流器20设置,且第一侧壁124与第一壳体123可拆卸连接,以将第二腔室12的容纳腔封闭。为了避免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泄露,第一侧壁124与第一壳体123的连接位置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25,第一密封圈125可被挤压于第一侧壁124与第一壳体123之间,以提高第二腔室12的密封效果。第一侧壁124对应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位置可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1241,以使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端部可穿过第一通孔1241与第一分流口11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腔室12上所设置的第二分流口122也开设于第一侧壁124上,在将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时,为了避免第一腔室11对第二分流口122造成堵塞,第一腔室11的外壁与第一侧壁124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第二分流口122通过该间隙与第二腔室12的整个内腔连通,从而减小第二腔室12通过第二分流口122进出流体的阻力,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同理,第一腔室11的外壁与第一壳体123上开设第二开口121的侧壁之间也可具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第一腔室11对第二开口121造成堵塞。
第四腔室22可以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第二壳体223以及第二侧壁(图中未示出),第二侧壁朝向第一集流器10设置,且第二侧壁与第二壳体223可拆卸连接,以将第四腔室22的容纳腔封闭。类似地,为了避免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泄露,第二侧壁与第二壳体223的连接位置可以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24,第二密封圈224可被挤压于第二侧壁与第二壳体223之间,以提高第四腔室22的密封效果。第二侧壁对应各个换热单元31的第一流道3121的位置可分别设置有第二通孔,以使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端部可穿过第二通孔与第三分流口连接。
另外,第四腔室22上所设置的第四分流口开设于第二侧壁上,在将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时,为了避免第三腔室21对第四分流口造成堵塞,可以使第三腔室21的外壁与第二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使第四分流口通过该间隙与第四腔室22的整个内腔连通,从而减小第四腔室22通过第四分流口进出流体的阻力,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同理,第三腔室21的外壁与第二壳体223上开设第四开口221的侧壁之间也可具有一定的间隙,以避免第三腔室21对第四开口221造成堵塞。
另外,为了便于将第一腔室11与换热器1外部的其它部件连通,第一开口111处可设置有第一延伸管1111,第一壳体123对应第一延伸管1111的位置可设置有第三通孔(图中未示出),第一延伸管1111可由第三通孔延伸至第二腔室12的外部,这样,第一腔室11即可通过第一延伸管1111连接于对应的循环回路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通孔处可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112,第三密封圈1112可部分被挤压于第一延伸管1111的外壁与第三通孔的内壁之间,从而避免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泄露。
类似地,第三开口211处可设置有第二延伸管2111,第二壳体223对应第二延伸管2111的位置可设置有第四通孔2231,第二延伸管2111可由第四通孔2231延伸至第四腔室22的外部,从而使得第三腔室21可以通过第二延伸管2111与其它部件连通。第四通孔2231处可设置有第四密封圈2112,第四密封圈2112可部分被挤压于第二延伸管2111的外壁与第四通孔2231的内壁之间,从而避免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泄露。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所示的换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一并参考图4和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三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该三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两个第二流道3122,沿第一方向x,第一流道3121可位于两个第二流道3122之间,翅片311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第二流道3122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具体设置时,三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翅片311在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截面可以大致为图中所示的方波形,或者也可以为波浪形、锯齿形或者蛇形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流道3122间接导热接触,当第二流道3122内流通导热率较高的水或者冷媒时,导流构件312的热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也可以实现换热。
请一并参考图2、图4和图5,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两个导流构件312的两端可分别设置有弯折部31221,该弯折部31221可朝向远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弯曲,从而在换热单元31的两端,三个导流构件312的端部可以分别相间隔。这样,在第二腔室12的第一侧壁124上,第二分流口122与第一通孔1241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以及,在第四腔室22的第二侧壁224上,第四分流口与第二通孔之间也可以相互独立,从而有助于提高第二腔室12及第四腔室22的密封性。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所示的换热器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还可以均开设于第一腔室11,或者均开设于第三腔室21,图6所示的实施例以该两个开口均开设于第三腔室21为例进行说明。将第一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分别记为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也可分别通过延伸管延伸至第四腔室22的外部,从而使得第三腔室21可以通过延伸管2111与其它部件连通。第三腔室21内可设置有第一档板213,该第一档板213可将第三腔室21分隔为两个第一子腔室214a和214b,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子腔室214a和214b,并将对应的第一子腔室214a和214b与外部连通。类似地,第二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可以均开设于第二腔室12,或者均开设于第四腔室22,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以该两个开口均开设于第二腔室12为例进行说明。将第二流通路径的两个开口分别记为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第二腔室12内可设置有第二档板126,该第二档板126可将第二腔室12分隔为两个第二子腔室127a和127b,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二子腔室127a和127b,并将对应的第二子腔室127a和127b与外部连通。
