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01963A - 一种折叠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自行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01963A
CN116001963A CN202310145461.7A CN202310145461A CN116001963A CN 116001963 A CN116001963 A CN 116001963A CN 202310145461 A CN202310145461 A CN 202310145461A CN 116001963 A CN116001963 A CN 116001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ssembly
crank
shock absorber
transmiss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54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维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ai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4546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019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01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19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两个前轮、传动结构、车头组件、避震组件、设有后轮的车尾组件和驱动组件;传动结构一端设有驱动轴,另一端设有从动轴,两个前轮分别连接从动轴,形成传动结构部分位于两前轮之间、且两前轮之间具有空隙的前轮组件;驱动组件可折叠连接驱动轴,并可折于前轮侧方;传动结构的外壳活动连接避震组件,车尾组件可折叠连接避震组件,该车尾组件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两前轮之间,且后轮可折至与两个前轮平行;车头组件可折叠连接在避震组件上,该车头组件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与前轮紧贴。本发明提出的折叠自行车,折叠后体积小,容易收纳和携带。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避震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折叠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一个分类,一般折叠后可减少自行车45%左右的长度,整车在折叠后可放入专用折叠包内或者汽车的后备箱。同时在折叠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可手动将车折叠和展开。
目前市场上的代步交通工具折叠自行车,主要的折叠方式为通过折叠自行车的车架折叠关节和立管折叠关节,将前后两轮对折在一起进行折叠。而对折后的自行车依旧体积较大,占用空间大,仍然不是很容易收纳和携带,导致用户使用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折叠时整车整体形成车头组件、车身组件和车尾组件依次围绕在前轮组件外周、驱动组件围绕在前轮组件侧方的折叠结构,折叠后体积小,容易收纳和携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两个前轮、传动结构、车头组件、避震组件、设有后轮的车尾组件和驱动组件;
所述传动结构一端设有驱动轴,另一端设有从动轴,两个所述前轮分别连接所述从动轴,形成两个前轮间隔布置、且所述传动结构部分位于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轮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可折叠连接所述驱动轴,并可折于所述前轮组件侧方;
所述传动结构的外壳活动连接所述避震组件,所述车尾组件可折叠连接所述避震组件,该车尾组件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两个前轮之间,且所述后轮可折至与两个前轮平行;所述车头组件可折叠连接在所述避震组件上,该车头组件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与所述前轮紧贴。
进一步地,所述避震组件包括避震器、避震器支架、第一避震连杆和第二避震连杆;
所述避震器设置在避震器支架内,该避震器具有一活动端,且该活动端的顶部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避震连杆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上,该第一避震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其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
所述第二避震连杆的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上,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避震器支架包括避震器左支架和避震器右支架,所述第一避震连杆包括第一左避震连杆和第一右避震连杆,所述第二避震连杆包括第二左避震连杆和第二右避震连杆;
所述避震器左支架和避震器右支架对称设置,所述避震器位于所述避震器左支架和避震器右支架之间;所述第一左避震连杆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左支架上,该第一左避震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其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所述第一右避震连杆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右支架上,该第一右避震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其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
所述避震器底端设有第二轴孔,并通过连接轴依次穿过所述避震器左支架的另一端、第二轴孔和避震器右支架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左避震连杆一端通过轴承连接避震器左支架,其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传动结构;
所述第二右避震连杆一端通过轴承连接避震器右支架,其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传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车尾组件的前端设U型开口和连接孔,所述避震组件上分别设置有与U型开口可拆卸连接的快拆开关以及与所述连接孔活动连接所述连接轴;
所述U型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快拆开关包括一螺杆,该螺杆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所述限位螺帽的内侧设有与限位凸起相配合的内凹槽;
所述快拆开关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限位凸起卡接,可将所述快拆开关限制在U型开口内;开启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限位凸起分离,可将所述螺杆与U型开口分开,使车架可绕所述连接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快拆开关还包括锁定杆和回位弹簧;
所述锁定杆设置在所述螺杆的一端;两个所述回位弹簧均套接在所述螺杆上,且其中一个所述回位弹簧一端抵接所述避震器左支架,另一端抵接左侧的限位螺帽,另一个所述回位弹簧一端抵接所述避震器右支架,另一端抵接右侧的限位螺帽。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左曲柄、右曲柄、第一下限位部和第二下限位部;
