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5923A - 电动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5923A
CN115995923A CN202210990379.XA CN202210990379A CN115995923A CN 115995923 A CN115995923 A CN 115995923A CN 202210990379 A CN202210990379 A CN 202210990379A CN 115995923 A CN115995923 A CN 115995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osed
coil
detecting element
temperature detecting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903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力石真
藤井史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95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59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5Devices for sensing temperature,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H02K7/145Hand-held machine to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作业机。电动作业机具有电机、输出部和温度检测元件,该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绝缘体上所设置的凹部。电机通过风扇进行空气冷却。向线圈的表面供给冷却用的空气。线圈的表面的温度因冷却用的空气而变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线圈的表面的情况下,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可能变得不稳定。由于冷却用的空气不直接供给至线圈与齿部之间,因此将温度检测元件配置于线圈与齿部之间,由此使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稳定化。因此,通过温度检测元件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的温度。据此,抑制了具有用于检测定子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的电动作业机的成本。

Description

电动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电动作业机(electric working machine)。
背景技术
在涉及电动作业机的技术领域中,已知一种具有无刷电机的电动作业机,该无刷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无刷电机的一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9-180165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检测定子的温度,有时在定子上配置温度检测元件。在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定子的情况下,期望一种能够抑制电动作业机的成本上升的技术。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具有用于检测定子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的电动作业机的成本。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电动作业机。电动作业机可以具有电机、输出部和温度检测元件。电机可以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该转子相对于定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输出部可以由转子驱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于定子。定子可以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定子铁芯可以包括轭部和从轭部向径向突出的齿部。绝缘体可以具有覆盖齿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齿部覆盖部,且被固定于定子铁芯。线圈可以隔着齿部覆盖部被卷绕于齿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于绝缘体上所设置的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具有用于检测定子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的电动作业机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和传感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和传感器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的立体图。
图6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与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单元(busbar unit)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以及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的温度检测单元的剖视图。
图14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以及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以及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7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的温度检测单元的剖视图。
图20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以及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以及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22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的立体分解图。
图23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2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的温度检测单元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的温度检测单元的剖视图。
图26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7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28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的立体图。
图29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与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30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和绝缘体以及罩的立体分解图。
图3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元件和布线图形(wiring pattern)的图。
图3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作业机;2:外壳;3:后壳体;4:电锤壳体;5:电池安装部;6:电机;7:风扇;8:砧座(anvil);9:控制器;10:扳机开关;11:正反转切换操作柄;12:操作面板;13:灯;14:电机收容部;15:握柄部;16:电池连接部;17:电池组;18:进气口;19:排气口;20:插入孔;21:卡盘机构(chuck mechanism);22A:定子;22B:定子;22C:定子;22D:定子;23:转子;24:传感器单元;25:转子铁芯;26:永磁铁;27:转子轴;28:电源线单元;29:电源线;29U:电源线;29V:电源线;29W:电源线;30:连接端子;30U:连接端子;30V:连接端子;30W:连接端子;33:定子铁芯;34:绝缘体;35:线圈;36:汇流条单元;37:轭部;38:齿部;39:内壁部;40:前绝缘体部;41:后绝缘体部;42:齿部覆盖部;43:线圈固定部;44:线圈固定部;45:线圈固定部;46:线材支承部;47:螺纹凸台部;48:连结部;49:突出部;50:突出部;51:连接线;52:电源线保持器;53:保持部;54:板部;55:钩部;56:凹部;57:第1凹部;58:第2凹部;61:螺纹孔;62:凹部;63:外部端子;63U:外部端子;63V:外部端子;63W:外部端子;64:熔接端子;64U:熔接端子;64V:熔接端子;64W:熔接端子;65:短路部件;65U:短路部件;65V:短路部件;65W:短路部件;66:绝缘部件;67:基座部;68:第1螺纹凸台部;69:第2螺纹凸台部;70:定位销;71:定位凹部;72:连结部;73:螺纹孔;74:开口;75:支承部;76:传感器基板;77:连接器;78:旋转传感器;79:板部;82:绝缘部件;87:螺钉;88:开口;89:定位孔;92:螺钉;93:螺钉;94:螺钉;95:螺纹孔;100A:温度检测单元;100B:温度检测单元;100C:温度检测单元;100D:温度检测单元;100E:温度检测单元;101:温度检测元件;102:支承部件;103:布线图形;103A:端子部;103B:端子部;103C:连接线部;104:罩;104A:第1罩部;104B:第2罩部;105:第1支承部;105A:板部;105B:周壁部;105C:凹部;106:第2支承部;106A:板部;106B:周壁部;106C:凹部;107:分隔壁;108:槽;111:温度检测元件;112:支承部件;113:布线图形;113A:端子部;113B:端子部;113C:连接线部;113D:连接环部;114:罩;114A:第1罩部;114B:第2罩部;115:第1支承部;115A:板部;115B:周壁部;115C:凹部;116:第2支承部;116A:板部;116B:周壁部;116C:凹部;119:通孔;121:温度检测元件;122:支承部件;123:布线图形;123A:端子部;123B:端子部;123C:连接线部;124:罩;125:第1支承部;126:第2支承部;129:支承孔;131:温度检测元件;132:连接部件;133:布线图形;133A:端子部;133B:端子部;133C:连接线部;135:第1连接部;135B:框架部;135C:开口;136:第2连接部;136B:框架部;136C:开口;136D:分隔部;136E:凸部;134:罩;142:保持器;143:信号线;144:填充剂;145:导线;280:电源线单元;290:电源线;300:连接端子;330:定子铁芯;340:绝缘体;350:线圈;360:汇流条单元;380:齿部;400:前绝缘体部;420:齿部覆盖部;450:线圈固定部;470:螺纹凸台部;480:连结部;520:电源线保持器;560:凹部;610:螺纹孔;620:凹部;630:外部端子;640:熔接端子;720:连结部;740:开口;920:螺钉;1430:信号线;AX: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可以具有电机、输出部和温度检测元件。电机可以具有定子和转子,该转子相对于定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输出部可以由转子驱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于定子。定子可以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定子铁芯可以包括轭部和从轭部向径向突出的齿部。绝缘体可以具有覆盖齿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齿部覆盖部,且被固定于定子铁芯。线圈可以隔着齿部覆盖部被卷绕于齿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于绝缘体上所设置的凹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绝缘体的凹部,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配置有温度检测元件的定子。另外,温度检测元件能够适当地检测出定子的温度。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凹部可以被配置于齿部与线圈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轴向上,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齿部与线圈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定子在轴向上的尺寸。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凹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设置在齿部与线圈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在齿部与线圈之间。因此,通过温度检测元件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的温度。电机通过风扇进行空气冷却。向线圈的表面供给冷却用的空气。线圈的表面的温度很可能因冷却用的空气而变动。因此,在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线圈的表面的情况下,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可能变得不稳定。由于冷却用的空气不直接供给至线圈与齿部之间,因此,通过将温度检测元件配置在线圈与齿部之间,由此使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稳定化。因此,通过温度检测元件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的温度。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可以具有用于支承温度检测元件的支承部件。支承部件可以被配置于凹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例如在通过MID工艺来形成与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的布线图形的情况下,只要在支承部件上形成布线图形即可。即,不是基于MID工艺在绝缘体上形成布线图形,而是基于MID工艺在可拆装于绝缘体的支承部件上形成布线图形,由此能够抑制布线图形的制造成本。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凹部可以包括被设置于齿部的轴向端部的第1凹部。支承部件可以具有被配置于第1凹部的第1支承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支承于第1支承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卷绕有线圈的齿部,因此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的温度。