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1849A - 车载用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载用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1849A
CN115911849A CN202211060173.3A CN202211060173A CN115911849A CN 115911849 A CN115911849 A CN 115911849A CN 202211060173 A CN202211060173 A CN 202211060173A CN 115911849 A CN115911849 A CN 115911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housing
antenna
region
cl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6017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亮介
早川贤治
广木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w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w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w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w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911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18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1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for wire or other non-rigid radiat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2Housings not intimately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adiating elements, e.g. rado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将车载用天线装置的电气性能保持恒定。车载用天线装置(1)具备第1天线(31)、第2天线(32)、第1天线(31)用的第1线缆(35)、第2天线(32)用的第2线缆(36)、以及保持第1天线(31)和第2天线(32)的壳体(10)。第1线缆(35)和第2线缆(36)被保持在壳体(10)的一个面的规定区域内。

Description

车载用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用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那样,提出了例如包含与车辆的电气设备连接的线缆在内的车载用天线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9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具有多条线缆的情况下,根据多条线缆的捆束方式而有车载用天线装置的电气性能发生偏差的隐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的一个例子为将车载用天线装置的电气性能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具备第1天线、第2天线、第1天线用的第1线缆、第2天线用的第2线缆以及保持第1天线和第2天线的壳体。第1线缆和第2线缆被保持在壳体的一个面的规定区域内。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将车载用天线装置的电气性能保持恒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天线装置的从上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第1外壳和第1天线、第1基板与第1线缆的组装体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安装有第1天线、第1基板和第1线缆的第1外壳的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安装有第1天线、第1基板和第1线缆的第1外壳、以及安装有第2天线、第2基板和第2线缆的第2外壳的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5是将安装有第1天线和第1线缆的第1外壳中的、存在第1线缆保持部的区域放大并从下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第1压入工序下的、第1外壳的存在第14振子的部分的从x方向观察到的截面结构图。
图7是第1爪插入工序下的、第1外壳的存在第14振子的部分的从x方向观察到的截面结构图。
图8是第1卡定工序下的、第1外壳的存在第14振子的部分的从x方向观察到的截面结构图。
图9是第1卡定工序完成后的、第1外壳的存在第14振子的部分的从x方向观察到的截面结构图。
图10是第2天线、第2基板与第2线缆的组装体、和第2外壳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1是安装有第2天线、第2基板和第2线缆的第2外壳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2是除去了第1外壳和螺钉的车载用天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将除去了第1外壳、第1天线和螺钉的车载用天线装置的、存在第2线缆保持部的区域放大并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4是车载用天线装置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5是第1天线、第1基板与第1线缆的组装体、和第2天线、第2基板与第2线缆的组装体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载用天线装置,10壳体,11第1外壳,11a上表面部,11b第1左侧面部,11c第1右侧面部,11d第1前表面部,11e第1后表面部,11f凸台,11g第1安装引导部,11h第1线缆引导部,11i第1线缆保持部,11j第1保持部承接区域,11k第1倾斜区域,11m第1销,11n第1爪,12第2外壳,12a下表面部,12b第2左侧面部,12c第2右侧面部,12d第2前表面部,12e第2后表面部,12f螺纹孔,12g第2安装引导部,12h第2线缆引导部,12i第2线缆保持部,12j第2保持部承接区域,12k第2倾斜区域,12m第2销,12n第2爪,13螺钉,30天线部,31第1天线,31a第1销孔,31b第1爪孔,311第11振子,311a第11臂部,311b第11侧部,311c第11上部,312第12振子,312a第12臂部,312b第12侧部,312c第12上部,313第13振子,313a第13臂部,313b第13侧部,313c第13上部,314第14振子,314a第14臂部,314b第14侧部,314c第14上部,32第2天线,32a第2销孔,32b第2爪孔,321第21振子,321a第21臂部,321b第21侧部,321c第21下部,322第22振子,322a第22臂部,322b第22侧部,322c第22下部,323第23振子,323a第23臂部,323b第23侧部,323c第23下部,324第24振子,324a第24臂部,324b第24侧部,324c第24下部,33第1基板,34第2基板,35第1线缆,35a第1主体部,35b第1顶端区域,35c第1铁氧体磁芯,36第2线缆,36a第2主体部,36b第2顶端区域,36c第2铁氧体磁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此外,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作为原则,一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也能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
为了说明方向,对x方向、y方向、z方向进行定义。z方向是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排列的方向。x方向是与z方向垂直的一个水平方向。y方向是与z方向和x方向垂直的一个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以x方向为前后方向、y方向为左右方向、z方向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在图1等中,将x轴、y轴、z轴各自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分别定义成前方、左方、上方。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和x方向既存在一致的情况,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此外,在图12的俯视图中,为了使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内部构造易于理解,省略了原本供第1天线31安装的上表面部11a的图示。另外,以虚线示出了原本隐于第11上部311c而看不见的部件(第1铁氧体磁芯35c等)。
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1方向与本实施方式的z方向相对应。另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2方向与本实施方式的y方向相对应。另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1壁面与本实施方式的第1左侧面部11b、第1右侧面部11c、第1前表面部11d和第1后表面部11e相对应。另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2壁面与本实施方式的第2左侧面部12b、第2右侧面部12c、第2前表面部12d和第2后表面部12e相对应。另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1侧部与本实施方式的第11侧部311b、第12侧部312b、第13侧部313b、第14侧部314b相对应。另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2侧部与本实施方式的第21侧部321b、第22侧部322b、第23侧部323b、第24侧部324b相对应。
(供车载用天线装置1安装的区域)
本实施方式中的车载用天线装置1例如设在车辆的仪表板的内部。
(车载用天线装置1)
如图1所示,车载用天线装置1具备壳体10、天线部30。
(壳体10)
壳体10包含第1外壳11、第2外壳12和螺钉13。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在z方向上夹持天线部30。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利用螺钉13固定。
(天线部30)
天线部30包含第1天线31、第2天线32、第1基板33、第2基板34、第1线缆35、第2线缆36。
(第1外壳11)
第1外壳1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如图2、图3所示,第1外壳11具有上表面部11a、第1左侧面部11b、第1右侧面部11c、第1前表面部11d、第1后表面部11e。第1外壳11保持第1天线31、第1基板33、第1线缆35。
(上表面部11a)
