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3934A -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3934A
CN115943934A CN202211517657.6A CN202211517657A CN115943934A CN 115943934 A CN115943934 A CN 115943934A CN 202211517657 A CN202211517657 A CN 202211517657A CN 115943934 A CN115943934 A CN 115943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thering
fish
swallowing
tool
degrad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176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建高
王旭阳
谢程兰
张文阳
汪子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FISHERIES CORP
East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FISHERIES CORP
East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FISHERIES CORP, East China Sea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FISHERIES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51765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39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3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39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吞拿鱼领域。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聚拢吞拿鱼部,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织带围成的连接环,相邻的聚拢吞拿鱼部通过连接环连接;所述聚拢吞拿鱼部是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所述聚拢吞拿鱼部包括从左至右排布的纵向织带,相邻的纵向织带通过横向织带相连,所述聚拢吞拿鱼部还包括聚拢鱼布,所述聚拢鱼布与所述纵向织带相连;所述聚拢吞拿鱼部上连接有用于聚拢吞拿鱼的吞拿鱼集群诱导物。本发明实现了聚拢吞拿鱼工具总长的调整。根据不同的水深,通过聚拢吞拿鱼部的增减,实现总长的调整,符合不同作业水深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吞拿鱼领域,具体涉及人造聚拢吞拿鱼工具。
背景技术
吞拿鱼类属鲈形目鲭科,其体形较长、粗壮而圆、呈流线形、向后渐细尖而尾基细长,而尾鳍为叉状或新月形。它的尾柄两侧有明显的稜脊,背、臀鳍后方各有一行小鳍,具有鱼雷体形,其横断面略呈圆形。吞拿鱼是一种大型远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鱼,大部分皆属于鲔属,为一种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与鲭、鲐、马鲛等近缘,通常同隶鲭科。吞拿鱼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海产,经济价值高。人们利用吞拿鱼能够聚集在漂浮物或悬浮物周围的行为特性可以加工人造聚拢吞拿鱼工具,以提高相关起捕作业效率与鱼类产量,其经济价值显著。在本领域,人们有时将人造聚拢吞拿鱼工具也称为聚拢吞拿鱼工具或聚拢吞拿鱼装置,等等。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主要由聚拢吞拿鱼部与配重物组成。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中的聚拢吞拿鱼部使用普通合成纤维网片,由于普通合成纤维网片的网状结构特点及其不可降解性,这类聚拢吞拿鱼工具经常会缠住鲨鱼、海鸟及海龟等生物。尽管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使用网目尺寸小于7公分的小网目合成纤维网片,但该网片还是经常发生缠绕海洋生物事故。此外,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用普通合成纤维网片不可降解,损坏或丢失后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与生态安全影响。
基于产业现状,本领域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明显存在下述严重问题:①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采用不可降解合成纤维网片集鱼,相关工具简陋,且工具中不配置全降解聚拢鱼布框、集群诱导物(如辅助布、容纳腔及其漂浮线、毯体等),现有工具聚拢鱼类效果不佳和相关作业起捕产量较低;②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中的网片经常发生缠绕海洋生物事故;③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使用的普通合成纤维网片不可降解,它们在生产中损坏丢失后会在海中存在几年甚至数十年,从而对海洋环境产生极大地污染,无法实现绿色环保型;④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尺寸大小固定,而面对不同海区作业水深,需要更换不同大小的聚拢吞拿鱼工具,这为起捕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或影响;⑤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没有超声波发射装置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无法实现智能报警等功能,此外,在伪虎鲸出没的海域,无法驱赶闹窝伪虎鲸,整体工具技术水平及集鱼效果差;⑥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不使用全降解纤维材料,工具的生态环保性差;⑦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不使用沉降条带,经常被其他渔船等发现,生产活动中会因此发生他人捕捞或盗取等不利情况;⑧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在单侧配置沉块,作业过程中工具因此不停扭转,工具使用周期较短(如使用周期仅3个月或6个月时间后工具出现扭转破坏等不利情况),等等。