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5076A - 座椅靠背 - Google Patents

座椅靠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5076A
CN116135076A CN202211439641.8A CN202211439641A CN116135076A CN 116135076 A CN116135076 A CN 116135076A CN 202211439641 A CN202211439641 A CN 202211439641A CN 116135076 A CN116135076 A CN 1161350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upling
frame
seat
seat 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96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道孝
久野翼
江崎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35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50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2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of detachable or loose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02Chair or stool b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手指从背板的末端进入座椅内部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1)在背面具备作为装饰板的背板(40)。座椅靠背(1)具有:靠背框架(10),支承就座者的载荷;靠背垫(50),组装在靠背框架(10)的前部而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载荷;中间板(30),夹设于靠背垫(50)与背板(40)的周缘的对合部;及靠背罩(60),跨靠背垫(50)与中间板(30)而覆盖。

Description

座椅靠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靠背。详细而言,涉及支承就座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背面具备作为装饰板的背板的座椅靠背。上述座椅靠背具有在构成内部骨架的靠背框架的各侧框架横跨座椅宽度方向设置的上下一对辅助框架。背板相对于各辅助框架从后方进行爪嵌合而组装于靠背框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29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座椅靠背的上述背板的周缘与组装于靠背框架的靠背垫对合。由此,在乘员将手指搭在背板的末端时,有可能推开靠背垫而使手指进入座椅靠背的内部。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手指从背板的末端进入座椅内部的座椅靠背。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座椅靠背采用以下手段。
即,本发明的座椅靠背在背面具备成为装饰板的背板。座椅靠背具有:靠背框架,支承就座者的载荷;靠背垫,组装在靠背框架的前部而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载荷;中间板,夹设于靠背垫与背板的周缘的对合部;及靠背罩,跨靠背垫和中间板而覆盖。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背板的周缘与中间板对合,因此在搭上手指时对合部不会扩大,能够防止手指进入。另外,通过在中间板与靠背垫之间覆盖靠背罩,能够防止手指进入。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靠背罩的末端被引入中间板与背板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靠背罩的末端引入背板的内侧而美观地固定。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中间板在靠背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外侧部设置有一对,且固定于靠背框架的两侧部的侧框架。背板跨一对中间板之间而设置,固定于靠背框架及/或一对所述中间板。
根据上述结构,各中间板能够防止手指从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进入。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背板具有:第一结合部,与靠背框架结合;及第二结合部,以比第一结合部弱的结合力与靠背框架及/或中间板结合,通过从座椅前方对背板施加过大的载荷,第二结合部比第一结合部先从结合状态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第二结合部从卡合状态脱离,能够释放来自座椅前方的过大的载荷。另外,通过设置第二结合部,能够容易地控制背板上的易于释放载荷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第一结合部与靠背框架的上框架结合,第二结合部在比第一结合部低的位置与一对中间板结合。
