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03353A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03353A
CN115903353A CN202211024759.4A CN202211024759A CN115903353A CN 115903353 A CN115903353 A CN 115903353A CN 202211024759 A CN202211024759 A CN 202211024759A CN 115903353 A CN115903353 A CN 115903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panel
image forming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247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门谷典和
下间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03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03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投影仪。具备面板的冷却功能并且实现小型化。本发明的投影仪包括:光源单元;图像形成部,其包括根据图像信息对来自光源单元的照明光进行调制而生成图像光的光调制面板;投射光学单元,其投射由图像形成部生成的图像光;面板用风扇,其向光调制面板输送气流;第1热交换器;图像形成单元,其是通过将图像形成部、第1热交换器以及面板用风扇收纳在壳体内而构成的;第2热交换器;以及外装壳体,其至少收纳光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以及第2热交换器,并且构成外装。光源单元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一侧,第2热交换器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另一侧。

Description

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密闭循环方式的冷却机构的投影仪,该冷却机构利用热交换器对吹送到收纳于密闭空间内的液晶面板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后,再次将其吹送到液晶面板(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2、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054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74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224399号公报
投影仪除了包括液晶面板的图像形成部之外,还在框体内收纳光源装置、电源等的多个构成部件而构成。近年来,从提高投影仪的使用便利性等观点出发,期望进一步小型化。
但是,在具备上述冷却机构的投影仪中,框体的宽度方向、进深方向、高度方向上的小型化不充分,通过重新考虑各构成部件的布局而期待进一步小型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投影仪,其具有:光源单元,其射出照明光;图像形成部,其包括根据图像信息对来自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照明光进行调制而生成图像光的光调制面板;投射光学单元,其投射由所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所述图像光;面板用风扇,其向所述光调制面板输送气流;第1热交换器,其从被所述光调制面板加热的所述气流吸热;图像形成单元,其是通过将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所述面板用风扇依次排列并收纳在壳体内而构成的;第2热交换器,其对由所述第1热交换器吸收的热进行散热;以及外装壳体,其至少收纳所述光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并且构成外装,所述光源单元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一侧,所述第2热交换器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部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面板用风扇和管道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光调制面板和保持部件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光调制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受热基板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光源单元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光源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光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热交换用液体的路径的立体图。
图12是从+X侧观察图11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地示出第1变形例中的外装壳体内的布局的图。
图14是示意地示出第2变形例中的外装壳体内的布局的图。
图15是示意地示出第3变形例中的外装壳体内的布局的图。
图16是作为第4变形例而示出设置4个面板用风扇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第5变形例中的光调制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第6变形例中的光调制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光源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3A图像形成部;4投射光学单元;5外装壳体;7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第1热交换器);8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第2热交换器);9光源用散热用热交换器(第4热交换器);10壳体;14电源单元;15、115管道;16面板用风扇;16a第1风扇;16b第2风扇;16c第3风扇;16d第4风扇;17热交换器用风扇;25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第3热交换器);32B光调制面板(蓝色用液晶面板);32G光调制面板(绿色用液晶面板);32R光调制面板(红色用液晶面板);51b、52a、56a、56b进气口;53左侧面部(排气用壁部);53a排气口;56底面部(进气用壁部);65散热部;80散热器主体(散热部);AX2光轴;K气流;WL照明光;X左右方向(第1方向);Y前后方向(第2方向);Z上下方向(第3方向);-X左侧(第2方向的另一侧);+X右侧(第2方向的一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容易观察各结构要素,有时根据结构要素使尺寸的比例尺不同来表示。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对从光源单元2射出的照明光进行调制,生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将形成的图像光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光源单元2、图像形成单元3、投射光学单元4、外装壳体5、冷却装置6和电源单元14。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XYZ直角坐标系。
在各图中,X轴是沿着从光源单元2朝向图像形成单元3射出的照明光WL的光轴AX1的轴。Y轴与X轴正交,是沿着投射光学单元4投射图像光的方向、即投射光学单元4的光轴AX2的轴。Z轴是与光轴AX1以及光轴AX2正交的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Z轴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将+Z设为“上侧”,将-Z设为“下侧”,将沿着X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X”,将+X设为“右侧”,将-X设为“左侧”,将沿着Y轴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将+Y设为“前侧”,将-Y设为“后侧”进行说明。
另外,上下方向Z、左右方向X和前后方向Y仅是用于说明投影仪1的各结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名称,并不规定投影仪1中的实际的设置姿态和方向。
光源单元2向图像形成单元3的图像形成部3A供给白色的照明光WL。光源单元2与设置于壳体10的光源单元用连接部10a连接。光源单元2的结构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光源单元用连接部10a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窗部构成。另外,光源单元用连接部10a只要构成为在连接光源单元2时能够使壳体10内密闭,也可以是形成于壳体10的开口。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能够经由壳体10的光源单元用连接部10a使来自光源单元2的照明光WL入射到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
在呈密闭构造的壳体10内以密闭状态至少收纳图像形成部3A、作为第1热交换器的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用风扇16,由此,构成图像形成单元3。壳体10以将图像形成部3A、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用风扇16保持于规定位置的状态收纳它们。从+Y侧即前侧朝向-Y侧即后侧在壳体10内依次排列并收纳图像形成部3A、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用风扇16,由此,构成图像形成单元3。
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被配置成,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作为收纳空间而分隔图像形成部3A的收纳部分和面板用风扇16的收纳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成,在沿着光轴AX2的第2方向即前后方向Y将壳体10内的空间分成2个部分。
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图像形成部3A、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用风扇16在前后方向Y上排列。作为第2热交换器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壳体10的-X侧相邻,沿着前后方向Y延伸。
图像形成部3A包含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和十字分色棱镜34。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分别根据图像信息对入射的色光进行调制,形成图像光。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分别由光透过型的液晶面板构成。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
十字分色棱镜34对从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射出的各图像光进行合成。十字分色棱镜34呈贴合4个直角棱镜而成的俯视大致正方形状,在贴合直角棱镜彼此而成的大致X字状的界面设置有电介质多层膜。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3A对各色的图像光进行合成,由此,生成全彩色的图像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各自的光入射侧设置有场透镜33R、33G、33B。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与各场透镜33R、33G、33B之间配置有入射侧偏振片,在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与十字分色棱镜34之间配置有射出侧偏振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单元3还包含收纳于壳体10内的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和色分离导光光学系统31。壳体10以将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和色分离导光光学系统31保持于规定位置的状态收纳它们。
从光源单元2射出的照明光WL入射到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
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具有第1透镜阵列301、第2透镜阵列302、偏振转换元件303和重叠透镜304。
第1透镜阵列301包含用于将来自光源单元2的照明光WL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的多个第1小透镜。多个第1小透镜在与照明光WL的光轴AX1正交的面内呈矩阵状排列。
第2透镜阵列302包含与第1透镜阵列301的多个第1小透镜对应的多个第2小透镜。多个第2小透镜在与光轴AX1正交的面内呈矩阵状排列。
第2透镜阵列302与重叠透镜304一起使第1透镜阵列301的各第1小透镜的像分别成像于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图像形成区域的附近。
偏振转换元件303将从第2透镜阵列302射出的光转换为一个直线偏振光。偏振转换元件303例如具有省略图示的偏振分离膜和相位差板。
重叠透镜304使从偏振转换元件303射出的各部分光束会聚而分别在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图像形成区域的附近重叠。
色分离导光光学系统31将经由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的照明光WL分离成红色光LR、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引导至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色分离导光光学系统31具有第1分色镜311、第2分色镜312、第1反射镜313、第2反射镜314、第3反射镜315、第1中继透镜316和第2中继透镜317。
第1分色镜311使红色光LR反射,使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透过。第2分色镜312使透过第1分色镜311后的绿色光LG和蓝色光LB中的绿色光LG反射,使蓝色光LB透过。第1反射镜313使红色光LR反射。第2反射镜314和第3反射镜315使蓝色光LB反射。第1中继透镜316配置于第2分色镜312与第2反射镜314之间,第2中继透镜317配置于第2反射镜314与第3反射镜315之间。
投射光学单元4与设置于壳体10的投射光学单元用连接部10b连接。投射光学单元4由投射透镜组构成,经由壳体10的投射光学单元用连接部10b入射来自图像形成部3A的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光。
