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3779A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3779A
CN116033779A CN202211679386.4A CN202211679386A CN116033779A CN 116033779 A CN116033779 A CN 116033779A CN 202211679386 A CN202211679386 A CN 202211679386A CN 116033779 A CN116033779 A CN 116033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793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兴华
张晓晋
孙海雁
张帅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793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37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3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37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位于多个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以及位于圆偏光层远离多个发光单元一侧的折射层;圆偏光层的远离多个发光单元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折射层,用于填充多个第一凹槽,以使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进入圆偏光层之后,经过圆偏光层与折射层在第一凹槽的接触面折射,从折射层远离圆偏光层的一侧射出。本申请实施例利用圆偏光层的出光表面设置的第一凹槽对光进行整合和汇聚,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增大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准,从而增强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是一种主动发光的显示器件,具有响应速度快、视角宽、重量轻且薄的优点。多年来,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的显示性能,比如,改进有机发光材料以提高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亮度。并且,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也与显示器件的功耗息息相关,为了兼顾用户对设备续航时间和设备屏幕显示效果的正向需求,如何在不增加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功耗的情况下,从发光亮度、色彩准确度等方面,增强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是技术人员仍需攻克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一种显示装置,旨在增强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以及位于所述圆偏光层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折射层;
所述圆偏光层的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
所述折射层,用于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以使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进入所述圆偏光层之后,经过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折射层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接触面折射,从所述折射层远离所述圆偏光层的一侧射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包括:圆弧面。
可选地,所述圆弧面的曲率半径包括0.1微米至5微米中的任一值。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圆偏光层靠近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反射层;
所述圆偏光层的靠近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二凹槽;
所述反射层,用于填充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以使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进入所述圆偏光层之后,经过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反射层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接触面的反射,到达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折射层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接触面。
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
和/或者,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圆偏光层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圆偏光层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
和/或者,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包括:圆台侧面和圆底面;
其中,所述圆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面积。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各所述发光单元的像素界定结构;
其中,所述像素界定结构围绕各所述发光单元形成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用于一一放置多个所述发光单元。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圆偏光层上的正投影交叠,并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像素界定结构在所述圆偏光层上的正投影交叠。
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与第三凹槽的深度的比值包括0.5至5中的任一值;
和/或者,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边缘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的比值,包括1至3中的任一值;
和/或者,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圆偏光层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三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像素界定结构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
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的最大弦长。
可选地,多个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蓝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红色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大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大于所述红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