换热器1工作时,第一流通路径所在的循环回路内的流体由第一开口111进入第三腔室21的其中一个第一子腔室214a,在该第一子腔室214a内由对应的第一流道3121向第一腔室11流动,由于第一腔室11没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随着流体的不断进入第一腔体11内的压力会逐渐增大,这样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就可以通过与另外一个第一子腔室214b对应的第一流道3121返回至第三腔室21内,进而由该第一子腔室214的第三开口211流出换热器1。同理,第二流通路径所在的循环回路内的流体由第二开口121进入第二腔室12的其中一个第二子腔室127a,在该第二子腔室127a内由对应的第二流道3122向第四腔室22流动,由于第四腔室22没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随着流体的不断进入第四腔室22内的压力会逐渐增大,这样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就可以通过与另外一个第二子腔室127b对应的第二流道3122返回至第二腔室12内,进而由该第二子腔室127b的第四开口221流出换热器1。可以看出,第一流通路径内的流体在换热单元30内可实现由第三腔室21-第一腔室11,以及由第一腔室11-第三腔室21两个流程的运转,同时,第二流通路径内的流体在换热单元30内可实现由第二腔室21-第四腔室22,以及第四腔室22-第二腔室21两个流程的运转,从而可以使换热器1内的三种流体可以更加充分地换热,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所示的换热单元的分解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两个翅片311,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该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一个第二流道3122。沿第一方向,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可位于两个翅片311之间,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翅片311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或者,也可以将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设置于两个翅片311之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则可位于其中一个翅片311背离第二流道3122的一侧。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以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位于两个翅片311之间为例,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以通过翅片导热接触,由于翅片311的热阻较小,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也可以实现换热。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可以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且第一腔室11的外壁与第二腔室12的外壁之间相互接触,以使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与第二腔室12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类似地,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且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的外壁之间也相互接触,以使第三腔室21内的流体与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
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室11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一腔室11的第一分流口112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二腔室12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在第一流道3121与第三腔室21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三腔室21的第三分流口(图中未示出)的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四腔室22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以避免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流至第一腔室11或者第三腔室21之外的地方。同理,在第二流道3122与第二腔室12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二腔室12的第二分流口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一腔室11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在第二流道3122与第四腔室22连接的一端,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对应第四腔室22的第四分流口(图中未示出)的位置采用开口设计,对应第三腔室21的位置则采用收口设计,以避免第二流道(图中未示出)内的流体流至第二腔室12或者第四腔室22之外的地方。
另外,对于第一集流器10,第一腔室11可以位于第二腔室12的上方;对于第二集流器20,第四腔室22可以位于第三腔室21的上方。也就是说,沿第三方向z,第一腔室11与第四腔室22位置相对,第二腔室12与第三腔室21位置相对。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在自左向右流动时,由于左侧的第一腔室11位于上方,右侧的第三腔室21位于下方,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同时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流动趋势;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在自右向左流动时,由于右侧的第四腔室22位于上方,右侧的第二腔室12位于下方,因此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也同时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流动趋势。这样,当空气自下而上经过翅片311的气流通道时,就会与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及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分别形成对流,从而可以提高三种流体的换热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也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设置方式,即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两个集流器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该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一个第二流道3122,第一流道3121、第二流道3122以及翅片311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具体设置时,翅片311可位于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之间,或者位于第一流道3121背离第二流道3122的一侧,或者也可以位于第二流道3122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10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以翅片311位于第二流道3122背离第一流道3121的一侧为例,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流道3122间接接触,当第二流道3122内流通导热率较高的水或者冷媒时,导流构件312的热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也可以实现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既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同理,第二集流器10既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内置式结构与并列式结构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在进行赘述。