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01535B -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01535B
CN116001535B CN202310317151.9A CN202310317151A CN116001535B CN 116001535 B CN116001535 B CN 116001535B CN 202310317151 A CN202310317151 A CN 202310317151A CN 116001535 B CN116001535 B CN 116001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nshade
screen
auxiliary driving
driving
sunshade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171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01535A (zh
Inventor
苏忠
李明达
赵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Blue Automobile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171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015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01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1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01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01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4Structural elements or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rmal in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80/00Archite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improving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外界环境光强度和副驾遮阳屏的闭合状态;响应于判断出副驾座椅有人、外界环境光强度大于等于预设光强度值,且副驾遮阳屏的状态为闭合时,控制副驾遮阳屏打开,执行遮阳模式。本发明能够根据车外环境光的强度自动控制副驾遮阳屏的展开和闭合。

Description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智能化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通常会在座舱内安装能够旋转的遮阳板,当汽车在强光下行驶时,需要手动将遮阳板朝向前挡风玻璃旋转,以防止强光直射造成的不适。但是,现有的遮阳板需要手动来调节,客户体验较差。为了提高遮阳板的自动化,如专利文献CN115431721A公开的语音控制车辆遮阳板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获取车辆遮阳板附近的光线信息;将所述光线信息与预设光线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唤醒语音助手的触发信号;基于所述触发信号唤醒所述语音助手,采集来自驾驶员的语音控制信号,所述语音控制信号包括打开遮阳板或关闭遮阳板;待接收到所述语音控制信号后,根据所述语音控制信号的类型控制所述遮阳板的打开或关闭。该方法通过语音控制打开或关闭遮阳板,驾驶员可随时语音控制遮阳板,也可通过光线识别提示是否开启遮阳板。但此控制方法仍需要语音来控制。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能根据车外环境光的强度自动控制副驾遮阳屏的展开和闭合。
第一方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外界环境光强度和副驾遮阳屏的闭合状态;
响应于判断出副驾座椅有人、外界环境光强度大于等于预设光强度值,且副驾遮阳屏的状态为闭合时,控制副驾遮阳屏打开,执行遮阳模式;
响应于判断出外界环境光强度小于预设光强度值,且副驾遮阳屏处于遮阳模式时,控制副驾遮阳屏闭合;
其中,副驾遮阳屏用于遮挡光线和播放视频信息,该副驾遮阳屏安装于副驾的车顶棚上,其包括遮阳显示模块以及与遮阳显示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单元;
所述遮阳显示模块包括模块底座、转动机构、显示屏以及模块壳体;所述模块底座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前顶横梁连接的安装结构;所述模块底座的下部与所述模块壳体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组件、电驱动组件以及机构壳体,所述固定组件固定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电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电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机构壳体转动;所述模块壳体上对应所述机构壳体的位置设置有让位槽,所述机构壳体伸出于所述让位槽,所述显示屏的一端与所述机构壳体连接。
第二方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包括:
副驾遮阳屏,用于遮挡光线和播放视频信息,该副驾遮阳屏安装于副驾的车顶棚上,其包括遮阳显示模块以及与遮阳显示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单元;
人体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副驾座椅是否有人;
光感传感器,用于监测外界环境光强度;
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副驾遮阳屏、人体检测模块和光感传感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能执行如本发明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构壳体的左右两侧的主销座和副销座。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马达、齿轮箱以及主轴;所述主轴的远离所述齿轮箱的一端与所述主销座固定连接,所述马达以及齿轮箱均与所述机构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组件还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用于增加所述机构壳体与所述主轴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
