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7900A - 旋转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7900A
CN115917900A CN202180047013.2A CN202180047013A CN115917900A CN 115917900 A CN115917900 A CN 115917900A CN 202180047013 A CN202180047013 A CN 202180047013A CN 115917900 A CN115917900 A CN 115917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ovable member
rotatable connector
connector devic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70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上洋平
浜崎新一
荒木真哉
宇都宫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17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79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02G11/0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using take-up reel or dr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2Flexible line connectors without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 H01R35/025Flexible line connectors without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having a flexible conductor wound around a rotation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60R16/027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between relatively movable parts of the vehicle, e.g. between steering wheel and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01Mechanical components or aspects of steer-by-wi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maingro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10Hubs; Connecting hubs to steering columns, e.g. adjust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第1壳体(10)、第2壳体(20)以及止挡构造(70)。止挡构造(70)包含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可动部件(71)能够与第2壳体(20)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10)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并且能够在沿着旋转轴线(A1)定义的轴向(D1)上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移动。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在轴向(D1)上的移动。止挡件(73)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并且能够与可动部件(71)接触。

Description

旋转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涉及旋转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旋转连接器装置包含固定部件、旋转部件以及电缆。在旋转连接器装置安装于车体时,固定部件固定于车体,在旋转部件上连结有方向盘。在固定部件和旋转部件之间形成配置电缆的收纳空间。电缆在收纳空间内沿周向卷绕,在规定的范围内允许旋转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的旋转,并且将设置于车体的电子部件与设置于方向盘的电子部件电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旋转连接器装置具有旋转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的旋转角度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相等的中立旋转位置。在将旋转连接器装置安装于车体时,优选以中立旋转位置的状态进行安装。
因此,提出了用于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的目视确认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从目视确认窗确认电缆的位置来判断旋转部件是否处于中立旋转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86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0327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使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电缆的状态稳定,优选将旋转体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度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连接器中,通过止挡部件与旋转限制部卡合,旋转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旋转停止。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连接器中,通过从电缆作用的力使止挡部件向远离旋转限制部的方向移动或向旋转限制部这一侧移动。因此,当电缆的状态由于产品的个体差异、常年劣化的影响而与设想的状态不同的情况下,止挡部件的动作不稳定,例如,有可能没有以希望的旋转角度使旋转壳体的旋转停止,或者有可能在达到希望的旋转角度之前使旋转壳体的旋转停止。止挡部件的动作的稳定化对于作为通常课题的电缆的断线抑制也是有效的。
另外,在通常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旋转部件不处于中立旋转位置的状态(例如,旋转部件从中立旋转位置旋转了两周的状态)下,也存在电缆从目视确认窗可见的情况。因此,在具有目视确认窗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也存在无法可靠地判断旋转部件是否处于中立旋转位置的情况。
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课题在于,使将旋转体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度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的止挡构造的动作稳定。
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的另一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进行中立旋转位置的判断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第1特征,旋转连接器装置具有第1壳体、第2壳体以及止挡构造。第1壳体和第2壳体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线互相相对旋转,并且形成以包围旋转轴线的方式设置的线缆收纳空间。止挡构造构成为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止挡构造包含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止挡件。可动部件能够与第2壳体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并且可动部件能够在沿着旋转轴线定义的轴向上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移动。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在轴向上的移动。止挡件设置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并且能够与可动部件接触。
在第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当第1壳体和第2壳体相对旋转时,移动转换部使可动部件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沿轴向移动。当可动部件沿轴向移动时,可动部件与止挡件接触,对第1壳体和第2壳体限制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实现止挡构造的动作的稳定化,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线缆的断线。
根据第2特征,在第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能够与第1壳体一起相对于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在第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能够利用移动转换部与可动部件的相对旋转来使可动部件沿轴向移动。
根据第3特征,在第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设置于可动部件的径向外侧。
在第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容易确保设置移动转换部所需的空间。
根据第4特征,在第1特征~第3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沿轴向延伸的中央开口。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止挡件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内。
在第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有效利用中央开口作为设置止挡构造所需的空间,能够抑制与设置止挡构造相伴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第5特征,在第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至少局部地定义中央开口的内周部。移动转换部设置于第1壳体的内周部。
在第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有效利用第1壳体的内周部作为配置移动转换部的部分,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与设置止挡构造相伴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大型化。
根据第6特征,在第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包含转换槽,该转换槽构成为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在轴向上的移动。可动部件包含配置在转换槽内的外周部。
在第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使用转换槽,能够简化移动转换部的构造。
根据第7特征,在第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转换槽沿与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延伸。
在第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移动转换部的构造。
根据第8特征,在第6特征或第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转换槽绕旋转轴线呈螺旋状延伸。
在第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进一步简化移动转换部的构造。
根据第9特征,在第5特征~第8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第1壳体主体,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以及筒状部,其从第1壳体主体沿轴向延伸并且包含内周部。
在第9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筒状部,容易在第1壳体设置内周部。
根据第10特征,在第1特征~第9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包含沿轴向延伸并且设置在至少1个引导开口内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
在第10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能够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并且能够绕旋转轴线一体地旋转的构造。