投射光学单元用连接部10b例如由具有透光性的窗部构成。另外,投射光学单元用连接部10b只要构成为在连接投射光学单元4时能够使壳体10内密闭,也可以是形成于壳体10的开口。此外,投射光学单元用连接部10b也可以具有使投射光学单元4的光轴AX2位移的透镜位移机构。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能够经由壳体10的投射光学单元用连接部10b,朝向屏幕等被投射面放大投射由图像形成单元3生成的图像光。由此,在屏幕上显示放大后的彩色影像。
外装壳体5在内部收纳光源单元2、图像形成单元3、冷却装置6和电源单元14,并且构成投影仪1的外装。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在外装壳体5内配置有2个热源。具体而言,第1热源相当于光源单元2,第2热源相当于图像形成单元3内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有用于对由这2个热源产生的热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6。
冷却装置6包含吸收由光源单元2产生的热的作为第3热交换器的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吸收由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产生的热的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对从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的作为第4热交换器的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对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输送气流的热交换器用风扇17、以及排热用风扇13。
在冷却装置6中,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气流K的流动方向上重叠,气流K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朝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流动。
外装壳体5包含前表面部51、后表面部52、左侧面部53、右侧面部54、顶面部55和底面部56。外装壳体5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另外,在图1中,为了示出外装壳体5的内部构造,将顶面部55图示为透明部件。
前表面部51位于前后方向Y的+Y侧的前侧,是沿着XZ面的板状的部位。
后表面部52位于前后方向Y的-Y侧的后侧,是沿着XZ面的板状的部位。
左侧面部53位于左右方向X的-X侧的左侧,是沿着YZ面的板状的部位。
右侧面部54位于左右方向X的+X侧的右侧,是沿着YZ面的板状的部位。
顶面部55使前表面部51、后表面部52、左侧面部53和右侧面部54的+Z侧的上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是沿着XY平面的板状的部位。
底面部56使前表面部51、后表面部52、左侧面部53和右侧面部54的-Z侧的下侧的端部彼此连接,是沿着XY平面的板状的部位。
前表面部51具有设置于大致中央的开口部51a。投射光学单元4经由开口部51a插入到外装壳体5内,与图像形成单元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投射光学单元4的前端部成为经由开口部51a向外装壳体5的外侧突出的状态,但是,投射光学单元4的前端部也可以位于比开口部51a更靠外装壳体5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单元3、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以彼此重叠的方式沿着X轴排列在一个方向上。
外装壳体5的作为进气用壁部的底面部56包含进气口56a和进气口56b。
在底面部56中,进气口56a设置于面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中的位于图像形成单元3侧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图像形成单元3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向外装壳体5内取入外部气体。
在底面部56中,进气口56b设置于面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向外装壳体5内取入外部气体。
另外,进气口56b也可以与进气口56a一体地形成。即,进气口56a的一部分也可以延伸形成到面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之间的空间的位置。
外装壳体5的后表面部52包含进气口52a。进气口52a与进气口56a同样,设置于面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图像形成单元3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向外装壳体5内取入外部气体作为气流K。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进气口52a延伸到面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之间的空间的位置。
外装壳体5的前表面部51还包含进气口51b。进气口51b与进气口56a、52a同样,设置于面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图像形成单元3之间的空间的位置,向外装壳体5内取入外部气体作为气流K。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进气口51b延伸到面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之间的空间的位置。
根据这种结构,热交换器用风扇17能够高效地经由进气口51b、进气口52a、进气口56a和进气口56b向外装壳体5内取入气流K。另外,也可以针对各进气口51b、52a、56a、56b设置捕集气流K中包含的尘埃的过滤器。
热交换器用风扇17配置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外装壳体5的排气用壁部即左侧面部53之间。左侧面部53具有设置于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对置的位置的排气口53a。排气口53a通过热交换器用风扇17将外装壳体5内的排气排出到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左侧面部53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之间配置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因此,通过热交换器用风扇17,从进气口52a和进气口56a吸入的气流K经由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朝向排气口53a流动。
右侧面部54具有进气口54a和排气口54b。进气口54a设置于与光源单元2对置的位置,向光源单元2的规定位置取入外部气体。另外,也可以设置有捕集通过进气口54a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的过滤器。
排气口54b设置于与排热用风扇13对置的位置。排热用风扇13经由排气口54b从外装壳体5排出到外部,由此,将热从外装壳体5内放出到外部。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中,对收纳于外装壳体5内的各部件的布局进行说明。
光源单元2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与投射光学单元4的光轴AX2交叉的作为第1方向的左右方向X的+X侧即右侧。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左右方向X的-X侧即左侧。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沿着前后方向Y延伸。
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左右方向X的-X侧的左侧。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沿着前后方向Y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外装壳体5内配置于图像形成单元3的-X侧的左侧。
电源单元14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配置于+X侧的右侧。电源单元14向光源单元2和图像形成部3A供给电力。电源单元14以在与沿着光轴AX2的前后方向Y以及左右方向X交叉的上下方向(第3方向)Z上与光源单元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外装壳体5内。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电源单元14配置于光源单元2的-Z侧的下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在外装壳体5内,电源单元14和光源单元2配置成在上下方向Z重叠,由此,与在左右方向X或前后方向Y并排配置电源单元14以及光源单元2的布局相比,能够减小从上下方向Z俯视时的外装壳体5的大小。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布局,能够减小投影仪1的足下空间(foot space)。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部3A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像形成部3A包含多个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和十字分色棱镜34。作为光调制面板的红色用液晶面板32R是与红色光LR对应的液晶面板,作为光调制面板的绿色用液晶面板32G是与绿色光LG对应的液晶面板,作为光调制面板的蓝色用液晶面板32B是与蓝色光LB对应的液晶面板。
如图2所示,十字分色棱镜34具有与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对置、且供通过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后的各色光入射的3个入射面34R、34G、34B、以及1个射出面34S。
图像形成部3A具有3个保持部件35。各保持部件35分别保持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固定于十字分色棱镜34的入射面34R、34G、34B中的对应的入射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中,通过对发热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输送气流来进行冷却。如图1所示,面板用风扇16是用于向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输送气流的风扇。面板用风扇16经由后述的管道向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分别供给气流。
面板用风扇16例如能够使用离心风扇、西洛克风扇,但是,风扇的种类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内设置有多个面板用风扇16。多个面板用风扇16包含第1风扇16a、第2风扇16b和第3风扇16c。
第1风扇16a向光调制面板32R输送气流,第2风扇16b向光调制面板32G输送气流,第3风扇16c向光调制面板32B输送气流。下面,在不特意区分而统称第1风扇16a、第2风扇16b和第3风扇16c的情况下,有时简称为各风扇16a、16b、16c。
图3是示出面板用风扇16和管道15的结构的图。
如图3所示,构成面板用风扇16的各风扇16a、16b、16c沿着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在左右方向X上排列有多个。各风扇16a、16b、16c的气流经由设置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以及图像形成部3A与外装壳体5之间的管道15朝向图像形成部3A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流动。
管道15包含第1管道部15a、第2管道部15b和第3管道部15c。
第1管道部15a具有向光调制面板32R供给气流K的供给口15a1,第2管道部15b具有向光调制面板32G供给气流K的供给口15b1,第3管道部15c具有向光调制面板32B供给气流K的供给口15c1。
这样,对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供给来自单独的风扇的气流,由此提高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性能。
这里,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中的发热程度有时按照每个面板而不同。例如,光调制面板32G的发热量比光调制面板32R、32B的发热量大。这是因为,在考虑照明光WL的色平衡时,与光调制面板32R、32B相比,光调制面板32G入射更多的光。
另一方面,光调制面板32R的发热量比光调制面板32B、32G的发热量小。即,向光调制面板32R供给气流的第1风扇16a相对于其他风扇16b、16c成为具有余力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管道部15a中,还设置用于朝向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供给气流K的一部分的供给口15a2。由此,将从第1风扇16a供给的气流的一部分分配给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侧,由此,能够利用1个风扇高效地对光调制面板32R和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双方进行冷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在发热性高的绿色用的光调制面板32G设置后述的蒸汽腔,由此,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下面,对光调制面板32G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从光调制面板32G的光入射侧观察光调制面板32G和保持部件35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35具有安装部358和4个插入部359。
安装部358形成为矩形框状,通过粘接等安装于上述对应的入射面34G。安装部358具有开口部351和保持部352。
开口部351呈矩形状地形成于安装部358的大致中央。开口部351使通过射出侧偏振片355后的光朝向十字分色棱镜34通过。保持部352保持射出侧偏振片355。
4个插入部359从安装部358中的与四个角对应的部分向光调制面板32G侧突出。4个插入部359插入到光调制面板32G的各位置调整部483后,通过紫外线固化粘接剂等粘接剂与光调制面板32G粘接固定。
通过这种保持部件35,光调制面板32G与十字分色棱镜34一体化。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十字分色棱镜34替换为多个分色镜。
图5是示出光调制面板32G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光调制面板32G具有面板主体41、印刷基板45、第1防尘部件46、第2防尘部件47和保持壳体48。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包含设置于光调制面板32G的蒸汽腔60。
