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7651A - 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7651A
CN116057651A CN202180058769.7A CN202180058769A CN116057651A CN 116057651 A CN116057651 A CN 116057651A CN 202180058769 A CN202180058769 A CN 202180058769A CN 116057651 A CN116057651 A CN 1160576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portion
portions
primary side
surrounding
secondar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87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上大胜
山口敦司
石飞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h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hm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h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57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76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46Preventing or reducing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线圈部件包括: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来产生磁场的一次绕组;和流通由所述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的二次绕组。所述一次绕组包括在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所述二次绕组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位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方。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为相同方向。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
背景技术
电感器或变压器等的线圈部件搭载于各种电子设备。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用螺旋线圈的线圈部件(电感器和变压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242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认为,电感器或变压器的磁通的泄漏越少越好。这是因为,该磁通的泄漏成为辐射噪声的产生或发热的原因。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磁通泄漏的抑制的线圈部件和具有该线圈部件的线圈内置基板。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公开第1方面提供的线圈部件,其线圈部件包括: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来产生磁场的一次绕组;和流通由所述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的二次绕组。所述一次绕组包括在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所述二次绕组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位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方。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为相同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第2方面提供的线圈部件,其包括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来产生磁场的线圈。所述线圈包括在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第1环绕部和多个第2环绕部。所述多个第1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所述多个第2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位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方。所述第1筒状部和所述第2筒状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圆环状。在所述多个第1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所述多个第2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为相同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第3方面提供的线圈内置基板,其内置有由第1方面提供的线圈部件或者由第2方面提供的线圈部件。该线圈内置基板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配线层;和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存在于所述多个配线层之间的多个绝缘层。所述线圈部件由所述多个配线层中的配线图案构成。
发明效果
依据本公开的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能够抑制磁通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5是在图1所示的立体图中,用图4的切截面(沿着图3的IV-IV线的截面)切断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仰视图。
图7是在图1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了一部分(第1筒状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之中的一次绕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之中的一次绕组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周向看图8和图9所示的一次绕组时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之中的二次绕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之中的二次绕组的俯视图。
图13是沿着周向看图11和图12的二次绕组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的一部分的示意图,表示了各连接部的连接例。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内置基板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内置基板的俯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XVII-XVII线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将图18的一部分放大的部分放大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切断部端面图。
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仰视图。
图23是在图18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了一部分(第1筒状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24是沿着周向看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线圈时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内置基板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内置基板的俯视图。
图27是沿着图26的XXVII-XXVII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A1参照图1~图14进行说明。线圈部件A1例如是变压器,包括一次绕组1和二次绕组2。线圈部件A1可以具有磁性体芯,但优选是不具有磁性体芯的空芯的形态。线圈部件A1外观上例如是环形形状。线圈部件A1的平面形状实质上是一圈的环状,例如,优选是圆环状、椭圆环状或者多边形环状。此外,线圈部件A1的平面形状不必一定是一圈。线圈部件A1的截面形状实质上是一圈的环状,例如优选是圆环状、椭圆环状或者多边形环状。线圈部件A1的整体形状,由上述平面形状和上述截面形状的各种组合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中,以平面形状为圆环状并且截面形状为矩形环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为了说明的方便,在线圈部件A1的俯视图中,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作为轴向s,绕中心轴的方向作为周向t,从中心轴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作为径向u。轴向s相当于线圈部件A1的厚度方向。周向t与线圈部件A1的环形方向一致。另外,上述截面形状相当于由轴向s和径向u定义的平面上的截面。周向t相当于“第1方向”,轴向s相当于“厚度方向”。
图1是表示线圈部件A1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了的部分放大图。图3是表示线圈部件A1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切断部端面图。图5是图1所示的立体图,是由图4的切断面(沿着图3的IV-IV线的截面)切断的图。此外,图5中将切断的部分用设想线(两点划线)表示。图6是表示线圈部件A1的仰视图。图7是在图1所示的立体图中,将一部分(后述的第1筒状部5A的一部分)省略了的图。图8是表示线圈部件A1之中的一次绕组1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线圈部件A1之中的一次绕组1的俯视图。图10是沿着周向t看图8和图9中所示的一次绕组1时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线圈部件A1之中的二次绕组2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线圈部件A1之中的二次绕组2的俯视图。图13是沿着周向t看图11和图12的二次绕组2时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一次绕组1和二次绕组2的一部分的示意图,表示了连接部13(后述)和连接部23(后述)的连接例。此外,在图1~图13中省略了各连接部13、23。图14的(a)是从径向u外侧看径向u内侧的图,图14的(b)和图14的(c)是分别从周向t两侧看的图,以及图14的(d)和图14的(e)是分别从轴向s两侧看的图。