可选地,所述机构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套筒、中套筒以及右套筒;所述左套筒的左端设置有左侧转轴,所述主销座上设置有主安装孔,所述左侧转轴与所述主安装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右套筒的右端设置有右侧转轴,所述副销座上设置有副安装孔,所述右侧转轴与所述副安装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
可选地,所述右侧转轴上设置有转动限位件,所述副销座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动限位件配合的转动限位槽。
可选地,所述左套筒以及右套筒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显示屏连接的安装支耳。
可选地,所述电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模块壳体连接;所述右侧转轴的内部设置有线束过孔,所述电路板的线束穿过所述副安装孔以及线束过孔并与所述马达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装饰堵板,所述装饰堵板与所述模块底座连接。
可选地,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镜面反射膜。
第三方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辆,采用如本发明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
第四方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被调用时能执行如本发明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当副驾遮阳屏处于闭合状态时,副驾遮阳屏几乎与车顶棚平行,减少了对于车辆内部空间的占用;当副驾遮阳屏处于打开状态时,副驾遮阳屏与车顶棚形成一定夹角,实现遮阳,仅通过一块副驾遮阳屏就完成遮阳、影音显示的功能,实现了结构一体化和功能最大化,并且能够根据车外环境光的强度自动控制副驾遮阳屏的展开和闭合,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遮阳模式的控制流程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TV模式的控制流程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礼让模式的控制流程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原理框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原理框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原理框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计算副驾遮阳屏的目标转动角度a2的原理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副驾遮阳屏与汽车前顶横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副驾遮阳屏、汽车前顶横梁以及前挡风玻璃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副驾遮阳屏的爆炸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机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右套筒以及副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中所述副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块底座,11-安装结构;2-转动机构,21-主销座,22-副销座,221-转动限位槽,222-副安装孔,23-马达,24-齿轮箱,25-主轴,26-阻尼器,27-机构壳体,271-左套筒,272-中套筒,273-右套筒,2731-右侧转轴,2732-转动限位件,2733-线束过孔,274-安装支耳,28-电路板;3-显示屏,31-镜面反射膜,4-模块壳体,41-让位槽,5-装饰堵板,6-汽车前顶横梁,7-前挡风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外界环境光强度和副驾遮阳屏的闭合状态;
响应于判断出副驾座椅有人、外界环境光强度大于等于预设光强度值,且副驾遮阳屏的状态为闭合时,控制副驾遮阳屏打开,执行遮阳模式(即副驾遮阳屏处于打开并执行遮阳功能);
响应于判断出外界环境光强度小于预设光强度值,且副驾遮阳屏处于遮阳模式时,控制副驾遮阳屏闭合。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包括副驾遮阳屏、人体检测模块、光感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副驾遮阳屏用于遮挡光线和播放视频信息,该副驾遮阳屏安装于副驾的车顶棚上,其包括遮阳显示模块以及与遮阳显示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单元。人体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副驾座椅是否有人。光感传感器用于监测外界环境光强度。控制器分别与副驾遮阳屏、人体检测模块和光感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能执行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采用车机系统(包括语音识别模块)的车机控制器,车机控制器通过CAN线副驾遮阳屏的第一控制单元连接。第一控制单元通过硬线与副驾遮阳屏的转动机构2连接。其中,第一控制单元控制副驾遮阳屏的转动机构2工作,以实现副驾遮阳屏的转动。
