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844A - 热交换元件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844A
CN1160844A CN 96123899 CN96123899A CN1160844A CN 1160844 A CN1160844 A CN 1160844A CN 96123899 CN96123899 CN 96123899 CN 96123899 A CN96123899 A CN 96123899A CN 1160844 A CN1160844 A CN 11608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mentioned
exchange elements
wavy
rip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61238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井秀元
杉山阳一
藤城明弘
秋田裕之
土井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 9612389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8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8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现有热交换元件由隔板和间隔板二个构成,制造加工组装麻烦,热交换效率不充分。本发明热交换元件的特征在于将形成有波状部的板弯折并重叠,形成彼此热交换的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

Description

热交换元件
本发明涉及用于热交换换气装置或空调装置上的热交换元件。
办公楼或公寓或居民住宅楼内的居室空间要进行空调,空调需要化费大量的能量。因此,减少空调所需的能量,实现节能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通过回收室内换气时损失的热量能够实现空调机节能目的。日本特公昭47-19990号公报揭示了一种公知的使用热交换元件的空调装置,但最近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居住空间,强烈要求换气装置或空调装置小型化。这里,使热交换元件的小型化是个重要课题。
目前所公知的热交换元件如图27所示,其结构是来自室外的给气和来自室内的排气基本上垂直相交。图27中,1是热交换元件,110是用具有导热性及透湿性的材料制成的平板状分隔板,111是波纹形截面的间隔板。这些分隔板110和间隔板111相互重叠,且间隔板111每一块相差90°地重叠。112是通过重叠形成的给气侧通孔,113是排气侧通孔。
来自室外的给气朝着黑色箭头所示方向流动,来自室内的排气沿白色箭头所示方向流动,两者之间进行热交换,并可回收热量。这里,热交换主要通过分隔板进行,热交换面积包括分隔板面积和间隔板的一部分。此处,间隔板111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分隔板110的间隔,之所以间隔板的部分参与热交换,是因为间隔板相对于分隔板而言,起到了翅片的作用。
对于图27所示的现有正交型热交换器,如果使用同向流动的对流型热交换器,公知的是在相同传热面积的情况下可得到很高的换热率。利用对流使热交换元件小型化的发明,例如有特开昭58-22893号公报。图28示出上述发明的热交换元件的概要构成的透视图。在图中,202是分隔板,203是流入侧的间隔板,204是流出侧的间隔板。
热交换元件1由分隔板202和间隔板203,,204相互交叉重叠而成。黑色箭头所示的给气从图中左侧流入,从下侧流出。而排气如白色箭头所示从里侧流入后,从左侧的上方流出。这里,给气和排气通过分隔板202以对流方式配置并进行热交换。
图29示出了展开热交换元件1的分隔板202的图。在本例中,使用宽度为A的平板作为分隔板202。分隔板202纵向很长,在该分隔板202的外侧面上粘接流入侧的间隔板203和流出侧的间隔板204。如图所示,间隔板203和间隔板204交替粘接在分隔板202外表面上。在粘接间隔板203,,204的长度B和相邻长度B之间设置间隔为C的二根隔条205。通过在隔条205处弯折分隔板202,就可形成图28所示的热交换元件1。
图30示出了在从隔条205处弯折图29的分隔板202的弯折状态下间的隔板203和204的配置情况。因弯折是将分隔板每隔一定间隔边弯曲边重叠,所以间隔板203,,204交替接合在外表面上是有必要的。因此,间隔板203,,204不是一个连续部件,必须按比例进行接合,这样势必造成制造热交换元件的部件数量增大,而且还要进行间歇的接合工艺。
在图28所示的热交换元件1中,间隔板203,,204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分隔板202的间隔,给气和排气不能通过间隔板203,,204进行热交换。这样,热交换面积是平板状的分隔板202和间隔板203,,204的一部分,虽然可以对流方式实现小型化,但不能得到高效率。