所述左曲柄通过第一棘轮连接驱动轴的左端,所述右曲柄通过第二棘轮连接驱动轴的右端;
所述第一下限位部设置于所述传动结构和所述左曲柄之间的第一位置,用于对所述左曲柄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所述第二下限位部设置于所述传动结构和所述右曲柄之间的第二位置,用于对所述右曲柄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上限位部和第二上限位部;所述第一上限位部设置在传动结构的左侧面靠近驱动轴左端位置,用于对所述左曲柄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上限位部设置在传动结构的右侧面靠近驱动轴右端位置,用于对所述右曲柄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左曲柄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套接左曲柄,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有左脚踏,所述左脚踏可绕左曲柄的后端折叠;
所述右曲柄的后端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套接右曲柄,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有右脚踏,所述右脚踏可绕右曲柄的后端折叠;
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一防转接口,所述左曲柄还包括第一防转组件,所述第一防转组件穿过第一防转接口与左曲柄可拆卸卡接,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管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二防转接口,所述右曲柄还包括第二防转组件,所述第二防转组件穿过第二防转接口与右曲柄可拆卸卡接,并对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车尾组件包括:车架、悬挂架、左轮臂、右轮臂、左后轮和右后轮;
所述悬挂架包括左连接口、右连接口和连接杆,该悬挂架整体呈倒“T”型;所述左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左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左连接口,该左轮臂能以所述左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所述右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右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右连接口,所述右轮臂能以所述右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
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
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均具有使用状态位置以及折叠状态位置;当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整体呈外“八”字形,当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所述左后轮、所述右后轮和所述车架整体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车头组件包括:车头管、V型接头、左把手、右把手;其中,
所述V型接头连接在所述车头管顶端,该V型接头具有斜向下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
所述左把手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左把手能以所述第一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所述第一连接口旋转;所述右把手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右把手能以所述第二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所述第二连接口旋转;
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均具有使用状态位置以及折叠状态位置;当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所述左把手、所述右把手和所述车头管整体呈“Y”形,当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整体均与所述车头管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传动结构和车架之间连接的避震组件,可以降低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路面的冲击,提高舒适性;折叠时,所述车头组件绕其连接端向前轮组件前侧折叠,所述车尾组件绕其连接端向前轮组件后侧折叠且部分卡入前轮组件的双轮之间,所述驱动组件折于所述前轮组件侧方,使得整车整体形成车头组件、车身组件和车尾组件依次围绕在前轮组件外周、驱动组件围绕在前轮组件侧方的折叠结构。折叠后,整车只比前轮组件的轮子略大一些,例如,将前轮组件的轮子做成9寸时,折叠后整车只比A4纸略大,可以放入背包,非常方便收纳和携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图;
图4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折叠自行车折叠效果图;
图6为实施例中避震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实施例中驱动结构的结构爆炸图;
图8为实施例中车尾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9为另一实施例中车尾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0为实施例中车头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11为实施例中车把手的结构爆炸图;
图12为实施例中V型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前轮组件; 101、前轮;
20、传动结构; 201、驱动轴;
30、车头组件;301、车头管;302、V型接头;3021、第一连接口;30211、第一限位缺口;30212、第二限位缺口;3022、第二连接口;30221、第三限位缺口;30222、第四限位缺口;303、左把手;3031、第三接头;30311、第一开口;30312、第一限位钩;3032、第一限位环;3033、第一限位螺丝;3034、第三弹簧;304、右把手;3041、第四接头;30411、第二开口;30412、第二限位钩;3042、第二限位环;3043、第二限位螺丝;3044、第四弹簧;
40、避震组件;401、避震器;4011、第一轴孔;4012、第二轴孔;402、避震器支架;4021、避震器左支架;4022、避震器右支架;403、第一避震连杆;4031、第一左避震连杆;4032、第一右避震连杆;404、第二避震连杆;4041、第二左避震连杆;4042、第二右避震连杆;405、快拆开关;4051、螺杆;4052、限位螺帽;40521、内凹槽;4053、锁定杆;4054、回位弹簧;406、连接轴;
50、车尾组件;501、车架;5011、U型开口;50111、限位凸起;5012、连接孔;502、悬挂架;5021、左连接口;5022、右连接口;5023、连接杆;503、左轮臂;5031、第一轮叉;5032、第一接头;5033、第一定位件;50331、第一限位盖;503311、第一限位凸块;503312、第一连接轴;50332、第一弹簧;50333、第一螺丝;50334、第一固定轴;50335、第一定位件轴承;504、右轮臂;5041、第二轮叉;5042、第二接头;5043、第二定位件;50431、第二限位盖;504312、第二连接轴;50432、第二弹簧;50433、第二螺丝;50434、第二固定轴;50435、第二定位件轴承;505、左后轮;506、右后轮;