线圈部件A1由一次绕组1和二次绕组2交替且双重地卷绕。线圈部件A1通过由一次绕组1和二次绕组2分别双重地卷绕,包括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分别为环形形状。第2筒状部5B如图7所示,位于第1筒状部5A的内方。第1筒状部5A形成线圈部件A1的外观。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各自的平面形状例如为圆环状,中心轴是共通的。即,第1筒状部5A的俯视时的中心轴与第2筒状部5B的俯视时的中心轴大致一致。该中心轴的延伸方向相当于轴向s。另外,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各自的截面形状例如为矩形环状。
一次绕组1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使磁场产生。一次绕组1如图8~图10和图14所示,包含多个第1环绕部11、多个第2环绕部12和连接部13。第1环绕部11相当于“一次侧第1环绕部”,第2环绕部12相当于“一次侧第2环绕部”,连接部13相当于“一次侧连接部”。
多个第1环绕部11分别如图10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的形状例如为矩形环状。多个第1环绕部11如图9所示在轴向s看在周向t上排列。多个第1环绕部11为第1筒状部5A的一部分。多个第1环绕部11如图10所示,分别包括第1上方导体部111、第1下方导体部112和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第1上方导体部111相当于“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第1下方导体部112相当于“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相当于“一对一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
在各第1环绕部11中,第1上方导体部111和第1下方导体部112如图10所示在轴向s上隔开间隔。第1上方导体部111和第1下方导体部112分别如图9所示,在轴向s看从第1筒状部5A的内周缘51A向第1筒状部5A的外周缘52A延伸。第1上方导体部111和第1下方导体部112分别在轴向s看为带状。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分别如图10所示从第1上方导体部111沿着轴向s延伸。第1连接导体部113与相同第1环绕部11的第1下方导体部112相连。第1连接导体部114与在周向t上相邻的第1环绕部11的第1下方导体部112相连。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分别与第1上方导体部111和第1下方导体部112大致正交。第1连接导体部113在轴向s看与第1筒状部5A的内周缘51A重叠,第1连接导体部114在轴向s看与第1筒状部5A的外周缘52A重叠。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分别沿着径向u看时,是在轴向s上延伸的带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上方导体部11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各第1下方导体部1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将与各第1连接导体部113重叠的径向u作为径向u11,与该第1连接导体部113相连的第1上方导体部111相对于径向u11向周向t的顺时针方向倾斜。另外,与该第1连接导体部113相连的第1下方导体部112,相对于径向u11向周向t的逆时针倾斜。像这样,第1上方导体部111与第1下方导体部1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相反侧倾斜,由此能够将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分别沿着轴向s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上方导体部111彼此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下方导体部112彼此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该间隔例如在第1筒状部5A的内周缘51A侧与外周缘52A侧是大致相同的。通过该结构,在轴向s上看,第1连接导体部11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1连接导体部11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
多个第1环绕部11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环绕部11彼此直接相连,在一次绕组1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依次地流过多个第1环绕部11。这时,各第1环绕部11的第1连接导体部114,从在周向t的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11的第1下方导体部112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1连接导体部114经由第1上方导体部111和第1连接导体部113流到第1下方导体部112。即,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流到各第1环绕部11的输入电流向逆时针流动。并且,传输到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11。像这样,一次绕组1的输入电流在多个第1环绕部11分别转一圈。此外,流到第1环绕部11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也可以与上述例相反。即,各第1环绕部11的第1下方导体部112,从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11的第1连接导体部114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1下方导体部112经由第1连接导体部113和第1上方导体部111流到第1连接导体部114。即,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是在各第1环绕部11中流动的输入电流向顺时针流动的结构。
多个第2环绕部12分别如图10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的形状例如为矩形环状。各第2环绕部12如图10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位于各第1环绕部11的内方。多个第2环绕部12如图9所示在轴向s上看在周向t上排列。第2环绕部12为第2筒状部5B的一部分。多个第1环绕部11和多个第2环绕部12如图8和图9所示,在轴向s上看在周向t上交替地排列。如图10所示多个第2环绕部12分别包括第2上方导体部121、第2下方导体部122、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第2上方导体部121相当于“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第2下方导体部122相当于“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相当于“一对一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
在各第2环绕部12中,如图10所示,第2上方导体部121和第2下方导体部122在轴向s上隔开间隔。如图9所示,第2上方导体部121和第2下方导体部122分别在轴向s上看从第2筒状部5B的内周缘51B向第2筒状部5B的外周缘52B延伸。第2上方导体部121和第2下方导体部122分别在轴向s上看为带状。如图10所示,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分别从第2上方导体部121沿着轴向s延伸。第2连接导体部123与相同第2环绕部12的第2下方导体部122相连。第2连接导体部124与在周向t上相邻的第2环绕部12的第2下方导体部122相连。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分别与第2上方导体部121和第2下方导体部122大致正交。第2连接导体部123在轴向s看与第2筒状部5B的内周缘51B重叠,第2连接导体部124在轴向s看与第2筒状部5B的外周缘52B重叠。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分别沿着径向u看时,是在轴向s上延伸的带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上方导体部12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各第2下方导体部12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将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123重叠的径向u作为径向u12,与该第2连接导体部123相连的第2上方导体部121相对于径向u12向周向t的顺时针倾斜。另外,与该第2连接导体部123相连的第2下方导体部122相对于径向u12向周向t的逆时针倾斜。像这样,第2上方导体部121与第2下方导体部12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相反侧倾斜,由此能够将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分别沿着轴向s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上方导体部121彼此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下方导体部122彼此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该间隔例如在第2筒状部5B的内周缘51B侧和外周缘52B侧是大致相同的。通过该结构,在轴向s上看,第2连接导体部12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2连接导体部12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
多个第2环绕部12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环绕部12彼此直接相连,在一次绕组1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依次地流过多个第2环绕部12。这时,各第2环绕部12的第2连接导体部124,从在周向t的一方相邻的第2环绕部12的第2下方导体部122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2连接导体部124经由第2上方导体部121和第2连接导体部123流入第2下方导体部122。即,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流入各第2环绕部12的输入电流向逆时针流通。由此,流入各第1环绕部11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与流入各第2环绕部12的输入电流的流向,沿着周向t看成为相同的方向。像这样,向一次绕组1的输入电流在多个第2环绕部12分别转一圈。此外,流入第2环绕部12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也可以与上述例相反。即,各第2环绕部12的第2下方导体部122,从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2环绕部12的第2连接导体部124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2下方导体部122经由第2连接导体部123和第2上方导体部121流到第2连接导体部124。即,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是流入各第2环绕部12的输入电流向顺时针流通的结构。但是,使在各第1环绕部11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各第2环绕部12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沿着周向t看为相同方向。
