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94532A - 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94532A
CN115894532A CN202111462177.XA CN202111462177A CN115894532A CN 115894532 A CN115894532 A CN 115894532A CN 202111462177 A CN202111462177 A CN 202111462177A CN 115894532 A CN115894532 A CN 115894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ituted
organic compound
unsubstituted
represented
genera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21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少邦
梁啸
殷梦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uner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uner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uner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unera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894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945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本发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
Figure DDA0003388414460000011
本发明的化合物具有窄半峰宽、高荧光量子产率、较强的刚性、具有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子热稳定性、以及具有合适的HOMO和LUMO能级,可以维持B‑N共振型材料的发射特征,作为OLED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材料中的掺杂材料使用时,器件的电流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发光色纯度和器件寿命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本发明所述有机化合物作为发光层掺杂材料使器件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传统荧光掺杂材料受限于早期的技术,只能利用电激发形成的25%单线态激子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较低(最高为25%),外量子效率普遍低于5%,与磷光器件的效率还有很大差距。磷光材料由于重原子中心强的自旋-轨道耦合增强了系间窜越,可以有效利用电激发形成的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发光,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100%。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显色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光材料除了高效、稳定,也需要更窄的半峰宽以提升器件发光色纯度。荧光掺杂材料可通过分子工程,实现高荧光量子、窄半峰宽,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已获得阶段性突破,硼类材料半峰宽可降低至30nm以下;而人眼更为敏感的绿光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磷光掺杂材料,但其发光峰形难以通过简单方法缩窄,因此为满足更高的显色标准,研究窄半峰宽的高效绿色荧光掺杂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TADF敏化荧光技术(TSF)将TADF材料与荧光掺杂材料相结合,利用TADF材料作为激子敏化媒介,将电激发形成的三线态激子转变为单线态激子,通过单线态激子长程能量传递将能量传递给荧光掺杂材料,同样可以达到100%的器件内量子效率,该技术能弥补荧光掺杂材料激子利用率不足的缺点,有效发挥荧光掺杂材料高荧光量子产率、高器件稳定性、高色纯度及价廉的特点,在OLEDs应用上具有广阔前景。
具有共振结构的硼类化合物更容易实现窄半峰宽发光,该类材料应用于TADF敏化荧光技术中,可以实现高效率、窄半峰宽发射的器件制备。如CN 107507921 A和CN110492006 A中,公开了以最低单线态和最低三线态能级差小于等于0.2eV的TADF材料为主体,含硼类材料为掺杂的发光层组合技术;CN 110492005 A和CN 110492009 A中公开以激基复合物为主体,含硼类材料为掺杂的发光层组合方案;均能实现与磷光媲美的效率、相对较窄的半峰宽。因此,开发基于窄半峰宽硼类发光材料的TADF敏化荧光技术,在面向BT.2020显示指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强劲的潜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申请提供了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通式(2)所示的结构片段在引入本发明特定化合物骨架后,具有显著的调节光色,提高量子产率以及提高器件寿命的作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维持BN共振型材料的发射特征,作为OLED发光器件的发光层材料中的掺杂材料使用时,器件的电流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发光色纯度和器件寿命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本发明所述有机化合物作为发光层掺杂材料使器件具有良好的光电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11
X1、X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单键、-O-、-S-、-Se-、-Si(R1)2-、-C(R1)2-、-N(R1)-中的一种,X1、X2相同或不同;m表示为0或1;
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通式(2)所示结构中的一种,且A1-A3中至少有一个表示为通式(2)所示结构;通式(1)中的B原子与A1、A2通过C-B键相连;
Z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C-R2
R1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氚、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R2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氚、卤素原子、氰基、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C6-30芳基或C3-30杂芳基取代的氨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用于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卤素原子、氘原子、氰基、C1-10烷基、C1-10的烷氧基、C3-20环烷基、C6-30芳基、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X1中的R1还可以与A1通过C-C键形成C6-30的芳基或C3-30杂芳基结构。
优选方案,R1、R2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氢、氘、氚、甲基、氘代甲基、氚代甲基、乙基、氘代乙基、氚代乙基、异丙基、氘代异丙基、氚代异丙基、叔丁基、氘代叔丁基、氚代叔丁基、氘代环戊基、氚代环戊基、环戊基、苯基、氘代苯基、氚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氚代二联苯基、氘代三联苯基、氚代三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9,9-二苯基芴基、螺芴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或者氚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
进一步优选,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苯基、氘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三联苯基、二苯醚基、甲基取代的二苯醚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苯基取代的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苯基取代的氨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氧杂蒽酮基中的一种;