面板主体41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如图5所示,面板主体41具有第1基板43、第2基板44、以及夹持于第1基板43和第2基板44之间的未图示的液晶层。
第1基板43配置于面板主体41的+Y侧的光射出侧,第2基板44配置于面板主体41中的-Y侧的光入射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板43是设置有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多个开关元件的元件基板,第2基板44是设置有公共电极的对置基板。第1基板43和第2基板44是能够透过光的透光性的基板。根据这种结构,面板主体41能够根据对形成于第1基板43和第2基板44之间的像素形成区域AR的各像素施加的电压,对光进行调制。
作为扁平缆线的印刷基板45从第1基板43和第2基板44向+Z侧的上侧延伸,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印刷基板45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号驱动面板主体41。印刷基板45具有对面板主体4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驱动器电路451。
驱动器电路451是设置于印刷基板45的电路元件。驱动器电路451安装于+Y侧的光射出侧的印刷基板45的表面。驱动器电路451的光射出侧的表面与作为冷却部件发挥功能的蒸汽腔60热连接。这里,驱动器电路451和蒸汽腔60热连接是指,在驱动器电路451的热能够向蒸汽腔60侧移动的状态下,驱动器电路451和蒸汽腔60相互连接。驱动器电路451和蒸汽腔60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在中间隔着热传导部件而间接地接触。
蒸汽腔60是如下的冷却部件:包含接受光调制面板32G产生的热的受热部66、以及对由受热部66接受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部65,利用来自受热部66的热使液体状的制冷剂汽化,通过来自散热部65的散热使制冷剂冷凝,由此,对光调制面板32G进行冷却。蒸汽腔60的结构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第1防尘部件46在第1基板43的+Y侧的光射出侧的表面中设置于与像素形成区域AR对应的部分。即,在从+Y侧的光射出侧俯视面板主体41时,第1防尘部件46覆盖像素形成区域AR。第1防尘部件46与蒸汽腔60的开口部64嵌合。
第2防尘部件47在第2基板44的-Y侧的光入射侧的表面中设置于与像素形成区域AR对应的部分。即,在从-Y侧的光入射侧俯视面板主体41时,第2防尘部件47覆盖像素形成区域AR。第2防尘部件47与保持壳体48的开口部481嵌合。
第1防尘部件46和第2防尘部件47是大致矩形状的透光性基板。第1防尘部件46和第2防尘部件47抑制尘埃附着于面板主体41的情况,抑制在由面板主体41调制后的光中包含尘埃的影子的情况。
保持壳体48保持面板主体41、印刷基板45的一部分、第1防尘部件46和蒸汽腔60的一部分。如图4和图5所示,保持壳体48除了具有开口部481和散热部件482以外,还具有4个位置调整部483。
开口部481使从未图示的入射侧偏振片射出的光通过,使其入射到第2防尘部件47。散热部件482相对于开口部481设置于+Z侧的部分,包含向-Y侧的光入射侧突出的多个翅片。散热部件482对从面板主体41等传递到保持壳体48的热进行散热。
如图4所示,从+Y侧观察,4个位置调整部483设置于保持壳体48的四个角。各位置调整部483是供对应的保持部件35的插入部359从+Y侧插入的孔部。根据插入部359相对于各位置调整部483的插入量,对保持壳体48相对于安装有保持部件35的十字分色棱镜34的入射面的位置、进而光调制面板32G的位置进行调整。在光调制面板32G的位置调整后,如上所述,插入部359和位置调整部483通过粘接剂进行固定。
蒸汽腔60相对于第1基板43配置于与第2基板44相反的一侧,与第1基板43热连接。蒸汽腔60包含主体部60A和散热部件60B。
图6是示出主体部60A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主体部60A具有配置于-Y侧的受热基板62和配置于+Y侧的散热基板63,是组合受热基板62和散热基板63而构成的。在主体部60A的内部形成有封入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SP(参照图5)。
图7是示出受热基板62中的与散热基板63对置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受热基板62包含受热部66,该受热部66与面板主体41的第1基板43连接,通过从面板主体41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成气相的工作流体。
具体而言,受热基板62的受热部66具有设置于中空空间SP内的网眼构造MS。如图7所示,网眼构造MS设置于与散热基板63对置的受热基板62的表面。
在网眼构造MS中渗入被封入减压后的中空空间SP内的液体状的制冷剂,网眼构造MS将渗入的液体状的制冷剂输送到受热基板62中从外部传递热的部分。
受热基板62通过从外部传递的热例如从面板主体41和第1防尘部件46传递的热使液体状的制冷剂汽化。即,受热基板62通过被传递的热使液体状的制冷剂蒸发。这样变化成气体的制冷剂在形成于散热基板63的内表面的流路中流通。
散热基板63形成为与受热基板62相同的平板状。
如图6所示,主体部60A具有开口部64和散热部65。
开口部64是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主体部60A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在开口部64的内部嵌合第1防尘部件46。即,开口部64的内缘和第1防尘部件46的侧面热连接。由此,从面板主体41传递到第1防尘部件46的热被传递到受热基板62的受热部66,由封入中空空间SP内的液体状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转换为气体状,传递到受热基板62的受热部66的热被消耗。
散热部65使在中空空间SP内流通的气体状的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体状的制冷剂冷凝成液体状的制冷剂。散热部65设置于散热基板63,位于比开口部64更靠+Z侧的位置。在散热基板63的外表面中的与散热部65对应的部分设置有散热部件60B(参照图5)。散热部件60B对从气体状的制冷剂传递的热进行散热。散热部65通过设置散热部件60B,容易将从气体状的制冷剂传递的热散热到外部。
如图5所示,关于从管道15的第2管道部15b送出的气流K的至少一部分,气流K在相对于光调制面板32G的+Y侧的空间中,从-Z侧朝向+Z侧流动。气流K对第1防尘部件46进行冷却。面板主体41的热经由第1基板43传递到第1防尘部件46,因此,通过使气流K流通于第1防尘部件46,对面板主体41的热的一部分进行散热。然后,对第1防尘部件46进行冷却后的气流K在设置有散热部件60B的散热部65中,向+Z侧流通。
根据这种结构,蒸汽腔60利用通过经由第1基板43和第1防尘部件46从面板主体41传递到受热部66的热使液体状的制冷剂变化成气体状时的汽化热,由此,能够对面板主体41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蒸汽腔60的散热部65相对于光调制面板32G位于从第2风扇16b流动的气流K的下游。
根据该结构,气流K先对面板主体41进行冷却,因此,与气流K先对散热部65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蒸汽腔60内促进制冷剂的蒸发。由此,能够提高蒸汽腔60中的冷却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蒸汽腔60中,散热部65相对于开口部64设置于+Z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Z侧相当于表示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因此,不仅利用由网眼构造MS产生的毛细管力,还利用重力,容易将由散热部65冷凝后的液体状的制冷剂输送到受热基板62中的与第1基板43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第1防尘部件46连接的连接部分侧。由此,能够通过从面板主体41传递的热促进受热基板62中的从液体朝向气体的制冷剂状态变化。即,能够提高面板主体41的散热效率、进而面板主体41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中,未对光调制面板32B、32R设置蒸汽腔60。如图2所示,除了将光调制面板32G的蒸汽腔60转换为铝制的散热板59以外,光调制面板32B、32R具有与光调制面板32G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光调制面板32B、32R的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风扇16a、16b、16c配置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的-Y侧的后侧。因此,对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进行冷却而被加热的气流通过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再次被各风扇16a、16b、16c吸引。另外,也可以在壳体10的内表面形成曲面等引导表面,以使由面板加热后的气流向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流动。
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从由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加热后的气流K吸热。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配置成与光调制面板32G对置。
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由散热器构成。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是使流入内部的热交换用液体和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流K吸热的热交换器。从气流K吸热而被加热的在散热器内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被供给到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
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从由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供给的热交换用液体进行散热。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由散热器构成。
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是经由流入内部的热交换用液体与气流K进行热交换而从热交换用液体进行散热的热交换器。由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冷却后的热交换用液体再次被供给到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用于与由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加热后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另外,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之间的热交换用液体的循环路径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中,由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加热后的气流K经由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由此,在温度降低的状态下被各风扇16a、16b、16c吸引。因此,各风扇16a、16b、16c能够对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供给比较低温的气流K。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在循环地向收纳于密闭空间内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输送气流K的情况下,经由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降低气流K的温度,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进行冷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将光调制面板32R、32G、32B收纳于密闭空间,由此,能够抑制产生由于附着垃圾、异物等而使显示品质降低的不良情况。
接着,对光源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光源单元2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光源单元2具有光源用壳体CA、光源部20、远焦光学元件21、第1相位差元件22a、第2相位差元件22b、第3相位差元件22c、扩散透过元件23、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第1会聚元件26、扩散光学元件27、第2会聚元件28、波长转换元件29和轮冷却装置40。
对光源单元2设定沿着X轴延伸的光轴AX1、以及与光轴AX1正交且沿着Y轴延伸的光轴AX3。
光源部20、远焦光学元件21、第1相位差元件22a、扩散透过元件23、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第2相位差元件22b、第1会聚元件26和扩散光学元件27配置于光轴AX3上。
波长转换元件29、第2会聚元件28、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和第3相位差元件22c配置于光轴AX1上。
光源用壳体CA是收纳远焦光学元件21、第1相位差元件22a、扩散透过元件23、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第2相位差元件22b、第1会聚元件26、扩散光学元件27、第2会聚元件28、波长转换元件29、第3相位差元件22c和光源部20、且尘埃等不易侵入内部的密闭壳体。
图9是示出光源部20的结构的示意图。具体而言,图9是示意地示出从+X侧观察光源部20的截面的图。
光源部20使入射到后述的扩散光学元件27和波长转换元件29的光向-Y方向射出。如图9所示,光源部20具有第1光源模块201、第2光源模块202和光合成部件203。
第1光源模块201在光源部20中配置于+Y侧。第1光源模块201具有排列于与射出的蓝色光的光轴正交的平面的多个基体612,在多个基体612上分别安装有至少1个发光元件613。基体612由热传递性高的金属构成,将由发光元件613产生的热传递到受热板614。另外,安装于基体612的发光元件613的数量能够适当变更。
发光元件613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发光元件613射出的光例如是峰值波长为440nm的蓝色的激光。从多个发光元件613射出的光通过未图示的准直透镜而平行化并射出。根据这种结构,第1光源模块201将由多个蓝色激光光线构成的蓝色光BL1作为激励光而朝向光合成部件203射出。另外,第1光源模块201设定各发光元件613的朝向,以射出与针对光合成部件203的P偏振光相当的蓝色光BL1。
另一方面,第2光源模块202在光源部20中配置于+Z侧。第2光源模块202具有与第1光源模块201相同的结构。第2光源模块202将由多个蓝色激光光线构成的蓝色光BL2作为激励光而朝向光合成部件203射出。另外,第2光源模块202设定各发光元件613的朝向,以射出与针对光合成部件203的S偏振光相当的蓝色光BL2。
