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5565A - 风向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向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5565A
CN116135565A CN202211432444.3A CN202211432444A CN116135565A CN 116135565 A CN116135565 A CN 116135565A CN 202211432444 A CN202211432444 A CN 202211432444A CN 116135565 A CN116135565 A CN 116135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air
wind
housing
direction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24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榎园贵史
神尾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Pla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Pla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Pla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Plas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35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55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35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a pivot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改善外观的同时以简单的结构调整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具备筒状的壳体(3),该壳体(3)的一端侧向规定方向缩小,且该壳体(3)供空气从其另一端侧流向一端侧。风向调整装置(1)具备筒状的风向调整体(26),该风向调整体(26)在壳体(3)的一端侧的内部配置成至少能够在规定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风向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整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用于汽车等车辆的空调装置中,有调整吹出的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还被称为空调风吹出装置、排风口、通风机、调风器等,例如设置于仪表盘或中央控制台部等车辆的各部,有助于通过冷暖气设备来提高舒适性。
通常,风向调整装置构成为:在吹出口附近可转动地设置有多个翅片,并且通过翅片的转动来改变风向。在该情况下,不得不根据翅片的数量来增加吹出口的开口尺寸,并且由于从使用者侧能够看到翅片,因此风向调整装置或其周边的设计会受到限制。
因此,有一种无需在吹出口附近使用翅片即可调整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例如,已知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将主体部内分割为多个流路,并且在被分割的各流路分别配置送风阻挡部件,通过利用送风阻挡部件切换流路的开闭来调整风向(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6659号公报(第5-8页、图1-11)
在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情况下,为了调整风向,需要使多个送风阻挡部件彼此联动,因此当使它们机械联动时,需要用于使它们联动的复杂的机构。并且,相较于转动翅片来调整风向的情况,不易直观地调整风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改善外观的同时以简单的结构调整风向的风向调整装置。
本发明提供以下风向调整装置。
[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具备:筒状的壳体,该壳体的一端侧向规定方向缩小,且该壳体供空气从该壳体的另一端侧流向一端侧;以及筒状的风向调整体,该风向调整体在该壳体的一端侧的内部配置成至少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移动。
[2]根据[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中,风向调整体的一端侧至少向如下方向缩小,该方向是与壳体的一端侧缩小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3]根据[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中,具备翅片,该翅片在壳体的内部,相对于风向调整体配置在通风方向上的上游侧,且配置成能够在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通风方向及所述风向调整体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动。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具备可移动地配置于壳体的外部的操作部,风向调整体配置成能够沿着所述操作部的移动方向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能够与风向调整体在壳体的内部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量对应地改变流过风向调整体与壳体之间并从壳体的一端侧向沿着其缩小的方向吹出的通风量的比率来调整风向,因此能够在改善外观的同时以简单的结构通过筒状的风向调整体的移动来调整风向。
根据[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加快流过风向调整体从风向调整体的一端侧径直吹出的空调风的流速,同时提高从风向调整体与壳体之间的一端侧向沿着缩小方向的方向吹出的空调风的指向性,从而能够提高风向调整功能。
