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77295A -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7295A
CN115977295A CN202310056123.6A CN202310056123A CN115977295A CN 115977295 A CN115977295 A CN 115977295A CN 202310056123 A CN202310056123 A CN 202310056123A CN 115977295 A CN115977295 A CN 115977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
stiffening rib
stainless steel
short
cr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561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77295B (zh
Inventor
余鑫
朱伯衍
黄冀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05612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77295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31005612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9772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77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7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77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7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由薄壁不锈钢板折叠成的模板槽、浇筑在模板槽的混凝土,模板槽包括底板,底板前后两端向上弯折形成长边侧模,底板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形成短边侧模,底板中部向上折叠形成中间立式加劲肋;长边侧模的上端向内侧弯折形成一对长边加劲肋;短边侧模上端向内侧弯折形成短边加劲肋;中间立式加劲肋顶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有若干个矩形槽口,矩形槽口的底部设有一对左右延伸的中间侧向加劲肋。本发明设计合理,利用不锈钢优异的延性性能,将不锈钢板进行切割后折叠成模板槽,以便于浇筑混凝土,不仅具有传统钢筋混凝土组合板的优势,还具有便于施工、整体性好、易于预制装配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板是一种典型的受弯构件,存在明显的受压和受拉区。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板通过在受拉区设置受力钢筋并与混凝土组合工作,但其需要对钢筋进行绑扎搭接并制作浇筑混凝土用模板和支撑,加之混凝土的凝结硬化时间使得其施工效率不高。
近年来出现的钢-混凝土组合板则在传统钢筋混凝土板基础上通过将受拉区钢筋改为钢板或压型钢板并兼做混凝土模板以优化受力性能并显著提高施工效率,但其需要设置必要的抗剪连接件以保证钢板与混凝土工作。但是钢筋混凝土板需要支模浇筑混凝土且模板用量大,同时需要绑扎钢筋,费时费力;而混凝土也需要养护周期,诸类弊端制约了其难以适应建筑智能化与装配化的需求。近年来工程师们在传统钢筋混凝土板基础上研发新型叠合板,在工厂事先预制受拉区钢筋混凝土板并运至现场吊装以做底模,再整体浇筑受压区混凝土以共同工作,虽然降低了模板用量并提高的施工效率,但仍存在自重大、耐久性差、连接性能弱等弊端。
钢-混凝土组合板在钢筋混凝土板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将受拉区钢筋优化为波形钢板并兼做模板以优化施工效率,该类组合楼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钢结构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但是该类组合楼板需要设置必要的抗剪连接件以保证钢板与相应的混凝土共同工作,同时需要对外露的钢板进行必要的防火与防腐保护。
基于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板,近年来又出现一种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其通过两块钢板间填充混凝土并设置各类型抗剪件以保证组合工作,这可提高板的抗弯承载力、延性、刚度和抗冲击抗爆炸性能等,不仅可以作为受弯构件还可兼做抗侧力构件。但外漏的钢部件仍需防腐保护且在受压区设置钢板使得其经济性不高。