根据第11特征,在第10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至少1个引导开口包含在与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引导开口。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包含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分别设置在多个引导开口内的多个引导突出部。
在第1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多个引导开口和多个引导突出部,能够提高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的旋转方向的连结强度。
根据第12特征,在第10特征或第1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包含:第2壳体主体,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以及套筒,其是与第2壳体主体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与第2壳体主体连结。可动部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套筒连结。
在第1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利用套筒作为支承可动部件的部分,能够实现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的连结构造的简化。
根据第13特征,在第1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套筒包含套筒主体和从套筒主体沿轴向突出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可动部件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
在第1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实现第2壳体和可动部件的连结构造的简化。
根据第14特征,在第1特征~第13特征中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止挡构造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被定义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和第2相对旋转位置之间。在可动部件与止挡件接触的状态下,第1壳体和第2壳体配置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
在第1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通过可动部件和止挡件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停止。
根据第15特征,在第1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还具有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内的电缆。第1壳体包含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的内周面。第2壳体包含设置在内周面的径向内侧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的外周面。电缆包含:第1卷绕部,其沿着第1壳体的内周面卷绕;第2卷绕部,其沿着第2壳体的外周面卷绕;以及反转部,其设置在第1卷绕部与第2卷绕部之间,并且将第1卷绕部与第2卷绕部连结。电缆以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使电缆的第2卷绕部卷绕于外周面的长度减小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内。电缆以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使电缆的第2卷绕部卷绕于外周面的长度增大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内。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第1旋转方向和第2旋转方向中的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朝止挡件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移动。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第1旋转方向和第2旋转方向中的另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向与第1移动方向相反的第2移动方向移动。
在第1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电缆松弛的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能够通过可动部件和止挡件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停止。因此,能够抑制电缆过度松弛。
根据第16特征,在第1特征~第15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止挡件包含朝向轴向的止挡面。
在第1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利用止挡面阻止可动部件,能够阻止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
根据第17特征,在第1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止挡面沿与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延伸。
在第1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确保止挡面更宽广,容易确保止挡构造的强度。
根据第18特征,在第1特征~第17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构成为以可动部件相对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在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角度成比例的方式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在轴向上的移动。
在第1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容易基于由止挡构造设定的规定的旋转角度来设计各部。
根据第19特征,第1特征~第18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还具有对可动部件沿轴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第19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通过施力部件抑制异响的产生。
根据第20特征,在第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移动转换部能够与第2壳体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根据第21特征,第1特征~第20特征中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还具有指示器。指示器设置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指示器构成为通过轴向上的可动部件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在第2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目视确认可动部件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能够可靠地判断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是否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根据第22特征,在第2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可动部件配置于指示器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在第2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可动部件和指示器,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
根据第23特征,在第21特征或第2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可动部件包含朝向轴向的第1面和在轴向上设置于第1面的背侧的第2面。指示器构成为通过可动部件的第1面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在第2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目视确认可动部件的第1面与指示器的位置关系,能够更可靠地判断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是否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根据第24特征,在第2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可动部件的第1面配置于指示器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在第2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可动部件的第1面和指示器,更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
根据第25特征,在第21特征~第24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从中立旋转位置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第1旋转角度,并且能够向作为第1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第2旋转角度。第1旋转角度与第2旋转角度大致相等。
在第25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更可靠地将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设置于第2壳体的整个旋转角度的中央。
根据第26特征,在第21特征~第25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2壳体包含第2壳体主体和套筒。第2壳体主体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套筒是与第2壳体主体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与第2壳体主体连结。可动部件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套筒连结。指示器设置于套筒。
在第2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指示器配置在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根据第27特征,在第26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包含设置于套筒的标记和基准面中的至少一方。
在第2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简化指示器的结构。
根据第28特征,在第27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套筒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指示器至少局部地设置于套筒的内侧面。
在第2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指示器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根据第29特征,在第28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的标记设置于套筒的内侧面。
在第29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标记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根据第30特征,在第27特征~第29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的基准面包含第1基准面,该第1基准面设置于套筒并与轴向大致垂直。
在第30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将基准面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根据第31特征,在第21特征~第30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可动部件包含朝向轴向的第1面和在轴向上设置于第1面的背侧的第2面。在可动部件的第1面在轴向上与基准面一致的状态下,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在第31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使用可动部件的第1面和基准面,更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的中立旋转位置。
根据第32特征,在第21特征~第31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指示器配置于移动转换部的径向内侧。