连接部13将多个第1环绕部11之中的1个和多个第2环绕部12之中的1个连接。例如,连接部13如图14所示,与多个第1环绕部11之中的1个第1下方导体部112和多个第2环绕部12之中的1个第2上方导体部121连接,使它们导通。
一次绕组1中,多个第1环绕部11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多个第2环绕部12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并且,它们通过连接部13连接。由此,一次绕组1的输入电流在多个第1环绕部11转一圈后,经由连接部13输入到多个第2环绕部12,在多个第2环绕部12转一圈。
二次绕组2由于通过一次绕组1产生的磁场的影响,流通感应电流。二次绕组2如图11~图14所示,包括多个第1环绕部21、多个第2环绕部22和连接部23。第1环绕部21相当于“二次侧第1环绕部”,第2环绕部22相当于“二次侧第2环绕部”,连接部23相当于“二次侧连接部”。
多个第1环绕部21分别如图13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的形状例如为矩形环状。多个第1环绕部21如图12所示,在轴向s看,在周向t上排列。多个第1环绕部21为第1筒状部5A的一部分。多个第1环绕部21分别包括第1上方导体部211、第1下方导体部212和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第1上方导体部211相当于“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当于“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相当于“一对二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
在各第1环绕部21中,如图13所示,第1上方导体部211和第1下方导体部212在轴向s上隔开间隔。如图12所示,第1上方导体部211和第1下方导体部212分别在轴向s上看,从第1筒状部5A的内周缘51A向第1筒状部5A的外周缘52A延伸。第1上方导体部211和第1下方导体部212分别在轴向s上看为带状。如图13所示,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分别从第1上方导体部211沿着轴向s延伸。第1连接导体部213与相同第1环绕部21的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连。第1连接导体部214与在周向t上相邻的第1环绕部21的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连。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分别与第1上方导体部211和第1下方导体部212大致正交。第1连接导体部213在轴向s上看与第1筒状部5A的内周缘51A重叠,第1连接导体部214在轴向s上看与第1筒状部5A的外周缘52A重叠。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分别沿着径向u看时,是在轴向s上延伸的带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上方导体部21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各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将与各第1连接导体部213重叠的径向u作为径向u21,与该第1连接导体部213相连的第1上方导体部211相对于径向u21向周向t的顺时针倾斜。另外,与该第1连接导体部213相连的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对于径向u21向周向t的逆时针倾斜。像这样,第1上方导体部211与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相反侧倾斜,由此能够将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分别沿着轴向s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上方导体部211彼此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下方导体部212彼此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该间隔在例如内周缘51A侧和外周缘52A侧大致相同。根据该结构,在轴向s上看,第1连接导体部21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1连接导体部21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
多个第1环绕部21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环绕部21彼此直接相连,在二次绕组2中流通的感应电流依次地流过多个第1环绕部21。这时,各第1环绕部21的第1连接导体部214,从在周向t的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21的第1下方导体部212被传输感应电流。并且,该感应电流从第1连接导体部214经由第1上方导体部211和第1连接导体部213流到第1下方导体部212。即,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各第1环绕部21中流通的感应电流向逆时针流通。并且,传输到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21。像这样,二次绕组2的感应电流在多个第1环绕部21分别转一圈。此外,在第1环绕部21中流通的感应电流的流向也可以与上述例相反。即,各第1环绕部21的第1下方导体部212,从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21的第1连接导体部214被传输感应电流。并且,该感应电流从第1下方导体部212经由第1连接导体部213和第1上方导体部211流到第1连接导体部214。即,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是在各第1环绕部21中流通的感应电流向顺时针流通的结构。此外,在各第1环绕部21中流通的感应电流的流向,由通过一次绕组1产生的磁场决定。
多个第2环绕部22分别如图13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的形状例如为矩形环状。各第2环绕部22如图13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位于各第1环绕部21的内方。多个第2环绕部22如图12所示,在轴向s看在周向t上排列。第2环绕部22为第2筒状部5B的一部分。多个第1环绕部21和多个第2环绕部22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轴向s看在周向t上交替地排列。多个第2环绕部22分别如图13所示,包含第2上方导体部221、第2下方导体部222和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第2上方导体部221相当于“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当于“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相当于“一对二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
各第2环绕部22中,第2上方导体部221和第2下方导体部222如图13所示在轴向s上隔开间隔。第2上方导体部221和第2下方导体部222分别如图12所示,在轴向s上看从第2筒状部5B的内周缘51B向第2筒状部5B的外周缘52B延伸。第2上方导体部221和第2下方导体部222分别在轴向s看为带状。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分别如图13所示,从第2上方导体部221沿着轴向s延伸。第2连接导体部223与相同第2环绕部22的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连。第2连接导体部224与在周向t上相邻的第2环绕部22的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连。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分别与第2上方导体部221和第2下方导体部222大致正交。第2连接导体部223在轴向s看与第2筒状部5B的内周缘51B重叠,第2连接导体部224在轴向s看与第2筒状部5B的外周缘52B重叠。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分别沿着径向u看时是沿着轴向s延伸的带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上方导体部22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各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将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223重叠的径向u作为径向u22,与该第2连接导体部223相连的第2上方导体部221相对于径向u22向周向t的顺时针倾斜。另外,与该第2连接导体部223相连的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对于径向u22向周向t的逆时针倾斜。像这样,第2上方导体部221与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相反侧倾斜,由此能够使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分别沿着轴向s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上方导体部221彼此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下方导体部222彼此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该间隔例如在内周缘51B侧和外周缘52B侧是大致相同的。根据该结构,在轴向s上看,第2连接导体部22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2连接导体部22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
