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58949U -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58949U
CN210658949U CN201921162010.XU CN201921162010U CN210658949U CN 210658949 U CN210658949 U CN 210658949U CN 201921162010 U CN201921162010 U CN 201921162010U CN 210658949 U CN210658949 U CN 210658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ed
concrete
stirrup
bars
precast concre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620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楠
卢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jia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620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58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58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58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梁,通过将第一封闭箍筋设置在混凝土内部,而非现有技术中部分箍筋暴露在叠合面外,取消了暴露在叠合面外的箍筋,可以在现场施工时不用进行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设置了抗剪钢筋,用于在后期施工现场与梁的上半部分连接,保证了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与现有叠合梁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叠合梁不需要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可有效缩短工期。

Description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背景技术
当前,装配式建筑被大力推广,现有装配式混凝土预制叠合梁中的配筋构造与现浇梁完全一样。只是在工厂预制时先不浇筑梁的上半部分,只浇筑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留到现场去浇筑,而下半部分作为现场浇筑时的底模使用。此外梁的上部纵筋也是在现场去绑扎,下部钢筋和箍筋的下半段则已经预先浇筑在下半部分梁内部。现有技术中这种叠合梁存在一个问题:由于抗震需要,梁内钢筋需要做成封闭箍筋,尤其是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更是严格要求做成封闭箍筋,这使得在下半部分梁的箍筋中穿梁上部纵筋时非常不方便,严重影响施工效率。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无需在梁下半部分的箍筋中穿梁上半部分纵筋的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在下半部分梁的箍筋中穿梁上半部分纵筋,严重影响施工效率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包括第一封闭箍筋、抗剪钢筋以及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具有一叠合面;
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
所述抗剪钢筋沿垂直于所述叠合面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并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延伸方向。
可选的,还包括底筋,所述底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底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底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外。
可选的,所述底筋数量为多个。
可选的,还包括构造钢筋,所述构造钢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构造钢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连接,所述构造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为与所述叠合面邻接的两条边。
可选的,所述抗剪钢筋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的,每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抗剪钢筋。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包括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所述预制混凝土梁。
可选的,还包括梁叠合层,所述梁叠合层与所述叠合面通过第二混凝土层连接,所述抗剪钢筋暴露在所述叠合面上的部分为接合段,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
可选的,所述梁叠合层包括上部纵筋、架立筋以及多个第二封闭箍筋;
多个所述第二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二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
所述架立筋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架立筋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底部连接,所述架立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外;
所述上部纵筋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上部纵筋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顶部位置连接;
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间隔中。
可选的,所述上部纵筋数量为多个。
可选的,所述架立筋的数量为多个。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梁,通过将第一封闭箍筋设置在混凝土内部,而非现有技术中部分箍筋暴露在叠合面外,取消了暴露在叠合面外的箍筋,可以在现场施工时不用进行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设置了抗剪钢筋,用于在后期施工现场与梁的上半部分连接,保证了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与现有叠合梁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叠合梁不需要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可有效缩短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透视图;
图3为梁叠合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梁叠合层与预制混凝土梁结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施工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结构示意图;
1-预制混凝土梁,10-第一封闭箍筋,11-抗剪钢筋,12-第一混凝土层,13-底筋,14-构造钢筋,2-梁叠合层,20-上部纵筋,21-架立筋,22-第二封闭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包括第一封闭箍筋10、抗剪钢筋11以及第一混凝土层12,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具有一叠合面。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按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内。所述抗剪钢筋11沿垂直于所述叠合面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的间隔中并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所述第一方向是指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延伸方向。
通过将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设置在混凝土内部,而非现有技术中部分箍筋暴露在叠合面外,取消了暴露在叠合面外的箍筋,可以在现场施工时不用进行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设置了抗剪钢筋11,用于在后期施工现场与梁的上半部分连接,保证了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所述叠合面是指预制构件上用来在后期施工现场施工时与其他混凝土建筑结合的接触面。
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一般是在工厂预制,先将内部的钢筋部分设置好,然后在钢筋部分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所述叠合面可做成粗糙面,所谓粗糙面是指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叠合面上凹凸不平或者骨料显露出来。所述抗剪钢筋11数量可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的间隔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抗剪钢筋11。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还可包括底筋13,所述底筋13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底筋13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底筋13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外。将所述底筋13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外是为了使得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可以通过所述底筋13锚固浇筑在连接的柱或者墙上。
可选地,所述底筋13数量可为多个,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筋13的数量设置为4个,但是并不局限于4个,可以是3个,还可以是5个,还可以更多,在此不做限制。所述底筋13的数量更多,意味着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结构更稳定,与柱或者墙的连接强度更高,但是成本也更高,因此,需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可选地,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还可包括构造钢筋14,所述构造钢筋14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构造钢筋14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的两个侧边连接,所述构造钢筋14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2内。所述构造钢筋14又可称为腰筋,用于防止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发生侧覆,利用所述构造钢筋14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连接可以增加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整体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10的两个侧边是指与所述叠合面邻接的两条边。
根据上面描述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结构,其工艺流程可如下:
第一步:制作第一封闭箍筋10,将一根钢筋的两端焊接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固定连接,使其形成封闭状,第一封闭箍筋10的形状可为长方形,也可为其它形状。
第二步:架设构造钢筋14,构造钢筋14闯过第一封闭箍筋10并与第一封闭箍筋10固定连接,形成一钢筋笼。
第三步:在钢筋笼内架设底筋13,底筋13设置在钢筋笼的底部位置。
第四步:在钢筋笼周围架设侧模,浇筑混凝土并预埋抗剪钢筋11,将第一封闭箍筋10完全覆盖进混凝土内,底筋13的两端暴露在外。
第五步:拆除侧模,形成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包括上述特征描述中任一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还包括梁叠合层2,所述梁叠合层2与所述叠合面通过第二混凝土层连接,所述抗剪钢筋11暴露在所述叠合面上的部分为接合段,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