可选地,包括:所述圆偏光层包括:光聚合液晶材料;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包括螺旋结构,用于使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在远离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和在靠近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不相同;
其中,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的折射率包括:1.4至2.3中的任一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具有以下优点: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在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在远离多个发光单元的表面上设置多个第一凹槽,并利用填充多个第一凹槽的折射层,由圆偏光层与折射层在第一凹槽的接触面,对发光单元发出的光进行折射,实现对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向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的汇聚,可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在正面视角的发光亮度。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被折射层填充的多个第一凹槽,可以对多个发光单元发出的光进行一一折射,使得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发出的光能够被相应的第一凹槽整合,并沿各第一凹槽的开口方向均匀射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亮度,还可以帮助显示面板改善显示的颜色准确度和可视角度。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利用原偏光层的结构设置实现光线的整合集中,可以在无需改变发光单元的发光材料的情况下,提高显示面板发射性能,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相比较,可以在同样的发光亮度条件下,实现更低的发光功耗。
在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获得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
获得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所述圆偏光层的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
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形成折射层,以使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进入所述圆偏光层之后,经过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折射层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接触面折射,从所述折射层远离所述圆偏光层的一侧射出。
可选地,所述圆偏光层包括:光聚合液晶材料;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包括螺旋结构,用于使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在远离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和在靠近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不相同;所述获得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的步骤,包括:
在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获得原始偏光层;
对所述原始偏光层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进行光刻,获得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所述圆偏光层;
其中,在对所述原始偏光层进行光刻的过程中,在所述原始偏光层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得到阵列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包括圆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该制备方法得到的显示面板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所具有的全部优点。
(2)该制备方法在获得包括第一凹槽的圆偏光层后,利用折射层对第一凹槽进行填充,可以充分得到圆偏光层与折射层在第一凹槽的接触面,所得到的显示面板能够通过圆偏光层与折射层在第一凹槽的接触面,充分实现对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的折射。
在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或者利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也具有上述显示面板的全部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仅为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增亮原理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亮度衰减对比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衬底基板;12、像素界定结构;13、第一无机层;14、高分子有机层;15、第二无机层;16、介电层;17、反射层;18、圆偏光层;19、折射层;20、相位延迟片;21、线偏光片;22、抗反射层;31、第一凹槽;32、第二凹槽;41、发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具有响应速度快、视角宽、重量轻且薄的优点。常见的OLED全彩显示器的顶发射结构,由半透半反射电极、含有发光单元的有机层和反射电极组成。具有高反射率的反射电极,对外部环境光进行反射,会导致显示器件的显示画面的对比度降低,尤其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中,图像质量降低明显。目前提出通过应用微腔效应提升屏幕亮度,采用圆偏振器或光学干涉叠层减少反射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所使用的材料会吸收显示器件自身的发射光,从而降低输出光强。
相关技术提出了一种使用胆甾型液晶层的照明系统,用于减少圆偏振器对显示器件自身发射光的吸收。其原理是,基于偏振选择规则,当特定波长的光入射胆甾型液晶层(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CLC)时,将选择性地反射与胆甾型液晶层手性相同的圆偏振光,而透过相反旋向的圆偏振光。然而,将该技术应用于OLED显示器仍然存在问题:在明亮环境中,胆甾型液晶层同样会选择性地反射与胆甾型液晶层手性相同的特定波长的环境光,从而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中降低显示器件的显示画面的对比度。
为此,相关技术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显示器件在明亮环境下对比度下降和眩光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发光亮度,以抵消环境光反射的影响,保障显示面板处于明亮环境下的显示效果。