不论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板还是新型组合板,其多采用碳素钢作为抗拉受力部件。而碳素钢材的耐腐蚀性差,需要进行腐蚀防护以保证板的耐久性。随着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出色的耐腐蚀性能及耐火性能、表面美观等的优点逐渐被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但其相对高昂的价格制约了其广泛应用。降低其使用成本的主要途径是将其薄壁化以优化其用量,但材料减薄势必带来稳定问题,故将薄壁不锈钢与混凝土组合工作则是其应用趋势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设计合理,不仅保留了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板的优点,而且整体性好、便于施工、易于装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包括由薄壁不锈钢板折叠成长方体槽型状的模板槽、浇筑在模板槽内腔的混凝土,所述模板槽包括矩形状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长度方向均向上弯折形成有长边侧模,底板的左、右两端宽度方向均向上弯折形成有短边侧模,底板的中部向上折叠形成倒U型状的中间立式加劲肋;所述长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形成有一对长边加劲肋,一对长边加劲肋分别位于中间立式加劲肋的左、右两侧;所述短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形成有短边加劲肋;所述中间立式加劲肋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有若干个矩形槽口,所述矩形槽口的底部设有一对左右延伸的中间侧向加劲肋,所述长边加劲肋、短边加劲肋以及中间侧向加劲肋均与底板相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长边侧模包括与底板相垂直的外长边侧模,所述外长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180度形成有一对内长边侧模,所述内长边侧模的下端向上弯折90度形成长边加劲肋;所述短边侧模包括与底板相垂直的外短边侧模,所述外短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180度形成有内短边侧模,所述内短边侧模的中部下端向上弯折90度形成短边加劲肋。
进一步的,所述外短边侧模的前、后两端对称设有位于模板槽内部的侧向角部加劲肋,所述侧向角部加劲肋与外短边侧模相倾斜;所述中间立式加劲肋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一对呈V型分布且位于模板槽内部的中间角部加劲肋,中间立式加劲肋前、后两端的中间角部加劲肋的开口相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长边加劲肋、短边加劲肋、中间侧向加劲肋、侧向角部加劲肋以及中间角部加劲肋均拉网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外长边侧模与外短边侧模之间焊接固定。
本发明采用的另外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的施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S1,一次切割:对一矩形状不锈钢板的前、后两端均裁剪出三个并排分布的矩形缺口,并排分布的三个矩形缺口分布于不锈钢板的中部和左、右两端,且分别为中部矩形缺口和两个端部矩形缺口;
步骤S2,二次切割:对步骤S1中裁剪后的不锈钢板进行切割,在每个端部矩形缺口的长边内侧均切割得到长切割线,长切割线与端部矩形缺口的长边平行且长度相同,在长切割线的内侧切割得到短切割线,短切割线与长切割线相平行;在每个中部矩形缺口的长边内侧切割得到T型切割线;在不锈钢板的中部切割得到若干个沿纵向间隔均布的工字型切割线,每个工字型切割线形成一对左右分布的中间侧向加劲肋;
步骤S3,对不锈钢板中部进行折叠:
步骤S31:在不锈钢板的中部设置第一纵向折痕,第一纵向折痕与T型切割线、若干个工字型切割线的中部相重合,在第一纵向折痕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二纵向折痕,第二纵向折痕与中部矩形缺口的短边相重合,T型切割线与两条第二纵向折痕之间形成一对左、右分布的中间角部加劲肋;
步骤S32:将不锈钢板的中间部分沿第一纵向折痕和第二纵向折痕向上折叠形成倒U型状的中间立式加劲肋,每个工字型切割线经折叠后形成矩形槽口;
步骤S33:矩形槽口内一对中间侧向加劲肋分别朝左、右两侧向下弯折90度;一对中间角部加劲肋分别朝左、右两侧向下弯折45度,形成立式V形状;
