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0029B -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60029B
CN115960029B CN202211661512.3A CN202211661512A CN115960029B CN 115960029 B CN115960029 B CN 115960029B CN 202211661512 A CN202211661512 A CN 202211661512A CN 115960029 B CN115960029 B CN 1159600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raction
column
separation
fraction
silica g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615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60029A (zh
Inventor
张凤明
于富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filed Critical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2116615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600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60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00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600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00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化学提取、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具体式1所示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假松茸中生物碱具有促进PC12细胞分化弱活性,同时具有一定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潜在的开发价值。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假松茸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便、快速、环保,且经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纯度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化学提取、分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假松茸(Tricholoma bakamatsutake),又名栎松茸、假松口蘑、假口蘑等,为口蘑科(Tricholomaceae)、口蘑属(Tricholoma)高等真菌。
目前口蘑属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糖的提取和活性研究、各类极性溶剂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筛选以及营养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活性主要表现在口蘑属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和免疫调节等。口蘑属目前已经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麦角甾醇类成分,但并未检测到理想的生物活性。
假松茸作为松茸的近缘种之一,二者形态很接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松茸具有提升免疫力、促进肠胃道蠕动、抗肿瘤、治疗糖尿病、保护肝脏、改善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等多种功效。但是假松茸植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目前均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假松茸中生物碱具有一定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具体式1所示结构: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假松茸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极性溶剂浸提假松茸子实体,所得浸提液浓缩,得到浸膏;
(2)将浸膏分散于水中,所得溶液用石油醚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石油醚相和第一水相;所述第一水相用乙酸乙酯进行第二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相;
(3)将所述乙酸乙酯相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一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大到小,采用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20: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三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
(4)将所述馏分Fr.C上样至反相硅胶柱进行第二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小到大,采用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30:70~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二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2;
(5)将所述馏分Fr.C2上样至凝胶柱进行第三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采用甲醇等度洗脱,收集甲醇洗脱馏分;
(6)将所述甲醇洗脱馏分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四柱层析分离,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采用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等度洗脱,得到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生物碱。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浸提的次数为5次,每次浸提的温度为常温,每次浸提的时间为24h。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极性溶剂包括乙醇,所述极性溶剂中乙醇的体积百分含量≥90%;每次浸提的液固比为(5~10):1。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为:依次采用体积比为20:1、15:1、5:1、1:1和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为:依次采用体积比为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0和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所述梯度洗脱时,所述甲醇-水体系的流速为1mL/min。