根据上述结构,在比背板的上框架低的位置结合的部位的结合状态容易脱离。由此,容易释放施加于就座者的体压高的部位的载荷。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第一结合部构成为可装卸地安装于背板的卡扣夹安装部的卡扣夹从后方插入靠背框架的插入孔而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通过卡扣配合件与插入孔的周缘卡定。第二结合部构成为从背板伸出的爪从后方插入中间板的结合孔而仅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单侧通过卡扣配合件与结合孔的周缘卡定。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结合部能够以只是卡扣夹从后方插入的简便的结构牢固地结合。另外,通过使卡扣夹能够装卸,能够使背板从靠背框架的拆卸变得容易,提高维护性。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卡扣夹安装部以卡扣夹能够从上方嵌装的方式向上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当从座椅前方施加过大的载荷时,卡扣夹不易从背板脱离。另外,能够构成为,即使因上述载荷而使背板受到从下方抬起的力,卡扣夹安装部也不易从卡扣夹脱落。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中间板构成为在靠背框架的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沿侧框架延伸。第二结合部具有:中间结合部,设置于比第一结合部靠下方;及下部结合部,设置于比中间结合部靠下方,以比中间结合部强的结合力结合。通过从座椅前方对背板施加过大的载荷,中间结合部比下部结合部先从结合状态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容易较强地施加就座者的体压的中间结合部更容易脱离。由此,能够更适当地释放施加于就座者的载荷。
另外,本发明的座椅靠背还可以如下构成。中间结合部设置于上下方向的多个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缩窄各中间结合部的间隔。由此,能够使背板以在与中间板的对合部难以产生间隙的方式适当地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的立体图。
图2是使座椅靠背的靠背罩透明的立体图。
图3是座椅靠背的后视图。
图4是靠背框架、侧板及背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侧板和背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放大了图5的卡扣夹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7是拆下背板的座椅靠背的后视图。
图8是图3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图3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图3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图3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图3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放大了图12的卡扣夹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13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等各方向的情况下,是指各图中所示的各个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1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1构成为汽车的乘员就座的座椅的靠背部。如图1~2所示,座椅靠背1具有:框状的靠背框架10,支承就座者的载荷;靠背垫50,组装在靠背框架10的前部;靠背罩60,从前侧覆盖靠背垫50;及背板40,组装在靠背框架10的背面部。通过靠背垫50,座椅靠背1能够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载荷。背板40是由树脂构成的装饰板,是向前方凹陷的凹弯曲形状。背板40跨靠背框架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外侧部设置。
另外,如图2及图4所示,座椅靠背1具有从后方组装在靠背框架10的左右两侧部并从前侧与背板40的左右两端部对合的左右一对侧板30。各侧板30是沿着靠背框架10的各侧部在高度方向上长条的纵板状部件。各侧板30由树脂构成,在俯视下为向前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参照图9~11)。各侧板30为比靠背框架10的各侧部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伸出的结构。各侧板30的前表面部从后方支承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覆盖靠背框架10的两侧面部的靠背垫50的各后端部。
如上所述,各侧板30的前表面部与靠背垫50抵接,其后表面部与背板40对合。即,各侧板30以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夹在背板40的左右两端部与靠背垫50的左右两侧的后端部之间的形式配置。而且,靠背罩60从座椅前方跨各侧板30而覆盖,从外侧覆盖靠背垫50、各侧板30与靠背垫50的抵接部。靠背罩60的末端从各侧板30与背板40的间隙被引入内部而固定。通过靠背罩60,防止手指从各侧板30与靠背垫50的抵接部进入。
各侧板30与背板40的对合部构成为硬物彼此互相被对合的对合部。由此,与背板40和靠背垫50相互被直接对合的结构不同,在乘员的手指搭在背板40与各侧板30的对合部时,上述对合部的间隙不会扩大,能够防止手指进入背板40的内部。在此,侧板30相当于本发明的“中间板”。
<靠背框架10>
以下,对座椅靠背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靠背框架10由金属构成。靠背框架10具有:构成左右两侧的侧部骨架的纵长板状的侧框架13;架设在各侧框架13的上部之间的横长板状的上框架11;及架设在各侧框架13的下部之间的横长板状的下框架12。各侧框架13在其下部的左右两外侧具有与座垫(未图示)连结的斜倚板14。上框架11构成上部骨架,侧视下为向后方开口的截面U字状(参照图12)。座椅靠背1构成为在其上部安装有成为就座者的靠头部的头枕(未图示),上框架11在其上表面具有在座椅宽度方向并排的2处从上方插入头枕支杆(未图示)的支架15(参照图2)。
<托架20>
如图4所示,靠背框架10具有以从后方覆盖上框架11的U字开口的形式跨各侧框架13而被焊接的托架20。托架20具有:横长板状的覆盖部21,配置于上框架11的后方;及焊接部22,从覆盖部21的左右两端延伸出而被焊接于各侧框架13的上部。托架20通过各焊接部22的周缘的一部分被焊接于各侧框架13而与靠背框架10一体地构成。
