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04404A -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04404A
CN116004404A CN202310119943.5A CN202310119943A CN116004404A CN 116004404 A CN116004404 A CN 116004404A CN 202310119943 A CN202310119943 A CN 202310119943A CN 116004404 A CN116004404 A CN 116004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ung
verbena
inoculation
strain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199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04404B (zh
Inventor
李红
王幼珊
张微微
孙娜
张淑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31011994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044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04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4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04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44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菌株及其应用。相较于其他幼套球囊霉菌株和其他丛枝菌根真菌,本发明的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能够显著柳叶马鞭草育苗的株高、茎粗、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促进柳叶马鞭草苗的生长。育苗期短(28‑30d)时选择将菌剂、砂子与蛭石充分混匀装至穴盘的接种方式、育苗期长(40‑42d)时选择将菌剂和砂子装至穴盘穴位的2/3处、然后再覆蛭石的接种方式育苗质量更佳。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柳叶马鞭草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地,在我国华东、华北、华南、西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随着观光休闲农业的繁荣发展,柳叶马鞭草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柳叶马鞭草在景观中应用广泛,其繁茂而长久的观花期,相对简便的田间管理形式,都极具推广价值。但是,幼套球囊霉柳叶马鞭草不耐严寒,气温低于10 ℃生长较缓慢,在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种植不能越冬。因此需要在这些地区每年进行育苗、播种才能维持相应的景观。目前,柳叶马鞭草最常用的繁殖方法为播种繁殖,但是柳叶马鞭草的种子小并且还很坚硬,种子休眠期长。因此培育和应用适龄壮苗,已成为确保马鞭草等草本花卉保成活、保质量,形成良好景观的重要措施。
丛枝菌根真菌(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与陆地上80%以上的植物根系形成互惠共生体,并依赖寄主植物的光合产物维持自身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能够以多种途径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因此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包括林木、果树和花卉)根系共生,对于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能力和抗逆性,具有较好的作用。根内孢囊霉( Rhiaophagus intraradices,R.i)、摩西斗管囊霉( Funneliformis mosseas,F.m)、幼套球囊霉( Clariodeoglomus etunicatum,C.e)、地表多样孢囊霉( Diversispora versiformis,D.v)都是广谱型的AM真菌。李胜等(2019)将C.e真菌接种在紫茎泽兰的植株中,可以提高紫茎泽兰地上生物量的分配以及其他指标的生长。伊力努尔·艾力等(2022)采用体积比1:1的幼套球囊霉和摩西斗管囊霉的混合菌种接种在多枝柽柳幼苗,株高、基径、冠幅相对增长率较未接种处理组分别增加了24.1% 、9.9% 、32.3%。陈晓楠等(2022)采用体积比1:1的幼套球囊霉和摩西斗管囊霉的混合菌种提高疏叶骆驼刺幼苗的耐盐性。周晓月等(2022)研究表明在施钾条件下接种幼套球囊霉有利于后期甘薯根系的生长及膨大,具有提高甘薯产量的潜能。TRan等发现接种异形根孢囊霉R.i对15种农作物(包括谷物、豆类和蔬菜)的效应不同,其中菌根对韭菜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对三叶草却表现抑制效应。李侠等(2021)接种F.m、R.i、G.v、C.e对玉米和紫花苜蓿生长和磷、锌吸收均表现为正的促进效应,Norman等发现接种C.e和G.m均显著降低了草莓根际土壤中草莓疫霉的孢子囊数量。
然而花卉栽培中对 AMF科学有效的接种施用及效果报道很少:孔佩佩(2011)研究表明透光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对切花月季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的菌种,根内球囊霉是对切花菊效果最佳的菌种。张春英等(2018)证明树粉孢属真菌的优良菌株可推荐作为人工菌剂生产的菌株材料,用于杜鹃花的栽培和生产。Scagel 等(2004)研究表明接种AMF可以影响菖蒲花开花状况。Artur Berbel Lirio Rondina等(2014)证明接种AMF促进16种热带植物开花较早( 11种)和较丰富( 10种).邢红爽等(2020)证明接种F. m提高孔雀草的耐阴效果最为显著。尚未检索到有关柳叶马鞭草与幼套球囊霉丛枝菌根共生公开报道的文献。
