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46288A -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46288A
CN116046288A CN202211556617.2A CN202211556617A CN116046288A CN 116046288 A CN116046288 A CN 116046288A CN 202211556617 A CN202211556617 A CN 202211556617A CN 116046288 A CN116046288 A CN 116046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ail
plate
transverse rail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566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伯泉
孙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North Optical &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North Optical &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North Optical &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North Optical &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5661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462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46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462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2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measuring rate of loss or gain of fluid, e.g. by pressure-responsive devices, by flow det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包含有用于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的检测座(1)、用于使检测座(1)进行移位运动的轨道推移装置,通过检测座(1),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通过轨道推移装置,实现了对检测座(1)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实现了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解决了由于只在一个侧量点上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从而影响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对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作为保证光学仪器使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检测项目,对保证光学仪器的可靠性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是一种重要的检测装置,在现有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中,还都是把光学仪器放到测压液体中,通过对测压液体进行加压处理,然后对光学仪器进行是否存在泄露点进行检测,从而判定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由于只在一个侧量点上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从而影响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
本发明通过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的技术特征,对由于只在一个侧量点上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从而影响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
基于申请人于2022年10月15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发明的申请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方法。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因此提高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含有用于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的检测座、用于使检测座进行移位运动的轨道推移装置。
由于设计了检测座和轨道推移装置,通过检测座,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通过轨道推移装置,实现了对检测座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实现了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解决了由于只在一个侧量点上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从而影响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的方式把检测座和轨道推移装置相互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的方式把轨道推移装置与检测座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轨道推移装置包含有底板、导轨组和推力位移装置。
以上四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充气保压的气密性检测,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顺序气密性检测操作,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充气保压状态下进行运动处置。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轨道推移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板和调节阀。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贴码机。
本发明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轨道推移装置和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初始相机和终始相机。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其它部件的集成安装,扩展了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设计了,在底板上分别设置有检测座、支撑板和导轨组,在支撑板上分别设置有贴码机、调节阀和初始相机并且在导轨组上设置有终始相机,在导轨组与检测座之间设置有推力位移装置。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检测座、底板、支撑板、贴码机、调节阀、初始相机、终始相机、导轨组和推力位移装置,组成了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解决了本发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设计了,检测座设置为包含有座部、第一耳座部、封板部、压力表部、单向阀部、扭力簧、按压板部和压块部并且在座部中设置有容纳腔体,座部的上端端面的侧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一耳座部联接并且,座部的上端端面的侧面前部设置为与压力表部联接并且座部的上端端面的侧面后部设置为与单向阀部联接,按压板部的中间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耳座部联接并且扭力簧设置为与位于按压板部和第一耳座部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扭力簧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有与按压板部接触式联接并且扭力簧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有与第一耳座部接触式联接,按压板部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压块部联接并且封板部设置为与容纳腔体的敞口部联接,封板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块部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座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接触式联接并且座部的前后侧面部设置为与导轨组接触式联接,座部的左右侧面部设置为与推力位移装置接触式联接并且单向阀部设置为与调节阀接触式联接,封板部设置为与贴码机相对应分布并且压力表部分别设置为与初始相机和终始相机相对应分布。