电机通过风扇进行空气冷却。向线圈的表面供给冷却用的空气。线圈的表面的温度因冷却用的空气而变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线圈的表面的情况下,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可能变得不稳定。由于冷却用的空气不直接供给至线圈与齿部之间,因此将温度检测元件配置于线圈与齿部之间,由此使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稳定化。因此,通过温度检测元件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的温度。另外,由于第1凹部被配置于齿部的轴向端部,因此能够抑制将第1支承部配置于第1凹部时的操作性下降。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齿部与线圈之间,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与线圈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在比第1支承部靠近线圈的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的温度。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齿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将轴向一侧视作前侧或者前方的情况下,第1支承部被配置在齿部的前端面,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在第1支承部的前表面。据此,温度检测元件和第1支承部相对于线圈被适当地配置。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可以具有板部和周壁部,其中,该周壁部被配置在板部的轴向一侧的表面的周缘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在板部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将轴向一侧视作前侧或者前方的情况下,周壁部被设置在板部的前表面的周缘部,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在板部的前表面。通过温度检测元件被周壁部包围,线圈与周壁部抵接,能够抑制例如线圈与温度检测元件直接接触。因此,能够保护温度检测元件免于受到线圈的影响。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有与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的布线图形。布线图形可以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将轴向一侧视作前侧或者前方的情况下,布线图形被配置在支承部件的前表面。据此,在支承部件中,温度检测元件、布线图形和信号线被适当地连接在一起。另外,通过基于MID工艺在支承部件上形成布线图形,能够抑制布线图形的制造成本。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齿部与线圈之间,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与齿部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在比第1支承部远离线圈的位置,因此能够保护温度检测元件免于受到线圈的影响。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第1支承部被配置在齿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在第1支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将轴向一侧视作前侧或者前方,将轴向另一侧视作后侧或者后方的情况下,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齿部的前端面,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的后表面。据此,温度检测元件和第1支承部相对于线圈被适当地配置。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可以具有板部和周壁部,其中,该周壁部被配置在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的周缘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在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将轴向另一侧视作后侧或者后方的情况下,周壁部被设置在板部的后表面的周缘部,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在板部的后表面。通过温度检测元件被周壁部包围,齿部与周壁部抵接,能够抑制例如齿部与温度检测元件直接接触。因此,能够保护温度检测元件免于受到齿部的影响。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有与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的布线图形。布线图形的一部分可以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将轴向一侧视作前侧或者前方,将轴向另一侧视作后侧或者后方的情况下,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后表面,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前表面。据此,在支承部件中,温度检测元件、布线图形和信号线被适当地连接在一起。另外,通过基于MID工艺在支承部件上形成布线图形,能够抑制布线图形的制造成本。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可以具有贯通支承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与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的通孔。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的布线图形的一部分与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的布线图形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通孔而连接。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在支承部件上设置通孔,在将轴向一侧视作前侧或者前方,将轴向另一侧视作后侧或者后方的情况下,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后表面的布线图形与被配置于支承部件的前表面的布线图形通过通孔而连接。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凹部可以包括被设置于第1凹部的径向外侧且与第1凹部相连的第2凹部。支承部件可以具有被配置于第2凹部的第2支承部。在周向上,第2支承部的尺寸可以大于第1支承部的尺寸。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第2支承部的尺寸大于第1支承部的尺寸,因此,通过在第2支承部中将布线图形与信号线连接,能够抑制将布线图形与信号线连接时的操作性下降。另外,由于在第1凹部与第2凹部的边界形成有台阶,在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的边界形成有台阶,因此能够简单地将凹部与支承部件定位。第1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可以是单一部件,也可以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2凹部可以被设置在轭部的轴向端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第2支承部被配置于轭部,因此能够抑制将支承部件配置于凹部时的操作性下降。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有覆盖由支承部件支承的温度检测元件的罩。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罩保护温度检测元件。例如在温度检测元件与线圈相向的情况下,由罩保护温度检测元件免于受到线圈的影响。例如在温度检测元件与齿部相向的情况下,由罩保护温度检测元件免于受到齿部的影响。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可以具有电机、输出部、温度检测元件和罩。电机可以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该转子相对于定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输出部可以由转子驱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于定子。罩可以覆盖温度检测元件。定子可以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定子铁芯可以包括轭部和从轭部向径向突出的齿部。绝缘体可以具有覆盖齿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齿部覆盖部,且被固定于定子铁芯。线圈可以隔着罩和齿部覆盖部被卷绕于齿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线圈隔着覆盖温度检测元件的罩以及齿部覆盖部被卷绕于齿部,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配置有温度检测元件的定子。
在1个或者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可以具有电机、输出部、温度检测元件、布线图形、电源线、电源线保持器和螺钉。电机可以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该转子相对于定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输出部可以由转子驱动。定子可以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其中,所述定子铁芯具有齿部;所述绝缘体被固定于定子铁芯;所述线圈隔着绝缘体被卷绕于齿部。温度检测元件可以被配置于定子。布线图形可以与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电源线可以向线圈供给驱动电流。电源线保持器可以保持电源线和信号线。螺钉可以将信号线和绝缘体固定。布线图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配置于绝缘体。螺钉可以在信号线与布线图形接触的状态下将信号线和绝缘体固定。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信号线与布线图形被螺钉连接在一起,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配置有温度检测元件的定子。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宜地组合。另外,还存在不使用一部分结构要素的情况。
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左”、“右”、“前”、“后”、“上”、和“下”等用语来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这些用语表示以电动作业机1的中心为基准的相对位置或者方向。
电动作业机1具有电机6。电机6的转子23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在实施方式中,将旋转轴线AX的放射方向适宜地称为径向。将环绕旋转轴线AX的方向适宜地称为周向或者旋转方向。将与旋转轴线AX平行的方向适宜地称为轴向。
在径向上,将距旋转轴线AX较近的位置或者接近旋转轴线AX的方向适宜地称为径向内侧,将距旋转轴线AX较远的位置或者远离旋转轴线AX的方向适宜地称为径向外侧。将周向上的一侧的位置或者一侧的方向适宜地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或者另一侧的方向适宜地称为周向另一侧。将轴向上的一侧的位置或者一侧的方向适宜地称为轴向一侧,将轴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或者另一侧的方向适宜地称为轴向另一侧。
在实施方式中,旋转轴线AX沿前后方向延伸。轴向与前后方向平行。设轴向一侧为前侧或者前方。设轴向另一侧为后侧或者后方。
[第1实施方式]
<电动作业机>
图1是从前方观察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作业机1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是作为电动工具的一种的冲击起子(impact driver)。如图1所示,电动作业机1具有外壳2、后壳体3、电锤壳体4、电池安装部5、电机6、风扇7、砧座8、控制器9、扳机开关10、正反转切换操作柄11、操作面板12和灯13。
外壳2具有电机收容部14、握柄部15和电池连接部16。外壳2由合成树脂制成。
电机收容部14收容电机6。电机收容部14为筒状。
握柄部15由使用电动作业机1的作业者握持。握柄部15从电机收容部14的下部向下方突出。
电池连接部16收容控制器9。电池连接部16与握柄部15的下端部连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各方向上,电池连接部16的外形尺寸大于握柄部15的外形尺寸。
后壳体3以覆盖电机收容部14的后部的开口的方式与电机收容部14的后部连接。后壳体3由合成树脂制成。
电锤壳体4以覆盖电机收容部14的前部的开口的方式与电机收容部14的前部连接。电锤壳体4由金属制成。
电池组17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5。电池组17作为电动作业机1的电源发挥功能。电池安装部5被设置于电池连接部16的下部。电池组17可拆装于电池安装部5。电池组17包括二次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组17包括充电式的锂离子电池。电池组17通过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5而能够向电动作业机1供给电力。电机6基于从电池组17供给的电力来进行驱动。控制器9基于从电池组17供给的电力来进行工作。
电机6是电动作业机1的动力源。电机6产生用于使砧座8旋转的旋转力。电机6为无刷电机。电机6的旋转轴线AX沿前后方向延伸。轴向与前后方向平行。
风扇7生成用于冷却电机6的气流。风扇7通过电机6产生的旋转力而旋转。
电机收容部14具有进气口18。后壳体3具有排气口19。排气口19被设置于比进气口18靠后方的位置。进气口18将外壳2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接。排气口19将外壳2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连接。进气口18分别被设置于电机收容部14的左部和右部。排气口19分别被设置于后壳体3的左部和右部。通过风扇7旋转,外壳2的外部空间的空气经由进气口18而流入外壳2的内部空间。流入到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对电机6进行冷却。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经由排气口19而流出到外壳2的外部空间。
在电锤壳体4中收容有减速机构、主轴和冲击机构。减速机构被配置在比电机6靠前方的位置。主轴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减速机构靠前方的位置。减速机构将电机6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主轴。主轴通过经由减速机构传递来的电机6的旋转力而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通过减速机构,主轴的旋转速度低于电机6的旋转速度。冲击机构基于主轴的旋转而沿旋转方向冲击砧座8。