根据[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能够通过风向调整体的移动进行的风向调整以外,还能够在与该能够调整风向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通过翅片的转动进行风向调整,因此除[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提高风向调整的自由度。
根据[4]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操作部的操作方向与通过风向调整体调整风向的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因此除[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还能够直观地操作风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风向调整体的中立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风向调整体的风分配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中,图3的(a)是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横剖视图,图3的(b)是放大表示图3的(a)的一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4中,图4的(a)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风向调整体的中立状态下的操作部的侧视图,图4的(b)是表示风向调整体移动后的风分配状态下的操作部的侧视图。
图5是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风向调整体的中立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风向调整装置的风向调整体的风分配状态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向调整装置,3-壳体,26-风向调整体,43-操作部,60-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6中,1为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还被称为排风口、通风机、调风器等,调整来自空调装置等的风的吹出方向。以下,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在风向调整装置1中,以作为风吹出的一侧的下风侧为前侧、正面侧或正前方侧,以其相反侧(即,作为接收风的一侧的上风侧)为后侧、背侧或里侧,规定从前侧观察时为左右方向的两侧方向或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装置1适用于汽车等车辆用空调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可以配置于任意位置,在附图中,配置成以箭头FR侧为前侧,以箭头RR侧为后侧,以箭头L侧为左侧,以箭头R侧为右侧,以箭头U侧为上侧,以箭头D侧为下侧。这些方向仅是作为一例而图示的,可以根据风向调整装置1的设置位置或设置朝向适当进行变更。
如图1至图3及图5所示,风向调整装置1具备壳体3。壳体3还被称为管道。壳体3形成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筒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壳体3形成为矩形筒状。壳体3将空气通道5包围在内部。与壳体3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为空气通道5的通风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通道5的通风方向为前后方向,从后方朝向前方进行通风。即,在空气通道5中,后侧为通风方向上的上游侧,前侧为通风方向上的下游侧。
壳体3在空气通道5的通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且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即,在横向上长)。因此,风向调整装置1形成为卧式薄型。壳体3一体地具有夹着空气通道5的中央部(即,中心轴)彼此对置的一对端壁部6和连结这一对端壁部6的一对侧壁部7。一对端壁部6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置,一对侧壁部7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置。一对端壁部6、6和一对侧壁部7、7的后端部包围接收空气(即,空调风)至空气通道5内的接收口8,一对端壁部6、6和一对侧壁部7、7的前端部包围从空气通道5排出空调风的排出口9。即,壳体3的后端部为接收空调风至空气通道5内的接收口8,壳体3的前端部为从空气通道5排出空调风的排出口9。接收口8与排出口9之间形成有将它们连通的空气通道5。空调风从接收口8流向排出口9。接收口8及排出口9分别在横向上长。
如图5所示,壳体3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组合多个部件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是组合一个壳体部件11和另一个壳体部件12形成的。一个壳体部件11以构成一个端壁部6的方式形成。另一个壳体部件12以构成另一个端壁部6及侧壁部7、7的方式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一个壳体部件11上形成一个卡固部11a,在另一个壳体部件12的上部形成另一个卡固部12a,并将这些一个卡固部11a和另一个卡固部12a彼此卡固,由此壳体3构成为筒状。一个卡固部11a和另一个卡固部12a例如任一个形成为孔部,另一个形成为爪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卡固部11a为孔部,另一个卡固部12a为爪部。