专利申请CN201510849954.4公开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促进蒙古莸生长的方法,表明对蒙古莸分别接种幼套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菌种后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专利申请CN201811624614 .1公开了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降香黄檀生长中应用。但上述两种方法均是应用到多年生林木的幼苗上,而柳叶马鞭草属于草本植物,属于种子繁育,存在很大的差异。专利申请CN202210092650 .8公开了一种猕猴桃AM真菌菌根化砧木苗的培育方法,虽然该方法将AM真菌应用到种子育苗上,但是方法过于繁琐。对于大面积的种植才能营造景观的柳叶马鞭草而言,需要适用于草本植物种子育苗,而且要相对简便易操作。因此上述三种方法对于施行于马鞭草育苗,其方法不可行,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幼套球囊霉,该幼套球囊霉菌株命名为HN08D,其分类学命名为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时间为2022年11月21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 4042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述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在柳叶马鞭草育苗中的应用。
具体的,育苗期短(28~30 d)时选择将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制备的菌剂、砂子与蛭石充分混匀装至穴盘的接种方式。所述砂子与蛭石的体积比为2:1。
育苗期长(40~42d)时选择将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制备的菌剂和砂子装至穴盘穴位的2/3处,然后再覆蛭石的接种方式。
所述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的菌剂可通过AM真菌菌根常用的制备方法获得。
每克所述菌剂中含有250~290孢子,每穴接种3-7g所述菌剂。
接种前对马鞭草种子进行前处理。所述前处理包括取优质种子放置于75%酒精和0.1% HgCl2按照体积比1:1配置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h,然后用40℃温水冲洗干净,阴干备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相较于其他幼套球囊霉菌株和其他丛枝菌根真菌,本发明的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能够显著柳叶马鞭草育苗的株高、茎粗、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促进柳叶马鞭草苗的生长。
通过穴盘育苗试验研究发现,育苗期短(28~30d)时选择将菌剂、砂子与蛭石(砂子与蛭石体积比为2:1)充分混匀装至穴盘的接种方式、育苗期长(40~42d)时选择将菌剂和砂子装至穴盘穴位的2/3处、然后再覆蛭石的接种方式育苗质量更佳。本申请的马鞭草接种育苗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有效提高了马鞭草的育苗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Melzer’s试剂中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孢子形态图;
图2为水中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孢子形态图;
图3为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侵染马鞭草根系的根外菌丝、根内菌丝和丛枝形态图;
图4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早期(28d)马鞭草苗株高的影响;
图5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早期(28d)马鞭草苗茎粗的影响;
图6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早期(28d)马鞭草苗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图7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早期(28d)马鞭草苗总生物量的影响;
图8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后期(42d)马鞭草苗株高的影响;
图9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后期(42d)马鞭草苗茎粗的影响;
图10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后期(42d)马鞭草苗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图11为不同丛植菌根不同接种方式对后期(42d)马鞭草苗总生物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和描述,但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和实施例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发明和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菌株HN08D的分离和鉴定
菌株分离:从河南省南阳市溧河乡农科院基地采集花生根围土壤,2016年12月从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得到该菌株。
分离方法:称取100克花生根围土壤,放入大烧杯中加1000ml水,搅拌,静置10秒后过三层分样筛(上筛20目,中筛60目,下筛300目),用水收集300目筛子上的残留物于培养皿中,在体式显微镜下挑取该菌株的单个孢子,接种于粒径均为1-2mm等体积混合的河沙与沸石混合物中,并种植高梁,培养三个月后,收获内含有该菌株孢子、被侵染根段及根外菌丝的沸石沙混合物(河沙与沸石均能从商业途经获得)。