在第32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利用移动转换部的径向内侧的空间作为指示器用的空间。
根据第33特征,在第21特征~第32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包含沿轴向延伸的中央开口。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指示器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内。
在第33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能够有效利用中央开口作为设置可动部件、移动转换部以及指示器中的至少1个所需的空间。
根据第34特征,在第1特征~第34特征的任意1个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第1壳体是构成为固定于车体的定子。第2壳体是能够相对于定子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旋转体。止挡件至少设置于定子。
在第34特征的旋转连接器装置中,在可动部件与止挡件接触时能够通过定子来承受负载,因此能够提高止挡构造的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将旋转体相对于定子的旋转角度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进行中立旋转位置的判断的旋转连接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线II-II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套筒和可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中立旋转位置)。
图9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1相对旋转位置)。
图10是图1所示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2相对旋转位置)。
图11是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另一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线XIV-XIV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16是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对应或相同的结构。
如图1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线A1互相相对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第1壳体10构成为固定于车体。第2壳体20构成为与方向盘一起旋转。即,第1壳体10是构成为固定于车体的定子。第2壳体20是能够相对于定子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的旋转体。即,第1壳体10可以称为定子10。第2壳体20可以称为旋转体20。但是,第1壳体10也可以是旋转体,第2壳体20也可以是定子。即,在本申请中,可以将设置于定子10的结构设置于旋转体20,也可以将设置于旋转体20的结构设置于定子10。
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第1电连接器30和第2电连接器40。第1电连接器30安装于第1壳体10。第2电连接器40安装于第2壳体20。第1电连接器30例如构成为与设置于车辆主体的电气设备(例如控制装置及电池)电连接。第2电连接器40例如构成为与方向盘的开关类、气囊装置等的电路电连接。
如图2所示,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形成以包围旋转轴线A1的方式设置的线缆收纳空间50。例如,线缆收纳空间50为环状,并且相对于旋转轴线A1沿周向D3延伸。旋转连接器装置1还具有设置于线缆收纳空间50内的电缆60。电缆60与第1电连接器30和第2电连接器40(图1)电连接。电缆60具有挠性,并且具有平坦的形状。电缆60也可称为柔性扁平线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60包含多个扁平线缆61。
第1壳体10包含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的内周面10B。第2壳体20包含设置于内周面10B的径向内侧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的外周面20B。电缆60包含第1卷绕部60A、第2卷绕部60B以及反转部60C。第1卷绕部60A沿着第1壳体10的内周面10B卷绕。第2卷绕部60B沿着第2壳体20的外周面20B卷绕。反转部60C设置在第1卷绕部60A与第2卷绕部60B之间,将第1卷绕部60A与第2卷绕部60B连结。
第1卷绕部60A与第1电连接器30电连接。第2卷绕部60B与第2电连接器40(图1)电连接。反转部60C在第1卷绕部60A与第2卷绕部60B之间弯曲。反转部60C例如具有向第1旋转方向D21突出的弯曲形状。多个扁平线缆61分别包含第1卷绕部60A、第2卷绕部60B以及反转部60C。
电缆60以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使电缆60的第2卷绕部60B卷绕于外周面20B的长度减小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50内。电缆60以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与第1旋转方向D21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使电缆60的第2卷绕部60B卷绕于外周面20B的长度增大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50内。换言之,电缆60以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使电缆60的第1卷绕部60A卷绕于内周面10B的长度增大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50内。电缆60以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使电缆60的第1卷绕部60A卷绕于内周面10B的长度减小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50内。
但是,当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相对旋转过度时,例如电缆60松弛,有可能破坏电缆60的反转部60C的状态。
因此,如图3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止挡构造70,该止挡构造70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止挡构造70包含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即,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
可动部件71能够与第2壳体20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10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可动部件71能够在沿着旋转轴线A1定义的轴向D1上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移动。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在轴向D1上的移动。止挡件73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止挡件73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止挡件73能够与可动部件71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73设置于第1壳体10。止挡件73能够与可动部件71在轴向D1上接触。止挡件73至少设置于定子10。止挡件73设置于定子10。但是,止挡件73可以仅设置于第2壳体20,也可以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这两者。另外,止挡件73也可以从旋转连接器装置1省略。
移动转换部72能够与第1壳体10一起相对于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即,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移动转换部72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
移动转换部72设置于可动部件71的径向外侧。第1壳体10包含沿轴向D1延伸的中央开口11。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11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设置在中央开口11内。但是,也可以将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中的至少1个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11内。还可以将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中的至少1个设置在中央开口11的外侧。移动转换部72也可以设置在可动部件71的径向内侧。
第1壳体10包含至少局部地定义中央开口11的内周部12。移动转换部72设置于第1壳体10的内周部12。第1壳体10包含第1壳体主体14和筒状部15。第1壳体主体14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筒状部15从第1壳体主体14沿轴向D1延伸,并且包含内周部12。
如图1所示,第1壳体主体14包含第1环状体16和第2环状体17。第2环状体17是与第1环状体16分体的部件,并与第1环状体16连结。第1环状体16包含第1环状板16A。第2环状体17包含外周壁17A(图1)。筒状部15从第1环状板16A的内周沿轴向D1延伸。
第2壳体20包含第2壳体主体21和套筒22。第2壳体主体21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套筒22是与第2壳体主体21分体的部件,并与第2壳体主体21连结。可动部件71以能够沿轴向D1移动的方式与套筒22连结。第2壳体主体21包含第2环状板23和内周壁24。内周壁24从第2环状板23沿轴向D1延伸。
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中的至少一方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74。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中的至少一方包含沿轴向D1延伸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设置在至少1个引导开口74内。至少1个引导开口74包含在与旋转轴线A1相关的周向D3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引导开口74。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包含在周向D3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分别设置在多个引导开口74内的多个引导突出部75。
如图4所示,套筒22包含套筒主体22A和从套筒主体22A沿轴向D1突出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可动部件71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74。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主体22A具有环状的形状。第2壳体20包含从套筒主体22A沿轴向D1突出的多个引导突出部75。可动部件71包含多个引导开口74。但是,第2壳体20(图3)也可以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74。可动部件71也可以包含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
可动部件71具有环状的形状。可动部件71包含外周部71A。多个引导开口74包含切口74A和多个引导孔74B。多个引导突出部75配置在切口74A和多个引导孔74B内。多个引导开口74也可以仅包含切口74A或仅包含引导孔74B。
套筒22包含至少1个套筒连结部22B。至少1个套筒连结部22B将套筒主体22A与第2壳体主体21连结。至少1个套筒连结部22B从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沿轴向D1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22包含从多个引导突出部75沿轴向D1突出的多个套筒连结部22B。但是,套筒连结部22B也可以配置在与引导突出部75不同的位置。
套筒22包含轴向突出部76。轴向突出部76从套筒主体22A沿轴向D1突出。轴向突出部76配置于多个引导突出部75的径向内侧。轴向突出部76具有环状的形状。可动部件71包含开口71D。轴向突出部76的外径比开口71D的内径小。
如图5所示,移动转换部72包含转换槽72A。转换槽72A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在轴向D1上的移动。可动部件71的外周部71A配置在转换槽72A内。
转换槽72A在与旋转轴线A1相关的周向D3上延伸。转换槽72A相对于与旋转轴线A1垂直的基准面RP倾斜。转换槽72A绕旋转轴线A1呈螺旋状延伸。在实施方式中,移动转换部72包含具有1条螺旋状的转换槽72A的内螺纹。例如,转换槽72A构成螺纹直径为M55、间距为1.5mm的内螺纹。但是,内螺纹的尺寸并不限定于上述尺寸。另外,转换槽72A也可以在周向D3上断续地设置。