在光源部20中,第1光源模块201和第2光源模块202成为高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源部20设置有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吸收由光源单元2产生的热,对光源部20进行冷却。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的结构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光合成部件203设置于从第1光源模块201射出的蓝色光BL1的光路和从第2光源模块202射出的蓝色光BL2的光路交叉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光合成部件203例如由偏振分束器构成。如上所述,从第1光源模块201射出的蓝色光BL1作为P偏振光入射到光合成部件203,因此,蓝色光BL1朝向-Y侧透过光合成部件203。此外,从第2光源模块202射出的蓝色光BL2作为针对光合成部件203的S偏振光入射,因此,蓝色光BL2被光合成部件203朝向-Y侧反射,由此,蓝色光BL1和蓝色光BL2合成,作为蓝色光BL向-Y侧射出。
如图8所示,从光源部20射出的蓝色光BL入射到远焦光学元件21。远焦光学元件21对从光源部20入射的蓝色光BL的光束直径进行调整。远焦光学元件21由使入射的光会聚的透镜211、以及使由透镜211会聚后的光束平行化的透镜212构成。另外,也可以省略远焦光学元件21。
第1相位差元件22a设置于透镜211与透镜212之间。第1相位差元件22a对入射的蓝色光BL的一部分进行转换,射出包含针对后述的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的S偏振成分的蓝色光BLs和针对后述的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的P偏振成分的蓝色光BLp的光。第1相位差元件22a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转动装置以沿着光轴AX3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第1相位差元件22a的转动角,对从第1相位差元件22a射出的蓝色光中的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的比例进行调整。
扩散透过元件23使从透镜212向-Y侧入射的蓝色光BLp、BLs的照度分布均匀化。扩散透过元件23能够例示具有全息图的结构、多个小透镜排列于光轴正交面的结构、以及光通过的面为粗糙面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代替扩散透过元件23而采用具有一对多透镜的均束器光学元件。
通过扩散透过元件23后的蓝色光BLs、BLp入射到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
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具有作为对入射的光进行分离的光分离元件的功能、以及作为对从两个方向入射的光进行合成的光合成元件的功能。换言之,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除了作为光分离元件发挥功能以外,还作为光合成元件发挥功能。
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是偏振分束器,对入射的光中包含的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进行分离。具体而言,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使S偏振成分反射,使P偏振成分透过。此外,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针对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中的任意偏振成分均具有使规定波长以上的光透过的色分离特性。因此,从扩散透过元件23入射到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的蓝色光BLp、BLs中的P偏振的蓝色光BLp向-Y侧透过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22b。另一方面,S偏振的蓝色光BLs被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向+X侧反射,入射到第2会聚元件28。
另外,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也可以具有使从光源部20经由扩散透过元件23入射的光中的一部分光通过、使其余的光反射的半透半反镜的功能;以及使从扩散光学元件27入射的蓝色光反射、使从波长转换元件29入射且具有比蓝色光的波长长的波长的荧光透过的分色镜的功能。该情况下,能够省略第1相位差元件22a。
第2相位差元件22b相对于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配置于-Y侧。即,第2相位差元件22b配置于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与第1会聚元件26之间。第2相位差元件22b将通过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后的蓝色光BLp转换为圆偏振的蓝色光BLc。向-Y侧通过第2相位差元件22b后的蓝色光BLc入射到第1会聚元件26。
第1会聚元件26使向-Y侧透过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而从第2相位差元件22b入射的蓝色光BLc会聚于扩散光学元件27。此外,第1会聚元件26使从扩散光学元件27向+Y侧入射的光平行化而向第2相位差元件22b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会聚元件26由3个透镜261、262、263构成,但是,构成第1会聚元件26的透镜的数量是任意的。
扩散光学元件27以与从波长转换元件29射出的荧光YL相同的扩散角使入射的蓝色光BLc扩散。具体而言,扩散光学元件27使从第1会聚元件26向-Y侧入射的蓝色光BLc向+Y侧反射并扩散。扩散光学元件27是使入射的蓝色光BLc进行朗伯反射的反射元件。另外,扩散光学元件27也可以通过旋转装置以与光轴AX3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由扩散光学元件27扩散后的蓝色光BLc通过第1会聚元件26后,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22b。入射到扩散光学元件27的蓝色光BLc在由扩散光学元件27反射时,被转换成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圆偏振光。因此,经由第1会聚元件26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22b的蓝色光BLc被第2相位差元件22b转换为S偏振的蓝色光BLs。然后,蓝色光BLs被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向-X侧反射,入射到第3相位差元件22c。
另一方面,由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反射后的蓝色光BLs入射到第2会聚元件28。第2会聚元件28使蓝色光BLs会聚于波长转换元件29。此外,第2会聚元件28使从波长转换元件29向+X侧射出的荧光YL平行化,使平行化的荧光YL向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会聚元件28由3个透镜281、282、283构成,但是,构成第2会聚元件28的透镜的数量是任意的。
波长转换元件29对从第2会聚元件28入射的蓝色光BLs的波长进行转换。
即,波长转换元件29将从第2会聚元件28入射的蓝色光BLs转换为具有比蓝色光BLs的波长长的波长的荧光YL并射出。波长转换元件29是向蓝色光BLs的入射侧射出荧光YL的反射型的波长转换元件。
波长转换元件29具有荧光体轮290、以及使荧光体轮290绕旋转轴O旋转的旋转装置295。另外,波长转换元件29也可以构成为不通过旋转装置295旋转。
荧光体轮290包含波长转换层291、反射层292、支承基板293和散热部件294。波长转换层291含有荧光体,以荧光体轮290的旋转轴为中心呈环状设置。反射层292相对于波长转换层291设置于与蓝色光BLs的入射侧相反的一侧,使从波长转换层291入射的光反射。支承基板293支承波长转换层291和反射层292。在支承基板293的+X侧的表面形成有散热部件294。散热部件294例如由多个散热翅片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元件29经由固定部件296安装于光源用壳体CA。固定部件296由导热性优异的金属部件构成。固定部件296以封闭设置于光源用壳体CA的开口CA1的方式安装于光源用壳体CA。由此,波长转换元件29在荧光体轮290和第2会聚元件28的透镜283对置的状态下,配置于在光源用壳体CA与固定部件296之间形成的波长转换元件29的收纳空间。
本实施方式的波长转换元件29伴随着荧光体轮290的旋转而在散热部件294之间产生气流,由此,从荧光体轮290散热。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波长转换元件29的收纳空间是密闭的空间,因此,收纳空间内的温度容易变高。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固定部件296作为荧光体轮290的冷却部件。
固定部件296包含基座部296a、吸热部296b和轮用散热部296c。基座部296a通过螺钉部件297固定波长转换元件29的旋转装置295。吸热部296b是设置于基座部296a中的与波长转换元件29对置的一侧的表面即-X侧的表面的多个突起。吸热部296b从波长转换元件29的收纳空间吸收热。轮用散热部296c是设置于基座部296a中的与波长转换元件29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即+X侧的表面的多个散热翅片。构成轮用散热部296c的多个散热翅片是沿着XY面的板状部件,沿着上下方向Z隔开间隔地配置。
轮冷却装置40包含冷却用风扇36和壳体部37。冷却用风扇36从壳体部37的开口部37a取入外部气体。壳体部37的开口部37a配置于与形成于外装壳体5的右侧面部54的进气口54a对应的位置。壳体部37在内部收纳冷却用风扇36和固定部件296的轮用散热部296c,并且向轮用散热部296c供给从冷却用风扇36取入的外部气体作为气流。壳体部37从设置于壳体部37的-Y侧的端部的排出口37b排出由轮用散热部296c加热后的气流。
在轮冷却装置40中,来自壳体部37的排出口37b的排气通过图1所示的排热用风扇13,经由形成于外装壳体5的右侧面部54的排气口54b排出到壳体外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2,具有轮冷却装置40,由此,抑制波长转换元件29的温度上升,由此,能够提高荧光YL的转换效率。由此,能够生成明亮的荧光YL。
从波长转换元件29向-X侧射出的荧光YL被第2会聚元件28平行化后,入射到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如上所述,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具有使荧光YL透过的特性,由此,沿着-X侧入射到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的荧光YL透过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入射到第3相位差元件22c。即,从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入射到第3相位差元件22c的光是蓝色光BLs和荧光YL混合存在的白色光。
第3相位差元件22c将从偏振分离合成元件24入射的包含蓝色光BLs和荧光YL的白色的照明光WL转换为S偏振光和P偏振光混合存在的光。这样,光源单元2朝向配置于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的色分离导光光学系统31射出照明光WL。
图10是示出安装有第1光源模块201、第2光源模块202和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的光源用壳体CA的立体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包含设置于第1光源模块201的第1冷却板615、以及设置于第2光源模块202的第2冷却板625。
第1冷却板615将经由受热板614从第1光源模块201传递的热传递到在内部流通的热交换用液体,由此对第1光源模块201进行冷却。
如图9所示,第1冷却板615是如下的热交换器:具有形成于内部设置的多个翅片617之间且能够供热交换用液体流通的冷却流路,将传递到多个翅片617的热传递到热交换用液体。
第1冷却板615具有供热交换用液体流入的流入部6151和使热交换用液体流出的流出部6152。流入部6151设置于第1冷却板615的+X侧的端面的-Z侧。热交换用液体从外部流入流入部6151。流入部6151与内部的空间连通,流入流入部6151的热交换用液体流入内部设置的冷却流路。流出部6152设置于第1冷却板615的+X侧的端面的+Z侧。流出部6152与内部的空间连通,使在冷却流路中流通的热交换用液体向外部流出。
第2冷却板625将经由受热板614从第2光源模块202传递的热传递到在内部流通的热交换用液体,由此,对第2光源模块202进行冷却。
第2冷却板625具有与第1冷却板615相同的结构,是如下的热交换器:具有形成于内部设置的多个翅片617之间且能够供热交换用液体流通的冷却流路,将传递到多个翅片617的热传递到热交换用液体。
第2冷却板625具有供热交换用液体流入的流入部6251和使热交换用液体流出的流出部6252。流入部6251设置于第2冷却板625的+X侧的端面的+Y侧。热交换用液体从外部流入流入部6251。流入部6251与内部的空间连通,流入流入部6251的热交换用液体流入内部设置的冷却流路。流出部6252设置于第2冷却板625的+X侧的端面的-Y侧。流出部6252与内部的空间连通,使在冷却流路中流通的热交换用液体向外部流出。
第1冷却板615的流出部6152经由配管CM1与第2冷却板625的流入部6251连接。因此,从第1冷却板615的流出部6152流出的热交换用液体流入第2冷却板625的流入部6251。然后,如图10中单点划线的箭头所示,流入第2冷却板625内的热交换用液体在第2冷却板625处流通而从第2冷却板625的流出部6252排出。
这样,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能够通过第1冷却板615和第2冷却板625从光源单元2吸热。由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吸收的热被传递到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
图11是示出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之间的热交换用液体的路径的立体图。图12是从+X侧观察图11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1、12中,还一并示出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之间的热交换用液体的路径。此外,在图11中,还图示了热交换器用风扇17。
如图11或图12所示,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由具有平板状的形状的散热器主体70构成。在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的-X侧的端部安装有配管连接部件75。另外,配管连接部件75配置于划分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的外侧。
配管连接部件75包含使热交换用液体流入散热器主体70的流入部71、以及使热交换用液体从散热器主体70流出的流出部72。流入部71设置于配管连接部件75的+Y侧端面的+Z侧的上侧。热交换用液体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流入流入部71。流入部71与散热器主体70的内部连通,流入流入部71的热交换用液体流入设置于散热器主体70的内部的流路。散热器主体70使从+Y侧向-Y侧通过的气流和在流路中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进行热交换,由此,使气流的温度降低。流出部72设置于配管连接部件75的+Y侧端面的-Z侧的下侧。流出部72与散热器主体70的内部连通,使在流路中流通而从图像形成单元3内的气流吸热从而被加热的热交换用液体向外部流出。