现有热交换元件是如上构成,图28示出的给气和排气为对流的,,分隔板弯折且重叠的热交换元件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第一是给气和排气通过平板状分隔板进行热交换,不是通过波纹形间隔板进行热交换。间隔板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分隔板的间隔以便形成流路。因此,仅由平板状分隔板只能得到较小的热交换面积。
第二个问题是保持间隔的间隔板是间断部件。因此,间隔板部件的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和间歇交替地把间隔板接合在分隔板外表面上给制造带来困难。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给气和排气的换热率高的热交换元件。另外,提供部件数量少,制造容易,能可靠地保持为形成流路所必须的间隔的热交换元件。
本发明的热交换元件是将形成有波纹形部的板弯折并叠重,形成相互进行热交换的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
上述波纹形部在上述板连续地形成。
上述板由波纹形部和平面部构成,交替重叠。
上述波纹形部以每隔一定间隔形成波纹形。
弯折时折曲的端面和上述波纹形部形成的流路平行。
上述波纹形部的波前端的前面细。
使与上述波纹形部的波方向平行的上述板形成比上述波纹形部的波小的波纹形。
制成上述小波形状的波的波数是上述波形状部的波数的奇数倍。
在上述板的端部形成保持流路间隔的端部波状部。
上述端部波状部的波的波方向是与上述波状部的波方向平行。
上述端部波状部的波的波方向与上述波状部的波方向垂直。
形成上述波状部的波形使得由上述波状部形成的一次气流流路及二次气流流路的流量均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14.
上述波状部和在重叠时与该波状部的波接触的部分上设置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
在上述板内加入金属。
上述金属是铝,铁,铜,不锈钢或镍。
上述金属是规定宽度的箔,细线或网中的任何一种。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热交换元件的概要透视图。
图2是展开图1的隔板的透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截面图。
图4是图IV-IV的截面图。
图5是图III-III截面透视图。
图6是示出了组装本发明的热交换元件的天花板埋入型热交换装置的平面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本发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概略透视图。
图8是展开图7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
图9是图IX-IX的截面图。
图10是图8的X-X截面图。
图11是相当于图8的IX-IX截面的图7的截面图。
图12是相当于图8的IX-IX截面的图7的截面图。
图13(a)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波状部的平面图,图13(b)是截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图8的X-X截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图8的X-X截面和IX-IX截面的比较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隔板的展开透视图。
图19是模拟地示出了由波状部形成的流路形状相等时的流量分布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6的热交换元件的截面图。
图21是模拟地示出了由波状部形成的流路形状相等时的流量分布图。
图22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7的热交换元件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7的热交换元件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了组装了本发明的热交换元件的盒式全热交换装置的垂直截面图。
图25是示出了组装了本发明的热交换元件的家用热交换装置的平面截面图。
图26(a)是示出了叠合了金属箔的复合纸的局部的截面图。
图26(b)是二块板中夹着金属线的复合纸的局部截面图。
图26(c)是二块板夹着金属网的复合纸的局部截面图。
图27是现有热交换元件的透视图。
图28是现有热交换元件的透视图。
图29是热交换元件的展开透视图。
图30是示出了图29中展开的热交换元件弯折状态的示意图。
实施例1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图1是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概略透视图。在图中,与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当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图中,2是每隔适当长度弯折一块板并重叠的分隔板,20是分隔板2上形成的波纹形部,板的中间部两面形成波纹状凹凸,在两面上形成从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流路。