多个第2环绕部22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环绕部22彼此直接相连,在二次绕组2中流通的感应电流依次地流过多个第2环绕部22。这时,各第2环绕部22的第2连接导体部224,从在周向t的一方相邻的第2环绕部22的第2下方导体部222被传输感应电流。并且,该感应电流从第2连接导体部224经由第2上方导体部221和第2连接导体部223流到第2下方导体部222。即,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在各第2环绕部22中流通的感应电流向逆时针流通。由此,在各第1环绕部21中流通的感应电流的流向与在各第2环绕部22中流通的感应电流的流向,沿着周向t看成为相同方向。像这样,二次绕组2的感应电流在多个第2环绕部22分别转一圈。此外,在第2环绕部22中流通的感应电流的流向也可以与上述例相反。即,各第2环绕部22的第2下方导体部222从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2环绕部22的第2连接导体部224被传输感应电流。并且,该感应电流从第2下方导体部222经由第2连接导体部223和第2上方导体部221流到第2连接导体部224。即,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是在各第2环绕部22中流通的感应电流向顺时针流通的结构。但是,使在各第1环绕部21中流通的感应电流的流向与在各第2环绕部22中流通的感应电流的流向沿着周向t看为相同方向。
连接部23将多个第1环绕部21之中的1个与多个第2环绕部22之中的1个连接。例如,连接部23如图14所示与多个第1环绕部21之中的1个第1上方导体部211和多个第2环绕部22之中的1个第2下方导体部222连接,并使它们导通。
二次绕组2中,多个第1环绕部21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多个第2环绕部22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并且,它们通过连接部23连接。由此,二次绕组2的感应电流在多个第1环绕部21转一圈后,经由连接部23被输入到多个第2环绕部22,在多个第2环绕部22转一圈。
在线圈部件A1中,多个第1环绕部11(一次绕组1)与多个第1环绕部21(二次绕组2)在周向t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5A。另外,多个第2环绕部12(一次绕组1)与多个第2环绕部22(二次绕组2)在周向t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5B。第2筒状部5B位于第1筒状部5A的内方。
在线圈部件A1中,如图3~图7所示,一次绕组1的各第1环绕部11与二次绕组2的各第1环绕部21沿着周向t看相互重叠。即,沿着周向t看,各第1上方导体部111与各第1上方导体部211相互重叠,各第1下方导体部112与各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互重叠,各第1连接导体部113与各第1连接导体部213相互重叠,各第1连接导体部114与各第1连接导体部214相互重叠。另外,如图3~图7所示,一次绕组1的各第2环绕部12与二次绕组2的各第2环绕部22沿着周向t看相互重叠。即,沿着周向t看,各第2上方导体部121与各第2上方导体部221相互重叠,各第2下方导体部122与各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互重叠,各第2连接导体部123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223相互重叠,各第2连接导体部124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224相互重叠。
在线圈部件A1中,如图3~图7所示,一次绕组1的各第1环绕部11与二次绕组2的各第2环绕部22在轴向s上看一部分重叠,并且在径向u上看一部分重叠。即,在轴向s上看,各第1上方导体部111与各第2上方导体部221相互重叠,各第1下方导体部112与各第2下方导体部222相互重叠。在径向u上看,各第1连接导体部113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223相互重叠,各第1连接导体部114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224相互重叠。另外,如图3~图7所示,一次绕组1的各第2环绕部12与二次绕组2的各第1环绕部21在轴向s上看一部分重叠,并且在径向u上看一部分重叠。即,在轴向s上看,各第2上方导体部121与各第1上方导体部211相互重叠,各第2下方导体部122与各第1下方导体部212相互重叠。在径向u上看,各第2连接导体部123与各第1连接导体部213相互重叠,各第2连接导体部124与各第1连接导体部214相互重叠。
接着,关于内置有线圈部件A1的线圈内置基板B1,参照图15~图17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线圈内置基板B1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线圈内置基板B1的俯视图。图17是沿着图16的XVII-XVII线的截面图。
线圈内置基板B1例如为印制基板。线圈内置基板B1不限定于印制基板,也可以是半导体基板或者陶瓷基板。线圈内置基板B1内置有线圈部件A1。线圈内置基板B1例如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线圈内置基板B1具有多个配线层7、多个贯通电极79、绝缘部件8和多个端子9A、9B。
多个配线层7分别例如由金属构成。各配线层7的构成材料例如是Cu(铜)或者Cu合金。该构成材料不限于Cu或者Cu合金。多个配线层7包括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
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从轴向s的一方(图17的上方)向另一方(图17的下方)层叠,相互隔开间隔。在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分别形成有配线图案。
由第1配线层71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1上方导体部111(一次绕组1的第1环绕部11)和多个第1上方导体部211(二次绕组2的第1环绕部21)。
由第2配线层72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2上方导体部121(一次绕组1的第2环绕部12)和多个第2上方导体部221(二次绕组2的第2环绕部22)。
由第3配线层73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2下方导体部122(一次绕组1的第2环绕部12)和多个第2下方导体部222(二次绕组2的第2环绕部22)。
由第4配线层74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1下方导体部112(一次绕组1的第1环绕部11)和多个第1下方导体部212(二次绕组2的第1环绕部21)。
如图17所示,第1配线层71与第2配线层7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和第3配线层73与第4配线层74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另外,第2配线层72与第3配线层73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分别比第1配线层71与第2配线层7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3配线层73与第4配线层74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由此,在线圈部件A1的一次绕组1中,第1上方导体部111与第2上方导体部121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和第2下方导体部122与第1下方导体部11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另外,第2上方导体部121与第2下方导体部12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分别比第1上方导体部111与第2上方导体部121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2下方导体部122与第1下方导体部11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在线圈部件A1的二次绕组2中也是同样的。
多个贯通电极79将绝缘部件8部分地在轴向s上贯通。本实施方式中的各贯通电极79例如为柱状。多个贯通电极79包括使第1配线层71与第4配线层74导通的电极、和使第2配线层72与第3配线层73导通的电极。通过使第1配线层71与第4配线层74导通的贯通电极79,构成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一次绕组1的第1环绕部11)和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二次绕组2的第1环绕部21)。另外,通过使第2配线层72与第3配线层73导通的贯通电极79,构成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一次绕组1的第2环绕部12)和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二次绕组2的第2环绕部22)。
在线圈内置基板B1中,由多个配线层7(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第4配线层74)的各配线图案和多个贯通电极79构成线圈部件A1。
绝缘部件8如图15~图17所示覆盖线圈部件A1。绝缘部件8的构成材料例如是玻璃环氧树脂等的绝缘性树脂。绝缘部件8的材料不限定于绝缘性树脂,能够采用被绝缘处理后的半导体材料(例如Si(硅))或者陶瓷等。作为上述绝缘处理,能够举例绝缘性杂质的掺杂或绝缘性的氧化膜的形成等。
绝缘部件8如图17所示包含多个绝缘层81。如图17所示,多个绝缘层81包括:在轴向s上存在于第1配线层71与第2配线层72之间的部分;在轴向s上存在于第2配线层72与第3配线层73之间的部分;和在轴向s上存在于第3配线层73与第4配线层74之间的部分。另外,多个绝缘层81中包括:形成于第1配线层71的上方(轴向s的一方)的部分和形成于第4配线层74的下方(轴向s的另一方)的部分。
一对端子9A是与一次绕组1导通且向一次绕组1输入电流的输入端子。一对端子9A分别包括形成在绝缘部件8的外部的部分以及与该部分和一次绕组1连接的端子配线部90A。一方的端子9A的端子配线部90A,例如,如图14的设想线所示连接于第1上方导体部111(一次绕组1的第1环绕部11)。另一方的端子9A的端子配线部90A,例如,如图14的设想线所示连接于第2下方导体部122(一次绕组1的第2环绕部12)。当对一对端子9A间施加电压时,输入电流从一方的端子9A经由一次绕组1流到另一方的端子9A。由此,从一次绕组1产生磁场。
一对端子9B与二次绕组2导通、并且是二次绕组2的感应电流的输出端子。一对端子9B分别包括形成在绝缘部件8的外部的部分以及与该部分和二次绕组2连接的端子配线部90B。一方的端子9B的端子配线部90B,例如,如图14的设想线所示连接于第1下方导体部212(二次绕组2的第1环绕部21)。另一方的端子9B的端子配线部90B,例如,如图14是设想线所示连接于第2上方导体部221(二次绕组2的第2环绕部22)。通过由一次绕组1产生的磁场,在二次绕组2产生感应电流,在一对端子9B间产生电位差。
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例子中,一对端子9A和一对端子9B全部以从绝缘部件8的上面(朝向轴向s的一方的面)露出的方式形成,但不限于此。能够根据线圈内置基板B1的规格适当地变更为一对端子9A和一对端子9B分别从绝缘部件8的上面露出,或者从绝缘部件8的下面(朝向轴向s的另一方的面)露出。在该情况下,各端子9A的端子配线部90A和各端子9B的端子配线部90B能够从图14所示的例子适当地变更。
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A1和线圈内置基板B1的作用效果如以下所述。
线圈部件A1具有流入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的一次绕组1。一次绕组1包括从第1方向(周向t)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第1环绕部11。依据该结构,在各第1环绕部11中,例如在轴向s上相对的部分中流通的输入电流成为相反方向。因此,由这些部分产生的各磁通,在各第1环绕部11的外方朝向彼此相反侧,彼此相抵消。多个第1环绕部11为构成线圈部件A1的外观的第1筒状部5A的一部分。因此,线圈部件A1在各第1环绕部11(第1筒状部5A)的外方的磁通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向外部的磁通泄漏。