托架20具有:圆形状的插入孔23,设置于覆盖部21的左右2处的对称位置;及矩形状的卡止孔24,分别设置于各焊接部22的下部。背板40的上部通过后述的卡扣夹C(参照图5~6)与各插入孔23结合。各插入孔23形成在覆盖部21的向后方凸状伸出的部分。由此,各卡扣夹C容易插入各插入孔23。各侧板30的上部通过钩31(参照图5)与各卡止孔24结合。
<侧板30>
各侧板30为各自的基本结构相互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作为代表,对图4~5及图7所示的配置于左侧的侧板3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侧板30具有从其前表面部的上部区域向前方伸出的钩31、和形成于其内侧面部的3个爪32。各爪32从上述内侧面部向前方延伸出,形成为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伸出的形状。
钩31形成为从侧板30的前表面部以侧视下呈横向的大致J字形状的形式延伸出的形状。钩31构成为通过从后方插入托架20的左侧的卡止孔24,以防脱的状态卡扣配合嵌合于卡止孔24。3个爪32以从侧板3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到下部,在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形式配置。各爪32分别与各侧框架13的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折的后缘部的内缘卡止。如上所述,能够将各侧板30相对于各侧框架13以在高度方向的宽的范围内不易产生间隙的方式适当地卡止。通过上述钩31及各爪32,侧板30相对于靠背框架10被组装。
另外,如图4所示,侧板30具有:在其背面部固定靠背罩60的末端的固定部33;及从后方爪嵌合背板40的左端部的矩形状的3个结合孔34。3个结合孔34以从侧板30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到下部在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形式配置。各结合孔34形成在侧板30的向后方凸状伸出的部分。由此,背板40容易与各结合孔34爪嵌合。固定部33是沿着侧板3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凹形状部,其各处向前方开口。固定部33形成于比各结合孔34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处。
如图9所示,靠背罩60的末端沿侧板30的外侧面部被覆盖。被覆盖的靠背罩60的末端通过以沿着其前端以长条状延伸的形式缝接的树脂制的镶边61插入固定部33,从而固定于侧板30的背面部。由此,靠背罩60的末端以被引入侧板30的背面侧的状态被固定。通过背板40从后方组装于各侧板30,固定部33被背板40从后方覆盖。由此,靠背罩60的末端构成为从侧板30与背板40的间隙被引入内侧。由此,能够将靠背罩60的末端美观地固定在各固定部33。
<背板40>
如图5所示,背板40具有:卡扣夹安装部41,可装卸地安装从后方插入上述托架20的卡扣夹C;及中间结合部42和下部结合部43,与各侧板30结合。如图5所示,卡扣夹安装部41以沿背板40的上缘部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形式设置于2处。如图6所示,卡扣夹安装部41为从背板40的前表面部向前方伸出的中空箱形状。各卡扣夹安装部41具有:在其前表面部的中心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圆孔状的嵌合孔41a;以使嵌合孔41a从嵌合孔41a向上方开口的形式延伸的开口部41c;及使嵌合孔41a与开口部41c之间的边界部的左右方向的孔宽缩窄的狭窄部41b。
如图8及图13所示,卡扣夹C具有:箭头状的插入部C1;圆筒状的嵌合轴C2,形成于插入部C1的基端中央且沿轴向延伸;及从嵌合轴C2的端部以凸缘状伸出的座面部C3。嵌合轴C2构成为在径向上比卡扣夹安装部41的狭窄部41b宽。如图6所示,卡扣夹C在使插入部C1朝向前方的状态下,以将嵌合轴C2从上方插入卡扣夹安装部41的嵌合孔41a的方式组装。由此,嵌合轴C2弹性地按压扩宽狭窄部41b而嵌入嵌合孔41a,并被设置为由插入部C1的基端和座面部C3在前后方向上夹入嵌合孔41a的周缘的状态。
如图13所示,安装于各卡扣夹安装部41的各卡扣夹C的各插入部C1从后方以斜向上状插入各托架20的各插入孔23。由此,如图8所示,被插入的插入部C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部分别与插入孔23的周缘卡扣配合嵌合。由此,插入部C1相对于插入孔23产生强的结合力防止脱落。这样,通过只是将卡扣夹C从后方插入插入孔23的简便的组装,背板40的上部被组装于托架20。另外,通过卡扣夹C对于卡扣夹安装部41可装卸,即使是在将卡扣夹C插入托架20后,也能够保留卡扣夹C而将背板40从托架20简便地拆下。由此,能够提高背板40的维护性。在此,卡扣夹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结合部”。
如图5所示,中间结合部42是在从背板40的前表面部向前方伸出的高度方向上长条的肋状部件。中间结合部42以在背板40的左右分别在高度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形式设置2处。各中间结合部42设置于背板4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各中间结合部42具有从其内侧面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伸出的中间爪42a(参照图9~10)。设置于上侧的中间结合部42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比下框架12靠近上框架11的位置。设置于下侧的中间结合部42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在比上框架11靠近下框架12的位置。
如图5所示,下部结合部43也是在从背板40的前表面部向前方伸出的高度方向上长条的肋状部件。下部结合部43以位于各中间结合部42的下部的方式分别设置于背板40的左右。各下部结合部43具有从其内侧面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伸出的下部爪43a(参照图11)。