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一并参考图11和图12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为扁管形式,该两个导流构件312可分别形成为一个第一流道3121以及一个第二流道3122。具体实施时,两个导流构件312可沿第二方向y并列设置并形成导流组件,且两个导流构件312的外壁之间相互接触;两个导流构件312所形成的导流组件与翅片311可以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其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可位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的上方,或者,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也可以位于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的上方。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11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之间可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也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既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同理,第二集流器20既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的内置式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三腔室21与第四腔室22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并列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当第一集流器10与第二集流器20采用并列式结构时,由于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上下并列设置,为了便于将第一流道3121的两端与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连接,沿第三方向z,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可相对设置,且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的上下位置可根据第一流道的上下位置设置,例如,当第一流道3121位于第二流道3122的上方时,第一腔室11和第三腔室21可分别位于第二腔室21及第四腔室22的上方。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流道3121、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的位置确定后,第二流道3122、第二腔室12及第四腔室22的位置也可随之确定,故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流道3121以及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能够形成较好的换热效果,还可以在第一流道3121及第二流道3122内分别设置相应的通路,以使两个流道内的流体在沿通路流动时能够与空气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参考图13,图13所示实施例以每个换热单元31包括两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两个翅片311为例进行说明。在具体实施时,用于形成第一流道3121的导流构件312内可具有第一通路31211、第二通路31212和第三通路31213,其中,第一通路31211和第二通路31212可分别沿第三方向z设置,且第一通路31211与第一腔室11的第一分流口连通,第二通路31212与第三腔室21的第三分流口连通,第三通路31213则可沿第二方向y设置,且第三通路31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路31211和31212连通。示例性地,第一通路31211和第二通路31212可分别设置在第一流道3121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也即第一流道3121的上方和下方,第三通路3121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三通路31213可沿第三方向z并列设置。换热器1在工作时,第一腔室11内的流体通过第一分流口进入第一流道3121的第一通路31211,然后在第一通路31211内经由第三通路31213进入第二通路31212,最后由第二通路31212流入第三腔室21。流体在自上而下流经第三通路31213时,空气可同时自下而上经过翅片311的气流通道,这样两者即可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类似地,用于形成第二流道3122的导流构件312内可具有第四通路、第五通路和第六通路,其中,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可分别沿第三方向设置,且第四通路与第二腔室的第二分流口连通,第五通路与第四腔室的第四分流口连通,第六通路则可沿第二方向y设置,且第六通路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连通。示例性地,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可分别设置在第二流道3122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也即第二流道3122的下方和上方,第六通路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六通路可沿第三方向并列设置。换热器1在工作时,第四腔室22内的流体通过第四分流口进入第二流道3122的第五通路,然后在第五通路内经由第六通路进入第四通路,最后由第四通路流入第二腔室22。流体在自上而下流经第六通路时,空气可同时自下而上经过翅片311的气流通道,这样两者即可形成对流,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所示的换热器的部分分解示意图。一并参考图14和图15所示,该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单元31可包括一个导流构件312以及一个翅片311,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可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导流构件312内部可设置有隔板3123,隔板31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利用该隔板3123可将导流构件312内部分隔为第一流道3121和第二流道3122。具体实施时,隔板31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从而分隔形成的第一流道3121和第二流道3122的数量也分别为一个或多个。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流道3121和第二流道3122的数量分别为多个时,为了提高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换热效果,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可以沿第二方向y交替排列。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21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腔室11与第三腔室21,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或第三腔室21,第二开口121和第四开口221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二腔室12与第四腔室22,也可以均设置于第二腔室12或第四腔室22,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制,图14中所示的实施例以各个腔室分别设置有开口为例进行说明。