优选的,所述步骤(6)中,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为:采用体积比为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体系进行等度洗脱。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正相硅胶柱中填装的硅胶的粒径为154~180μm;
所述步骤(4)中,所述反相硅胶柱为RPC18CC反相硅胶柱;
所述步骤(5)中,所述凝胶柱为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
所述步骤(6)中,所述正相硅胶柱中填装的硅胶的粒径为38~54μm。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具有式1结构的生物碱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制备得到的具有式1结构的生物碱在制备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具体式1所示结构。由实施例的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假松茸中生物碱具有促进PC12细胞分化弱活性,同时具有一定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uChE)抑制活性,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假松茸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极性溶剂浸提假松茸子实体,所得浸提液浓缩,得到浸膏;(2)将浸膏分散于水中,所得溶液用石油醚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石油醚相和第一水相;所述第一水相用乙酸乙酯进行第二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相;(3)将所述乙酸乙酯相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一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大到小,采用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20: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三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4)将所述馏分Fr.C上样至反相硅胶柱进行第二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小到大,采用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30:70~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二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2;(5)将所述馏分Fr.C2上样至凝胶柱进行第三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采用甲醇等度洗脱,收集甲醇洗脱馏分;(6)将所述甲醇洗脱馏分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四柱层析分离,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采用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等度洗脱,得到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生物碱。本发明依次采用极性溶剂浸提、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成功的分离得到式1所示结构的生物碱。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便、快速、环保,且经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纯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1H-NMR光谱图(500MHz);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13C-NMR光谱图(125MHz);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HMBC光谱图(125MHz);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HSQC光谱图(125MHz);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1H-1H COSY光谱图(500MHz);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ROESY光谱图(500MHz);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ESI-MS质谱;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实验和计算的ECD谱比较;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分离纯化的化合物的关键二维核磁相关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具体式1所示结构: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假松茸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用极性溶剂浸提假松茸子实体,所得浸提液浓缩,得到浸膏;
(2)将浸膏分散于水中,所得溶液用石油醚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石油醚相和第一水相;所述第一水相用乙酸乙酯进行第二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相;
(3)将所述乙酸乙酯相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一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大到小,采用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20: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三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