发明人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量,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反射特性的圆偏光结构,利用圆偏光层的出光表面设置的第一凹槽对光进行整合和汇聚,不仅可以在不改变OLED发光材料的情况下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射光强,由此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亮度,增大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从而提高显示面板在光线明亮的环境中的显示画面的对比度,增强显示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41,位于多个发光单元41一侧的圆偏光层18,以及位于圆偏光层18远离多个发光单元41一侧的折射层19。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1。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41可以设置在衬底基板11的一侧。
发光单元41可以具体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第二电极,以及光覆盖层。
为了实现光的整合,圆偏光层18可以具有反射特性,以对发光单元41发出的进入圆偏光层18的光进行反射,并最终通过第一凹槽31射出,到达显示面板的显示面。
其中,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相对的显示面和非显示面,显示面位于圆偏光层18远离发光单元41的一侧,非显示面位于发光单元41远离圆偏光层18的一侧。
其中,发光单元41可以包括: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发光单元41。发光单元41可以发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由此,发光单元41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任一者:白色发光单元41,蓝色发光单元41,绿色发光单元41和红色发光单元41。
示例性地,发光单元41可以包括发出波长为420~480nm颜色的第一发光单元41,发出波长为500~580nm颜色的第二发光单元41,以及发出波长为600~700nm颜色的第三发光单元41。
圆偏光层18的远离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31。
其中,第一凹槽31的开口面积可以大于第一凹槽31的底部面积,以形成具有斜度的侧壁面的外向凹槽,因此,由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处形成的接触面也具有斜度,可以更易于接收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并对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进行折射,从而实现光的整合,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
折射层19,用于填充多个第一凹槽31,以使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在进入圆偏光层18之后,经过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折射,从折射层19远离圆偏光层18的一侧射出。
具体地,折射层19可以包括填充第一凹槽31的第一填充部,以及正投影覆盖圆偏光层18的黏合部。
其中,圆偏光层18和折射层19的折射率可以不同,以实现光的折射。具体地,折射层19的折射率可以高于圆偏光层18的折射,以实现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朝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的汇聚和整合,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亮度并增大可视角度。
参照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增亮原理图。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实施例,本申请提供在发光单元41一侧的圆偏光层18,在远离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设置多个第一凹槽31,并利用填充多个第一凹槽31的折射层19,由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对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进行折射,实现对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向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法线方向的汇聚,配合常规的四分之一波片和线偏光片21,进行偏振光类型的转换和偏振,可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在正面视角的发光亮度。
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亮度衰减对比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1在圆偏光层18中提供被折射层19填充的多个第一凹槽31,可以分别一一对应不同的发光单元41,对多个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进行一一折射,使得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能够被相应的第一凹槽31整合,并沿各第一凹槽31的开口方向均匀射出,相比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比较例1,圆偏光层未设置凹槽,以及比较例2圆偏光层涂覆单层膜层也未设置凹槽,实施例1白光效率提高,同时白光的亮度衰减减少,由此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的发光亮度,还可以有效帮助显示面板改善显示的颜色准确度和可视角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利用原偏光层的结构设置实现光线的整合集中,可以在无需改变发光单元41的发光材料的情况下,提高显示面板发射性能,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相比较,可以在同样的发光亮度条件下,实现更低的发光功耗。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实现一种具有更大的可视角度,更高的色彩准确度并且低功耗高亮度的主动发光装置,从而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终端的用户体验。
参照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
位于折射层19远离圆偏光层18一侧的相位延迟片20,可以用于使偏振光两个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分量间产生一个相对的相位延迟,从而改变光的偏振特性。示例性地,相位延迟片20可以包括四分之一波片。示例性地,四分之一波片可以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
其中,折射层19可以包括胶黏剂,可以用于粘合圆偏光层18和相位延迟片20。
为了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位于相位延迟片20远离圆偏光层18一侧且依次层叠的线偏光片21和抗反射层2217。
其中,线偏光片21可以用于对经过相位延迟片20得到的线偏振光进行散射处理以增大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还可以用于消散显示面板的表面反光。具体地,线偏光片21的表面可以是经过磨砂处理的。
其中,抗反射层2217,可以用于减小显示面板的表面反射。
为了提高对光的整合效果,可以考虑利用圆弧面提高光的反射集中度,为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包括:圆弧面。
具体地,为实现聚光,侧壁面包括的圆弧面还可以是内圆弧面。
其中,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所在平面的方向,显示面板的侧面剖视图中,圆偏光层18在靠近折射层19的表面可以形成多个圆弧形凹陷,可以用于对圆偏光层18中的光进行折射,使光通过第一凹槽31到达显示面,实现光的整合。