如图4所示,各中间结合部42及各下部结合部43分别从后方插入各侧板30的各结合孔34而结合。如图9~10所示,插入的中间结合部42的中间爪42a卡止于结合孔34的内侧缘。中间爪42a构成为,与该结合孔34的周缘抵接的卡止面42b以相对于结合孔34的被卡止的抵接面34a向斜前方延伸的形式倾斜。如图9~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卡止面42b与抵接面34a之间的角度α设定为约30度的角度。另外,如图11所示,插入的下部结合部43的下部爪43a卡止于结合孔34的内侧缘。下部爪43a构成为,与该结合孔34的周缘抵接的卡止面43b相对于结合孔34的抵接面34a在前后方向上笔直面对而面抵接。
各中间结合部42及各下部结合部43构成为,各自的中间爪42a及下部爪43a相对于侧板30的对应的各结合孔34仅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的单侧卡止。由此,与相对于托架20的各插入孔23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侧卡止的各卡扣夹C相比,各中间结合部42及各下部结合部43为结合力弱的结构。另外,各中间结合部42通过使中间爪42a的卡止面42b带有倾斜,为结合力比各下部结合部43更弱的结构。在此,中间结合部42及下部结合部4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结合部”。
通过上述结构,例如在汽车受到后部碰撞而使座椅靠背1从就座者受到强的载荷时,各中间结合部42会从各侧板30脱离。具体而言,在被施加上述载荷时,背板4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从就座者的腰部周边受到比较高的体压作用。由于各中间结合部42将背板40的上述中间区域与各侧板30结合,因此通过各中间结合部42脱离,能够适当地释放施加于就座者的腰部周边的载荷。另外,在施加更强的载荷时,不仅是各中间结合部42,各下部结合部43也从各侧板30脱离。由此,能够释放从就座者的腰部周边到臀部周边的大的区域的载荷。
另一方面,结合力强的各卡扣夹C即使受到上述载荷也不会从托架20脱落。由此,背板40不会从靠背框架10完全脱离,不用担心背板40向后方脱落。如图13所示,即使背板40由于上述后部碰撞而向后方受到强的载荷,各卡扣夹安装部41的各嵌合孔41a也被各插入部C1和各座面部C3支承为在前后方向上防脱的状态。由此,能够使各卡扣夹安装部41与各卡扣夹C的结合难以脱离。
另外,背板40即使受到因上述后部碰撞而从下方被抬起的强的力,也不会从各卡扣夹C向上方脱离。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通过各卡扣夹C从上方安装于各卡扣夹安装部41,即使背板40被抬起,也成为各嵌合孔41a的下侧缘被按压于各卡扣夹C。由此,能够使背板40的上部相对于上述抬起的力更难以脱离。
综上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1为如下的结构。此外,以下,用括号表示的标号是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对应的标号。
即,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靠背(1)在背面具备成为装饰板的背板(40)。座椅靠背(1)具有:靠背框架(10),支承就座者的载荷;靠背垫(50),组装在靠背框架(10)的前部而弹性地支承就座者的载荷;中间板(30),夹设在靠背垫(50)与背板(40)的周缘的对合部;及靠背罩(60),跨靠背垫(50)与中间板(30)而覆盖。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由于背板(40)的周缘与中间板(30)对合,因此在搭上手指时,对合部不会扩大,能够防止手指进入。另外,通过在中间板(30)与靠背垫(50)之间覆盖靠背罩(60),从而能够防止手指进入。
另外,靠背罩(60)的末端被引入中间板(30)与背板(40)之间。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靠背罩(60)的末端引入背板(40)的内侧而美观地固定。
另外,中间板(30)在靠背框架(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外侧部设置一对,且固定于靠背框架(10)的两侧部的侧框架(13)。背板(40)跨一对中间板(30)之间而设置,固定于靠背框架(10)及/或一对所述中间板(30)。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各中间板(30)能够防止手指从背板(4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进入。
另外,背板(40)具有:第一结合部(C),与靠背框架(10)结合;及第二结合部(42、43),以比第一结合部(C)弱的结合力与靠背框架(10)及/或中间板(30)结合,通过从座椅前方对背板(40)施加过大的载荷,第二结合部(42、43)比第一结合部(C)先从结合状态脱离。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通过第二结合部(42、43)从卡合状态脱离,能够释放来自座椅前方的过大的载荷。另外,通过设置第二结合部(42、43),能够容易地控制背板(40)上的易于释放载荷的位置。
另外,第一结合部(C)与靠背框架(10)的上框架(11)结合,第二结合部(42、43)在比第一结合部(C)低的位置与一对中间板(30)结合。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在背板(40)的比上框架(11)低的位置结合的部位的结合状态容易脱离。由此,容易释放施加于就座者的体压高的部位的载荷。
另外,第一结合部(C)构成为,可装卸地安装于背板(40)的卡扣夹安装部(41)的卡扣夹(C)从后方插入靠背框架(10)的插入孔而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通过卡扣配合件与插入孔的周缘卡止。第二结合部(42、43)构成为,从背板(40)伸出的爪从后方插入中间板(30)的结合孔而仅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单侧通过卡扣配合件与结合孔的周缘卡止。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第一结合部(C)能够以只是卡扣夹(C)从后方插入的简便的结构牢固地结合。另外,通过卡扣夹(C)能够装卸,从而使背板(40)从靠背框架(10)的拆下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维护性。