另外,可动部件71的外周部71A包含外螺纹。外周部71A的外螺纹拧入由转换槽72A构成的内螺纹。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71的轴向D1的厚度相当于轴向D1上的转换槽72A的宽度的1.25倍。但是,可动部件71的厚度并不限定于上述尺寸。
另外,如后所述,在移动转换部72配置于可动部件71的径向内侧的变形例中,例如,第2壳体20或可动部件71包含内螺纹,移动转换部72包含外螺纹。在这样的变形例中,例如,移动转换部72设置于套筒22,可动部件71构成为能够与第1壳体10一起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10沿轴向D1移动。
止挡件73包含朝向轴向D1的止挡面73A。止挡面73A在与旋转轴线A1相关的周向D3上延伸。止挡件73从第1壳体10向径向内侧突出。止挡件73从第1壳体10的筒状部15向径向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73和止挡面73A具有环状的形状。但是,止挡件73和止挡面73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环状。
可动部件71包含朝向轴向D1的第1面71B和在轴向D1上设置于第1面71B的背侧的第2面71C。第1面71B以朝向止挡面73A这一侧的方式配置。第1面71B能够与止挡面73A接触。第2面71C以朝向套筒主体22A这一侧的方式配置。
如图3所示,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和第2旋转方向D22中的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朝止挡件73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和第2旋转方向D22中的另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向与第1移动方向D41相反的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换言之,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和第2旋转方向D22中的另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向套筒主体22A这一侧移动。第2旋转方向D22是第1旋转方向D21的相反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朝止挡件73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向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但是,移动转换部72也可以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向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移动转换部72也可以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
如图2所示,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具有与方向盘的中立位置对应的中立旋转位置P10。止挡构造7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被定义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和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之间。例如,在可动部件71与止挡件73接触的状态下,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配置于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第2壳体20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10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第1旋转角度,并且能够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第2旋转角度。第1旋转角度与第2旋转角度大致相等。
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5所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可动部件71从中立位置P20朝止挡件73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当可动部件71与止挡件73接触时,可动部件71在第1止挡位置P21停止,第2壳体20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立位置P20到第1止挡位置P21相当于轴向D1上的转换槽72A的宽度的1.75倍。因此,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到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的第1旋转角度为630度(例如,参照图2的箭头AR1)。即,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以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在轴向D1上的移动距离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角度成比例的方式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在轴向D1上的移动。
另一方面,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可动部件71从中立位置P20向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其结果是,电缆60的多个反转部60C中的至少1个被完全拉长,电缆60在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之间被拉伸,其结果是,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在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到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的第2旋转角度被设定为与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到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的第1旋转角度相同的角度(例如,参照图2的箭头AR2)。因此,可动部件71向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相当于转换槽72A的轴向D1上的宽度的1.75倍的距离,但在不与套筒主体22A接触的情况下在第2止挡位置P22停止。
但是,也可以通过使可动部件71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接触来定义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例如,也可以在电缆60在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之间被拉伸之前,通过使可动部件71与套筒主体22A接触来定义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例如,如图6所示,代替将止挡件73的止挡面73A设置于第1壳体10,或者在将止挡件73的止挡面73A设置于第1壳体10的基础上,还可以将止挡面73B作为止挡件73设置于套筒22。另外,止挡构造7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是1260度,但规定的旋转角度也可以是其他角度。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到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的旋转角度也可以设定为与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到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的旋转角度不同的角度。
另外,如图7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还可以具有对可动部件71沿轴向D1施力的施力部件80。例如,施力部件80在轴向D1上配置于可动部件71与套筒22之间。施力部件80对可动部件71向止挡件73这一侧施力。在本变形例中,施力部件80包含螺旋弹簧。但是,施力部件80并不限定于螺旋弹簧。在未对可动部件71施力的状态下,可动部件71相对于移动转换部72移动相当于在可动部件71的外螺纹与移动转换部72的内螺纹之间产生的间隙的量。其结果是,可动部件71的外螺纹与移动转换部72的内螺纹接触而产生异响。但是,通过设置施力部件80,能够抑制这样的异响的产生。另外,也可以考虑到施力部件80的压缩时的高度而将套筒主体22A与配置于中立位置P20的可动部件71之间的空间沿轴向D1扩大。
如图8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指示器90。指示器90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指示器90构成为通过轴向D1上的可动部件71与指示器90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参照图2)。在可动部件71配置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参照图2)。在可动部件71配置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部件71配置于中立位置P20(参照图5)。
在本实施方式中,指示器90设置于第2壳体20。指示器90构成为通过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指示器90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配置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
指示器90配置在移动转换部72的径向内侧。指示器90设置于套筒22。套筒22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22C。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突出部75包含内侧面22C。但是,也可以在引导突出部75以外的部分设置内侧面22C。另外,如图4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多个指示器90(例如4个指示器90),在各引导突出部75设置有指示器90。但是,指示器90的总数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公开的总数。
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指示器90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于中央开口1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指示器90设置在中央开口11内。但是,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指示器90中的至少1个也可以至少局部地设置于中央开口11的外侧。
指示器90包含设置于套筒22的标记91和基准面92中的至少一方。指示器90至少局部地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指示器90的标记91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指示器90的基准面92包含第1基准面22D,该第1基准面22D设置于套筒22并与轴向D1大致垂直。第1基准面22D以朝向轴向D1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22的轴向突出部76的端部设置有第1基准面22D。
如图9所示,中立旋转位置P10与止挡件73限制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的限制状态下的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旋转位置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止挡件73限制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的限制状态下,可动部件71与表示中立旋转位置P10的指示器90在轴向D1上错开。更详细而言,在止挡件73限制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的限制状态下,可动部件71从表示中立旋转位置P10的指示器90向止挡件73这一侧偏移。
如图10所示,指示器90的标记91包含线91A和图形91B。线91A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并沿周向D3延伸。图形91B例如包含三角,并与线91A相邻地配置。
如图8所示,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指示器90的线91A一致的状态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参照图2)。线91A由粗线描绘,以使得线91A能够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线91A一致的状态下目视确认。另外,图形91B配置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线91A一致的状态下能够从中央开口11(参照图3)目视确认的位置。