本发明设计了,座部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第一耳座部设置为双板耳座,封板部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压力表部设置为指针式气压表,单向阀部设置为直通式单向阀并且按压板部设置为内端头具有安装孔体的V字形片状体,压块部设置为上端端面部具有T字形轴头的座状体并且压块部的T字形轴头设置为与按压板部的安装孔体联接,容纳腔体设置为凹字形孔状体并且容纳腔体的敞口孔体设置为与封板部联接,容纳腔体的第一孔洞体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单向阀部联接并且容纳腔体的第二孔洞体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力表部联接,敞口孔体、第一孔洞体和第二孔洞体分别设置为矩形孔状体并且两个扭力簧设置在按压板部与第一耳座部之间。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进行充气口和测压集成安装,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充气保压的单独体设置。
本发明设计了,底板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底板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检测座和推力位移装置接触式联接,底板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板和导轨组联接并且底板设置为与水平面之间的前后夹角设置为5-8°。
本发明设计了,导轨组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竖轨部、第二竖轨部、第一横轨部、第二横轨部、第三横轨部、第四横轨部、第五横轨部和第六横轨部并且第一竖轨部的下端端面部、第二竖轨部的下端端面部、第一横轨部的下端端面部、第二横轨部的下端端面部、第三横轨部的下端端面部、第四横轨部的下端端面部、第五横轨部的下端端面部和第六横轨部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底板联接,第一竖轨部、第二竖轨部、第一横轨部、第二横轨部、第三横轨部、第四横轨部、第五横轨部和第六横轨部分别设置为与推力位移装置联接并且第五横轨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终始相机联接,第一竖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横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一竖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横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一横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板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二横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板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联接,第二竖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三横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二竖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五横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六横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四横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四横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竖轨部呈间隔排列分布,第三横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第五横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呈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六横轨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一竖轨部、第二竖轨部、第一横轨部、第二横轨部、第三横轨部、第四横轨部、第五横轨部和第六横轨部分别设置为呈平行分布的两个梁状体组合,第一横轨部、第二横轨部、第三横轨部、第四横轨部、第五横轨部和第六横轨部分别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竖轨部的侧面部、第二竖轨部的侧面部、第一横轨部的侧面部、第二横轨部的侧面部、第三横轨部的侧面部、第四横轨部的侧面部、第五横轨部的侧面部和第六横轨部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检测座接触式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推力位移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移动伸缩缸部、移动座部、第二耳座部、第三耳座部、翻转伸缩缸、翻转座部和推力杆部并且在移动座部的外端端面中间部设置有第一缺口体,在推力杆部的外端头设置有第二缺口体并且移动座部的内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二耳座部联接,移动座部的外侧面的侧部设置为与第三耳座部联接并且翻转座部的外侧面设置为与推力杆部的内端头联接,移动伸缩缸部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导轨组联接并且移动座部的侧面部设置为与导轨组接触式联接,移动座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接触式联接并且移动伸缩缸部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耳座部联接,翻转伸缩缸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三耳座部联接并且翻转伸缩缸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缺口体联接,翻转座部的收缩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缺口体联接并且移动伸缩缸部和翻转伸缩缸分别设置为两节式气动伸缩缸,移动座部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第二耳座部和第三耳座部分别设置为双板座状体,翻转座部设置为凸字形板状体并且推力杆部设置为L字形棒状体,第一缺口体和第二缺口体分别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并且翻转座部的内侧面设置为与检测座的接触式联接。
以上三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检测座进行曲折运动设置,实现了在有限运动空间中,满足保压检测时间需要。
本发明设计了,支撑板设置为包含有板部、第一探板部和第二探板部并且板部的上端端面后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探板部和第二探板部联接,板部的上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贴码机联接并且板部的下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底板联接,第一探板部设置为与调节阀联接并且第二探板部设置为与初始相机联接,板部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检测座接触式联接并且板部、第一探板部和第二探板部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
本发明设计了,调节阀设置为精密气压调节阀并且调节阀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联接,调节阀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检测座对接式联接并且调节阀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氮气储存罐连通式联接。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在初始状态下对检测座进行充气设置。
本发明设计了,贴码机设置为吸盘式贴标机并且贴码机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联接,贴码机设置为与检测座相对应分布。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编码设置。
本发明设计了,初始相机设置为CCD相机并且初始相机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联接,初始相机设置为与检测座相对应分布。