在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适应不同材质的圆偏光层18的第一凹槽31的制备,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还可以包括以下一项:圆台侧面,半圆弧面和椭圆弧面。可以对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实现相近的整合效果。相应的,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所在平面的方向,在显示面板的侧面剖视图中,圆偏光层18在靠近折射层19的表面还可以形成多个梯形结构,或者半圆弧形结构,或者椭圆弧形结构。
在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还可以包括不规则形状的弧面或者平面。相应的,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所在平面的方向,在显示面板的侧面剖视图中,圆偏光层18在靠近折射层19的表面上还可以形成多个规则多边形结构或者不规则多边形结构。
在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凹槽31和/或者多个第二凹槽32可以和不同的发光单元41一一对应。示例性的,发光单元41A发出的光可以经由圆偏光层18与反射层17在与其对应的第二凹槽32A”的接触面反射,到达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与其对应的第一凹槽31A’的接触面;发光单元41A发出的光可以经由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与其对应的第一凹槽31A’的接触面折射,从折射层19远离圆偏光层18的一侧射出。
进一步的,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的波长不相同,为了适应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对应的第一凹槽31的曲率半径可以不相同。
由于不同发光单元41的发光面积可以不相同,为了适应性地实现光路的传播,对应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的第一凹槽31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相同,和/或者,对应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的第二凹槽3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相同。其中,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越大,对应该放光单元的第一凹槽31的与相邻第一凹槽31之间的距离可以越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和/或者”用于表示包括“和”,“或者”两种情况。
如图4所示,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分别为L1、L2、L3,三者可以均不相等,且L1>L2>L3;相应的,与不同发光单元41所对应的不同的两个第一凹槽31之间的距离分别为L7、L8、L9,三者也可以均不相等,且L7>L8>L9;相应的,与不同发光单元41或者不同第一凹槽31所对应的不同的两个第二凹槽3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L4、L5、L6,三者也可以均不相等,且L4>L5>L6。
考虑到现有的发光单元41的常规像素排列密度,可以适应性地设置第一凹槽31的大小,为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圆弧面的曲率半径包括0.1微米至5微米中的任一值。
为了使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尽可能多地到达圆偏光层18和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本申请实施例还考虑对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进行反射,为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圆偏光层18靠近多个发光单元41一侧的反射层17。
圆偏光层18的靠近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二凹槽32。
反射层17,用于填充多个第二凹槽32。
第二凹槽32,用于使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在进入圆偏光层18之后,经过圆偏光层18与反射层17在第二凹槽32的接触面的反射,到达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
具体地,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所在平面的方向,显示面板的侧面剖视图中,反射层17可以形成多个第一梯形结构,第一梯形结构位于各发光单元41之间,用于对圆偏光层18中的光进行反射,使光到达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
在显示面板的侧面剖视图中,第一梯形结构于第二梯形结构不交叠。
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相对两侧具有凹陷结构的圆偏光层18,由第二凹槽32处的表面向圆偏光层18内反射,由第一凹槽31处的表面向圆偏光层18外折射,对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进行整合和汇聚,可以有效提高显示面板在正面视角下的发光亮度。
为了进一步利用适配的角度和尺寸对发射光实现最佳的聚合效果,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相邻两个第一凹槽31之间的距离大于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
和/或者,第二凹槽32的侧壁面与圆偏光层18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与圆偏光层18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
和/或者,第二凹槽32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31的深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第二凹槽32包括:圆台侧面和圆底面;
其中,圆底面的面积小于第二凹槽32的开口面积。
为了对发光单元41进行制备和界定分隔,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各发光单元41的像素界定结构12。
其中,像素界定结构12围绕各发光单元41形成多个第三凹槽,多个第三凹槽用于一一放置多个发光单元41。
具体地,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所在平面的方向,显示面板的侧面剖视图中,像素界定结构12可以形成多个第二梯形结构,第二梯形结构位于各发光单元41之间,用于界定分隔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41。
折射光路和反射光路的衔接通畅,还可以通过对第一凹槽31和第二凹槽32的位置配合来实现,为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第一凹槽31与发光单元41在圆偏光层18上的正投影交叠,并且,第二凹槽32与像素界定结构12在圆偏光层18上的正投影交叠。
为实现不同的发光效果,在又可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31与发光单元41在圆偏光层18上的正投影可以交叠。进一步的,第一凹槽31的中心与发光单元41的中心在圆偏光层18上的正投影还可以交叠。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光的整合,圆偏光层18可以具有反射特性,进一步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论第一凹槽31与发光单元41在圆偏光层18上的正投影交叠或者不交叠,多个第一凹槽31可以是阵列排布的,并且与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41可以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圆偏光层18在任一第一凹槽31处的反射波长的范围覆盖该第一凹槽31对应的发光单元41的发光光谱范围,以实现针对不同颜色的光的反射,提高显示面板的颜色准确度和发光亮度。