上表面部11a形成第1外壳11的上表面。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设有凸台(boss)11f、第1安装引导部11g、第1线缆引导部11h、第1倾斜区域11k、第1销11m。
(第1左侧面部11b)
第1左侧面部11b从上表面部11a的左端部向z方向下侧延伸,形成第1外壳11的左侧面。在第1左侧面部11b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11振子311和第13振子313的第1爪11n。
(第1右侧面部11c)
第1右侧面部11c从上表面部11a的右端部向z方向下侧延伸,形成第1外壳11的右侧面。在第1右侧面部11c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12振子312和第14振子314的第1爪11n。
(第1前表面部11d)
第1前表面部11d从上表面部11a的前端部向z方向下侧延伸,形成第1外壳11的前表面。在第1前表面部11d的左下端设有第1线缆保持部11i、第1保持部承接区域11j。
(第1后表面部11e)
第1后表面部11e从上表面部11a的后端部向z方向下侧延伸,形成第1外壳11的后表面。
(凸台11f)
凸台11f从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向z方向下侧突出,用于使用螺钉13与第2外壳12进行固定。
(第1安装引导部11g)
第1安装引导部11g设在第1左侧面部11b的x方向中央附近、以及第1右侧面部11c的x方向中央附近。设在第1左侧面部11b附近的第1安装引导部11g与第1左侧面部11b相比向z方向下侧突出。设在第1左侧面部11b附近的第1安装引导部11g与设在第2外壳12的第2左侧面部12b附近的第2安装引导部12g嵌合。如图4所示,设在第1右侧面部11c附近的第1安装引导部11g与第1右侧面部11c相比向z方向下侧突出。设在第1右侧面部11c附近的第1安装引导部11g与设在第2外壳12的第2右侧面部12c附近的第2安装引导部12g嵌合。
(第1线缆引导部11h)
第1线缆引导部11h具有从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向z方向下侧突出的壁形状(参照图3)。第1线缆引导部11h设在第11振子311的第11臂部311a附近。第1线缆引导部11h在从z方向观察时,具有曲线形状。第1线缆引导部11h用于以沿着第11振子311的第11臂部311a和第11侧部311b的方式,将第1线缆35的第1顶端区域35b弯曲且保持并定位第1线缆35的第1顶端区域35b。另外,第1线缆引导部11h以避免第1线缆35的第1铁氧体磁芯35c等与第2线缆36的物理干涉的方式、且以第1顶端区域35b的顶端部的信号线与x方向平行的方式,将第1线缆35的第1顶端区域35b弯曲(参照图2、图3)。
(第1线缆保持部11i)
第1线缆保持部11i包含夹持第1线缆35的第1主体部35a的线缆夹。
(第1保持部承接区域11j)
第1保持部承接区域11j具有供第2外壳12的第2前表面部12d的第2线缆保持部12i嵌入的凹陷区域。
(第1线缆保持部11i与第1保持部承接区域11j的位置关系)
第1线缆保持部11i与第1保持部承接区域11j相比设在距第1左侧面部11b更近的位置。第1线缆保持部11i和第1保持部承接区域11j构成为在y方向上相邻、且在z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第1倾斜区域11k)
第1倾斜区域11k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设有四个。
如图5所示,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左端部前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11振子311的第11上部311c的第1倾斜区域11k。
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左端部前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1左侧面部11b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上表面部11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右端部前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12振子312的第12上部312c的第1倾斜区域11k(参照图3)。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右端部前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1右侧面部11c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上表面部11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
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左端部后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13振子313的第13上部313c的第1倾斜区域11k。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左端部后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1左侧面部11b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上表面部11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如图6~图9所示,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右端部后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14振子314的第14上部314c的第1倾斜区域11k。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右端部后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1右侧面部11c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上表面部11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
(第1倾斜区域11k的用途的应用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第1倾斜区域11k暂时收容第11上部311c等、且在后述的第1卡定工序中第11上部311c等从第1倾斜区域11k分离的例子。但是,在第11上部311c等因公差而比规定尺寸大的情况等下,作为在安装后也收容第11上部311c等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而也可以使用第1倾斜区域11k。
(第1销11m)
第1销11m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设有四个。
四个第1销11m分别包含从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向z方向下侧突出的突起。
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左端部前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1振子311的第11上部311c的第1销孔31a中的第1销11m(参照图5)。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右端部前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2振子312的第12上部312c的第1销孔31a中的第1销11m(参照图3)。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左端部后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3振子313的第13上部313c的第1销孔31a中的第1销11m。在上表面部11a的下表面的右端部后侧的第1倾斜区域11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4振子314的第14上部314c的第1销孔31a中的第1销11m(参照图6~图9)。
(第1爪11n)
第1爪11n在第1左侧面部11b的内表面设有两个,在第1右侧面部11c的内表面设有两个。设在第1左侧面部11b的两个第1爪11n分别包含从第1左侧面部11b的内表面向y方向右侧突出的突起。设在第1右侧面部11c的两个第1爪11n分别包含从第1右侧面部11c的内表面向y方向左侧突出的突起。为了卡定第1爪孔31b,四个第1爪11n分别具有上端随着从与z方向垂直的平坦面或内表面远离而接近上表面部11a的倾斜面。
在第1左侧面部11b的x方向前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1振子311的第11侧部311b的第1爪孔31b中的第1爪11n(参照图3)。在第1左侧面部11b的x方向后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3振子313的第13侧部313b的第1爪孔31b中的第1爪11n。同样地,在第1右侧面部11c的x方向前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2振子312的第12侧部312b的第1爪孔31b中的第1爪11n(未图示)。另外,同样地,在第1右侧面部11c的x方向后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14振子314的第14侧部314b的第1爪孔31b中的第1爪11n(参照图6~图9)。
(第1倾斜区域11k、第1销11m与第1爪11n的位置关系)
与第1天线31的一个振子相对应的第1倾斜区域11k、第1销11m和第1爪11n按照以下的条件被决定尺寸。在振子的上部的第1销孔31a中插入有第1销11m的状态下,能够将该上部压入到第1倾斜区域11k(第1压入工序,参照图6)。此时,该振子以振子的上部的端部和侧部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x方向观察时该振子的上部与侧部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在该上部的第1销孔31a中插入有第1销11m、且该上部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状态下,能够将第1爪11n插入到该振子的侧部的第1爪孔31b中(第1爪插入工序,参照图7)。然后,将该侧部下拉等而该上部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状态消除。此时,振子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1爪11n卡定于第1爪孔31b(第1卡定工序,参照图8、图9)。在此所说的原来的状态是振子的上部和侧部大致垂直的状态。
(第1左侧面部11b与第1爪11n的位置关系)
期望设于第1左侧面部11b的两个第1爪11n位于第1左侧面部11b的靠z方向下侧的端部的位置。即,设于第1左侧面部11b的两个第1爪11n位于与上表面部11a相比距第1左侧面部11b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近的区域。
(第1右侧面部11c与第1爪11n的位置关系)
期望设于第1右侧面部11c的两个第1爪11n位于第1右侧面部11c的靠z方向下侧的端部的位置。即,设于第1右侧面部11c的两个第1爪11n位于与上表面部11a相比距第1右侧面部11c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近的区域。
(第2外壳12)
第2外壳12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
如图10~图12所示,第2外壳12具有下表面部12a、第2左侧面部12b、第2右侧面部12c、第2前表面部12d、第2后表面部12e。第2外壳12保持第2天线32、第2基板34、第2线缆36。