本发明设计了,终始相机设置为CCD相机并且终始相机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联接,初始相机设置为与检测座相对应分布。
以上两个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压力值图像进行拾取,实现了对压力值图像进行计算机程序处理设置。
本发明设计了,检测座、底板、支撑板和调节阀与导轨组和推力位移装置设置为按照疏导移动保压的方式分布并且检测座、底板、支撑板、调节阀、轨组和推力位移装置与贴码机设置为按照标识码的方式分布,检测座、底板、支撑板、调节阀、轨组和推力位移装置与初始相机和终始相机设置为按照图像对比分析的方式分布,座部、移动伸缩缸部和移动座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第二竖轨部、第一横轨部、第二横轨部、第三横轨部、第四横轨部、第五横轨部和第六横轨部联接,翻转座部设置为与座部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步骤是:由检测座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由轨道推移装置实现了对检测座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实现了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凸显了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的技术特征,引入了在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应用。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的外端头施加向下压力,使压板部的中间部在第一耳座部上进行转动,使压块部与封板部分开,把封板部从敞口孔体上取出,把被检测的光学仪器放到敞口孔体中,然后把封板部放到敞口孔体上,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的外端头消除施加向下压力,在扭力簧的弹性蓄能作用下,压块部作用在封板部上,由封板部对敞口孔体进行密封,把座部放到第一横轨部与第六横轨部之间,通过位于第一横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带动座部在第一横轨部与第六横轨部之间进行移动,把座部推到第二竖轨部和板部之间,
通过位于第二竖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带动座部在板部和第二竖轨部之间进行移动,由贴码机把标识码贴在封板部上,然后把座部移动到第一探板部上,把调节阀的输出端口部与单向阀部连接在一起,把氮气储存罐中的氮气冲入到敞口孔体、第一孔洞体和第二孔洞体中,座部移动到第二探板部上,由初始相机拾取封板部上的标识码和压力表部指示数值图片,
通过位于第二横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带动座部在第二横轨部和第三横轨部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一竖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座部通过第三横轨部与第一竖轨部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三横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带动座部在第三横轨部和第四横轨部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二竖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座部通过第四横轨部与第二竖轨部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四横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带动座部在第四横轨部和第五横轨部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一竖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座部通过第五横轨部与第一竖轨部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五横轨部上的推力位移装置,带动座部在第五横轨部和第六横轨部之间进行移动,当座部通过终始相机,由终始相机拾取封板部上的标识码和压力表部指示数值图片,对同一标识码的上的压力表部,通过终始相机拾取压力表部指示数值图片与初始相机拾取压力表部指示数值图片进行比较,通过压力表部指示数值的差值判定光学仪器的气密性,
把位于第五横轨部和第六横轨部之间的座部取出,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的外端头施加向下压力,使压板部的中间部在第一耳座部上进行转动,使压块部与封板部分开,把封板部从敞口孔体上取出,把被检测的光学仪器从敞口孔体中取出,然后把封板部放到敞口孔体上,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的外端头消除施加向下压力,在扭力簧的弹性蓄能作用下,压块部作用在封板部上,由封板部对敞口孔体进行密封。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对被检测的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流程作业,实现了对检测座进行曲折路线运动。
本发明设计了,使翻转伸缩缸处于伸长或收缩状态,由推力杆部带动翻转座部的收缩部在第一缺口体中进行转动,使翻转座部与移动座部处于相互垂直分布状态,翻转座部的扩展部与座部接触,使移动伸缩缸部处于伸长状态,座部在导轨组中进行运动,使翻转伸缩缸处于收缩或伸长状态,使翻转伸缩缸的伸缩缸处于中间部位,由推力杆部带动翻转座部的收缩部在第一缺口体中进行反方向转动,使翻转座部与移动座部处于相互平行分布状态,翻转座部的扩展部与座部分开,使移动伸缩缸部处于收缩状态。
以上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实现了伸缩缸进行操作,实现了对检测座的点与点的间隔运动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中,检测座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发明的必要技术特征,底板、支撑板、贴码机、调节阀、初始相机、终始相机、导轨组和推力位移装置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发明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座部、第一耳座部、封板部、压力表部、单向阀部、扭力簧、按压板部、压块部、容纳腔体、敞口孔体、第一孔洞体、第二孔洞体,板部、第一探板部、第二探板部、第一竖轨部、第二竖轨部、第一横轨部、第二横轨部、第三横轨部、第四横轨部、第五横轨部、第六横轨部、移动伸缩缸部、移动座部、第二耳座部、第三耳座部、翻转伸缩缸、翻转座部、推力杆部、第一缺口体和第二缺口体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的检测座和轨道推移装置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检测座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推力位移装置9的结构示意图,
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贴码机-4、调节阀-5、初始相机-6、终始相机-7、导轨组-8、推力位移装置-9、座部-11、第一耳座部-12、封板部-13、压力表部-15、单向阀部-16、扭力簧-17、按压板部-18、压块部-19、容纳腔体-14、敞口孔体-141、第一孔洞体-142、第二孔洞体-143、板部-31、第一探板部-32、第二探板部-33、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第六横轨部-88、移动伸缩缸部-99、移动座部-98、第二耳座部-97、第三耳座部-96、翻转伸缩缸-95、翻转座部-94、推力杆部-93、第一缺口体-981、第二缺口体-931。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 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 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贴码机4、调节阀5、初始相机6、终始相机7、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并且在底板2上分别设置有检测座1、支撑板3和导轨组8,在支撑板3上分别设置有贴码机4、调节阀5和初始相机6并且在导轨组8上设置有终始相机7,在导轨组8与检测座1之间设置有推力位移装置9。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座1设置为包含有座部11、第一耳座部12、封板部13、压力表部15、单向阀部16、扭力簧17、按压板部18和压块部19并且在座部11中设置有容纳腔体14,座部11的上端端面的侧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一耳座部12联接并且,座部11的上端端面的侧面前部设置为与压力表部15联接并且座部11的上端端面的侧面后部设置为与单向阀部16联接,按压板部18的中间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耳座部12联接并且扭力簧17设置为与位于按压板部18和第一耳座部12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扭力簧17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有与按压板部18接触式联接并且扭力簧17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有与第一耳座部12接触式联接,按压板部18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压块部19联接并且封板部13设置为与容纳腔体14的敞口部联接,封板部1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块部19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座部1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2接触式联接并且座部11的前后侧面部设置为与导轨组8接触式联接,座部11的左右侧面部设置为与推力位移装置9接触式联接并且单向阀部16设置为与调节阀5接触式联接,封板部13设置为与贴码机4相对应分布并且压力表部15分别设置为与初始相机6和终始相机7相对应分布。