进一步优选,用于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氘原子、氯原子、氟原子、-CF3、金刚烷基、氰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戊基、叔丁基、丁基、甲氧基、苯基、二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哒嗪基、苯并恶唑基、苯并噻唑基、喹喔啉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吲哚基、吡咯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9,9-二甲基芴基、螺芴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咔唑啉基、氮杂菲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进一步优选,X1为-N(R1)-,R1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氢、氘、氚、甲基、氘代甲基、氚代甲基、乙基、氘代乙基、氚代乙基、异丙基、氘代异丙基、氚代异丙基、叔丁基、氘代叔丁基、氚代叔丁基、氘代环戊基、氚代环戊基、环戊基、苯基、氘代苯基、氚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氚代二联苯基、氘代三联苯基、氚代三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9,9-二苯基芴基、螺芴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或者氚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
更进一步优选,-N(R1)-中的R1与A1通过C-C键相连;
优选方案,所述有机化合物结构如通式(3)~通式(5)中的任一种所示: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31
Z、X1-X2、m的定义同上文中的限定;
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C6-30的芳基、C3-30杂芳基、通式(2)所示结构中的一种;
Y1、Y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B或N,且Y1与Y2不相同。
进一步优选,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苯基、氘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三联苯基、二苯醚基、甲基取代的二苯醚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苯基取代的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苯基取代的氨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氧杂蒽酮基中的一种;
用于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氘原子、氯原子、氟原子、-CF3、金刚烷基、氰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戊基、叔丁基、丁基、甲氧基、苯基、二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哒嗪基、苯并恶唑基、苯并噻唑基、喹喔啉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吲哚基、吡咯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9,9-二甲基芴基、螺芴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咔唑啉基、氮杂菲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进一步优选,X1为-N(R1)-。-N(R1)-中的R1通过C-C键与A1相连。
优选方案,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3-1)-通式(5-1)中任一种所示: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32
Z、X2、m、R1、R2的定义上文中的限定;
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C3-30杂芳基或通式(2)所示结构中的一种;B原子与A1、A2通过C-B键相连;
Y1、Y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B或N,且Y1与Y2不相同。
优选方案,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6-1)-通式(6-6)中任一种所示: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41
通式(6-1)-通式(6-6)中,所述X0表示为单键、-O-、-S-、-C(R1)2-、-N(R1)-中的一种;
R1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氚、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R3表示为H、氘原子、氚、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Z、X2、m的定义同上文中的限定;
Y1、Y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B或N,且Y1与Y2不相同。
优选方案,R3表示为氢、氘、氚、甲基、氘代甲基、氚代甲基、乙基、氘代乙基、氚代乙基、异丙基、氘代异丙基、氚代异丙基、叔丁基、氘代叔丁基、氚代叔丁基、氘代环戊基、氚代环戊基、环戊基、苯基、氘代苯基、氚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氚代二联苯基、氘代三联苯基、氚代三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9,9-二苯基芴基、螺芴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或者氚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
优选方案,所述A1、A2、A3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如下环结构中的任一种: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42
优选方案,所述R1表示为如下结构中的任一种: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51
进一步优选,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苯基、氘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三联苯基、二苯醚基、甲基取代的二苯醚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苯基取代的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苯基取代的氨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氧杂蒽酮基中的一种;
用于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氘原子、氯原子、氟原子、-CF3、金刚烷基、氰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戊基、叔丁基、丁基、甲氧基、苯基、二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哒嗪基、苯并恶唑基、苯并噻唑基、喹喔啉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吲哚基、吡咯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9,9-二甲基芴基、螺芴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咔唑啉基、氮杂菲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方案,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式为以下结构中的任一种: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52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6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7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8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09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0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1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