在线圈部件A1中,一次绕组1包括多个第1环绕部11和多个第2环绕部12。在多个第1环绕部11的每一个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多个第2环绕部12的每一个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在第1方向(周向t)上看为相同方向。依据该结构,在各第1环绕部11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产生的磁通,与在各第2环绕部12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产生的磁通,在多个第2环绕部12的内方即第2筒状部5B的内方,上述2个磁通相互为相同方向,相互加强。因此,线圈部件A1在第2筒状部5B的内方的磁通增加,因此能够提高电感值。
线圈部件A1中,对于一次绕组1和二次绕组2,不具有磁性体芯,为空芯的形态。在具有磁性体芯的线圈部件中,输入到一次绕组1的输入电流为高频带时,磁性体芯成为能量损失的原因。因此,线圈部件A1即使向一次绕组1的输入电流为高频带,由于不具有磁性体芯,因此能够抑制磁性体芯导致的能量损失。
在线圈部件A1中,一次绕组1的多个第1环绕部11和二次绕组2的多个第1环绕部21在周向t上交替地排列。另外,在一次绕组1的各第1环绕部11的内方配置有二次绕组2的各第2环绕部22,在二次绕组2的各第1环绕部21的内方配置有一次绕组1的各第2环绕部12。依据该结构,一次绕组1与二次绕组2的耦合变得良好。由此,能够抑制一次绕组1与二次绕组2的耦合不良导致的磁通泄漏。
线圈内置基板B1具有多个配线层7。多个配线层7包括在轴向s上层叠的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在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的各自中形成有配线图案,由这些配线图案构成线圈部件A1。依据该结构,例如通过印制基板(或者半导体基板或陶瓷基板)的制造工艺形成线圈部件A1。因此,线圈内置基板B1使作为复杂的配线构造的线圈部件A1的制造容易。另外,线圈内置基板B1中,由多个配线层7中的配线图案构成线圈部件A1,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A1的低高度化。
在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一次绕组1的各第1环绕部11与二次绕组2的各第2环绕部22在轴向s上看一部分重叠,并且在径向u上看一部分重叠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一次绕组1的各第1环绕部11,也可以不是相对于二次绕组2的各第2环绕部22而是相对于一次绕组1的各第2环绕部12在轴向s上看一部分重叠,在径向u上看也一部分重叠。这时,二次绕组2的各第1环绕部21与二次绕组2的各第2环绕部22在轴向s上看一部分重叠,在径向u上看一部分重叠。但是,与该变形例中的线圈部件相比,线圈部件A1的、一次绕组1与二次绕组2的耦合系数提高,故而优选。
在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的多个第1环绕部11和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的多个第2环绕部12,通过连接部13连接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连接在周向t上相邻的各第1环绕部11与各第2环绕部12。即,在一次绕组1中,也可以是输入电流在各第1环绕部11与各第2环绕部12交替地流通的结构。在二次绕组2中也是同样地在二次绕组2中感应电流在各第1环绕部21与各第2环绕部22中交替地流通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各第1环绕部11(一次绕组1)中,第1上方导体部11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第1下方导体部1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在各第1环绕部11中,也可以第1上方导体部111不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在该情况下,由于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是沿着轴向s的形状,第1下方导体部112的、相对径向u的向周向t的倾斜角度变大。相反,也可以第1下方导体部112不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该情况下,由于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为沿着轴向s的形状,因此第1上方导体部111的、相对径向u的向周向t的倾斜角度变大。另外,也可以第1上方导体部111和第1下方导体部112均在周向t上不倾斜。在该情况下,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113、114相对于轴向s倾斜。这样的变形例,在各第2环绕部12(一次绕组1)中的第2上方导体部121和第2下方导体部122、各第1环绕部21(二次绕组2)中的第1上方导体部211和第1下方导体部212、各第2环绕部22(二次绕组2)中的第2上方导体部221和第2下方导体部222中也是同样的。
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各第1环绕部11(一次绕组1)中,在轴向s上看第1连接导体部11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1连接导体部11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它们的尺寸也可以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上方导体部111之间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下方导体部112之间分别设置的规定的间隔,在径向u上靠近外周缘52A侧相对地较大,而靠近内周缘51A侧相对较小。这样的变形例在各第2环绕部12(一次绕组1)中的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123、124、各第1环绕部21(二次绕组2)中的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213、214、各第2环绕部22(二次绕组2)中的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223、224中也是同样的。
对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A2,参照图18~图24进行说明。线圈部件A2例如是电感器,具有线圈3。线圈部件A2也可以具有磁性体芯,但是优选为不具有磁性体芯的空芯的形态。线圈部件A2与线圈部件A1同样地,外观上例如是环形形状。线圈部件A2的整体形状与线圈部件A1的整体形状同样地,由上述平面形状和上述截面形状的各种组合构成,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平面形状为圆环状,并且截面形状为矩形环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为了说明的方便,在线圈部件A2的俯视时,将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作为轴向s,绕中心轴的方向作为周向t,从中心轴辐射状地延伸的方向作为径向u。轴向s对应于线圈部件A2的厚度方向。周向t与线圈部件A2的环形方向一致。另外,上述截面形状对应于由轴向s和径向u定义的平面上的截面。
图18是表示线圈部件A2的立体图。图19是将图18的一部分放大的部分放大图。图20是表示线圈部件A2的俯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的XXI-XXI线的切断部端面图。图22是表示线圈部件A2的仰视图。图23是在图18中表示的立体图中,将一部分(后述的第1筒状部5A的一部分)省略了的图。图23中,省略了连接部33(后述)。图24是沿着周向t看线圈3时的示意图。
线圈部件A2中,线圈3双重地卷绕。线圈部件A2中,通过线圈3双重地卷绕,而包括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分别为环形形状。如图23所示,第2筒状部5B位于第1筒状部5A的内方。第1筒状部5A形成线圈部件A1的外观。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各自的平面形状例如是圆环状,中心轴是共通的。即,第1筒状部5A中的俯视的中心轴与第2筒状部5B中的俯视的中心轴大致一致。该中心轴的延伸方向相当于轴向s。另外,第1筒状部5A和第2筒状部5B各自的截面形状例如为矩形环状。
线圈3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产生磁场。线圈3与第1实施方式的一次绕组1同样地构成。线圈3如图18~图24所示,包括多个第1环绕部31、多个第2环绕部32和连接部33。
多个第1环绕部31分别如图24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的形状例如为矩形环状。多个第1环绕部31如图18~图20、图22和图23所示,在轴向s上看在周向t上排列。多个第1环绕部31分别如图24所示,包括第1上方导体部311、第1下方导体部312和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
在各第1环绕部31中,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如图24所示在轴向s上隔开间隔。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分别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轴向s上看从第1筒状部5A的内周缘51A向第1筒状部5A的外周缘52A延伸。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分别在轴向s上看为带状。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分别如图24所示,从第1上方导体部311沿着轴向s延伸。第1连接导体部313与相同第1环绕部31的第1下方导体部312相连。第1连接导体部314与在周向t上相邻的第1环绕部31的第1下方导体部312相连。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分别与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大致正交。第1连接导体部313在轴向s上看与第1筒状部5A的内周缘51A重叠,第1连接导体部314在轴向s上看与第1筒状部5A的外周缘52A重叠。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分别沿着径向u看时,是在轴向s上延伸的带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上方导体部31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各第1下方导体部3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将与各第1连接导体部313重叠的径向u作为径向u3,与该第1连接导体部313相连的第1上方导体部311相对于径向u3向周向t的顺时针倾斜。另外,与该第1连接导体部313相连的第1下方导体部312相对于径向u3向周向t的逆时针倾斜。像这样,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相反侧倾斜,由此能够将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分别沿着轴向s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上方导体部311彼此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下方导体部312彼此,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该间隔例如在内周缘51A侧和外周缘52A侧是大致相同的。通过该结构,在轴向s上看,第1连接导体部31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1连接导体部31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