60、驱动组件;601、左曲柄;6011、第一连接管;60111、第一接口;60112、第二接口;60113、第一防转接口;6012、左脚踏;60121、第一连接套;6013、第一防转组件;60131、弹片;60132、第一防转挡片;60133、螺丝;602、右曲柄;6021、第二连接管;60211、第三接口;60212、第四接口;60213、第二防转接口;6022、右脚踏;60221、第二连接套;6023、第二防转组件;603、第一下限位部;6031、第一弹性块;604、第二下限位部;6041、第二弹性块;605、第一棘轮;6051、第一齿座;6052、第一弹片;6053、第一棘齿;6054、第一齿套;606、第二棘轮;6061、第二齿座;6062、第二弹片;6063、第二棘齿;6064、第二齿套;607、第一上限位部;6071、第一扭簧;6072、第一限位爪;608、第二上限位部;6081、第二扭簧;6082、第二限位爪;
70、轴承;701、第一镶套;702、第二镶套。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两个前轮101、传动结构20、车头组件30、避震组件40、设有后轮的车尾组件50和驱动组件60;
传动结构20一端设有驱动轴201,另一端设有从动轴,两个前轮101分别连接从动轴,形成两个前轮101间隔布置、且传动结构20部分位于两个前轮101之间的前轮组件10;驱动组件60可折叠连接驱动轴201,并可折于前轮组件10侧方;
传动结构20的外壳活动连接避震组件40,车尾组件50可折叠连接避震组件40,该车尾组件50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两个前轮101之间,且后轮可折至与两个前轮101平行;车头组件30可折叠连接在避震组件40上,该车头组件30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与前轮101紧贴。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结构20中设有驱动轴201和从动轴,驱动轴201通过传动结构20内部传递动力到从动轴,进而从动轴可以带动前轮101运动。传动结构20与避震组件40为活动连接,当前轮101发生震动可通过避震组件40缓冲,提高自行车的行驶舒适性。上述驱动组件60,指的是左曲柄601和右曲柄602,与常规绕圈骑行的曲柄不同,本发明的曲柄是一种上下踩踏的骑行方式,折叠时,左曲柄601折叠于左边的一个前轮101的左侧,右曲柄602折叠于右边的一个前轮101的右侧,即驱动组件60折于前轮组件10侧方。上述车头组件30,指的是自行车的车把手,以及和把手连接和车头管301,其中,车头管301可伸缩,如图5所示,车把手可以设置成折叠后与车头管301平行的结构;也可以设置成折叠后与车头管301垂直的结构,前者折叠后,可以紧贴前轮101,后者折叠后,车头管301和车把手成L形,折叠后紧贴并围绕前轮101。上述车尾组件50,包括车架501和后轮,车架501可以是一根横梁,后轮则连接在横梁尾部;折叠时,车架501卡入两个前轮101之间,后轮则折叠在前轮101侧方,并与前轮101平行。综上,本发明提出的折叠自行车在折叠时,车头组件30绕其连接端向前轮组件10前侧折叠,车尾组件50绕其连接端向前轮组件10后侧折叠且部分卡入前轮组件10的双轮之间,驱动组件60折于前轮组件10侧方,使得整车整体形成车头组件30、车身组件和车尾组件50依次围绕在前轮组件10外周、驱动组件60围绕在前轮组件10侧方的折叠结构,具有折叠后占用空间小,易于携带和存放的特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避震组件40包括避震器401、避震器支架402、第一避震连杆403和第二避震连杆404;
避震器401设置在避震器支架402内,该避震器401具有一活动端,且该活动端的顶部设有第一轴孔4011,第一避震连杆403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402上,该第一避震连杆403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4011,其另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传动结构20;
第二避震连杆404的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402上,另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传动结构20。
在本实施例中,避震器401安装在避震器支架402内部,避震器401的活动端顶部设有第一轴孔4011,第一避震连杆403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402上,该第一避震连杆403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4011,其另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传动结构20,即传动结构20可通过避震器支架402、第一避震连杆403和避震器401的活动端连接形成避震结构,缓冲传动结构20上的震动,提高骑行的舒适性。上述轴承70包括第一镶套701和第二镶套702,如图6,第二镶套702套接在第一镶套701内,且第一镶套701和第二镶套702之间可以相互滑动,减少了第一避震连杆403在避震过程中的磨损,方便通过定期更换第一镶套701或第二镶套702部件保持避震效果。第二避震连杆404的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402上,该第二避震连杆404的另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传动结构20,参考图4和图6,即传动结构20与避震器支架402、第一避震连杆403、第二避震连杆404和避震器401连接形成一个由第一避震连杆403和第二避震连杆404组成避震结构,进一步加强整车的避震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避震器支架402包括避震器左支架4021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第一避震连杆403包括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和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第二避震连杆404包括第二左避震连杆4041和第二右避震连杆4042;
避震器左支架4021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对称设置,避震器401位于避震器左支架4021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之间;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到避震器左支架4021上,该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4011,其另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传动结构20;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到避震器右支架4022上,该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4011,其另一端通过轴承70活动连接传动结构20;
避震器401底端设有第二轴孔4012,并通过连接轴406依次穿过避震器左支架4021的另一端、第二轴孔4012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第二左避震连杆4041一端通过轴承70连接避震器左支架4021,其另一端通过轴承70连接传动结构20;
第二右避震连杆4042一端通过轴承70连接避震器右支架4022,其另一端通过轴承70连接传动结构20。