2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3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4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51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包含阴极、阳极和功能层,所述功能层位于阴极和阳极之间,所述功能层中包含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功能层包含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的掺杂材料为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发光层包含第一主体材料、第二主体材料和掺杂材料,所述第一主体材料和第二主体材料中至少有一个为TADF材料,所述掺杂材料为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发光层包含第一主体材料、第二主体材料、第一掺杂材料和第二掺杂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材料为P型有机化合物,所述第二主体材料为N型有机化合物,所述第一掺杂材料为含有Ir、Pt、Au、Ag、Cu为金属中心的有机磷光配合物,所述第二掺杂材料为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发明化合物应用于OLED器件,可以作为发光层材料的掺杂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发荧光,可以应用于OLED照明或者OLED显示领域;
(2)本发明化合物作为掺杂材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材料的荧光量子效率接近100%;
(3)本发明化合物作为掺杂材料,引入TADF敏化剂,能够有效提升器件效率;
(4)本发明化合物作为掺杂材料,引入磷光敏化剂,能够有效提升器件效率和提升器件寿命;
(5)本发明化合物的光谱FWHM较窄,能够有效提升器件色域,提升器件的发光效率;
(6)本发明化合物的蒸镀分解温度较高,能够抑制材料的蒸镀分解,有效提高器件寿命。
(7)通式(2)所示的片段在替换B-N有机化合物中的苯环后,可以起到明显的调节光色、扩大共轭框架的共振离域程度以及提高量子产率的效果;
(8)本发明化合物在引入通式(2)所示片段可以增强分子本身的刚性,进一步减少分子中片段的振动、转动等导致的发射半峰宽变宽的不利因素,且不会影响这类共振型化合物的激发态特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列举的材料应用于OLED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透明基板层,2为阳极层,3为空穴注入层,4为空穴传输层,5为电子阻挡层,6为发光层,7为空穴阻挡,8为电子传输层,9为电子注入层,10为阴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说明,HOMO意指分子的最高占据轨道,LUMO意指分子的最低空轨道。此外,在本发明中,HOMO和LUMO能级用绝对值表示,并且能级之间的比较也是比较其绝对值的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能级的绝对值越大,则该能级的能量越低。
本文中所列出的任何数值范围意指包括纳入所列范围内具有相同数值精度的全部子范围。例如,“1.0至10.0”意指包括在所列最小值1.0和所列最大值10.0之间的全部子范围(且包括1.0和10.0),也就是说,具有等于或大于1.0的最小值和等于或小于10.0的最大值的全部子范围。本文所列出的任何最大数值限制意指包括纳入本文的全部更小的数值限制,并且本文所列出的任何最小数值限制意指包括纳入本文的全部更大的数值限制。因此,申请人保留修改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本说明书的权利,以明确描述落入本文明确描述的范围内的任何子范围。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层和区域的尺寸可被夸大。还将理解,当层或元件称为在另一层或者基板“之上”时,该层或元件可直接位于该另一层或者基板之上,或者也可存在中间层。此外,还将理解,当层称为在两个层“之间”时,该层可以是这两个层之间的唯一的层,或者也可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中间层。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在本发明中,在描述电极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其他结构体时,所采用的“上”、“下”、“顶”和“底”等表示方位的词,仅表示在某种特定状态的方位,并不意味相关的结构仅只能按所述方位存在;相反,如果结构体可以变换位置,例如倒置,则结构体的方位作相应改变。具体而言,在本发明中,电极的“底”、“下”侧是指电极在制备过程中靠近基板的一侧,而远离基板的相对一侧为“顶”、“上”侧。
在本发明中,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和/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杂芳基是指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蒽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稠四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对联三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间联三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61
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联亚三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苝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茚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恶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恶二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二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嘧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唑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喏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恶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吖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啡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啡噻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啡恶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茀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基、其组合或前述基团组合的稠环,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C1-10烷基(包含直链烷基和支链烷基)是指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叔丁基、异丁基、仲丁基、新戊基、正戊基、异戊基、辛基、庚基、正癸基、1-甲基戊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1-丁基戊基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卤素原子是指氯原子、氟原子或溴原子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C1-C10烷氧基是指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戊氧基、己氧基或异丙氧基等,但不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C3-C20环烷基是指包括3至20个作为成环原子的碳原子的单价单环饱和烃基。在本文中,优选使用C4-C9环烷基,更优选C5-C8环烷基,特别优选C5-C7环烷基。其非限制性实例可以包括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4-甲基环己基、4,4-二甲基环己基、金刚烷基和环庚基,但不限于此。
作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板,可使用任何常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板。实例为透明基板,如玻璃或透明塑料基板;不透明基板,如硅基板;柔性PI膜基板。不同基板具有不同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透明性、表面光滑度、防水性。根据基板的性质不同,其使用方向不同。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透明基板。基板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