(4)将所述馏分Fr.C上样至反相硅胶柱进行第二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小到大,采用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30:70~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二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2;
(5)将所述馏分Fr.C2上样至凝胶柱进行第三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采用甲醇等度洗脱,收集甲醇洗脱馏分;
(6)将所述甲醇洗脱馏分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四柱层析分离,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采用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等度洗脱,得到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生物碱。
在本发明中,若无特殊说明,所有制备原料/组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市售产品。
本发明用极性溶剂浸提假松茸子实体,所得浸提液浓缩,得到浸膏。
在本发明中,所述浸提之前,本发明优选对所述假松茸子实体进行干燥。本发明对所述干燥的具体试试方式没有特殊要求。
本发明中,所述极性溶剂优选包括乙醇,所述极性溶剂中乙醇的体积百分含量优选≥90%,更优选为90~100%。在本发明中,所述极性溶剂中乙醇的体积百分含量不为100%时,所述极性溶剂还包括水。
在本发明中,所述浸提的次数优选为5次,每次浸提的温度优选为常温,每次浸提的时间优选为24h。
在本发明中,每次浸提的液固比优选为(5~10):1,更优选为5:1。
在本发明中,当浸提的次数大于1次时,本发明优选将每次浸提所得提取液合并。本发明对所述浓缩的操作不作具体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操作将提取液浓缩至浸膏即可,例如减压蒸馏。
得到浸膏后,本发明将浸膏分散于水中,所得溶液用石油醚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石油醚相和第一水相;所述第一水相用乙酸乙酯进行第二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相。
在本发明中,所述水优选为去离子水,本发明对所述水的用量没有特殊要求,确保所述浸膏分散均匀即可。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萃取的次数优选为4次;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萃取时,每次萃取时所述石油醚的体积优选为萃取水相体积的3倍。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萃取的次数优选为4次,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萃取时,每次萃取时所述乙酸乙酯的体积优选为萃取水相体积的3倍。本发明优选将每次萃取得到的乙酸乙酯相合并,得到所述乙酸乙酯相。
得到乙酸乙酯相后,本发明将所述乙酸乙酯相上样至正相硅胶柱(以下称为第一正相硅胶柱)进行第一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大到小,采用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20: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三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正相硅胶柱层析优选采用湿法装柱、干法上样的方式进行洗脱。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正相硅胶柱中填装的硅胶的粒径为154~180μm。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优选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优选为:依次采用体积比为20:1、15:1、5:1、1:1和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各比例分别洗脱5个柱体积,然后合并各比例的洗脱液。所得洗脱液进行薄层层析,根据薄层层析结果,合并相同馏分后浓缩至干,得到5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A、馏分Fr.B、馏分Fr.C、馏分Fr.D、馏分Fr.E。在本发明中,所述浓缩优选为减压浓缩。
得到馏分Fr.C后,本发明将所述馏分Fr.C上样至反相硅胶柱进行第二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小到大,采用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30:70~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二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2。
在本发明中,所述反相硅胶柱为RPC18CC反相硅胶柱。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优选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为:依次采用体积比为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0和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所述梯度洗脱时,所述甲醇-水体系的流速优选为1mL/min。各比例分别洗脱7个柱体积,然后合并各比例的洗脱液。所得洗脱液进行薄层层析,根据薄层层析结果,合并相同馏分后浓缩至干,得到5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1、馏分Fr.C2、馏分Fr.C3、馏分Fr.C4、馏分Fr.C5。在本发明中,所述浓缩优选为减压浓缩。
得到馏分Fr.C2后,本发明将所述馏分Fr.C2上样至凝胶柱进行第三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采用甲醇等度洗脱,收集甲醇洗脱馏分。
在本发明中,所述凝胶柱为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进行所述上样之前,本发明优选对所述凝胶柱进行上柱和平衡。在本发明中,所述上柱之前,本发明优选将上柱使用的凝胶浸渍于甲醇中24h。所述平衡使用的溶剂优选为甲醇。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时,本发明优选每20mL一个洗脱馏分收集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得到的洗脱产物。本发明优选对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得到的洗脱产物(每一个洗脱馏分)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根据薄层层析结果,合并相同馏分后浓缩至干,得到甲醇洗脱馏分。