(下表面部12a)
下表面部12a形成第2外壳12的下表面。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设有螺纹孔12f、第2安装引导部12g、第2线缆引导部12h、第2倾斜区域12k、第2销12m。
(第2左侧面部12b)
第2左侧面部12b从下表面部12a的左端部向z方向上侧延伸,形成第2外壳12的左侧面。
(第2右侧面部12c)
第2右侧面部12c从下表面部12a的右端部向z方向上侧延伸,形成第2外壳12的右侧面。
(第2前表面部12d)
第2前表面部12d从下表面部12a的前端部向z方向上侧延伸,形成第2外壳12的前表面。在第2前表面部12d的左上端设有第2线缆保持部12i、第2保持部承接区域12j。在第2前表面部12d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21振子321和第22振子322的第2爪12n。但是,为了避免与第1线缆35及第2线缆36的物理干涉,第2前表面部12d的y方向左侧的第2爪12n可以与其他的第2爪12n相比,设于z方向下方。该情况下,后述的第21振子321的第21侧部321b的第2爪孔32b与其他的第2爪孔32b相比,设于z方向下方。另外,为了避免与第1线缆35及第2线缆36的物理干涉,也可以省略第2前表面部12d的y方向左侧的第2爪12n(用于安装第21振子321的第2爪12n)。在该情况下,也省略后述的第21振子321的第21侧部321b的第2爪孔32b。
(第2后表面部12e)
第2后表面部12e从下表面部12a的后端部向z方向上侧延伸,形成第2外壳12的后表面。在第2后表面部12e的内表面设有用于安装第23振子323和第24振子324的第2爪12n。
(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z方向上的尺寸)
第1外壳11的与x方向垂直的面(第1前表面部11d、第1后表面部11e)和第1外壳11的与y方向垂直的面(第1左侧面部11b、第1右侧面部11c)的z方向上的尺寸设有差异。具体而言,第1左侧面部11b和第1右侧面部11c构成为与第1前表面部11d和第1后表面部11e相比,z方向上的尺寸较长(参照图1~图4)。即,第1左侧面部11b和第1右侧面部11c与第1前表面部11d和第1后表面部11e相比,向z方向下侧突出。第2外壳12的与x方向垂直的面(第2前表面部12d、第2后表面部12e)和第2外壳12的与y方向垂直的面(第2左侧面部12b、第2右侧面部12c)的z方向上的尺寸设有差异。具体而言,第2前表面部12d和第2后表面部12e构成为与第2左侧面部12b和第2右侧面部12c相比,z方向上的尺寸较长(参照图1、图10~图12)。即,第2前表面部12d和第2后表面部12e与第2左侧面部12b和第2右侧面部12c相比,向z方向上侧突出。
(螺纹孔12f)
螺纹孔12f将下表面部12a沿z方向贯穿,用于使用螺钉13与第1外壳11进行固定(参照图4)。
(第2安装引导部12g)
第2安装引导部12g设在第2左侧面部12b的x方向中央附近、以及第2右侧面部12c的x方向中央附近(参照图10~图12)。设在第2左侧面部12b附近的第2安装引导部12g与第2左侧面部12b相比向z方向上侧突出。设在第2左侧面部12b附近的第2安装引导部12g与设在第1外壳11的第1左侧面部11b附近的第1安装引导部11g嵌合。设在第2右侧面部12c附近的第2安装引导部12g与第2右侧面部12c相比向z方向上侧突出。设在第2右侧面部12c附近的第2安装引导部12g与设在第1外壳11的第1右侧面部11c附近的第1安装引导部11g嵌合(参照图4)。
在安装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时,以与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其他部位相比第1安装引导部11g和第2安装引导部12g先接触的方式,决定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形状及尺寸。
(第2线缆引导部12h)
第2线缆引导部12h具有从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向z方向上侧突出的壁形状(参照图10~图12)。第2线缆引导部12h设在第21振子321的第21臂部321a附近。第2线缆引导部12h在从z方向观察时,具有曲线形状。第2线缆引导部12h用于以沿着第21振子321的第21臂部321a和第21侧部321b的方式,将第2线缆36的第2顶端区域36b弯曲且保持并定位第2线缆36的第2顶端区域36b。另外,第2线缆引导部12h以避免第2线缆36的第2铁氧体磁芯36c等与第1线缆35的物理干涉的方式、且以第2顶端区域36b的顶端部的信号线与y方向平行的方式,将第2线缆36的第2顶端区域36b弯曲。
(第2线缆保持部12i)
第2线缆保持部12i包含夹持第2线缆36的第2主体部36a的线缆夹。
(第2保持部承接区域12j)
第2保持部承接区域12j具有供第1外壳11的第1前表面部11d的第1线缆保持部11i嵌入的切口。
(第2线缆保持部12i与第2保持部承接区域12j的位置关系)
第2保持部承接区域12j与第2线缆保持部12i相比设在距第2左侧面部12b更近的位置。第2线缆保持部12i和第2保持部承接区域12j构成为在y方向上相邻、且在z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
(第1线缆保持部11i与第2线缆保持部12i的位置关系)
如图13、图14所示,以在安装了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时,第1线缆保持部11i和第2线缆保持部12i在y方向上相邻、即z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同的方式,设定壳体10的各部分的尺寸。换言之,第1线缆35和第2线缆36被保持在壳体10的一个面的规定区域内。
(一个面的定义)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该一个面为包含第1外壳11的第1前表面部11d和第2外壳12的第2前表面部12d的面的例子。但是,该一个面也可以为包含第1外壳11的其他面(第1左侧面部11b等)和第2外壳12的其他面(第2左侧面部12b等)的形态。
(规定区域的定义)
在该规定区域中,第1线缆35和第2线缆36以比第1铁氧体磁芯35c或第2铁氧体磁芯36c的直径小的尺寸的距离、即在彼此大致靠近的状态下被保持。
另外,期望在该规定区域中,第1线缆35和第2线缆36以与第1线缆35或第2线缆36的直径相同的尺寸以下的距离、即在彼此大致靠近的状态下被保持。
(第2倾斜区域12k)
第2倾斜区域12k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设有四个(参照图10~图12)。
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前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21振子321的第21下部321c的第2倾斜区域12k。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前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2前表面部12d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下表面部12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前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22振子322的第22下部322c的第2倾斜区域12k。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前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2前表面部12d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下表面部12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
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后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23振子323的第23下部323c的第2倾斜区域12k。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后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2后表面部12e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下表面部12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后侧,设有用于暂时收纳第24振子324的第24下部324c的第2倾斜区域12k。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后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中,形成有随着接近第2后表面部12e而z方向上的凹陷变大那样的倾斜(例如下表面部12a的z方向上的厚度变薄那样的倾斜)。
(第2倾斜区域12k的用途的应用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第2倾斜区域12k暂时收容第21下部321c等、且在后述的第2卡定工序中第21下部321c等从第2倾斜区域12k分离的例子。但是,在第21下部321c等因公差而比规定尺寸大的情况等下,作为在安装后也收容第21下部321c等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而也可以使用第2倾斜区域12k。
(第2销12m)
第2销12m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设有四个。四个第2销12m分别包含从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向z方向上侧突出的突起。
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前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1振子321的第21下部321c的第2销孔32a中的第2销12m。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前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2振子322的第22下部322c的第2销孔32a中的第2销12m。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后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3振子323的第23下部323c的第2销孔32a中的第2销12m。在下表面部12a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后侧的第2倾斜区域12k附近,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4振子324的第24下部324c的第2销孔32a中的第2销12m。
(第2爪12n)
第2爪12n在第2前表面部12d的内表面设有两个,在第2后表面部12e的内表面设有两个。设在第2前表面部12d的两个第2爪12n分别包含从第2前表面部12d的内表面向x方向后侧突出的突起。设在第2后表面部12e的两个第2爪12n分别包含从第2后表面部12e的内表面向x方向前侧突出的突起。为了卡定第2爪孔32b,四个第2爪12n分别具有下端随着从与z方向垂直的平坦面或内表面远离而接近下表面部12a的倾斜面。