砧座8基于电机6的旋转力而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砧座8是由电机6的转子23驱动的电动作业机1的输出部。砧座8具有供顶端工具插入的插入孔20。在砧座8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用于保持顶端工具的卡盘机构21。顶端工具在被插入于插入孔20的状态下由卡盘机构21保持。
控制器9控制电机6。控制器9控制从电池组17供给至电机6的驱动电流。控制器9被收容于电池连接部16。控制器9包括安装有多个电子零部件的基板。作为被安装于基板的电子零部件例示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那样的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或者存储器那样的非易失性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那样的易失性存储器、场效应晶体管(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和电阻器。
为了驱动电机6而由作业者操作扳机开关10。扳机开关10被设置于握柄部15的上部。扳机开关10从握柄部15的前上部向前方突出。扳机开关10以向后方移动的方式被作业者操作。通过以向后方移动的方式操作扳机开关10,由此驱动电机6。通过解除扳机开关10的操作,由此电机6停止。
为了将电机6的旋转方向切换为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而由作业者操作正反转切换操作柄11。正反转切换操作柄11被设置于电机收容部14的下端部与握柄部15的上端部的边界。正反转切换操作柄11以向左方或者右方移动的方式被作业者操作。通过切换电机6的旋转方向,由此来切换砧座8的旋转方向。
操作面板12被配置于电池连接部16。操作面板12为板状。在操作面板12上配置有多个操作开关。操作面板12通过由作业者进行操作来输出操作信号。控制器9基于从操作面板12输出的操作信号来切换电机6的控制模式。电机6的控制模式是指电机6的控制方法或者控制类型。
灯13射出对电动作业机1的前方进行照明的照明光。灯13包括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灯13被设置于握柄部15的前上部。
<电机>
图2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6的立体分解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6是内转子型的无刷电机。如图2所示,电机6具有:定子22A;转子23,其相对于定子22A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电源线单元28,其与定子22A连接;和传感器单元24,其用于检测转子23的旋转。定子22A被配置于转子23的周围。
(转子)
转子23具有转子铁芯25、永磁铁26和转子轴27。转子23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转子23进行旋转,由此驱动作为电动作业机1的输出部的砧座8。
转子铁芯25包括层叠的多个钢板。钢板是由以铁为主成分的金属制成的板。转子铁芯25被配置为包围旋转轴线AX。
永磁铁26被支承于转子铁芯25。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铁26被配置于转子铁芯25的内部。电机6为内置磁铁式(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电机。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铁26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配置有四个。转子铁芯25与永磁铁26被固定在一起。
转子轴27沿前后方向(轴向)延伸。转子轴27被配置于转子铁芯25的内侧。转子铁芯25与转子轴27被固定在一起。转子轴27的前部从转子铁芯25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转子轴27的后部从转子铁芯25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转子轴27的前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未图示的前轴承。转子轴27的后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未图示的后轴承。转子轴27的前端部与上述的减速机构连接。
风扇7被配置于比转子铁芯25靠后方的位置。风扇7被固定于转子轴27的后部。风扇7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转子铁芯25的后端部相向的位置。当转子轴27旋转时,风扇7与转子轴27一起旋转。
(定子)
图3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2A和传感器单元24的立体图。图4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2A和传感器单元24的立体分解图。
定子22A具有定子铁芯33、绝缘体34、线圈35和汇流条单元36。
定子铁芯33包括层叠的多个钢板。钢板是由以铁为主成分的金属制成的板。定子铁芯33被配置于转子铁芯25的周围。绝缘体34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电绝缘部件。绝缘体34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绝缘体34与定子铁芯33一体成型。绝缘体34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线圈35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设置有六个。线圈35被固定于绝缘体34。汇流条单元36被固定于绝缘体34。
图5为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绝缘体34和线圈35的立体图。图6为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与绝缘体34的立体图,相当于从图5中省略了线圈35的图。
定子铁芯33具有轭部37、齿部38和内壁部39。轭部37为筒状。轭部37实质上是圆筒状。轭部37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此外,轭部37也可以不是筒状,而可以通过多个分割铁芯组合而形成。齿部38从轭部37的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齿部38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齿部38设置有六个。多个齿部38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内壁部39与齿部38在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在周向上,内壁部39的尺寸大于齿部38的尺寸。在周向上,齿部38的中心的位置与内壁部39的中心的位置一致。内壁部39包括从齿部38的内端部分别向周向一侧和周向另一侧突出的伸出部。
绝缘体34被配置为覆盖定子铁芯3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绝缘体34具有前绝缘体部40、后绝缘体部41、齿部覆盖部42、线圈固定部43、线圈固定部44、线圈固定部45、线材支承部46、螺纹凸台部47和连结部48。
前绝缘体部40被配置为覆盖轭部37的前端面的至少一部分。
后绝缘体部41被配置为覆盖轭部37的后端面的至少一部分。
齿部覆盖部42被配置为覆盖齿部38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线圈35隔着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齿部38。齿部覆盖部42被配置在线圈35与齿部38之间。
线圈固定部43被配置为从前绝缘体部40向前方突出。线圈固定部43与齿部覆盖部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线圈固定部44被配置为从后绝缘体部41向后方突出。线圈固定部44与齿部覆盖部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线圈固定部45被配置为包围内壁部39。线圈固定部45与齿部覆盖部4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
在线圈35被卷绕于齿部覆盖部42的状态下,线圈固定部43和线圈固定部44分别被配置于比线圈3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线圈固定部45被配置于比线圈3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线材支承部46对连接线51进行支承,该连接线51将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35连接。线材支承部46被设置于前绝缘体部40。线材支承部46被设置为与线圈35的数量相同的数量。线材支承部46被配置在比线圈3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线材支承部46包括:一对突出部49,其从前绝缘体部40向前方突出;和一对突出部50,其从前绝缘体部40向前方突出。一对突出部49沿周向配置。一对突出部50沿周向配置。突出部50被配置在比突出部49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连接线51在径向上被配置在突出部49与突出部50之间。
螺纹凸台部47与汇流条单元36固定在一起。螺纹凸台部47被设置于前绝缘体部40。螺纹凸台部47从前绝缘体部40向前方突出。螺纹凸台部47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凸台部47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四个。在各个螺纹凸台部47上形成有螺纹孔61。螺钉92经由汇流条单元36被插入于螺纹孔61,由此前绝缘体部40与汇流条单元36被固定在一起。
连结部48与电源线单元28连结。连结部48从前绝缘体部40的下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线圈35通过控制器9和电源线单元28从电池组17被供给驱动电流,由此与转子23之间生成旋转磁场。线圈35隔着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多个齿部38中的每一个。线圈35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5设置有六个。
线圈35被固定于绝缘体34。线圈35与定子铁芯33通过绝缘体34而被绝缘。在线圈35隔着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齿部38的状态下,线圈固定部43和线圈固定部44分别被配置在比线圈35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线圈35隔着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齿部38的状态下,线圈固定部45被配置在比线圈3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多个线圈35通过卷绕一根线材而形成。连接线51是在周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35之间的线材的一部分。如上所述,连接线51被支承于线材支承部46。连接线51在径向上被配置在突出部49与突出部50之间。此外,多个线圈35也可以通过卷绕两根线材来形成。通过用两根线材形成线圈35,能够实现电机6的高功率化和大电流化。
图7是从前方观察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单元36的立体分解图。
汇流条单元36将通过控制器9和电源线单元28从电池组17供给过来的驱动电流供给至线圈35。来自于电池组17的驱动电流通过控制器9和电源线单元28被供给至汇流条单元36。被供给至汇流条单元36的驱动电流由控制器9控制。
汇流条单元36被配置在比定子22A靠前方的位置。汇流条单元36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前绝缘体部40相向的方式配置。
汇流条单元36具有外部端子63、熔接端子64、短路部件65和绝缘部件66。
外部端子63通过电源线单元28和控制器9连接于电池组17。来自于电池组17的驱动电流通过控制器9和电源线单元28被供给至外部端子6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端子63设置有三个。
熔接端子64通过连接线51连接于线圈35。熔接端子64是导电部件。连接线51在被线材支承部46支承的状态下与熔接端子64连接。连接线51被配置于熔接端子64的弯折部分的内侧。熔接端子64与连接线51被焊接在一起。通过熔接端子64与连接线51被焊接在一起,熔接端子64通过连接线51连接于线圈35。
熔接端子64在旋转轴线AX的周围配置有多个。多个熔接端子64在轴向上的位置相等。熔接端子64以与线圈35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熔接端子64设置有六个。此外,熔接端子64的数量与线圈35的数量也可以不同。熔接端子64的数量例如也可以为线圈35的数量的一半。
短路部件65将在径向上相向的一对连接线51连接(短路)。在径向上相向的一对连接线51在周向上分离180[°]。短路部件65连接外部端子63与熔接端子64。短路部件65是导电部件。在与旋转轴线AX正交的平面内,短路部件65弯曲。短路部件65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路部件65设置有三个。短路部件65将一个外部端子63与两个熔接端子64连接(短路)。
绝缘部件66由合成树脂制成。绝缘部件66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设置。绝缘部件66分别支承外部端子63和短路部件65。熔接端子64通过短路部件65而被支承于绝缘部件66。绝缘部件66具有基座部67、第1螺纹凸台部68、第2螺纹凸台部69、定位销70、定位凹部71和连结部72。
基座部67为环状。短路部件65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基座部67的内部。基座部67与短路部件65一体成型。短路部件65由形成基座部67的合成树脂铸型而成。此外,基座部67例如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固定于短路部件65。通过基座部67,三个短路部件65相互绝缘。
第1螺纹凸台部68从基座部67的内缘部朝径向内侧突出。第1螺纹凸台部68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螺纹凸台部68设置有三个。三个第1螺纹凸台部68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在第1螺纹凸台部68上形成有螺纹孔73。
第2螺纹凸台部69从基座部67的外缘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第2螺纹凸台部69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螺纹凸台部69设置有四个。在第2螺纹凸台部69上形成有开口74。
定位销70被配置于比基座部6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绝缘部件66具有支承部75,该支承部75从基座部67的内缘部朝径向内侧突出。定位销70从支承部75向前方突出。支承部75和定位销70分别在周向上设置有多个。在实施方式中,支承部75设置有两个。在一个支承部75上设置有一个定位销70。