得到甲醇洗脱馏分后,本发明将所述甲醇洗脱馏分上样至正相硅胶柱(以下称为第二正相硅胶柱)进行第四柱层析分离,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采用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等度洗脱,得到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生物碱。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正相硅胶柱中填装的硅胶的粒径为38~48μm。在本发明中,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优选为:采用体积比为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体系进行等度洗脱。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具有式1结构的生物碱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制备得到的具有式1结构的生物碱在制备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1)称取假松茸干燥子实体2.5kg,粉碎后用乙醇体积百分含量为90%乙醇水溶液常温浸提5次,每次5倍量体积提取24h,醇提液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加热减压浓缩至浸膏,放凉至室温,备用;
(2)将步骤(1)中的浸膏用去离子水溶解后,采用分液漏斗,采用石油醚萃取4次,每次萃取时石油醚的用量为3倍体积水相;得到萃取水相后,采用乙酸乙酯萃取4次,每次乙酸乙酯的用量为3倍体积水相,将4次萃取的乙酸乙酯相合并,得到乙酸乙酯相;
(3)将步骤(2)中所得乙酸乙酯相经正相硅胶柱(粒径154~180um)进行层析分离,石油醚/丙酮(v/v,分别为20:1,15:1,10:1,5:1,1:1,0:1)梯度洗脱,温度为室温;经薄层色谱进行检测、显色,合并显色相同组分,划分为5个组分,Fr.A–E,分别减压浓缩至干,得到浓缩物备用;
(4)将步骤(3)中所得到的Fr.C再经RPC18CC反相硅胶柱进行层析分离,甲醇/水(v/v,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0,100:0)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温度为室温;经薄层色谱进行检测、显色,合并显色相同组分,划分为5个组分,Fr.C1-C5,分别减压浓缩至干,得到浓缩物备用;
(5)将葡聚糖凝胶用甲醇浸泡过24h,上柱,以甲醇平衡;将步骤(4)中所得Fr.C2再经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用甲醇等度洗脱(每瓶20mL),得到若干洗脱部位,经薄层色谱进行检测,显色,合并显色相同的洗脱部位,将合并后的洗脱部位经减压浓缩至干,备用;
(6)将步骤(5)中所得物再经正相硅胶柱(38~54μm)进行层析分离,用石油醚/丙酮(v/v,10:1)等度洗脱(室温),最终得到的化合物为式1所示结构的生物碱。
本实施例提供的提取分离方法得到的生物碱为一种新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3NO4,命名为Tricholomine C,化学结构式如式1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提取分离方法得到的生物碱根据结构命名为:(S)-1-((1R,2R)-1-hydroxy-1-(2-methyl-6-oxocyclohex-1-en-1-yl)propan-2-yl)-5-methoxypyrrolidin-2-one。表1为该本实施例提供的提取分离方法得到的生物碱的核磁数据:1H-NMR与13C-NMR在CDCL3中。
表1:本实施例提取分离的新化合物Tricholomine C的核磁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取分离的新化合物Tricholomine C的结构鉴定及推导。
Tricholomine C:棕色固体,分子式为C15H23NO4,从m/z 304.1519[M+Na]+处的HR-ESI-MS去质子化分子离子推导出来(C15H23NO4Na的计算值,304.1519),对应于具有具有5个不饱和度的化合物;红外光谱显示具有羟基官能团(3443cm-1)和羰基官能团(1650cm-1);氢谱中的化学位移δH 4.48(1H,d,J=10.8Hz)显示存在1个羟基,δH 3.29(3H,s)显示存在1个甲氧基,δH 1.97(3H,s)和1.42(1H,d,J=7.0Hz)显示存在2个甲基;碳谱中显示存在15个碳信号,δC 202.7和174.8处,显示存在2个羰基,δC 159.6and 133.4显示存在2个季碳,δC90.4、72.9和52.4显示存在3个次甲基,δC 38.3、33.5、29.3、24.6和21.7显示存在5个亚甲基,δC 53.9、21.5和14.4显示存在3个甲基。图12为实施例1提取分离的化合物Tricholomine C的关键二维核磁相关性。
根据COSY,C-1-C-2-C-3,C-6-C-7-C-8和C-3'-C-4'-C-5'三个碎片,被证实存在(如图12);根据HMBC,发现H-1与C-3,H-2与C-4、C-2'、C-5',H-3与C-1、C-5、C-9,H-6与C-4、C-8、C-10,H-7与C-5、C-9,H-8与C-4、C-6,H-10与C-4、C-6之间存在HMBC相关性(如图12),一个3-甲基-2-环己烯酮片段被推导出来,即C-4与C-5之间存在一个碳碳双键,C-9为羰基基团,C-5连接一个甲基基团;再根据H-3'与C-5',H-4'与C-2',H-5'与C-2'、C-3'、C-6',H-6'与C-5'之间的HMBC相关,以及C-5'的甲氧基,一个由N-C-2'-C-3'-C-4'-C-5'组成的5'-甲氧基丁内酰胺被推导出来;C-2处连接甲基基团,C-3处存在羟基基团,由此,推导出化合物Tricholomine C的大致组成,如图12所示。
图3为实施例1提取分离的化合物Tricholomine C的实验和计算的ECD谱比较。
通过比较实验和计算ECD光谱(图11),化合物Tricholomine C的绝对构型被确认为:2R,3R,5′S,将化合物tricholomine C命名为(S)-1-((1R,2R)-1-hydroxy-1-(2-methyl-6-oxocyclohex-1-en-1-yl)propan-2-yl)-5-methoxypyrrolidin-2-one。
测试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取分离得到的假松茸乙醇提取物的NGF诱导PC12细胞分化活性实验。
1主要材料。
1.1试剂:神经生长因子NGF购自西格玛公司;马血清(HS)购自Gibco;胎牛血清(FBS)、磷酸缓冲盐溶液(PBS)购自BI;1640培养基购自Hyclone;多聚赖氨酸购自西格玛公司;PC12细胞购自ATCC。
1.2仪器:蔡司显微镜。
2实验方法。
2.1采用5%胎牛血清、1640+10%马血清、100U/mL双抗的培养基,在37℃,5%二氧化碳培养箱温中培养PC12细胞;
2.2取出生长适宜的PC12细胞,胰酶消化后制备成PC12细胞悬液;
2.315mL的离心管盛装细胞悬液中,1000r/min,离心5min;
2.4离心结束之后,离心管用75%乙醇消毒后放进超净台,将上清液遗弃进废液缸;
2.5加入新的培养基5mL,用移液器吹打10次,尽量将细胞吹散,注意不可太用力;
2.6取0.2mL细胞悬浮液,加入细胞计数管后,再加0.8mL磷酸缓冲盐溶液混匀,记录数细胞数量;
2.7将细胞浓度调整至每毫升含量5×104个,将预先用PLL包被好的每孔加入0.2mL细胞悬液的48孔酶标板置于培养箱中培养;
2.812h后取出旧培养基,重新加入含1640+2.5%胎牛血清的培养基(48孔板,0.24mL/孔)和5ng/mL的NGF及待测试样品,继续培养;