如图8至图14所示,所述遮阳显示模块包括模块底座1、转动机构2、显示屏3以及模块壳体4;所述模块底座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前顶横梁6连接的安装结构11;所述模块底座1的下部与所述模块壳体4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转动机构2包括固定组件、电驱动组件以及机构壳体27,所述固定组件固定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电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电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机构壳体27转动;所述模块壳体4上对应所述机构壳体27的位置设置有让位槽41,所述机构壳体27伸出于所述让位槽41,所述显示屏3的一端伸入所述让位槽41并与所述机构壳体27连接。所述安装结构11为两个定位销以及四个螺栓连接孔。
模块底座1通过安装结构11与汽车前顶横梁6连接,能够将该汽车遮阳装置装在副驾驶座的前上方。当汽车遮阳装置在不使用时,显示屏3呈水平姿态面向模块壳体4;当副驾乘员有遮阳需求时,例如汽车在阳光强烈的天气下行驶,能够通过电驱动组件带动机构壳体27转动,机构壳体27带动显示屏3转动,从而使显示屏3朝向靠近前挡风玻璃7的方向转动,直至转动至能够遮挡阳光的角度后悬停,此时能够减少阳光辐射以及防止强光直射副驾乘员,提升副驾乘员的乘车舒适性;当副驾乘员有影音娱乐需求时,能够通过电驱动组件带动机构壳体27转动,机构壳体27带动显示屏3转动,从而使显示屏3朝向靠近前挡风玻璃7的方向转动直至转动至适合观看的角度后悬停,此时能够满足副驾乘员的影音娱乐需求,提升了汽车遮阳装置的功能多样性和实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构壳体27的左右两侧的主销座21和副销座22。主销座21和副销座22分别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机构壳体27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驱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马达23、齿轮箱24以及主轴25;所述主轴25的远离所述齿轮箱24的一端与所述主销座21固定连接,所述马达23以及齿轮箱24均与所述机构壳体27的内壁固定连接。机构壳体27的内部中空,能够用于容纳马达23、齿轮箱24以及阻尼器26。齿轮箱24能够将马达23输出的高转速低力矩转化为低转速高力矩,当马达23工作时,马达23的动力依次传递至齿轮箱24以及主轴25,使得主轴25相对于马达23以及齿轮箱24转动,但是又由于主轴25与主销座21固定连接后,主轴25无法转动,因此马达23工作时,会使得马达23以及齿轮箱24相对于主轴25以及主销座21转动,而马达23以及齿轮箱24均与机构壳体27固定连接,所以马达23工作时能够带动机构壳体27相对于主销座21转动,从而实现显示屏3相对于主销座21以及模块壳体4运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驱动组件还包括阻尼器26,所述阻尼器26用于增加所述机构壳体27与所述主轴25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增加机构壳体27与主轴25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能够使机构壳体27平稳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构壳体27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套筒271、中套筒272以及右套筒273;所述左套筒271的左端设置有左侧转轴,所述主销座21上设置有主安装孔,所述左侧转轴与所述主安装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右套筒273的右端设置有右侧转轴2731,所述副销座22上设置有副安装孔222,所述右侧转轴2731与所述副安装孔2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这种结构设置能够保证机构壳体27能够相对于固定组件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右侧转轴2731上设置有转动限位件2732,所述副销座22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动限位件2732配合的转动限位槽221。转动限位件2732插入转动限位槽221,能够限制右侧转动的转动角度,转动限位件2732从与转动限位槽221的首端相抵靠的位置转动至与转动限位槽221的尾端相抵靠的位置这个过程中,右侧转轴2731转动了170°。
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套筒271以及右套筒273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显示屏3连接的安装支耳274。显示屏3与两个安装支耳274连接后,能够与左套筒271以及右套筒273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电路板28,所述电路板28与所述模块壳体4连接;所述右侧转轴2731的内部设置有线束过孔2733,所述电路板28的线束穿过所述副安装孔222以及线束过孔2733并与所述马达23连接。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空腔内的装饰堵板5,所述装饰堵板5与所述模块底座1连接。装饰堵板5能够用于遮挡模块底座1与汽车前顶横梁6连接处所用的螺栓。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3上设置有镜面反射膜31。显示屏3处于亮屏状态时,镜面反射膜31能够正常透光,不影响副驾乘员观看;当副驾乘员有化妆镜需求时,能够通过电驱动组件带动机构壳体27转动,机构壳体27带动显示屏3转动,从而使显示屏3朝向靠近前挡风玻璃7的方向转动直至转动至面对副驾乘员的角度后悬停,显示屏3处于息屏状态,此时带有镜面反射膜31的显示屏3能够作为化妆镜,满足副驾乘员的化妆镜需求。
本实施例中,一种车辆,采用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
本实施例中,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被调用时能执行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所述副驾遮阳屏还具有TV模式,在TV模式未激活时,响应于接收到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指令时,控制副驾座椅运动到TV模式记忆的座椅位置Ps1;其中,所述座椅位置Ps1包括副驾座椅在前后方向的位置L1和靠背角度a1;根据副驾座椅的座椅位置Ps1计算出副驾遮阳屏的目标转动角度a2;基于副驾遮阳屏的目标转动角度控制副驾遮阳屏转动到目标位置,并控制副驾遮阳屏点亮进入TV模式。即当用户开启TV模式功能后,车辆自动控制副驾座椅和副驾遮阳屏运动,同时能够使得副驾座椅的位置和副驾遮阳屏的展开角度相适应,以达到副驾乘员以舒适的位置进行休息并观看副驾遮阳屏的目的。通过该方式提升了副驾乘员的舒适性。
