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04108A -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04108A
CN115904108A CN202110993760.7A CN202110993760A CN115904108A CN 115904108 A CN115904108 A CN 115904108A CN 202110993760 A CN202110993760 A CN 202110993760A CN 115904108 A CN115904108 A CN 115904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touch
layer
electrode block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937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聪
董向丹
何帆
仝可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9376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041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04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041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关于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触控技术领域。触控结构包括电极层,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沿列方向延伸且沿行方向分布,并包括沿列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一电极块;第二触控电极沿行方向延伸且沿列方向分布;并与第一触控电极交叉且绝缘设置;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行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均包括主体部、连接于主体部的边缘的多个叉指和至少一个叉指延伸部;一叉指延伸部通过一叉指与主体部连接;在相邻的一第一电极块和一第二电极块中,第一电极块的部分叉指与第二电极块的部分叉指交替间隔排列;一主体部连接的叉指延伸部至少部分嵌入另一主体部内。

Description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而言,触控功能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功能,通过触控操作可实现人机交互。但是,现有的触控结构的报点率等触控性能仍有待提高,且容易出现触控失效等故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降低发生触控故障的风险。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结构,包括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包括: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列方向延伸且沿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列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一电极块;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列方向分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交叉且绝缘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行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
相邻的一所述第一电极块和一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均包括主体部、多个叉指和至少一个叉指延伸部;各所述叉指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且沿周向间隔分布;一所述叉指延伸部通过一所述叉指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在相邻的一所述第一电极块和一所述第二电极块中,所述第一电极块的部分所述叉指与所述第二电极块的部分所述叉指交替间隔排列;一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所述叉指延伸部至少部分嵌入另一所述主体部内,且与嵌入的所述主体部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连接于同一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叉指延伸部的数量为多个,且围绕所述主体部分布。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电极块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块均包括多个所述叉指延伸部;
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一所述叉指延伸部嵌入相邻的一所述第二电极块的主体部内,所述第二电极块的一所述叉指延伸部嵌入相邻的一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主体部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体部的边缘由多个侧边围成,每个所述侧边连接有多个所述叉指,且每个所述侧边至少连接一所述叉指延伸部,不同的所述侧边连接的所述叉指延伸部嵌入不同的所述主体部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叉指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区域沿其连接所述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叉指延伸部的沿所述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其连接的所述侧边的距离大于所述叉指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边的数量为四个,至少部分所述侧边连接的所述叉指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侧边均连接一个所述叉指延伸部。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同一所述主体部的两相对的侧边所连接的叉指延伸部关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大致呈中心对称。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叉指延伸部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边缘的子叉指;
在一所述叉指延伸部及其嵌入的所述主体部中,所述主体部设有狭缝,所述子叉指嵌入所述狭缝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层为具有多个网格的网状结构,每个所述网格由多段电极线围成,相邻的所述网格共用至少一段所述电极线;
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由部分所述电极线间断形成;
断开的所述电极线的宽度大于连续的所述电极线的宽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线的宽度不大于5μm,且不小于3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
虚设电极,浮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虚设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的间隙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电极段。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层还包括多个连接部,相邻两所述第一电极块通过一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