步骤S34:对中间侧向加劲肋进行拉网处理;
步骤S4,对不锈钢板的短边方向进行折叠:
步骤S41:在不锈钢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第三纵向折痕,第三纵向折痕与端部矩形缺口的短边相重合,位于同一侧的两条长切割线的中部之间设置第四纵向折痕,位于同一侧的两条短切割线的端部之间设置第五纵向折痕,第三纵向折痕与第四纵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外短边侧模,位于同一侧的两条短切割线与第五纵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短边加劲肋,位于同一端的短切割线、长切割线以及第四纵向折痕围成的区域为内短边侧模,长切割线与第三纵向折痕围成的区域为侧向角部加劲肋;
步骤S42:将外短边侧模沿着第三纵向折痕向上弯折90度,接着将内短边侧模沿着第四纵向折痕向下弯折180度,内短边侧模与外短边侧模的内侧面相贴合;之后将短边加劲肋向上弯折90度,短边加劲肋与内短边侧模相垂直;最后将侧向角部加劲肋弯折至与外短边侧模成45度夹角;
步骤S43:对短边加劲肋进行拉网处理;
步骤S5,对不锈钢板的长边方向进行折叠;
步骤S51:在不锈钢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横向折痕,第一横向折痕位于中间角部加劲肋和侧向角部加劲肋的内侧,第一横向折痕的外侧设有第二横向折痕,第二横向折痕位于中间角部加劲肋和侧向角部加劲肋的外侧,所述第二横向折痕的外侧设有第三横向折痕,第一横向折痕与第二横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外长边侧模,第二横向折痕与第三横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内长边侧模,第三横向折痕外侧的区域为长边加劲肋;
步骤S52:将外长边侧模沿着第一横向折痕向上弯折90度,此时中间角部加劲肋和侧向角部加劲肋位于外长边侧模的内侧,一对中间角部加劲肋呈卧式V形状;接着将内长边侧模沿着第二横向折痕向下弯折180度,内长边侧模与外长边侧模的内侧面相贴合,最后将长边加劲肋沿着第三横向折痕向上弯折90度,长边加劲肋与内长边侧模相垂直;
步骤S53:对长边加劲肋、中间角部加劲肋以及侧向角部加劲肋进行拉网处理;
步骤S6:将外长边侧模与外短边侧模的垂直处进行焊接,外长边侧模和外短边侧模围成的区域为模板槽;
步骤S7:往模板槽内浇筑混凝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本发明设计合理,利用不锈钢优异的延性性能,将不锈钢板进行切割后折叠成模板槽,以便于浇筑混凝土,不仅具有传统钢筋混凝土组合板的优势,还具有便于施工、整体性好、易于预制装配等优点;另外不锈钢板出色的耐腐蚀性、美观的外表面及优异的耐火性能还能进一步提升该组合板的工程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模板槽折叠完毕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锈钢板一次切割的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锈钢板二次切割的构造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锈钢板中部折叠方法示意图;
图6是图5中不锈钢板中部折叠后的构造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锈钢板短边方向折叠方法示意图;
图8是图7中不锈钢板短边方向折叠后的构造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A处截面构造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B处截面构造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拉网后的构造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锈钢板长边方向折叠方法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不锈钢板长边方向折叠后的构造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C处截面构造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拉网后的构造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不锈钢板折叠、拉网、焊接完毕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