因此,改变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的网片结构、实现聚拢吞拿鱼工具用材料的可降解性、实现聚拢吞拿鱼工具的绿色环保型与无网目结构、实现聚拢吞拿鱼工具非缠绕与主尺度大小可调等均是吞拿鱼领域必须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技术领域与渔业资源领域、拖网领域、刺网领域、笼壶领域、网箱领域、水产养殖领域、养殖围栏领域、蟹笼领域、陷阱领域等其他技术领域相差甚远,其他技术领域用聚拢鱼类的工具、材料、方法及技术等都不适用于本技术领域,绝对不能作为本领域的对照技术。由于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技术难度非常大等原因,目前本技术领域未检索到以特种技术方案制作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的公开报道。综上,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已成为本技术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以解决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中网片结构缠绕海洋生物问题、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中普通合成纤维网片丢失后污染海洋环境问题、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尺度大小无法调整问题,从而实现聚拢吞拿鱼工具尺度可调、避免吞拿鱼工具缠绕海洋生物,以提高聚拢吞拿鱼工具安全性和作业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聚拢吞拿鱼部,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织带围成的连接环,相邻的聚拢吞拿鱼部通过破断强力不低于5吨的织带将上、下两块聚拢吞拿鱼部横向织带上的连接环连接固定;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是用麻、可降解纤维等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包括从左至右排布的纵向织带,相邻的纵向织带通过横向织带相连;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还包括聚拢鱼布,所述聚拢鱼布与所述纵向织带相连;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上连接有用于聚拢吞拿鱼的吞拿鱼集群诱导物。
本发明实现了聚拢吞拿鱼工具总长的调整。根据不同的水深,通过聚拢吞拿鱼部的增减,实现总长的调整,符合作业水深需求。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聚拢鱼布包括编线编织而成的毯体,所述毯体上通过引线针穿过毯体形成穿孔,且引线针引导漂浮线沿着针孔穿过毯体;所述引线针的穿线孔的孔径大于漂浮线的直径;所述编线和漂浮线均采用可降解纤维加工而成;
所述漂浮线位于所述毯体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止从针孔中脱出的线结,所述漂浮线的中央通过线结固定在所述毯体上;所述漂浮线采用可降解纤维编织而成,且漂浮线长度范围为0.8m-1.5m;实际海上作业时,漂浮线会随水流等而不规则摆动,以吸引吞拿鱼在此集群。
便于聚拢吞拿鱼。且结构简单,易于组装,大幅度提高聚拢吞拿鱼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聚拢鱼布的前后两侧分别连接有辅助布,所述辅助布的纵向长度大于所述聚拢鱼布的纵向长度;
所述辅助布的顶部与所述聚拢鱼布的顶部相连,所述辅助布的底部与所述聚拢鱼布的底部相连。
便于聚拢鱼布与辅助布形成三维空腔,便于集聚天然饵料生物(如沙丁鱼、鲐鱼等),有利于吞拿鱼在此工具周围长期逗留,进一步提高工具的聚拢吞拿鱼效果。漂浮线位于三维空腔内。
进一步优选的,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底部连接有识别定位飘带,所述识别定位飘带上设有颜色标识。
便于快速的找到聚拢吞拿鱼工具的顶端。
进一步优选的,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上安装有漂浮物。
进一步优选的,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顶部连接有沉降条带,所述沉降条带的顶部连接有漂浮物连接件。
相对于传统整个聚拢鱼部直接漂浮在水面上的结构,本发明通过创制沉降条带大大提高了屏蔽性与隐蔽性,便于整个工具隐蔽在一定深度的水面下。防止其他渔船、其他渔船上直升机、其他渔船上无人机、其他单位人员等外部的发现或盗取。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聚拢鱼布的顶部翻折后通过缝纫线缝合围成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的一端开口,所述容纳腔的另一端封闭;
所述容纳腔内置浮球、毛竹等漂浮物;
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的前后两侧均缝设有织带折叠围成的限位圈,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通过穿过限位圈的捆绑件封口。
捆绑件可以选用破断强力不小于1010kg的可降解线带或可降解扎带。
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摆放有浮球、毛竹等漂浮物。其余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除内置浮球、毛竹等漂浮物外,还可以摆放有超声波发射装置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在伪虎鲸出没的海域,上述超声波发射装置还可用于发出超声信号驱赶闹窝伪虎鲸(海洋捕捞生产活动中,海洋中偶尔会出现伪虎鲸,伪虎鲸一旦发现吞拿鱼,其会追逐吞拿鱼,影响聚拢吞拿鱼效果;因此,可通过安装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出超声信号驱赶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周边的伪虎鲸)。也可以通过超声波接收装置感应到聚拢吞拿鱼工具离开水面,而超声波接收装置并未接收到投放渔船预定的超声波捕捞信号,则发出具有报警信息的超声波信号,提示已被他人捕捞、盗取或丢失;