热交换器用风扇17配置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X侧。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用风扇17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输送气流K。作为热交换器用风扇17,例如能够使用轴流风扇,但是,风扇的种类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用风扇17以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对置的方式沿着Y轴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4个热交换器用风扇17,但是,热交换器用风扇17的数量不限于此。
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包含具有平板状的形状的散热器主体80、储液箱83和泵84。在散热器主体80的-Y侧的端部安装有配管连接部件85。
配管连接部件85包含使热交换用液体流入散热器主体80的流入部81、以及使热交换用液体从散热器主体80流出的流出部82。流入部81设置于配管连接部件85的+X侧端面的+Z侧的上侧。流入部81与散热器主体80的内部连通,流入流入部81的热交换用液体流入设置于散热器主体80的内部的流路。散热器主体80使从+X侧向-X侧通过的气流和在流路中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进行热交换,由此使热交换用液体的温度降低。流出部82设置于配管连接部件85的+X侧端面的-Z侧的下侧。流出部82与散热器主体80的内部连通,使在流路中流通而降低了温度的热交换用液体向外部流出。
在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中,配管连接部件85的流出部82经由配管CM2与储液箱83的入口83a连接。在储液箱83的出口83b连接有配管CM3。配管CM2和配管CM3是通过组合多个管部件和多个连结部件而在折曲成规定形状的状态下构成的。
泵84使热交换用液体从储液箱83的出口83b排出。从储液箱83的出口83b排出的热交换用液体经由配管CM3流入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的配管连接部件75的流入部71。
在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中,配管连接部件85的流入部81经由配管CM4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中的配管连接部件75的流出部72连接。配管CM4是组合多个管部件和多个连结部件而在折曲成规定形状的状态下构成的。
根据这种结构,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排出的热交换用液体经由配管CM4流入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CM3具有连结部T3,配管CM4具有连结部T4。连结部T3和连结部T4分别设置于配管CM3、CM4彼此接近的部分。配管CM3在连结部T3中能够分离成2个部分,配管CM4在连结部T4中能够分离成2个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在连结部T3、T4中使配管CM3、CM4分别分离成2个部分,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外装壳体5内取下。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图像形成单元3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取下发生故障的图像形成单元3并更换为新的单元,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修理,因此,能够提高投影仪1的维护性。
如图1所示,通过热交换器用风扇17,从+X侧朝向-X侧的气流K流过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此时,在散热器主体80的内部流路中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和通过散热器主体80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使在散热器主体80内的流路中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的温度降低。根据这种结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能够对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传递的热进行散热。如上所述,由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散热后的热交换用液体从储液箱83通过泵84而供给到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热交换用液体在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之间循环,由此,能够提高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中的冷却效率。由此,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对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进行冷却。
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对由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吸收的热进行散热,由此使热交换用液体的温度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由散热器构成。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是经由流入内部的热交换用液体与气流进行热交换而从气流吸热的热交换器。被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冷却而降低温度后的热交换用液体再次被供给到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
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包含具有平板状的形状的散热器主体90、储液箱93和泵94。在散热器主体90的+Y侧的端部安装有配管连接部件95。
配管连接部件95包含使热交换用液体流入散热器主体90的流入部91、以及使热交换用液体从散热器主体90流出的流出部92。
流入部91设置于配管连接部件95的+X侧端面的+Z侧的上侧。流入部91与散热器主体90的内部连通,流入流入部91的热交换用液体流入设置于散热器主体90的内部的流路。散热器主体90使从+X侧向-X侧通过的气流和在流路中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进行热交换,由此,使热交换用液体的温度降低。流出部92设置于配管连接部件95的+X侧端面的-Z侧的下侧。流出部92与散热器主体90的内部连通,使在内部流路中流通而温度降低后的热交换用液体向外部流出。
在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中,配管连接部件95的流出部92经由配管CM5与储液箱93的入口93a连接。在储液箱93的出口93b连接有配管CM6。配管CM5和配管CM6是通过组合多个管部件和多个连结部件而在折曲成规定形状的状态下构成的。
泵94使热交换用液体从储液箱93的出口93b排出。从储液箱93的出口93b排出的热交换用液体经由配管CM6流入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中的第1冷却板615的流入部6151。
另外,第1冷却板615的流出部6152经由配管CM1与第2冷却板625的流入部6251连接。
在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中,配管连接部件95的流入部91经由配管CM7与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中的第2冷却板625的流出部6252连接。配管CM7是通过组合多个管部件和多个连结部件而在折曲成规定形状的状态下构成的。
根据这种结构,从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排出的热交换用液体经由配管CM7流入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管CM6具有连结部T6,配管CM7具有连结部T7。连结部T6和连结部T7分别设置于配管CM6、CM7彼此接近的部分且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的附近。配管CM6在连结部T6中能够分离成2个部分,配管CM7在连结部T7中能够分离成2个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光源单元2在连结部T6、T7中使配管CM6、CM7分别分离成2个部分,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外装壳体5内取下。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光源单元2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取下发生故障的光源单元2并更换为新的单元,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修理,因此,能够提高投影仪1的维护性。
如图1所示,通过热交换器用风扇17,从+X侧朝向-X侧的气流K流过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此时,在散热器主体90的内部流路中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和通过散热器主体90的气流K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使在散热器主体90的内部流路中流动的热交换用液体的温度降低。根据这种结构,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能够对从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传递的热进行散热。如上所述,由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散热后的热交换用液体从储液箱93通过泵94而供给到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热交换用液体在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之间循环,由此,能够提高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中的冷却效率。由此,在光源单元2中,能够稳定且高效地对光源部20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基于热交换器用风扇17的气流K的从+X侧朝向-X侧的流动方向上重叠。具有平板状的形状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被配置成在平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本实施方式的外装壳体5具有作为排气用壁部的左侧面部53,该左侧面部53形成有排出流过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气流K的排气口53a。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配置于比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靠左侧面部53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流K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朝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流动。
这里,由光源单元2产生的热的温度比由图像形成单元3产生的热的温度高。因此,从光源单元2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传递较高温度的热,因此,假设在气流K先流过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情况下,由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加热后的气流K被供给到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冷却效果可能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流K先流过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因此,能够提高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在气流K的流动方向上重叠,气流K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流过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因此,针对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能够共用使气流流动的风扇。因此,能够提供维持光源单元2和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性能、且实现装置结构的小型化的投影仪1。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表面积比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表面积大。这里,如图12所示,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表面积相当于从+X侧朝向-X侧俯视各热交换器的散热器主体90、80时的面积。