连接层,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转接桥;
绝缘层,覆盖所述转接桥;
所述电极层设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连接层的表面,且在所述行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第二电极块通过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与一所述转接桥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
发光器件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
封装层,覆盖所述封装层;
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设于所述封装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公开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结构,可通过感应相邻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之间的电容变化量确定触控位置。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中,两主体部的叉指交替间隔排列,可增大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间的间隙的长度,使二者的正对区域增大,从而增大电容,以便扩大可感应到的电容变化量的范围,降低触控失效的风险。进一步的,可通过将一主体部连接的叉指延伸部嵌入一相邻的主体部内,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的正对区域,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之间的电容。特别地,在车载显示器等需要加厚膜层以提高抗冲击能力的场合,仍可保证触控功能的实现,而不会因膜层过厚而导致触控失效。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触控结构一实施方式中电极层的俯视图。
图2为本公开触控结构一实施方式中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公开触控结构一实施方式中电极层的局部电镜图。
图4为本公开触控结构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公开触控结构一实施方式中一第一电极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触控结构再一实施方式中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公开触控结构一实施方式中电极层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公开触控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极层;11、第一触控电极;110、第一电极块;12、第二触控电极;120、第二电极块;13、连接部;14、虚设电极;141、电极段141;01、主体部;02、叉指;03、叉指延伸部;04、子叉指;2、连接层;21、转接桥;3、绝缘层;4、缓冲层;5、保护层;001、电极线;002、网格;003、切口;S、间隙;S1、狭缝;
100、驱动背板;200、发光器件层;300、封装层;400、偏光层;500、粘接层;600、透明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可用于触控显示面板,如图8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100、发光器件层200和封装层300,发光器件层200可设于驱动背板100一侧,且具有多个阵列分布的发光器件;驱动背板100用于驱动各发光器件发光;封装层300覆盖发光器件层200。
如图1-图3所示,本公开的触控结构可设于封装层300背离驱动背板100的一侧,且触控结构可包括电极层1,电极层1可包括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其中:
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各第一触控电极11沿列方向Y延伸且沿行方向X分布,各第二触控电极12可沿行方向X延伸且沿列方向Y分布,第二触控电极12和第一触控电极11交叉且绝缘设置。
各第一触控电极11包括沿列方向Y串联的多个第一电极块110,第二触控电极12包括沿行方向X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120。
相邻的一第一电极块110和一第二电极块120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均包括主体部01、多个叉指02和至少一个叉指延伸部03;各叉指02连接于主体部01的边缘沿周向间隔分布;一叉指延伸部03通过一叉指02与主体部01连接。
在相邻的一第一电极块110和一第二电极块120中,第一电极块110的部分叉指02与第二电极块120的部分叉指02交替间隔排列;一主体部01连接的叉指延伸部03至少部分嵌入另一主体部01内,且与嵌入的主体部01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触控结构中,可通过感应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电容变化量确定触控位置。在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中,两主体部01的叉指02交替间隔排列,可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间隙S的长度,增大二者的正对区域,从而增大电容,以便可扩大可感应到的电容变化量的范围,提高灵敏度,降低触控失效的风险。进一步的,可通过将一主体部01连接的叉指延伸部03嵌入一相邻的主体部01内,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的正对区域,从而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电容。即便在车载显示器等需要加厚膜层以提高抗冲击能力的场合,仍可保证触控功能的实现,而不会因膜层过厚而导致触控失效。
下面对本公开的触控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行方向X和列方向Y仅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在本公开的附图中,行方向X可以是横向,列方向Y可以是纵向,但并不限于此,若触控结构发生旋转,则行方向X和列方向Y的实际朝向可能发生变化。图1和图2中,X方向示例性的示出了行方向,Y方向为示例性的示出了列方向。同时,本文中描述的A和B“相邻”是指A和B之间没有其他的A或B,例如,相邻的一第一电极块110和一第二电极块120是指一第一电极块110和一第二电极块120没有其他的第一电极块110和其它的第二电极块120。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触控结构可采用互容式结构,其可包括电极层1,该电极层1可包括交叉且绝缘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也就是说,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可为同一导电层的不同区域,从而可同时形成。电极层1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其中各层的材料可以是银、铜、钛、铝等金属,例如,电极层1可包括钛、铝及钛三层金属叠层结构。
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均可以包括多个串联的电极块,即第一触控电极11可包括沿列方向Y串联的多个第一电极块110,第二触控电极12可包括沿行方向X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120,任意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可形成电容,在手指进行触控操作时,可使触控位置的电容发生变化,通过感应电容的变化量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可确定触控位置。