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可彼此相对。第一电极可以是阳极。第一电极可以是透射电极、半透射电极或者反射电极。当第一电极是透射电极时,其可使用透明金属氧化物来形成,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铟锌氧化物(IZO)、氧化锌(ZnO)或铟锡锌氧化物(ITZO)等。当第一电极是半透射电极或反射电极时,其可包括Ag、Mg、Al、Pt、Pd、Au、Ni、Nd、Ir、Cr或金属混合物。第一电极层的厚度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通常为50-500nm,优选为70-300nm且更优选为100-200nm。
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有机功能材料层由下至上依次包括空穴传输区域、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区域。
在本文中,构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空穴传输区域可列举为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等。
作为在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的材料,可以从已知的用于OLED装置的相关材料中选择任意的材料进行使用。
上述材料的实例可为酞菁衍生物、三唑衍生物、三芳基甲烷衍生物、三芳基胺衍生物、噁唑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腙衍生物、芪衍生物、吡啶啉衍生物、聚硅烷衍生物、咪唑衍生物、苯二胺衍生物、氨基取代奎尔酮衍生物、苯乙烯基蒽衍生物、苯乙烯基胺衍生物等苯乙烯化合物、芴衍生物、螺芴衍生物、硅氮烷衍生物、苯胺类共聚物、卟啉化合物、咔唑衍生物、多芳基烷衍生物、聚亚苯基乙烯及其衍生物、聚噻吩及其衍生物、聚-N-乙烯基咔唑衍生物、噻吩低聚物等导电性高分子低聚体、芳香族叔胺化合物、苯乙烯胺化合物、三胺类、四胺类、联苯胺类、丙炔二胺衍生物、对苯二胺衍生物、间苯二胺衍生物、1,1’-双(4-二芳基氨基苯基)环己烷、4,4’-二(二芳基胺类)联苯类、双[4-(二芳基氨基)苯基]甲烷类、4,4’-二(二芳基氨基)三联苯类、4,4’-二(二芳基氨基)四联苯类、4,4’-二(二芳基氨基)二苯基醚类、4,4’-二(二芳基氨基)二苯基硫烷类、双[4-(二芳基氨基)苯基]二甲基甲烷类、双[4-(二芳基氨基)苯基]-二(三氟甲基)甲烷类或者2,2-二苯基乙烯化合物等。
进一步的,根据器件搭配需要,构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空穴传输辅助层和空穴注入层之间的空穴传输膜层可以是单一的膜层,也可以是复数的多种空穴传输材料的叠加结构。在本文中,对于上述各种不同功能的空穴载流子传导膜层而言,其膜厚不做特别限定。
空穴注入层包含一个可以传导空穴的主体有机材料,同时还包含有一个深HOMO能级(相应的LUMO能级也会很深)的P型掺杂材料。基于经验性总结,为了实现空穴从阳极到有机膜层的顺畅的注入,阳极界面缓冲层所使用的传导空穴的主体有机材料的HOMO能级必须和P掺杂材料具备一定特征,才有望实现主体材料和掺杂材料之间的电荷转移态的发生,实现缓冲层和阳极之间的欧姆接触,实现从电极到空穴注入传导的高效注入。
鉴于上述经验性总结,因此对于不同HOMO能级的空穴类主体材料而言,需要选择不同的P掺杂材料与之匹配,才能实现界面的欧姆接触,提升空穴注入效果。
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为了使空穴更好的注入,空穴注入层还包含选自以下的具有电荷传导性的P型掺杂材料:醌衍生物,如四氰基醌二甲烷(TCNQ)和2,3,5,6-四氟-四氰基-1,4-苯醌二甲烷(F4-TCNQ);或六氮杂三亚苯衍生物,如2,3,6,7,10,11-六氰基-1,4,5,8,9,12-六氮杂三亚苯(HAT-CN);或环丙烷衍生物,如4,4',4”-((1E,1'E,1”E)-环丙烷-1,2,3-三亚甲基三(氰基甲酰亚基))三(2,3,5,6-四氟苄基);或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钨和氧化钼,但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空穴注入层中,所使用的空穴传输材料与P型掺杂材料的比例为99:1-95:5,优选为99:1-97:3,基于质量计。
本发明的空穴注入层的厚度可以是5-100nm、优选是5-50nm且更优选是5-20nm,但厚度不限于这一范围。
本发明的空穴传输层的厚度可以是5-200nm、优选是10-150nm且更优选是20-100nm,但厚度不限于这一范围。
本发明电子阻挡层的厚度可为1-20nm、优选为5-10nm,但厚度不限于这一范围。
在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阻挡层之后,在电子阻挡层之上形成相应的发光层。
发光层可以包含主体材料和掺杂材料,所述主体材料可使用本领域常见的绿光主体材料,掺杂材料使用本发明通式(1)所示的含硼有机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发光层中,所使用的主体材料与掺杂材料的比例为99:1-70:30,优选为99:1-85:15且更优选为97:3-87:13,基于质量计。
可以调节发光层的厚度以优化发光效率和驱动电压。优选的厚度范围是5nm至50nm,进一步优选10-50nm、更优选是15-30nm,但厚度不限于这一范围。
在本发明中,电子传输区域可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设置在发光层之上的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但不限于此。
空穴阻挡层为阻挡从阳极注入的空穴穿过发光层而进入阴极,由此延长器件的寿命并提高器件的效能的层。本发明的空穴阻挡层可设置在发光层之上。作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空穴阻挡层材料,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具有空穴阻挡作用的化合物,例如,浴铜灵(称为BCP)等菲咯啉衍生物、铝(III)双(2-甲基-8-喹啉)-4-苯基酚盐(BAlq)等羟基喹啉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各种稀土类络合物、噁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三嗪衍生物、9,9'-(5-(6-([1,1'-联苯]-4-基)-2-苯基嘧啶-4-基)-1,3-亚苯基)双(9H-咔唑)(CAS号:1345338-69-3)等嘧啶衍生物等。本发明的空穴阻挡层的厚度可为2-200nm、优选为5-150nm且更优选为10-100nm,但厚度不限于这一范围。
电子传输层可设置在发光层或(若存在的话)空穴阻挡层之上。电子传输层材料是一种容易接收阴极的电子并将接收的电子转移至发光层的材料。优选具有高的电子迁移率的材料。作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传输层,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传输层材料,例如,以Alq3、BAlq和Liq为代表的羟基喹啉衍生物的金属络合物、各种稀土金属络合物、三唑衍生物、2,4-双(9,9-二甲基-9H-芴-2-基)-6-(萘-2-基)-1,3,5-三嗪(CAS号:1459162-51-6)等三嗪衍生物、2-(4-(9,10-二(萘-2-基)蒽-2-基)苯基)-1-苯基-1H-苯并[d]咪唑(CAS号:561064-11-7,俗称LG201)等咪唑衍生物、噁二唑衍生物、噻二唑衍生物、碳化二亚胺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菲咯啉衍生物、硅基化合物衍生物等。本发明的电子传输层的厚度可以为10-80nm、优选为20-60nm且更优选为25-45nm,但厚度不限于这一范围。
电子注入层可设置在电子传输层之上。电子注入层材料通常是优选具有低功函数的材料,使得电子容易地注入有机功能材料层中。作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注入层材料,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公知的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子注入层材料,例如,锂;锂盐,如8-羟基喹啉锂、氟化锂、碳酸锂或叠氮化锂;或铯盐,氟化铯、碳酸铯或叠氮化铯。本发明的电子注入层的厚度可以是0.1-5nm、优选为0.5-3nm且更优选为0.8-1.5nm,但厚度不限于这一范围。
第二电极可设置在电子传输区域之上。第二电极可以是阴极。第二电极可以是透射电极、半透射电极或者反射电极。当第二电极是透射电极时,第二电极可以包括例如Li、Yb、Ca、LiF/Ca、LiF/Al、Al、Mg、BaF、Ba、Ag或者其化合物或混合物;当第二电极是半透射电极或者反射电极时,第二电极可包括Ag、Mg、Yb、Al、Pt、Pd、Au、Ni、Nd、Ir、Cr、Li、Ca、LiF/Ca、LiF/Al、Mo、Ti或者其化合物或混合物,但不限于此。阴极的厚度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通常为10-50nm,优选为15-20nm。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还可包括封装结构。封装结构可为防止外界物质例如湿气和氧气进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机层的保护结构。封装结构可为例如罐,如玻璃罐或金属罐;或覆盖有机层整个表面的薄膜。