21是通过将隔板2弯折在热交换元件1的两侧部上形成彼此交替且并行的开放端和闭合端,在其一侧部的开放端上由波状部20分隔的图面外侧的开放部上形成的给气流入口,22是在同一侧部的开放端上由波状部20分隔的图面内侧上形成的给气流出口,23是另一侧部的开放部上由波状部20分隔的图面内侧的开放端上形成的排气流入口,24是另一侧部的开放部上由波状部20分隔的图面外侧开放端部上形成的排气流出口,25及26是与板的端部相当的闭合与上述两侧部不的两侧部的端面板。
在这样的结构中,一次气流流路即给气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即排气流路被隔板2分开,而且各流路不用间隔板而仅由隔板2保持间隔地形成。这里,波形部20的波形可以考虑为正弦波、梯形波或矩形波等,但并不限于这些波形,主要是将隔板2弯曲重叠时波形部能起到间隔板的作用,能够确保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就行。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现有的已使用的强度极好的波纹形。
图2是示出构成热交换元件1的隔板2展开成平面状态时的透视图。在图中,隔板2具有连续地形成在板面中央的波状部20,该波形部20是通常将作为日本纸和加工纸等的热交换元件的隔板使用的平板纵向不截断地在中央部连续地挤压成波形,两面形成均匀的凹凸波形而形成的。29是板两侧保留的平坦部,波形部20和平坦部29的边界为以确保形成时不破裂,波形部的波在端部附近的前端较细。如果不担心强度不足而破裂,则前端细是不必要的。
本实施例的隔板2整体均匀一致,可在任何部位进行弯折,因此可以在板的任何部分弯折。由于这样构成,波形部20的成形能够在板面上连续地进行,由于即使裁出任何部分并进行弯折,均能制作热交换元件1,因此制造加工极为容易。波的间隔在对板弯折时相对波形部20的波的顶点彼此接触而确定。叠层时图示波形部20的顶点彼此接触,在接触的波形部20的波和波之间形成流路。
图3是沿III-III截面剖开图1热交换元件1的状态的截面图,波形部20如III-III截面所示,以板的中心为中心,其两侧描绘出了凹凸反复的波形,由于各自的顶点接触,波与波之间形成上下方向交互的给气流路30(用符号X表示)和排气流路31(用符号o表示)。图1的外侧和内侧均由平坦部29形成,其形状如图4的IV-IV截面图所示为平面。图5是沿III-III截面剖开图1热交换元件1的状态的截面透视图。波形部20中,与弯折的折痕相对应的部分堵上内部流路,最终与板面接触,提高气密性。
热交换元件1因为弯折隔板2而形成,所以一方的端部封闭,而由于与板侧部相当的侧分别被端面板25及26堵住,因此各层仅仅弯折的折返端部和相反侧的端部成为开放端,上下方向交互的开放端和弯折的折边连续。由波形部20形成的流路其两端通过平坦部29形成与各开放端部连通的流路,如图1所示,形成了从给气流入口21经波形部20流至给气流出口22的流路及从排气流入口23经波形部20流至排气流出口24的流路。
图6是内装图1热交换元件1的天花板埋入型热交换装置的平面图,图中,100是天花板埋入型整个热交换装置本体,1是组装在天花板埋入型热交换装置本体110的中央的与图1相同的热交换元件,5是由吸入口与热交换元件1的给气流出口22连通的离心风扇构成的给气送风机,6是由吸入口与热交换元件1的排气流出口22连通的离心风扇构成的排气送风机,7是与室外侧连接的连通热交换元件1的给气流入口21的给气入口,8是与给气送风机5的吹出口连通的连接在室内侧上的给气出口。
9是连接在室内侧上的与热交换元件1的排气流入口23连通的排气入口,10是与排气送风机6的吹出口连通的连接室外侧的排气出口,3是给气流,4是排气流。虽然图中未示出,但给气入口7、给气出口8、排气出口8、排气入口9及排气出口10与现有的天花板型热交换装置一样,用配管等连接,通过配管与相应的室内或室外连接。
在如上构成的天花板埋入型热交换装置及其热交换元件1中,来自室外的给气从给气入口7流向热交换元件的给气流入口21,通过波形部20从给气流出口22经给气出口8流向室内侧。来自室内的排气从排气入口9流入热交换元件1的排气流入口23,通过波形部20从排气出口24经排气出口10流向室外侧。此时,从图3及图5的热交换元件的结构也可知道,热交换元件1内的给气流路30和排气流路31夹着隔板2交互配置,给气和排气对流流动。
给气和排气在热交换元件1内流动时,通过隔2板相互进行热交换。这样,在本发明的结构中,隔板2是波纹形,与现有的平板状隔板相比,在体积相同的情况可增加热交换面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而且,因热交换元件仅以隔板叠置,所以加工组装很容易,由于起到间隔板功能的波形部也提供热交换,因此不浪费。此外,如本实施例所示,由于连续地形成波形部,从任何一处切割,不必要进行间歇模压,因此制造容易,成本也低。
由于弯折处的折返端面和波形部波面平行,因此由波形部形成的流路的侧端因折边作用而成环形密封,提高了气密性。如本实施例所示,如果其结构是通过弯折开放端和折边交互呈现的侧部作为气流流入口和流出口,经90°弯折通过波形部,这样,在采用对流型时,因不必对设置流入口和流出口的侧部上的不同气流层进行密封,所以制造容易。