2.9实验设计:空白对照:不加NGF、细胞和0.1%二甲基亚砜;阴性对照组:终浓度为5ng/mL的NGF、0.1%的二甲基亚砜;阳性对照组:终浓度为50ng/mL的NGF、0.1%的二甲基亚砜;样品组:假松茸乙醇粗提物终浓度为20μg/mL(终浓度为0.1%的二甲基亚砜),同时加入终浓度为5ng/mL的神经生长因子诱导72h,每组设计3个重复孔,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培养细胞;
2.10每12h对细胞分化情况观察记录,并在加入待测样品3日后统计细胞的分化比例,统计方法:①判断依据:细胞直径小于突起长度的细胞,被认定为存在分化活性;②与阴性对照组对比,如果测试组突起长度和数量无显著提高,则被认定无显著分化活性,不统计分化率;③如测试组突起的数量、长度均显著比阴性对照组多,则被认定具有细胞分化活性,对分化的细胞数量进行记录,每组统计的数据不得少于5个视野。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假松茸乙醇提取物具有促进PC12细胞分化弱活性,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假松茸乙醇粗提物诱导PC12细胞分化活性测定结果见表3。
表2假松茸粗提物诱导PC12细胞分化活性
测试例2
本发明实施例1提取分离得到的假松茸乙醇提取物的乙酰胆碱酯和丁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实验
1主要材料。
1.1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BuChE)、磷酸二氢钠(NaH2PO4)、磷酸氢二钠(Na2HPO4)、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I)、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显色剂(DTNB)、他克林(TA)均购自西格玛公司。
1.2仪器:MultiskanFC酶标仪购自赛默飞公司。
2实验方法。
2.1用磷酸盐缓冲液(每100mL磷酸盐缓冲液中含0.1MNa2HPO4溶液94.7mL;0.1MNaH2PO4溶液5.3mL,调节pH值至8.0左右)将AChE和BuChE浓度稀释成0.04U/mL;
2.2将ATCI和DTNB使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成浓度为6.25mM的溶液(工作液);
2.3待测样品用二甲基亚砜稀释成1mM工作液,保证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中二甲基亚砜浓度相同(均为2%),DMSO终反应中的浓度0.1%,假松茸乙醇粗提物终浓度为20μg/mL。阳性对照药物他克林最终浓度为0.333μM,阴性对照组(NC组)为2%DMSO溶剂对照;
3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假松茸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AChE和BuChE抑制活性,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假松茸乙醇粗提物的AChE和BuChE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见表4。
表3假松茸粗提物诱导PC12细胞分化活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假松茸中Tricholomine C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依次采用乙醇提取、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中压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与制备,成功的分离得到该新化合物。该方法简便、快速、环保,且经该方法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纯度较高。由于所得化合物化学结构独特,从常见假松茸中提取出来,且假松茸90%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因此本发明为假松茸的进一步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其特征在于,具体式1所示结构: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假松茸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用极性溶剂浸提假松茸子实体,所得浸提液浓缩,得到浸膏;
(2)将浸膏分散于水中,所得溶液用石油醚进行第一萃取,得到石油醚相和第一水相;所述第一水相用乙酸乙酯进行第二萃取,得到乙酸乙酯相;
(3)将所述乙酸乙酯相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一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大到小,采用石油醚和丙酮的体积比为20: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三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
(4)将所述馏分Fr.C上样至反相硅胶柱进行第二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按照体积比由小到大,采用甲醇和水的体积比为30:70~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第二段馏分,命名为馏分Fr.C2;
(5)将所述馏分Fr.C2上样至凝胶柱进行第三柱层析分离,所述第三柱层析分离采用甲醇等度洗脱,收集甲醇洗脱馏分;
(6)将所述甲醇洗脱馏分上样至正相硅胶柱进行第四柱层析分离,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采用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等度洗脱,得到具有式1所示结构的生物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浸提的次数为5次,每次浸提的温度为常温,每次浸提的时间为24h。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极性溶剂包括乙醇,所述极性溶剂中乙醇的体积百分含量≥90%;每次浸提的液固比为(5~10):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第一柱层析分离为:依次采用体积比为20:1、15:1、5:1、1:1和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进行梯度洗脱。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第二柱层析分离为:依次采用体积比为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0和100:0的甲醇-水体系进行梯度洗脱。
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梯度洗脱时,所述甲醇-水体系的流速为1mL/min。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所述第四柱层析分离为:采用体积比为10:1的石油醚-丙酮体系体系进行等度洗脱。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正相硅胶柱中填装的硅胶的粒径为154~180μm;