如若超声波接收装置接收到投放渔船预定的超声波捕捞信号,则发出已经捕捞完成的超声波信号;
超声波捕捞信号是一组变化频率的超声波信号。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纵向织带上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等间距依次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是纵向织带折叠后通过可降解缝合线缝合围成的环状结构;
同一条纵向织带的环状结构均位于纵向织带的同侧;
相邻纵向织带相同长度位置上的环状结构分别位于纵向织带的不同侧。
通过这一结构,相对于设置在同侧的环状结构,大大的避免了纵向织带扭转的问题。保证了工具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的,位于纵向织带同侧、相同长度位置上的环状结构通过穿过所述环状结构的长条状的配重物相连;
所述配重物是钢丝绳、锁链或者填充混凝土的竹竿竿体,且每米长度配重物重量范围为0.3kg-2.9kg;
所述纵向织带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配重物。
实现配重物的固定的同时,避免织带的扭转,大大提高了织带及工具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吞拿鱼集群诱导物是飘带或者椰子叶。为增加集聚拢吞拿鱼效果,可在聚拢吞拿鱼工具上继续绑扎树枝、麻袋、棕榈叶、海带等具有聚拢吞拿鱼作用的可降解物品。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纵向织带上缝设有至少三个飘带,所述飘带的顶部与所述纵向织带相连,所述飘带的另一端随水流动而飘动;所述飘带采用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且厚度不小于0.13mm。
进一步优选的,相邻的纵向织带通过椰子叶相连,同一个椰子叶通过至少五个纵向织带相连。
进一步优选地,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底端部横向织带上吊挂一个用植物枝条编织成的一个体积不小于3.5立方米的全降解聚拢鱼布框,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上部开口,底部封口;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底部用于摆放吞拿鱼诱饵;
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植物枝条的外围包覆有全降解纤维布料;
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顶端上连接有全降解纤维织带,所述全降解纤维织带的破断强度不低于2吨,且通过卸扣与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底端部横向织带连接;
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底部连接有配重物,所述配重物是废旧锚链或者混凝土块,配重物的总重量范围为8kg-29kg(确保全降解聚拢鱼布框位于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下面横向织带的下方);
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底部封口上方摆放有吞拿鱼诱饵。吞拿鱼诱饵为吞拿鱼喜欢吃的沙丁鱼等饵料。
所述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的浮沉比范围为2.0-3.0;
所述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的浮沉比是指该工具中所有漂浮物的总浮力与所有配重物总重量之比;当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摆放有超声波发射装置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时,漂浮物的总浮力较所有配重物重量、超声波发射装置重量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重量之和大1.0倍-2.0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显著技术效果:
第一,本发明中聚拢鱼布、毯体、漂浮线、辅助布、容纳腔等集群诱导物的创新应用以及三维空腔的创制,大大提高了本发明的聚拢鱼类效果和产量,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
第二,本发明中整体结构没有用到网片,且每个带状体之间的缝隙足够大,有效避免了海洋生物缠绕到此人造聚拢吞拿鱼工具上,防止幽灵捕捞,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生态效益明显;
第三,本发明中聚拢吞拿鱼部使用的是可降解材料,在海洋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自然降解,避免聚拢吞拿鱼部丢失或者破损之后对海洋造成污染,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生态效益明显;
第四,本发明采用纵向织带以及横向织带,相较于同等强力下传统工具中的绳索,带状体织带与海水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更快速的降解,减少污染海洋的概率,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生态效益明显;
第五,本发明中通过多个聚拢吞拿鱼部之间可以快速组装及增减,能随时调整聚拢吞拿鱼工具的长度,大大增加了工具的适配性与灵活性,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生态效益明显;