1-模板槽;2-混凝土;3-底板;4-长边侧模;5-短边侧模;6-中间立式加劲肋;7-长边加劲肋;8-短边加劲肋;9-矩形槽口;10-中间侧向加劲肋;11-外长边侧模;12-内长边侧模;13-外短边侧模;14-内短边侧模;15-侧向角部加劲肋;16-中间角部加劲肋;17-不锈钢板;18-中部矩形缺口;19-端部矩形缺口;20-长切割线;21-短切割线;22-T型切割线;23-工字型切割线;24-第一纵向折痕;25-第二纵向折痕;26-第三纵向折痕;27-第四纵向折痕;28-第五纵向折痕;29-第一横向折痕;30-第二横向折痕;31-第三横向折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纵向”、“ 横向”、“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竖直”、“ 水平”、“ 顶”、“ 底”、“ 内”、“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包括由薄壁不锈钢板折叠成长方体槽型状的模板槽1、浇筑在模板槽1内腔的混凝土2,所述模板槽1包括矩形状的底板3,所述底板3的前、后两端长度方向均向上弯折90度形成有长边侧模4,底板3的左、右两端宽度方向均向上弯折90度形成有短边侧模5,底板3的中部向上折叠形成倒U型状的中间立式加劲肋6,中间立式加劲肋6与底板3相垂直;所述长边侧模4的上端向模板槽1的内侧弯折形成有一对长边加劲肋7,一对长边加劲肋7分别位于中间立式加劲肋6的左、右两侧;所述短边侧模5的上端向模板槽1的内侧弯折形成有短边加劲肋8;所述中间立式加劲肋6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有若干个矩形槽口9,所述矩形槽口9的底部设有一对左右延伸的中间侧向加劲肋10,所述长边加劲肋7、短边加劲肋8以及中间侧向加劲肋10均与底板3相平行。利用不锈钢优异的延性性能,将不锈钢板进行折叠成模板槽,以便于浇筑混凝土,不仅具有传统钢筋混凝土组合板的优势,还具有便于施工、整体性好、易于预制装配等优点;另外不锈钢板出色的耐腐蚀性、美观的外表面及优异的耐火性能还能进一步提升该组合板的工程应用前景。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边侧模4包括与底板3相垂直的外长边侧模11,所述外长边侧模11的上端向模板槽1的内侧弯折180度形成有一对内长边侧模12,一对内长边侧模12与外长边侧模11的内侧面相贴合;形成长边侧模,所述内长边侧模12的下端向上弯折90度形成长边加劲肋7;所述短边侧模5包括与底板3相垂直的外短边侧模13,所述外短边侧模13的上端向模板槽1的内侧弯折180度形成有内短边侧模14,内短边侧模14与外短边侧模13的内侧面相贴合,形成短边侧模;所述内短边侧模14的中部下端向上弯折90度形成短边加劲肋8。长边侧模和短边侧模作为后期浇筑混凝土的侧模,省去了架设模板、支撑的繁琐步骤,这种折叠方式增强了结构相应位置的刚度,提升了结构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短边侧模13的前、后两端对称设有位于模板槽1内部的侧向角部加劲肋15,侧向角部加劲肋15与外短边侧模13弯折成形,所述侧向角部加劲肋15与外短边侧模13相倾斜,且夹角为45度;所述中间立式加劲肋6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一对呈V型分布且位于模板槽1内部的中间角部加劲肋16,中间角部加劲肋16与中间立式加劲肋6弯折成形,中间立式加劲肋6前、后两端的中间角部加劲肋16的开口相向设置。通过设置侧向角部加劲肋和中间角部加劲肋,可增强侧模抗侧刚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边加劲肋7、短边加劲肋8、中间侧向加劲肋10、侧向角部加劲肋15以及中间角部加劲肋16均拉网处理。通过拉网处理,不仅增强不锈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同时长边加劲肋、短边加劲肋、中间侧向加劲肋还能兼做组合板的分布筋。
本实施例中,长边加劲肋、短边加劲肋、中间侧向加劲肋与模板槽的顶部存在一定距离,这段距离中浇筑的混凝土将起钢丝网保护层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长边侧模11的端部与外短边侧模13的端部之间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该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的施工方法,通过将不锈钢板切割、折叠、简单焊接和拉网后浇筑混凝土,并与之共同工作的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其不仅具有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板的优势,还具有便于施工、整体性好、易于预制装配等的优点,具体施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S1,一次切割:对一矩形状不锈钢板17的前、后两端均裁剪出三个并排分布的矩形缺口,并排分布的三个矩形缺口分布于不锈钢板17的中部和左、右两端,并排分布的三个矩形缺口分别为中部矩形缺口18和两个端部矩形缺口19,如图3所示,去除切割出的矩形区域以便于后续不锈钢板的折叠,裁剪后不锈钢板则作为整体进行后续的折叠工作,保证了不锈钢骨架的整体性;