实施例2
图7示出了本发明另外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的概要透视图。在图中,与实施例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图中2是一块每隔合适的长度进行弯折并叠层的隔板,20是隔板2上形成的波形部,沿着除弯折板时的折缝的平面部的长度,板的中央部两面形成的波纹形凹凸的波形部20和成平坦状的平面部57交互重叠并保持一定间隔,在两面形成从板的一侧端面至另一侧端面的流路。
利用上述结构,由隔板2分隔一次气流流路即给气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即排气流路,而且,各流路之间不需再用分隔板而仅用隔板2即可。这里,波形部20可考虑制成正弦波、梯形波或矩形波,且不限于这些波形,波形部的主要目的是在弯折隔板2并重叠时起到分隔板的作用,能够确保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使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也在瓦楞纸板中使用的强度很好的波浪形。
图8是将构成图7的热交换元件1的隔板展开成平面时的透视图。图中隔板2在板面中央部上每隔规定长度形成连续的具有一定数量的波纹的波形部20,该波形部20是通常将作为日本纸和加工纸等的热交换元件的隔板使用的平板纵向不截断地在中央部连续地挤压成波形,两面形成均匀的凹凸波形而形成的。29是板两侧保留的平坦部,波形部20和平坦部29的边界为以确保形成时不破裂,波形部的波在端部附近的前端较细为好。
57是在板面上不形成波形部的平坦部,其长度与波形部20的长度相等,相当于除弯折板时的折缝外的平面部的长度。28是间隔部,相当于弯折板时的折缝。图8的板是由这样的平坦部29和波形部20构成的波形部面27与平坦部面57间夹着间隔部28交替排列而成。以适当的长度剪切这样的板并重叠或重叠后再切断,制作成隔板2。
本实施例的隔板2由于在间隔部28处弯折,波状部面27和平坦部面57交替重叠,波状部20的各波的顶点在重叠时与对应的平坦部面57接触。由于是这样构成,如实施例的情况那样,即使波的顶点彼此不接触的波的顶点与平面接触,由于实施例1对波状部的接触不要求很高的精度,因此组装很容易。另外,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同,因为不需要间隔板,制造加工极为容易。
图9是在IX-IX截面处剖开图8的隔板2的截面图,如IX-IX截面所示,波状部20以板面为中心,在其两侧形成多个凹凸的波形,各顶点与平坦部面57接触,如图11所示,在波与波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相互交错给气流路30及排气流路31的同时,波与波彼此被平坦部面57分隔。图10是在X-X截面处剖开图8的隔板2的截面图,与图7的近前侧及内侧的平坦部分29相当,其形状如图12所示为平面状。
因为热交换元件1是通过弯折隔板2而形成的,所以一侧的端部是封闭的,另外,因与板侧部接触的那一侧分别被端面板部25及26封闭着,因此各层由弯折的折边和相反侧的端部开放的端部构成,弯折的折边和开放端上下交互。由波状部20形成的流路其两端通过平坦部29形成与各开放端部相通的流路,如图7所示,形成从给气流入口21通过波状部20流至给气流出口22的流路及从排气流入口23通过波状部20流至排气流出口24的流路。
有关其它方面,是与实施例1相同,其用途也类似,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元件内装在如图6所示的天花板埋入型全热交换装置内。对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天花板埋入型全热交换装置及其热交换元件,与实施例1一样地动作进行热交换。
因此,由于本发明结构中隔板2是波形状的,因此与现有平板的相比,其热交换面积较大,热交换效率高。另外,因热交换元件仅由隔板重叠而成,因此加工组装容易,由于只需起到间隔板的功能的波状部能提供热交换,非常简单。而且,如本实施例所示,波状部面和平坦部面交互重叠,波状部的波的顶点和平坦部面的接触不需很高的精度,制造组装非常容易,成本也很低。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在隔板2上形成波状部20,在使用隔板20的伸延性不能充分得到的日本纸和加工纸那样的材质时,制造时波状部20或波状部20和平坦部29的边界易破损,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波状部与平坦部的交界处要制得细一些。
图13(a)是示出了前细的其它实施例的平面图,图13(b)是图13(a)的截面图。在图中,210是波状部20的波谷,211是波状部20的峰,212是波谷210的前细部分,213是峰211的前细部分。