第六,本发明中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可根据生产需要摆放有超声波发射装置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以发收超声波捕捞信号等信号,实现他人捕捞聚拢吞拿鱼工具时自动报警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工具的智能化技术水平,本发明的智能化技术效果非常明显、综合效益显著;
第七,在伪虎鲸出没的海域,本发明利用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出超声信号驱赶闹窝伪虎鲸,保障了工具的聚拢吞拿鱼效果,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
第八,本发明中在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底端部横向织带上吊挂一个全降解聚拢鱼布框(框内投放诱饵),大大提高了工具的聚拢吞拿鱼效果,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
第九,本发明中全降解聚拢鱼布框中的布料、织带均采用全降解纤维材料,大大提高了整个工具的生态环保性,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
第十,本发明通过创制沉降条带,防止聚拢鱼布被其他渔船或无人机等发现,大大提高了整个工具的屏蔽性与隐蔽性,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
第十一,本发明在纵向织带的两侧均连接有配重物,避免了织带的扭转,提高了工具的使用周期,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
第十二,本发明在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底部连接有识别定位飘带,识别定位飘带上设有特种颜色标识,便于快速的找到工具的顶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本发明在容纳腔的开口端通过穿过限位圈的捆绑件来实行容纳腔封口,可在便利封口的同时有效防止漂浮物逃脱,这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本发明技术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
第十三,聚拢鱼布以及沉降条带均采用与海水颜色接近的伪装色(如海绿色、淡灰色、藏青色等),提高工具的隐蔽性效果;
第十四,聚拢吞拿鱼工具用聚拢鱼布、辅助布、织带、编线、缝合线、条带、飘带等均采用以天然植物材料加工而成的全降解纤维材料加工而成,进一步提高工具的环保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不设有沉降条带的聚拢吞拿鱼部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具有沉降条带的聚拢吞拿鱼部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具有沉降条带且其顶部连接有漂浮物容纳袋的聚拢吞拿鱼部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的漂浮线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4的辅助布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5的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5的全降解聚拢鱼布框包覆有包覆层以及纤维织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聚拢鱼布,2为纵向织带,3为横向织带,4为飘带,5为椰子叶,6为识别定位飘带,7为沉降条带,8为漂浮物连接件,9为漂浮线,10为辅助布,11为容纳腔,12为连接环,21为环状结构,31为全降解聚拢鱼布框,32为包覆层,33为纤维织带,34为卸扣,35为天然纤维织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具体实施例1,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聚拢吞拿鱼部,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织带围成的连接环,相邻的聚拢吞拿鱼部通过破断强力不低于5吨的织带将上、下两块聚拢吞拿鱼部横向织带上的连接环连接固定;聚拢吞拿鱼部是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聚拢吞拿鱼部包括从左至右排布的纵向织带2,相邻的纵向织带2通过横向织带3相连;聚拢吞拿鱼部,还包括聚拢鱼布1,聚拢鱼布1与纵向织带2相连;聚拢吞拿鱼部上连接有用于聚拢吞拿鱼的吞拿鱼集群诱导物(如厚度为0.15mm、长度为1.5m的可降解纤维红色飘带)。本发明实现了聚拢吞拿鱼工具总长的调整。根据不同的水深,通过聚拢吞拿鱼部的增减,实现总长的调整,符合水深作业需求。可降解材料可以是棉、麻等可降解材料。
纵向织带的宽度以及横向织带的宽度可以是0.017m-0.189m(如采用宽度为0.03m的纵向织带与横向织带)。纵向织带可以设置有五条至七条。为增加集聚拢吞拿鱼效果,纵向织带的数量可增加至十七条。
纵向织带以及横向织带均可以与彩带的一端相连。比如,两个横向织带之间通过至少四个纵向织带相连围成框形结构,框形结构内相连的纵向织带之间设有从左至右排布的至少两条彩带。彩带的顶部与两个横向织带中位于上方的横向织带相连。
聚拢鱼布1的顶部翻折后通过可降解缝纫线缝合围成容纳腔11;容纳腔11的一端开口,容纳腔11的另一端封闭;容纳腔11的开口端的前后两侧均缝设有织带折叠围成的限位圈,容纳腔的开口端通过穿过限位圈的捆绑件(捆绑件选用破断强力不小于1010kg的可降解线带或扎带)封口。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可以摆放有浮球、毛竹等漂浮物。上述浮球可采用单体浮力为9kg或7kg的穿心浮球。容纳腔内摆放穿心浮球时,实际生产中,容纳腔内的各个穿心浮球可用毛竹穿过后用可降解织带绑扎固定,并通过控制竹竿内填充混凝土的重量来调节聚拢鱼布在水面的高度或让聚拢鱼布悬浮于水面下,以进一步提高本工具的隐蔽性。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的浮沉比范围为2.0-3.0(所述浮沉比指工具中所有漂浮物的总浮力与所有配重物总重量之比),等等。