各个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均阵列分布,至少一部分第一电极块110在与行方向X和列方向Y相交的两个不同方向上,与不同的第二电极块120相邻设置,相应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电极块120在与行方向X和列方向Y相交的两个不同方向上,与不同的第一电极块110相邻设置。
同时,各第一触控电极11可分别通过不同的引线与不同的信号端连接,各第二触控电极12也可通过不同的引线与不同的信号端连接,以便通过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收发信号,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1可作为接收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12可作为输出感应信号的感应电极。当然,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的作用可以互换。
下面对第一电极块110串联成第一触控电极11,第二电极块120串联成第二触控电极12的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图3以及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层1还可包括多个连接部13,连接部13可与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同层设置,从而可与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同时形成。每个连接部13可为沿列方向Y延伸的线段,在列方向Y上相邻的两第一电极块110之间设有一连接部13,该连接部13可连接该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块110。也就是说,同一第一触控电极11中的各个第一电极块110可通过多个连接部13串联,同一列第一电极块110与连接该列电极块的连接部13。
为了在串联第二电极块120的同时,避免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短路,可通过其它膜层将第二电极块120串联,例如,触控结构还包括连接层2和绝缘层3,其中:
如图8所示,连接层2可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转接桥21,每个转接桥21可为沿行方向X延伸的线段。连接层2为导电材质,其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且材料可包括银、铜、钛、铝等金属。
如图8所示,绝缘层3可覆盖转接桥21,其材料可以是光学胶或其它绝缘材料。电极层1可设于绝缘层3背离连接层2的表面,且在行方向X上相邻的两第二电极块120通过贯穿绝缘层3的过孔与一转接桥21连接,也就是说,每个转接桥21被两个过孔局部露出,使得转接桥21可在行方向X上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块120,同一行第二电极块120可通过转接桥21串联,得到第二触控电极12。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间隔分布,转接桥21和连接部13在空间内交叉分布。
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转接桥21串联第一电极块110,通过转接部串联第二电极块120,只要能在实现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交叉的同时,使二者绝缘即可。
此外,如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结构还可包括缓冲层4和保护层5,其中,缓冲层4可作为触控结构的基底,其材料可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连接层2可设于缓冲层4一侧面,绝缘层3覆盖连接层2和缓冲层4未被连接层2覆盖的区域,保护层5可覆盖电极层1和绝缘层3未被电极层1覆盖的区域,保护层5可用于保护电极层1,其材料可以是光学胶等透明绝缘材料。
下面对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的叉指0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图5所示,相邻的一第一电极块110和一第二电极块120之间具有间隙,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均包括主体部01、多个叉指02和至少一个叉指延伸部03。在任一第一电极块110或第二电极块120中,各叉指02连接于主体部01的边缘,且沿主体部01的周向间隔分布,一叉指延伸部03通过一叉指02与主体部01连接。为了简化工艺,可使主体及其连接的叉指02和叉指延伸部03为一体结构,从而可同时形成。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相邻的一第一电极块110和一第二电极块120中:第一电极块110的一部分叉指02可位于第二电极块120的一部分叉指02之间的间隙内,但互不接触,使得第一电极块110的该部分叉指02与第二电极块120的该部分叉指02交替间隔排列,通过叉指02使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间的间隙S的延伸轨迹更加曲折,可在不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的面积的情况下,并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间的间隙S的长度,增大二者的正对区域,有利于增大二者之间的电容。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相邻的一第一电极块110和一第二电极块120中:一主体部01连接的叉指延伸部03至少部分嵌入另一主体部01内,且与嵌入的主体部01间隔设置,即主体部01内设有与叉指延伸部03的延伸轨迹相同的缺口,叉指延伸部03位于该缺口内,且与缺口的侧壁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间隙S的一部分。通过叉指延伸部03可进一步延长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间隙S,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电容。同一主体部01可嵌入一个或多个叉指延伸部03,且叉指延伸部03的延伸轨迹和长度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只要能嵌入相邻的主体部01即可。
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于同一主体部01的叉指延伸部0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且在叉指延伸部03的数量为多个时,连接于同一主体部01的各叉指延伸部03可围绕该主体部01分布。进一步的,由于至少一部分第一电极块110可与多个第二电极块120相邻,因而,该至少一部分第一电极块110可包括多个叉指延伸部03,叉指延伸部03的数量可与相邻的第二电极块120的数量相同,使得每个叉指延伸部03可嵌入一相邻的第二电极块120的主体部01内。相应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电极块120可包括多个叉指延伸部03,叉指延伸部03的数量可与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的数量相同,使得每个叉指延伸部03可嵌入一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的主体部01内,不同的叉指延伸部03嵌入的主体部01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至少一部分主体部01的边缘可由多个侧边围成,即主体部01的形状可为多边形,每个侧边连接有多个叉指02,且每个侧边至少连接一叉指延伸部03,不同的侧边连接的叉指延伸部03嵌入不同的主体部01内。举例而言:至少一部分主体部01的侧边的数量可为四个,其形状可以是菱形等。至少部分侧边连接的叉指02的数量相同,例如,每个侧边连接的叉指02的数量相同,每个侧边连接的叉指02的数量可以是四个、五个等,具体数量视侧边的长度而定,在此不做特殊限。每个侧边均连接一个叉指延伸部03,即每个侧边所连接的各叉指02中,有一个连接一叉指延伸部03,连接叉指延伸部03的叉指02可以是同一侧边连接的任一叉指0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两端的主体01部可为三角形或其它形成,以便于发光器件层200的边缘对齐,其它主体01均可以是形状和尺寸相同的多边形。