并且,如图1至图5所示,壳体3的一端侧即排出口9侧(即,通风方向上的下游侧)缩小。壳体3的排出口9侧即前端部向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排出口9的短边方向即上下方向)缩小。即,壳体3的下游端部即前端部形成有(一个)缩小部即下游侧缩小部14。下游侧缩小部14位于向前方远离壳体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缩小部14由形成于各端壁部6的前端部的(一个)导风部即下游侧导风部15形成了上下部分,由侧壁部7形成了左右部分。一对下游侧导风部15和一对侧壁部7包围排出口9。
下游侧导风部15具有(一个)倾斜部即下游侧倾斜部15a。下游侧倾斜部15a朝向前方向壳体3的中心轴侧倾斜。即,上侧的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朝向前方向下方倾斜,下侧的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朝向前方向上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下游侧倾斜部15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称或彼此大致对称地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下游侧倾斜部15a的前端部相连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一个)非倾斜部即下游侧非倾斜部15b。下游侧非倾斜部15b为从下游侧倾斜部15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下游侧非倾斜部15b与壳体3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非倾斜部15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比下游侧倾斜部15a短。下游侧非倾斜部15b构成下游侧导风部15的前端部。下游侧非倾斜部15b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的另一端侧即接收口8侧(即,通风方向上的上游侧)缩小。在壳体3的接收口8侧即后端部向规定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接收口8的短边方向即上下方向)缩小。即,壳体3的上游端部即后端部形成有(另一个)缩小部即上游侧缩小部17。上游侧缩小部17位于向后方远离壳体3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缩小部17由形成于各端壁部6的后端部的(另一个)导风部即上游侧导风部18形成了上下部分,由侧壁部7形成了左右部分。一对上游侧导风部18和一对侧壁部7包围接收口8。
上游侧缩小部17具有(另一个)倾斜部即上游侧倾斜部18a。上游侧倾斜部18a朝向后方向壳体3的中心轴侧倾斜。即,上侧的上游侧导风部18的上游侧倾斜部18a朝向后方向下方倾斜,下侧的上游侧导风部18的上游侧倾斜部18a朝向后方向上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上游侧倾斜部18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称或彼此大致对称地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游侧倾斜部18a的后端部相连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另一个)非倾斜部即上游侧非倾斜部18b。上游侧非倾斜部18b为从上游侧倾斜部18a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上游侧非倾斜部18b与壳体3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非倾斜部18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比上游侧倾斜部18a长。上游侧非倾斜部18b构成上游侧导风部18的后端部。上游侧非倾斜部18b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在壳体3中,下游侧缩小部14与上游侧缩小部17之间为一般部20。即,下游侧缩小部14与一般部20的前部相连,上游侧缩小部17与一般部20的后部相连。一般部20为在壳体3的轴向上未缩小的非缩小部。在一般部20中,空气通道5的截面积恒定或大致恒定。
并且,壳体3在排出口9侧即前端部安装有构成装饰部的面板23。面板23还被称为装饰件,形成风向调整装置1的设置位置上的装饰的一部分。面板23相对于壳体3的前端部向外侧突出成凸缘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23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长且在上下方向上短。即,面板23形成为在横向上长。面板23上形成有与排出口9连通的吹出口24。吹出口24为流过空气通道5的空调风吹出的部分。吹出口24形成为与排出口9大致相同的形状。即,吹出口2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即,在横向上长)。
并且,壳体3的内部(即,空气通道5)配置有与相对于壳体3的移动对应地调整从吹出口24吹出的空调风的风向的风向调整体26。风向调整体26还被称为罩。风向调整体26形成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体26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筒状。在图示的例子中,风向调整体26形成为矩形筒状。风向调整体26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轴向。风向调整体26的内部与空气通道5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体26与壳体3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且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即,在横向上长)。风向调整体26一体地具有夹着中心轴彼此对置的一对端壁28和连结这一对端壁28的一对侧壁29。一对端壁28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置,一对侧壁29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置。一对端壁28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风向调整体26设定成上下方向(即,与轴向(通风方向)交叉或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空气通道5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在一对端壁28与壳体3的一对端壁部6之间的空气通道5内分别区划有可供空调风流过的流路30。并且,如图3的(a)所示,一对侧壁29位于靠近壳体3的一对侧壁部7的位置,在一对侧壁29与一对侧壁部7之间未形成供空调风流过的流路。