在施工现场,将预制好的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放置在待施工的位置,然后将所述梁叠合层2放置在所述叠合面上通过所述第二混凝土层连接,可通过所述叠合面的粗糙面设计以及抗剪钢筋11,增强所述梁叠合层2与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连接性能。与现有叠合梁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叠合梁不需要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可有效缩短工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在抗弯设计时可按正截面进行抗弯设计,在进行抗剪设计时,可分别按现浇层混凝土及钢筋和预制部分混凝土及钢筋累加设计。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梁叠合层2包括上部纵筋20、架立筋21以及多个第二封闭箍筋22。多个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按照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所在的平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所述架立筋21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架立筋21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的底部连接,所述架立筋21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外。所述上部纵筋20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上部纵筋20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的顶部位置连接,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的间隔中。
架立筋21一般是指辅助箍筋架立的纵向构造钢筋14,其主要作用是把受力钢筋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并与受力钢筋连成钢筋骨架,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力学性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架立筋21中用于连接和固定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的位置,可用于补充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角部的连接钢筋根数,保证梁截面,固定箍筋间距,起到抗剪和抗弯的作用。
可选地,所述上部纵筋20与所述架立筋21的数量为多个。
根据上面描述的所述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的结构,其施工流程可如下:
第一步:在施工现场放置好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
第二步:制作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将一根钢筋的两端焊接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固定连接,使其形成封闭状,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的形状可为长方形,也可为其它形状。
第三步:架设所述架立筋21,所述架立筋21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并沿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的底部设置。
第四步:绑扎所述上部纵筋20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形成一梁叠合层2钢筋笼。
第五步:将所述梁叠合层2钢筋笼放置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梁1的叠合面上,所述接合段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22的间隔。
第六步:如图3所示,在所述梁叠合层2钢筋笼周围架设侧模,并浇筑混凝土。
第七步:如图6所示,拆除侧模,形成所述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预制混凝土梁,通过将第一封闭箍筋设置在混凝土内部,而非现有技术中部分箍筋暴露在叠合面外,取消了暴露在叠合面外的箍筋,可以在现场施工时不用进行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设置了抗剪钢筋,用于在后期施工现场与梁的上半部分连接,保证了梁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与现有叠合梁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叠合梁不需要纵筋穿箍筋的工序,大大减小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可有效缩短工期。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封闭箍筋、抗剪钢筋以及第一混凝土层,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具有一叠合面;
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一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
所述抗剪钢筋沿垂直于所述叠合面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并部分暴露在所述叠合面外;
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延伸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筋,所述底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底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远离所述叠合面的一边连接,所述底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筋数量为多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构造钢筋,所述构造钢筋穿过所述第一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构造钢筋与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连接,所述构造钢筋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两个侧边为与所述叠合面邻接的两条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剪钢筋的数量为多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封闭箍筋的间隔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抗剪钢筋。
7.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预制混凝土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梁叠合层,所述梁叠合层与所述叠合面通过第二混凝土层连接,所述抗剪钢筋暴露在所述叠合面上的部分为接合段,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叠合层包括上部纵筋、架立筋以及多个第二封闭箍筋;
多个所述第二封闭箍筋按照所述第二封闭箍筋所在的平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
所述架立筋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架立筋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底部连接,所述架立筋的两端暴露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外;
所述上部纵筋穿过所述第二封闭箍筋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并且,所述上部纵筋与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顶部位置连接;
所述接合段设置在所述第二封闭箍筋的间隔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纵筋数量为多个。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架立筋的数量为多个。
CN201921162010.XU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Active CN210658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2010.XU CN210658949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2010.XU CN210658949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58949U true CN210658949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38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62010.XU Active CN210658949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589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67889B (zh)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KR101178381B1 (ko) 각형강관을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합성기둥 및 이의 제작방법
CN113202219B (zh) 一种全预制装配式钢-混组合楼盖体系及设计计算方法
CN110469001B (zh) 叠合剪力墙及其建造方法
CN211114235U (zh) 叠合剪力墙
CN210658950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以及建筑物
CN110512765A (zh) 一种具有钢板栓钉组合式斜撑的装配式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KR20190063645A (ko) 폐단면 합성 기둥과 철골보 연결 구조 및 이의 시공 방법
CN110512730B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主次梁连接结构
CN110258927B (zh) 一种正交钢筋网架叠合板的制作方法
CN110439142A (zh) 一种具有h型钢斜撑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CN106760036A (zh) 一种预制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CN210658949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及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
JP2005061127A (ja) コンクリート組立構造体
CN210459550U (zh) 钢筋混凝土柱与无梁楼盖的连接节点
CN215253690U (zh) 一种带竖向连弯钢筋的叠合板式剪力墙
CN111173193B (zh) 一种预应力叠合梁及施工方法
CN212271354U (zh) 一种预制叠合板
CN111576707A (zh) 一种预制叠合板
WO2014073506A1 (ja) コンクリート部材の構築方法
CN216239037U (zh) 一种连接结构
CN211007246U (zh) 新型结构梁与全预制板连接节点的钢筋构造
CN218622630U (zh) 一种预留叠合后浇带全预制楼板与预制梁连接构造
CN217419963U (zh) 一种钢混组合柱节点的连接机构
CN215253826U (zh) 一种不需要后浇层的单向连续新型预制空心板楼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40 floors 6-9, South Building, No. 258, Shimen 2nd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uajia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41, No. two, 258, Shimen Road, Shanghai, Jing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Xian Dai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 Consulting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