其余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在内置浮球、毛竹等漂浮物的同时,还可根据生产活动需要放置超声波发射装置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当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放置超声波发射装置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时,漂浮物的总浮力较所有配重物重量、超声波发射装置重量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重量之和大1.0倍-2.0倍)。在伪虎鲸出没的海域,上述超声波发射装置还可用于发出超声信号驱赶闹窝伪虎鲸(海洋捕捞生产活动中,海洋中偶尔会出现伪虎鲸,伪虎鲸一旦发现吞拿鱼,其会追逐吞拿鱼,影响工具聚拢吞拿鱼效果;因此,可通过安装超声波发射装置发出超声信号驱赶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周边的伪虎鲸)。也可以通过超声波接收装置感应到聚拢吞拿鱼工具离开水面,而超声波接收装置并未接收到投放渔船预定的超声波捕捞信号,则发出具有报警信息的超声波信号,提示已被他人捕捞、盗取或丢失;如若超声波接收装置接收到投放渔船预定的超声波捕捞信号,则发出已经捕捞完成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捕捞信号是一组变化频率的超声波信号。
纵向织带2上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环状结构21,环状结构21是纵向织带折叠后通过可降解缝合线缝合围成的环状结构;同一条纵向织带2的环状结构均位于纵向织带2的同侧;相邻的纵向织带2上的环状结构分别位于纵向织带2的不同侧。相对于设置在同侧的环状结构,这大大的避免了纵向织带扭转的问题。保证了织带及其工具的使用寿命。位于纵向织带2同侧、相同长度位置上的环状结构通过穿过环状结构21的长条状的配重物相连;配重物是钢丝绳、锁链或者填充混凝土的竹竿竿体;纵向织带2的两侧均连接有配重物。实现配重物的固定的同时,避免织带的扭转。
纵向织带2的长度方向上且位于相邻吞拿鱼集群诱导物之间设置有一个环状结构。避免扭转。相邻的吞拿鱼集群诱导物的间距为0.5m-1.5m。
吞拿鱼集群诱导物是飘带4或者椰子叶5。纵向织带2上缝设有至少三个飘带4,飘带4的顶部与纵向织带2相连,飘带4的另一端随水流动而飘动;飘带4采用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且厚度不小于0.13mm(如0.17mm)。相邻的纵向织带2通过椰子叶5相连,同一个椰子叶5通过至少五个纵向织带2相连。聚拢鱼布的底部连接有从左至右排布的彩带。彩带的顶部与聚拢鱼布相连。
每个聚拢吞拿鱼部的长度为0.8m-1.5m。
参见图2以及图3,具体实施例2,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底部连接有识别定位飘带6,识别定位飘带6上设有颜色标识。便于快速的找到工具的顶端。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上安装有漂浮物。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顶部连接有沉降条带7,沉降条带7的顶部连接有漂浮物连接件8。相对于传统整个聚拢鱼部漂浮在水面上的结构,提高了屏蔽性,便于整个工具隐蔽在一定深度的水面下。防止其他渔船等的捕捞、发现或盗取。
沉降条带7的长度为0.8m-1.2m。沉降条带7的宽度范围为0.017m-0.189m(如采用宽度为0.05m的沉降条带)。
沉降条带7的顶部连接有漂浮物连接件。漂浮物连接件可以是环状结构。参见图2。
或者,沉降条带7的顶部连接有一端开口以及一端封闭的漂浮物容纳袋。漂浮物容纳袋的开口端的前后两侧均缝设有织带折叠围成的限位圈,漂浮物容纳袋的开口端通过穿过限位圈的捆绑件(捆绑件选用破断强力不小于1010kg的可降解线带或可降解扎带)封口。参见图3。漂浮物容纳袋内一般摆放穿心浮球等漂浮物。实际生产中,漂浮物容纳袋内的各个穿心浮球可用毛竹穿过后用可降解织带绑扎固定,并通过控制毛竹内填充混凝土的重量来调节漂浮物容纳袋在水面的高度或让漂浮物容纳袋悬浮于水面下,以进一步提高本工具的隐蔽性。
聚拢鱼布1上可以设置有容纳腔(参见图2)。也可以不设置有容纳腔(参见图3)。
参见图4,具体实施例3,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拢鱼布1包括编线编织而成的毯体,毯体上用大眼针刺穿漂浮线9;漂浮线9位于毯体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止从针孔中脱出的线结(如双死结、死结等),漂浮线9的中央通过线结固定在毯体上。便于聚拢吞拿鱼。且结构简单,易于组装。
参见图5,具体实施例4,在具体实施例3的基础上,聚拢鱼布1下半部的前后两侧可以分别连接有辅助布10,辅助布10的纵向长度大于聚拢鱼布的纵向长度;辅助布10的顶部与聚拢鱼布的顶部相连,辅助布的底部与聚拢鱼布的底部相连。便于聚拢鱼布与辅助布形成三维空腔,便于聚拢吞拿鱼。漂浮线位于三维空腔内。聚拢鱼布的同一侧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从左至右排布的辅助布,且相邻的辅助部之间存有间隙。
参见图6、图7以及图8,具体实施例5,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加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的聚鱼效果,可在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底端部横向织带上吊挂一个用天然植物枝条(如柳树条、藤条等)编织一个体积不小于3.5立方米的全降解聚拢鱼布框31(上部开口,下面不开口,参见图6)。此外,贴紧全降解聚拢鱼布框31的内侧与外侧覆盖有包覆层32,包覆层32是厚度不小于1.2mm的加厚天然纤维布料(如工程麻袋布)。为增加聚鱼效果可在上述每100平方厘米面积的加厚天然纤维布料上任意位置预先缝制1-2根的纤维织带33(纤维织带的厚度不小于1mm、宽度不小于10mm),纤维织带33是天然纤维织带。比如,全棉织带或全麻织带。纤维织带的长度是10cm-40cm。
全降解聚拢鱼框内侧的底部连接有配重物(配重物重量范围为8kg-29kg,,确保全降解聚拢鱼布框位于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下面横向织带的下方)。可以是,全降解聚拢鱼框配重物是废旧锚链或者混凝土块,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底部的枝条编织构成底部支撑部。