多个第1环绕部31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环绕部31彼此直接相连,在线圈3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依次地流过多个第1环绕部31。这时,各第1环绕部31的第1连接导体部314,从在周向t的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31的第1下方导体部312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1连接导体部314经由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1连接导体部313流到第1下方导体部312。即,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在各第1环绕部31流动的输入电流向逆时针流动。并且,被传输到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11。像这样,线圈3的输入电流在多个第1环绕部31分别转一圈。此外,在第1环绕部31中流动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也可以与上述例子相反。即,各第1环绕部31的第1下方导体部312,从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1环绕部31的第1连接导体部314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1下方导体部312经由第1连接导体部313和第1上方导体部311流到第1连接导体部314。即,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是在各第1环绕部31中流通的输入电流向顺时针流通的结构。
多个第2环绕部32分别如图24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的形状例如是矩形环状。各第2环绕部32如图24所示,沿着周向t看时,位于各第1环绕部31的内方。多个第2环绕部32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轴向s上看时在周向t上排列。多个第1环绕部31与多个第2环绕部32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轴向s上看时在周向t上交替地排列。如图24所示,多个第2环绕部32分别包括第2上方导体部321、第2下方导体部322和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323、324。
在各第2环绕部32中,如图24所示,第2上方导体部321和第2下方导体部322在轴向s上隔开间隔。如图20和图22所示,第2上方导体部321和第2下方导体部322分别在轴向s上看时,从第2筒状部5B的内周缘51B向第2筒状部5B的外周缘52B延伸。第2上方导体部321和第2下方导体部322分别在轴向s看时为带状。如图24所示,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323、324分别从第2上方导体部321沿着轴向s延伸。第2连接导体部323与相同第2环绕部32的第2下方导体部322相连。第2连接导体部324与在周向t上相邻的第2环绕部32的第2下方导体部322相连。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323、324分别与第2上方导体部321和第2下方导体部322大致正交。第2连接导体部323在轴向s上看与第2筒状部5B的内周缘51B重叠,第2连接导体部324在轴向s上看与第2筒状部5B的外周缘52B重叠。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323、324分别沿着径向u看时是在轴向s上延伸的带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上方导体部32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各第2下方导体部32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将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323重叠的径向u作为径向u3,与该第2连接导体部323相连的第2上方导体部321相对于径向u3向周向t的顺时针倾斜。另外,与该第2连接导体部323相连的第2下方导体部322相对于径向u3向周向t的逆时针倾斜。像这样,第2上方导体部321与第2下方导体部32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相反侧倾斜,由此能够使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323、324分别沿着轴向s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上方导体部321彼此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下方导体部322彼此,分别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该间隔例如在内周缘51B侧和外周缘52B侧大致相同。依据该结构,在轴向s上看,第2连接导体部32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2连接导体部32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
多个第2环绕部32中,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2环绕部32彼此直接相连,在线圈3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依次地流过多个第2环绕部32。这时,各第2环绕部32的第2连接导体部324,从在周向t的一方相邻的第2环绕部32的第2下方导体部322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2连接导体部324经由第2上方导体部321和第2连接导体部323流到第2下方导体部322。即,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在各第2环绕部32中流通的输入电流向逆时针流通。由此,在各第1环绕部31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各第2环绕部32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沿着周向t看时成为相同方向。像这样,向线圈3的输入电流在多个第2环绕部32分别转一圈。此外,在第2环绕部32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也可以与上述例子相反。即,各第2环绕部32的第2下方导体部322,从在周向t的另一方相邻的第2环绕部32的第2连接导体部324被传输输入电流。并且,该输入电流从第2下方导体部322经由第2连接导体部323和第2上方导体部321流到第2连接导体部324。即,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也可以是在各第2环绕部32中流通的输入电流向顺时针流通的结构。但是,使在各第1环绕部31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各第2环绕部32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沿着周向t看时为相同方向。
连接部33如图19所示将多个第1环绕部31之中的1个和多个第2环绕部32之中的1个连接。例如,连接部33与多个第1环绕部31之中的1个第1下方导体部312和多个第2环绕部32之中的1个第2上方导体部321连接,使它们导通。
线圈3中,多个第1环绕部31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多个第2环绕部32沿着周向t连续地连接。并且,它们通过连接部33连接。由此,线圈3的输入电流在多个第1环绕部31转一圈后,经由连接部33输入到多个第2环绕部32,在多个第2环绕部32转一圈。
在线圈部件A2中,多个第1环绕部31在周向t上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5A。另外,多个第2环绕部32在周向t上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5B。第2筒状部5B位于第1筒状部5A的内方。
在线圈部件A2中,如图18~图24所示,各第1环绕部31和各第2环绕部32在轴向s上看时一部分重叠,并且在径向u上看时一部分重叠。即,在轴向s上看,各第1上方导体部311与各第2上方导体部321相互重叠,各第1下方导体部312与各第2下方导体部322相互重叠。在径向u上看时,各第1连接导体部313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323相互重叠,各第1连接导体部314与各第2连接导体部324相互重叠。
接着,关于内置有线圈部件A2的线圈内置基板B2,参照图25~图27进行说明。图25是表示线圈内置基板B2的立体图。图26是表示线圈内置基板B2的俯视图。图27是沿着图26的XXVII-XXVII线的截面图。
线圈内置基板B2与线圈内置基板B1同样是印制基板。线圈内置基板B2也不限定于印制基板,也可以是半导体基板或者陶瓷基板。线圈内置基板B2内置线圈部件A2。线圈内置基板B2例如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线圈内置基板B2包括多个配线层7、多个贯通电极79、绝缘部件8和一对端子9C。
在线圈内置基板B2中,如图27所示,多个配线层7包括分别形成有配线图案的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
如图27所示,由第1配线层71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1上方导体部311。由第2配线层72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2上方导体部321。由第3配线层73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2下方导体部322。由第4配线层74中的配线图案构成多个第1下方导体部312。