采用这种形状的波状部20,前细部分212及213线性地向平坦部29收缩,而且,前端有一角度,峰211及谷部210的前细部分和其它部分明确分离,因此能够防止波状部20和平坦部29的边界的破损,而且,前细部分以外的峰及谷部为顶上不弯曲的平坦状,与相对的波状部或平坦部的接触很可靠,并因接触部分的长度较长,因此可提高强度。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在隔板2上形成波状部20,在使用隔板20的伸延性不能充分得到的日本纸和加工纸那样的材质时,制造时波状部20或波状部20和平坦部29的边界易破损,另外,当加工难度大时,制成的平坦部29不规则,在平坦部29上形成的流路会较窄。这是因为如图4或图9,图10所示平坦部29上必要的板长度比波状部20上必要的隔板2的板长度要短。
如图14所示,把平坦部29制成小的波纹形,并使其与波状部20的板长相同,则板的纵向长度就不均匀,因此能够防止波状部成形时的破损,也可确保平坦部29的流路。在图14中,由于平坦部29制成的波形状与波状部20的波相比较细,因此能抑制高度。这样成形通过在形成波状部的波纹滚的两侧设置刻有更细波纹的滚子或通过一体型的滚子挤压非常容易。
然而,如果在波状部20和平坦部29的边界处波的方向相反则容易破损。特别地,由于波状部20的始端和终端弯折隔板2本身,承担朝向弯折方向的负荷。作为避免的方法,如图15所示,如果确保波状部20的大波的顶点间距离LB和平坦部29的小波的顶点间距离LA的关系为LB=(2n+1)LA(其中,n是自然数)就可以。因此,在波状部20和平坦部29处的波端部的凹凸方向相同,能够形成隔板不破损的波。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3中,虽然由波状部20的波来保持波状部20彼此间的间隔或保持波状部面27和平坦部面57之间的间隔,但因为在具有流入流出口的平坦部29上没有只在实施例3中示出的小波形状,不存在保持间隔的部件。图16及图18是示出为解决该课题的结构的透视图。
在图16中,36是形成在平坦部29的板侧端部侧的端部波状部,该波方向与波状部20的波方向一致,而且弯折的端面与波面的方向平行。另外,端部波状部36的波高度和波状部20的波高度相同。由于这样构成,隔板2端部由与波状部相同方向的波纹来保持间隔,因此可以实现强度很高的间隔保持。
图17示出了另一例子,在图17中,37是平坦部29的板侧端部侧上形成的端部波形状部,该波方向与波状部20的波方向成直角,而且弯折的端面和波方向平行。另外,端部波状部36的波高度和波状部20的波高度相同。由于这样构成,在隔板2端部上端部波状部37的波面对着由波状部20形成的流路,在整流作用下,从流入口通过波状部20或从波状部20流向流出口的气流得到光滑的引导,减小了风路阻力。
另外,由于端部波状部37接合,隔板2侧部被密封,能够提高气密性的同时端面密封部25,26的耐久性可得到提高。
端部波状部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各种形状,例如,如图18所示的波方向与波状部20的波方向是相同的方向,而且弯折的端面和波面的方向平行的一个波构成的端部状部370也可以,当然其它形状的也可以。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1至4中,热交换元件1的流入流出口和波状部20位于弯折成90°的位置上,由波状部20形成的各层的流路虽然距流入流出口的距离各不相同,但是由波状部20形成的各层的流路的截面积是一定的。即,如图19所示,因为给气流入口21和给气流出口22配置在热交换元件1的图中右侧处,所以靠近流入流出口的右侧的流路的气流38的流量多,而远离流入流出口的左侧的流路的气流流量较少。
相对地,因为排气流入口23和排气流出口24配置在热交换元件1的图中左侧位置,靠近流入流出口的左侧的流路的气流流量多,远离流入流出口的右侧的流路的气流流量少。结果是给气的主流流向右侧,排气的主流流向左侧,导致不能有效地进行热交换。
图20是示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结构的隔板2的截面图,在图中,40是靠近间隔部28的波状部20的波中,将通过弯折而成为内则的部分挤成了凸起的部分。
通过这样构成,增大了远离流入流出口的流路的截面积,从而增大了该处的流量。采用上述实施例,因靠近流入流出口的流量增大,如图20所示那样,为了使得该凸部良好地接触,应朝着弯折处的折返端面使挤出凸部的挤出长度依次增大,这样就可如图21所示那样,各流路的流量就会均匀一致,整个热交换元件1的热交换效率可提高。
实施例7
在实施例2中,在弯折隔板2时,波状部20的各波的顶点和平坦部面57接合,在接合位置在整个热交换元件均匀或不在所期望的接合位置上时,接合不充分,这是泄漏和破损的原因。另外,因为形成的流路的阻力改变,热交换效率降低。图22是示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的热交换元件1的截面图,在图中,41是在波状部20的各波的顶点处使该顶点部分鼓出而形成的突起,42是在对应于波状部20的平坦部面57上形成与波的接触位置相配合的凹凸部。
由于这样构成,在把隔板弯折时,通过边使突起41与平坦部面的凹凸部42啮合边重叠接合,就可以将波状部20的各波配置在所期望的位置上制造出热交换元件1。结果可降低泄漏量和防止破损。另外,在制造时,波状部20和平坦部面57的接合以凹凸部42为标记而进行,而且因接合位置受到导引而使组装容易。
实施例8
图23是示出了在实施例1的构成中采用实施例7的一例的隔板2的部分截面图。在图中,43是在波状部20的各波的顶点处使该顶点部分鼓出而形成的凹凸部,相邻的波交替形成凹部和凸部。弯折并重叠时,接合的波彼此相互以凹部和凸部啮合。