另外,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基准面92(例如第1基准面22D)在轴向D1上一致的状态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基准面92(例如第1基准面22D)配置于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基准面92(例如第1基准面22D)在轴向D1上一致的状态下能够从中央开口11目视确认的位置。
另外,指示器90不限定于标记91和基准面92。指示器90也可以仅是标记91和基准面92中的一方。另外,标记91也可以仅包含线91A和图形91B中的一方。此外,也可以将标记设置于基准面。另外,也可以将套筒22的内侧面22C在轴向D1上用多个颜色进行颜色区分,将进行颜色区分的多个区域的边界的位置设为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进行颜色区分的多个区域为指示器90的标记,进行颜色区分的多个区域的边界能够成为标记所包含的线和图形中的至少一方。
以下,对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特征进行总结。
(1)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第1壳体10、第2壳体20以及止挡构造70。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线A1互相相对旋转,并形成以包围旋转轴线A1的方式设置的线缆收纳空间50。止挡构造70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止挡构造70包含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可动部件71能够与第2壳体20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10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并且该可动部件71能够在沿着旋转轴线A1定义的轴向D1上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移动。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在轴向D1上的移动。止挡件73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并且能够与可动部件71接触。
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当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相对旋转时,移动转换部72使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沿轴向D1移动。当可动部件71沿轴向D1移动时,可动部件71与止挡件73接触,对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限制相对旋转。因此,能够实现止挡构造70的动作的稳定化,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缆60的断线。
(2)移动转换部72能够与第1壳体10一起相对于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由此,移动转换部72能够利用移动转换部72与可动部件71的相对旋转而使可动部件71沿轴向D1移动。
(3)移动转换部72设置于可动部件71的径向外侧,由此,容易确保设置移动转换部72所需的空间。
(4)第1壳体10包含沿轴向D1延伸的中央开口11。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止挡件73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11内。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中央开口11作为设置止挡构造70所需的空间,能够抑制与设置止挡构造70相伴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大型化。
(5)第1壳体10包含至少局部地定义中央开口11的内周部12。移动转换部72设置于第1壳体10的内周部12。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第1壳体10的内周部12作为配置移动转换部72的部分,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与设置止挡构造70相伴的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大型化。
(6)移动转换部72包含转换槽72A,该转换槽72A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在轴向D1上的移动。可动部件71包含配置在转换槽72A内的外周部71A。由此,通过使用转换槽72A,能够简化移动转换部72的构造。
(7)转换槽72A在与旋转轴线A1相关的周向D3上延伸。由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移动转换部72的构造。
(8)转换槽72A绕旋转轴线A1呈螺旋状延伸。由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移动转换部72的构造。
(9)第1壳体10包含:第1壳体主体14,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以及筒状部15,其从第1壳体主体14沿轴向D1延伸并且包含内周部12。通过筒状部15,容易在第1壳体10设置内周部12。
(10)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中的至少一方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74。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中的至少一方包含沿轴向D1延伸并且设置在至少1个引导开口74内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能够在轴向D1上相对移动且能够绕旋转轴线A1一体地旋转的构造。
(11)至少1个引导开口74包含在与旋转轴线A1相关的周向D3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引导开口74。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包含在周向D3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分别设置在多个引导开口74内的多个引导突出部75。通过多个引导开口74和多个引导突出部75,能够提高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的旋转方向的连结强度。
(12)第2壳体20包含:第2壳体主体21,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以及套筒22,其是与第2壳体主体21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22与第2壳体主体21连结。可动部件71以能够沿轴向D1移动的方式与套筒22连结。由此,能够利用套筒22作为支承可动部件71的部分,能够实现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的连结构造的简化。
(13)套筒22包含套筒主体22A和从套筒主体22A沿轴向D1突出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75。可动部件71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74。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的连结构造的简化。
(14)止挡构造7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被定义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和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之间。在可动部件71与止挡件73接触的状态下,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配置于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通过可动部件71和止挡件73,能够使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停止。
(15)旋转连接器装置1还具有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50内的电缆60。第1壳体10包含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的内周面10B。第2壳体20包含设置于内周面10B的径向内侧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的外周面20B。电缆60包含第1卷绕部60A、第2卷绕部60B以及反转部60C。第1卷绕部60A沿着第1壳体10的内周面10B卷绕。第2卷绕部60B沿着第2壳体20的外周面20B卷绕。反转部60C设置在第1卷绕部60A与第2卷绕部60B之间,将第1卷绕部60A与第2卷绕部60B连结。多个扁平线缆61分别包含第1卷绕部60A、第2卷绕部60B以及反转部60C。电缆60以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使电缆60的第2卷绕部60B卷绕于外周面20B的长度减小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50内。电缆60以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与第1旋转方向D21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使电缆60的第2卷绕部60B卷绕于外周面20B的长度增大的方式设置在线缆收纳空间50内。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和第2旋转方向D22中的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朝止挡件73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和第2旋转方向D22中的另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71向与第1移动方向D41相反的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由此,在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电缆60松弛的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能够通过可动部件71和止挡件73使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停止。因此,能够抑制电缆60过度松弛。
(16)止挡件73包含朝向轴向D1的止挡面73A。通过利用止挡面73A阻止可动部件71,能够阻止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
(17)止挡面73A在与旋转轴线A1相关的周向D3上延伸。由此,能够确保止挡面73A更宽广,容易确保止挡构造70的强度。
(18)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以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在轴向D1上的移动距离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角度成比例的方式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在轴向D1上的移动。由此,容易基于由止挡构造70设定的规定的旋转角度来设计各部。
(19)如图7所示,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对可动部件71沿轴向D1施力的施力部件80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施力部件80抑制异响的产生。
(20)旋转连接器装置1具有第1壳体10、第2壳体20、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指示器90。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线A1互相相对旋转,并且形成以包围旋转轴线A1的方式设置的线缆收纳空间50。可动部件71能够与第2壳体20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10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并且该可动部件71能够在沿着旋转轴线A1定义的轴向D1上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移动。移动转换部72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在轴向D1上的移动。指示器90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指示器90构成为通过轴向D1上的可动部件71与指示器90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
在旋转连接器装置1中,通过目视确认可动部件71与指示器90的位置关系,能够可靠地判断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是否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
(21)在可动部件71配置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由此,通过可动部件71和指示器90,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立旋转位置P10。