并且,如图1至图3所示,风向调整体26设定成前后方向(即,轴向)上的长度小于壳体3的轴向上的长度的一半,在图示的例子中,设定成1/4左右。风向调整体26由这些一对端壁28和一对侧壁29形成为四边形框状。一对端壁28、28和一对侧壁29、29的后端部包围接收空调风至风向调整体26的内部的导入口31,一对端壁28、28和一对侧壁29、29的前端部包围导出空调风的导出口32。导入口31及导出口32分别在横向上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口31的开口面积设定成空气通道5的截面积的一半以上。优选,导入口31的开口面积设定成空气通道5的截面积的3/4以下。
优选,风向调整体26的一端侧即导出口32侧(即,通风方向上的下游侧)至少向如下方向缩小,该方向是与壳体3的一端侧即排出口9侧(即,下游侧)缩小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向调整体26中,导出口32侧即前端部向导出口32的短边方向即上下方向缩小。即,风向调整体26的下游端部即前端部形成有调整体缩小部33。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体缩小部33由形成于端壁28、28的前端部的调整体导风部34、34形成了上下部分,由侧壁29、29形成了左右部分。调整体导风部34、34和侧壁29、29包围导出口32。
调整体导风部34朝向前方向风向调整体26的中心轴侧倾斜。即,上侧的调整体导风部34朝向前方向下方倾斜,下侧的调整体导风部34朝向前方向上方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这些调整体导风部34、34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称或彼此大致对称地倾斜。并且,调整体导风部34的倾斜与壳体3的下游侧倾斜部15a平行或大致平行。
风向调整体26配置于壳体3的一端侧即前端侧的内部。风向调整体26配置成,调整体导风部34的至少前端侧位于壳体3的下游侧缩小部14内,其他一般部位于壳体3的一般部20内。
因此,关于风向调整体26与壳体3之间的流路30,位于壳体3的一般部20内的上游侧在前后方向上倾斜成直线状,并且根据风向调整体26的调整体导风部34和壳体3的下游侧倾斜部15a的倾斜,上侧的流路30的下游端向下方倾斜,下侧的流路30的下游端向上方倾斜。
并且,风向调整体26配置成相对于壳体3至少能够在与通风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即,风向调整体26配置成能够在规定方向上移动,该规定方向是下游侧缩小部14缩小的方向。如图3的(a)、图3的(b)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体26被接收部36保持成可滑动,通过将接收部36固定于壳体3,能够相对于壳体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一个流路30与另一个流路30的通风量(开口面积)的比率与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量对应地发生变化,由此,向下游侧缩小部14缩小的方向(即,沿着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的倾斜方向的方向)吹出的通风量的比率发生变化,由此从吹出口24吹出的风向发生变化。
图3的(b)所示的接收部36还被称为间隔件。接收部36分别保持风向调整体26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两侧部)。接收部36具有引导部39,该引导部39引导形成于风向调整体26的侧壁29的滑动接触部38,使其能够滑动接触。滑动接触部38和引导部39中的任一个为凹部,另一个为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接触部38为凸部,引导部39为直线导轨状的槽部(即,凹部)。
接收部36安装固定在形成于壳体3的侧壁部7的安装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41为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壳体3的侧壁部7的内表面(即,空气通道5侧的面)的槽部。在图示的例子中,安装部41以与侧壁部7的上端部相连的槽部的形式形成于另一个壳体部件12。因此,接收部36相对于另一个壳体部件12从上方以滑动的方式插入嵌合于安装部41,通过将一个壳体部件11固定于另一个壳体部件12来封闭安装部41的上端部,由此以防脱的方式被壳体3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体26能够由可移动地配置于壳体3的外部的操作部43来操作。操作部43例如为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拨盘。如图4的(a)及图4的(b)所示,操作部43具有把手部45。把手部45为供乘坐者等使用者握住来转动操作部43的部分。把手部45的背侧形成有作为操作部43的转动中心的操作部主体部46。操作部主体部46的背侧还形成有止挡部47。并且,连接操作部主体部46的中心(即,转动中心)和把手部45的假想线L1上形成有与风向调整体26连结的连杆孔部48。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孔部48沿着连接操作部主体部46的中心(即,转动中心)和把手部45的假想线L1呈长孔状。
并且,如图5所示,操作部43的操作部主体部46可转动地安装于壳体3的侧部。在图示的例子中,操作部43的操作部主体部46经由圆筒状的衬套51通过攻丝等固定部件52同轴地安装在形成于壳体3的一个侧壁部7的外表面的凸台状的操作部安装部50。操作部安装部50在壳体3的一个侧壁部7配置于比安装部41更靠后方。
如图3的(a)所示,在操作部43安装于壳体3的状态下,把手部45位于前侧,止挡部47位于后侧。把手部45插入于在面板23上形成于吹出口24的侧方的暴露开口部54,并从面板23向前方突出。并且,止挡部47位于形成于壳体3的一个侧壁部7的外表面的抵接部55的下部,当操作部43转动时,止挡部47与抵接部55抵接,由此限制操作部43的转动角度。