当然,也可以是使全部的主体01采用相同的形状和尺寸。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叉指延伸部03的至少部分区域可沿其连接的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即叉指延伸部03可平行于其连接的侧边。同时,叉指延伸部03的沿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其连接的侧边的距离大于大于叉指02的长度,避免叉指延伸部03与其它叉指02接触。例如,叉指延伸部03可包括连接段和延伸段,连接段的延伸方向可与连接,延伸段可与连接段连接,连接段的延伸方向可与叉指的延伸方向相同,延伸段可沿其连接的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同一主体部01的两个相对的侧边所连接的叉指延伸部03可关于该主体部01的中心大致呈中心对称。大致呈中心对称的意思是可以中心对称,也可以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呈中心对称。当然,也可以关于过该主体部01的中心的直线对称。
如图2所示,嵌入同一主体部01内的叉指延伸部03可沿与该主体部01的形状相同的轨迹间隔分布,而不会截断主体部01。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的间隙S的长度,提升电容,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任一叉指延伸部03可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边缘的子叉指04,通过子叉指04增大叉指02与主体部01正对的面积。具体而言,在一叉指延伸部03及其嵌入的主体部01中,主体部01可设有狭缝S1,子叉指04可嵌入狭缝S1内。狭缝S1的形状可与子叉指04匹配,且子叉指04位于狭缝S1内,且与狭缝S1的侧壁具有间隙,该间隙为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的间隙S的一部分。此外,子叉指04的数量可为多个,其可分布于叉指延伸部03的一侧或两侧,但不与叉指02接触,狭缝S1的数量与子叉指04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每个狭缝S1内设有一子叉指04。
下面对电极层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为了提高透光率,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层1可采用网状结构,其可具有多个镂空的网格002,一个网格002可与一个发光器件对应,各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100上的正投影一一对应的位于各网格002在驱动背板100上的正投影围绕的范围内。通过网状结构可在保证正常感应触控操作的情况下,减少电极层1对发光器件的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图7以及图2-图6均为局部放大图,但图7的放大倍数大于图2-图6,因而图7中示出了网格002,而图2-图6中未示出网格002。
如图7所示,每个网格002可由多段电极线001围成,使得网格002可以是多边形结构,例如五边形、六边形等。相邻的网格002可共用至少一段电极线001,也就是说,同一段电极线001可同时用于围成两个相邻的网格002。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间隙S可由部分电极线001间断形成,间断的电极线001形成切口003,切口003的宽度小于电极线001的长度,其它电极线001连续而未断开。
如图7所示,为了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电容,可增大电极线001的宽度,但不应遮挡发光器件,而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电极线001的宽度不小于3μm,可以便获得较高的电容,同时,电极线001的宽度不大于5μm,避免遮挡发光器件。
进一步的,可使断开的电极线001的宽度b大于连续的电极线001的宽度a,使得在切口003处相对的电极线001的宽度进一步增大,从而增大二者之间的正对区域,有利于提高二者之间的电容。举例而言,断开的电极线001的宽度可为5μm,连续的电极线001的宽度可为4.2μm。
如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大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电容,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结构还包括虚设电极14,虚设电极14可设于相邻的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间隙S内,且与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间隔设置,同时,虚设电极14浮接,即虚设电极14不接入任何电信号。虚设电极14可与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同时形成,以简化工艺,当然,虚设电极14也可单独形成。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虚设电极14可包括沿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间隙S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电极段141,虚设电极14可视为一连续的一体结构经截断而形成,可在增大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电容的同时,减小虚设电极14自身对地的电容对感应第一电极块110和第二电极块120之间的电容的影响。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如图8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100、发光器件层200、封装层300和触控结构,其中:
驱动背板100具有驱动电路,可用于驱动发光器件层200的各个发光器件分别独立发光,以显示图像。同时,驱动背板100可包括像素区和位于像素区外的外围区,例如,外围区可以是围绕像素区的连续或间断的环形区域。
驱动电路可包括像素电路和外围电路,至少部分像素电路设于像素区内,当然,可以存在一部分像素电路的部分区域位于外围区。像素电路可以是7T1C、7T2C、6T1C或6T2C等结构,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与发光器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独立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
外围电路位于外围区内,且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器件发光。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源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等,当然,还可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外围电路的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
驱动背板100可由多个膜层形成,举例而言,驱动背板100可包括衬底和设于衬底一侧的驱动层,其中,衬底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且其可以是硬质或柔性结构,在此不做特殊限定。上述的驱动电路可位于驱动层,以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驱动层可包括有源层、第一栅绝缘层、栅极、第二栅绝缘层、层间介质层、第一源漏层、钝化层、第一平坦层、第二源漏层和第二平坦层,其中:
有源层设于衬底上;第一栅绝缘层覆盖有源层;栅极设于第一栅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与有源层正对设置;第二栅绝缘层覆盖栅极和第一栅绝缘层;层间介质层覆盖第二栅绝缘层;第一源漏层设于层间介质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包括源极和漏极,源极和漏极连接于有源层;钝化层覆盖第一源漏层;第一平坦层覆盖钝化层;第二源漏层设于第一平坦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与第一源漏层连接;第二平坦层覆盖第二源漏层和第一平坦层。