最后,通过卸扣34及两根破断强度不低于2吨的天然纤维织带35将全降解聚拢鱼布框顶端与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底端部横向织带连接固定。两根天然纤维织带35的一端相连,且连接全降解聚拢鱼布框顶端。两根天然纤维织带35的另一端连接卸扣34,且卸扣34通过纵向织带分隔。卸扣扣设在横向织带上。为增加操作的便利性,卸扣可采用可脱卸式卸扣,方便人员作业操作,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全降解聚拢鱼布框投放时还可在布框内投放一些吞拿鱼喜欢吃的沙丁鱼等诱饵,以进一步增加聚鱼效果,这样就获得一个全降解聚拢鱼布框。
具体实施例6,在具体实施例1的基础上,聚拢吞拿鱼部的上下两端缝合有中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水龙带(也就是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编织围成的中空管状结构水龙带)。相邻的聚拢吞拿鱼部通过穿过中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水龙带的内腔的织带(破断强力不低于5吨)相连固定。
本发明人在长期吞拿鱼捕捞生产实践活动、大量艰辛劳动与上千次试验的基础上才创造性的形成了本发明技术方案,具体实施例1-具体实施例5的实施结果表明:本发明专利创制的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织带宽度等调控降解时间,有效实现该工具在8个月-2年内降解,不但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领域聚拢吞拿鱼工具中网片结构缠绕海洋生物问题、防止了“幽灵捕捞”问题的发生,而且有效解决了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中普通合成纤维网片丢失后污染海洋环境问题。本发明工具尺度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减,非常便利,有效解决了现有聚拢吞拿鱼工具尺度大小无法调整问题。本发明工具实际使用中不发生扭转现象,且未被其他渔船发现,使用周期至少提高30%以上、工具的隐蔽性非常好。本发明工具采用超声波发射及接受装置后,实现了报警等功能、未发生伪虎鲸惊扰工具周边吞拿鱼情况,智能化水平及集鱼效果大幅度提高。本发明采用全降解聚拢鱼布框前后的集鱼效果明显存在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吞拿鱼捕捞实际作业平均产量可提高1.5%-3%左右,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显著、综合效益明显。此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使用本发明创制的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整体技术后,吞拿鱼捕捞作业平均产量可提高4%-10%左右,本发明大大提高了捕捞产量和生产效益;这充分说明本发明整体技术效果明显,综合效益非常明显。生产实践证明,本发明非常适用于聚拢吞拿鱼,因此,本发明的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顺序连接的聚拢吞拿鱼部,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织带围成的连接环,相邻的聚拢吞拿鱼部通过破断强力不低于5吨的织带将上、下两块聚拢吞拿鱼部的连接环连接固定;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是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包括从左至右排布的纵向织带,相邻的纵向织带通过横向织带相连;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还包括聚拢鱼布,所述聚拢鱼布与所述纵向织带相连;
所述聚拢吞拿鱼部上连接有用于聚拢吞拿鱼的吞拿鱼集群诱导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拢鱼布包括编线编织而成的毯体,所述毯体上通过引线针穿过毯体形成穿孔,且引线针引导漂浮线沿着针孔穿过毯体;所述引线针上的穿线孔的孔径大于漂浮线的直径;
所述漂浮线位于所述毯体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止从针孔中脱出的线结,所述漂浮线的中央通过线结固定在所述毯体上;所述漂浮线采用可降解纤维编织而成,且漂浮线长度范围为0.8m-1.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底部连接有识别定位飘带,所述识别定位飘带上设有颜色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上安装有漂浮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所有的聚拢吞拿鱼部中位于最上方的聚拢吞拿鱼部的顶部连接有沉降条带,所述沉降条带的顶部连接有漂浮物连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拢鱼布的顶部翻折后通过缝纫线缝合围成容纳腔;
所述容纳腔的一端开口,所述容纳腔的另一端封闭;
所述容纳腔内置漂浮物,所述漂浮物是浮球或者毛竹;
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的前后两侧均缝设有织带折叠围成的限位圈,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通过穿过限位圈的捆绑件封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织带上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等间距依次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结构是纵向织带折叠后通过可降解缝合线缝合围成的环状结构;
同一条纵向织带的环状结构均位于纵向织带的同侧;
相邻纵向织带相同长度位置上的环状结构分别位于纵向织带的不同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位于纵向织带同侧、相同长度位置上的环状结构通过穿过所述环状结构的长条状的配重物相连;
所述配重物是钢丝绳、锁链或者填充混凝土的竹竿竿体,且每1米长度配重物重量范围为0.3kg-2.9kg;