在第2前表面部12d的y方向左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1振子321的第21侧部321b的第2爪孔32b中的第2爪12n(未图示)。在第2前表面部12d的y方向右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2振子322的第22侧部322b的第2爪孔32b中的第2爪12n(未图示)。在第2后表面部12e的y方向左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3振子323的第23侧部323b的第2爪孔32b中的第2爪12n。在第2后表面部12e的y方向右侧,设有用于插入到设在第24振子324的第24侧部324b的第2爪孔32b中的第2爪12n。
(第2倾斜区域12k、第2销12m与第2爪12n的位置关系)
与第2天线32的一个振子相对应的第2倾斜区域12k、第2销12m和第2爪12n按照以下的条件被决定尺寸。在振子的下部的第2销孔32a中插入有第2销12m的状态下,能够将该下部压入到第2倾斜区域12k(第2压入工序)。此时,该振子以振子的下部的端部和侧部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y方向观察时该振子的下部与侧部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在该下部的第2销孔32a中插入有第2销12m、且该下部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状态下,能够将第2爪12n插入到该振子的侧部的第2爪孔32b中(第2爪插入工序)。然后,将该侧部上提等而该下部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状态消除。此时,振子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2爪12n卡定于第2爪孔32b(第2卡定工序)。在此所说的原来的状态是振子的下部和侧部大致垂直的状态。
(第2前表面部12d与第2爪12n的位置关系)
期望设于第2前表面部12d的两个第2爪12n位于第2前表面部12d的靠z方向上侧的端部的位置。即,设于第2前表面部12d的两个第2爪12n位于与下表面部12a相比距第2前表面部12d的z方向上侧的端部近的区域。
(第2后表面部12e与第2爪12n的位置关系)
期望设于第2后表面部12e的两个第2爪12n位于第2后表面部12e的靠z方向上侧的端部的位置。即,设于第2后表面部12e的两个第2爪12n位于与下表面部12a相比距第2后表面部12e的z方向上侧的端部近的区域。
(螺钉13)
螺钉13在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的安装中使用(参照图1、图10)。螺钉13被插入在第2外壳12的下表面部12a的螺纹孔12f中,与第1外壳11的凸台11f螺合。
(第1天线31)
第1天线31具有第11振子311、第12振子312、第13振子313、第14振子314(参照图2~图4)。
(第11振子311)
第11振子311具有第11臂部311a、第11侧部311b、第11上部311c。第11臂部311a构成第11振子311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11臂部311a从第1基板33的左端部的前侧朝向左前方向延伸。第11侧部311b的基端部与第11臂部311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面。第11侧部311b从第11臂部311a的顶端部向x方向且与第13振子313远离的方向延伸。第11上部311c的基端部与第11侧部311b的上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11上部311c从第11侧部311b的上端部向y方向且接近第12振子312的方向延伸。第11振子311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1基板33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1基板33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11侧部311b设有第1爪孔31b。在第11上部311c设有第1销孔31a。
第11振子311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1外壳11的上表面部11a及第1左侧面部11b。与第11上部311c相对应的第1销11m被嵌入于第11上部311c的第1销孔31a。第11上部311c的与第11侧部311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上侧压入到与第11上部311c相对应的第1倾斜区域11k(第1压入工序)。因此,第11上部311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11振子311以第11上部311c的y方向右侧的端部和第11侧部311b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x方向观察时第11上部311c与第11侧部311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11侧部311b相对应的第1左侧面部11b的第1爪11n嵌入于第11侧部311b的第1爪孔31b(第1爪插入工序)。然后,将第11侧部311b向z方向下侧下拉等而第11上部311c的与第11侧部311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11振子311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11上部311c和第11侧部311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1爪11n卡定于第1爪孔31b(第1卡定工序)。成为第11侧部311b的第1爪孔31b的上端、和与第11侧部311b相对应的第1左侧面部11b的第1爪11n的上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11振子311难以从第1左侧面部11b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第11上部311c的与第11侧部311b的连接区域从第1倾斜区域11k分离。即,第11上部311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第12振子312)
第12振子312具有第12臂部312a、第12侧部312b、第12上部312c。第12臂部312a构成第12振子312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12臂部312a从第1基板33的右端部的前侧朝向右前方向延伸。第12侧部312b的基端部与第12臂部312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面。第12侧部312b从第12臂部312a的顶端部向x方向且与第14振子314远离的方向延伸。第12上部312c的基端部与第12侧部312b的上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12上部312c从第12侧部312b的上端部向y方向且接近第11振子311的方向延伸。第12振子312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1基板33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1基板33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12侧部312b设有第1爪孔31b。在第12上部312c设有第1销孔31a。
第12振子312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1外壳11的上表面部11a及第1右侧面部11c。与第12上部312c相对应的第11销11m被嵌入于第12上部312c的第1销孔31a。第12上部312c的与第12侧部312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上侧压入到与第12上部312c相对应的第1倾斜区域11k(第1压入工序)。因此,第12上部312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12振子312以第12上部312c的y方向左侧的端部和第12侧部312b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x方向观察时第12上部312c与第12侧部312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12侧部312b相对应的第1右侧面部11c的第1爪11n嵌入于第12侧部312b的第1爪孔31b(第1爪插入工序)。然后,将第12侧部312b向z方向下侧下拉等而第12上部312c的与第12侧部312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12振子312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12上部312c和第12侧部312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1爪11n卡定于第1爪孔31b(第1卡定工序)。成为第12侧部312b的第1爪孔31b的上端、和与第12侧部312b相对应的第1右侧面部11c的第1爪11n的上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12振子312难以从第1右侧面部11c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第12上部312c的与第12侧部312b的连接区域从第1倾斜区域11k分离。即,第12上部312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第11振子311与第12振子312的位置关系)
第11振子311的第11臂部311a和第12振子312的第12臂部312a在y方向上相对,且以基端部接近、顶端部远离的方式弯曲。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11振子311的第11侧部311b和第12振子312的第12侧部312b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
(第13振子313)
第13振子313具有第13臂部313a、第13侧部313b、第13上部313c。第13臂部313a构成第13振子313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13臂部313a从第1基板33的左端部的后侧朝向左后方向延伸。第13侧部313b的基端部与第13臂部313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面。第13侧部313b从第13臂部313a的顶端部向x方向且与第11振子311远离的方向延伸。第13上部313c的基端部与第13侧部313b的上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13上部313c从第13侧部313b的上端部向y方向且接近第14振子314的方向延伸。第13振子313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1基板33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1基板33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13侧部313b设有第1爪孔31b。在第13上部313c设有第1销孔31a。