在本实施例中,避震器支架402包括避震器左支架4021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第一避震连杆403包括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和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且上述避震器左支架4021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对称设置,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和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对称设置。避震器左支架4021的一端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对称的一端通过轴承70连接在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上和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对称的位置上,参考图1和图6,即避震器左支架4021的一端与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的中部位置通过轴承70连接,对称的,避震器右支架4022的一端与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的中部位置通过轴承70连接,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和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两者两边均分别连接避震器401和传动结构20,因此避震器401和传动结构20可沿第一左避震连杆4031和第一右避震连杆4032的中部位置类似跷跷板,两端之间起伏活动,使得整车的震动被避震器401适当缓冲。更具体的,避震器401的底端设有第二轴孔4012,并通过连接轴406依次穿过避震器左支架4021的另一端、第二轴孔4012和避震器右支架4022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参考图1、图4和图6,上述连接轴406通过避震器401上的第二轴孔4012和连接孔5012,将避震器左支架4021、避震器右支架4022、避震器401和车架501活动连接在一起,将车架501、避震组件40和传动结构20进行连接。上述第二避震连杆404包括第二左避震连杆4041和第二右避震连杆4042,第二左避震连杆4041一端通过轴承70与避震器左支架4021进行连接,第二左避震连杆4041另一端通过轴承70与传动结构20连接;对称的,第二右避震连杆4042一端通过轴承70与避震器右支架4022连接,第二右避震连杆4042另一端通过轴承70与传动结构20连接,形成第二左避震连杆4041和第二右避震连杆4042的双臂支撑结构,使得震动过程中受力更为均匀,提升避震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尾组件50的前端设U型开口5011和连接孔5012,避震组件40上分别设置有与U型开口5011可拆卸连接的快拆开关405以及与连接孔5012活动连接的连接轴406;
U型开口501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50111,快拆开关405包括一螺杆4051,该螺杆4051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4052,限位螺帽4052的内侧设有与限位凸起50111相配合的内凹槽40521;
快拆开关405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内凹槽40521与限位凸起50111卡接,可将快拆开关405限制在U型开口5011内;开启状态时,内凹槽40521与限位凸起50111分离,可将螺杆4051与U型开口5011分开,使车架501可绕连接轴406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和图8,车尾组件50的前端设U型开口5011和连接孔5012,即U型开口5011和连接孔5012均是在车架501的前端。车架501可以是整体类似横梁的结构,起到连接后轮和避震组件40的作用,避震组件40的支架与车架501的连接孔5012通过连接轴406活动连接,快拆开关405设置在避震组件40的支架上,车架501上的U型开口5011可以卡在螺杆4051上进行固定,螺杆4051的作用类似于固定销,可以将避震组件40与车架501的活动连接关系限位成固定连接。相反的,将U型开口5011与螺杆4051分离即可使其重新变为活动连接状态,使用时,需要将上述折叠自行车折叠时,将快拆开关405上螺杆4051两端的限位螺帽4052调松,此时限位螺帽4052内侧的内凹槽40521与U型开口5011外侧的U形的限位凸起50111分离,U型开口5011即不再受到内凹槽40521的限位,U型开口5011即可与螺杆4051分离,使避震组件40与车架501之间仅剩连接轴406连接,以实现转动折叠,相应地,在固定时则将快拆开
关上螺杆4051两端的限位螺帽4052锁紧,使限位螺帽4052的内凹槽40521与U型开口5011的限位凸起50111卡接,使U型开口5011卡住螺杆4051以实现固定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快拆开关405还包括锁定杆4053和两个回位弹簧4054;
锁定杆4053设置在螺杆4051的一端;两个回位弹簧4054均套接在螺杆4051上,且其中一个回位弹簧4054一端抵接避震器左支架4021,另一端抵接左侧的限位螺帽4052,另一个回位弹簧4054一端抵接避震器右支架4022,另一端抵接右侧的限位螺帽4052。
在本实施例中,将快拆开关405上螺杆4051其中一端装上锁定杆4053,可以通过扳动锁定杆4053实现快速分离螺杆4051和U型开口5011,对于靠近锁定杆4053的一个限位螺帽4052,可以设置一个圆弧部,使得锁定杆4053在锁定状态中不易因震动而发生松动。在限位螺帽4052与避震组件40之间的螺杆4051的两边上,均套接一个回位弹簧4054,方便锁定杆4053放开时可以使得限位螺帽4052快速弹开,解除内凹槽40521与限位凸起50111的限位状态,实现快速折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60包括左曲柄601、右曲柄602、第一下限位部603和第二下限位部604;
左曲柄601通过第一棘轮605连接驱动轴201的左端,右曲柄602通过第二棘轮606连接驱动轴201的右端;
第一下限位部603设置于传动结构20和左曲柄601之间的第一位置,用于对左曲柄601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第二下限位部604设置于传动结构20和右曲柄602之间的第二位置,用于对右曲柄602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
驱动组件60还包括第一上限位部607和第二上限位部608;第一上限位部607设置在传动结构20的左侧面靠近驱动轴201左端位置,用于对左曲柄601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第二上限位部608设置在传动结构20的右侧面靠近驱动轴201右端位置,用于对右曲柄602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更具体的,连接轴406的左端连接有第一下限位部603,第一下限位部603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块6031,左曲柄601位于旋转下限位置时与第一弹性块6031抵接;连接轴406的右端连接有第二下限位部604,第二下限位部604的端部设有第二弹性块6041,右曲柄602位于旋转下限位置时与第二弹性块6041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区别于传统的踩踏式自行车,传统的踩踏式自行车左右两边的曲柄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循环完整的圆周运动,但上述折叠自行车的左曲柄601和右曲柄602是上下交替往复做曲线运动,因而在自行车的曲柄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曲柄继续做圆周运动,使运动幅度过大让使用者难以掌握平衡,所以需要设置下限位部对其进行限位。当使用者需要休息时,下限位部也可以对曲柄进行支撑,具体来讲,驱动轴201的两端分别连接左曲柄601和右曲柄602,将两边曲柄的动力传递给中部连接的传动结构20,再带动左前轮101和右前轮101转动。左曲柄601和右曲柄602的前端分别连接在传动结构20的两侧位于传动结构20上端靠近上部的位置,连接轴406则位于传动结构20上端靠近下部的位置。参考图1、图4和图7,以左曲柄601和第一下限位部603为例,右曲柄602和第二下限位部604类似,当左曲柄601与第一下限位部603抵接时,左曲柄601位于其旋转下限位置,此时第一下限位部603尽量靠近左曲柄601的中部,避免左曲柄601在受力时力臂过长导致第一下限位部603或左曲柄601与传动结构20的连接处承受的压力过大,若左曲柄601或传动结构20所使用的材质强度不够时,容易发生断裂危险。此外,在第一下限位部603的端部设置第一弹性块6031,可以在左曲柄601与第一下限位部603抵接时形成缓冲作用,既可以对左曲柄601形成保护,又便于人站着骑行,让具有弹性的第一弹性块6031,能起到一定的避震缓冲作用。以坐标原点位于传动轴上,X轴朝向车前方为例,左曲柄601和右曲柄602的下限位置可以设置在与水平面夹角为180度角至240度角,骑行时,用户大概在100度左右的范围踩踏,例如在135度角至225度角的范围蹬踩,是可以始终踩踏在最高效的角度区间,上下的复位也比起360度的圆周运动节约了很多空转行程。这种情况下,曲柄可以比普通自行车的曲柄做得更长,根据杠杆原理,力臂越长越省力,而普通自行车由于是曲柄绕圈工作,且保证曲柄不能打到地上,也就限制了其长度。另外,这种上下踩踏更合适于站着骑行,因此也充分利用了人的自身重力,因此骑起来也更轻松,站着骑行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综合以上三点这个踩踏系统比起普通自行车效率提高50%以上。