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取决于平面面积的大小。即,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热交换能力比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热交换能力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经由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使气流K流动,但是,通过增大散热表面积,提高了热交换能力,因此,与经由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而使温度稍微变高的气流K之间也良好地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高效地降低热交换用液体的温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有:光源单元2;图像形成部3A;投射光学单元4;面板用风扇16;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图像形成单元3,其在壳体10内收纳了图像形成部3A、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用风扇16;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以及外装壳体5,其至少收纳光源单元2、图像形成单元3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光源单元2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与投射光学单元4的光轴AX1交叉的左右方向X的+X侧的右侧,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左右方向X的-X侧的左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通过使从光调制面板32R、32G、32B朝向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的气流K的流动进行循环的密闭循环方式,能够高效地对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进行冷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在外装壳体5内采用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右侧配置光源单元2、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左侧配置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布局,由此,能够确保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性能,并且使前后方向Y、上下方向Z上的尺寸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被配置成,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分隔成+Y侧部分的图像形成部3A的收纳部分和-Y侧部分的面板用风扇16的收纳部分。
根据该结构,高效地将由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加热后的气流K取入到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由此,能够从气流K吸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多个面板用风扇16的3个风扇16a、16b、16c沿着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排列,来自各风扇16a、16b、16c的气流K经由设置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以及图像形成部3A与外装壳体5之间的管道15而分别流过光调制面板32R、32G、32B。
这样,通过设置多个面板用风扇16,能够减少各风扇16a、16b、16c中的流量。由此,能够使用至少使前后方向Y上的外形小型化的面板用风扇16,因此,能够使投影仪1的前后方向Y上的尺寸小型化。此外,通过沿着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配置各风扇16a、16b、16c,在使用多个面板用风扇16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前后方向Y的大型化。进而,能够高效地通过管道15将气流K供给到图像形成部3A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能够提高面板的冷却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管道15包含使来自第1风扇16a的气流K流过光调制面板32R的第1管道部15a、使来自第2风扇16a的气流K流过光调制面板32G的第2管道部15b、以及使来自第3风扇16c的气流K流过光调制面板32B的第3管道部15c。
根据该结构,对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供给来自单独的风扇的气流,因此,能够提高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图像形成部3A、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用风扇16在前后方向Y上排列,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沿着前后方向Y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前后方向Y上确保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散热面积,由此,能够维持图像形成单元3的冷却性能,并且抑制左右方向X上的大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还具有从光源单元2吸热的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以及对由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吸收的热进行散热的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左右方向X的左侧。
根据该结构,高效地使光源单元2产生的热进行散热,由此,能够提高光源单元2的冷却性能。由此,能够稳定地驱动光源单元2。此外,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能够在外装壳体5内配置于与光源单元2相反的左侧的空间。由此,能够大幅确保排出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排热的排气口53a,因此,能够提高光源单元2和面板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装壳体5包含面向图像形成单元3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之间的空间的进气口51b、52a、56a、以及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对置的排气口53a,通过热交换器用风扇17从进气口51b、52a、56a吸入的气流K经由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向排气口53a流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直接将气流K从进气口51b、52a、56a取入到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因此,能够提高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向光源单元2和图像形成部3A供给电力的电源单元14在外装壳体5内配置于图像形成单元3的右侧。此外,电源单元14以在上下方向Z上与光源单元2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外装壳体5内。
根据该结构,在外装壳体5内,电源单元14和光源单元2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位于同一侧,因此,从电源单元14到图像形成部3A和光源单元2为止的布线路径变短,由此,容易绕回布线。此外,电源单元14不配置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电源单元14产生的热而使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冷却效率降低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具有光源单元2、图像形成部3A、面板用风扇16、在壳体10内收纳图像形成部3A和面板用风扇16而构成的图像形成单元3、投射光学单元4、以及蒸汽腔60,该蒸汽腔60设置于光调制面板32G,包含接受光调制面板32G产生的热的受热部66和对由受热部66接受的热进行散热的散热部65,利用来自受热部66的热使液体状的制冷剂汽化,通过来自散热部65的散热对制冷剂进行冷凝。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在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密闭的壳体10内,使气流K从面板用风扇16向设置有蒸汽腔60的光调制面板32G流动,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发热性高的绿色用的光调制面板32G进行冷却。蒸汽腔60不需要液冷方式这样的液体流路、电气驱动部,因此,不需要在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密闭的壳体10的外侧引出液体流路、布线等,因此,壳体10的密闭构造不会复杂化。因此,假设在需要进行更换光调制面板32G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设置于光调制面板32G的蒸汽腔60不具有流路和布线,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蒸汽腔60的散热部65相对于光调制面板32G位于从面板用风扇16流动的气流K的下游。
根据该结构,气流K先对面板主体41进行冷却,因此,与气流K先对散热部65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蒸汽腔60内促进制冷剂的蒸发。由此,能够提高蒸汽腔60中的冷却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有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该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收纳于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从由光调制面板32G加热后的气流K吸热,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与光调制面板32G对置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对由于对光调制面板32G进行冷却而被加热的气流K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壳体10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供给到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气流K的温度上升,在使气流K在壳体10内进行循环的密闭循环方式中,能够提高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效率。
此外,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与光调制面板32G对置地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将由发热性高的绿色用的光调制面板32G加热后的气流K取入到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由此,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高效地降低气流K的温度,因此,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对光调制面板32G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还具有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该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对由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吸收的热进行散热。
根据该结构,能够维持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的吸热效果。
由此,在使气流K在壳体10内进行循环的密闭循环方式中,能够提高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具有:壳体10,其呈密闭构造;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其收纳于壳体10内;蒸汽腔60,其设置于光调制面板32G,包含接受光调制面板32G产生的热的受热部66;和散热部65,图像形成单元3利用来自受热部66的热使液体状的制冷剂汽化,通过来自散热部65的散热对制冷剂进行冷凝;面板用风扇16,其收纳于壳体10内,使气流K流过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光源单元用连接部10a,其设置于壳体10,与光源单元2连接,由此使来自光源单元2的照明光WL入射到光调制面板32R;以及投射光学单元用连接部10b,其设置于壳体10,与投射光学单元4连接,由此使来自光调制面板32R的光入射到投射光学单元4。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在呈密闭构造的壳体10内,使气流K从面板用风扇16向设置有蒸汽腔60的光调制面板32G流动,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发热性高的绿色用的光调制面板32G进行冷却。蒸汽腔60不需要液冷方式这样的液体流路、电气驱动部,因此,不需要在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密闭的壳体10的外侧引出液体流路、布线等,因此,壳体10的密闭构造不会复杂化。因此,假设在需要进行更换光调制面板32G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设置于光调制面板32G的蒸汽腔60不具有流路和布线。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能够提供维护性优异的密闭循环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外装壳体5内,图像形成单元3、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排列在一个方向上,外装壳体5包含面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中的位于图像形成单元3侧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与图像形成单元3之间的空间的进气口51b、进气口52a、进气口56a和进气口56b。