第13振子313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1外壳11的上表面部11a及第1左侧面部11b。与第13上部313c相对应的第1销11m被嵌入于第13上部313c的第1销孔31a。第13上部313c的与第13侧部313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上侧压入到与第13上部313c相对应的第1倾斜区域11k(第1压入工序)。因此,第13上部313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13振子313以第13上部313c的y方向右侧的端部和第13侧部313b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x方向观察时第13上部313c与第13侧部313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13侧部313b相对应的第1左侧面部11b的第1爪11n嵌入于第13侧部313b的第1爪孔31b(第1爪插入工序)。然后,将第13侧部313b向z方向下侧下拉等而第13上部313c的与第13侧部313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13振子313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13上部313c和第13侧部313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1爪11n卡定于第1爪孔31b(第1卡定工序)。成为第13侧部313b的第1爪孔31b的上端、和与第13侧部313b相对应的第1左侧面部11b的第1爪11n的上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13振子313难以从第1左侧面部11b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第13上部313c的与第13侧部313b的连接区域从第1倾斜区域11k分离。即,第13上部313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第14振子314)
第14振子314具有第14臂部314a、第14侧部314b、第14上部314c。第14臂部314a构成第14振子314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14臂部314a从第1基板33的右端部的后侧朝向右后方向延伸。第14侧部314b的基端部与第14臂部314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面。第14侧部314b从第14臂部314a的顶端部向x方向且与第12振子312远离的方向延伸。第14上部314c的基端部与第14侧部314b的上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14上部314c从第14侧部314b的上端部向y方向且接近第13振子313的方向延伸。第14振子314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1基板33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1基板33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14侧部314b设有第1爪孔31b。在第14上部314c设有第1销孔31a。
第14振子314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1外壳11的上表面部11a及第1右侧面部11c。与第14上部314c相对应的第1销11m被嵌入于第14上部314c的第1销孔31a。第14上部314c的与第14侧部314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上侧压入到与第14上部314c相对应的第1倾斜区域11k(第1压入工序,参照图6)。因此,第14上部314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14振子314以第14上部314c的y方向左侧的端部和第14侧部314b的z方向下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x方向观察时第14上部314c与第14侧部314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14侧部314b相对应的第1右侧面部11c的第1爪11n嵌入于第14侧部314b的第1爪孔31b(第1爪插入工序,参照图7)。然后,将第14侧部314b向z方向下侧下拉等而第14上部314c的与第14侧部314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14振子314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14上部314c和第14侧部314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1爪11n卡定于第1爪孔31b(第1卡定工序,参照图8)。成为第14侧部314b的第1爪孔31b的上端、和与第14侧部314b相对应的第1右侧面部11c的第1爪11n的上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14振子314难以从第1右侧面部11c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1倾斜区域11k的第14上部314c的与第14侧部314b的连接区域从第1倾斜区域11k分离。即,第14上部314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参照图9)。
(第13振子313与第14振子314的位置关系)
第13振子313的第13臂部313a和第14振子314的第14臂部314a在y方向上相对,且以基端部接近、顶端部远离的方式弯曲(参照图2~图4)。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13振子313的第13侧部313b和第14振子314的第14侧部314b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
(第2天线32)
第2天线32具有第21振子321、第22振子322、第23振子323、第24振子324(参照图10~图12)。
(第21振子321)
第21振子321具有第21臂部321a、第21侧部321b、第21下部321c。第21臂部321a构成第21振子321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21臂部321a从第2基板34的前端部的左侧朝向左前方向延伸。第21侧部321b的基端部与第21臂部321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面。第21侧部321b从第21臂部321a的顶端部向y方向且与第22振子322远离的方向延伸。第21下部321c的基端部与第21侧部321b的下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21下部321c从第21侧部321b的下端部向x方向且接近第23振子323的方向延伸。第21振子321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2基板34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2基板34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21侧部321b设有第2爪孔32b。在第21下部321c设有第2销孔32a。
第21振子321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2外壳12的下表面部12a及第2前表面部12d。与第21下部321c相对应的第2销12m被嵌入于第21下部321c的第2销孔32a。第21下部321c的与第21侧部321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下侧压入到与第21下部321c相对应的第2倾斜区域12k。因此,第21下部321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21振子321以第21下部321c的x方向后侧的端部和第21侧部321b的z方向上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21下部321c与第21侧部321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21侧部321b相对应的第2前表面部12d的第2爪12n嵌入于第21侧部321b的第2爪孔32b。然后,将第21侧部321b向z方向上侧上提等而第21下部321c的与第21侧部321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21振子321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21下部321c和第21侧部321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2爪12n卡定于第2爪孔32b。成为第21侧部321b的第2爪孔32b的下端、和与第21侧部321b相对应的第2前表面部12d的第2爪12n的下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21振子321难以从第2前表面部12d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第21下部321c的与第21侧部321b的连接区域从第2倾斜区域12k分离。即,第21下部321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第11振子311与第21振子321的位置关系)
如图15所示,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1振子311的第11上部311c和第21振子321的第21下部321c处于至少一部分(顶端部)重叠的位置关系。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1振子311的第11侧部311b和第21振子321的第21侧部321b处于不重叠的位置关系。
(第22振子322)
第22振子322具有第22臂部322a、第22侧部322b、第22下部322c(参照图10~图12)。第22臂部322a构成第22振子322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22臂部322a从第2基板34的前端部的右侧朝向右前方向延伸。第22侧部322b的基端部与第22臂部322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面。第22侧部322b从第22臂部322a的顶端部向y方向且与第21振子321远离的方向延伸。第22下部322c的基端部与第22侧部322b的下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22下部322c从第22侧部322b的下端部向x方向且接近第24振子324的方向延伸。第22振子322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2基板34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2基板34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22侧部322b设有第2爪孔32b。在第22下部322c设有第2销孔32a。