由于第二凹槽32的深度以及第二凹槽32之间的距离对于显示面板的正面出光有着很强的影响,可以对第二凹槽32的深度以及第二凹槽32之间的距离进行进一步限制,为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第二凹槽32的深度与第三凹槽的深度的比值包括0.5至5中的任一值;
和/或者,相邻两个第二凹槽32的开口边缘之间的距离与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的比值,包括1至3中的任一值;
和/或者,第二凹槽32的侧壁面与圆偏光层18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大于第三凹槽的侧壁面与像素界定结构12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
相邻两个发光单元4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凹槽32的开口的最大弦长。
如图2所示,第二凹槽32的深度可以是反射层17的厚度H2,第三凹槽的深度可以是像素界定结构12的厚度H1。相邻两个第二凹槽32的开口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为L4,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可以为L1。第二凹槽32的侧壁面与圆偏光层18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可以为θ2,第三凹槽的侧壁面与像素界定结构12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可以为θ1。可以相邻两个发光单元4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10,第二凹槽32的开口的最大弦长可以为L11。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有利于使发光单元41边缘的发射的光,尽可能多地经过发光单元41与反射层17之间的膜层的折射,进入圆偏光层18并入射到圆偏光层18与反射层17在第二凹槽32的接触面,使这些光线经过圆偏光层18与反射层17在第二凹槽32的接触面的反射,到达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正面出光亮度。
OLED显示面板的红绿光普遍采用磷光材料发出,考虑寿命问题,蓝光通常采用荧光材料,由于磷光材料和荧光材料的发光机制存在差异,荧光效率远远低于磷光效率,即蓝光发光效率远远低于红绿光的发光效率。因此,为了保证红绿蓝三种颜色光的光强在相近的水平,实现组合发光,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多个发光单元41还包括:蓝色发光单元41,绿色发光单元41和红色发光单元41;
其中,蓝色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大于绿色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绿色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大于红色发光单元41的最大弦长。
结合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可以利用带有第一凹槽31的圆偏光层18,对相对具有更大发光面积的蓝色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进一步进行聚合,在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的同时,增大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并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问题,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
为了实现对圆偏振光的偏光效果,以及便于实现第一凹槽31的制备,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圆偏光层18包括:光聚合液晶材料;光聚合液晶材料包括螺旋结构,用于使光聚合液晶材料在远离发光单元41一侧的聚合速率和在靠近发光单元41一侧的聚合速率不相同。
其中,光聚合液晶材料的折射率包括:1.4至2.3中的任一值。
相应的,折射层19的折射率可以是高于光聚合液晶材料的折射率的一值。示例性的,折射层19的折射率可以高于2.3。
具体地,在获得圆偏光层18的过程中,对带有螺旋结构的光聚合液晶材料进行光刻,因为该材料表面的聚合速率和底部聚合速率不一致,在光刻的过程中可以在初始偏光层表面获得侧面具有凹陷圆弧面的第一凹槽31,因此,可以得到具有第一凹槽31的圆偏光层18。
参照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如图5所示,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701,获得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41。
步骤S702,获得位于多个发光单元41一侧的圆偏光层18,圆偏光层18的远离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31。
步骤S703,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凹槽31,形成折射层19,以使发光单元41发出的光在进入圆偏光层18之后,经过第一凹槽31与折射层19的接触面折射,从折射层19远离圆偏光层18的一侧射出。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圆偏光层18的制备方法,圆偏光层18包括:光聚合液晶材料;光聚合液晶材料包括螺旋结构,用于使光聚合液晶材料在远离发光单元41一侧的聚合速率和在靠近发光单元41一侧的聚合速率不相同;获得位于多个发光单元41一侧的圆偏光层18的步骤,包括:
在多个发光单元41的一侧,获得原始偏光层;
对原始偏光层远离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进行光刻,获得位于多个发光单元41一侧的圆偏光层18;
其中,在对原始偏光层进行光刻的过程中,在原始偏光层远离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得到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凹槽31,且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包括圆弧面。
具体地,原始偏光层靠近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可以阵列排布多个第二凹槽32。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801,提供衬底基板11。
步骤S802,在衬底基板11的一侧获得第一电极和像素界定结构12。
其中,像素界定结构12覆盖部分第一电极,并在形成的用于放置发光单元41的第三凹槽内露出部分第一电极,以使第一电极与有机发光层接触,形成激励发光电路,则第一电极可以通电驱动有机发光层发光。
其中,第一电极可以是阳极。
步骤S803,在第一电极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获得与像素界定结构12同层设置的多个有机发光层。
具体地,可以对带有电极和像素界定结构12的衬底基板11进行清洗烘烤,并经过等离子体(plasma)处理后传送至蒸镀腔,在像素界定结构12形成的相应的第三凹槽内,依次蒸镀得到蓝色有机发光层、绿色有机发光层和红色有机发光层。
步骤S804,在有机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依次获得第二电极和光覆盖层,得到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第二电极,以及光覆盖层的发光单元41。
其中,第二电极可以是多个发光单元41的共用电极,可以通过蒸镀得到,具体可以是阴极。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得到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第二电极,以及光覆盖层组成的发光单元41。