参考图7,以第一棘轮605为例,第二棘轮606类似,第一棘轮605包括第一齿座6051、第一弹片6052、第一棘齿6053和第一齿套6054,第二棘轮606包括第二齿座6061、第二弹片6062、第二棘齿6063和第二齿套6064,第一棘轮605通过配置在左曲柄601前端内部的第一齿套6054,配合卡接于驱动轴201左端的第一齿座6051实现左曲柄601的单向旋转,即通过第一棘齿6053卡在第一齿座6051上,第一弹片6052一端抵接第一棘齿6053,另一端抵接第一齿座6051,使第一棘齿6053与第一齿套6054啮合实现单向锁止。具体使用时,左曲柄601由上往下运动时,左曲柄601与驱动轴201为锁止状态,左曲柄601带动驱动轴201旋转,驱动轴201带动从动轴,实现动力输入;左曲柄601由下往上运动时,左曲柄601与驱动轴201为非锁止状态,左曲柄601向上回位而驱动轴201不转,即由下往上运动为左曲柄601的空转行程。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第一弹片6052和第一棘齿605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等等。
另外,左曲柄601的前端设有第一连接套60121,第一连接套60121套接在第一棘轮605上,第一连接套60121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块;
第一上限位部607包括第一扭簧6071和第一限位爪6072,该第一限位爪6072具有凸出的第一爪端,第一限位爪6072可转动套接到驱动机构上,第一扭簧6071的一端与第一限位爪6072卡接,另一端卡接在驱动机构上,将第一爪端限位至对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第一限位爪6072可使得第一爪端脱离对第一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右曲柄602的前端设有第二连接套60221,第二连接套60221套接在第二棘轮606上,第二连接套60221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块;
第二上限位部608包括第二扭簧6081和第二限位爪6082,该第二限位爪6082具有凸出的第二爪端,第二限位爪6082可转动套接到驱动机构上,第二扭簧6081的一端与第二限位爪6082卡接,另一端卡接在驱动机构上,将第二爪端限位至对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转动第二限位爪6082可使得第二爪端脱离对第二限位块的限位位置;
驱动轴201的左端套设有第三扭簧,第三扭簧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套60121卡接,另一端与驱动机构卡接;
驱动轴201的右端套设有第四扭簧,第四扭簧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套60221卡接,另一端与驱动机构卡接。
以左曲柄601为例,右曲柄602类似,左曲柄601的前端即左曲柄601与驱动轴201连接的一端为第一连接套60121,第一连接套60121为空心的管状,套接在第一棘轮605上,第一连接套60121内壁上设有齿状结构,能够与第一齿套6054相配合,第一限位爪6072的第一爪端抵接在第一连接套60121的外表面,随着第一连接套60121向上转动,第一限位块会与第一限位爪6072的第一爪端抵接,第一限位爪6072形成对第一限位块的限位,参考图1至图4,第一扭簧6071的一端卡接在的第一限位爪6072上,另一端则卡接在传动结构20的外壳上,当转动第一限位爪6072时,带动第一扭簧6071扭转产生弹性势能,松开第一限位爪6072后,第一扭簧6071带动第一限位爪6072恢复原位。在需要对折叠自行车进行折叠时,可以将第一限位爪6072向上转动使第一爪端远离第一限位块的转动路径,使其不再能对第一限位块形成阻挡,则左曲柄601可以无阻碍向上向前方旋转折叠到左前轮101的侧面。
为了使左曲柄601和右曲柄602能够在结束向下做工的过程后可以自动向上复位,驱动轴201的两端分别设置了与其相应配合的第三扭簧和第四扭簧,以左曲柄601一侧为例,当左曲柄601被踩踏向下转动时,带动第三扭簧转动扭紧,此时第三扭簧不断积蓄弹性势能,当使用者转换重心对右曲柄602施力踩踏时,左曲柄601不受向下的力,此时第三扭簧的弹性势能被释放,带动左曲柄601向上转动恢复原位,便于使用者来回踩踏进行骑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左曲柄601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管6011,第一连接管6011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接口60111和第二接口60112,第一接口60111套接左曲柄601,第二接口60112连接有左脚踏6012,左脚踏6012可绕左曲柄601的后端折叠;
右曲柄602的后端设有第二连接管6021,第二连接管6021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三接口60211和第四接口60212,第三接口60211套接右曲柄602,第四接口60212连接有右脚踏6022,右脚踏6022可绕右曲柄602的后端折叠;
第一连接管6011还包括第一防转接口60113,左曲柄601还包括第一防转组件6013,第一防转组件6013穿过第一防转接口60113与左曲柄601可拆卸卡接,并对第一连接管6011进行限位;
第二连接管6021还包括第二防转接口60213,右曲柄602还包括第二防转组件6023,第二防转组件6023穿过第二防转接口60213与右曲柄602可拆卸卡接,并对第二连接管6021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附图7,以第一连接管6011为例,第二连接管6021类似,第一连接管6011为“T”型或者“L”型的连接管,第一连接管6011的两端管口轴线相互垂直,第一连接管6011的一端套接在左曲柄601的后端上,第一连接管6011能以左曲柄601的后端的轴线为轴转动,同理,第一连接管6011的另一端则连接在左脚踏6012的一端上,左脚踏6012整体能绕着左曲柄601后端的轴线转动。在对上述折叠自行车进行折叠时,将第一连接管6011向上转动90°能使左脚踏6012平行贴合在左前轮101的左侧;此外,为了在使用时左脚踏6012能对使用者的足部形成支撑,第一连接管6011上还设置有用于防止第一连接管6011转动的机构。第一防转组件6013是具有周向限位结构的一个零部件或者几个零部件的组合,第一防转组件6013由弹片60131、第一防转挡片60132和螺丝60133组成,其中第一防转挡片60132内侧设置有一个向内凸起的四边形凸块,而左曲柄601的末端的端面这一侧设置有一个四边形凹槽,通过四边形凸块和四边形凹槽卡接再由螺丝60133穿过该第一防转挡片60132固定到左曲柄601的末端,这样第一防转挡片60132就不能周向旋转了,此时,弹片60131夹在第一防转挡片60132和第一连接管6011之间,用以增大第一连接管6011的转动摩擦力,即只有在使用时很用力扳动左脚踏6012时,左脚踏6012才能够旋转。第一连接管6011和左曲柄601的末端也可以相互设置一些卡块,即在第一连接管6011的内侧壁和左曲柄601的末端的外侧壁设置相互配合的卡块,以在左脚踏6012向外折叠至与水平面平行的位置时对其进行限位,第二连接管6021一侧与第一连接管6011类似,不再重复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尾组件50包括:车架501、悬挂架502、左轮臂503、右轮臂504、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