制备本发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方法,其包括在基板上相继层压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有机膜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以及任选地覆盖层。关于此点,可使用真空沉积、真空蒸镀、旋涂、浇铸、LB法、喷墨印刷、激光印刷或LITI等方法,但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真空蒸镀法来形成所述各个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常规选择真空蒸镀法中的各个工艺条件。
本发明合成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原料均可从市场购得或者通过本领域常规的制备方法制得;
实施例1化合物2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81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191
中间体I1的制备:
向三口瓶中依次加入原料A1(50.0mmol),加入500mL无水四氢呋喃,并使用氮气保护,使用低温槽冷却至-78℃,缓慢滴加1.6M的叔丁基锂的正己烷溶液32mL,-78℃下搅拌2小时,继续加入原料A2(52mmol),保持-78℃继续搅拌6小时,缓慢恢复至室温后搅拌10小时。反应结束后加入10mL乙醇淬灭反应。浓缩反应液并通过硅胶柱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1展开剂提纯,获得中间体I1,收率为80.2%。LC-MS:测定值:256.01([M+H]+),理论值:255.16。
中间体I2的制备:
向三口瓶中依次加入原料A4(10mmol),加入50mL无水DMF,并使用氮气保护,冰水浴条件下分批加入矿物油包裹(65%)的NaH(净含量12mmol),混合物搅拌0.5小时,缓慢滴加溶解在10mL无水D MF中的原料A3溶液。反应结束后加入100mL水淬灭反应,并过滤析出的大量白色沉淀。沉淀收集并用二氯甲烷溶液溶解,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浓缩反应液并通过硅胶柱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00:1展开剂提纯,获得中间体I2,收率为75.5%。LC-MS:测定值:468.18([M+H]+),理论值:467.10。
中间体I3的制备:
向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I2(10.0mmol)、中间体I1(10.0mmol)、Pd(PPh3)4催化剂0.1mmol、四氢呋喃:水=10:1混合溶液、碳酸钾(20mmol),随后氮气保护,在80℃下搅拌6小时,冷却后分液分离并收集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随后过滤、浓缩,并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1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中间体I3,收率为92.5%。LC-MS:测定值:517.56([M+H]+),理论值:516.25。
化合物2的制备:
在低温茄形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I3(5.0mmol)、叔丁基苯(50mL),降温至-78℃,缓慢加入叔丁基锂(5.5mmol)的正己烷溶液,随后搅拌并升至室温,随后在60℃下,负压除去正已烷;随后接入氮气保护,反应2小时后在-42℃条件下加入BBr3(6.0mmol),保持温度搅拌2小时,缓慢恢复至室温,在室温条件下搅拌10小时后,在冰水浴条件下加入DIPEA(N,N-二异丙基乙胺)(10mmol)后加热至120℃下回流36小时,反应冷却至室温,用硅藻土过滤溶液,收集有机相并减压蒸馏除去高沸点溶剂,使用二氯甲烷溶解,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浓缩有机相并通过硅胶柱提纯,使用甲苯作为展开剂得到化合物2,收率为52.2%。LC-MS:测定值:491.27([M+H]+),理论值:490.26。
实施例2化合物12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01
中间体I4的制备:
向两口瓶中依次加入原料A4(10.0mmol)、原料A5(10.0mmol)、Pd2(dba)3催化剂0.1mmol、叔丁醇钾(20mmol)、三叔丁基膦0.3mmol、甲苯50mL,随后氮气保护,在110℃下回流搅拌6小时,冷却后过滤并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50:1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中间体I3,收率为75.2%。LC-MS:测定值:454.09([M+H]+),理论值:453.05。
中间体I5的制备参考中间体I3。LC-MS:测定值:503.18([M+H]+),理论值:502.20。
化合物12的制备参考化合物2;LC-MS:测定值:477.32([M+H]+),理论值:476.22。
实施例3化合物18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02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11
中间体I6的制备方法参考中间体I2;LC-MS:测定值:430.26([M+H]+),理论值:429.28。
中间体I7的制备方法参考中间体I3;LC-MS:测定值:221.08([M+H]+),理论值:220.12。
中间体I8的制备:
向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I7(10.0mmol)、原料A8(12.0mmol)、Pd(OAc)2催化剂0.5mmol、无水DMF50 mL,随后氮气保护,在室温条件下搅拌24小时,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0:1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中间体I8,收率为40.2%。LC-MS:测定值:221.10([M+H]+),理论值:220.12。
中间体I9的制备方法参考中间体I6;LC-MS:测定值:628.40([M+H]+),理论值:627.38。
化合物18的制备:
向单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I9(1mmol)、叔丁基苯(30mL),氮气保护下加入BI3(2.0mmol)的叔丁基苯溶液,在180℃下回流48小时。降温,直接旋干,后加入缓冲溶液,加入乙酸乙酯萃取(300mL),用饱和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有机相并通过硅胶柱提纯,采用甲苯作为展开剂,收率为32.1%。LC-MS:测定值:636.44([M+H]+),理论值:635.36。
实施例4化合物41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12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21
中间体I10的制备:
向单口瓶中依次加入NBS(10.0mmol)、AlCl3(10.0mmol)、50mL二氯甲烷在室温条件下搅拌3小时,并通过氮气保护,随后冷却反应液至-42℃,加入原料A1(15mmol)反应4小时,恢复室温后继续搅拌24小时,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0:1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中间体I10,收率为61.5%。LC-MS:测定值:207.89([M+H]+),理论值:206.99。
中间体I11的制备:
向单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I10(10.0mmol)、醋酸钯(0.5mmol)、叔丁醇钠(20mmol)、50mL 1,4-二氧六环、原料A9(15mmol),加热回流10小时,并通过氮气保护,随后过滤反应,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中间体I11,收率为85.5%。LC-MS:测定值:256.19([M+H]+),理论值:255.16。
中间体I12的制备参考中间体I5。LC-MS:测定值:503.18([M+H]+),理论值:502.20。
中间体I13的制备参考化合物12。LC-MS:测定值:477.21([M+H]+),理论值:476.22。
中间体I14的制备:
向单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I13(10.0mmol)、原料A9(15mmol)、[Ir(COD)(OCH3)]2(0.06mmol)、50mL四氢呋喃,室温反应10小时,并通过氮气保护,随后过滤反应,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中间体I14,收率为92.1%。该反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参考DOI:10.31635/ccschem.021.202101033)。LC-MS:测定值:603.20([M+H]+),理论值:602.31。