对于由多个换热单元31组成的换热芯体30整体来说,第一流道3121与第二流道3122之间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与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的直接换热;导流构件312与翅片311之间可以直接导热接触,从而实现第一流道3121内的流体以及第二流道3122内的流体分别与流经翅片311的空气的直接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器10和第二集流器20可分别采用内置式结构,也即,第一腔室11设置于第二腔室12内部,第三腔室21设置于第四腔室22内部。具体设置时,导流构件312的侧壁对应各个第一流道3121的位置可适当延长,相应地,隔板3123也可分别延长,以使第一流道的两端3121超出第二流道,从而便于将第一流道3121与第一腔室11及第三腔室21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热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该车载热管理系统的车辆。一并参考图16和图17所示,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具体可以为电动汽车,车载热管理系统100可用于对车辆的乘员舱、动力总成200以及电池包300等部件的温度进行控制。具体设计时,车载热管理系统100可包括压缩机2、膨胀阀3以及前述任一可能的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其中,换热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器1a和第二换热器1b,压缩机1的出口可与第一换热器1a的第一开口连接,膨胀阀3可连接于第一换热器1a的第三开口与第二换热器1b的第一开口之间,第二换热器1b的第三开口可与压缩机2的入口连接,这样,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1a、膨胀阀3以及第二换热器1b就可顺序连接形成为第一循环回路,该第一循环回路即为车载热管理系统100的冷媒回路,此时,第一换热器1a和第二换热器1b可分别用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
车载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送风通道4,送风通道4可分别与乘员舱的内部进风口41和内部出风口42连通。第一换热器1a和第二换热器1b可分别设置于送风通道4内,且第一换热器1a的翅片的进风侧可与内部进风口41连通,第一换热器1a的翅片的出风侧可与内部出风口42连通,第二换热器1b的翅片的进风侧可与内部进风口41连通,第二换热器1b的翅片的出风侧可与内部出风口42连通。另外,送风通道4内还可设置有风机43,风机43具体可设置于第一换热器1a和第二换热器1b的上游,也即位于第一换热器1a和第二换热器1b靠近内部进风口41的一侧,以将进入送风通道4内的空气送往第一换热器1a的进风侧或者第二换热器1b的进风侧。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通道4还可设置有外部进风口44,外部进风口44可将送风通道4与乘员舱外部连通,以使外部新风能够进入送风通道4内。具体设置时,外部进风口44可设置于内部进风口41的下游,且外部进风口44处可设置第一风门441。第一风门441具有将外部进风口44关闭、同时将外部进风口44与内部进风口41之间的通道的打开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将外部进风口44打开、同时将外部进风口44与内部进风口41之间的通道关闭的第二工作状态。当第一风门441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可以实现乘员舱内空气循环;当第一风门411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可以将新风引入乘员舱内,实现新风功能。
第一换热器1a与送风通道4的一侧内壁可具有第一间隙45,该第一间隙45处可设置有第一导流板451。第一导流板451可具有将第一间隙45打开与关闭的两种导流状态,当第一导流板451将第一间隙45打开时,第一换热器1a的翅片的进风侧的空气可绕过第一换热器1a,经过第一间隙45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a的下游;当第一导流板451将第一间隙45关闭时,第一换热器1a的翅片的进风侧的空气经过翅片的气流通道流动至第一换热器1a的下游。第二换热器1b与送风通道4的一侧内壁可具有第二间隙46,该第二间隙46处可设置有第二导流板461。同样地,第二导流板461可具有将第二间隙46打开与关闭的两种导流状态,当第二导流板461将第二间隙46打开时,第二换热器1b的翅片的进风侧的空气可绕过第二换热器1b,经过第二间隙46流动至第二换热器1b的下游;当第二导流板461将第一间隙46关闭时,第二换热器1b的翅片的进风侧的空气经过翅片的气流通道流动至第二换热器1b的下游。
请继续参考图16,车载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九通阀5、第一循环泵6和第二循环泵7。车辆的电池包可具有第一散热通路110,第一散热通路110的一端可与第一循环泵6的出口连接,第一散热通路200的出口可通过九通阀5与第二换热器1b的第四开口连接,第二换热器1b的第二开口可通过九通阀5与第一循环泵6的进口连接,这样,第一循环泵6、第一散热通路110及第二换热器1b就可顺序连接形成为第二循环回路,该第二循环回路即为电池包冷却回路。
另外,第一散热通路110的出口还可以通过九通阀5与第一换热器1a的第四开口连接,第一换热器1a的第二开口可通过九通阀5与第一循环泵6的进口连接,此时,第一循环泵6、第一散热通路110及第一换热器1a可顺序连接形成为第三循环回路,该第三循环回路即为电池包加热回路。
车辆的动力总成可具有第二散热通路120,第二散热通路120的一端可与第一循环泵6的出口连接,第二散热通路120的出口可通过九通阀5与第二换热器1b的第四开口连接,第二换热器1b的第二开口可通过九通阀5与第二循环泵7的进口连接,这样,第二循环泵7、第二散热通路120及第二换热器1b就可顺序连接形成为第四循环回路,该第四循环回路可作为动力总成的一种冷却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载热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散热器8,第二散热通路120的一端还可以通过九通阀5与散热器8的进口连接,散热器8的出口可通过九通阀5与第二循环泵7的进口连接,此时,第二循环泵7、第二散热通路120及散热器8可顺序连接形成为第五循环回路,该第五循环回路可作为动力总成的另一种冷却回路。示例性地,散热器8具体可以为风冷散热器,第五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进入散热器8后,可直接与流经散热器8表面的空气换热实现降温。
下面具体说明车载热管理系统的上述各个循环回路的工作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循环回路可以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等多种模式进行工作。当第一循环回路以制冷模式工作时,第一导流板451将第一间隙45打开,第二导流板461将第二间隙46关闭,冷媒通过压缩机2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a的第一流通路径,在第一流通路径内与第二流通路径中的低温冷却水冷凝换热后变为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膨胀阀3节流膨胀迅速降温,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b的第一流通路径,在第二换热器1b内与流经翅片的空气蒸发换热后变为低压气态冷媒重新回到压缩机2,完成一次循环;与此同时,送风通道4的空气在与第二换热器1b内的冷媒换热降温后经过第一间隙45流向内部出风口42,再由内部出风口42送往乘员舱,达到制冷效果。
当第一循环回路以制热模式工作时,第一导流板451将第一间隙45关闭,第二导流板461将第二间隙46打开,冷媒通过压缩机2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a的第一流通路径,在第一换热器1a内与流经翅片的空气冷凝换热后变为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膨胀阀3节流膨胀迅速降温,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b的第一流通路径,在第一流通路径与第二流通路径中的高温冷却水蒸发换热后变为低压气态冷媒重新回到压缩机2,完成一次循环;与此同时,送风通道4内的空气由第二间隙46流向第一换热器1a的进风侧,在与第一换热器1a内的冷媒换热升温后流向内部出风口42,再由内部出风口42送往乘员舱,达到制热效果。