所述步骤(4)中,所述反相硅胶柱为RPC18CC反相硅胶柱;
所述步骤(5)中,所述凝胶柱为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
所述步骤(6)中,所述正相硅胶柱中填装的硅胶的粒径为38~54μm。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式1结构的生物碱或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提取分离方法制备得到的具有式1结构的生物碱在制备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CN202211661512.3A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59600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1512.3A CN115960029B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61512.3A CN115960029B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0029A CN115960029A (zh) 2023-04-14
CN115960029B true CN115960029B (zh) 2024-01-16

Family

ID=87359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61512.3A Active CN115960029B (zh) 2022-12-23 2022-12-23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6002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0000A (zh) * 2020-11-26 2021-02-02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齿苋中一种具有抗肿瘤和抗胆碱酯酶活性的酯类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13956320A (zh) * 2021-10-22 2022-01-2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具有显著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0000A (zh) * 2020-11-26 2021-02-02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齿苋中一种具有抗肿瘤和抗胆碱酯酶活性的酯类化合物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13956320A (zh) * 2021-10-22 2022-01-2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具有显著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ew amide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Tricholoma bakamatsutake;Feng-Ming Zhang等;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stry;第61卷(第7期);443 - 447,图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0029A (zh) 2023-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63781B (zh) 一种合欢皮新木脂体单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5111255A (zh) 一种肉苁蓉中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CN111704544B (zh) 一种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13754533A (zh) 氧化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10818669B (zh) 沉香四氢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12358516B (zh) 一种香叶木素(4-o-甲基)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在制备降脂药物中的应用
CN115960029B (zh) 一种假松茸中生物碱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13264886A (zh) 马齿苋中一种哒嗪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应用
CN109265494B (zh) 从滇山茶中提取山奈酚葡萄糖苷类化合物的方法
CN110862463A (zh) 具有生物活性的紫花苜蓿根部多糖及其硒化改性多糖的制备
CN113968785B (zh) 马齿苋中一种含氧苯甲酸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与应用
CN109180471A (zh) 水栀子单萜类化合物crocusatinN和jasminosideB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414702A (zh) 一种诃子肉中诃黎勒酸制备方法及其含量测定方法
CN110204589B (zh) 青葙子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及其在制备神经保护药物方面的应用
CN106565444A (zh) 山药地上部分菲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及应用
CN109320572B (zh) 从滇山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CN110790846B (zh) 具有生物活性的紫花苜蓿茎叶多糖及其硒化改性多糖的制备
CN109369751B (zh) 二氢山奈酚糖苷类化合物及其提取方法
CN113816817B (zh) 一种倍半萜烯异构体衍生物高效转化和高纯度单体制备方法及其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109369605B (zh) 从南山茶中提取木脂素的方法
CN109265433B (zh) 从南山茶中提取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方法
CN117430649B (zh) 根皮苷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变叶海棠质量标志物中的应用
CN114957362B (zh) 一种昆仑雪菊抗炎活性成分的分离方法
CN109265493B (zh) 山奈酚类化合物及其提取方法
CN113024494B (zh) 一种菲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