步骤S2,二次切割:对步骤S1中裁剪后的不锈钢板17进行切割,在每个端部矩形缺口19的长边内侧均切割得到沿横向延伸的长切割线20,长切割线20与端部矩形缺口19的长边平行且长度相同,在长切割线20的内侧切割得到短切割线21,短切割线21与长切割线20相平行且具有一定距离;在每个中部矩形缺口18的长边内侧切割得到T型切割线22;在不锈钢板17的中部切割得到若干个沿纵向间隔均布的工字型切割线23,每个工字型切割线23形成一对左右分布的中间侧向加劲肋10,如图4所示;中部区域通过工字型切割线切而不断,以保证后期折叠后可以将一部分不锈钢板拉网的同时还能保证不锈钢折叠板的整体性;
步骤S3,对不锈钢板中部进行折叠:
步骤S31:如图5所示,在不锈钢板17的中部设置第一纵向折痕24,第一纵向折痕24与T型切割线22、若干个工字型切割线23的中部相重合,在第一纵向折痕2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二纵向折痕25,两条第二纵向折痕25分别与中部矩形缺口18的两侧短边相重合,T型切割线22与两条第二纵向折痕25之间形成一对左、右分布的中间角部加劲肋16;在图5中,点划线表示山线(即:第一纵向折痕),代表该折痕经过折叠后处于其相连的两块不锈钢板顶部;虚线则表示谷线(第二纵向折痕),代表该折痕经过折叠后处于其相连的两块不锈钢板底部;箭头表示对应不锈钢板的折叠轨迹);
步骤S32:将不锈钢板17的中间部分沿第一纵向折痕24和第二纵向折痕25向上折叠形成倒U型状的中间立式加劲肋6,中间立式加劲肋从厚度方向起到加劲肋的作用,不仅提升板的抗弯刚度,还可以兼做不锈钢与混凝土的抗剪连接件;每个工字型切割线23经折叠后形成矩形槽口9,如图6所示;
步骤S33:矩形槽口9内一对中间侧向加劲肋10分别朝左、右两侧向下弯折90度,中间侧向加劲肋起受拉区分布钢筋作用;一对中间角部加劲肋16分别朝左、右两侧向下弯折45度,形成立式V形状,中间角部加劲肋起到角部加劲作用,如图6所示;
步骤S34:对中间侧向加劲肋10设置拉丝网格进行拉网处理,中间侧向加劲肋折叠后与预设的混凝土顶面存在一定距离,这段距离中浇筑的混凝土将起钢丝网保护层作用,中间侧向加劲肋进行拉网处理,不仅增强不锈钢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还能兼做组合板的分布筋;
步骤S4,对不锈钢板17的短边方向进行折叠:
步骤S41:在不锈钢板17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第三纵向折痕26,第三纵向折痕26与端部矩形缺口19的短边相重合,位于同一侧的两条长切割线20的中部之间设置第四纵向折痕27,位于同一侧的两条短切割线21的端部之间设置第五纵向折痕28,位于同一侧的第三纵向折痕26、第四纵向折痕27以及第五纵向折痕28从内往外依次分布,第三纵向折痕26与第四纵向折痕27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外短边侧模13,位于同一侧的两条短切割线21与第五纵向折痕28之间围成的区域为短边加劲肋8,位于同一端的两条短切割线21、两条长切割线20、第四纵向折痕27以及第五纵向折痕28围成的区域为内短边侧模14,长切割线20与第三纵向折痕26围成的区域为侧向角部加劲肋15,如图7所示;
步骤S42:将外短边侧模13沿着第三纵向折痕26向上弯折90度(如图7中箭头所示方向折起),接着将内短边侧模14沿着第四纵向折痕27向下弯折180度,内短边侧模14与外短边侧模13的内侧面相贴合,如图9所示,内短边侧模14和外短边侧模13形成短边侧模5,在浇筑混凝土时起侧模作用,省去了架设模板、支撑的繁琐步骤,这种折叠方式增强了结构相应位置的刚度,提升了结构的安全性;之后将短边加劲肋8向上弯折90度,短边加劲肋8与内短边侧模14相垂直,如图10所示,短边加劲肋8起受拉区分布钢筋作用;最后将侧向角部加劲肋15弯折至与外短边侧模13成45度夹角,如图8所示;
步骤S43:对短边加劲肋8设置拉丝网格进行拉网处理,如图11所示;短边加劲肋与预设的混凝土顶面存在一定距离,这段距离中浇筑的混凝土将起钢丝网保护层作用;
步骤S5,对不锈钢板17的长边方向进行折叠;
步骤S51:在不锈钢板17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横向折痕29,第一横向折痕29位于中间角部加劲肋16和侧向角部加劲肋15的内侧,第一横向折痕29的外侧设有第二横向折痕30,第二横向折痕30位于中间角部加劲肋16和侧向角部加劲肋15的外侧,所述第二横向折痕30的外侧设有第三横向折痕31,第一横向折痕29与第二横向折痕30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外长边侧模11,第二横向折痕30与第三横向折痕31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内长边侧模12,第三横向折痕31外侧的区域为长边加劲肋7,如图12所示;