悬挂架502包括左连接口5021、右连接口5022和连接杆5023,该悬挂架502整体呈倒“T”型;左轮臂503一端连接左后轮505,另一端连接左连接口5021,该左轮臂503能以左连接口5021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右轮臂504一端连接右后轮506,另一端连接右连接口5022,右轮臂504能以右连接口5022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
连接杆5023与车架501活动连接;
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均具有使用状态位置以及折叠状态位置;当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整体呈外“八”字形,当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左后轮505、右后轮506和车架501整体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图8和图9,上述悬挂架502可以是一体成型件,也可以是几个零部件之间焊接、拼接形成,可以是“V”型件,也可以是“T”型件,连接杆5023通过旋转轴连接到车架501上之后,此时连接杆5023具有引导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转向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悬挂架502左端和右端略微向上倾斜,而对应的左轮臂503连接左后轮505的一端略微向下倾斜,与悬挂架502左端连接,右轮臂504具体结构与左轮臂503类似。在连接后,当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整体呈外“八”字形,此时,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均处于悬挂架502下方。当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左后轮505和左前轮101及右后轮506和右前轮101是整体平行,此时,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均处于悬挂架502前方。上述使用状态位置和折叠状态位置,指的是左后轮505和右后轮506的两个不同固定位置。由于两轮折叠后,呈平行状态,比折叠前整体结构收紧,占用空间减小,并可以作为支撑轮使用;此外,左轮臂503连接左后轮505的一端设有第一轮叉5031,左后轮505通过轮轴配合螺钉连接在第一轮叉5031上;右轮臂504连接右后轮506的一端设有第二轮叉5041,右后轮506通过轮轴配合螺钉连接在第二轮叉5041上。
参照图8,左轮臂503连接左连接口5021的一端设有第一接头5032,第一接头5032通过第一定位件5033连接左连接口5021,第一定位件5033在其外端具有第一卡接位和第二卡接位;右轮臂504连接右连接口5022的一端设有第二接头5042,第二接头5042通过第二定位件5043连接右连接口5022,第二定位件5043在其外端具有第三卡接位和第四卡接位;
当左轮和右轮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第一接头5032和左连接口5021卡接于第一卡接位,第二接头5042和右连接口5022卡接于第三卡接位;当左轮和右轮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第一接头5032和左连接口5021卡接于第二卡接位,第二接头5042和右连接口5022卡接于第四卡接位。
上述第一定位件5033包括:第一限位盖50331、第一弹簧50332、第一螺丝50333和第一固定轴50334,第一限位盖50331的盖板内侧设有第一限位凸块503311以及一内空的第一连接轴503312;第二定位件5043包括:第二限位盖50431、第二弹簧50432、第二螺丝50433和第二固定轴50434,第二限位盖50431的盖板内侧设有第二限位凸块以及一内空的第二连接轴504312;其中,
第一固定轴50334连接左连接口5021,第一接头5032套接在第一固定轴50334上,第一卡接位为第一接头5032的外端上的第一缺口,第二卡接位为第一接头5032的外端上的第二缺口,第一连接轴503312插入第一固定轴50334并与其周向卡接,第一螺丝50333穿过第一连接轴503312底部连接第一固定轴50334,第一弹簧50332一端与第一连接轴503312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第一螺丝50333的螺帽抵接;
第二固定轴50434连接右连接口5022,第二接头5042套接在第二固定轴50434上,第三卡接位为第一接头5032的外端上的第三缺口,第四卡接位为第二接头5042的外端上的第四缺口,第二连接轴504312插入第二固定轴50434并与其周向卡接,第二螺丝50433穿过第二连接轴504312底部连接第二固定轴50434,第二弹簧50432一端与第二连接轴504312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第二螺丝50433的螺帽抵接;
当左轮和右轮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第一限位凸块503311与第一缺口卡接,第二限位凸块与第三缺口卡接;当左轮和右轮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第一限位凸块503311与第三缺口卡接,第二限位凸块与第四缺口卡接。
第一定位件5033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定位件轴承50335;第二定位件5043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定位件轴承50435;
第一定位件轴承50335卡接在第一固定轴50334上,第一接头5032与第一定位件轴承50335活动连接,第二定位件轴承50435卡接在第二固定轴50434上,第二接头5042与第二定位件轴承50435活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车头组件30包括:车头管301、V型接头302、左把手303、右把手304;其中,
V型接头302连接在车头管301顶端,该V型接头302具有斜向下的第一连接口3021和第二连接口3022;
左把手303活动连接第一连接口3021,左把手303能以第一连接口3021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第一连接口3021旋转;右把手304活动连接第二连接口3022,右把手304能以第二连接口3022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第二连接口3022旋转;
左把手303和右把手304均具有使用状态位置以及折叠状态位置;当左把手303和右把手304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左把手303、右把手304和车头管301整体呈“Y”形,当左把手303和右把手304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左把手303和右把手304整体均与车头管301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左把手303一端设有第三接头3031,右把手304一端设有第四接头3041;左把手303还包括:第一限位环3032和第一限位螺丝3033;右把手304还包括:第二限位环3042和第二限位螺丝3043;其中,
第三接头3031的侧壁上设有一对由一侧穿过对侧的第一开口30311,第四接头3041的侧壁上设有一对由一侧穿过对侧的第二开口30411;第一连接口3021侧壁上设有一对第一限位缺口30211以及一对第二限位缺口30212,第二连接口3022侧壁上设有一对第三限位缺口30221以及一对第四限位缺口30222;
第一限位螺丝3033由第一限位环3032一侧穿入,穿过第一开口30311并固定于第一限位环3032另一侧,将第一限位环3032套接在第三接头3031上,第二限位螺丝3043由第二限位环3042一侧穿入,穿过第二开口30411并固定于第二限位环3042另一侧,将第二限位环3042套接在第四接头3041上;
当左把手303和右把手304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第一开口30311对应第一限位缺口30211,第一限位环3032卡接于第一连接口3021外侧,第一限位螺丝3033卡接到第一限位缺口30211上;第二开口30411对应第三限位缺口30221,第二限位环3042卡接于第二连接口3022外侧,第二限位螺丝3043卡接到第三限位缺口30221上;当左把手303和右把手304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第一开口30311对应第二限位缺口30212,第一限位环3032卡接于第一连接口3021外侧,第一限位螺丝3033卡接到第二限位缺口30212上;第二开口30411对应第四限位缺口30222,第二限位环3042卡接于第二连接口3022外侧,第二限位螺丝3043卡接到第四限位缺口30222上。