根据该结构,能够高效地经由进气口51b、进气口52a、进气口56a和进气口56b将气流K取入到外装壳体5内。由此,能够提高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装壳体5包含面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之间的空间的进气口56b。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进气口51b和进气口52a延伸到面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之间的空间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进气口51b、52a、56b将气流K直接取入到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由此,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供给温度更低的气流K,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中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被配置成在平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由此,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收纳空间小型化,因此,能够使投影仪自身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6具有配置于外装壳体5内的光源单元2和光调制面板32R、32G、32B;吸收由光源单元2产生的热的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吸收由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产生的热的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对从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的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对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以及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输送气流的热交换器用风扇17,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气流K的流动方向上重叠,气流K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朝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6,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在气流K的流动方向上重叠,气流K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朝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流动,因此,针对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能够共用使气流流动的风扇。由此,能够维持光源单元2和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性能,并且提供小型的冷却装置。由此,具有该冷却装置6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能够如上述那样维持光源单元2和光调制面板32R、32G、32B的冷却性能,并且实现装置结构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被配置成在平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根据该结构,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和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由此,能够实现冷却装置6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第1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投影仪中,外装壳体5内的各部件的布局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他结构是相通的。下面,将外装壳体5内的各部件的布局作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3是示意地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外装壳体内的各部件的布局的图。
如图13所示,电源单元14和光源单元2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X侧的右侧,并且,在图像形成单元3的壳体10内,沿着图像形成部3A、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和面板用风扇16依次排列的方向即前后方向Y依次排列。即,在本变形例中,电源单元14未配置成在上下方向Z与光源单元2重叠。
根据本变形例,沿着前后方向Y并排配置电源单元14和光源单元2,因此,能够抑制外装壳体5中的左右方向X和上下方向Z的尺寸增加。由此,能够提供使左右方向X和上下方向Z的尺寸小型化的投影仪。
(第2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投影仪中,外装壳体5内的各部件的布局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他结构是相通的。下面,将外装壳体5内的各部件的布局作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4是示意地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外装壳体内的各部件的布局的图。
如图14所示,本变形例的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包含作为散热部的多个散热器主体80。多个散热器主体80包含第1散热器主体80a和第2散热器主体80b。第1散热器主体80a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配置于图像形成单元3的左右方向X的另一侧即-X侧的左侧。第2散热器主体80b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左右方向X的一侧即+X侧的右侧。第1散热器主体80a以及第2散热器主体80b与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热连接。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光源单元2和电源单元14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Z相互重叠。
根据本变形例,使构成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散热器主体80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由此,各散热器主体80的尺寸小型化。由此,通过有效地利用外装壳体5内的空间,能够抑制外装壳体5的大型化,并且提高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冷却性能。
(第3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投影仪中,外装壳体5内的各部件的布局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他结构是相通的。下面,将外装壳体5内的各部件的布局作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5是示意地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外装壳体内的各部件的布局的图。
如图15所示,本变形例的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外装壳体5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3配置于左右方向X的一侧即+X侧的右侧。即,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在外装壳体5内配置于光源单元2所在的空间。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光源单元2和电源单元14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Z相互重叠。
根据本变形例,从光源单元2吸收热的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短从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到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为止的热传递路径、即供热交换用液体流动的配管的长度。
因此,热传递路径变短,从而能够提高光源单元2的冷却效率。此外,在外装壳体5内的光源单元2侧的空间集中地配置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由此,能够简化光源吸热用热交换器25和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之间的热交换用液体的供给路径的绕回构造。
(第4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投影仪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之处在于具有4个面板用风扇16而不是3个,其他结构是相通的。下面,将面板用风扇16为4个的情况下的管道的构造作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6是示出本变形例中的面板用风扇16和管道115的结构的图。
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多个面板用风扇16包含第1风扇16a、第2风扇16b、第3风扇16c和第4风扇16d。各风扇16a、16b、16d、16c沿着面板吸热用热交换器7在左右方向X排列有多个。管道115包含第1管道部115a、第2管道部115b、第3管道部115c和第4管道部115d。
第1管道部115a具有朝向光调制面板32R供给来自第1风扇16a的气流的供给口115a1、以及朝向均匀照明光学系统30供给来自第1风扇16a的气流K的一部分的供给口115a2。第2管道部115b具有将来自第2风扇16b的气流供给到光调制面板32G的供给口115b1。
第3管道部115c具有将来自第3风扇16c的气流供给到光调制面板32B的供给口115c1。第4管道部115d通过分隔壁116将来自第4风扇16d的气流分离成2个部分,使分离后的一个气流在第3管道部115c的供给口115c1合流,使分离后的另一个气流在第2管道部115b的供给口115b1合流。
这样,根据本变形例,对发热量高的光调制面板32G供给来自第2风扇16b的气流和来自第4风扇16d的气流的一部分,由此,能够高效地对光调制面板32G进行冷却。此外,对供能量高的光入射的光调制面板32B供给来自第3风扇16c的气流和来自第4风扇16d的气流的一部分,由此,高效地降低光调制面板32B的温度,从而能够延长面板寿命。
(第5变形例)
接着,对投影仪的第5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投影仪中,设置蒸汽腔60的光调制面板32G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其他结构是相通的。下面,将光调制面板32G的结构的差异作为主体进行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7是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光调制面板32G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7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光调制面板32G中,蒸汽腔160的散热部65设置于比形成于蒸汽腔160的主体部60A的开口部64靠-Z侧。在散热部65的+Y侧的表面设置有散热部件60B。在本变形例中,蒸汽腔160的散热部65相对于光调制面板32G位于从面板用风扇16流出的气流K的上游。
根据该结构,气流K先对散热部65进行冷却,因此,与气流K先对面板主体41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蒸汽腔160内促进制冷剂的冷凝。由此,本变形例的蒸汽腔160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第6变形例)
另外,在蒸汽腔60中设置散热部65的位置不限于上述情况。
图18是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光调制面板32G的结构的图。
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的光调制面板32G中,蒸汽腔260相对于开口部64在-Z侧和+Z侧双方设置有散热部65。
在散热部65的+Y侧的表面分别设置有散热部件60B。根据该结构的蒸汽腔260,散热部65位于气流K的上风和下风的两侧,因此,能够在蒸汽腔260内促进制冷剂的蒸发和冷凝。由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供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性能的蒸汽腔260。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针对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中的发热量高的光调制面板32G设置蒸汽腔60,但是,也可以针对光调制面板32B设置蒸汽腔60。高能量的光以短波段从光源单元2入射到光调制面板32B,因此,与其他光调制面板相比,光调制面板32B需要提高耐光性。因此,通过代替光调制面板32G、或与光调制面板32G同时针对光调制面板32B设置蒸汽腔60,提高光调制面板32B的耐光性,由此,能够延长光调制面板32B的寿命。
此外,也可以在光调制面板32G、32B的基础上,针对光调制面板32R设置蒸汽腔60。即,可以针对全部光调制面板32R、32G、32G设置蒸汽腔60,由此提高各面板的冷却性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针对各光调制面板32R、32G、32B中的发热量高的光调制面板32G设置蒸汽腔60,但是,也可以使用使热交换用液体在面板主体的周围循环的液冷方式的液冷装置代替蒸汽腔60来对光调制面板32G进行冷却。也可以在光调制面板32G的基础上,利用液冷装置还对光调制面板32R、32B进行冷却,由此,提高各面板的冷却性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举例了气流K从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朝向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流动的情况,但是,气流K也可以从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朝向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流动。即,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也可以配置于比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靠图像形成单元3的附近。
该情况下,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表面积也可以比面板散热用热交换器8的平面面积大。根据该结构,通过增大配置于气流K的上风侧的光源散热用热交换器9的表面积,能够得到针对高温的热的充分冷却效果。由此,能够高效地对从光源单元2传递的较高温度的热进行冷却。
而且,构成投影仪和图像形成单元的各种结构要素的数量、配置、形状和材料等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