另外,卡扣夹安装部(41)以卡扣夹(C)能够从上方嵌入的方式向上开口。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在从座椅前方施加过大的载荷时,卡扣夹(C)难以从背板(40)脱离。另外,能够构成为,即使因上述载荷而背板(40)受到从下方被抬起的力,卡扣夹安装部(41)也难以从卡扣夹(C)脱落。
另外,中间板(30)构成为在靠背框架(10)的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之间沿侧框架(13)延伸。第二结合部(42、43)具有:中间结合部(42),设置于比第一结合部(C)靠下方;及下部结合部(43),设置于比中间结合部(42)靠下方,以比中间结合部(42)强的结合力结合。通过从座椅前方对背板(40)施加过大的载荷,中间结合部(42)比下部结合部(43)先从结合状态脱离。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就座者的体压容易较强地施加的中间结合部(42)更容易脱离。由此,能够更适当地释放施加于就座者的载荷。
另外,中间结合部(42)设置于上下方向的多个部位。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缩窄各中间结合部(42)的间隔。由此,能够使背板(40)以在与中间板(30)的对合部难以产生间隙的方式适当地结合。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使用1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1.座椅靠背也能够广泛地适用于供铁道等汽车以外的车辆、飞机、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用的座椅。
2.中间板除了从后方覆盖侧框架的侧板之外,也可以是从后方覆盖上框架的上板。另外,也可以是从后方连续覆盖侧框架和上框架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连续跨设在左右一对侧框架上的1块板状部件。侧板除了左右一对之外,也可以是仅设置在左右任一侧的单侧的结构。
3.背板可以是仅固定于靠背框架的结构,也可以是仅固定于一对中间板的结构。第一结合部除了卡扣夹之外,也可以是通过螺钉、螺栓将背板结合在靠背框架的结构。第一结合部也可以是与靠背框架的侧框架、下框架结合的结构。另外,第一结合部也可以是与中间板结合的结构。第二结合部也可以是在比第一结合部高的位置结合的结构。第二结合部也可以是与靠背框架结合的结构。
4.中间结合部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仅设置1处的结构,也可以是设置3处以上的结构。中间结合部的中间爪也可以相对于结合孔的抵接面以小于30度的角度倾斜。另外,只要是能够卡止于结合孔的结构,也可以以更大的角度倾斜。下部结合部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多处的结构。
5.靠背罩也可以是跨背板而覆盖的结构。
6.卡扣夹可以是相对于背板不能装卸地安装的结构。卡扣夹也可以是相对于卡扣夹安装部从左右方向、下方安装的结构。
标号说明
1 座椅靠背;
10 靠背框架;
11 上框架;
12 下框架;
13 侧框架;
14 斜倚板;
15 支架;
20 托架;
21 覆盖部;
22 焊接部;
23 插入孔;
24 卡止孔;
30侧板(中间板);
31 钩;
32 爪;
33 固定部;
34 结合孔;
34a 抵接面;
40 背板;
41 卡扣夹安装部;
41a 嵌合孔;
41b 狭窄部;
41c 开口部;
42中间结合部(第二结合部);
42a中间爪;
43下部结合部(第二结合部);
43a 下部爪;
50 靠背垫;
60 靠背罩;
61 镶边;
C卡扣夹(第一结合部);
C1插入部;
C2嵌合轴;
C3座面部。

Claims (10)

1.一种座椅靠背,在背面具备成为装饰板的背板,其中,
所述座椅靠背具有:
靠背框架,构成为支承就座者的载荷;
具有弹性的靠背垫,构成为组装在该靠背框架的前部而支承就座者的载荷;
中间板,夹设在该靠背垫的周缘与所述背板的周缘之间;及
靠背罩,跨所述靠背垫和所述中间板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靠背罩的末端配置在所述中间板与所述背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中间板具有一对设置于所述靠背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外侧部的中间板部件,
所述中间板部件固定于所述靠背框架的两侧部的侧框架,
所述背板跨一对所述中间板之间而设置,并固定于所述靠背框架与所述中间板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背板具有:
第一结合部,以第一结合力与所述靠背框架结合;及
第二结合部,以比所述第一结合力弱的第二结合力与所述靠背框架与所述中间板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结合,
当从所述座椅靠背的前方对所述背板施加规定的载荷时,在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靠背框架结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结合部从所述靠背框架与所述中间板部件的至少一方脱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靠背框架的上框架结合,
所述第二结合部在比所述第一结合部靠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的下侧与一对所述中间板部件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可装卸地安装于所述背板的卡扣夹安装部的卡扣夹,
所述卡扣夹从后方插入所述靠背框架的插入孔而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通过卡扣配合件与该插入孔的周缘卡止,
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从所述背板伸出的爪,