具体地,蓝色有机发光层、绿色有机发光层和红色有机发光层分别对应蓝色发光单元41、绿色发光单元41和红色发光单元41,发光单元41的发光面积大小可以体现为在沿显示面板的法线所在平面的方向在显示面板的侧面剖视图中的长度,其中,蓝色发光单元41的长度大于绿色发光单元41的长度,绿色发光单元41的长度大于红色发光单元41的长度。因此,蓝色发光单元41的发光面积大于绿色发光单元41的发光面积,绿色发光单元41的发光面积大于红色发光单元41的发光面积。
步骤S805,将步骤S804得到的结构传送至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装置(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在发光单元41和像素界定结构12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沉积得到第一无机层13。
具体地,第一无机层13可以包括硅氧化物SiONx,第一无机层13的厚度可以为0.5~5um中的任一值,折射率可以为1.5~2.5中的任一值。
步骤S806,在第一无机层13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采用喷墨打印的方式打印得到高分子有机层14。
其中,高分子有机层14可以包括丙烯酸酯聚合物,环氧树脂,聚酰亚胺等可以光聚合的高分子材料,厚度可以为3~20um中的任一值,折射率可以为1~1.8的任一值。
步骤S807,将步骤S806得到的结构传送至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装置,在高分子有机层14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沉积得到第二无机层15。
具体地,第二无机层15可以包括氮硅化物SiNx,第一无机层13的厚度可以为0.3um~3um中的任一值,折射率可以为1~2.6中的任一值。
步骤S808,在第二无机层15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通过溅射(sputter)获得介电层16。
介电层16可以用于形成触控层。
步骤S809,在介电层16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利用喷墨打印工艺得到反射层17,
反射层17可以包括与多个第二凹槽32相契合的阵列排布的多个圆台状结构。
多个圆台状结构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像素界定结构12交叠,更进一步的,多个圆台状结构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像素界定结构12重合。
步骤S8010,在反射层17的上方,通过光刻获得圆偏光层18。
其中,可以将沿发光单元41或者像素界定结构12远离衬底基板11的方向规定为上方。
其中,圆偏光层18的远离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31,以及在靠近多个发光单元41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二凹槽32。
具体地,第一凹槽31的侧壁面可以包括:圆弧面,第二凹槽32的侧壁面可以圆台侧面,以此通过两侧的凹陷结构,提高大视角下的出光亮,改善亮度衰减和色偏。
其中,圆偏光层18可以包括带有螺旋结构的光聚合液晶材料,圆偏光层18的折射率可以是1.4~2.3中任一值。
第一凹槽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发光单元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交叠,更进一步的,第一凹槽3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发光单元41在衬底基板11上的正投影重合。
具体地,可以对带有螺旋结构的光聚合液晶材料进行光刻,因为该材料表面的聚合速率和底部聚合速率不一致,在光刻的过程中可以在初始偏光层表面获得侧面具有凹陷圆弧面的第一凹槽31,因此,可以得到具有第一凹槽31的圆偏光层18。而侧面具有凹陷圆弧面的第一凹槽31,可以有助于将圆偏光层18与反射层17在第二凹槽32的接触面反射到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的光,经过凹陷处进行汇聚,在大视角上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增大显示面板的可视角度,并且,正视角上的光是由圆偏光层18与反射层17在第二凹槽32的接触面反射得到的光以及由圆偏光层18与折射层19在第一凹槽31的接触面折射的光的总和,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
之后依次贴附相位延迟片20,及线偏光片21,其中相位延迟片20和线偏光片21之前直接接触,其厚度约为5um~30um及抗反射层2217。
步骤S8011,在圆偏光层18的上方,获得填充第一凹槽31的折射层19。
折射层19可以包括胶黏剂。
步骤S8012,在折射层19的上方,从下到上依次得到相位延迟片20、线偏光片21和抗反射层2217。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或者利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以及位于所述圆偏光层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折射层;
所述圆偏光层的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
所述折射层,用于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以使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进入所述圆偏光层之后,经过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折射层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接触面折射,从所述折射层远离所述圆偏光层的一侧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包括:圆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面的曲率半径包括0.1微米至5微米中的任一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圆偏光层靠近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反射层;
所述圆偏光层的靠近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二凹槽;
所述反射层,用于填充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以使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进入所述圆偏光层之后,经过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反射层在所述第二凹槽的接触面的反射,到达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折射层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接触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
和/或者,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圆偏光层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圆偏光层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
和/或者,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包括:圆台侧面和圆底面;
其中,所述圆底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各所述发光单元的像素界定结构;
其中,所述像素界定结构围绕各所述发光单元形成多个第三凹槽,多个所述第三凹槽用于一一放置多个所述发光单元。
8.根据权利要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发光单元在所述圆偏光层上的正投影交叠,并且,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像素界定结构在所述圆偏光层上的正投影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与第三凹槽的深度的比值包括0.5至5中的任一值;