当第一循环回路以除湿模式工作时,第一导流板451将第一间隙45关闭,第二导流板461将第二间隙46关闭,冷媒通过压缩机2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a的第一流通路径,在第一换热器1a内与流经翅片的空气冷凝换热后变为低温高压液体,然后经过膨胀阀3节流膨胀迅速降温,变成低温低压的液体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b的第一流通路径,在第二换热器1b内与流经翅片的空气蒸发换热后变为低压气态冷媒重新回到压缩机2,完成一次循环;与此同时,送风通道4内的空气进入第二换热器1b,通过与第二换热器1b内的冷媒换热降温,使空气中的水分遇冷凝结后从系统的冷凝水管排出,干燥后的空气由第二换热器1b的出风侧排出后再进入第一换热器1a内,与第一换热器1a内的冷媒换热回升至常温后流向内部出风口42,再由内部出风口42送往乘员舱,达到除湿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循环回路以制冷、制热以及除湿等模式运行时,既可以在乘员舱内空气循环的功能下实现,也可以在新风功能下实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乘客可根据需求自行调整第一风门的工作状态。
第二循环回路工作时,第一循环回路可同时工作。此时,第一循环泵6驱动冷却水在第二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低温冷却水进入第一散热通路110后与电池包换热,冷却水吸收电池包的热量后温度升高,电池包则通过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水而实现降温。升温后的冷却水由第一循环泵6驱动到第二换热器1b的第二流通路径,在第二流通路径与第一流通路径中的低温冷媒换热降温后,再次回到第一散热通路110与电池包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循环即可实现对电池包的持续散热。
第三循环回路工作时,第一循环回路也可同时工作。此时,第一循环泵6驱动冷却水在第三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高温冷却水进入第一散热通路110后与电池包换热,冷却水将热量传递给电池包后温度降低,电池包则通过吸收冷却水的热量而实现升温。降温后的冷却水由第一循环泵6驱动到第一换热器1a的第二流通路径,在第二流通路径与第一流通路径中的高温冷媒换热升温后,再次回到第一散热通路110与电池包进行换热,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对电池包的持续加热。
第四循环回路工作时,第一循环回路也可同时工作。第二循环泵7驱动冷却水在第四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低温冷却水进入第二散热通路120后与动力总成换热,冷却水吸收动力总成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动力总成则通过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水而实现降温。升温后的冷却水由第二循环泵7驱动到第二换热器1b的第二流通路径,在第二流通路径与第一流通路径中的低温冷媒换热降温后,再次回到第二散热通路120与动力总成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循环即可实现对动力总成的持续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九通阀5的工作模式,还可以使第一循环回路、第三循环回路与第四循环回路同时工作。此时,第四循环回路中的高温冷却水在第二换热器1b内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冷媒,第一循环回路中的冷媒吸收热量后由压缩机2驱动到第一换热器1a内,在第一换热器1a内将热量再传递给第三循环回路中的低温冷却水,第三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吸热升温后由第一循环泵6驱动到电池包的第一散热通路110,与电池包进行换热,实现对电池包的加热。也就是说,本方案可以将动力总成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电池包,从而充分利用动力总成的余热,减少车辆的资源浪费。
第五循环回路工作时,第二循环泵7驱动冷却水在回路中循环流动,低温冷却水进入第二散热通路120中与动力总成换热,冷却水吸收动力总成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动力总成则通过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水而实现降温。升温后的冷却水由第二循环泵7驱动到散热器8,在散热器8内散热降温后再次回到第二散热通路120与动力总成进行换热,如此往复循环即可实现对动力总成的持续散热。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器、第二集流器以及换热芯体,其中:
所述第一集流器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导热接触,所述第一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口,所述第二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二分流口;
所述第二集流器包括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导热接触,所述第三腔室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口,所述第四腔室设置有多个第四分流口;
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换热单元,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器与所述第二集流器之间,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翅片以及一个或多个导流构件,一个或多个所述导流构件形成一个或多个第一流道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口连接,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分流口连接,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口连接,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分流口连接,所述翅片的进风侧与出风侧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进液端口,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出液端口;
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四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进液端口,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分流口连接的一端为出液端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所述导流构件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翅片的数量为一个;
三个所述导流构件分别形成为一个所述第一流道以及两个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流道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流道之间,所述翅片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流道背离所述第一流道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所述导流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翅片的数量为一个;
两个所述导流构件分别形成为一个所述第一流道以及一个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以及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所述导流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翅片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所述导流构件分别形成为一个所述第一流道以及一个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流道位于两个所述翅片之间,所述第二流道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翅片背离所述第一流道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所述导流构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翅片的数量为一个;
两个所述导流构件分别形成为一个所述第一流道以及一个所述第二流道,两个所述导流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形成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与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设置。