定位凹部71被配置于比基座部6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定位凹部71被设置于第2螺纹凸台部69。定位凹部71被设置为从第2螺纹凸台部69的后端面向前方凹进。
连结部72被连结于电源线单元28。连结部72从基座部67的下部向下方突出。连结部72与绝缘体34的连结部48相向。连结部72被配置在比连结部48靠前方的位置。连结部72具有用于配置外部端子63的凹部62。凹部62设置有三个。在三个凹部62的每一个中配置外部端子63。
(电源线单元)
电源线单元28将通过控制器9从电池组17供给的驱动电流供给至汇流条单元36。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电源线单元28具有电源线29、连接端子30、信号线143和电源线保持器52。
电源线29通过汇流条单元36向线圈35供给驱动电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线29设置有三根。
连接端子30被连接于电源线29。连接端子30在连结部72的凹部62中与汇流条单元36的外部端子63连接。即,连接端子30连接电源线29与短路部件65。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子30设置有三个。
信号线143被连接于后述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温度检测元件101。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经由信号线143被发送至控制器9。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线143设置有两根。
电源线保持器52分别保持电源线29、连接端子30和信号线143。电源线保持器52分别与前绝缘体部40的连结部48和汇流条单元36的连结部72连结。
电源线保持器52具有保持部53、板部54和钩部55。
保持部53保持连接端子30。保持部53为板状。板部54被配置在比保持部53靠后方的位置。钩部55被设置于板部54。
电源线保持器52分别与连结部48和连结部72连结。板部54被配置在连结部48与连结部72之间。连结部48勾挂于电源线保持器52的至少一部分。钩部55与连结部48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被保持于保持部53的连接端子30被配置于连结部72的凹部62。在连结部72的凹部62中,连接端子30被配置于比汇流条单元36的外部端子63靠前方的位置。在凹部62中,连接端子30与外部端子63被连接在一起。
来自于电池组17的驱动电流通过控制器9、电源线29和连接端子30被向汇流条单元36的外部端子63供给。被供给至外部端子63的驱动电流通过短路部件65、熔接端子64和连接线51被向线圈35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控制器9向电机6供给的驱动电流包括U相驱动电流、V相驱动电流和W相驱动电流。
电源线29包括被供给U相驱动电流的电源线29U、被供给V相驱动电流的电源线29V和被供给W相驱动电流的电源线29W。
连接端子30包括连接于电源线29U的连接端子30U、连接于电源线29V的连接端子30V和连接于电源线29W的连接端子30W。
如图7所示,外部端子63包括连接于连接端子30U的外部端子63U、连接于连接端子30V的外部端子63V和连接于连接端子30W的外部端子63W。向外部端子63U供给U相驱动电流。向外部端子63V供给V相驱动电流。向外部端子63W供给W相驱动电流。
短路部件65包括通过外部端子63U连接于电源线29U的短路部件65U、通过外部端子63V连接于电源线29V的短路部件65V和通过外部端子63W连接于电源线29W的短路部件65W。
熔接端子64包括连接于短路部件65U的一对熔接端子64U、连接于短路部件65V的一对熔接端子64V和连接于短路部件65W的一对熔接端子64W。
短路部件65U连接外部端子63U和一对熔接端子64U中的每一个熔接端子64U。短路部件65V连接外部端子63V和一对熔接端子64V中的每一个熔接端子64V。短路部件65W连接外部端子63W和一对熔接端子64W中的每一个熔接端子64W。外部端子63U、熔接端子64U和短路部件65U为单一部件。外部端子63V、熔接端子64V和短路部件65V为单一部件。外部端子63W、熔接端子64W和短路部件65W为单一部件。
在将周向上的上端部的位置设为0[°]的位置,周向上的左端部的位置设为90[°]的位置,周向上的下端部的位置设为180[°]的位置,周向上的右端部的位置设为270[°]的位置的情况下,外部端子63U被配置于180[°]的位置。一方的熔接端子64U被配置于150[°]的位置。另一方的熔接端子64U被配置于330[°]的位置。
外部端子63V被配置于180[°]的位置。一方的熔接端子64V被配置于90[°]的位置。另一方的熔接端子64V被配置于270[°]的位置。
外部端子63W被配置于180[°]的位置。一方的熔接端子64W被配置于30[°]的位置。另一方的熔接端子64W被配置于210[°]的位置。
六个线圈35分别被分配给U(U-V)相、V(V-W)相和W(W-U)相中的任一个相。六个线圈35中,两个线圈35被分配给U相,两个线圈35被分配给V相,两个线圈35被分配给W相。被分配给U相的两个线圈35在径向上相向配置。被分配给V相的两个线圈35在径向上相向配置。被分配给W相的两个线圈35在径向上相向配置。
(传感器单元)
图8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单元24的立体分解图。传感器单元24具有传感器基板76和连接器77。传感器基板76被配置在比定子铁芯33靠前方的位置。传感器基板76具有旋转传感器78、板部79和绝缘部件82。
旋转传感器78检测转子23的旋转。旋转传感器78通过检测被转子铁芯25支承的永磁铁26的位置来检测转子23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旋转传感器78是包括霍尔元件的磁传感器。旋转传感器78设置有三个。旋转传感器78被配置于比线圈3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旋转传感器78被配置为与转子铁芯25的前端面相向。
板部79支承旋转传感器78。板部79为环状。板部79以包围旋转轴线AX的方式配置。板部79具有用于配置螺钉87的开口88。开口88在板部79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88设置有三个。
板部79具有用于配置定位销70的定位孔89。定位孔89在板部79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孔89设置有两个。
旋转传感器78的检测信号经由连接器77被输出到控制器9。控制器9基于旋转传感器78的检测信号来向线圈35供给驱动电流。
绝缘部件82覆盖旋转传感器78和板部79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绝缘部件82由合成树脂制成。在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基板76包括模塑互连器件(MID:Molded InterconnectDevice)。
<电机和传感器单元的组装方法>
在电机6和传感器单元24的组装作业中,在将绝缘体34固定于定子铁芯33之后,将线圈35隔着绝缘体34的齿部覆盖部42卷绕于齿部38。在将线圈35隔着齿部覆盖部42卷绕于齿部38之后,将汇流条单元36固定于绝缘体34的前绝缘体部40。在将汇流条单元36连接于绝缘体34的前绝缘体部40之后,将传感器单元24连接于汇流条单元36。
在连接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与绝缘体34的情况下,绝缘体34的螺纹凸台部47被配置于汇流条单元36的定位凹部71。螺纹凸台部47作为被配置于定位凹部71的定位凸部发挥功能。据此,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与绝缘体34被定位。
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被固定于绝缘体34。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与绝缘体34被螺钉92固定在一起。螺钉92经由绝缘部件66的第2螺纹凸台部69的开口74而与绝缘体34的螺纹凸台部47的螺纹孔61结合。通过螺钉92,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与绝缘体34被固定在一起。汇流条单元36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绝缘体34靠前方的位置。
如上所述,连接线51与熔接端子64被连接在一起。在熔接端子64中,连接线51被配置于熔接端子64的弯折部分的内侧。连接线51通过熔接被固定于熔接端子64。
在连接传感器单元24与汇流条单元36的情况下,汇流条单元36的定位销70被配置于传感器单元24的定位孔89。据此,传感器单元24的板部79与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被定位。
传感器单元24的传感器基板76被固定于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传感器基板76与绝缘部件66被螺钉87固定在一起。螺钉87经由板部79的开口88而与绝缘部件66的第1螺纹凸台部68的螺纹孔73结合。通过螺钉87,传感器基板76与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被固定在一起。传感器基板76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汇流条单元36的绝缘部件6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传感器基板76被配置于比转子铁芯25靠前方的位置。旋转传感器78被配置在与转子铁芯25的前端部相向的位置。旋转传感器78在被配置于与转子铁芯25的前端部相向的位置的状态下来检测转子23的旋转。旋转传感器78通过检测永磁铁26的磁通来检测转子23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
<温度检测单元>
如图5所示,电机6具有温度检测单元100A。温度检测单元100A被配置于定子22A。温度检测单元100A在定子22A上配置有一个。温度检测单元100A被配置于定子铁芯33的下部。在周向上,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位置与连结部48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同。
图9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和绝缘体34以及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剖视图,相当于图5的A-A剖视向视图。
温度检测单元100A具有温度检测元件101、支承部件102、布线图形103和罩104。
温度检测元件101检测定子22A的至少一部分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元件101检测线圈35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元件101包括热敏电阻(thermistor)。
支承部件102支承温度检测元件101。支承部件102包括第1支承部105和第2支承部106。第2支承部106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的径向外侧。在周向(左右方向)上,第2支承部106的尺寸大于第1支承部105的尺寸。
第1支承部105具有板部105A和周壁部105B。板部105A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和朝向后方的后表面。板部105A的前表面是板部105A的轴向一侧的表面。板部105A的后表面是板部105A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周壁部105B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的周缘部。周壁部105B从板部105A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
第2支承部106具有板部106A和周壁部106B。板部106A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和朝向后方的后表面。板部106A的前表面是板部106A的轴向一侧的表面。板部106A的后表面是板部106A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周壁部106B被配置于板部106A的前表面的周缘部。周壁部106B从板部106A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此外,在板部106A的前表面的径向外侧的区域不设置周壁部106B。
在第1支承部105与第2支承部106之间配置有分隔壁107。分隔壁107分别与周壁部105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和周壁部106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
在周壁部105B的内侧设置有由周壁部105B、分隔壁107和板部105A的前表面规定的第1支承部105的凹部105C。
在周壁部106B的内侧设置有由周壁部106B、分隔壁107和板部106A的前表面规定的第2支承部106的凹部106C。
温度检测元件101被支承于第1支承部105。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的前表面。第1支承部105的前表面是第1支承部105的轴向一侧的表面。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板部105A的前表面是板部105A的轴向一侧的表面。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凹部105C的内侧。
布线图形103与温度检测元件101连接。两根布线图形103与温度检测元件101连接。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通过布线图形103被发送至控制器9。
布线图形103被设置于支承部件102。布线图形103被设置于支承部件102的前表面。支承部件102的前表面是支承部件102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02包括模塑互连器件(MID:Molded InterconnectDevice)。布线图形103通过MID工艺而形成于支承部件102。支承部件102由可适用于MID工艺的合成树脂制成。作为可适用于MID工艺的合成树脂,例示有液晶聚合物。向支承部件10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照射激光,在支承部件10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激光改性之后,对支承部件102进行电镀处理,由此在支承部件102的表面形成布线图形103。
布线图形103包括端子部103A、端子部103B和连接线部103C。
端子部103A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端子部103A与温度检测元件101连接。
端子部103B被配置于板部106A的前表面。端子部103B与信号线143连接。端子部103B通过信号线143与控制器9连接。
连接线部103C连接端子部103A与端子部103B。连接线部10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连接线部10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分隔壁107的前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壁107的前表面设置有槽108。连接线部10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槽108的内侧。连接线部10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