本实施例中,根据副驾座椅的座椅位置Ps1计算出副驾遮阳屏的目标转动角度a2,具体为:
获取副驾座椅在前后方向的位置L1和靠背角度a1;
计算副驾遮阳屏的目标转动角度a2,计算公式如下:
a2=90°+(90°-β);
β=actan(S/(H0- H1*cos(a1)));
S=L0+ L1+H1*sin(a1);
其中,S为副驾座椅靠背头枕位置R与副驾遮阳屏垂直状态下的水平位置;β为副驾遮阳屏垂直状态下旋转屏与位于副驾座椅上的人员视线所成的夹角;H0为副驾遮阳屏垂直状态下副驾遮阳屏中心位置距离副驾座椅椅面的垂直距离;H1为副驾座椅靠背头枕位置R在靠背垂直状态下距离座椅椅面的距离;L0为副驾座椅零位距离副驾遮阳屏垂直状态下的水平距离。
本实施例中,若计算出的目标转动角度a2大于等于最大展开角βmax,则将副驾遮阳屏调节至最大展开角βmax。
在副驾遮阳屏处于TV模式下,如果检测到座椅位置被调节,重新获取调整后的副驾座椅在前后方向的位置L1和靠背角度a1;并基于调整后的副驾座椅在前后方向的位置L1和靠背角度a1重新计算出副驾遮阳屏的目标转动角度a2,并根据副驾遮阳屏的目标转动角度a2控制副驾遮阳屏转动到目标位置,实时保证副驾乘员处于最佳观影状态。
本实施例中,当收到设置在车机屏上的TV模式关闭按键发出的退出指令或者语音退出指令时,TV模式退出,此时判断副驾遮阳屏是否处于遮阳模式,若是,则控制副驾遮阳屏熄屏即可,若否,则控制副驾遮阳屏熄屏并旋转到收起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副驾遮阳屏处于TV模式时,响应于检测到副驾遮阳屏的转动角度小于预设熄屏角度(比如:30°)时,则控制副驾遮阳屏熄屏。
本实施例中,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按键触发、语音触发、调节副驾遮阳屏的展开角度和调节副驾遮阳屏的展开角度。其中:
按键触发:在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未激活时,响应于检测到TV模式的激活按钮被触发时,发出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指令。
语音触发:在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未激活时,响应于接收到副驾遮阳屏进入TV模式的语音指令时,发出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指令。比如:当用户说开启TV模式后,车机系统会通过语音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开启TV模式”,若检测到“确定”的回复,则控制副驾遮阳屏转到TV模式位置,方便用户观看视屏。若检测到其他回复,车辆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调节副驾遮阳屏的展开角度:在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未激活时,当检测到副驾遮阳屏展开的角度大于第一预设角度值时(表示用户可能有观影的意图),发出是否开启副驾遮阳屏TV模式的确定信息,并在接收到开启副驾遮阳屏TV模式的确定信息时,发出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指令。
调节副驾遮阳屏的展开角度,具体为:在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未激活时,响应于检测到副驾座椅的靠背角度大于第二预设角度值时(表示副驾乘员可能有休息的意图),发出是否开启副驾遮阳屏TV模式的确定信息(比如:车机系统通过语音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开启TV模式”),并在接收到开启副驾遮阳屏TV模式的确定信息时,发出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指令。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包括副驾遮阳屏、人体检测模块、TV模式激活模块、副驾座椅、光感传感器、角度检测模块和控制器。其中,副驾遮阳屏用于遮挡光线和播放视频信息,该副驾遮阳屏安装于副驾的车顶棚上,其包括遮阳显示模块以及与遮阳显示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单元。人体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副驾座椅是否有人。TV模式激活模块用于发出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指令。副驾座椅包括座椅以及控制座椅靠背角度、前后位置调节的第二控制单元。光感传感器用于监测外界环境光强度。角度检测模块用于采集副驾遮阳屏的转动角度。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控制单元、人体检测模块、TV模式激活模块、副驾座椅、光感传感器、角度检测模块和第二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器能执行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通过CAN线与副驾座椅的第二控制单元连接。第二控制单元通过硬线与副驾座椅运动执行器连接。其中,第二控制单元控制副驾座椅运动执行器工作,以实现副驾座椅的靠背和前后位置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一种车辆,采用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
本实施例中,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被调用时能执行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二相同。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副驾遮阳屏还具有礼让模式,响应于检测到副驾遮阳屏处于打开状态时,控制副驾遮阳屏的礼让模式处于开启待命状态,并在检测到车门被打开且识别出副驾乘员有下车意图或者有乘员进入副驾意图时,则激活副驾遮阳屏的礼让模式,控制副驾遮阳屏朝前挡风玻璃侧转动到礼让位置处。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包括副驾遮阳屏、人体检测模块、TV模式激活模块、车门总成、副驾座椅、光感传感器、角度检测模块和控制器。其中,副驾遮阳屏用于遮挡光线和播放视频信息,该副驾遮阳屏安装于副驾的车顶棚上,其包括遮阳显示模块以及与遮阳显示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单元。人体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副驾座椅是否有人。TV模式激活模块用于发出激活副驾遮阳屏的TV模式指令。车门总成用于输出车门状态信息。副驾座椅其包括座椅以及控制座椅靠背角度、前后位置调节的第二控制单元。光感传感器用于监测外界环境光强度。角度检测模块用于采集副驾遮阳屏的转动角度。控制器分别与第一控制单元、人体检测模块、TV模式激活模块、车门总成、光感传感器、角度检测模块和第二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器能执行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一种车辆,采用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