所述纵向织带的两侧均连接有所述配重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织带上缝设有至少三个飘带,所述飘带的顶部与所述纵向织带相连,所述飘带的另一端随水流动而飘动;所述飘带采用可降解材料编织而成,且厚度不小于0.13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最下端的一个聚拢吞拿鱼部的底端部横向织带上吊挂一个用植物枝条编织成的一个体积不小于3.5立方米的全降解聚拢鱼布框,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上部开口,底部封口;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底部用于摆放吞拿鱼诱饵;
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植物枝条的外围包覆有全降解纤维布料;
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顶端上连接有全降解纤维织带;
所述全降解聚拢鱼布框的底部连接有配重物;所述配重物是废旧锚链或者混凝土块,配重物的总重量范围为8kg-29kg。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其特征在于:聚拢吞拿鱼部上设有漂浮物以及配重物;
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的浮沉比范围为2.0-3.0;
所述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的浮沉比是指该工具中所有漂浮物的总浮力与所有配重物总重量之比;
当聚拢吞拿鱼部的容纳腔内摆放有超声波发射装置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时,漂浮物的总浮力较所有配重物重量、超声波发射装置重量以及超声波接受装置重量之和大1.0倍-2.0倍。
CN202211517657.6A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Pending CN1159439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17657.6A CN115943934A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17657.6A CN115943934A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3934A true CN115943934A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86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17657.6A Pending CN115943934A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3934A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9927A (en) * 1973-08-27 1974-11-26 J Gonsalves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entrapment of sea mammals
US4006549A (en) * 1976-03-18 1977-02-08 Seabrooke James M Porpoise-releasing tuna purse seine
SU1064062A1 (ru) * 1982-04-06 1983-12-30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дизе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Соедин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и прицепного шатунов
US4894943A (en) * 1989-01-05 1990-01-23 Marco Seatt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athering fish from the bunt of a net
US4986021A (en) * 1988-12-27 1991-01-22 Thomas Kent R Fish net and method of capturing fish
US6386146B1 (en) * 2000-03-02 2002-05-14 James M. Knott, Sr. Aquacult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06021010A1 (en) * 2004-04-12 2006-02-23 Advanced Tuna Ranching Technologies Sl Marine cage for pelagic fishing
CN103518680A (zh) * 2013-10-15 2014-01-22 浙江海洋学院 金枪鱼围网渔业人工集鱼装置
CN204350896U (zh) * 2014-12-08 2015-05-27 上海海洋大学 网片可收拢型漂流人工集鱼装置
US20160017912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James Jang Snap ring having easily replaceable support
JP2016185113A (ja) * 2015-03-27 2016-10-27 国立大学法人愛媛大学 魚類捕獲装置、魚類捕獲方法および魚類捕獲装用運搬船
US20180228134A1 (en) * 2017-02-16 2018-08-16 Yunior Dominguez Hoop Net
KR20190058268A (ko) * 2018-07-19 2019-05-29 대양시스텍(주) 이중 부력체와 복수재질의 그물망을 갖는 부침식 가두리
KR102466184B1 (ko) * 2022-06-16 2022-11-14 ㈜한국에프에이디 집어장치
CN219125154U (zh) * 2022-11-30 2023-06-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隐蔽式集聚鲔鱼的装置
CN219165434U (zh) * 2022-11-30 2023-06-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9927A (en) * 1973-08-27 1974-11-26 J Gonsalves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entrapment of sea mammals