第22振子322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2外壳12的下表面部12a及第2前表面部12d。与第22下部322c相对应的第2销12m被嵌入于第22下部322c的第2销孔32a。第22下部322c的与第22侧部322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下侧压入到与第22下部322c相对应的第2倾斜区域12k。因此,第22下部322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22振子322以第22下部322c的x方向后侧的端部和第22侧部322b的z方向上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22下部322c与第22侧部322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22侧部322b相对应的第2前表面部12d的第2爪12n嵌入于第22侧部322b的第2爪孔32b。然后,将第22侧部322b向z方向上侧上提等而第22下部322c的与第22侧部322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22振子322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22下部322c和第22侧部322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2爪12n卡定于第2爪孔32b。成为第22侧部322b的第2爪孔32b的下端、和与第22侧部322b相对应的第2前表面部12d的第2爪12n的下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22振子322难以从第2前表面部12d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第22下部322c的与第22侧部322b的连接区域从第2倾斜区域12k分离。即,第22下部322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第12振子312与第22振子322的位置关系)
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2振子312的第12上部312c和第22振子322的第22下部322c处于至少一部分(顶端部)重叠的位置关系(参照图15)。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2振子312的第12侧部312b和第22振子322的第22侧部322b处于不重叠的位置关系。
(第21振子321与第22振子322的位置关系)
第21振子321的第21臂部321a和第22振子322的第22臂部322a在y方向上相对,且以基端部接近、顶端部远离的方式弯曲(参照图10~图12)。
(第23振子323)
第23振子323具有第23臂部323a、第23侧部323b、第23下部323c。第23臂部323a构成第23振子323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23臂部323a从第2基板34的后端部的左侧朝向左后方向延伸。第23侧部323b的基端部与第23臂部323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面。第23侧部323b从第23臂部323a的顶端部向y方向且与第24振子324远离的方向延伸。第23下部323c的基端部与第23侧部323b的下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23下部323c从第23侧部323b的下端部向x方向且接近第21振子321的方向延伸。第23振子323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2基板34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2基板34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23侧部323b设有第2爪孔32b。在第23下部323c设有第2销孔32a。
第23振子323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2外壳12的下表面部12a及第2后表面部12e。与第23下部323c相对应的第2销12m被嵌入于第23下部323c的第2销孔32a。第23下部323c的与第23侧部323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下侧压入到与第23下部323c相对应的第2倾斜区域12k。因此,第23下部323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23振子323以第23下部323c的x方向前侧的端部和第23侧部323b的z方向上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23下部323c与第23侧部323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23侧部323b相对应的第2后表面部12e的第2爪12n嵌入于第23侧部323b的第2爪孔32b。然后,将第23侧部323b向z方向上侧上提等而第23下部323c的与第23侧部323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23振子323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23下部323c和第23侧部323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2爪12n卡定于第2爪孔32b。成为第23侧部323b的第2爪孔32b的下端、和与第23侧部323b相对应的第2后表面部12e的第2爪12n的下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23振子323难以从第2后表面部12e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第23下部323c的与第23侧部323b的连接区域从第2倾斜区域12k分离。即,第23下部323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第13振子313与第23振子323的位置关系)
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3振子313的第13上部313c和第23振子323的第23下部323c处于至少一部分(顶端部)重叠的位置关系(参照图15)。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3振子313的第13侧部313b和第23振子323的第23侧部323b处于不重叠的位置关系。
(第21振子321与第23振子323的位置关系)
在从x方向观察时,第21振子321的第21侧部321b和第23振子323的第23侧部323b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参照图10~图12)。
(第24振子324)
第24振子324具有第24臂部324a、第24侧部324b、第24下部324c。第24臂部324a构成第24振子324的基端区域,具有与xy平面垂直的面。第24臂部324a从第2基板34的后端部的右侧朝向右后方向延伸。第24侧部324b的基端部与第24臂部324a的顶端部连接,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面。第24侧部324b从第24臂部324a的顶端部向y方向且与第23振子323远离的方向延伸。第24下部324c的基端部与第24侧部324b的下端部连接,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面。第24下部324c从第24侧部324b的下端部向x方向且接近第22振子322的方向延伸。第24振子324构成为顶端区域(从第2基板34远离的区域)比基端区域(距第2基板34近的区域)宽幅。
在第24侧部324b设有第2爪孔32b。在第24下部324c设有第2销孔32a。
第24振子324按照以下要领安装于第2外壳12的下表面部12a及第2后表面部12e。与第24下部324c相对应的第2销12m被嵌入于第24下部324c的第2销孔32a。第24下部324c的与第24侧部324b的连接区域被向z方向下侧压入到与第24下部324c相对应的第2倾斜区域12k。因此,第24下部324c成为暂时不与xy平面平行的倾斜状态。另外,第24振子324以第24下部324c的x方向前侧的端部和第24侧部324b的z方向上侧的端部接近的方式折曲,在从y方向观察时第24下部324c与第24侧部324b所成的角比垂直角小。与第24侧部324b相对应的第2后表面部12e的第2爪12n嵌入于第24侧部324b的第2爪孔32b。然后,将第24侧部324b向z方向上侧上提等而第24下部324c的与第24侧部324b的连接区域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状态消除。此时,第24振子324欲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第24下部324c和第24侧部324b大致垂直的状态),第2爪12n卡定于第2爪孔32b。成为第24侧部324b的第2爪孔32b的下端、和与第24侧部324b相对应的第2后表面部12e的第2爪12n的下端接触的状态。即,成为第24振子324难以从第2后表面部12e脱离的状态。另外,被压入第2倾斜区域12k的第24下部324c的与第24侧部324b的连接区域从第2倾斜区域12k分离。即,第24下部324c成为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状态。
(第14振子314与第24振子324的位置关系)
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4振子314的第14上部314c和第24振子324的第24下部324c处于至少一部分(顶端部)重叠的位置关系(参照图15)。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4振子314的第14侧部314b和第24振子324的第24侧部324b处于不重叠的位置关系。
(第22振子322与第24振子324的位置关系)
在从x方向观察时,第22振子322的第22侧部322b和第24振子324的第24侧部324b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参照图10~图12)。
(第23振子323与第24振子324的位置关系)
第23振子323的第23臂部323a和第24振子324的第24臂部324a在y方向上相对,且以基端部接近、顶端部远离的方式弯曲。
(第1基板33)
第1基板33具有第1天线31的电路(参照图12、图15)。
第1基板33在从z方向观察时,具有y方向上的长度比x方向上的长度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在第1基板33的左端部的前侧,安装有第11振子311的第11臂部311a。在第1基板33的右端部的前侧,安装有第12振子312的第12臂部312a。在第1基板33的左端部的后侧,安装有第13振子313的第13臂部313a。在第1基板33的右端部的后侧,安装有第14振子314的第14臂部314a。在第1基板33的前后中心且左右中心,安装有第1线缆35的第1顶端区域35b的顶端。第11振子311、第12振子312、第13振子313、第14振子314经由第1基板33与第1线缆35电连接。第1线缆35的信号线和接地线中的一方经由第1基板33与第11振子311和第12振子312电连接。第1线缆35的信号线和接地线中的另一方经由第1基板33与第13振子313和第14振子314电连接。
(第2基板34)
第2基板34具有第2天线32的电路。第2基板34在从z方向观察时,具有x方向上的长度比y方向上的长度长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外形。在第2基板34的前端部的左侧,安装有第21振子321的第21臂部321a。在第2基板34的前端部的右侧,安装有第22振子322的第22臂部322a。在第2基板34的后端部的左侧,安装有第23振子323的第23臂部323a。在第2基板34的后端部的右侧,安装有第24振子324的第24臂部324a。在第2基板34的前后中心且左右中心,安装有第2线缆36的第2顶端区域36b的顶端。第21振子321、第22振子322、第23振子323、第24振子324经由第2基板24与第2线缆36电连接。第2线缆36的信号线和接地线中的一方经由第2基板34与第21振子321和第23振子323电连接。第2线缆36的信号线和接地线中的另一方经由第2基板34与第22振子322和第24振子324电连接。
(第1基板33与第2基板34的位置关系)
第1基板33与第2基板34相比位于z方向上侧。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基板33的前后中心且左右中心处于与第2基板34的前后中心且左右中心大致重叠的位置关系。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基板33和第2基板34具有大致十字形状的外形。
(第1线缆35)