通过检测座1,形成了对底板2、贴码机4、调节阀5、初始相机6、终始相机7、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的支撑连接点,由座部11,实现了与底板2的连接,实现了与导轨组8的连接,实现了与推力位移装置9的连接,由封板部13,实现了与贴码机4的连接,由单向阀部16,实现了与调节阀5的连接,由压力表部15,实现了与初始相机6的连接,实现了与终始相机7的连接,由容纳腔体14,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储存处理,由第一耳座部12、封板部13、扭力簧17、按压板部18和压块部19,实现了对容纳腔体14进行密封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座部11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第一耳座部12设置为双板耳座,封板部13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压力表部15设置为指针式气压表,单向阀部16设置为直通式单向阀并且按压板部18设置为内端头具有安装孔体的V字形片状体,压块部19设置为上端端面部具有T字形轴头的座状体并且压块部19的T字形轴头设置为与按压板部18的安装孔体联接,容纳腔体14设置为凹字形孔状体并且容纳腔体14的敞口孔体141设置为与封板部13联接,容纳腔体14的第一孔洞体14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单向阀部16联接并且容纳腔体14的第二孔洞体14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力表部15联接,敞口孔体141、第一孔洞体142和第二孔洞体143分别设置为矩形孔状体并且两个扭力簧17设置在按压板部18与第一耳座部12之间。
其技术目的在于: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容纳加气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2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底板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检测座1和推力位移装置9接触式联接,底板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板3和导轨组8联接并且底板2设置为与水平面之间的前后夹角设置为5-8°。
通过底板2,形成了对检测座1、支撑板3、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的支撑连接点,由底板2,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支撑板3的连接,实现了与导轨组8的连接,实现了与推力位移装置9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检测座1、支撑板3、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设置为包含有板部31、第一探板部32和第二探板部33并且板部31的上端端面后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探板部32和第二探板部33联接,板部31的上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贴码机4联接并且板部31的下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底板2联接,第一探板部32设置为与调节阀5联接并且第二探板部33设置为与初始相机6联接,板部3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检测座1接触式联接并且板部31、第一探板部32和第二探板部33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
通过支撑板3,形成了对检测座1、底板2、贴码机4、调节阀5和初始相机6的支撑连接点,由板部31,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底板2的连接,实现了与贴码机4的连接,由第一探板部32,实现了与调节阀5的连接,由第二探板部33,实现了与初始相机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贴码机4、调节阀5和初始相机6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导轨组8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并且第一竖轨部81的下端端面部、第二竖轨部82的下端端面部、第一横轨部83的下端端面部、第二横轨部84的下端端面部、第三横轨部85的下端端面部、第四横轨部86的下端端面部、第五横轨部87的下端端面部和第六横轨部88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底板2联接,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分别设置为与推力位移装置9联接并且第五横轨部8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终始相机7联接,第一竖轨部81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横轨部83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一竖轨部8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横轨部84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一横轨部8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板3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二横轨部8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板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联接,第二竖轨部82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三横轨部85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二竖轨部8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五横轨部87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六横轨部88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四横轨部86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四横轨部8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竖轨部82呈间隔排列分布,第三横轨部8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第五横轨部87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呈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六横轨部88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分别设置为呈平行分布的两个梁状体组合,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分别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竖轨部81的侧面部、第二竖轨部82的侧面部、第一横轨部83的侧面部、第二横轨部84的侧面部、第三横轨部85的侧面部、第四横轨部86的侧面部、第五横轨部87的侧面部和第六横轨部88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检测座1接触式联接。