所述爪从后方插入所述中间板的结合孔而仅在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单侧通过卡扣配合件与该结合孔的周缘卡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座椅靠背构成为所述卡扣夹安装部向上开口,所述卡扣夹从上方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5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中间板在所述靠背框架的所述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沿所述侧框架延伸,
所述第二结合部具有:
中间结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结合部的下方;及
下部结合部,设置于该中间结合部的下方,以比所述中间结合部对所述中间板部件的结合力强的结合力与所述中间板部件结合,
当从座椅前方对所述背板施加规定的载荷时,在所述下部结合部与所述中间板部件结合的状态下,所述中间结合部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中间结合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结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靠背,其中,
所述中间结合部具有中间爪,所述下部结合部具有下部爪,
所述中间爪的卡止面相对于所述下部爪的卡止面倾斜。
CN202211439641.8A 2021-11-18 2022-11-17 座椅靠背 Pending CN1161350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7642 2021-11-18
JP2021187642A JP2023074625A (ja) 2021-11-18 2021-11-18 シートバ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5076A true CN116135076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25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9641.8A Pending CN116135076A (zh) 2021-11-18 2022-11-17 座椅靠背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0411A1 (zh)
JP (1) JP2023074625A (zh)
CN (1) CN11613507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406177A1 (en) * 2022-06-16 2023-12-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lexible upper frame adapter for traditional back frame and seat back assembl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4625A (ja) 2023-05-30
US20230150411A1 (en) 2023-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27765B1 (en) Vehicle seat
WO2014024936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10166895B2 (en) Seatback comfort carrier
CN111516558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6634710B1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child seat attachments
CN116135076A (zh) 座椅靠背
CN11151656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11469730B (zh) 用于模块化车辆座椅等的车辆座椅衬垫托架组件
CN113453950B (zh) 具有软垫部段以及用于盖住软垫部段中的通孔的至少一个覆盖部的车辆座椅,以及将覆盖部装配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部段上的方法
US20220169160A1 (en) Cover for an upholstered part of a vehicle seat, upholstered part for a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US10442319B2 (en) Vehicle seat
JP756447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3474214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软垫部分的覆盖物、车辆座椅的软垫部分以及车辆座椅
CN114248669B (zh) 车载座椅
JP2023026561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US20110168841A1 (en) Air passenger seat with a fastening device for fastening a child seat
US10737600B1 (en) EPP seat back carrier
JP2022031572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3863157B (zh) 不等分割式的车辆用座椅结构
CN113508055A (zh) 车辆座椅的软垫部分的覆盖物、车辆座椅的软垫部分以及车辆座椅
JP3868878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取付用ヘッドレスト付車両用シート
JP201910812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204123B2 (ja) 表皮材の吊り込み構造
EP1238852A2 (en) Upper tether for child safety seat
KR100401725B1 (ko) 리어 시트쿠션 및 유아용 시트 장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