第1线缆35是第1天线31用的线缆。第1线缆35具有第1主体部35a、第1顶端区域35b、第1铁氧体磁芯35c(参照图2~图5、图12~图15)。第1主体部35a用于第1天线31与供车载用天线装置1安装的车辆的电气设备之间的连接。第1主体部35a被第1外壳11的第1前表面部11d的第1线缆保持部11i夹持。第1主体部35a的距第1基板33近的那一侧的顶端区域(第1顶端区域35b)在弯曲成大致S字的状态下,与第1基板33连接。第1顶端区域35b的一部分以第1顶端区域35b的顶端部的信号线与x方向平行的方式,被第1外壳11的上表面部11a的第1线缆引导部11h夹持。在第1主体部35a与第1顶端区域35b之间设有第1铁氧体磁芯(除噪滤波器)35c。在第1外壳11的内侧,第1线缆35沿着第11振子311配置。具体而言,第1主体部35a的距第1铁氧体磁芯35c近的部分和第1铁氧体磁芯35c配置在第11侧部与第11上部311c的连接区域附近。
第1顶端区域35b配置在第11臂部311a附近。
(第1天线31、第1基板33与第1线缆35的位置关系)
第1天线31的第11臂部311a、第12臂部312a、第13臂部313a、第14臂部314a和第1线缆35的第1顶端区域35b与第1基板33相比位于z方向上侧。但是,第11臂部311a、第12臂部312a、第13臂部313a和第14臂部314a的用于安装于第1基板33的折曲片与第1基板33相比位于z方向下侧。
(第2线缆36)
第2线缆36是第2天线32用的线缆。第2线缆36具有第2主体部36a、第2顶端区域36b、第2铁氧体磁芯36c(参照图4、图10~图15)。第2主体部36a用于第2天线32与供车载用天线装置1安装的车辆的电气设备之间的连接。第2主体部36a被第2外壳12的第2前表面部12d的第2线缆保持部12i夹持。第2主体部36a的距第2基板34近的那一侧的顶端区域(第2顶端区域36b)在弯曲成大致S字的状态下,与第2基板34连接。第2顶端区域36b的一部分以第2顶端区域36b的顶端部的信号线与y方向平行的方式被第2外壳12的下表面部12a的第2线缆引导部12h夹持。在第2主体部36a与第2顶端区域36b之间设有第2铁氧体磁芯(除噪滤波器)36c。在第2外壳12的内侧,第2线缆36沿着第21振子321配置。具体而言,第2铁氧体磁芯36c和第2顶端区域36b配置在第21臂部321a附近。
(第2天线32、第2基板34与第2线缆36的位置关系)
第2天线32的第21臂部321a、第22臂部322a、第23臂部323a、第24臂部324a和第2线缆36的第2顶端区域36b与第2基板34相比位于z方向下侧。但是,第21臂部321a、第22臂部322a、第23臂部323a和第24臂部324a的用于安装于第2基板34的折曲片与第2基板34相比位于z方向上侧。
(第1天线31、第1线缆35、第2天线32与第2线缆36的位置关系)
第1线缆35的配置在壳体10内部的部件(第1主体部35a的一部分、第1顶端区域35b、第1铁氧体磁芯35c)在从z方向观察时,在被第1天线31的第11振子311和第2天线32的第21振子321围出的区域的内部、且沿着距第1天线31近的那一侧配置(参照图13)。第2线缆36的配置在壳体10内部的部件(第2主体部36a的一部分、第2顶端区域36b、第2铁氧体磁芯36c)在从z方向观察时,在被第1天线31的第11振子311和第2天线32的第21振子321围出的区域的内部、且沿着距第2天线32近的那一侧配置。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线缆35的第1顶端区域35b和第2线缆36的第2顶端区域36b处于交叉的位置关系。另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第1线缆35的第1铁氧体磁芯35c和第2线缆36的第2铁氧体磁芯36c处于不重叠的位置关系。
(两条线缆在相邻的状态下保持于壳体10的效果)
当两条线缆(第1线缆35、第2线缆36)在分离的状态下保持于壳体10、且该两条线缆在从壳体10分离的位置处被捆束的情况下,根据捆束的场所及捆束方式,有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电气性能产生偏差的隐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一个面(第1前表面部11d、第2前表面部12d)的规定区域(左端部附近的区域)保持两条线缆。因此,该两条线缆成为在壳体10的一个面被捆束的状态。因此,与在壳体10中两条线缆在分离的状态下被保持、且该两条线缆在从壳体10分离的地方被捆束的形态相比,能够将车载用天线装置1的电气性能保持恒定。
(第1线缆35和第2线缆36安装于不同外体的效果)
第1天线31保持于第1外壳11,第1线缆35的第1主体部35a被第1外壳11的第1线缆保持部11i夹持。第2天线32保持于第2外壳12,第2线缆36的第2主体部36a被第2外壳12的第2线缆保持部12i夹持。因此,仅通过使安装了第1天线31和第1线缆35等的第1外壳11、以及安装了第2天线32和第2线缆36等的第2外壳12重合,就能够简单地组装车载用天线装置1。
(将两条线缆保持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的效果)
构成为两条线缆(第1线缆35、第2线缆36)通过第1线缆保持部11i、第2线缆保持部12i等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处从壳体10向外部延伸。因此,与构成为该两条线缆在不同的高度位置处从壳体10向外部延伸的形态相比,容易在壳体10的外部进行该两条线缆的布线。
(使线缆沿着天线的效果)
在被构成第1天线31的振子之一(第11振子311)和构成第2天线32的振子之一(第21振子321)围出的区域、且距电连接的振子近的位置处配置线缆。具体而言,第1线缆35配置在距第11振子311近的位置,第2线缆36配置在距第21振子321近的位置。因此,与在从电连接的振子远离的位置处配置线缆的形态相比,线缆难以作为散射体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减少该线缆给天线造成的电气影响。
(设置第1安装引导部11g和第2安装引导部12g的效果)
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时,首先进行第1安装引导部11g与第2安装引导部12g的嵌合,然后进行凸台11f与螺纹孔12f的接触、第1左侧面部11b与第2左侧面部12b的接触等。因此,由于能够通过第1安装引导部11g与第2安装引导部12g的嵌合来进行第1外壳11与第2外壳12的对位,所以能够准确地进行凸台11f与螺纹孔12f的对位、第1左侧面部11b与第2左侧面部12b的对位等。因此,在使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重合时,能够防止构成第1天线31的振子或构成第2天线32的振子误与其他部件接触。
(设置第1倾斜区域11k、第2倾斜区域12k的效果)
在将天线的振子安装于外壳时,能够将该振子的一部分压入到倾斜区域,并一边解除压入的状态一边容易进行外壳的突起与该振子的孔的卡定。例如,在将第1天线31的第11振子311安装于第1外壳11时,能够将第11振子311的一部分(第11侧部311b与第11上部311c的连接区域)压入到第1倾斜区域11k,并一边解除压入的状态一边容易进行第1外壳11的第1爪11n与第11侧部311b的第1爪孔31b的卡定。另外,在将第2天线32的第21振子321安装于第2外壳12时,能够将第21振子321的一部分(第21侧部321b与第21下部321c的连接区域)压入到第2倾斜区域12k,并一边解除压入的状态一边容易进行第2外壳12的第2爪12n与第21侧部321b的第2爪孔32b的卡定。因此,能够不使用螺钉地将天线的振子固定于外壳,能够将因使用螺钉导致的对电气性能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第1爪11n位于第1左侧面部11b和第1右侧面部11c的靠z方向下侧的端部的位置的效果)
与第1爪11n从z方向下侧的端部远离地取位的形态相比,能够在第1天线31的侧部(第11侧部311b~第14侧部314b)的距z方向下侧的端部近的位置处、即从第1天线31的侧部与上部(第11上部311c~第14上部314c)的连接区域远离的位置处,卡定第1爪11n。因此,能够在第1天线31的侧部的挠曲(变形)少的状态下进行向第1爪11n的卡定,组装性提高。
(第2爪12n位于第2前表面部12d和第2后表面部12e的靠z方向上侧的端部的位置的效果)
与第2爪12n从z方向上侧的端部远离地取位的形态相比,能够在第2天线32的侧部(第21侧部321b~第24侧部324b)的距z方向上侧的端部近的位置处、即从第2天线32的侧部与下部(第21下部321c~第24下部324c)的连接区域远离的位置处,卡定第2爪12n。因此,能够在第2天线32的侧部的挠曲(变形)少的状态下进行向第2爪12n的卡定,组装性提高。
(设置线缆引导部的效果)
第1线缆35的第1顶端区域35b在弯曲状态下保持于第1线缆引导部11h。第2线缆36的第2顶端区域36b在弯曲状态下保持于第2线缆引导部12h。因此,即使从壳体10的外部对线缆施加了拉伸力,该拉伸力也难以直接到达至基板,容易防止该基板破损。
(对壳体10的与x方向垂直的面和与y方向垂直的面的z方向上的尺寸设置差异的效果)
在安装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时,难以产生x方向和y方向上的安装错误。另外,能够与第2左侧面部12b和第2右侧面部12c相比,使第2安装引导部12g向z方向上侧大幅突出。因此,在安装第1外壳11和第2外壳12时,能够使第1安装引导部11g容易接近第2安装引导部12g。
(天线的应用例)
天线部30所包含的两条天线(第1天线31、第2天线32)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天线,也能够应用其他形状的天线。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范围及要旨,也同样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方案及其均等的范围。
根据本说明书,提供以下方案。
(方案1)
车载用天线装置具备第1天线、第2天线、第1天线用的第1线缆、第2天线用的第2线缆以及保持第1天线和第2天线的壳体。第1线缆和第2线缆被保持在壳体的一个面的规定区域内。
根据方案1,在壳体的一个面的规定区域内保持两条线缆。因此,该两条线缆成为在壳体的一个面被捆束的状态。因此,与在壳体中两条线缆在分离的状态下被保持、且该两条线缆在从壳体远离的地方被捆束的形态相比,能够将车载用天线装置的电气性能保持恒定。
(方案2)
优选的是,壳体包含保持第1天线的第1外壳和保持第2天线的第2外壳。在使第1外壳和第2外壳重合时,第1线缆和第2线缆在与第1外壳和第2外壳排列的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排列配置。
根据方案2,仅通过使保持第1天线的第1外壳和保持第2天线的第2外壳重合,就能够简单地组装车载用天线装置。另外,构成为两条线缆(第1线缆、第2线缆)并列地从壳体向外部延伸。因此,与构成为该两条线缆不并列地从壳体向外部延伸的形态相比,容易在壳体的外部进行该两条线缆的布线。
(方案3)
更优选的是,第1线缆在第1外壳的内侧,在被第1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第2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围出的区域,沿着距第1天线近的那一侧配置。第2线缆在第2外壳的内侧,在被第1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第2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围出的区域,沿着距第2天线近的那一侧配置。
根据方案3,与在从天线远离的位置处配置线缆的形态相比,线缆难以作为散射体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减少该线缆给天线造成的电气影响。
(方案4)
另外,优选的是,第1外壳具有第1壁面。第2外壳具有第2壁面。第1外壳具有第1安装引导部。第2外壳具有与第1安装引导部嵌合的第2安装引导部。第1安装引导部与距第1安装引导部近的第1壁面相比,向第1方向突出。第2安装引导部与距第2安装引导部较近的第2壁面相比,向第1方向突出。
根据方案4,在使第1外壳和第2外壳重合时,首先进行第1安装引导部与第2安装引导部的嵌合。因此,能够通过第1安装引导部与第2安装引导部的嵌合来进行第1外壳与第2外壳的对位。因此,在使第1外壳和第2外壳重合时,能够防止第1天线或第2天线误与其他部件接触。