7.如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内具有第一通路、第二通路和第三通路,所述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分别沿第三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分流口连接,所述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三分流口连接,所述第三通路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三通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集流器与所述第二集流器的排列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通路沿所述第三方向并列设置。
9.如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内具有第四通路、第五通路和第六通路,所述第四通路和第五通路分别沿第三方向设置,且所述第四通路与所述第二分流口连接,所述第五通路与所述第四分流口连接,所述第六通路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六通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通路和所述第五通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集流器与所述第二集流器的排列方向。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通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六通路沿所述第三方向并列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所述导流构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翅片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导流构件与所述翅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导流构件内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导流构件分隔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流道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流道,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流道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排列。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及所述第四腔室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连通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中的其中一个腔室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连通的两个开口,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中的其中一个腔室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连通的两个开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中设置有两个开口的腔室内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第一腔室或所述第三腔室分隔为两个第一子腔室,所述第一腔室或所述第三腔室的两个开口分别用于将两个所述第一子腔室与外部连通;
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中设置有两个开口的腔室内设置有第二档板,所述第二档板将所述第二腔室或所述第四腔室分隔为两个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二腔室或所述第四腔室的两个开口分别用于将两个所述第二子腔室与外部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二腔室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集流器设置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对应所述第一流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分流口连接;
所述第三腔室设置于所述第四腔室内,所述第四腔室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集流器设置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对应所述第一流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分流口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四腔室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所述第一集流器与所述第二集流器的排列方向。
18.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的所述导流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分流口及所述第三分流口焊接连接,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道的所述导流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分流口及所述第四分流口焊接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为冷媒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为水流道。
20.一种车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膨胀阀以及如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每个换热器分别包括由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一流道及所述第三腔室形成的第一流通路径,以及由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流道及所述第四腔室形成的第二流通路径;其中:
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流通路径、所述膨胀阀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流通路径依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
车辆的乘员舱具有内部进风口和内部出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与内部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翅片的出风侧与内部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与内部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翅片的出风侧与内部出风口连通。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循环泵;
所述车辆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具有第一散热通路,所述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散热通路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通路径依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车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循环泵;
所述车辆包括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具有第二散热通路,所述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二散热通路以及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流通路径依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