步骤S52:将外长边侧模11沿着第一横向折痕29向上弯折90度(如图12中箭头所示方向折起),此时中间角部加劲肋16和侧向角部加劲肋15位于外长边侧模11的内侧,起角部加劲作用,一对中间角部加劲肋16呈卧式V形状;接着将内长边侧模12沿着第二横向折痕30向下弯折180度,内长边侧模12与外长边侧模11的内侧面相贴合,如图14所示,内长边侧模12与外长边侧模11形成长边侧模4,浇筑混凝土时起侧模作用,省去了架设模板、支撑的繁琐步骤,这种折叠方式增强了结构相应位置的刚度,提升了结构的安全性;最后将长边加劲肋7沿着第三横向折痕31向上弯折90度,长边加劲肋7与内长边侧模12相垂直,如图14所示,长边加劲肋起受拉区分布钢筋的作用,不锈钢板的长边方向折叠后如图13所示;
步骤S53:对长边加劲肋7、中间角部加劲肋16以及侧向角部加劲肋15进行设置拉丝网格处理,如图2所示,对设有拉丝网格的长边加劲肋7、中间角部加劲肋16以及侧向角部加劲肋15进行拉网处理,如图15所示,长边加劲肋折叠后与预设的混凝土顶面存在一定距离,这段距离中浇筑的混凝土将起钢丝网保护层作用;中间角部加劲肋与侧向角部加劲肋为折叠重复区域,通过设置拉丝网格拉网处理,以提升侧模的抗侧刚度,保证组合板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步骤S6:将外长边侧模11与外短边侧模13的垂直处进行焊接,外长边侧模和外短边侧模围成的区域为模板槽,如图2所示;
步骤S7:往模板槽内浇筑混凝土,最终得到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不仅具有传统钢筋混凝土组合板的优势,还具有便于施工、整体性好、易于预制装配等优点。通过不锈钢板折叠、切割、简单焊接和拉网形成一体化结构,不仅免去传统组合板设置抗剪连接件和板面分布筋的需求,还可以形成一体化模板槽,进而免去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板的侧模支护。折叠的不锈钢加劲肋(长边、短边以及中间侧向加劲肋)不仅充当不锈钢与混凝土界面的抗剪连接件,还进一步提升了组合板的抗弯刚度与组合工作特性。特别是不锈钢出色的延性使得板的折叠重复区域和边缘区域可以进行拉网处理,一方面可兼做板面分布筋,另一方面增强了不锈钢折叠板与混凝土的组合工作性能。利用不锈钢出色的耐腐蚀性、耐火性,无需对外漏部分进行防腐防火处理。无需侧模且无需焊接抗剪连接件,减少了整个组合板的焊接工作量,且避免了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的风险,同时折叠的不锈钢模板槽结构使得该类组合板不仅可作为受弯构件还可兼做侧向维护构件(墙)。
本发明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 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另外,上述本发明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本发明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薄壁不锈钢板折叠成长方体槽型状的模板槽、浇筑在模板槽内腔的混凝土,所述模板槽包括矩形状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长度方向均向上弯折形成有长边侧模,底板的左、右两端宽度方向均向上弯折形成有短边侧模,底板的中部向上折叠形成倒U型状的中间立式加劲肋;所述长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形成有一对长边加劲肋,一对长边加劲肋分别位于中间立式加劲肋的左、右两侧;所述短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形成有短边加劲肋;所述中间立式加劲肋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均布有若干个矩形槽口,所述矩形槽口的底部设有一对左右延伸的中间侧向加劲肋,所述长边加劲肋、短边加劲肋以及中间侧向加劲肋均与底板相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边侧模包括与底板相垂直的外长边侧模,所述外长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180度形成有一对内长边侧模,所述内长边侧模的下端向上弯折90度形成长边加劲肋;所述短边侧模包括与底板相垂直的外短边侧模,所述外短边侧模的上端向模板槽的内侧弯折180度形成有内短边侧模,所述内短边侧模的中部下端向上弯折90度形成短边加劲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短边侧模的前、后两端对称设有位于模板槽内部的侧向角部加劲肋,所述侧向角部加劲肋与外短边侧模相倾斜;所述中间立式加劲肋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一对呈V型分布且位于模板槽内部的中间角部加劲肋,中间立式加劲肋前、后两端的中间角部加劲肋的开口相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边加劲肋、短边加劲肋、中间侧向加劲肋、侧向角部加劲肋以及中间角部加劲肋均拉网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长边侧模与外短边侧模之间焊接固定。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S1,一次切割:对一矩形状不锈钢板的前、后两端均裁剪出三个并排分布的矩形缺口,并排分布的三个矩形缺口分布于不锈钢板的中部和左、右两端,且分别为中部矩形缺口和两个端部矩形缺口;