以左把手303为例进行说明:上述第一开口30311是以第三接头3031的轴线做为对称轴的一对开口,第一限位螺丝3033可以在第一开口30311内左右滑动,相当于第一开口30311形成了第一限位螺丝3033的滑槽,可以通过外力,例如用户用手就可以在第一开口30311内扳动第一限位螺丝3033左右运动,使得第一限位螺丝3033可以在第一开口30311内左右滑动。当需要在使用状态位置固定左把手303时,只需要在使用状态位置将左把手303的第三接头3031插入到第一连接口3021,此时,第一开口30311的靠近第一限位缺口30211的一侧就与第一限位缺口30211对齐,之后将第一限位螺丝3033扳动到第一限位缺口30211上进行卡接,这样,左把手303就固定住了。值得一提的时,第一限位螺丝3033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连接第一限位缺口30211,另外还可以如后续实施例介绍的通过弹簧来辅助连接。拆卸时,只需要将第一限位螺丝3033从第一限位缺口30211上拔出,左把手303就可以进行旋转收纳了。左把手303固定在折叠状态位置与上述原理类似,不再赘述;同理,右把手304在使用状态位置和折叠状态位置的固定与拆卸原理,均与左把手303的原理类似,不再赘述。另外,第一限位缺口30211和第二限位缺口30212可以相邻布置,即第一限位缺口30211旁边就是第二限位缺口30212,具体可以如图12所示,这种情况下,左把手303的使用状态位置略微向车头前方倾斜,用户手往前伸操控车把,整车整体可以做得更小,倾斜效果可以如附图5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左把手303还包括:第三弹簧3034;右把手304还包括:第四弹簧3044;其中,
第三接头3031内部设有第一限位钩30312,第三弹簧3034一端连接第一限位钩30312,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螺丝3033;
第四接头3041内部设有第二限位钩30412,第四弹簧3044一端连接第二限位钩30412,另一端连接第二限位螺丝3043。
在本实施例中,以左把手303为例进行说明,右把手304结构与左把手303对称,可以类推。上述第三接头3031是管状接头,其内部可以容纳刹车线穿过。第一限位钩30312是布置于第三接头3031内部且靠近第三接头3031的开口的位置,第一开口30311是布置在第三接头3031相较于第一限位钩30312更靠里的位置,这样,在第三弹簧3034一端连接第一限位钩30312,另一端连接第一限位螺丝3033时,第三弹簧3034处于被拉伸状态,始终能够产生一个弹力,将第一限位螺丝3033往第一限位钩30312方向拉。由于第三接头3031是插入第一连接口3021进行连接的,连接时,第一限位钩30312位于第一限位缺口30211内侧,即始终产生一个拉力将第一限位螺丝3033卡在第一限位缺口30211上,防止第一限位螺丝3033脱离第一限位缺口30211。第一限位螺丝3033连接第二限位缺口30212的情况与上述类似,不再赘述。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申请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前轮、传动结构、车头组件、避震组件、设有后轮的车尾组件和驱动组件;
所述传动结构一端设有驱动轴,另一端设有从动轴,两个所述前轮分别连接所述从动轴,形成两个前轮间隔布置、且所述传动结构部分位于两个前轮之间的前轮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可折叠连接所述驱动轴,并可折于所述前轮组件侧方;
所述传动结构的外壳活动连接所述避震组件,所述车尾组件可折叠连接所述避震组件,该车尾组件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两个前轮之间,且所述后轮可折至与两个前轮平行;所述车头组件可折叠连接在所述避震组件上,该车头组件可绕其连接端折叠至与所述前轮紧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组件包括避震器、避震器支架、第一避震连杆和第二避震连杆;
所述避震器设置在避震器支架内,该避震器具有一活动端,且该活动端的顶部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避震连杆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上,该第一避震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其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
所述第二避震连杆的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支架上,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器支架包括避震器左支架和避震器右支架,所述第一避震连杆包括第一左避震连杆和第一右避震连杆,所述第二避震连杆包括第二左避震连杆和第二右避震连杆;
所述避震器左支架和避震器右支架对称设置,所述避震器位于所述避震器左支架和避震器右支架之间;所述第一左避震连杆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左支架上,该第一左避震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其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所述第一右避震连杆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避震器右支架上,该第一右避震连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轴孔,其另一端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传动结构;
所述避震器底端设有第二轴孔,并通过连接轴依次穿过所述避震器左支架的另一端、第二轴孔和避震器右支架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左避震连杆一端通过轴承连接避震器左支架,其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传动结构;
所述第二右避震连杆一端通过轴承连接避震器右支架,其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传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尾组件的前端设U型开口和连接孔,所述避震组件上分别设置有与U型开口可拆卸连接的快拆开关以及与所述连接孔活动连接所述连接轴;
所述U型开口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快拆开关包括一螺杆,该螺杆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帽,所述限位螺帽的内侧设有与限位凸起相配合的内凹槽;
所述快拆开关具有开启、闭合两种状态,闭合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限位凸起卡接,可将所述快拆开关限制在U型开口内;开启状态时,所述内凹槽与限位凸起分离,可将所述螺杆与U型开口分开,使车架可绕所述连接轴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拆开关还包括锁定杆和回位弹簧;
所述锁定杆设置在所述螺杆的一端;两个所述回位弹簧均套接在所述螺杆上,且其中一个所述回位弹簧一端抵接所述避震器左支架,另一端抵接左侧的限位螺帽,另一个所述回位弹簧一端抵接所述避震器右支架,另一端抵接右侧的限位螺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左曲柄、右曲柄、第一下限位部和第二下限位部;
所述左曲柄通过第一棘轮连接驱动轴的左端,所述右曲柄通过第二棘轮连接驱动轴的右端;