本发明的方式的投影仪也可以具有以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具有:光源单元,其射出照明光;图像形成部,其包括根据图像信息对来自光源单元的照明光进行调制而生成图像光的光调制面板;投射光学单元,其投射由图像形成部生成的图像光;面板用风扇,其向光调制面板输送气流;第1热交换器,其从被光调制面板加热的气流吸热;图像形成单元,其是通过将图像形成部、第1热交换器以及面板用风扇依次排列并收纳在壳体内而构成的;第2热交换器,其对由第1热交换器吸收的热进行散热;以及外装壳体,其至少收纳光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以及第2热交换器,并且构成外装。光源单元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一侧,第2热交换器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另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热交换器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壳体内,以分隔图像形成部的收纳部分和面板用风扇的收纳部分的方式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沿着第1热交换器排列有多个面板用风扇,多个面板用风扇的气流经由设置在第1热交换器以及图像形成部与外装壳体之间的管道而流过图像形成部的光调制面板。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光调制面板由多个液晶面板构成,多个液晶面板包括红色用液晶面板、绿色用液晶面板及蓝色用液晶面板,多个面板用风扇至少包括第1风扇、第2风扇以及第3风扇,管道包括使来自第1风扇的气流流过红色用液晶面板的第1流路部、使来自第2风扇的气流流过绿色用液晶面板的第2流路部以及使来自第3风扇的气流流过蓝色用液晶面板的第3流路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多个面板用风扇还包括第4风扇,管道还包括使来自第4风扇的气流流过绿色用液晶面板以及蓝色用液晶面板的第4流路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壳体内,图像形成部、第1热交换器以及面板用风扇在沿着投射光学单元的光轴的第2方向上排列,第2热交换器沿着第2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2热交换器包括多个散热部,多个散热部的一部分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还包括:第3热交换器,其从光源单元吸热;以及第4热交换器,其对由第3热交换器吸收的热进行散热,第4热交换器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另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还包括:第3热交换器,其从光源单元吸热;以及第4热交换器,其对由第3热交换器吸收的热进行散热,第4热交换器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外装壳体包括:进气用壁部,其具有面向图像形成单元与第2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的进气口;以及排气用壁部,其具有与第2热交换器相对的排气口,投影仪还具备热交换器用风扇,热交换器用风扇配置在第2热交换器与外装壳体的排气用壁部之间,热交换器用风扇使得从进气口吸入的气流经由第2热交换器流向排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投影仪还具有电源单元,电源单元向光源单元和图像形成部供电,电源单元在外装壳体内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电源单元和光源单元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壳体内沿着图像形成部、第1热交换器和面板用风扇依次排列的方向依次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电源单元以在与沿投射光学单元的光轴的方向以及第1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与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外装壳体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方向是与投射光学单元交叉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通过流入用配管以及流出用配管而连接,流入用配管从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壳体外的第2热交换器向配置在壳体内的第1热交换器流入热交换用液体,流出用配管从第1热交换器向第2热交换器流出被加热的热交换用液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投影仪中,也可以构成为,从第1热交换器向第2热交换器流出的被加热的热交换用液体经由配置在壳体外的储液箱被送到第2热交换器。

Claims (16)

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光源单元,其射出照明光;
图像形成部,其包括根据图像信息对来自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照明光进行调制而生成图像光的光调制面板;
投射光学单元,其投射由所述图像形成部生成的所述图像光;
面板用风扇,其向所述光调制面板输送气流;
第1热交换器,其从被所述光调制面板加热的所述气流吸热;
图像形成单元,其是通过将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所述面板用风扇依次排列并收纳在壳体内而构成的;
第2热交换器,其对由所述第1热交换器吸收的热进行散热;以及
外装壳体,其至少收纳所述光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以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并且构成外装,
所述光源单元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第1方向的一侧,
所述第2热交换器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交换器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壳体内,以分隔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收纳部分和所述面板用风扇的收纳部分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用风扇沿着所述第1热交换器排列有多个,
所述多个面板用风扇的气流经由设置在所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图像形成部与所述外装壳体之间的管道而流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所述光调制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调制面板由多个液晶面板构成,
所述多个液晶面板包括红色用液晶面板、绿色用液晶面板及蓝色用液晶面板,
所述多个面板用风扇至少包括第1风扇、第2风扇以及第3风扇,
所述管道包括使来自所述第1风扇的气流流过所述红色用液晶面板的第1流路部、使来自所述第2风扇的气流流过所述绿色用液晶面板的第2流路部以及使来自所述第3风扇的气流流过所述蓝色用液晶面板的第3流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面板用风扇还包括第4风扇,
所述管道还包括使来自所述第4风扇的气流流过所述绿色用液晶面板以及所述蓝色用液晶面板的第4流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壳体内,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第1热交换器以及所述面板用风扇在沿着所述投射光学单元的光轴的第2方向上排列,
所述第2热交换器沿着所述第2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热交换器包括多个散热部,
所述多个散热部的一部分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包括:
第3热交换器,其从所述光源单元吸热;以及
第4热交换器,其对由所述第3热交换器吸收的热进行散热,
所述第4热交换器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包括:
第3热交换器,其从所述光源单元吸热;以及
第4热交换器,其对由所述第3热交换器吸收的热进行散热,
所述第4热交换器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装壳体包括:
进气用壁部,其具有面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与所述第2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的进气口;以及
排气用壁部,其具有与所述第2热交换器相对的排气口,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热交换器用风扇,所述热交换器用风扇配置在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外装壳体的所述排气用壁部之间,
所述热交换器用风扇使得从所述进气口吸入的气流经由所述第2热交换器流向所述排气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有电源单元,所述电源单元向所述光源单元和所述图像形成部供电,
所述电源单元在所述外装壳体内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配置在所述第1方向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单元和所述光源单元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壳体内沿着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第1热交换器和所述面板用风扇依次排列的方向依次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单元以在与沿所述投射光学单元的光轴的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3方向上与所述光源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外装壳体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方向是与所述投射光学单元交叉的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热交换器和所述第2热交换器通过流入用配管以及流出用配管而连接,所述流入用配管从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壳体外的所述第2热交换器向配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第1热交换器流入热交换用液体,所述流出用配管从所述第1热交换器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流出被加热的所述热交换用液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1热交换器向所述第2热交换器流出的被加热的所述热交换用液体经由配置在所述壳体外的储液箱被送到所述第2热交换器。
CN202211024759.4A 2021-08-27 2022-08-25 投影仪 Pending CN1159033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8883A JP7371672B2 (ja) 2021-08-27 2021-08-27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138883 2021-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03353A true CN115903353A (zh) 2023-04-04

Family

ID=85287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24759.4A Pending CN115903353A (zh) 2021-08-27 2022-08-25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5408A1 (zh)
JP (1) JP7371672B2 (zh)
CN (1) CN115903353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2503B2 (ja) 2006-06-15 2008-10-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078688A (ja) 2008-09-24 2010-04-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6270327B2 (ja) 2013-03-27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18084777A (ja) 2016-11-25 2018-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2352195A (zh) 2018-05-25 2021-02-09 夏普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JP2019211506A (ja) 2018-05-31 2019-12-12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32632A (ja) 2023-03-09
JP7371672B2 (ja) 2023-10-31
US20230065408A1 (en)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6563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5085888B2 (ja)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JP634391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382238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US11190740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2006343498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および投写型光学装置
US10877361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projector
US10747043B2 (en) Projector
JP20081224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
CN218099906U (zh) 投影仪
JP7371672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36386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736773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冷却装置
JP740078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860663B2 (ja) 液晶ユニット部の冷却方法
JP7334765B2 (ja) 透過型液晶パネル
US20230291875A1 (en) Display device
JP7416002B2 (ja) 光変調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9229955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24023093A (ja) 光透過型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15616843A (zh) 光源装置、投影仪以及冷却板
JP2008089723A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