菌株鉴定:称取20克含有该菌株孢子的沸石沙混合物,放入大烧杯中加1000ml水,搅拌,静置10秒后过三双层分样筛(上筛20目,中筛60目,下筛300目),用水收集300目筛子上的残留物于培养皿中,在体式显微镜下挑取该菌株的孢子,置于载玻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形态,根据《Manua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 mycorrhizal fungi》与Phylogeny and taxonomy of Glomeromycota (http://schuessler.userweb.mwn.de/amphylo/)和INVAM(http://invam.wvu.edu/)网站中的描述,鉴定该种丛枝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Melzer’s试剂中幼套球囊霉HN08D的菌株孢子形态如图1所示。水中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孢子形态如图2所示。
将28SrDNA基因序列信息输入数据库进行比对,本发明菌株HN08D与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JF439128.1)同源性最高,为99%,分子鉴定该种丛枝菌根真菌为幼套球囊霉,分子鉴定结果与镜检结果一致。
菌株形态描述:
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 C. Walker & A. Schuessler(2010)
≡ Glomus etunicatum W.N. Becker & Gerd. (1977)孢子在土壤中单生,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5–120 μm,浅黄色至黄棕色。孢子壁两层(L1,L2):L1,易逝壁,无色,厚1.5–2.5 μm,与Melzer’s试剂反应呈浅红色至红色,随孢子成熟而逐渐消解,不易观察到;L2,层状壁,黄色至棕色,厚3.5–5 μm,与Melzer’s试剂不反应。连孢菌丝易脱落,连点处宽6–15 μm,连孢菌丝壁与孢子壁延续相连,菌丝壁在连点处增厚,孢子成熟后,内壁增厚常堵塞连点,或由L2增厚形成隔状。
实施例2、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的应用
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22年3月—2022年6月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温室完成。
2. 材料
供试AMF菌株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保存,通过高粱工厂化育苗扩繁。供试马鞭草品种柳叶马鞭草,购自克莱沃种业有限公司。育苗基质为纯蛭石和砂子自行配置,添加不同的菌剂。
 3.供试菌种和菌剂的制备:
为了对比分析不同菌种马鞭草育苗的效果,试验共采用了5个菌种: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 编号为BGC JX04B)、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etunicatum ,编号为HN08D)、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 ,编号为GD03)。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编号为BGC NM03D)和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 ,编号为HE03A),上述菌株均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Bank of Glomeromycota in China,BGC)提供,依次简称为1号、2号、3号、4号、5号。
上述各菌种分别制备成含250-290孢子/g的菌剂,具体制备方法采用AM真菌菌根菌剂常规的制备方法。
4.马鞭草种子前处理
取优质种子放置于75%酒精和0.1% HgCl2按照体积比1:1混合的溶液中,浸泡12h,然后用40℃温水冲洗干净,放于托盘上进行阴干,备用。
5.试验设计
实验前将育苗盘提前清洗干净,用质量分数为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0min并晾干,在穴盘的每穴底部垫上两层干净的白纸。试验用了5种菌剂(分别是1号、2号、3号、4号和5号菌剂)并设置了对照(CK,不添加菌剂,添加等量的水分)、两种接种方式(D处理是菌剂、砂子与蛭石(砂子与蛭石体积比为2:1)充分混匀装至穴盘中进行育苗;H处理是菌种和砂子装至穴盘穴位的2/3处,然后再覆蛭石进行育苗),因此总共是12个处理即DCK、D1、D2、D3、D4、D5、HCK、H1、H2、H3、H4、H5。菌剂接种量为每穴5g(含250~290孢子/g)。36穴穴盘育苗,每穴1-3粒步骤4处理的种子,每1 盘为1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播种后用喷壶进行浇水,12个处理的每穴浇水40ml,然后覆薄膜防止水分蒸发,上面再盖报纸遮阴。期间每日观察种子出苗情况,待种子出苗率超过70%,揭掉薄膜和报纸。期间根据穴盘的水分状况和天气状况,每日每穴补充水分40ml。
 6.观测项目与方法
分别在播种早期(28d)和后期(42d),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株幼苗测量株高、根长和茎粗。根长、株高(茎基部到生长点的长度)采用钢尺测量,茎粗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子叶下端 1 cm 左右位置)。
将幼苗洗干净,称量植株鲜质量;将幼苗的根部切断,分别称量植株的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
洗净根系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用吸水纸吸干水分,取部分用于测定根系AMF侵染率,首先用10% KOH进行透明,之后用1% HCl酸化,再用0.05%曲利苯蓝染色,然后从每个样品中随机抽取10根,置于载玻片上,置于100倍光镜下采用交叉法观察,根据根段中菌根侵染强度分级标准和丛枝丰度分级标准对每条根段进行分级,把每条根段的分级输入“MYCOCALC”软件,分别计算根段丛枝丰度(A)、根系菌根侵染密度(M)、侵染根系丛枝丰度(a)。具体公式如下:
丛枝丰度 A(%)=(0.1×m A1+0.5×m A2+1×m A3)×M,其中 0.1、0.5 和 1分别代表各级所占的权重,m A1、m A2和 m A3分别是 A1、A2和 A3各级根段对应的侵染根段菌根侵染强度,如 m A3=(0.95n5A3+0.7n4A3+0.3n3A3+0.05n2A3+0.01n1A3)/侵染根段数×100/m,m=M×镜检总根段数/侵染根段数,m A2和 m A1同上,A3、A2和 A1分别代表各级根段数之和;
根系菌根侵染密度 M(%)=(0.95×n5+0.7×n4+0.30×n3+0.05×n2+0.01×n1)/镜检总根段数×100,其中 0.95、0.7、0.3、0.05 和 0.01 分别代表各级所占的权重,n5、n4、n3、n2、n1分别代表各级根段数之和;
侵染根系丛枝丰度a=mA3+0.5×mA2+0.1×mA3。其中 0.5 和 0.1 分别代表各级所占的权重,m A1、m A2和 m A3分别是 A1、A2和 A3各级根段对应的侵染根段菌根侵染强度,计算公式同上。
 7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初步整理,采用 SPSS 17.0 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8.结果与分析
8.1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早期(28d)马鞭草穴盘育苗幼苗质量的影响
① 对株高的影响
图4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增加早期(28d)柳叶马鞭草苗株高。D接种方式中处理D2、D3、D4 、D5显著地高于D1和DCK,分别比对照株高增加了54.63%、27.78%、32.41%、15.74%和48.15%,其中D2显著高于D3、D4、D5。在H接种方式中,接种菌种的株高均显著高于HCK,分别增加了35.55%、68.25%、47.39%、12.80%、39.33%,其中H2 显著高于其他4种丛植菌根。对比H接种方式与D接种方式,其中1号和3号菌种的H接种方式显著高于D接种方式,2号、4号和5号菌种两种接种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两种接种方式较其它丛枝菌根真菌菌种或菌株而言均可以显著增加早期马鞭草苗的株高。
② 对茎粗的影响
通过图5可以发现,不同丛枝菌根真菌两种接种方式对早期马鞭草的茎粗影响有差异。D接种方式中处理D2、D5增加茎粗最明显,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53%和2.95%。H接种方式中也是处理D2、D5分别较对照HCK增加茎粗3.26%和4.45%。这说明幼套球囊霉(HN08D、HE03A)较其它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而言可以增加早期马鞭草苗的茎粗。但是对所有的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而言,两种接种方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③ 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图6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地增加早期(28d)柳叶马鞭草苗地下生物量。D接种方式中处理D2、D3显著地高于D1、D4 、D5和DCK,分别比对照地下生物量增加了1.08和1.01倍,D1、D4 、D5则较对照DCK分别增加了38.85%、50.94%和75.47%。H接种方式中处理H1、H2显著高于H3、H4 、H5和HCK,分别地下生物量增加了2.69和3.06倍,H3、H4、H5则较对照HCK分别增加了1.99倍、1.27倍和74.48%。对比两种接种方式而言,除了5号菌种无差异外,其余的4个菌种的H方式均显著大于D方式。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较其它菌种或菌株显著增加了早期马鞭草苗地下生物量,而且H接种方式极显著优于D接种方式。
④ 对总生物量的影响
图7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地增加早期(28d)柳叶马鞭草苗总生物量。D接种方式中处理D2显著地高于DCK、D1、D3、D4和D5,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74.58%、43.07%、11.55%、15.15%和6.55%,其中D2、D3、D4、D5对早期总生物量影响差异不显著。H接种方式中处理H2显著高于H1、H3、H4、H5和HCK,较对照总生物量增加了1.57倍,H1、H3、H4、H5则较对照HCK分别增加了1.26、1.03、62.21%和48.26%。结果表明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的H接种方式极显著增加早期(28d)马鞭草苗的总生物量。
8.2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后期(42d)马鞭草穴盘育苗幼苗质量的影响
①对株高的影响
图8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增加后期(42d)柳叶马鞭草苗株高。D接种方式中处理D2显著地高于D1、D3、D4 、D5和DCK,株高分别增加了59.09%、72.13%、97.96%、52.17%和1.32,D2显著高于其他4种丛植菌根,其它各菌种之间差异不显著。H接种方式中处理H1、H2显著高于H3、H4、H5,H3、H5显著高于H4。对比H接种方式与D接种方式,其中1号菌种的H接种方式显著高于D接种方式,2号菌种的D接种方式显著优于H接种方式,其他3个菌种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的D接种方式极显著增加后期(42d)马鞭草苗的株高。
②对茎粗的影响
通过图9可以发现,除了D2,其他丛枝菌根真菌菌种接种两种方式对后期马鞭草的茎粗影响不显著。D2极显著高于所有处理,茎粗达到8.28mm,而且较DCK增加了4.63倍多,而其他处理的茎粗变化不显著。这说明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较其它丛枝菌根真菌菌种或菌株而言可以极显著增加后期(42d)马鞭草苗的茎粗。