步骤S2,二次切割:对步骤S1中裁剪后的不锈钢板进行切割,在每个端部矩形缺口的长边内侧均切割得到长切割线,长切割线与端部矩形缺口的长边平行且长度相同,在长切割线的内侧切割得到短切割线,短切割线与长切割线相平行;在每个中部矩形缺口的长边内侧切割得到T型切割线;在不锈钢板的中部切割得到若干个沿纵向间隔均布的工字型切割线,每个工字型切割线形成一对左右分布的中间侧向加劲肋;
步骤S3,对不锈钢板中部进行折叠:
步骤S31:在不锈钢板的中部设置第一纵向折痕,第一纵向折痕与T型切割线、若干个工字型切割线的中部相重合,在第一纵向折痕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第二纵向折痕,第二纵向折痕与中部矩形缺口的短边相重合,T型切割线与两条第二纵向折痕之间形成一对左、右分布的中间角部加劲肋;
步骤S32:将不锈钢板的中间部分沿第一纵向折痕和第二纵向折痕向上折叠形成倒U型状的中间立式加劲肋,每个工字型切割线经折叠后形成矩形槽口;
步骤S33:矩形槽口内一对中间侧向加劲肋分别朝左、右两侧向下弯折90度;一对中间角部加劲肋分别朝左、右两侧向下弯折45度,形成立式V形状;
步骤S34:对中间侧向加劲肋进行拉网处理;
步骤S4,对不锈钢板的短边方向进行折叠:
步骤S41:在不锈钢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第三纵向折痕,第三纵向折痕与端部矩形缺口的短边相重合,位于同一侧的两条长切割线的中部之间设置第四纵向折痕,位于同一侧的两条短切割线的端部之间设置第五纵向折痕,第三纵向折痕与第四纵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外短边侧模,位于同一侧的两条短切割线与第五纵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短边加劲肋,位于同一端的短切割线、长切割线以及第四纵向折痕围成的区域为内短边侧模,长切割线与第三纵向折痕围成的区域为侧向角部加劲肋;
步骤S42:将外短边侧模沿着第三纵向折痕向上弯折90度,接着将内短边侧模沿着第四纵向折痕向下弯折180度,内短边侧模与外短边侧模的内侧面相贴合;之后将短边加劲肋向上弯折90度,短边加劲肋与内短边侧模相垂直;最后将侧向角部加劲肋弯折至与外短边侧模成45度夹角;
步骤S43:对短边加劲肋进行拉网处理;
步骤S5,对不锈钢板的长边方向进行折叠;
步骤S51:在不锈钢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横向折痕,第一横向折痕位于中间角部加劲肋和侧向角部加劲肋的内侧,第一横向折痕的外侧设有第二横向折痕,第二横向折痕位于中间角部加劲肋和侧向角部加劲肋的外侧,所述第二横向折痕的外侧设有第三横向折痕,第一横向折痕与第二横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外长边侧模,第二横向折痕与第三横向折痕之间围成的区域为内长边侧模,第三横向折痕外侧的区域为长边加劲肋;
步骤S52:将外长边侧模沿着第一横向折痕向上弯折90度,此时中间角部加劲肋和侧向角部加劲肋位于外长边侧模的内侧,一对中间角部加劲肋呈卧式V形状;接着将内长边侧模沿着第二横向折痕向下弯折180度,内长边侧模与外长边侧模的内侧面相贴合,最后将长边加劲肋沿着第三横向折痕向上弯折90度,长边加劲肋与内长边侧模相垂直;
步骤S53:对长边加劲肋、中间角部加劲肋以及侧向角部加劲肋进行拉网处理;
步骤S6:将外长边侧模与外短边侧模的垂直处进行焊接,外长边侧模和外短边侧模围成的区域为模板槽;
步骤S7:往模板槽内浇筑混凝土。
CN202310056123.6A 2023-01-17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59772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56123.6A CN115977295B (zh) 2023-01-17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56123.6A CN115977295B (zh) 2023-01-17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7295A true CN115977295A (zh) 2023-04-18
CN115977295B CN115977295B (zh) 2024-06-25

Family

I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2302A (zh) * 2003-01-31 2006-06-07 邱则有 一种砼用空心管