所述第一下限位部设置于所述传动结构和所述左曲柄之间的第一位置,用于对所述左曲柄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所述第二下限位部设置于所述传动结构和所述右曲柄之间的第二位置,用于对所述右曲柄的旋转下限位置进行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上限位部和第二上限位部;所述第一上限位部设置在传动结构的左侧面靠近驱动轴左端位置,用于对所述左曲柄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上限位部设置在传动结构的右侧面靠近驱动轴右端位置,用于对所述右曲柄的旋转上限位置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曲柄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套接左曲柄,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有左脚踏,所述左脚踏可绕左曲柄的后端折叠;
所述右曲柄的后端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具有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套接右曲柄,所述第四接口连接有右脚踏,所述右脚踏可绕右曲柄的后端折叠;
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一防转接口,所述左曲柄还包括第一防转组件,所述第一防转组件穿过第一防转接口与左曲柄可拆卸卡接,并对所述第一连接管进行限位;
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二防转接口,所述右曲柄还包括第二防转组件,所述第二防转组件穿过第二防转接口与右曲柄可拆卸卡接,并对所述第二连接管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尾组件包括:车架、悬挂架、左轮臂、右轮臂、左后轮和右后轮;
所述悬挂架包括左连接口、右连接口和连接杆,该悬挂架整体呈倒“T”型;所述左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左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左连接口,该左轮臂能以所述左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所述右轮臂一端连接所述右后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右连接口,所述右轮臂能以所述右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旋转;
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车架活动连接;
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均具有使用状态位置以及折叠状态位置;当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整体呈外“八”字形,当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所述左后轮、所述右后轮和所述车架整体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组件包括:车头管、V型接头、左把手、右把手;其中,
所述V型接头连接在所述车头管顶端,该V型接头具有斜向下的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
所述左把手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左把手能以所述第一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所述第一连接口旋转;所述右把手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右把手能以所述第二连接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绕所述第二连接口旋转;
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均具有使用状态位置以及折叠状态位置;当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均处于使用状态位置时,所述左把手、所述右把手和所述车头管整体呈“Y”形,当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均处于折叠状态位置时,所述左把手和所述右把手整体均与所述车头管平行。
CN202310145461.7A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折叠自行车 Pending CN1160019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5461.7A CN116001963A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折叠自行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5461.7A CN116001963A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折叠自行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1963A true CN116001963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27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5461.7A Pending CN116001963A (zh) 2023-02-21 2023-02-21 一种折叠自行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019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70845B1 (en) Bicycle frame
US7992889B2 (en) Convertible stroller-cycle
KR100646019B1 (ko) 접철식 자전거
JP4686765B2 (ja) 三輪車
US4417745A (en) Folding bicycle
US5924713A (en) Auxiliary steering assembly of tricycle
NZ251158A (en) Shock absorbing bicycle frame: compression shock absorber forces seat and chain stays downwardly via rocker arm pivoted to shock absorber,axle bracket and chain stays
US6769706B2 (en) Pedal powered scooter
KR100908789B1 (ko) 한쌍의 전륜이 구비된 접이식 자전거
US6338393B1 (en) Pivoting frame suspension scooter
US5330219A (en) Flexible and folding bicycle
US20100320717A1 (en) Tricycle with driving units
US20050001404A1 (en) Folding bicycle apparatus and method
RU193884U1 (ru) Тросовый складной самокат
CN219215268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WO2018054113A1 (zh) 一种可折叠滑板车
KR101286225B1 (ko) 다변형 접이식 자전거
CN116001963A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CN219029658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KR200400672Y1 (ko) 휴대용 자전거
CN219029650U (zh) 一种独轮自行车
CN117644934A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
CN219029657U (zh) 一种折叠平衡车
JP3872801B2 (ja) 折りたたみ式自転車
CN117549997A (zh) 一种独轮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