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配线层71和第2配线层7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与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另外,第2配线层72和第3配线层73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分别比第1配线层71和第2配线层7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由此,线圈部件A2的线圈3中,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2上方导体部321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与第2下方导体部322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另外,第2上方导体部321和第2下方导体部32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分别比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2上方导体部321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以及第2下方导体部322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的在轴向s上的间隔距离大。
另外,通过使第1配线层71和第4配线层74导通的贯通电极79,构成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第1环绕部31)。另外,通过使第2配线层72和第3配线层73导通的贯通电极79,构成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323、324(第2环绕部32)。
在线圈内置基板B2中,由多个配线层7(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第4配线层74)的各配线图案和多个贯通电极79构成线圈部件A2。
一对端子9C与线圈3导通,是向线圈3的输入电流的输入端子。一对端子9C分别包括形成在绝缘部件8的外部的部分、以及与该部分和线圈3连接的端子配线部90C。如图25所示,一方的端子9C的端子配线部90C例如连接于第1上方导体部311(第1环绕部31)。另一方的端子9C的端子配线部90C例如连接于第2下方导体部322(第2环绕部32)。当对一对端子9C间施加电压时,输入电流从一方的端子9C经由线圈3流到另一方端子9C,由此,从线圈3产生磁场。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一对端子9C分别以从绝缘部件8的上面(朝向轴向s的一方的面)露出的方式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一对端子9C分别根据线圈内置基板B2的规格适当变更为从绝缘部件8的上面露出,或者从绝缘部件8的下面(朝向轴向s的另一方的面)露出。
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A2和线圈内置基板B2的作用效果,如以下所述。
线圈部件A2包括流通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的线圈3。线圈3包括多个第1环绕部31,分别在第1方向(周向t)上看为环状。依据该结构,在各第1环绕部31中,例如在轴向s上相对的部分中流通的输入电流成为相反方向。因此,由这些部分产生的各磁通,在各第1环绕部31的外方朝向彼此相反侧而相互抵消。多个第1环绕部31是构成线圈部件A2的外观的第1筒状部5A。因此,线圈部件A2由于在各第1环绕部31(第1筒状部5A)的外方的磁通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向外部的磁通泄漏。
在线圈部件A2中,线圈3包括多个第1环绕部31和多个第2环绕部32,在多个第1环绕部31的每一个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多个第2环绕部32的每一个中流通的输入电流的流向,在第1方向(周向t)上看为相同方向。依据该结构,由在各第1环绕部31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产生的磁通和由在各第2环绕部32中流通的输入电流产生的磁通,在多个第2环绕部32的内方即在第2筒状部5B的内方,上述2个磁通彼此朝向相同方向,相互加强。因此,线圈部件A2由于在第2筒状部5B的内方的磁通增加,因此能够提高电感值。
线圈部件A1相对于线圈3不具有磁性体芯,是空芯的形态。在具有磁性体芯的线圈部件中,当输入到线圈3的输入电流为高频带时,磁性体芯成为能量损失的原因。因此,线圈部件A2即使线圈3的输入电流为高频带,由于不具有磁性体芯,因此能够抑制磁性体芯导致的能量损失。
在线圈内置基板B2中,在第1配线层71、第2配线层72、第3配线层73和第4配线层74的各自形成有配线图案,由这些配线图案构成线圈部件A2。依据该结构,例如能够通过印制基板(或者半导体基板或陶瓷基板)的制造工艺,形成线圈部件A2。因此,线圈内置基板B2使作为复杂的配线构造的线圈部件A2的制造容易。另外,线圈内置基板B2由于由多个配线层7中的配线图案构成线圈部件A2,因此能够实现线圈部件A2的低高度化。
在第2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各第1环绕部31与各第2环绕部32在轴向s上看重叠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各第1环绕部31与各第2环绕部32在轴向s上看一部分重叠或者不重叠。但是,与该变形例的线圈部件相比,线圈部件A2使电感值提高,故而优选。
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第1环绕部31中表示了,第1上方导体部311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第1下方导体部312相对于径向u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各第1环绕部31中,第1上方导体部311也可以不向周向t的一方倾斜。在该情况下,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形成为沿着轴向s的形状,因此第1下方导体部312的、相对径向u的向周向t的倾斜角度变大。相反,第1下方导体部312也可以不向周向t的另一方倾斜。在该情况下,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形成为沿着轴向s的形状,因此第1上方导体部311的、相对径向u的向周向t的倾斜角度变大。另外,第1上方导体部311和第1下方导体部312也可以都不在周向t上倾斜。在该情况下,一对第1连接导体部313、314相对于轴向s倾斜。这样的变形例在各第2环绕部32中的第2上方导体部321和第2下方导体部322中也是同样的。
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各第1环绕部31中,在轴向s上看,第1连接导体部314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比第1连接导体部313的沿着周向t的尺寸大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它们的尺寸也可以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上方导体部311之间和在周向t上相邻的2个第1下方导体部312之间分别设置的规定的间隔,在径向u上靠近外周缘52A侧相对地较大,靠近内周缘51A侧相对地较小。这样的变形例在各第2环绕部32中的一对第2连接导体部323、324中也是同样的。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各线圈内置基板B1、B2中,多个贯通电极79分别构成为柱状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各贯通电极79也可以由所谓的贯通通孔构成。该贯通通孔例如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另外,也可以相对于各贯通电极79设置多个贯通通孔。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各线圈部件A1、A2在外观上为环形形状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各线圈部件A1也可以是螺线管形状。在本公开中,所谓螺线管形状是指,平面形状不是环形形状那样成环状的形状,不仅是直线状地卷绕的形状,也包括曲线状地卷绕的形状。在本变形例中,一次绕组1的多个第1环绕部11和多个第2环绕部12以及二次绕组2的多个第1环绕部21和多个第2环绕部22,或者线圈3的多个第1环绕部31和第2环绕部32被直线状或者曲线状地排列。但是,在螺线管形状的情况下,由于平面形状不是环状,如各线圈部件A1、A2那样由环形形状构成的结构,对于磁通泄漏的抑制是有效的。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线圈部件A1、A2由在线圈内置基板B1的多个配线层7中的配线图案构成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卷绕线状或者板状的引线,形成一次绕组1和二次绕组2(或者线圈3)。
本公开的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的各部的具体的结构,能够自由进行各种设计变更。本公开包括在以下的附记中所述的实施方式。
附记1.
一种线圈部件,其包括:
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来产生磁场的一次绕组;和
流通由所述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的二次绕组,
所述一次绕组包括在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
所述二次绕组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
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位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方,
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为相同方向。
附记2.
附记1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
附记3.
附记2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附记4.
附记3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附记5.
附记4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的间隔距离,分别比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的间隔距离以及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的间隔距离大。
附记6.
附记3至附记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附记7.
附记6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附记8.
附记3至附记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一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一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附记9.
附记8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一次侧第1环绕部的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一次侧第2环绕部的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附记10.
附记9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绕组还包括使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之中的1个与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之中的1个导通的一次侧连接部。
附记11.