通过导轨组8,形成了对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终始相机7和推力位移装置9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底板2的连接,实现了与推力位移装置9的连接,由第一竖轨部81和第二竖轨部82,实现了与支撑板3的连接,由第五横轨部87,实现了与终始相机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检测座1进行运动的轨道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推力位移装置9设置为包含有移动伸缩缸部99、移动座部98、第二耳座部97、第三耳座部96、翻转伸缩缸95、翻转座部94和推力杆部93并且在移动座部98的外端端面中间部设置有第一缺口体981,在推力杆部93的外端头设置有第二缺口体931并且移动座部98的内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二耳座部97联接,移动座部98的外侧面的侧部设置为与第三耳座部96联接并且翻转座部94的外侧面设置为与推力杆部93的内端头联接,移动伸缩缸部99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导轨组8联接并且移动座部98的侧面部设置为与导轨组8接触式联接,移动座部98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2接触式联接并且移动伸缩缸部99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耳座部97联接,翻转伸缩缸9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三耳座部96联接并且翻转伸缩缸9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缺口体931联接,翻转座部94的收缩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缺口体981联接并且移动伸缩缸部99和翻转伸缩缸95分别设置为两节式气动伸缩缸,移动座部98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第二耳座部97和第三耳座部96分别设置为双板座状体,翻转座部94设置为凸字形板状体并且推力杆部93设置为L字形棒状体,第一缺口体981和第二缺口体931分别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并且翻转座部94的内侧面设置为与检测座1的接触式联接。
通过推力位移装置9,形成了对检测座1、底板2和导轨组8的支撑连接点,由翻转座部94,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由移动座部98,实现了与底板2的连接,由移动伸缩缸部99和移动座部98,实现了与导轨组8的连接,由第二耳座部97,实现了移动伸缩缸部99和移动座部98之间的连接,由第三耳座部96、翻转伸缩缸95、翻转座部94、推力杆部93、第一缺口体981和第二缺口体931,实现了翻转座部94和移动座部98之间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检测座1进行运动的动力推动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贴码机4设置为吸盘式贴标机并且贴码机4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贴码机4设置为与检测座1相对应分布。
通过贴码机4,形成了对检测座1和支撑板3的支撑连接点,由贴码机4,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支撑板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被检测的光学仪器进行标识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阀5设置为精密气压调节阀并且调节阀5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调节阀5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检测座1对接式联接并且调节阀5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氮气储存罐连通式联接。
通过调节阀5,形成了对检测座1和支撑板3的支撑连接点,由调节阀5,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支撑板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被检测的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的气源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初始相机6设置为CCD相机并且初始相机6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初始相机6设置为与检测座1相对应分布。
通过初始相机6,形成了对检测座1和支撑板3的支撑连接点,由初始相机6,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支撑板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拾取被检测的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初始状态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终始相机7设置为CCD相机并且终始相机7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初始相机6设置为与检测座1相对应分布。
通过终始相机7,形成了对检测座1和导轨组8的支撑连接点,由终始相机7,实现了与检测座1的连接,实现了与导轨组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拾取被检测的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终始状态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和调节阀5与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设置为按照疏导移动保压的方式分布并且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调节阀5、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与贴码机4设置为按照标识码的方式分布,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调节阀5、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与初始相机6和终始相机7设置为按照图像对比分析的方式分布,座部11、移动伸缩缸部99和移动座部98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联接,翻转座部94设置为与座部11联接。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步骤是: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施加向下压力,使压板部18的中间部在第一耳座部12上进行转动,使压块部19与封板部13分开,把封板部13从敞口孔体141上取出,把被检测的光学仪器放到敞口孔体141中,然后把封板部13放到敞口孔体141上,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消除施加向下压力,在扭力簧17的弹性蓄能作用下,压块部19作用在封板部13上,由封板部13对敞口孔体141进行密封,把座部11放到第一横轨部83与第六横轨部88之间,通过位于第一横轨部83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一横轨部83与第六横轨部88之间进行移动,把座部11推到第二竖轨部82和板部31之间,
通过位于第二竖轨部82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板部31和第二竖轨部82之间进行移动,由贴码机4把标识码贴在封板部13上,然后把座部11移动到第一探板部32上,把调节阀5的输出端口部与单向阀部16连接在一起,把氮气储存罐中的氮气冲入到敞口孔体141、第一孔洞体142和第二孔洞体143中,座部11移动到第二探板部33上,由初始相机6拾取封板部13上的标识码和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
通过位于第二横轨部84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二横轨部84和第三横轨部85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一竖轨部81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座部11通过第三横轨部85与第一竖轨部81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三横轨部85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三横轨部85和第四横轨部86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二竖轨部82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座部11通过第四横轨部86与第二竖轨部82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四横轨部86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四横轨部86和第五横轨部87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一竖轨部81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座部11通过第五横轨部87与第一竖轨部81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五横轨部87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之间进行移动,当座部11通过终始相机7,由终始相机7拾取封板部13上的标识码和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对同一标识码的上的压力表部15,通过终始相机7拾取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与初始相机6拾取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进行比较,通过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的差值判定光学仪器的气密性,