化合物41的制备:
向两口瓶中依次加入中间体I14(10.0mmol)、原料A10(10.0mmol)、Pd(PPh3)4催化剂0.1mmol、50mL四氢呋喃:水=10:1混合溶液、碳酸钾(20mmol),随后氮气保护,在80℃下搅拌6小时,冷却后分液并收集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并过滤并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0:1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化合物41,收率为95.2%。LC-MS:测定值:708.41([M+H]+),理论值:707.30。
实施例5化合物43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22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31
中间体I15的制备。
向两口瓶中依次加入原料A11(10.0mmol)、中间体I10(10.0mmol)、Pd2(dba)3催化剂0.1mmol、叔丁醇钾(20mmol)、三叔丁基膦0.3mmol、100mL甲苯,随后氮气保护,在120℃下回流搅拌6小时,冷却后过滤并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得到中间体I15,收率为82.1%。LC-MS:测定值:221.15([M+H]+),理论值:220.12。
中间体I16的制备参考中间体I4。LC-MS:测定值:608.25([M+H]+),理论值:607.29。
中间体I17的制备参考化合物12。LC-MS:测定值:582.33([M+H]+),理论值:581.32。
中间体I18的制备参考化合物I14。LC-MS:测定值:708.35([M+H]+),理论值:707.40。
化合物43的制备参考化合物41。LC-MS:测定值:813.46([M+H]+),理论值:812.40。
实施例6化合物49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32
中间体I19的制备参考中间体I16。LC-MS:测定值:606.25([M+H]+),理论值:605.28。
中间体I20的制备化合物12。LC-MS:测定值:580.33([M+H]+),理论值:579.30。
中间体I21的制备参考中间体I14。LC-MS:测定值:706.38([M+H]+),理论值:705.39。
化合物49的制备参考化合物41。LC-MS:测定值:811.39([M+H]+),理论值:810.38。
实施例7化合物64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41
化合物64的制备参考化合物49的合成。LC-MS:测定值:784.35([M+H]+),理论值:783.33。
实施例8化合物65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42
化合物65的制备参考化合物49的合成。LC-MS:测定值:889.48([M+H]+),理论值:888.43。
实施例9化合物115的合成: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43
中间体I22的制备:
向单口瓶中依次加入原料A6(10.0mmol)、原料A13(10.0mmol)、碳酸铯(12.0mmol)、NMP100 mL,使用氮气保护,在160℃下封管搅拌反应14小时,冷却后过滤并浓缩有机相,通过硅胶柱以石油醚为展开剂分离化合物,展开剂为石油醚,得到中间体I22,收率为66.8%。LC-MS:测定值:301.25([M+H]+),理论值:300.19。
中间体I23的制备参考中间体I9。LC-MS:测定值:499.25([M+H]+),理论值:498.28。
化合物115的制备参考化合物18,采用纯石油醚柱层析分离,粗产物通过升华提纯,收率为10%。LC-MS:测定值:507.35([M+H]+),理论值:506.27。
实施例10化合物116的合成:
化合物116的制备参考化合物115,采用石油醚柱层析分离,化合物116相比化合物115产率更高,二者极性有一定差异,粗产物继续通过梯度升华分离,最终得到化合物116的收率为18%。LC-MS:测定值:507.12([M+H]+),理论值506.26。
各实施例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如表1所示
表1
化合物 结构表征
2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34</sub>H<sub>32</sub>B<sub>2</sub>N<sub>2</sub>)理论值:C,83.30;H,6.58;N,5.71。测试值:C,83.27;H,6.52;N,5.70。]]>
12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32</sub>H<sub>26</sub>B<sub>2</sub>N<sub>2</sub>O)理论值:C,80.71;H,5.50;N,5.88;测试值:C,80.73;H,5.48;N,5.91。]]>
18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44</sub>H<sub>43</sub>B<sub>2</sub>N<sub>3</sub>)理论值:C,83.16;H,6.82;N,6.61;测试值:C,83.11;H,6.86;N,6.65。]]>
41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47</sub>H<sub>35</sub>B<sub>2</sub>N<sub>5</sub>O)理论值:C,79.80;H,4.99;N,9.90;测试值:C,79.82;H,4.97;N,9.95。]]>
43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55</sub>H<sub>46</sub>B<sub>2</sub>N<sub>6</sub>)理论值:C,81.29;H,5.71;N,10.34;测试值:C,81.26;H,5.72;N,10.36。]]>
49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55</sub>H<sub>44</sub>B<sub>2</sub>N<sub>6</sub>)理论值:C,81.49;H,5.47;N,10.37;测试值:C,81.50;H,5.49;N,10.34。]]>
64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53</sub>H<sub>39</sub>B<sub>2</sub>N<sub>5</sub>O)理论值:C,81.24;H,5.02;N,8.94;测试值:C,81.21;H,5.01;N,8.92。]]>
65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61</sub>H<sub>50</sub>B<sub>2</sub>N<sub>6</sub>)理论值:C,82.44;H,5.67;N,9.46;测试值:C,82.42;H,5.69;N,9.43。]]>
115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34</sub>H<sub>32</sub>B<sub>2</sub>N<sub>2</sub>O)理论值:C,80.66;H,6.37;N,5.53;测试值:C,80.64;H,6.34;N,5.55。]]>
116 <![CDATA[元素分析结构(C<sub>34</sub>H<sub>32</sub>B<sub>2</sub>N<sub>2</sub>O)理论值:C,80.66;H,6.37;N,5.53;测试值:C,80.65;H,6.39;N,5.51。]]>
本发明化合物在发光器件中使用,可以作为发光层掺杂材料使用。对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制备的化合物进行物化性质的测试,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51
注:玻璃化转变温度Tg由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德国耐驰公司DSC204F1示差扫描量热仪)测定,升温速率10℃/min;热失重温度Td是在氮气气氛中失重1%的温度,在日本岛津公司的TGA-50H热重分析仪上进行测定,氮气流量为20mL/min;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是由电离能量测试系统(IPS-3)测试,测试为氮气环境;Eg通过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型号:TU-1901)进行测试,LUMO=HOMO+Eg;PLQY(荧光量子产率)和FWHM(半峰宽)在薄膜状态下由Horiba的Fluorolog-3系列荧光光谱仪测试得到。
由上表数据可知,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解温度。作为发光层掺杂材料使用,能够抑制材料的结晶和膜相分离;同时也能抑制材料在高亮度下的分解,提升器件工作寿命。另外,本申请化合物具有较浅的HOMO能级,作为掺杂材料掺杂于主体材料中,有利于抑制载流子陷阱的产生,提高主客体能量传递效率,从而提升器件发光效率。
本发明化合物作为掺杂材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材料的荧光量子效率均大于85%;同时,材料的光谱FWHM较窄,能够有效提升器件色域,提升器件的发光效率;最后,材料的蒸镀分解温度较高,能够抑制材料的蒸镀分解,有效提高器件寿命。