和/或者,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边缘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的比值,包括1至3中的任一值;
和/或者,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圆偏光层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三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像素界定结构所处平面之间的角度;
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的最大弦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蓝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红色发光单元;
其中,所述蓝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大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大于所述红色发光单元的最大弦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圆偏光层包括:光聚合液晶材料;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包括螺旋结构,用于使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在远离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和在靠近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不相同;
其中,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的折射率包括:1.4至2.3中的任一值。
12.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
获得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所述圆偏光层的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凹槽;
填充多个所述第一凹槽,形成折射层,以使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在进入所述圆偏光层之后,经过所述圆偏光层与所述折射层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接触面折射,从所述折射层远离所述圆偏光层的一侧射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偏光层包括:光聚合液晶材料;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包括螺旋结构,用于使所述光聚合液晶材料在远离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和在靠近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聚合速率不相同;所述获得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圆偏光层的步骤,包括:
在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获得原始偏光层;
对所述原始偏光层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进行光刻,获得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一侧的所述圆偏光层;
其中,在对所述原始偏光层进行光刻的过程中,在所述原始偏光层远离多个所述发光单元的表面上得到阵列排布的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面包括圆弧面。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或者利用如权利要求12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679386.4A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0337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9386.4A CN116033779A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79386.4A CN116033779A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3779A true CN116033779A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75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79386.4A Pending CN116033779A (zh) 2022-12-26 2022-12-26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377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5986B2 (en) Transflective display having full color OLED blacklight
US798239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49113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TW201439604A (zh) 顯示裝置
CN111564571A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90221724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90310409A1 (en) Backlight unit,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258838A (zh) 显示设备及用于制造显示设备的方法
CN115497983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093585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2270021A (ja) 表示装置
CN113253528A (zh) 阵列基板、反射式显示面板和反射式显示装置
US1055154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603377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40751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1888438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407839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增强型偏光片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43001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4054035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763404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CN114094024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4967210B (zh) 一种反射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US1098985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0310697B1 (ko) 반사형 칼라 액정 표시소자
CN11583567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