(方案5)
另外,优选的是,第1外壳和第2外壳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倾斜区域以及将第1天线和第2天线中的至少一方卡定的爪。倾斜区域随着接近爪而凹陷变大。
根据方案5,在将天线安装于外壳时,能够将该天线的一部分压入到倾斜区域,并一边解除压入的状态一边容易进行外壳的爪与该振子的卡定。因此,能够不使用螺钉地将天线固定于外壳,能够将因使用螺钉导致的对电气性能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方案6)
更优选的是,爪位于距第1外壳和第2外壳中的至少一方的壁面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近的区域。
根据方案6,能够在天线的侧部的挠曲(变形)少的状态下进行向爪的卡定,组装性提高。
(方案7)
另外,优选的是,第1外壳具有将第1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1线缆引导部。第2外壳具有将第2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2线缆引导部。
根据方案7,即使从壳体的外部对线缆施加了拉伸力,该拉伸力也难以到达至线缆的尖端的部件(基板),容易防止该部件破损。
(方案8)
另外,优选的是,第1外壳具有与第1方向垂直的上表面部和与上表面部垂直的第1壁面。第2外壳具有与第1方向垂直的下表面部和与下表面部垂直的第2壁面。第1天线包含安装于第1壁面的第1侧部和安装于上表面部的上部。第2天线包含安装于第2壁面的第2侧部和安装于下表面部的下部。上表面部包含第1倾斜区域。下表面部包含第2倾斜区域。第1壁面包含卡定第1侧部的第1爪。第2壁面包含卡定第2侧部的第2爪。第1倾斜区域随着接近第1爪而上表面部的第1方向上的凹陷变大。第2倾斜区域随着接近第2爪而下表面部的第1方向上的凹陷变大。
根据方案8,在将天线安装于外壳时,能够将该天线的一部分压入到倾斜区域,并一边解除压入的状态一边容易进行外壳的爪与该振子的卡定。因此,能够不使用螺钉地将天线固定于外壳,能够将因使用螺钉导致的对电气性能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方案9)
更优选的是,第1爪位于与上表面部相比距第1壁面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近的区域。第2爪位于与下表面部相比距第2壁面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近的区域。
根据方案9,能够在从第1天线的第1侧部与上部的连接区域远离的位置处卡定第1爪。因此,能够在第1天线的第1侧部的挠曲(变形)少的状态下进行向第1爪的卡定,组装性提高。能够在从第2天线的第2侧部与下部的连接区域远离的位置处卡定第2爪。因此,能够在第2天线的第2侧部的挠曲(变形)少的状态下进行向第2爪的卡定,组装性提高。

Claims (10)

1.一种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天线;
第2天线;
所述第1天线用的第1线缆;
所述第2天线用的第2线缆;以及
保持所述第1天线和所述第2天线的壳体,
所述第1线缆和所述第2线缆被保持在所述壳体的一个面的规定区域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含保持所述第1天线的第1外壳和保持所述第2天线的第2外壳,
在使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重合时,所述第1线缆和所述第2线缆在与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排列的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排列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线缆在所述第1外壳的内侧,在被所述第1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2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围出的区域,沿着距所述第1天线近的那一侧配置,
所述第2线缆在所述第2外壳的内侧,在被所述第1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2天线的至少一部分围出的区域,沿着距所述第2天线近的那一侧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具有第1壁面,
所述第2外壳具有第2壁面,
所述第1外壳具有第1安装引导部,
所述第2外壳具有与所述第1安装引导部嵌合的第2安装引导部,
所述第1安装引导部与距所述第1安装引导部近的所述第1壁面相比,向所述第1方向突出,
所述第2安装引导部与距所述第2安装引导部近的所述第2壁面相比,向所述第1方向突出。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倾斜区域以及将所述第1天线和所述第2天线中的至少一方卡定的爪,
所述倾斜区域随着接近所述爪而凹陷变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位于距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第2外壳中的至少一方的壁面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端部近的区域。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具有将所述第1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1线缆引导部,
所述第2外壳具有将所述第2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2线缆引导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具有将所述第1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1线缆引导部,
所述第2外壳具有将所述第2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2线缆引导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具有将所述第1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1线缆引导部,
所述第2外壳具有将所述第2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2线缆引导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用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具有将所述第1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1线缆引导部,
所述第2外壳具有将所述第2线缆在弯曲状态下保持的第2线缆引导部。
CN202211060173.3A 2021-09-30 2022-08-30 车载用天线装置 Pending CN1159118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2413 2021-09-30
JP2021162413 2021-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1849A true CN115911849A (zh) 2023-04-04

Family

ID=845559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60173.3A Pending CN115911849A (zh) 2021-09-30 2022-08-30 车载用天线装置
CN202222287095.2U Active CN218160818U (zh) 2021-09-30 2022-08-30 车载用天线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7095.2U Active CN218160818U (zh) 2021-09-30 2022-08-30 车载用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53818A1 (zh)
CN (2) CN115911849A (zh)
WO (1) WO202305381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71271A (ja) * 2007-04-23 2008-11-06 Yokowo Co Ltd アンテナのケーブル引き出し構造
CN112514165B (zh) * 2018-07-31 2024-05-10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60818U (zh) 2022-12-27
JPWO2023053818A1 (zh) 2023-04-06
WO2023053818A1 (ja)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90117B2 (ja) コネクタ
JP5912189B2 (ja) コネクタ
US7683254B2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incorporat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unit having thereof
CN110391552B (zh) 连接器
US9306306B2 (en) Terminal
EP1962385A2 (en) Female terminal for connector,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CN109672044B (zh) 连接器
CN114830453A (zh) 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US8672712B2 (en) Shield and circuit board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N218160818U (zh) 车载用天线装置
JP7553641B2 (ja) 撮像装置の構成部品及び可動コネクタと外部接続ケースとの接続構造
JP6935029B1 (ja) 電子機器、車載装置、電子機器の組み立て方法、車載装置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14006200B (zh) 壳体及连接器
US10096925B2 (en) Connector
CN114788429B (zh) 电子设备壳体
WO2024154648A1 (ja) 車載装置、車載装置セット、車両側被装着部、車両側接続部
KR20230022222A (ko) 커넥터 및 전자기기
JP2017212107A (ja) アース端子の取付構造、及び、電線収容体
GB2453043A (en) Arrangement for mounting an ultrasonic sensor to a vehicle bumper
US20230369813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JP5447212B2 (ja) 車載機器の取付構造
CN111630713B (zh) 车载用天线装置
JP7488777B2 (ja) 端子接続構造、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端子接続構造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19169345A (ja) 防塵カバー、及びコネクタ
JP7385512B2 (ja) コネクタ取付部材及びリアクト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