罩104覆盖温度检测元件101。罩104覆盖被支承部件102支承的温度检测元件101。罩104覆盖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02的布线图形103的至少一部分。罩10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01。罩104保护布线图形103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图12表示省略了罩104的状态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104包括第1罩部104A和第2罩部104B。第1罩部104A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的凹部105C。第1罩部104A覆盖温度检测元件101和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的布线图形103。第2罩部104B被配置于分隔壁107的槽108。第2罩部104B覆盖被配置于槽108的布线图形103。
如图9和图12所示,包括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被配置于在绝缘体34上设置的凹部56。在绝缘体34上设置有一个凹部56。凹部56被配置在绝缘体34的下部。在周向上,凹部56的位置与连结部48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同。
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齿部覆盖部42的前端部。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前绝缘体部40。
凹部56包括第1凹部57和第2凹部58。
第1凹部57被设置于齿部38的轴向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凹部57被设置于齿部38的前端部。
第2凹部58被设置于第1凹部57的径向外侧。第2凹部58与第1凹部57相连。在周向(左右方向)上,第2凹部58的尺寸大于第1凹部57的尺寸。
第2凹部58被设置于轭部37的轴向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凹部58被设置于轭部37的前端部。
支承部件102被配置于凹部56。支承部件102的第1支承部105被配置于第1凹部57。支承部件102的第2支承部106被配置于第2凹部58。
第1支承部105被配置于齿部38的前端面。齿部38的前端面是齿部38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第2支承部106被配置于轭部37的前端面。轭部37的前端面是轭部37的轴向一侧的端面。
如图9所示,在温度检测单元100A从定子22A拆下的状态下,定子铁芯33的前端面在凹部56的内侧露出。在温度检测单元100A从定子22A拆下的状态下,齿部38的前端面在第1凹部57的内侧露出,轭部37的前端面在第2凹部58的内侧露出。
在支承部件102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支承部件102的后表面与齿部38的前端面相向。支承部件102的后表面是支承部件102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02的后表面与齿部38的前端面接触。在支承部件102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第1支承部105的后表面与齿部38的前端面接触,第2支承部106的后表面与轭部37的前端面接触。
如图13所示,在轴向(前后方向)上,凹部56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第1凹部57被设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
在温度检测单元100A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第1支承部105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与线圈35之间,罩10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温度检测元件101与线圈35之间。通过罩104,线圈35与温度检测元件101不接触。罩10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01免于受到线圈35的影响。通过第1支承部115,温度检测元件101与齿部38不接触。线圈35的热量隔着罩104被传递至温度检测元件101。温度检测元件101隔着罩104检测线圈35的温度。
接着,对定子22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绝缘体34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之后,在绝缘体34的凹部56配置温度检测单元100A。温度检测单元100A以支承部件102的后表面与定子铁芯33的前端面相向的方式被配置于凹部56。在温度检测单元100A被配置于凹部56之后,线圈35隔着罩104和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齿部38。在线圈35隔着罩104和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齿部38之后,如上所述,汇流条单元36被固定于前绝缘体部40,传感器单元24被连接于汇流条单元36。
接着,对电动作业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扳机开关10以向后方移动的方式被作业者操作时,控制器9基于来自于扳机开关10的操作信号来驱动电机6。通过驱动电机6,安装有顶端工具的砧座8旋转。
被配置于定子22A的温度检测单元100A的温度检测元件101检测线圈35的温度。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经由布线图形103和信号线143被发送到控制器9。在控制器9基于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来判定线圈35的温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即使操作扳机开关10,电机6也会停止。据此,不再向线圈35供给驱动电流,从而能够抑制线圈35的温度上升。当线圈35的温度过度上升时,线圈35有可能烧坏。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温度检测元件101检测线圈35的温度,且由控制器9判定线圈35的温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停止对线圈35供给驱动电流。据此,能够抑制线圈35的温度上升,从而保护了线圈35不被烧坏。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具有电机6、作为输出部的砧座8和温度检测元件101。电机6具有定子22A和转子23,该转子23相对于定子22A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旋转。砧座8由转子23驱动。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定子22A。定子22A具有定子铁芯33、绝缘体34和线圈35。定子铁芯33包括筒状的轭部37和从轭部37向径向突出的齿部38。绝缘体34具有覆盖齿部38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齿部覆盖部42,且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线圈35隔着齿部覆盖部42而被卷绕于齿部38。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绝缘体34上所设置的凹部56。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凹部56,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配置有温度检测元件101的定子22A。另外,温度检测元件101能够适当地检测出定子22A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前后方向)上,凹部56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轴向上,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定子22A在轴向上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因此,由温度检测元件101适当地检测出线圈35的温度。电机6通过风扇7进行空气冷却。向线圈35的表面供给冷却用的空气。线圈35的表面的温度因冷却用的空气而变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线圈35的表面的情况下,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可能变得不稳定。由于冷却用的空气不直接供给到线圈35与齿部38之间,因此通过将温度检测元件101配置于线圈35与齿部38之间,使得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稳定化。因此,由温度检测元件101适当地检测出线圈35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具有用于支承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支承部件102。支承部件102被配置于凹部56。
在上述的结构中,例如在通过MID工艺来形成与温度检测元件101连接的布线图形103的情况下,只要在支承部件102上形成布线图形103即可。即,不是基于MID工艺在绝缘体34上形成布线图形,而是基于MID工艺在可拆装于绝缘体34的支承部件102上形成布线图形103,由此能够抑制布线图形103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6包括被设置于齿部38的轴向端部的第1凹部57。支承部件102具有被配置于第1凹部57的第1支承部105。温度检测元件101被支承于第1支承部105。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卷绕有线圈35的齿部38,因此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35的温度。电机6通过风扇7进行空气冷却。向线圈35的表面供给冷却用的空气。线圈35的表面的温度因冷却用的空气而变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线圈35的表面的情况下,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可能变得不稳定。由于冷却用的空气不直接供给到线圈35与齿部38之间,因此通过将温度检测元件101配置于线圈35与齿部38之间,使得温度检测元件101的检测信号稳定化。因此,由温度检测元件101适当地检测出线圈35的温度。另外,由于第1凹部57被配置于齿部38的轴向端部,因此能够抑制将第1支承部105配置于第1凹部57时的操作性的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105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与线圈35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比第1支承部105靠近线圈35的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检测出线圈35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105被配置于齿部38的前端面,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的前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第1支承部105被配置于齿部38的前端面,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05的前表面。据此,温度检测元件101和第1支承部105相对于线圈35被适当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105具有板部105A和周壁部105B,其中,该周壁部105B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的周缘部。温度检测元件101也可以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板部105A的前表面的周缘部设置有周壁部105B,温度检测元件101被配置于板部105A的前表面。通过温度检测元件101被周壁部105B包围,线圈35与周壁部105B抵接,从而能够抑制例如线圈35与温度检测元件101直接接触。因此,能够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01免于受到线圈35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温度检测元件101连接的布线图形103。布线图形103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02的前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布线图形103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02的前表面。据此,在支承部件102中,温度检测元件101、布线图形103和信号线143被适当地连接在一起。另外,通过基于MID工艺在支承部件102上形成布线图形103,能够抑制布线图形103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6包括被设置于第1凹部57的径向外侧且与第1凹部57相连的第2凹部58。支承部件102具有被配置于第2凹部58的第2支承部106。在周向上,第2支承部106的尺寸大于第1支承部105的尺寸。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第2支承部106的尺寸大于第1支承部105的尺寸,因此,通过在第2支承部106中将布线图形103与信号线143连接在一起,能够抑制将布线图形103与信号线143连接时的操作性下降。另外,由于在第1凹部57与第2凹部58的边界形成有台阶,在第1支承部105与第2支承部106的边界形成有台阶,因此能够简单地对凹部56与支承部件102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凹部58被设置于轭部37的轴向端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第2支承部106被配置于轭部37,因此能够抑制将支承部件102配置于凹部56时的操作性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覆盖由支承部件102支承的温度检测元件101的罩104。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罩10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01。在温度检测元件101与线圈35相向的情况下,由罩10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01免于受到线圈35的影响。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对该结构要素的说明。
<温度检测单元>
图14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和绝缘体34以及温度检测单元100B的立体图。图15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和绝缘体34以及温度检测单元100B的立体分解图。图16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100B的立体分解图。图17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100B的立体分解图。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温度检测单元100B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温度检测单元100B的剖视图。