另外,优选在第2壳体2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的状态下,可动部件71的位置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一致,但只要能够通过可动部件71和指示器90来判断中立旋转位置P10,则在中立旋转位置P10的状态下,可动部件71的位置也可以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偏移。
(22)可动部件71包含朝向轴向D1的第1面71B和在轴向D1上设置于第1面71B的背侧的第2面71C。指示器90构成为通过可动部件71的第1面与指示器90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因此,通过目视确认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指示器90的位置关系,能够更可靠地判断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是否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
另外,也可以代替第1面71B,或者在第1面71B的基础上,将可动部件71的第2面71C用于中立旋转位置P10的判断。另外,也可以将可动部件71的其他部分用于中立旋转位置P10的判断。
(23)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配置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因此,通过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和指示器90,更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立旋转位置P10。
另外,优选在第2壳体2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的状态下,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的位置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一致,但只要能够通过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和指示器90来判断中立旋转位置P10,则在中立旋转位置P10的状态下,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的位置也可以从指示器90所示的位置偏移。
(24)第2壳体20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10从中立旋转位置P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第1旋转角度,并且能够向作为第1旋转方向D21的相反方向的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第2旋转角度。第1旋转角度与第2旋转角度大致相等。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立旋转位置P10设置在第2壳体20的整个旋转角度的中央。
另外,第1旋转角度也可以与第2旋转角度不同。即,中立旋转位置P10也可以从第2壳体20的整个旋转角度的中央偏移。
(25)第2壳体20包含第2壳体主体21和套筒22。第2壳体主体21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线缆收纳空间50。套筒22是与第2壳体主体21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22与第2壳体主体21连结。可动部件71以能够沿轴向D1移动的方式与套筒22连结。指示器90设置于套筒22。由此,能够将指示器90配置在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代替将指示器90设置于套筒22,或者在设置于套筒22的基础上,还设置于套筒22以外的部件。另外,指示器90也可以仅设置于第1壳体10,或者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这两者。
(26)指示器90包含设置于套筒22的标记91和基准面92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能够简化指示器90的结构。
另外,指示器90也可以仅包含标记91和基准面92中的一方,还可以包含标记91和基准面92以外的结构。
(27)套筒22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22C。指示器90至少局部地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因此,能够将指示器90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另外,指示器90也可以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以外的部分。
(28)指示器90的标记91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因此,能够将标记91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另外,标记91也可以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以外的部分。
(29)指示器90的基准面92包含第1基准面22D,该第1基准面22D设置于套筒22并且与轴向D1大致垂直。因此,能够将基准面92配置在更容易目视确认的位置。
另外,基准面92也可以设置于套筒22的内侧面22C以外的部分。
(30)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与基准面92在轴向D1上一致的状态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因此,使用可动部件71的第1面71B和基准面92,更容易目视确认旋转连接器装置1的中立旋转位置P10。
(31)指示器90配置在移动转换部72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将移动转换部7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用作指示器90用的空间。
另外,指示器90也可以设置在移动转换部72的径向内侧的空间以外的位置。
(32)第1壳体10包含沿轴向D1延伸的中央开口11。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指示器90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中央开口11内。因此,能够有效利用中央开口11作为设置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指示器90中的至少1个所需的空间。
另外,可动部件71、移动转换部72以及指示器90中的至少1个也可以至少局部地设置于中央开口11的外侧。
(33)第1壳体10是以固定于车体的方式构成的定子。第2壳体20是能够相对于定子10绕旋转轴线A1旋转的旋转体。止挡件73至少设置于定子10。由此,在可动部件71与止挡件73接触时能够由定子10承受负载,因此能够提高止挡构造70的强度。
另外,也可以代替转换槽72A或者在转换槽72A的基础上移动转换部72还包含其他构造。
如图11所示,旋转连接器装置1也可以具有检测部100。检测部100构成为检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的情况。检测部100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检测部100设置于第1壳体10。检测部100检测可动部件71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第1止挡位置P21的情况。检测部100设置于止挡面73A。检测部100构成为在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的状态下生成电信号。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例如,检测部100包含按钮开关。作为检测部100的例子,例如可列举出接触式传感器(按钮开关、触摸传感器)以及非接触式传感器(磁传感器、光学式传感器)。检测部100例如与发送电信号的发送部、将检测结果通知给用户的通知部以及电池等电连接。
另外,检测部100可以设置于套筒22或可动部件71,也可以在检测部100的基础上,在套筒22或可动部件71上设置其他检测部。设置于套筒22的检测部例如构成为检测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移动转换部72能够与第1壳体10一起相对于第2壳体20和可动部件71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但是,旋转连接器装置1也可以具有图12~图14所示的构造。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变形例的旋转连接器装置201具有止挡构造270。止挡构造270包含可动部件271、移动转换部272以及止挡件273。可动部件271能够与第2壳体20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10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可动部件271能够在沿着旋转轴线A1定义的轴向D1上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移动。移动转换部272构成为将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的相对旋转转换为可动部件271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在轴向D1上的移动。止挡件273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中的至少一方,并且能够与可动部件271接触。在本变形例中,止挡件273设置于第2壳体20。但是,止挡件273也可以设置于第1壳体10或者设置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这两者。
移动转换部272能够与第2壳体20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10绕旋转轴线A1进行旋转。旋转连接器装置201的第2壳体20包含套筒222。套筒222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套筒22实质上相同的构造。在轴向D1上定义的套筒222的长度比在轴向D1上定义的套筒22的长度长。移动转换部272设置于套筒222。移动转换部272设置在套筒222的外周面上。移动转换部272包含沿着套筒222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延伸的转换槽272A。更详细而言,移动转换部272包含沿着套筒222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延伸的外螺纹272T。外螺纹272T定义转换槽272A。
可动部件271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沿轴向D1移动。可动部件271包含可动体271A和内螺纹271T。可动体271A以能够沿轴向D1移动的方式与第1壳体10连结。例如,止挡构造270包含引导件279。引导件279固定于第1壳体10,并从第1壳体10沿轴向D1延伸。可动体271A以能够相对于引导件279沿轴向D1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引导件279。引导件279限制可动体271A相对于第1壳体10的旋转。
内螺纹271T固定于可动体271A,能够与可动体271A一起相对于第1壳体10和第2壳体20沿轴向D1移动。内螺纹271T沿着套筒222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延伸。内螺纹271T与移动转换部272的外螺纹272T卡合。内螺纹271T可移动地配置在移动转换部272的转换槽272A内。
如图13所示,内螺纹271T包含第1端部271T1和第2端部271T2。内螺纹271T在第1端部271T1和第2端部271T2之间沿着套筒222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延伸。第1端部271T1和第2端部271T2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固定于可动体271A。
如图14所示,可动体271A包含孔271B。引导件279穿过孔271B而沿轴向D1延伸。
如图15所示,止挡件273设置于第2壳体20的套筒222的外周面。止挡件273能够与内螺纹271T接触。止挡件273能够与内螺纹271T的第1端部271T1接触。
止挡件273包含接触面273A。接触面273A能够与可动部件271的内螺纹271T的第1端部271T1接触。接触面273A相对于套筒222的周向倾斜。接触面273A在从套筒222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弯曲。当可动部件271的内螺纹271T的第1端部271T1与止挡件273的接触面273A接触时,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的旋转停止。
但是,由于接触面273A倾斜,因此当施加于第2壳体20的旋转力超过规定的水平时,内螺纹271T的第1端部271T1越过接触面273A。因此,在内螺纹271T的第1端部271T1与止挡件273的接触面273A接触之后,当对第2壳体20施加超过规定的水平的旋转力时,允许第2壳体20向第2旋转方向D22的旋转。