③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图10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地增加后期(42d)柳叶马鞭草苗地下生物量。D接种方式中处理D2显著地高于D1、D3、D4、D5和DCK,分别增加了5.77、3.13、6.36、5.95和5.13倍。H接种方式中处理H2显著高于H1、H3、H4、H5和HCK,分别增加了1.32、41.26%、1.64、1.21和1.64倍。对比两种接种方式而言,只有2号菌种的D方式均显著大于H方式。结果表明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较其它菌种或菌株显著增加了后期马鞭草苗地下生物量,而且D接种方式极显著优于H接种方式。
④对总生物量的影响
图11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均显著地增加后期(42d)柳叶马鞭草苗总生物量。D接种方式中处理D2显著地高于DCK、D1、D3、D4和D5,分别增加了总生物量3.41倍、1.88倍、1.14倍、61.59%和3.96倍,其中D5与DCK之间差异不显著。H接种方式中处理H2显著高于H1、H3、H4、H5和HCK,较对照总生物量增加了1.32倍。结果表明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的D接种方式极显著增加后期(42d)马鞭草苗的总生物量。
8.3不同处理对柳叶马鞭草菌根侵染指标的影响
① 根段丛枝丰度(A):
从根段丛枝丰度这一指标来看,2号菌种>3号菌种>4号菌种>1号菌种>5号菌种,丰度最高可达到71%,最低接近于0,这说明侵染后不同菌种根段丛枝丰度之间差异很显著。各菌种不同接种方式的马鞭草菌根苗根段丛枝丰度差异较大,在28d时H2>D2>D5>D3>H4>H5>H3>D1>H1>D4;在42d时则是D2> H2> H5>D5> H3>D3>H4>D1> D4> H1。
② 根系菌根侵染密度(M)
从根系菌根侵染密度这一指标来看,2号菌种>3号菌种>4号菌种>1号菌种>5号菌种,侵染密度最高可达到80,最低为0.2,这说明侵染后不同菌种根系菌根侵染密度之间差异很显著。在28d时各菌种不同接种方式产生的根系菌根侵染密度结果是H2>D2>D5>D3>H4>H5>H3>D1>H1>D4;在42d时则是D2> H2> H3> H5>D5> D3> H4> D1> D4> H1。
③ 侵染根系丛枝丰度(a)
从侵染根系丛枝丰度这一指标来看,2号菌种>1号菌种>3号菌种>4号菌种>5号菌种,侵染根系丛枝丰度最高可达到89.1,最低为8.7,这说明侵染后不同菌种侵染根系丛枝丰度之间差异很显著。在28d时不同菌种不同接种方式的马鞭草菌根苗侵染根系丛枝丰度差异较大,D2>H2>D1>D5>D3>H4>H5>D4>H1>H3;在42d时,则是D2> H2>D1>D5>D3>H4> H5> D4> H1 > H3。
综合分析,相较于其他丛枝菌根菌种或菌株,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能够显著增加柳叶马鞭草株高(早期增加54.63%,后期增加了1.32倍)、茎粗(早期增加茎粗不显著,后期增加了4.63倍)、地下生物量(早期增加3.06倍,后期增加了5.13倍)和总生物量(早期增加1.57倍,后期增加了3.41倍)。5种AM真菌均能与马鞭草幼苗形成丛枝菌根,幼套球囊霉HN08D菌株在侵染密度、侵染强度及形成的菌根结构等方面显著高于其它4种菌种。根据育苗期的差异,如果育苗期短(28~30d),则选择H接种方式;育苗期长(40~42d),则选择简便的D接种方式。

Claims (9)

1.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其特征在于,所述幼套球囊霉菌株命名为HN08D,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时间为2022年11月21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 40428。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套球囊霉在柳叶马鞭草育苗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育苗期在28~30d时,选择将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制备的菌剂、砂子与蛭石充分混匀装至穴盘的接种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子与蛭石的体积比为2: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育苗期在40~42d时,选择将幼套球囊霉菌株HN08D制备的菌剂和砂子装至穴盘穴位的2/3处,然后再覆蛭石的接种方式。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每克所述菌剂中含有250~290孢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每穴接种3~7g所述菌剂。
8.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接种前对马鞭草种子进行前处理。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处理包括取优质种子放置于75%酒精和0.1% HgCl2按体积比1:1配制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2h,然后用40℃温水冲洗干净,阴干备用。
CN202310119943.5A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Active CN1160044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9943.5A CN116004404B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9943.5A CN116004404B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4404A true CN116004404A (zh) 2023-04-25
CN116004404B CN116004404B (zh) 2023-06-09

Family