US4006549A (en) * 1976-03-18 1977-02-08 Seabrooke James M Porpoise-releasing tuna purse seine
SU1064062A1 (ru) * 1982-04-06 1983-12-30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дизе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Соедин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и прицепного шатунов
US4986021A (en) * 1988-12-27 1991-01-22 Thomas Kent R Fish net and method of capturing fish
US4894943A (en) * 1989-01-05 1990-01-23 Marco Seatt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athering fish from the bunt of a net
US6386146B1 (en) * 2000-03-02 2002-05-14 James M. Knott, Sr. Aquacult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06021010A1 (en) * 2004-04-12 2006-02-23 Advanced Tuna Ranching Technologies Sl Marine cage for pelagic fishing
CN103518680A (zh) * 2013-10-15 2014-01-22 浙江海洋学院 金枪鱼围网渔业人工集鱼装置
US20160017912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James Jang Snap ring having easily replaceable support
CN204350896U (zh) * 2014-12-08 2015-05-27 上海海洋大学 网片可收拢型漂流人工集鱼装置
JP2016185113A (ja) * 2015-03-27 2016-10-27 国立大学法人愛媛大学 魚類捕獲装置、魚類捕獲方法および魚類捕獲装用運搬船
US20180228134A1 (en) * 2017-02-16 2018-08-16 Yunior Dominguez Hoop Net
KR20190058268A (ko) * 2018-07-19 2019-05-29 대양시스텍(주) 이중 부력체와 복수재질의 그물망을 갖는 부침식 가두리
KR102466184B1 (ko) * 2022-06-16 2022-11-14 ㈜한국에프에이디 집어장치
CN219125154U (zh) * 2022-11-30 2023-06-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隐蔽式集聚鲔鱼的装置
CN219165434U (zh) * 2022-11-30 2023-06-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岳冬冬等: "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vol. 15, no. 6, 15 June 2013 (2013-06-15), pages 20 - 26 *
徐俊杰等: "渔用高性能绳索材料的研究进展", 河北渔业, no. 4, 30 April 2022 (2022-04-30), pages 38 - 43 *
黄锡昌等: "中国远洋捕捞手册", vol. 1, 31 January 2003,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pages: 487 - 48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ameed et al. Modern fishing gear technology
He et al. Fish behavior near gillnets: capture proces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He Gillnets: gear design, fishing performance and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CN201192038Y (zh) 高效金枪鱼延绳钓渔具
Karlsen Small-scale fishing with driftnets
CN105900890A (zh) 一种立体生态型增养殖人工鱼礁
Potter et al. Gill netting
CN2829358Y (zh) 一种适用于珊瑚礁水域作业的三重刺网网衣
CN219165434U (zh) 一种条带式聚集大洋性鱼类的设施
CN219125154U (zh) 隐蔽式集聚鲔鱼的装置
CN207284842U (zh) 一种渔业诱捕装置
CN115943934A (zh) 一种环保型聚拢吞拿鱼工具
Stewart The selectivity of slackly hung cod gillnet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twine
Adamidou III. 4. COMMERCIAL FISHING GEARS AnD METHoDs usED In HELLAs
CN206150176U (zh) 一种虾夷扇贝穿耳吊养装置
CN205623887U (zh) 一种立体生态型增养殖人工鱼礁
JP7303520B2 (ja) 合成繊維ネットの製造方法
Boopendranath Basic principle of fishing gear desing and classification
CA2993405C (en) Mesh screen maximizing production in mytilidae cultivation
CN2381125Y (zh) 水下悬浮式软体网箱
Mariappan et al. Design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marine gill nets of Pulicat, Tamil Nadu, India
KR101837818B1 (ko) 양식로프용 보조 테이프
CN211581266U (zh) 一种渔网
CN215775004U (zh) 一种新型捕鱼网
CN211910207U (zh) 一种渔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