并且,如图3的(b)所示,形成于风向调整体26的连杆部57插入于操作部43的连杆孔部48。连杆部57以从风向调整体26的一个侧壁29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部57为以从风向调整体26的一个侧壁29的前端部向侧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轴部。连杆部57插入贯穿形成于壳体3的一个侧壁部7的插入贯穿孔部58之后,导出至空气通道5的外部(即,壳体3的外部),插入于连杆孔部48。插入贯穿孔部58沿着风向调整体26相对于壳体3的移动方向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贯穿孔部58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长孔状。
进而,优选,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3的内部(即,空气通道5)的风向调整体26的上游侧配置有翅片60。翅片60还被称为导流百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60位于在风向调整体26的后方与之相隔的位置,并且配置于壳体3的一般部20的内部。翅片60形成为板状,通过向与通风方向和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转动,能够向该转动方向调整风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60在空气通道5内配置成使作为整流面的主表面朝向左右方向,从而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调整风向。即,翅片60被壳体3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转动。翅片60具有转动部62,该转动部62被形成于壳体3的各端壁部6的转动接收部63保持,从而能够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转动部62和转动接收部63中的任一个为轴部,另一个为孔部或凹部。
并且,如图3的(a)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60设置有多个。这些翅片60彼此通过连杆65连结,以便向相同方向联动地转动。连杆65可转动地连结于在翅片60上形成于远离转动部62的位置的连杆接收部66。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杆接收部66形成于翅片60的后端部的上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60能够由配置于壳体3的外部的翅片操作部68来操作。翅片操作部68例如为进行滑动操作的操作旋钮。如图1、图2及图5所示,翅片操作部68具有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细长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在作为翅片操作部68的滑动方向或翅片60的转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形成。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的前部形成有把手部72。把手部72为供乘坐者等使用者握住来滑动翅片操作部68的部分。
在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的背后(即,与把手部72相反的一侧)连结有另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4。另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4与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一体地移动。
在另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4的背后(即,与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相反的一侧)形成有连结部75。连结部75上连结有连结体77。连结体77为将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的滑动转换为翅片60的转动的方向转换部。连结体77上形成有与连结部75连结的连结接收部78。连结接收部78与连结部75可转动地连结。连结接收部78和连结部75中的任一个为轴部,另一个为孔部或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接收部78为轴部,连结部75为孔部。并且,连结体77上形成有与翅片60连结的翅片连结部79。翅片连结部79与翅片60的转动部62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连结部79与多个翅片60中的任一个的转动部62连结。在图示的例子中,翅片连结部79与多个翅片60中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翅片60的转动部62连结。翅片连结部79和转动部62中的任一个为轴部,另一个为孔部或凹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连结部79为轴部,转动部62为孔部或凹部。
并且,在翅片操作部68中,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和另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4安装在形成于壳体3的端壁部6的翅片操作部安装部81,并且连结体77可转动地安装在形成于壳体3的端壁部6的安装孔部82。在本实施方式中,翅片操作部安装部81及安装孔部82形成于下侧的端壁部6。
翅片操作部安装部81为向滑动方向引导翅片操作部68的引导部。翅片操作部安装部81形成为在作为翅片操作部68的滑动方向或翅片60的转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导轨状。将翅片操作部安装部81安装成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和另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4在前后夹持该翅片操作部安装部81。