以下通过器件实施例1-10和器件比较例1详细说明本发明合成的OLED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效果。本发明器件实施例2-10以及器件比较例1与器件实施例1相比器件的制作工艺完全相同,并且所采用了相同的基板材料和电极材料,电极材料的膜厚也保持一致,所不同的是对器件中的发光层材料做了更换。各器件实施例的层结构和测试结果分别如表3所示。
器件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透明基板层1为透明PI膜,对ITO阳极层2(膜厚为150nm)进行洗涤,即依次进行清洗剂(Semiclean M-L20)洗涤、纯水洗涤、干燥,再进行紫外线-臭氧洗涤以清除透明ITO表面的有机残留物。在进行了上述洗涤之后的ITO阳极层2上,利用真空蒸镀装置,蒸镀膜厚为10nm的HT-1和HI-1作为空穴注入层3,HT-1和HI-1的质量比为97:3。接着蒸镀60nm厚度的HT-1作为空穴传输层4。随后蒸镀30nm厚度的EB-1作为电子阻挡层5。上述电子阻挡材料蒸镀结束后,制作OLED发光器件的发光层6,使用CBP作为第一主体材料,DMAC-BP作为第二主体材料,化合物2作为掺杂材料,CBP、第二主体材料和化合物2质量比为67:30:3,发光层膜厚为30nm。在上述发光层6之后,继续真空蒸镀HB-1,膜厚为5nm,此层为空穴阻挡层7。在上述空穴阻挡层7之后,继续真空蒸镀ET-1和Liq,ET-1和Liq质量比为1:1,膜厚为30nm,此层为电子传输层8。在电子传输层8上,通过真空蒸镀装置,制作膜厚为1nm的LiF层,此层为电子注入层9。在电子注入层9上,通过真空蒸镀装置,制作膜厚为80nm的Mg:Ag电极层,Mg、Ag质量比为1:9,此层为阴极层10使用。
相关材料的分子结构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61
如上所述地完成OLED发光器件后,用公知的驱动电路将阳极和阴极连接起来,测量器件的电流效率和器件的寿命。用同样的方法制备的器件实施例和比较例如表3所示;所得器件的电流效率和LT95寿命的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71
表4
Figure BDA0003388414440000272
注:电压、电流效率、发光峰使用IVL(电流-电压-亮度)测试系统(苏州弗士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寿命测试系统为日本系统技研公司EAS-62C型OLED器件寿命测试仪;LT95指的是器件亮度衰减到95%所用时间;所有数据均在10mA/cm2下测试。
由表4的器件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与器件比较例1相比,本发明的有机发光器件的实施例1-10的电流效率、器件寿命均相对于已知材料的OLED器件获得较大的提升。
综上,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11
X1、X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单键、-O-、-S-、-Se-、-Si(R1)2-、-C(R1)2-、-N(R1)-中的一种,X1、X2相同或不同;m表示为0或1;
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通式(2)所示结构中的一种,且A1-A3中至少有一个表示为通式(2)所示结构;通式(1)中的B原子与A1、A2通过C-B键相连;
Z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C-R2
R1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氚、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R2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氚、卤素原子、氰基、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C6-30芳基或C3-30杂芳基取代的氨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用于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卤素原子、氘原子、氰基、C1-10烷基、C1-10的烷氧基、C3-20环烷基、C6-30芳基、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X1中的R1还可以与A1通过C-C键形成C6-30的芳基或C3-30杂芳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结构如通式(3)~通式(5)中的任一种所示: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12
Z、X1-X2、m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中的限定;
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C6-30的芳基、C3-30杂芳基、通式(2)所示结构中的一种;
Y1、Y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B或N,且Y1与Y2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3-1)-通式(5-1)中任一种所示: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21
Z、X2、m、R1、R2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中的限定;
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C3-30杂芳基或通式(2)所示结构中的一种;B原子与A1、A2通过C-B键相连;
Y1、Y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B或N,且Y1与Y2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6-1)-通式(6-6)中任一种所示: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22
通式(6-1)-通式(6-6)中,所述X0表示为单键、-O-、-S-、-C(R1)2-、-N(R1)-中的一种;
R1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H、氘原子、氚、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R3表示为H、氘原子、氚、C1-10的烷基或硅烷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3-30杂芳基中的一种;
Z、X2、m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中的限定;
Y1、Y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B或N,且Y1与Y2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A1、A2、A3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如下环结构中的一种: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表示为如下结构中的任一种: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32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每次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氢、氘、氚、甲基、氘代甲基、氚代甲基、乙基、氘代乙基、氚代乙基、异丙基、氘代异丙基、氚代异丙基、叔丁基、氘代叔丁基、氚代叔丁基、氘代环戊基、氚代环戊基、环戊基、苯基、氘代苯基、氚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氚代二联苯基、氘代三联苯基、氚代三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9,9-二苯基芴基、螺芴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氘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氘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苯基、氚代叔丁基取代的苯基、氚代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氚代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或者氚代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
所述A1-A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苯基、氘代苯基、二联苯基、氘代二联苯基、三联苯基、二苯醚基、甲基取代的二苯醚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苯基取代的吡啶基、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9,9-二甲基芴基、氨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甲基取代的苯基、乙基取代的苯基、异丙基取代的苯基、叔丁基取代的苯基、甲基取代的二联苯基、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异丙基取代的二联苯基、叔丁基取代的二联苯基、氧杂蒽酮基中的一种;