定子22B具有定子铁芯33和绝缘体34。温度检测单元100B被配置于定子22B。在定子22B上配置一个温度检测单元100B。温度检测单元100B被配置于定子铁芯33的下部。在周向上,温度检测单元100B的位置与连结部48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同。
温度检测单元100B具有温度检测元件111、支承部件112、布线图形113和罩114。
温度检测元件111检测定子22B的至少一部分的温度。温度检测元件111检测线圈35的温度。温度检测元件111包括热敏电阻。
支承部件112支承温度检测元件111。支承部件112包括第1支承部115和第2支承部116。第2支承部116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15的径向外侧。在周向(左右方向)上,第2支承部116的尺寸大于第1支承部115的尺寸。
如图17所示,第1支承部105具有板部115A和周壁部115B。板部115A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和朝向后方的后表面。板部115A的前表面是板部115A的轴向一侧的表面。板部115A的后表面是板部115A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周壁部115B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的周缘部。周壁部115B从板部115A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周壁部115B的内侧设置有由周壁部115B与板部115A的后表面规定的第1支承部115的凹部115C。
如图16所示,第2支承部106具有板部116A和周壁部116B。板部116A具有朝向前方的前表面和朝向后方的后表面。板部116A的前表面是板部116A的轴向一侧的表面。板部116A的后表面是板部116A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周壁部116B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前表面的周缘部。周壁部116B从板部116A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此外,在板部116A的前表面的径向外侧的区域未设置有周壁部116B。在周壁部116B的内侧设置有由周壁部116B与板部116A的前表面规定的第2支承部116的凹部116C。
温度检测元件111被支承于第1支承部115。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15的后表面。第1支承部115的后表面是第1支承部115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板部115A的后表面是板部115A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凹部115C的内侧。
布线图形113与温度检测元件111连接。两根布线图形113与温度检测元件111连接。温度检测元件111的检测信号通过布线图形113被发送至控制器9。
布线图形113被设置于支承部件112。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是支承部件112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是支承部件112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与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支承部件102相同,支承部件112包括模塑互连器件(MID: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布线图形113通过MID工艺形成于支承部件112。
布线图形113包括端子部113A、端子部113B、连接线部113C和连接环部113D。
端子部113A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端子部113A与温度检测元件111连接。
端子部113B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前表面。端子部113B与信号线143连接。端子部113B通过信号线143与控制器9连接。
连接线部113C和连接环部113D将端子部113A与端子部113B连接。连接线部11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和板部116A的后表面。连接线部11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前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12具有贯通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与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的通孔119。通孔119以贯通板部116A的前表面与板部116A的后表面的方式设置。通孔119设置有与布线图形113相同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孔119在板部116A中沿周向(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
连接环部113D以包围通孔119的方式配置。连接环部113D的一部分以在板部116A的后表面包围通孔119的方式配置。连接环部113D的一部分以在板部116A的前表面包围通孔119的方式配置。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后表面的连接环部113D与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前表面的连接环部113D连接(导通)。
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和板部116A的后表面的连接线部113C将端子部113A与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后表面的连接环部113D连接。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前表面的连接线部113C将被配置于板部116A的前表面的连接环部113D与端子部113B连接。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的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与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的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通过配置有连接环部113D的通孔119而连接。
罩114覆盖温度检测元件111。罩114覆盖被支承于支承部件112的温度检测元件111。另外,罩114覆盖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布线图形113的至少一部分。罩11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11。罩114保护布线图形113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罩114包括第1罩部114A和第2罩部114B。第1罩部114A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15的凹部115C。第1罩部114A覆盖被配置于温度检测元件111和第1支承部115的后表面的布线图形113。第2罩部114B以覆盖第2支承部116的后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第2罩部114B覆盖被配置于第2支承部116的后表面的连接线部113C和连接环部113D。
如图15和图18所示,包括温度检测元件111的温度检测单元100B被配置于绝缘体34上所设置的凹部56。在绝缘体34上设置有一个凹部56。凹部56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下部。在周向上,凹部56的位置与连结部48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同。
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齿部覆盖部42的前端部。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前绝缘体部40。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凹部56包括第1凹部57和第2凹部58。第1凹部57被设置于齿部38的前端部。第2凹部58被设置于轭部37的前端部。
支承部件112被配置于凹部56。支承部件112的第1支承部115被配置于第1凹部57。支承部件112的第2支承部116被配置于第2凹部58。
第1支承部115被配置于齿部38的前端面。第2支承部106被配置于轭部37的前端面。
如图15所示,在温度检测单元100B从定子22B拆下的状态下,定子铁芯33的前端面在凹部56的内侧露出。在温度检测单元100B从定子22B拆下的状态下,齿部38的前端面在第1凹部57的内侧露出,轭部37的前端面在第2凹部58的内侧露出。
在支承部件112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与齿部38的前端面相向。在支承部件112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第1支承部115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齿部38的前端面接触,第2支承部116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轭部37的前端面接触。
如图19所示,在轴向(前后方向)上,凹部56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至少第1凹部57被设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
在温度检测单元100B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第1支承部115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15与齿部38之间,罩11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温度检测元件111与齿部38之间。通过罩114,温度检测元件111与齿部38不接触。通过第1支承部115,线圈35与温度检测元件111不接触。线圈35的热量隔着第1支承部115被传递至温度检测元件111。温度检测元件111隔着罩114来检测线圈35的温度。
接着,对定子22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绝缘体34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之后,在绝缘体34的凹部56配置温度检测单元100B。温度检测单元100B以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和罩114与定子铁芯33的前端面相向的方式被配置于凹部56。在温度检测单元100B被配置于凹部56之后,线圈35隔着第1支承部115和齿部覆盖部42而卷绕于齿部38。在线圈35隔着第1支承部115和齿部覆盖部42而卷绕于齿部38之后,如上所述,汇流条单元36被固定于前绝缘体部40,传感器单元24被连接于汇流条单元36。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支承部115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15与齿部38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在比第1支承部115远离线圈35的位置,因此能够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11免于受到线圈35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115被配置于齿部38的前端面,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15的后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第1支承部115被配置于齿部38的前端面,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15的后表面。据此,温度检测元件111和第1支承部115相对于线圈35被适当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部115具有板部115A和周壁部115B,其中,该周壁部115B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的周缘部。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板部115A的后表面的周缘部设置有周壁部115B,温度检测元件111被配置于板部115A的后表面。通过温度检测元件111被周壁部115B包围,齿部38与周壁部115B抵接,从而能够抑制例如齿部38与温度检测元件111直接接触。因此,能够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11免于受到齿部38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温度检测元件111连接的布线图形113。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
在上述的结构中,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据此,在支承部件112中,温度检测元件111、布线图形113和信号线143被适当地连接在一起。另外,通过基于MID工艺在支承部件112上形成布线图形113,能够抑制布线图形113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12具有贯通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与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的通孔119。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的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与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的布线图形113的一部分通过通孔119而连接。
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在支承部件112上设置通孔119,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后表面的布线图形113与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12的前表面的布线图形113通过通孔119而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覆盖由支承部件112支承的温度检测元件111的罩114。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罩11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11。在温度检测元件111与齿部38相向的情况下,由罩11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11免于受到齿部38的影响。