如图12所示,移动转换部2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和第2旋转方向D22中的一方旋转时,使可动部件271朝止挡件273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在本变形例中,移动转换部2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使可动部件271朝止挡件273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移动转换部272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使可动部件271向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但是,移动转换部272也可以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使可动部件271向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移动转换部272也可以构成为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使可动部件271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
在本变形例中,当可动部件271与止挡件273接触时,第2壳体20在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参照图16)停止。具体而言,当可动部件271的内螺纹271T的第1端部271T1与止挡件273的接触面273A接触时,第2壳体20在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参照图2)停止。但是,也可以以在可动部件271与止挡件273接触的情况下第2壳体20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参照图16)停止的方式构成止挡构造270。
如图16所示,止挡构造270包含空转区域275。空转区域275被定义在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与第3相对旋转位置P13之间。第3相对旋转位置P13是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从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向第2旋转方向D22进一步旋转后的第2壳体20的位置。在第2壳体20配置于第3相对旋转位置P13的状态下,电缆60的反转部60C的挠曲消失,反转部60C在第1壳体10与第2壳体20之间被拉伸。因此,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2旋转方向D22的旋转在第3相对旋转位置P13停止。在空转区域275中,移动转换部272实质上不将可动部件271向第1移动方向D41引导。因此,在空转区域275中,第2壳体20的旋转不被止挡件273限制。另一方面,在电缆60的反转部60C被拉伸的状态下(例如在第2壳体20在第3相对旋转位置P13停止的状态下),当赋予给方向盘的向第2旋转方向D22的旋转力超过规定的水平时,电缆60断线。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超过第3相对旋转位置P13地进行方向盘的操作,因此能够确保车辆操作中的安全性。
在旋转连接器装置201中,在第2壳体20的旋转到达第2相对旋转位置P12的情况下,可动部件271与止挡件273接触,因此驾驶员感到方向盘的旋转变重。即,驾驶员能够通过止挡件273识别方向盘的终端。
通常,在方向盘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旋转连接器装置201有可能在可动部件271的位置从中立位置P20(图14)偏移的状态下安装于车体。例如,在可动部件271从中立位置P20向第2止挡位置P22这一侧偏移的情况下,第2壳体20向第2旋转方向D22的旋转范围变窄。
但是,在旋转连接器装置201中,若在可动部件271与止挡件273接触之后对第2壳体20施加超过规定的水平的旋转力,则允许第2壳体20向第2旋转方向D22的旋转。因此,即使是在方向盘处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可动部件271的位置从中立位置P20偏移的情况,也能够抑制方向盘的旋转范围变窄。
另外,外螺纹272T和内螺纹271T的螺纹的朝向也可以是相反方向。在外螺纹272T和内螺纹271T的螺纹的方向为相反方向的情况下,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1旋转方向D21旋转时,可动部件271向第1移动方向D41移动。当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向第2旋转方向D22旋转时,可动部件271向第2移动方向D42移动。当可动部件271与止挡件273接触时,例如,第2壳体20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参照图16)停止。空转区域275从第1相对旋转位置P11在第1旋转方向D21上被定义。
另外,空转区域275也可以从止挡构造270省略。在该情况下,止挡件273的接触面273A例如具有可动部件271的内螺纹271T不会越过的形状(例如朝向周向的平面)。
另外,如图1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移动转换部272的外螺纹272T与套筒222的至少一部分作为1个部件而一体地设置。内螺纹271T是与可动体271A分体的部件。引导件279与第1壳体10的至少一部分作为1个部件而一体地设置。但是,移动转换部272的外螺纹272T也可以是与套筒222分体的部件。内螺纹271T也可以与可动体271A的至少一部分作为1个部件而一体地设置。引导件279也可以是与第1壳体10分体的部件。
另外,也可以在图13所示的引导件279设置前述的指示器90。在该情况下,指示器90构成为通过轴向D1上的可动部件271与指示器90的位置关系来示出第2壳体20相对于第1壳体10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P10(参照图16)。
另外,在本申请中,“具有”及其派生词是说明构成要素的存在的非限制用语,不排除未记载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存在。这也适用于“具备”、“包含”以及它们的派生词。
在本申请中,“第1”、“第2”等序数仅是用于识别结构的用语,不具有其他意思(例如特定的顺序等)。例如,并不暗示因为有“第1要素”就存在“第2要素”,而且,并不暗示因为有“第2要素”就存在“第1要素”。
而且,本公开中的“平行”、“垂直”以及“一致”的表现并不应该被严格地解释,它们分别包含“实质上平行”、“实质上垂直”以及“实质上一致”的意思。而且,关于其他配置的表现也不被严格地解释。
而且,本公开中的“A和B中的至少一个”的表现例如包含(1)仅A、(2)仅B、以及(3)A和B的双方、中的任意一种情况。“A、B以及C中的至少一个”的表现例如包含(1)仅A、(2)仅B、(3)仅C、(4)A和B、(5)B和C、(6)A和C、(7)A、B以及C全部、中的任意一种情况。在本公开中,“A和B中的至少一个”的表现并不被解释为“A中的至少一个和B中的至少一个”。
从上述公开内容考虑,显然能够进行本发明的各种变更、修正。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通过与本申请的具体公开内容不同的方法来实施本发明。
标号说明
1、201:旋转连接器装置;10:第1壳体、定子;11:中央开口;12:内周部;14:第1壳体主体;15:筒状部;16:第1环状体;16A:第1环状板;17:第2环状体;17A:外周壁;20:第2壳体、旋转体;21:第2壳体主体;22:套筒;22A:套筒主体;22B:套筒连结部;22C:内侧面;22D:第1基准面;23:第2环状板;24:内周壁;30:第1电连接器;40:第2电连接器;50:线缆收纳空间;60:电缆;70:止挡构造;71、271:可动部件;71A:外周部;71B:第1面;71C:第2面;72、272:移动转换部;72A:转换槽;73、273:止挡件;73A:止挡面;74:引导开口;75:引导突出部;90:指示器;91:标记;91B:图形;92:基准面;A1:旋转轴线;D1:轴向;D21:第1旋转方向;D22:第2旋转方向;D3:周向;D41:第1移动方向;D42:第2移动方向;P10:中立旋转位置;P11:第1相对旋转位置;P12:第2相对旋转位置;P20:中立位置;P21:第1止挡位置;P22:第2止挡位置;RP:基准面。

Claims (34)

1.一种旋转连接器装置,其具有:
第1壳体和第2壳体,该第1壳体和该第2壳体设置为能够绕旋转轴线互相相对旋转,并且形成以包围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式设置的线缆收纳空间;以及
止挡构造,其构成为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限制为规定的旋转角度,
所述止挡构造包含:
可动部件,其能够与所述第2壳体一起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绕所述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并且该可动部件能够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线定义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移动;
移动转换部,其构成为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相对旋转转换为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在所述轴向上的移动;以及
止挡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并且能够与所述可动部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转换部能够与所述第1壳体一起相对于所述第2壳体和所述可动部件绕所述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转换部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的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壳体包含沿所述轴向延伸的中央开口,
所述可动部件、所述移动转换部以及所述止挡件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所述中央开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壳体包含至少局部地定义所述中央开口的内周部,
所述移动转换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内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转换部包含转换槽,该转换槽构成为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相对旋转转换为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移动,
所述可动部件包含配置在所述转换槽内的外周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转换槽沿与所述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转换槽绕所述旋转轴线呈螺旋状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壳体包含:
第1壳体主体,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所述线缆收纳空间;以及
筒状部,其从所述第1壳体主体沿所述轴向延伸并且包含所述内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2壳体和所述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包含至少1个引导开口,
所述第2壳体和所述可动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包含沿所述轴向延伸并且设置在所述至少1个引导开口内的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1个引导开口包含在与所述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引导开口,
所述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包含在所述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引导开口内的多个引导突出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2壳体包含:
第2壳体主体,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所述线缆收纳空间;以及
套筒,其是与所述第2壳体主体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与所述第2壳体主体连结,
所述可动部件以能够沿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套筒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套筒包含套筒主体和从所述套筒主体沿所述轴向突出的所述至少1个引导突出部,
所述可动部件包含所述至少1个引导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止挡构造的所述规定的旋转角度被定义在第1相对旋转位置和第2相对旋转位置之间,
在所述可动部件与所述止挡件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配置于所述第1相对旋转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该旋转连接器装置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线缆收纳空间内的电缆,
所述第1壳体包含局部地形成所述线缆收纳空间的内周面,
所述第2壳体包含设置在所述内周面的径向内侧并且局部地形成所述线缆收纳空间的外周面,
所述电缆包含:
第1卷绕部,其沿着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内周面卷绕;
第2卷绕部,其沿着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外周面卷绕;以及
中间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卷绕部与所述第2卷绕部之间,并且将所述第1卷绕部与所述第2卷绕部连结,