安装孔部82代替壳体3的任一个转动接收部63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体77的翅片连结部79插入于安装孔部82,并在空气通道5内延伸,从而一个翅片60的转动部62与翅片连结部79连结。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翅片操作部68安装于壳体3的状态下,把手部72位于前侧,并且插入于在面板23上形成于吹出口24的下方的暴露开口部84,并从面板23向前方突出。
并且,风向调整装置1将接收口8配置成与空调装置连结。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从接收口8流过空气通道5,被翅片60及风向调整体26分配之后,从吹出口24吹出。
如图1所示,当风向调整体26位于中立位置时,大部分空调风沿着上游侧缩小部17的上游侧导风部18的上游侧非倾斜部18b从空气通道5内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经由导入口31在风向调整体26内直进,并在通过调整体缩小部33的调整体导风部34增加了风速(压力)的状态下流过导出口32(主流W1),并且剩余部分沿着上游侧缩小部17的上游侧导风部18的上游侧倾斜部18a被引导至空气通道5内的上下方而流过风向调整体26的上下侧的流路30,并沿着调整体缩小部33的调整体导风部34与壳体3的下游侧缩小部14的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之间流过(副流W2)。因此,关于空调风的风向,从风向调整体26的导出口32直线状吹出的空调风(主流W1)占主导地位,空调风沿着壳体3的轴向(即,空气通道5的通风方向)从吹出口24向正面方向吹出。
并且,当改变从吹出口24吹出的风向时,乘坐者等使用者通过握住把手部45、72操作操作部43或翅片操作部68来操作风向调整体26或翅片60。
例如,关于上下方向上的风分配,若握住把手部4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即,转动)操作部43,则通过连杆部57与操作部43连结的风向调整体26与操作部43的转动方向对应地上下移动。更详细而言,如图4的(a)及图4的(b)所示,若操作部43转动,则从操作部主体部46的中心观察时,操作部43的连杆孔部48上下移动。因此,插入于连杆孔部48的连杆部57在上下方向上被施加外力,由此具有连杆部57的风向调整体26以滑动接触部38沿着接收部36的引导部39滑动接触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而移动。此时,风向调整体26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移动,相对于此,操作部43则转动,因此连杆部57和连杆孔部48的位置会在前后方向(即,操作部43转动的径向)上偏移,但由于连杆孔部48在操作部43转动的径向上形成为长孔状,因此该位置偏移会被连杆部57在连杆孔部48内的移动所吸收。
图2中示出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最下方的状态。如此,当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下方时,与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量对应地,缩小风向调整体26的下侧的流路30,并扩大上侧的流路30,由此沿着上侧的流路30的下游端的倾斜朝向下方从吹出口24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增加,沿着下侧的流路30的下游端的倾斜朝向上方从吹出口24吹出的风量减少。在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最下方的状态下,风向调整体26的下侧的流路30会被封闭或大致封闭。因此,关于空调风的风向,从上侧的通道朝向下方的空调风(副流W2)占主导地位,由此该空调风与流过风向调整体26的空调风(主流W1)碰撞,从吹出口24吹出的空调风会与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量对应地被调整至下方。
当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上方时,仅与摆到下方的状态反转上下动作,因此省略图示及详细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最下方或最上方的状态下,风向调整体26的导出口32整体位于吹出口24的通风方向上的投影范围内。即,在风向调整体26的整个移动范围内,导出口32整体位于吹出口24的通风方向上的投影范围内。并且,风向调整体26的轴向保持与壳体3的轴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因此壳体3的下游侧缩小部14不位于风向调整体26的通风方向(即,来自导出口32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上的投影上。因此,从风向调整体26的导出口32朝向前方吹出的空调风(主流W1)不会与壳体3的下游侧缩小部14的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碰撞而产生湍流,而从吹出口24向前方直进。
并且,关于左右方向上的风分配,若乘坐者等使用者握住把手部72左右滑动翅片操作部68,则通过连结体77与翅片操作部68连结的翅片60与翅片操作部68的滑动方向对应地左右转动。更详细而言,若左右滑动翅片操作部68,则另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4与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0一并左右移动,经由连结接收部78与另一个翅片操作部主体部74的连结部75连结的连结体77左右转动。因此,与连结体77的翅片连结部79连结有转动部62的翅片60与连结体77的转动对应地转动,并且通过连杆65与该翅片60连结的另一个翅片60向相同方向转动。因此,流过空气通道5的空调风沿着翅片60的整流面在左右方向上被改变风向之后,从吹出口24吹出。