[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对该结构要素的说明。
<温度检测单元>
图20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和绝缘体34以及温度检测单元100C的立体图。图21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和绝缘体34以及温度检测单元100C的立体分解图。图22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100C的立体分解图。图23是从后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100C的立体分解图。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温度检测单元100C的立体图。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温度检测单元100C的剖视图。
定子22C具有定子铁芯33和绝缘体34。温度检测单元100C被配置于定子22C。在定子22C上配置一个温度检测单元100C。温度检测单元100C被配置于定子铁芯33的下部。在周向上,温度检测单元100C的位置与连结部48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同。
温度检测单元100C具有温度检测元件121、支承部件122、布线图形123、连接部件132和罩124。
温度检测元件121检测定子22C的至少一部分的温度。温度检测元件121检测线圈35的温度。温度检测元件121包括热敏电阻。
支承部件122支承温度检测元件121。支承部件122为板状。支承部件122包括第1支承部125和第2支承部126。第2支承部126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25的径向外侧。在周向(左右方向)上,第2支承部126的尺寸大于第1支承部125的尺寸。
温度检测元件121被支承于第1支承部125。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元件12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是第1支承部125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布线图形123与温度检测元件121连接。两根布线图形123与温度检测元件121连接。温度检测元件121的检测信号通过布线图形123被发送至控制器9。
布线图形123被设置于支承部件122。布线图形123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22的前表面。支承部件122的前表面是支承部件122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122包括印刷线路板(PWB:Printed Wiring Board)。支承部件122包括绝缘性的基板。布线图形123被配置于支承部件122的前表面。温度检测元件121被安装于支承部件122的前表面。
布线图形123包括端子部123A、端子部123B和连接线部123C。
端子部123A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端子部123A与温度检测元件111连接。
端子部123B被配置于第2支承部126的前表面。第2支承部126包括印刷线路板(PWB:Printed Wiring Board)。端子部123B与信号线143连接。端子部123B通过信号线143被连接于控制器9。
连接线部123C将端子部123A与端子部123B连接。
连接部件132被连接于支承部件122的前表面。连接部件132具有从连接部件132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凸部136E。凸部136E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支承部件122具有供凸部136E插入的支承孔129。支承孔129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通过两个凸部136E分别插入到支承孔129中,连接部件132与支承部件122被连接在一起。连接部件132的后表面与支承部件122的前表面接触。
连接部件132包括第1连接部135和第2连接部136。第1连接部135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连接。第2连接部136与第2支承部126的前表面连接。
第1连接部135具有框架部135B。在框架部135B的内侧形成有开口135C。通过第1连接部135被连接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框架部135B作为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的周缘部的周壁部发挥功能。
第2连接部136具有框架部136B和分隔部136D。框架部136B分别被配置于第2连接部136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分隔部136D被配置于一对框架部136B之间。在框架部136B与分隔部136D之间设置有开口136C。通过第2连接部136被连接于第2支承部126的前表面,框架部136B作为被配置于第2支承部126的前表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周壁部发挥功能。
罩124覆盖温度检测元件121。罩124覆盖被第1支承部125支承的温度检测元件121。另外,罩124覆盖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25配置的布线图形123的至少一部分。罩124保护温度检测元件121。罩124保护布线图形123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图24表示省略了罩124的状态下的温度检测单元100C。
通过第1连接部135被连接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在框架部135B的内侧设置有由框架部135B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规定的凹部。罩124被配置于由框架部135B与第1支承部125的前表面规定的凹部。
如图21和图24所示,包括温度检测元件121的温度检测单元100C被配置于绝缘体34上设置的凹部56。在绝缘体34上设置一个凹部56。凹部56被配置于绝缘体34的下部。在周向上,凹部56的位置与连结部48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相同。
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齿部覆盖部42的前端部。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前绝缘体部40。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凹部56包括第1凹部57和第2凹部58。第1凹部57被设置于齿部38的前端部。第2凹部58被设置于轭部37的前端部。
支承部件122被配置于凹部56。支承部件122的第1支承部125被配置于第1凹部57。支承部件122的第2支承部126被配置于第2凹部58。
第1支承部125被配置于齿部38的前端面。第2支承部126被配置于轭部37的前端面。
如图21所示,在温度检测单元100C从定子22C拆下的状态下,定子铁芯33的前端面在凹部56的内侧露出。在温度检测单元100C从定子22C拆下的状态下,齿部38的前端面在第1凹部57的内侧露出,轭部37的前端面在第2凹部58的内侧露出。
在支承部件122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支承部件122的后表面与定子铁芯33的前端面相向。在支承部件122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第1支承部125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齿部38的前端面接触,第2支承部126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轭部37的前端面接触。
如图25所示,在轴向(前后方向)上,凹部56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凹部56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至少第1凹部57被设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
在温度检测单元100C被配置于凹部56的状态下,第1支承部125被配置于齿部38与线圈35之间,温度检测元件121被配置于第1支承部125与线圈35之间,罩12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温度检测元件121与线圈35之间。通过罩124,温度检测元件111与线圈35不接触。通过第1支承部125,温度检测元件111与齿部38不接触。线圈35的热量隔着罩124被传递至温度检测元件121。温度检测元件121隔着罩124检测线圈35的温度。
接着,对定子22C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绝缘体34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之后,在绝缘体34的凹部56配置温度检测单元100C。温度检测单元100C以支承部件122的后表面与定子铁芯33的前端面相向的方式被配置于凹部56。在温度检测单元100C被配置于凹部56之后,线圈35隔着罩124和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齿部38。在线圈35隔着罩124和齿部覆盖部42被卷绕于齿部38之后,如上所述,汇流条单元36被固定于前绝缘体部40,传感器单元24被连接于汇流条单元36。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支承部件122由印刷线路板构成,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配置有温度检测元件121的定子22C。另外,温度检测元件121能够适当地检测定子22C的温度。
[第4实施方式]
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对该结构要素的说明。
<温度检测单元>
图26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2D的立体图。图27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22D的立体分解图。图28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0、绝缘体340和线圈350的立体图。图29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0与绝缘体340的立体图。图30是从前方观察的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铁芯330和绝缘体340以及罩134的立体分解图。图3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元件131和布线图形133的图。
<温度检测单元>
定子22D具有定子铁芯330、绝缘体340、线圈350、汇流条单元360和电源线单元280。
绝缘体340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0。绝缘体340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被固定于定子铁芯330。线圈350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50设置有12个。线圈350被固定于绝缘体340。
如图26、图27和图28所示,绝缘体340具有前绝缘体部400、螺纹凸台部470和连结部480。在螺纹凸台部470上设置有螺纹孔610。连结部480被设置于前绝缘体部400的下部。另外,如图30和图31所示,绝缘体340具有齿部覆盖部420和线圈固定部450,其中,所述齿部覆盖部420覆盖定子铁芯330的齿部380的表面;所述线圈固定部450被连接于齿部覆盖部420的径向内侧。
汇流条单元360具有多个熔接端子640。在汇流条单元360的外周部设置有多个开口740。螺钉920通过开口740被插入到螺纹孔610中。汇流条单元360与绝缘体340被多个螺钉920固定在一起。
汇流条单元360具有用于配置汇流条单元360的外部端子630的凹部620。凹部620被设置于汇流条单元360的连结部720。连结部720被配置于汇流条单元360的下部。凹部620设置有三个。在三个凹部62中的每一个配置外部端子630。
电源线单元280具有三根电源线290、三个连接端子300、两根信号线1430、和电源线保持器520。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电源线290通过连接端子300和汇流条单元360向线圈350供给驱动电流。
电源线保持器520保持电源线290、连接端子300和信号线1430中的每一个。电源线保持器520与汇流条单元360的连结部720连结。
在连结部720的凹部620配置电源线单元280的连接端子300。在凹部620中,连接端子300与外部端子630被螺钉93固定在一起。连接端子300和外部端子630分别为环状。螺钉93在被插入于连接端子300的内侧和外部端子630的内侧的状态下被插入到连结部720上所设置的螺纹孔中。据此,连接端子300与外部端子630被连接在一起,电源线保持器520与汇流条单元360的连结部720被螺钉93固定在一起。
信号线1430通过螺钉94被固定于前绝缘体部400的连结部480。在连结部480上设置有螺纹孔95。螺钉94被插入于螺纹孔95。螺纹孔95设置有两个。螺钉94具有螺纹部和头部。螺钉94从比连结部480靠前方的位置插入到螺纹孔95中。螺钉94的螺纹部以信号线1430的端部被夹在螺钉94的头部与连结部480的前表面之间的方式被插入于螺纹孔95。通过信号线1430的端部被螺钉94的头部与连结部480的前表面夹持,信号线1430与连结部480被螺钉94固定在一起。
如图31所示,在齿部覆盖部420上设置有凹部560。在凹部560的内侧配置有温度检测单元100D的温度检测元件131。齿部380的前端面在凹部560的内侧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元件131不被支承部件支承,而被配置于齿部380的前端面。在温度检测元件131上连接有布线图形133。布线图形13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齿部380的前端面。布线图形13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绝缘体340。
布线图形133包括端子部133A、端子部133B和连接线部133C,其中,所述端子部133A与温度检测元件131连接;所述端子部133B被配置于螺纹孔95的周围;所述连接线部133C将端子部133A与端子部133B连接。端子部133A被配置于齿部380的前端面。端子部133B在连结部480的前表面被配置于螺纹孔95的周围。连接线部13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齿部380的前端面,连接线部133C的一部分被配置于前绝缘体部400的前表面。
如图29和图30所示,温度检测元件131被罩134覆盖。罩134被配置于凹部560。图31表示省略了罩134的状态下的定子铁芯330和绝缘体340。
信号线1430与端子部133B连接。在信号线1430的端部与布线图形133的端子部133B接触的状态下,螺钉94的螺纹部被插入于螺纹孔95,由此信号线1430在与端子部133B接触的状态下被螺钉94的头部与连结部480的前表面夹持。在信号线1430与布线图形133的端子部133B接触的状态下,螺钉94的螺纹部被插入于螺纹孔95,由此螺钉94能够在信号线1430的端部与布线图形133的端子部133B接触的状态下将信号线1430与绝缘体340的连结部480固定在一起。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温度检测元件131被配置于定子22D的齿部380,罩134覆盖温度检测元件131。线圈350隔着罩134和齿部覆盖部420被卷绕于齿部380。