附记9或附记10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二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二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附记12.
附记11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二次侧第1环绕部的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二次侧第2环绕部的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附记13.
附记12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二次绕组还包括使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之中的1个与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之中的1个导通的二次侧连接部。
附记14.
附记2至附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第1筒状部和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以所述第1方向作为周向的圆环状。
附记15.
附记14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
附记16.
附记15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带状。
附记17.
附记15或附记16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1筒状部的周向的一方倾斜,
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1筒状部的周向的另一方倾斜。
附记18.
附记14或附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从所述第2筒状部的内周缘向外周缘延伸。
附记19.
附记18中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带状。
附记20.
附记18或附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2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2筒状部的周向的一方倾斜,
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2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2筒状部的周向的另一方倾斜。
附记21.
一种线圈部件,其中,
包括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来产生磁场的线圈,
所述线圈包括在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第1环绕部和多个第2环绕部,
所述多个第1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
所述多个第2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
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位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方,
所述第1筒状部和所述第2筒状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圆环状,
在所述多个第1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所述多个第2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为相同方向。
附记22.
一种线圈内置基板,其内置有附记2至附记21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包括: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配线层;和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存在于所述多个配线层之间的多个绝缘层,
所述线圈部件由所述多个配线层中的配线图案构成。
附记23.
附记22中所述的线圈内置基板,
所述线圈部件为变压器。
符号的说明
A1、A2:线圈部件1:一次绕组
11:第1环绕部 111:第1上方导体部
112:第1下方导体部 113、114:第1连接导体部
12:第2环绕部 121:第2上方导体部
122:第2下方导体部123、124:第2连接导体部
13:连接部2:二次绕组
21:第1环绕部 211:第1上方导体部
212:第1下方导体部 213、214:第1连接导体部
22:第2环绕部 221:第2上方导体部
222:第2下方导体部 223、224:第2连接导体部
23:连接部3:线圈
31:第1环绕部 311:第1上方导体部
312:第1下方导体部 313、314:第1连接导体部
32:第2环绕部 321:第2上方导体部
322:第2下方导体部 323、324:第2连接导体部
33:连接部 5A:第1筒状部
5B:第2筒状部51A、51B:内周缘
52A、52B:外周缘B1、B2:线圈内置基板
7:配线层 71:第1配线层
72:第2配线层 73:第3配线层
74:第4配线层79:贯通电极
8:绝缘部件81:绝缘层
9A、9B、9C:端子90A、90B、90C:端子配线部
s:轴向t:周向u:径向。

Claims (23)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来产生磁场的一次绕组;和
流通由所述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的二次绕组,
所述一次绕组包括在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
所述二次绕组包括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和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和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
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位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方,
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为相同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重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的间隔距离,分别比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的间隔距离以及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的间隔距离大。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与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重叠。
8.如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一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一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一次侧第1环绕部的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一对一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一次侧第2环绕部的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绕组还包括使所述多个一次侧第1环绕部之中的1个与所述多个一次侧第2环绕部之中的1个导通的一次侧连接部。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二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各自包括分别从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向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一对二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一者与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1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二次侧第1环绕部的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相连,
所述一对二次侧第2连接导体部的另一者与相邻的所述二次侧第2环绕部的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相连。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绕组还包括使所述多个二次侧第1环绕部之中的1个与所述多个二次侧第2环绕部之中的1个导通的二次侧连接部。
14.如权利要求2~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筒状部和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以所述第1方向作为周向的圆环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带状。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1筒状部的周向的一方倾斜,
所述一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1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1筒状部的周向的另一方倾斜。
18.如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从所述第2筒状部的内周缘向外周缘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带状。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上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2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2筒状部的周向的一方倾斜,
所述一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和所述二次侧第2下方导体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看,分别相对于所述第2筒状部的径向,向所述第2筒状部的周向的另一方倾斜。
2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利用来自外部的输入电流来产生磁场的线圈,
所述线圈包括在第1方向上看分别为环状的多个第1环绕部和多个第2环绕部,
所述多个第1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排列,构成第1筒状部,
所述多个第2环绕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排列,构成第2筒状部,
所述第2筒状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看位于所述第1筒状部的内方,
所述第1筒状部和所述第2筒状部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看分别为圆环状,
在所述多个第1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与在所述多个第2环绕部的每一个中流通的所述输入电流的流向为相同方向。
22.一种线圈内置基板,其内置有权利要求2~21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配线层;和
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存在于所述多个配线层之间的多个绝缘层,
所述线圈部件由所述多个配线层中的配线图案构成。
23.如权利要求22中所述的线圈内置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部件为变压器。
CN202180058769.7A 2020-07-30 2021-07-21 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 Pending CN1160576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8884 2020-07-30
JP2020-128884 2020-07-30
PCT/JP2021/027293 WO2022024914A1 (ja) 2020-07-30 2021-07-21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コイル内蔵基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7651A true CN116057651A (zh) 2023-05-02

Family

ID=80036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8769.7A Pending CN116057651A (zh) 2020-07-30 2021-07-21 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3973A1 (zh)
JP (1) JPWO2022024914A1 (zh)
CN (1) CN116057651A (zh)
DE (1) DE112021003048T5 (zh)
WO (1) WO202202491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24250A (ja) 2009-12-08 2011-06-23 Yokogawa Electric Corp スパイラル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ランス
WO2015146736A1 (ja) * 2014-03-28 2015-10-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モジュール
JP6607312B2 (ja) * 2016-04-25 2019-11-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24914A1 (zh) 2022-02-03
WO2022024914A1 (ja) 2022-02-03
DE112021003048T5 (de) 2023-06-07
US20240013973A1 (en)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3516B2 (en) Common mode filter
JP4304019B2 (ja) 磁心型積層インダクタ
US6867678B2 (en) Transformer structure
KR101075318B1 (ko) 적층형 트랜스 부품
TW201717226A (zh) 層積電感及層積電感的製造方法
EP0730778A1 (en) Flexible transformer apparatus particularly adapted for high voltage operation
CN106992056B (zh) 线圈部件
US20120056705A1 (en) Layered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8021788A (ja) 積層インダクタ
KR20100069604A (ko) 인덕터 모듈 및 회로 모듈
JP2008130970A (ja) 積層インダクタ
JP2022137293A (ja) インダクタ
JP2017103354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源回路ユニット
US20040090299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crete electronic components
JP2018170320A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107023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CN116057651A (zh) 线圈部件和线圈内置基板
KR102030086B1 (ko) 적층 인덕터
JP2007317892A (ja) 積層インダクタ
JP2012182286A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1192710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トランス、トランスの製造方法
US11631526B2 (en) Inductor component
US11942255B2 (en) Inductor component
CN113948271A (zh) 电子部件
WO2018047486A1 (ja) 積層トロイダル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