本实施例中,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器内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被调用时能执行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三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所示的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
上述各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外界环境光强度和副驾遮阳屏的闭合状态;
响应于判断出副驾座椅有人、外界环境光强度大于等于预设光强度值,且副驾遮阳屏的状态为闭合时,控制副驾遮阳屏打开,执行遮阳模式;
响应于判断出外界环境光强度小于预设光强度值,且副驾遮阳屏处于遮阳模式时,控制副驾遮阳屏闭合;
其中,副驾遮阳屏用于遮挡光线和播放视频信息,该副驾遮阳屏安装于副驾的车顶棚上,其包括遮阳显示模块以及与遮阳显示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单元;
副驾遮阳屏还具有礼让模式,响应于检测到副驾遮阳屏处于打开状态时,控制副驾遮阳屏的礼让模式处于开启待命状态,并在检测到车门被打开且识别出副驾乘员有下车意图或者有乘员进入副驾意图时,则激活副驾遮阳屏的礼让模式,控制副驾遮阳屏朝前挡风玻璃侧转动到礼让位置处;响应于检测到副驾车门开启时,控制副驾遮阳屏转回到进入礼让模式前的位置;
所述遮阳显示模块包括模块底座(1)、转动机构(2)、显示屏(3)以及模块壳体(4);所述模块底座(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与汽车前顶横梁(6)连接的安装结构(11);所述模块底座(1)的下部与所述模块壳体(4)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转动机构(2)包括固定组件、电驱动组件以及机构壳体(27),所述固定组件固定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电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连接,所述电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机构壳体(27)转动;所述模块壳体(4)上对应所述机构壳体(27)的位置设置有让位槽(41),所述机构壳体(27)伸出于所述让位槽(41),所述显示屏(3)的一端伸入所述让位槽(41)并与所述机构壳体(27)连接。
2.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驾遮阳屏,用于遮挡光线和播放视频信息,该副驾遮阳屏安装于副驾的车顶棚上,其包括遮阳显示模块以及与遮阳显示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单元;
人体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副驾座椅是否有人;
光感传感器,用于监测外界环境光强度;
以及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副驾遮阳屏、人体检测模块和光感传感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能执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构壳体(27)的左右两侧的主销座(21)和副销座(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组件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马达(23)、齿轮箱(24)以及主轴(25);所述主轴(25)的远离所述齿轮箱(24)的一端与所述主销座(21)固定连接,所述马达(23)以及齿轮箱(24)均与所述机构壳体(27)的内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组件还包括阻尼器(26),所述阻尼器(26)用于增加所述机构壳体(27)与所述主轴(25)相对转动时的摩擦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壳体(27)包括依次连接的左套筒(271)、中套筒(272)以及右套筒(273);所述左套筒(271)的左端设置有左侧转轴,所述主销座(21)上设置有主安装孔,所述左侧转轴与所述主安装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所述右套筒(273)的右端设置有右侧转轴(2731),所述副销座(22)上设置有副安装孔(222),所述右侧转轴(2731)与所述副安装孔(2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转轴(2731)上设置有转动限位件(2732),所述副销座(22)内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动限位件(2732)配合的转动限位槽(221)。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2至7任一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系统。
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内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被调用时能执行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310317151.9A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0015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7151.9A CN116001535B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17151.9A CN116001535B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1535A CN116001535A (zh) 2023-04-25