23.如权利要求20~22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的乘员舱还具有外部进风口;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翅片的进风侧还分别与所述外部进风口连通。
2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0~23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热管理系统,所述车载热管理系统可用于对所述车辆的乘员舱进行制冷或制热。
CN202111364704.3A 2021-11-17 2021-11-17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Pending CN1161363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64704.3A CN116136376A (zh) 2021-11-17 2021-11-17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PCT/CN2022/131963 WO2023088243A1 (zh) 2021-11-17 2022-11-15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64704.3A CN116136376A (zh) 2021-11-17 2021-11-17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6376A true CN116136376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34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64704.3A Pending CN116136376A (zh) 2021-11-17 2021-11-17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6376A (zh)
WO (1) WO202308824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29115A (zh) * 2023-09-05 2023-10-24 广东艾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换热系统及喷油螺杆空压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1462A1 (de) * 2004-01-08 2005-08-18 Behr Gmbh & Co. Kg Kühlsystem
HK1189328A2 (en) * 2013-09-30 2014-05-30 Hong Kong Modern Technology Ltd Fluid heat exchanger and energy recovery device
CN106813517B (zh) * 2015-11-30 2019-11-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换热系统
FR3047555B1 (fr) * 2016-02-05 2019-04-19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Echangeur thermique a au moins trois fluides a efficacite amelioree
CN210862322U (zh) * 2019-09-18 2020-06-26 清华大学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CN211147379U (zh) * 2019-09-18 2020-07-31 李社红 换热管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DE102020207747A1 (de) * 2020-06-23 2021-12-23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Wärmeübertrag im Kathodenpfad eines Brennstoffzellensystems mittels Verdampfung/Kondensation von Produktwasser
CN114126331B (zh) * 2020-08-26 2023-06-0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以及电控盒
CN216115589U (zh) * 2021-07-31 2022-03-22 清华大学 多介质分集流结构、扁管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29115A (zh) * 2023-09-05 2023-10-24 广东艾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换热系统及喷油螺杆空压机
CN116929115B (zh) * 2023-09-05 2024-03-19 广东艾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换热系统及喷油螺杆空压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8243A1 (zh) 2023-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98144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팩 열관리 장치 및 열교환 모듈
US20140290296A1 (en) Heat exchange system
JPH02185821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WO2022057936A1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2026475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09993697U (zh) 动力电池冷却板及动力电池冷却系统
WO2023088243A1 (zh) 一种换热器、车载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6033622U (zh)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KR100200658B1 (ko) 일체용 열교환기의 열교환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자동차용 일체형 열교환기
CN112158054A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4953952A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212637096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WO2023088242A1 (zh) 换热系统及车辆
KR101186044B1 (ko) 자동차용 공조케이스의 리브구조
CN111354995B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6942601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8287365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5435922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9339140U (zh)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US20240181846A1 (en) Refrigerant Module and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Module for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6033619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939816U (zh) 电池的热管理装置、电池包及汽车
US20230072662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WO2024022451A1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18269585A (zh) 用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