把位于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之间的座部11取出,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施加向下压力,使压板部18的中间部在第一耳座部12上进行转动,使压块部19与封板部13分开,把封板部13从敞口孔体141上取出,把被检测的光学仪器从敞口孔体141中取出,然后把封板部13放到敞口孔体141上,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消除施加向下压力,在扭力簧17的弹性蓄能作用下,压块部19作用在封板部13上,由封板部13对敞口孔体141进行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使翻转伸缩缸95处于伸长或收缩状态,由推力杆部93带动翻转座部94的收缩部在第一缺口体981中进行转动,使翻转座部94与移动座部98处于相互垂直分布状态,翻转座部94的扩展部与座部11接触,使移动伸缩缸部99处于伸长状态,座部11在导轨组8中进行运动,使翻转伸缩缸95处于收缩或伸长状态,使翻转伸缩缸95的伸缩缸处于中间部位,由推力杆部93带动翻转座部94的收缩部在第一缺口体981中进行反方向转动,使翻转座部94与移动座部98处于相互平行分布状态,翻转座部94的扩展部与座部11分开,使移动伸缩缸部99处于收缩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的方式把检测座1和轨道推移装置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的方式把轨道推移装置与检测座1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轨道推移装置包含有底板2、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轨道推移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板3和调节阀5。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贴码机4。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轨道推移装置和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初始相机6和终始相机7。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由检测座1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由轨道推移装置实现了对检测座1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实现了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
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发明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检测座1和轨道推移装置,通过检测座1,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通过轨道推移装置,实现了对检测座1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实现了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解决了由于只在一个侧量点上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从而影响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的技术问题,因此提高了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效率。
2、由于设计了底板2、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实现了沿Z字形进行运动。
3、由于设计了支撑板3和调节阀5,实现了对检测座1进行充氮气处理设置。
4、由于设计了贴码机4,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编码设置。
5、由于设计了初始相机6和终始相机7,实现了对压力值的图片进行拾取。
6、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7、由于设计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发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的检测座1和轨道推移装置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内层1设置为化学肥料与植物秸秆或植物叶体的高压形成的混合体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发明用于其他的与本发明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用于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的检测座(1)、用于使检测座(1)进行移位运动的轨道推移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按照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的方式把检测座(1)和轨道推移装置相互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按照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的方式把轨道推移装置与检测座(1)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轨道推移装置包含有底板(2)、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
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轨道推移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支撑板(3)和调节阀(5),
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贴码机(4),
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轨道推移装置和第一附件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初始相机(6)和终始相机(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在底板(2)上分别设置有检测座(1)、支撑板(3)和导轨组(8),在支撑板(3)上分别设置有贴码机(4)、调节阀(5)和初始相机(6)并且在导轨组(8)上设置有终始相机(7),在导轨组(8)与检测座(1)之间设置有推力位移装置(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检测座(1)设置为包含有座部(11)、第一耳座部(12)、封板部(13)、压力表部(15)、单向阀部(16)、扭力簧(17)、按压板部(18)和压块部(19)并且在座部(11)中设置有容纳腔体(14),座部(11)的上端端面的侧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一耳座部(12)联接并且,座部(11)的上端端面的侧面前部设置为与压力表部(15)联接并且座部(11)的上端端面的侧面后部设置为与单向阀部(16)联接,按压板部(18)的中间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耳座部(12)联接并且扭力簧(17)设置为与位于按压板部(18)和第一耳座部(12)之间的销轴套装式联接,扭力簧(17)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有与按压板部(18)接触式联接并且扭力簧(17)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有与第一耳座部(12)接触式联接,按压板部(18)的内端头设置为与压块部(19)联接并且封板部(13)设置为与容纳腔体(14)的敞口部联接,封板部(1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块部(19)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座部(1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2)接触式联接并且座部(11)的前后侧面部设置为与导轨组(8)接触式联接,座部(11)的左右侧面部设置为与推力位移装置(9)接触式联接并且单向阀部(16)设置为与调节阀(5)接触式联接,封板部(13)设置为与贴码机(4)相对应分布并且压力表部(15)分别设置为与初始相机(6)和终始相机(7)相对应分布,