由于这样构成,因此能得到与实施例7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9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隔板2可用日本纸或其它纸,但也可用将金属箔叠合形成的复合纸,用二片纸夹着金属线和金属制的网而成的复合纸等,当板中混入金属时,由于铋的性质能够保持成形后的波形,因此用本发明的隔板形成波状部时特别好。结果,能够保持流路稳定并提高其性能的同时,因金属的特性而能提高热交换性能,并可使热交换元件小型化。且在得到上述效果时,从金属性质方面考虑,可用铝,铁,铜,不锈钢,镍。
对于金属的形态,可用规定宽度的箔,细线或网中的任何一样。利用金属箔时,参照图26(a)所示,由于能够提高传热性能的同时,介质波状,形状保持力较好。在图26(a)中,符号200是纸,符号201是箔。为细线时,参照图26(b),当在与波状部的端部即平坦部的边界附近沿波的方向通过细线时,在进行湿度交换时,因在波状部的金属部分所占面积小,确保提供给湿度交换的隔板的面积大的同时,能够在波状部和平坦部的边界处长期保持波形不损坏,另外,金属部分小,使得整体重量轻。图26(b)中,符号200示出二片纸,符号201b示出金属线。
如果采用金属网,参照图26(c),能够得到细线和箔双方的优点。箔,细线,网也可以分布在整个波状部内,考虑形状保持和性能维持,也可仅设计合适的部分,箔的厚度或细的方向,网形状等也可根据适当情况决定。因此,用细线时,不限于上述波状部的端部。上述金属材质从加工性,强度,价格方面来看是合适的。图26(c)中,符号200示出二块纸,符号201c示出金属制的网。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如图6所示的天花板埋入型热交换装置,但也适合于图24所示的盒型热交换装置,此时,把实施例1-8的热交换元件1装在盒型热交换装置本体101的中间部内,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同样地,对于图25所示的家庭用热交换装置而言,如果将热交换元件1设置在家庭用热交换装置本体102的室侧中央部,也能起到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图24及图25中,符号11安装盒型热交换装置的天花板,符号12是安装家庭用热交换装置的壁。

Claims (18)

1.一种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将形成有波状部的板弯折并重叠,形成彼此热交换的一次气流流路和二次气流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波状部连续地形成在上述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由形成上述波状部的波状部面和平坦部面构成,并将这些波状部面和平坦部面交替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波状部每隔一定间隔形成波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弯折而折返的端面和上述波状部上形成的流路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波状部的波的前端是前细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使与上述波状部的波方向平行的上述板面形成比上述波状部的波小的波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制成上述小波形状的波的波数是上述波形状部的波数的奇数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板的端部形成保持流路间隔的端部波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部波状部的波的波方向是与上述波状部的波方向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端部波状部的波的波方向与上述波状部的波方向垂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波状部的波形使得由上述波状部形成的一次气流流路及二次气流流路的流量均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
14.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波状部和在重叠时与该波状部的波接触的部分上设置相互嵌合的凹部和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板内加入金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是铝,铁,铜,不锈钢或镍。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是规定宽度的箔,细线或网中的任何一种。
CN 96123899 1995-11-29 1996-11-29 热交换元件 Pending CN11608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6123899 CN1160844A (zh) 1995-11-29 1996-11-29 热交换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1028/95 1995-11-29