如此,通过组合由风向调整体26进行的上下方向上的风分配和由翅片60进行的左右方向上的风分配,能够向任意方向吹出空调风。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一端侧即下游侧向规定方向缩小了的筒状的壳体3的下游侧的内部,以至少能够在沿着缩小方向的规定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风向调整体26,能够与风向调整体26在壳体3的内部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量对应地改变如下的空调风的风量的比率来调整风向,该空调风是流过空气通道5内的风向调整体26与壳体3之间的流路30,从壳体3的下游侧向沿着该缩小方向的方向吹出的空调风。因此,不需要在吹出口24附近配置多个翅片,从而能够减小吹出口24的开口尺寸,并且能够容易确保实际开口面积,并且不需要使用复杂的机构,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零件数量,即,能够在减少布局或设计的约束来改善外观的同时以简单的结构通过筒状的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来调整风向。并且,还能够提高吹出口24附近的仪表盘等的设置位置的设计自由度。
通过使风向调整体26的一端侧即下游侧至少与壳体3的下游侧向相同的方向缩小,能够加快流过风向调整体26从风向调整体26的下游侧径直吹出的空调风(主流W1)的流速,同时提高从风向调整体26与壳体3之间的流路30的下游侧向被缩小的方向倾斜地吹出的空调风(副流W2)的指向性,从而能够提高风向调整功能。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风向调整体26因使风向调整体26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被移动的状态下,从风向调整体26的导出口32吹出的空调风(主流W1)的方向也不会发生变化,并且能够保持风向调整体26的调整体缩小部33的调整体导风部34的倾斜与壳体3的下游侧缩小部14的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的倾斜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从而能够可靠地提高从风向调整体26与壳体3之间的流路30的下游侧沿着缩小的方向倾斜地吹出的空调风(副流W2)的指向性。
通过在壳体3的内部,相对于风向调整体26在通风方向上的上游侧,将翅片60配置成能够在与壳体3的内部的通风方向及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动,除能够通过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进行的风向调整以外,还能够在与该能够调整风向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通过翅片60的转动进行风向调整,因此可提高风向调整的自由度。
风向调整体26能够沿着可移动地配置于壳体3的外部的操作部43的移动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转动方向)移动,因此操作部43的操作方向与通过风向调整体26调整风向的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因此能够直观地操作风向。
接着,参考图7及图8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体26可转动地配置于壳体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向调整体26中,支承部86被壳体3可转动地支承。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部86形成于风向调整体26的侧壁29。作为一例,支承部86形成于从侧壁29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位置。支承部86被壳体3的侧壁部7可转动地支承。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体26能够在上下方向(即,壳体3的一端侧即下游侧的下游侧缩小部14缩小的方向(即,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的倾斜方向))上转动。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操作部43可以与支承部86直接连结,并通过操作部43的转动来直接转动风向调整体26。
并且,如图7所示,当风向调整体26位于中立位置时,大部分空调风沿着上游侧缩小部17的上游侧导风部18的上游侧非倾斜部18b从空气通道5内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经由导入口31在风向调整体26内直进,并在通过调整体缩小部33的调整体导风部34增加了风速(压力)的状态下流过导出口32(主流W1),并且剩余部分沿着上游侧缩小部17的上游侧导风部18的上游侧倾斜部18a被引导至空气通道5内的上下方而流过风向调整体26的上下侧的流路30,并沿着调整体缩小部33的调整体导风部34与壳体3的下游侧缩小部14的下游侧导风部15的下游侧倾斜部15a之间流过(副流W2)。因此,关于空调风的风向,从风向调整体26的导出口32直线状吹出的空调风(主流W1)占主导地位,空调风沿着壳体3的轴向(即,空气通道5的通风方向)从吹出口24向正面方向吹出。
并且,例如,关于上下方向上的风分配,通过上下转动操作部43来上下转动风向调整体26来调整。
图8中示出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最下方的状态。如此,当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下方时,与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量对应地,从风向调整体26的导出口32吹出的空调风(主流W1)的方向朝向下方,并且缩小风向调整体26的下侧的流路30,并扩大上侧的流路30,由此沿着上侧的流路30的下游端的倾斜朝向下方从吹出口24吹出的空调风的风量增加,沿着下侧的流路30的下游端的倾斜朝向上方从吹出口24吹出的风量减少。在将风向调整体26摆到最下方的状态下,风向调整体26的下侧的流路30会被封闭或大致封闭。因此,关于空调风的风向,流过风向调整体26的空调风(主流W1)朝向下方,并且从上侧的通道朝向下方的空调风(副流W2)占主导地位,由此会与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量对应地被调整至下方。