CN201347598Y (zh) * 2008-12-31 2009-11-18 武强 建筑浇筑模板构件
CN106567475A (zh) * 2016-11-02 2017-04-19 广西大学 钢与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2335783U (zh) * 2020-05-21 2021-01-12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桥梁混凝土护栏伸缩缝预留槽模板
US20220074190A1 (en) * 2019-05-13 2022-03-10 Senvex Co., Ltd. Combination structure of permanent form and prefabricated steel assembly for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member
CN216920899U (zh) * 2021-12-28 2022-07-08 李世骏 网格梁加双向受力的压型钢板楼板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2302A (zh) * 2003-01-31 2006-06-07 邱则有 一种砼用空心管
CN201347598Y (zh) * 2008-12-31 2009-11-18 武强 建筑浇筑模板构件
CN106567475A (zh) * 2016-11-02 2017-04-19 广西大学 钢与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US20220074190A1 (en) * 2019-05-13 2022-03-10 Senvex Co., Ltd. Combination structure of permanent form and prefabricated steel assembly for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member
CN212335783U (zh) * 2020-05-21 2021-01-12 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桥梁混凝土护栏伸缩缝预留槽模板
CN216920899U (zh) * 2021-12-28 2022-07-08 李世骏 网格梁加双向受力的压型钢板楼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98428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顶板的连接结构
CN213174299U (zh) 一种新型钢混组合波纹钢板剪力墙
JPH042725B2 (zh)
KR102080594B1 (ko) 커플거더
CN214461399U (zh) 一种预制墙板
CN114319103A (zh) 钢壳混凝土组合索塔结构
CN210713385U (zh) 设置暗梁连接的叠合墙
CN210636679U (zh) 一种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
CN115977295A (zh)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15977295B (zh) 一种折叠型不锈钢-混凝土组合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16616427U (zh) 一种简便免拆模结构墙板及墙体结构
CN113818597A (zh) 一种预制型组合剪力墙及其制备方法
FI91654C (fi) Seinämämuotti
CN210713486U (zh) 基于侧边开孔隔板的钢板组合剪力墙
CN111691598A (zh) 用于叠合剪力墙的高效加工预制连梁及节点构造
CN110644348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顶板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4364312U (zh) 一种全预制双向受力楼板及连接节点
JPH07259492A (ja) 鋼コンクリート合成版
CN114919063B (zh) 核心箱式箱梁钢筋骨架装配方法
CN210658949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CN215977986U (zh) 一种楼板预制板、预制楼板的拼接结构及安装结构
CN216740197U (zh) 一种焊接钢筋-型钢网片组合连接剪力墙结构
CN212562177U (zh) 用于叠合剪力墙的高效加工预制连梁及节点构造
CN216130355U (zh) 边缘现浇叠合楼板的板缝节点及与框架梁的连接构造
CN220580341U (zh) 一种叠合板空间桁架配筋协同抗开裂构造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