所述电缆以当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时使所述电缆的所述第2卷绕部卷绕于所述外周面的长度减小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线缆收纳空间内,
所述电缆以当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向与第1旋转方向相反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时使所述电缆的所述第2卷绕部卷绕于所述外周面的长度增大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线缆收纳空间内,
所述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当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向所述第1旋转方向和所述第2旋转方向中的一方旋转时,使所述可动部件朝所述止挡件这一侧向第1移动方向移动,
所述移动转换部构成为当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向所述第1旋转方向和所述第2旋转方向中的另一方旋转时,使所述可动部件向与所述第1移动方向相反的第2移动方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止挡件包含朝向所述轴向的止挡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止挡面沿与所述旋转轴线相关的周向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转换部构成为以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在所述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角度成比例的方式将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相对旋转转换为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轴向上的所述移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该旋转连接器装置还具有对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轴向施力的施力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转换部能够与所述第2壳体一起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绕所述旋转轴线进行旋转。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该旋转连接器装置还具有指示器,该指示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指示器构成为通过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可动部件与所述指示器的位置关系来示出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配置于中立旋转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所述可动部件配置于所述指示器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配置于所述中立旋转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部件包含朝向所述轴向的第1面和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所述第1面的背侧的第2面,
所述指示器构成为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1面与所述指示器的位置关系来示出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配置于所述中立旋转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1面配置于所述指示器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配置于所述中立旋转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2壳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从所述中立旋转位置向第1旋转方向旋转第1旋转角度,并且能够向作为所述第1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2旋转方向旋转第2旋转角度,
所述第1旋转角度与所述第2旋转角度大致相等。
26.根据权利要求21~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2壳体包含:
第2壳体主体,其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形状并且局部地形成所述线缆收纳空间;以及
套筒,其是与所述第2壳体主体分体的部件,并且该套筒与所述第2壳体主体连结,
所述可动部件以能够沿所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套筒连结,
所述指示器设置于所述套筒。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器包含设置于所述套筒的标记和基准面中的至少一方。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套筒包含朝向径向内侧的内侧面,
所述指示器至少局部地设置于所述套筒的所述内侧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器的所述标记设置于所述套筒的所述内侧面。
30.根据权利要求27~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器的所述基准面包含第1基准面,该第1基准面设置于所述套筒并与所述轴向大致垂直。
31.根据权利要求21~3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部件包含朝向所述轴向的第1面和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所述第1面的背侧的第2面,
在所述可动部件的所述第1面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基准面一致的状态下,所述第2壳体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配置在所述中立旋转位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1~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指示器配置在所述移动转换部的径向内侧。
33.根据权利要求21~3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壳体包含沿所述轴向延伸的中央开口,
所述可动部件、所述移动转换部以及所述指示器中的至少1个至少局部地设置在所述中央开口内。
34.根据权利要求1~3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壳体是构成为固定于车体的定子,
所述第2壳体是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绕所述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旋转体,
所述止挡件至少设置于所述定子。
CN202180047013.2A 2020-07-15 2021-07-12 旋转连接器装置 Pending CN1159179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1326 2020-07-15
JP2020-121326 2020-07-15
JP2020196161 2020-11-26
JP2020-196161 2020-11-26
PCT/JP2021/026178 WO2022014541A1 (ja) 2020-07-15 2021-07-12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7900A true CN115917900A (zh) 2023-04-04

Family

ID=79554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7013.2A Pending CN115917900A (zh) 2020-07-15 2021-07-12 旋转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0657A1 (zh)
EP (1) EP4181329A4 (zh)
JP (1) JPWO2022014541A1 (zh)
KR (1) KR20230035637A (zh)
CN (1) CN115917900A (zh)
WO (1) WO202201454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72681A (zh) * 2024-07-10 2024-08-09 山西中航锦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时钟弹簧二次锁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58377A (ja) * 1988-04-07 1989-10-1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用コネクタ装置
DE4014485C2 (de) * 1990-05-07 2002-02-07 Eaton Controls Gmbh Elektrische Verbindungseinrichtung
JP4176966B2 (ja) 2001-01-15 2008-11-0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コネクタ
JP2014032762A (ja) 2012-08-01 2014-02-2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JP2016074334A (ja) * 2014-10-07 2016-05-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18045787A (ja) * 2016-09-12 2018-03-2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回転コネクタ
JP6893448B2 (ja) * 2017-07-06 2021-06-23 株式会社ヤマダ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472681A (zh) * 2024-07-10 2024-08-09 山西中航锦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时钟弹簧二次锁结构
CN118472681B (zh) * 2024-07-10 2024-09-13 山西中航锦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时钟弹簧二次锁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81329A4 (en) 2023-12-13
US20230170657A1 (en) 2023-06-01
WO2022014541A1 (ja) 2022-01-20
JPWO2022014541A1 (zh) 2022-01-20
EP4181329A1 (en) 2023-05-17
KR20230035637A (ko) 202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58363B2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equipped with built-in steering angle sensor
EP2631998B1 (en) Rotating connector device
US8808008B2 (en) Rotatable connector device
CN115917900A (zh) 旋转连接器装置
JP2007080566A (ja) コネクタ
EP2555345A1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JP2013152848A (ja)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EP2500217A1 (en) Rotary connector
CN111819739B (zh) 旋转连接器装置以及旋转连接器装置的组装结构
JP5460029B2 (ja) 回転コネクタ装置
CN112534655A (zh) 电连接器
EP2642617A1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US20090317995A1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JP5883058B2 (ja) 遮断器のカップリング装置
US20230170656A1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EP2775572A1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US5106316A (en) Clock spring
KR101000141B1 (ko) 비접촉 변속 감지 유니트
US11060931B2 (en) Sensor device
US20180301954A1 (en) Motor
TWI571616B (zh) Rotary electronic parts and rotary encoders
JP6948973B2 (ja) 回転コネクタ
JP5557677B2 (ja) ロールコネクタ断線検知装置
KR102413154B1 (ko)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KR102710417B1 (ko) 전기자동차 충전용 액추에이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