或,座部(11)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第一耳座部(12)设置为双板耳座,封板部(13)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压力表部(15)设置为指针式气压表,单向阀部(16)设置为直通式单向阀并且按压板部(18)设置为内端头具有安装孔体的V字形片状体,压块部(19)设置为上端端面部具有T字形轴头的座状体并且压块部(19)的T字形轴头设置为与按压板部(18)的安装孔体联接,容纳腔体(14)设置为凹字形孔状体并且容纳腔体(14)的敞口孔体(141)设置为与封板部(13)联接,容纳腔体(14)的第一孔洞体(142)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单向阀部(16)联接并且容纳腔体(14)的第二孔洞体(143)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压力表部(15)联接,敞口孔体(141)、第一孔洞体(142)和第二孔洞体(143)分别设置为矩形孔状体并且两个扭力簧(17)设置在按压板部(18)与第一耳座部(1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底板(2)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底板(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检测座(1)和推力位移装置(9)接触式联接,底板(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支撑板(3)和导轨组(8)联接并且底板(2)设置为与水平面之间的前后夹角设置为5-8°,
或,导轨组(8)设置为包含有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并且第一竖轨部(81)的下端端面部、第二竖轨部(82)的下端端面部、第一横轨部(83)的下端端面部、第二横轨部(84)的下端端面部、第三横轨部(85)的下端端面部、第四横轨部(86)的下端端面部、第五横轨部(87)的下端端面部和第六横轨部(88)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底板(2)联接,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分别设置为与推力位移装置(9)联接并且第五横轨部(8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终始相机(7)联接,第一竖轨部(81)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横轨部(83)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一竖轨部(81)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横轨部(84)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一横轨部(8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板(3)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二横轨部(84)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支撑板(3)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联接,第二竖轨部(82)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三横轨部(85)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并且第二竖轨部(82)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五横轨部(87)的其中一个端头和第六横轨部(88)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四横轨部(86)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的中间部联接并且第四横轨部(8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二竖轨部(82)呈间隔排列分布,第三横轨部(8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第五横轨部(87)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呈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六横轨部(88)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的其中一个端头联接,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分别设置为呈平行分布的两个梁状体组合,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分别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并且第一竖轨部(81)的侧面部、第二竖轨部(82)的侧面部、第一横轨部(83)的侧面部、第二横轨部(84)的侧面部、第三横轨部(85)的侧面部、第四横轨部(86)的侧面部、第五横轨部(87)的侧面部和第六横轨部(88)的侧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检测座(1)接触式联接,
或,推力位移装置(9)设置为包含有移动伸缩缸部(99)、移动座部(98)、第二耳座部(97)、第三耳座部(96)、翻转伸缩缸(95)、翻转座部(94)和推力杆部(93)并且在移动座部(98)的外端端面中间部设置有第一缺口体(981),在推力杆部(93)的外端头设置有第二缺口体(931)并且移动座部(98)的内端端面中间部设置为与第二耳座部(97)联接,移动座部(98)的外侧面的侧部设置为与第三耳座部(96)联接并且翻转座部(94)的外侧面设置为与推力杆部(93)的内端头联接,移动伸缩缸部(99)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导轨组(8)联接并且移动座部(98)的侧面部设置为与导轨组(8)接触式联接,移动座部(98)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底板(2)接触式联接并且移动伸缩缸部(99)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耳座部(97)联接,翻转伸缩缸(9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三耳座部(96)联接并且翻转伸缩缸(9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二缺口体(931)联接,翻转座部(94)的收缩部设置为通过销轴与第一缺口体(981)联接并且移动伸缩缸部(99)和翻转伸缩缸(95)分别设置为两节式气动伸缩缸,移动座部(98)设置为矩形块状体并且第二耳座部(97)和第三耳座部(96)分别设置为双板座状体,翻转座部(94)设置为凸字形板状体并且推力杆部(93)设置为L字形棒状体,第一缺口体(981)和第二缺口体(931)分别设置为U字形槽状体并且翻转座部(94)的内侧面设置为与检测座(1)的接触式联接,
或,支撑板(3)设置为包含有板部(31)、第一探板部(32)和第二探板部(33)并且板部(31)的上端端面后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探板部(32)和第二探板部(33)联接,板部(31)的上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贴码机(4)联接并且板部(31)的下端端面前部设置为与底板(2)联接,第一探板部(32)设置为与调节阀(5)联接并且第二探板部(33)设置为与初始相机(6)联接,板部(3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检测座(1)接触式联接并且板部(31)、第一探板部(32)和第二探板部(33)分别设置为矩形片状体,
或,调节阀(5)设置为精密气压调节阀并且调节阀(5)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调节阀(5)的输出端口部设置为与检测座(1)对接式联接并且调节阀(5)的输入端口部设置为与氮气储存罐连通式联接,
或,贴码机(4)设置为吸盘式贴标机并且贴码机(4)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贴码机(4)设置为与检测座(1)相对应分布,
或,初始相机(6)设置为CCD相机并且初始相机(6)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初始相机(6)设置为与检测座(1)相对应分布,