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线圈350隔着覆盖温度检测元件131的罩134和齿部覆盖部420被卷绕于齿部380,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配置有温度检测元件131的定子22D。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图形133与温度检测元件131连接。电源线290向线圈350供给驱动电流。电源线保持器520保持电源线290和信号线1430。螺钉94将信号线1430与绝缘体340固定。布线图形133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绝缘体340。螺钉94在信号线1430与布线图形133接触的状态下将信号线1430与绝缘体340固定在一起。
在上述的结构中,信号线1430与布线图形133通过螺钉94进行连接,因此能够廉价地构成配置有温度检测元件131的定子22D。
[第5实施方式]
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对该结构要素的说明。
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度检测单元100E的图。温度检测单元100E具有保持器142和导线145。在保持器142的内部配置有热敏电阻那样的温度检测元件。保持器142由导热性聚苯硫醚(PPS:Poly Phenylene Sulfide)树脂形成。导线145与被配置于保持器142的内部的温度检测元件连接。在保持器142与导线145的边界配置有环氧树脂作为填充剂144。
图32所示的温度检测单元100E可以被配置于定子(22A、22B、22C、22D)。保持器142可以被配置于齿部的周围。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是作为电动工具的一种的冲击起子。电动工具并不限定于冲击起子。作为电动工具,可例示出电钻、振动电钻、角钻、螺丝刀、电锤、锤钻、圆锯和往复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1也可以为园艺工具(Outdoor PowerEquipment)。作为园艺工具,可例示出链锯、绿篱机、草坪修剪机、除草机和鼓风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动作业机也可以是吸尘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安装于电池安装部的电池组17来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也可以使用商用电源(交流电源)作为电动作业机的电源。

Claims (20)

1.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输出部和温度检测元件,其中,
所述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输出部由所述转子驱动;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其中,所述定子铁芯包括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突出的齿部;所述绝缘体具有用于覆盖所述齿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齿部覆盖部,且被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线圈隔着所述齿部覆盖部被卷绕于所述齿部,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绝缘体上所设置的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所述凹部被配置于所述齿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所述齿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支承所述温度检测元件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包括被设置于所述齿部的轴向端部的第1凹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被配置于所述第1凹部的第1支承部,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支承于所述第1支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所述齿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所述齿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面,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承部具有板部和周壁部,其中,所述周壁部被配置于所述板部的轴向一侧的表面的周缘部,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板部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的布线图形,
所述布线图形被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所述齿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与所述齿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承部被配置于所述齿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面,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支承部具有板部和周壁部,其中,所述周壁部被配置于所述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的周缘部,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板部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连接的布线图形,
所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
所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贯通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与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被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表面的所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与被配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的所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通孔而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5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包括被设置于第1凹部的径向外侧且与所述第1凹部相连的第2凹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被配置于所述第2凹部的第2支承部,
在周向上,所述第2支承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1支承部的尺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凹部被设置于所述轭部的轴向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有覆盖由所述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温度检测元件的罩。
18.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输出部、温度检测元件和罩,其中,
所述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输出部由所述转子驱动;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
所述罩用于覆盖所述温度检测元件,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其中,所述定子铁芯包括轭部和从所述轭部向径向突出的齿部;所述绝缘体具有用于覆盖所述齿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齿部覆盖部,且被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线圈隔着所述罩和所述齿部覆盖部被卷绕于所述齿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布线图形、电源线、电源线保持器和螺钉,其中,
所述布线图形与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连接;
所述电源线向所述线圈供给驱动电流;
所述电源线保持器用于保持所述电源线和信号线;
所述螺钉将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绝缘体固定,
所述布线图形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绝缘体,
所述螺钉在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布线图形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绝缘体固定。
20.一种电动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电机、输出部、温度检测元件、布线图形、电源线、电源线保持器和螺钉,其中,
所述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其中,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体和线圈,所述定子铁芯具有齿部;所述绝缘体被固定于所述定子铁芯;所述线圈隔着所述绝缘体被卷绕于所述齿部,所述转子相对于所述定子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所述输出部由所述转子驱动;
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
所述布线图形与所述温度检测元件连接;
所述电源线用于向所述线圈供给驱动电流;
所述电源线保持器用于保持所述电源线和信号线;
所述螺钉将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绝缘体固定,
所述布线图形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所述绝缘体,
所述螺钉在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布线图形接触的状态下将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绝缘体固定。
CN202210990379.XA 2021-10-18 2022-08-18 电动作业机 Pending CN1159959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0387 2021-10-18
JP2021170387A JP2023060669A (ja) 2021-10-18 2021-10-18 電動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5923A true CN115995923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77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90379.XA Pending CN115995923A (zh) 2021-10-18 2022-08-18 电动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9735A1 (zh)
JP (1) JP2023060669A (zh)
CN (1) CN115995923A (zh)
DE (1) DE1020221252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3895B2 (ja) * 2019-08-21 2023-12-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作業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4395B2 (ja) 2009-03-06 2016-09-06 ビージーシー パートナ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取引システム及び取引上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19735A1 (en) 2023-04-20
JP2023060669A (ja) 2023-04-28
DE102022125262A1 (de)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74054B2 (ja) 電動工具
US11777359B2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CN110446587B (zh) 电动工具
US11750068B2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JP2018137843A (ja) 電動工具
JP2019017130A (ja) 電動工具
US11738441B2 (en) Power tool
CN115995923A (zh) 电动作业机
JP7210261B2 (ja) 電動作業機及び電動作業機用モータにおける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230231457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electric work machine
US20230216359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JP4947490B2 (ja) 電動工具
CN110957441B (zh) 电池组及电气设备
WO2021049124A1 (ja) 電動作業機
JP2021013251A (ja) モータ、電動工具用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JP5120600B2 (ja) 電動工具
JP2015123540A (ja) 電動工具
US20220393550A1 (en) Electric work machine
US20230402899A1 (en) Work machine
US20210299761A1 (en) Power tool
JP2019017131A (ja) 電動工具
CN116317373A (zh) 电动作业机
JP2022131975A (ja) 電気機器
JP2022186580A (ja) 電動作業機
JP2021013252A (ja) モータ、電動工具用モータ及び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