发光器件层200设于驱动背板100一侧,例如,发光器件层200设于驱动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发光器件层200可包括多个阵列分布于像素区内的多个发光器件以及限定各发光器件的像素定义层,其中:
像素定义层可设于驱动背板100一侧,例如,像素定义层设于第二平坦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像素定义层用于分隔各个发光器件。具体而言,像素定义层可设有多个开口,每个开口限定出的范围即为一发光器件的范围。开口的形状,即开口在驱动背板100的正投影的轮廓的形状可为多边形、光滑的封闭曲线或其它形状,该光滑的封闭曲线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腰圆形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一像素电路可连接至少一个发光器件,从而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例如,发光器件可与第二源漏层连接,可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发光。发光器件可为OLED,其可包括沿背离驱动背板100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其中:
第一电极可与像素定义层设于驱动背板100的同一表面,其可作为发光器件的阳极。像素定义层的各开口一一对应地露出各第一电极。第一电极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其材料可包括导电的金属、金属氧化物以及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发光功能层至少部分设于开口内,且可包括沿背离驱动背板100的方向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可通过使空穴和电子在发光材料层复合成激子,由激子辐射光子,从而产生可见光,具体发光原理在此不再详述。
第二电极可覆盖发光功能层,其可作为发光器件的阴极,第二电极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其材料可包括导电的金属、金属氧化物以及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各发光器件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具体而言,第二电极为覆盖各发光器件的发光功能层和像素定义层的连续导电层,也就是说,第二电极在像素定义层的正投影覆盖各个开口。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层200的发光器件中可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器件B、第二发光器件R和第三发光器件G,其中,第一发光器件B可发出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发光器件R可发出第二颜色的光,第三发光器件G可发出第三颜色的光。举例而言,第一颜色可为蓝色,第二颜色可为红色,第三颜色可为绿色。
此外,如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封装层300,其中:
封装层300覆盖发光器件层200,其可用于保护发光器件层200,阻隔外界的水、氧对发光器件造成侵蚀。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薄膜封装(Thin-Film Encapsulation,TFE)的方式实现封装,具体而言,封装层300可包括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第一无机层覆盖于发光器件层200背离驱动背板100的表面,例如,第一无机层可覆盖第二电极。有机层可设于第一无机层背离驱动背板100的表面,且有机层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的边界的内侧,有机层在驱动背板100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可位于外围区,确保有机层能覆盖各发光器件。第二无机层可覆盖有机层和未被有机层覆盖的第一无机层,可通过第二无机层阻挡水氧侵入,通过具有柔性的有机层实现平坦化。
触控结构可设于封装层300背离驱动背板100的一侧,例如,缓冲层4可设于封装层300背离驱动背板100的表面。且触控结构在驱动背板100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像素区。触控结构的具体结构可参考上文中触控结构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触控结构中的电极层1的网格002可与各发光器件一一对应设置,围成网格002的电极线001在驱动背板100上的正投影位于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100上的正投影以外,以免遮挡发光器件。
此外,如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偏光层400、粘接层500和透明盖板600,其中:
偏光层400为降低对外界光线的反射作用的圆偏光片,其具体原理在不做详细描述。粘接层500的材料可为光学胶,其可将透明盖板600粘接于偏光层400上,并可实现平坦化。透明盖板600用于保护下方的膜层,其材料可以是玻璃或亚克力等透明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触控结构和触控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车载显示器等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公开的显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包括: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沿列方向延伸且沿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列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一电极块;
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所述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列方向分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交叉且绝缘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所述行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
相邻的一所述第一电极块和一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均包括主体部、多个叉指和至少一个叉指延伸部;各所述叉指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且沿周向间隔分布;一所述叉指延伸部通过一所述叉指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在相邻的一所述第一电极块和一所述第二电极块中,所述第一电极块的部分所述叉指与所述第二电极块的部分所述叉指交替间隔排列;一所述主体部连接的所述叉指延伸部至少部分嵌入另一所述主体部内,且与嵌入的所述主体部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于同一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叉指延伸部的数量为多个,且围绕所述主体部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电极块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电极块均包括多个所述叉指延伸部;