或,终始相机(7)设置为CCD相机并且终始相机(7)的壳体设置为与支撑板(3)联接,初始相机(6)设置为与检测座(1)相对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7 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和调节阀(5)与导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设置为按照疏导移动保压的方式分布并且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调节阀(5)、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与贴码机(4)设置为按照标识码的方式分布,检测座(1)、底板(2)、支撑板(3)、调节阀(5)、轨组(8)和推力位移装置(9)与初始相机(6)和终始相机(7)设置为按照图像对比分析的方式分布,座部(11)、移动伸缩缸部(99)和移动座部(98)分别设置为与第一竖轨部(81)、第二竖轨部(82)、第一横轨部(83)、第二横轨部(84)、第三横轨部(85)、第四横轨部(86)、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联接,翻转座部(94)设置为与座部(11)联接。
9.一种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骤是:由检测座(1)实现了对光学仪器进行气密性检测,由轨道推移装置实现了对检测座(1)在第一位置点进行充气后得到初始压力值然后在第二位置点得到终始压力值,实现了通过在两个位置点之间运动满足对光学仪器进行保压检测要求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骤是: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施加向下压力,使压板部(18)的中间部在第一耳座部(12)上进行转动,使压块部(19)与封板部(13)分开,把封板部(13)从敞口孔体(141)上取出,把被检测的光学仪器放到敞口孔体(141)中,然后把封板部(13)放到敞口孔体(141)上,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消除施加向下压力,在扭力簧(17)的弹性蓄能作用下,压块部(19)作用在封板部(13)上,由封板部(13)对敞口孔体(141)进行密封,把座部(11)放到第一横轨部(83)与第六横轨部(88)之间,通过位于第一横轨部(83)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一横轨部(83)与第六横轨部(88)之间进行移动,把座部(11)推到第二竖轨部(82)和板部(31)之间,
通过位于第二竖轨部(82)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板部(31)和第二竖轨部(82)之间进行移动,由贴码机(4)把标识码贴在封板部(13)上,然后把座部(11)移动到第一探板部(32)上,把调节阀(5)的输出端口部与单向阀部(16)连接在一起,把氮气储存罐中的氮气冲入到敞口孔体(141)、第一孔洞体(142)和第二孔洞体(143)中,座部(11)移动到第二探板部(33)上,由初始相机(6)拾取封板部(13)上的标识码和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
通过位于第二横轨部(84)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二横轨部(84)和第三横轨部(85)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一竖轨部(81)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座部(11)通过第三横轨部(85)与第一竖轨部(81)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三横轨部(85)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三横轨部(85)和第四横轨部(86)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二竖轨部(82)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座部(11)通过第四横轨部(86)与第二竖轨部(82)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四横轨部(86)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四横轨部(86)和第五横轨部(87)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位于第一竖轨部(81)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座部(11)通过第五横轨部(87)与第一竖轨部(81)之间的间隔,
通过位于第五横轨部(87)上的推力位移装置(9),带动座部(11)在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之间进行移动,当座部(11)通过终始相机(7),由终始相机(7)拾取封板部(13)上的标识码和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对同一标识码的上的压力表部(15),通过终始相机(7)拾取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与初始相机(6)拾取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图片进行比较,通过压力表部(15)指示数值的差值判定光学仪器的气密性,
把位于第五横轨部(87)和第六横轨部(88)之间的座部(11)取出,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施加向下压力,使压板部(18)的中间部在第一耳座部(12)上进行转动,使压块部(19)与封板部(13)分开,把封板部(13)从敞口孔体(141)上取出,把被检测的光学仪器从敞口孔体(141)中取出,然后把封板部(13)放到敞口孔体(141)上,操作人员对按压板部(18)的外端头消除施加向下压力,在扭力簧(17)的弹性蓄能作用下,压块部(19)作用在封板部(13)上,由封板部(13)对敞口孔体(141)进行密封,
或,使翻转伸缩缸(95)处于伸长或收缩状态,由推力杆部(93)带动翻转座部(94)的收缩部在第一缺口体(981)中进行转动,使翻转座部(94)与移动座部(98)处于相互垂直分布状态,翻转座部(94)的扩展部与座部(11)接触,使移动伸缩缸部(99)处于伸长状态,座部(11)在导轨组(8)中进行运动,使翻转伸缩缸(95)处于收缩或伸长状态,使翻转伸缩缸(95)的伸缩缸处于中间部位,由推力杆部(93)带动翻转座部(94)的收缩部在第一缺口体(981)中进行反方向转动,使翻转座部(94)与移动座部(98)处于相互平行分布状态,翻转座部(94)的扩展部与座部(11)分开,使移动伸缩缸部(99)处于收缩状态。
CN202211556617.2A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Pending CN1160462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56617.2A CN116046288A (zh)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56617.2A CN116046288A (zh)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46288A true CN116046288A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15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56617.2A Pending CN116046288A (zh) 2022-12-06 2022-12-06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4628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8422B (zh) 一种蓝牙数字压力表快速自动化检测检验装置
CN106229247A (zh) 扫描探测显微镜
CN106441737A (zh) 一种电子驻车制动器泄漏测试方法
CN116046288A (zh) 用于光学仪器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CN212513517U (zh) 一种用于传感器气密性检测的工装夹具
CN110361145B (zh) 一种歪量法气密性检测设备
CN201034901Y (zh) 一种sf6气体密度继电器校验仪
CN216670195U (zh) 一种测试载具
CN210513581U (zh) 一种气密性检测设备
CN214309341U (zh) 一种电池包的气密封自动检测装置
CN211042632U (zh) 气压检测机构及泄漏检测器
CN112648958B (zh) 用于测量电池单元的漆膜厚度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
CN210689688U (zh) 数据采集器快速定位装置
CN209727081U (zh) 一种带有固定结构的引伸计
CN209838841U (zh) 一种新型气缸性能检测系统
JP3670773B2 (ja) エアリークテスト装置
CN208505535U (zh) 检测装置
CN219687867U (zh) 气密性测试托盘
CN219284169U (zh) 极组厚度测量工装
CN217156110U (zh) 一种橡胶耐油性和压缩永久变形性能测试装置
CN216746647U (zh) 汽车加油口气密水检设备
CN219224060U (zh) 一种带机械自动压紧电池功能的治具
CN218211823U (zh) 一种智能透气性测定仪气密检测装置
CN215414194U (zh) 一种压力表的测试装置
CN213179928U (zh) 一种叶轮厚度高精度测量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