CN 96123899 CN1160844A (zh) 1995-11-29 1996-11-29 热交换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844A true CN1160844A (zh) 1997-10-01

Family

ID=5127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6123899 Pending CN1160844A (zh) 1995-11-29 1996-11-29 热交换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84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1079C (zh) * 2005-10-14 2007-11-28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钢质冷却壁用夹芯衬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03737B (zh) * 2007-12-17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热交换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CN103379947A (zh) * 2011-01-18 2013-10-30 荷兰能源建设基金中心 采用结构性热交换器的热集成蒸馏塔
CN104896977A (zh) * 2015-03-09 2015-09-09 上海交通大学 一体化一次表面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1079C (zh) * 2005-10-14 2007-11-28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钢质冷却壁用夹芯衬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03737B (zh) * 2007-12-17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和使用热交换装置的发热体收纳装置
CN103379947A (zh) * 2011-01-18 2013-10-30 荷兰能源建设基金中心 采用结构性热交换器的热集成蒸馏塔
CN104896977A (zh) * 2015-03-09 2015-09-09 上海交通大学 一体化一次表面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99C (zh) 逆流型热交换器
JP4394002B2 (ja) 傾斜したランスを有する熱交換器フィン
CN1174213C (zh) 板型换热器
US4705105A (en) Locally inverted fin for an air conditioner
CN1870251A (zh) 散热装置
EP2048465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07221A (zh) 热交换器
JPS5926237B2 (ja) 熱交換器
CN1182188A (zh) 热交换器以及该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部件的制造方法
JPH0211837B2 (zh)
CN1010885B (zh) 热交换器
CN103502765A (zh) 热交换器
CN1160844A (zh) 热交换元件
CN111043894A (zh) 管组件以及换热器
RU2194926C2 (ru)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с рифлеными пластинами
WO2003071216A1 (fr) Échangeur de chaleur,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et climatiseur
CN1123758C (zh) 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
CN1840975B (zh) 交叉式通风(换热)装置
CN100449249C (zh) 通风系统的热交换器
CN1521477A (zh)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JP317054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0980110U (zh) 一种空调器
JP2015001307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215413341U (zh) 换热器用翅片及换热器、空调
JPH0783591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