ID=86026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19943.5A Active CN116004404B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0440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31346A1 (fr) * 2015-01-06 2016-07-08 Mycagro Lab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inoculums de microorganismes d'interet agronomique, inoculums obtenus et leur utilisation
CN112753473A (zh) * 2021-01-15 2021-05-07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一种接种混合丛枝菌根真菌扦插繁育茶苗的方法
CN115486309A (zh) * 2022-09-02 2022-12-20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玫瑰生长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31346A1 (fr) * 2015-01-06 2016-07-08 Mycagro Lab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inoculums de microorganismes d'interet agronomique, inoculums obtenus et leur utilisation
CN112753473A (zh) * 2021-01-15 2021-05-07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一种接种混合丛枝菌根真菌扦插繁育茶苗的方法
CN115486309A (zh) * 2022-09-02 2022-12-20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玫瑰生长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4404B (zh) 2023-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urgess et al. Variation in mycorrhiz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stimulation by 20 Pisolithus isolates inoculated on to Eucalyptus grandis W. Hill ex Maiden
Chen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dophytic and mycorrhizal fungi from seeds and roots of Dendrobium (Orchidaceae)
CN104450536B (zh) 一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菌剂制备及其应用
Yang et al. Ex situ seed baiting to isolate germination-enhancing fungi for assisted colonization in 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orchid in China
CN111250539A (zh) 一种利用摩西球囊霉与龙葵-水稻间作体系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02599005A (zh) 辐射育种高产虫草素的北冬虫夏草种源的生产方法
CN113475189A (zh) 一种兰科植物种子-真菌共生萌发复合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703333A (zh) 一种与杜鹃幼苗高效共生的菌根真菌菌株
CN108260470A (zh) 一种提高松茸菌根化育苗的方法及应用
CN115537346A (zh) 促进西藏虎头兰生长分化的胶膜菌及其应用
CN106635821B (zh) 一种促进蓝莓营养吸收的菌根真菌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294930A (zh) 一种获得铁皮石斛幼苗阶段菌根真菌的方法
CN101849478B (zh) 一种墨汁鬼伞及其栽培方法
CN116004404B (zh) 一种高效提高柳叶马鞭草育苗质量的幼套球囊霉及其应用
CN111269841A (zh) 新属内生真菌tk815及其应用
CN114395485B (zh) 一种具有促进石斛茎粗的胶膜菌菌株tp-2和应用
CN113061535B (zh) 层状近明球囊霉菌株htj2-60及其应用
CN115486309A (zh)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玫瑰生长的方法
CN105613259B (zh) 一种抗薯瘟病甘薯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3115691A (zh) 一种极寒草原区am真菌诱集培养的方法
Knopf et al. Improving Moringa growth by using Autochthonous and Allochtho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Lake Victoria Basin
Sýkorová et al. Establishment of mycorrhizal symbiosis in Gentiana verna
Muiruri et al. Effects of indigenou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on growth of selected Carica papaya L. hybrids in Kenya
Sturmer Characterization of diversity of fungi forming arbuscular endomycorrhizae in selected plant communities
CN114766304B (zh) 一种丛枝菌根真菌扩繁方法及其在缓解魔芋连作障碍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