用于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氘原子、氯原子、氟原子、-CF3、金刚烷基、氰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戊基、叔丁基、丁基、甲氧基、苯基、二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哒嗪基、苯并恶唑基、苯并噻唑基、喹喔啉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呋喃基、噻吩基、吲哚基、吡咯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9,9-二甲基芴基、螺芴基、咔唑基、N-苯基咔唑基、咔唑啉基、氮杂菲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化合物的具体结构式为以下结构中的任一种: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33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4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5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6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7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8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09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10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11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121
Figure FDA0003388414430000131
9.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包含阴极、阳极和功能层,所述功能层位于阴极和阳极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中包含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器件,所述功能层包含发光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的掺杂材料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优选地,所述发光层包含第一主体材料、第二主体材料和掺杂材料,所述第一主体材料和第二主体材料中至少有一个为TADF材料,所述掺杂材料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
CN202111462177.XA 2021-09-30 2021-12-02 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158945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52634 2021-09-30
CN202111165263 2021-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94532A true CN115894532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84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2177.XA Pending CN115894532A (zh) 2021-09-30 2021-12-02 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945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48630A (zh) * 2023-06-05 2023-10-27 宇瑞(上海)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组合物及包含所述组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48630A (zh) * 2023-06-05 2023-10-27 宇瑞(上海)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组合物及包含所述组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
CN116948630B (zh) * 2023-06-05 2024-04-16 宇瑞(上海)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组合物及包含所述组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385922B (zh) 一种氮杂二苯并呋喃修饰的三嗪类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5894532A (zh) 一种含b-n杂并环结构的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4805318B (zh) 一种以三嗪衍生物为核心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5368343A (zh) 一种以吡啶衍生物为核心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5368390A (zh) 一种作为oled掺杂材料的单硼有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5368348A (zh) 一种以氰基吡啶为核心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4315879A (zh) 一种双硼稠环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4853765A (zh) 一种由咔唑稠环修饰的三嗪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4249739A (zh) 一种含有氧杂蒽酮的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6903644B (zh) 一种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3594375B (zh) 一种绿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6284070A (zh) 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5368391A (zh) 一种作为oled掺杂材料的含硼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5141218A (zh) 一种作为oled掺杂材料的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7683055A (zh) 一种含有二苯基取代萘并吡咯结构的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7777170A (zh) 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8027074A (zh) 一种含吲哚咔唑并环的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8084949A (zh) 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7024454A (zh) 一种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8027073A (zh) 一种共振型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18084952A (zh) 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7659062A (zh) 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7800994A (zh) 一种含咔唑并芴结构的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6693561A (zh) 一种含硼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6354991A (zh) 一种含硼杂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的有机发光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