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一所述叉指延伸部嵌入相邻的一所述第二电极块的主体部内,所述第二电极块的一所述叉指延伸部嵌入相邻的一所述第一电极块的主体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体部的边缘由多个侧边围成,每个所述侧边连接有多个所述叉指,且每个所述侧边至少连接一所述叉指延伸部,不同的所述侧边连接的所述叉指延伸部嵌入不同的所述主体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指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区域沿其连接所述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所述叉指延伸部的沿所述侧边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其连接的所述侧边的距离大于所述叉指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边的数量为四个,至少部分所述侧边连接的所述叉指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所述侧边均连接一个所述叉指延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主体部的两相对的侧边所连接的叉指延伸部关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大致呈中心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指延伸部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本体边缘的子叉指;
在一所述叉指延伸部及其嵌入的所述主体部中,所述主体部设有狭缝,所述子叉指嵌入所述狭缝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为具有多个网格的网状结构,每个所述网格由多段电极线围成,相邻的所述网格共用至少一段所述电极线;
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由部分所述电极线间断形成;
断开的所述电极线的宽度大于连续的所述电极线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线的宽度不大于5μm,且不小于3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
虚设电极,浮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间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虚设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电极块和所述第二电极块之间的间隙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电极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还包括多个连接部,相邻两所述第一电极块通过一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触控结构还包括:
连接层,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转接桥;
绝缘层,覆盖所述转接桥;
所述电极层设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连接层的表面,且在所述行方向上相邻的两所述第二电极块通过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与一所述转接桥连接。
14.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
发光器件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
封装层,覆盖所述封装层;
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触控结构,设于所述封装层背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110993760.7A 2021-08-27 2021-08-27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9041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3760.7A CN115904108A (zh) 2021-08-27 2021-08-27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3760.7A CN115904108A (zh) 2021-08-27 2021-08-27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04108A true CN115904108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78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93760.7A Pending CN115904108A (zh) 2021-08-27 2021-08-27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041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2947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209947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touch panel
WO2021147175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KR20180079025A (ko) 인-셀 터치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US11340745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WO2020118845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3937236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2052715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JP2021034046A (ja) 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21196076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1196083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216979737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触控装置
CN11190019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842019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212277199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23542444A (ja) タッチ構造及びタッチ表示パネル
WO2023142358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83841A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1196082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5904108A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137904A (zh) 显示面板
CN111399695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20190073919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WO2022052778A1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KR20230078874A (ko) 입력 센싱부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