如此,通过在壳体3的一端侧即下游侧的内部将筒状的风向调整体26配置成至少能够在沿着缩小方向的方向上转动,能够发挥能够在改善外观的同时以简单的结构通过筒状的风向调整体26的移动来调整风向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通过将风向调整体26设为转动的结构,若摆动风向调整体26,则从风向调整体26的导出口32吹出的空调风(主流W1)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风向的指向性。进而,通过使用可转动的操作部43,不需要用于滑动风向调整体26的机构等,从而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容易转动风向调整体26,能够进一步减少零件数量或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装置1设为卧式,但即使是以长边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立式,也能够同样地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至少向左右方向缩小壳体3的一端侧即下游侧,并使风向调整体6至少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能够发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风向调整装置1并不限于汽车用风向调整装置,也可以用于其他任意用途。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适当地用作汽车的空调用风向调整装置。

Claims (4)

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的壳体,该壳体的一端侧向规定方向缩小,且该壳体供空气从该壳体的另一端侧流向一端侧;以及
筒状的风向调整体,该风向调整体在该壳体的一端侧的内部配置成至少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中,
风向调整体的一端侧至少向如下方向缩小,该方向是与壳体的一端侧缩小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中,
具备翅片,该翅片在壳体的内部,相对于风向调整体配置在通风方向上的上游侧,且配置成能够在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通风方向及所述风向调整体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中,
具备可移动地配置于壳体的外部的操作部,
风向调整体配置成能够沿着所述操作部的移动方向移动。
CN202211432444.3A 2021-11-18 2022-11-16 风向调整装置 Pending CN1161355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7993A JP2023074845A (ja) 2021-11-18 2021-11-18 風向調整装置
JP2021-187993 2021-1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5565A true CN116135565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25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2444.3A Pending CN116135565A (zh) 2021-11-18 2022-11-16 风向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0342A1 (zh)
JP (1) JP2023074845A (zh)
CN (1) CN11613556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50342A1 (en) 2023-05-18
JP2023074845A (ja)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72466B1 (ko) 차량의 공기 조화용 통기구
JP7013149B2 (ja) レジスタ
JP631893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593576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1285785B2 (en) Air vent for automobile
US20090025905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4786974A (zh) 汽车用细长型通风口的风向调节装置
EP1319540B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rotary door
CN110682766A (zh) 可调节通风口
US20190168566A1 (en) Air blowout apparatus
US6244952B1 (en) Ventilation assembly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JP200720379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2135743A (zh) 流体吹出装置
JP5614878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6206008A (ja) 吹出口装置
JP2004017920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914333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6135565A (zh) 风向调整装置
CN11056200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4940053A (zh) 通风口组件
JP7394541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US20240159425A1 (en) Vent Register
JP2022112241A (ja) 風向調整装置
CN212171859U (zh) 包括封闭装置的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JP2022157116A (ja) 風向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