CN116001535B true CN116001535B (zh) 2023-06-13

Family

ID=86021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17151.9A Active CN116001535B (zh) 2023-03-29 2023-03-29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0153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7093B2 (ja) * 1994-09-12 1999-10-0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バイザー
DE20010906U1 (de) * 2000-06-20 2000-10-05 Bansagi Amend Laszlo Umklappbarer Sonnenblende-Bildschirm zur Darstellung von Informationen in Kraftfahrzeugen
CN104309451B (zh) * 2014-10-30 2016-07-06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视频识别的遮光板
CN105904946A (zh) * 2016-05-04 2016-08-31 科世达(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遮阳板调节装置及汽车
CN111688451B (zh) * 2019-03-11 2022-05-2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遮阳板以及车辆的遮阳板的控制方法
CN110329044A (zh) * 2019-07-29 2019-10-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副驾驶的遮阳板和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01535A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87078B1 (ko) 차량용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의 컴바이너 포지셔닝 장치 및 차량
US8038199B2 (en) Visor
JP6806650B2 (ja) 車両用表示システム
US11187025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ystem of a motor vehicle
US20050151396A1 (en) Cover module
JP2018523020A (ja) 防眩バイザを備えた保護ヘルメット
CN116001535B (zh) 一种副驾遮阳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6039528B (zh) 车辆副驾屏礼让模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2824117A (zh) 一种太阳能遮阳装置及车辆前档遮阳方法
CN116022039B (zh) 车辆副驾屏tv模式的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6021967B (zh) 车副驾遮阳屏的人机交互方法、系统及车辆
CN111016597A (zh) 一种车辆用遮阳系统、遮阳系统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05034775B (zh) 一种带天窗汽车的防晒装置
JP2002178855A (ja) 設備制御装置
CN113859152B (zh) 一种自动遮阳装置控制方法
US20210291845A1 (en) Central control unit for a vehicle interior
US20230061443A1 (en) Automatic sunvisor assembly
US20080151400A1 (en) Adjustable Blind-Spot and Security/Privacy Mirrors
CN111688451B (zh) 车辆的遮阳板以及车辆的遮阳板的控制方法
CN218876847U (zh) 汽车遮阳装置
CN220594785U (zh) 一种用于乘用车后排座b柱隐藏式辅助后视镜装置
CN215793528U (zh) 一种车用遮光帘和车辆
CN216520368U (zh) 屏幕调节装置、显示装置和车辆
CN211442129U (zh) 电子后视镜
CN218702638U (zh) 一种汽车智能遮阳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1200 floor 5, block a, Kechuang building, Huizhi Industrial Park, Lishui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Blue Automobile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1200 floor 5, block a, Kechuang building, Huizhi Industrial Park, Lishui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an new energy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7

Address after: 401133 room 208, 2 house, 39 Yonghe Road, Yu Zui Town, Jiang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Deep Blue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1200 floor 5, block a, Kechuang building, Huizhi Industrial Park, Lishui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lue Automobile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