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92671A -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 Google Patents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92671A
CN115892671A CN202310029196.6A CN202310029196A CN115892671A CN 115892671 A CN115892671 A CN 115892671A CN 202310029196 A CN202310029196 A CN 202310029196A CN 115892671 A CN115892671 A CN 115892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folding
fold
length
pack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291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92671B (zh
Inventor
梁奕昆
周东呈
林凯俊
傅秋佳
董玉杰
邓志吉
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2919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926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92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92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92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92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薄膜包装内衬包括底板及固设于底板的薄膜,底板包括承载部及第一折叠部,承载部具有相对背离的第一面及第二面,薄膜能够与承载部的第一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在展开状态下,薄膜的长度不大于底板的长度,薄膜覆盖至少部分第一折叠部以及至少部分承载部;在第一包装状态下,第一折叠部以及薄膜折叠至第二面,且第一折叠部的折叠长度与薄膜的折叠长度相同;在第二包装状态下,第一折叠部以及薄膜折叠至第二面,且第一折叠部折叠成一个或多个相连的“V”字形。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生产成本低,既能够包装低矮产品,又能够包装较高的产品,通用性好。

Description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内衬结构通常包括底板和薄膜,其包装方式为将产品放置于底板之上,通过粘于底板上的薄膜将产品紧缚于底板之上,并形成完整包装结构。
传统的内衬结构中,产品的尺寸大小受限于薄膜的原始长短及伸缩性,只能包装低矮的产品。如果想要实现较高产品的包装,需要将长度大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然而,普通的内衬贴膜工艺仅能够将长度小于等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若想将长度大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需要使用特殊的贴膜设备生产,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包括底板及固设于所述底板的薄膜,所述底板包括承载部及第一折叠部,所述承载部具有相对背离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折叠部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所述薄膜能够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第一面之间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能够通过折叠在展开状态、第一包装状态以及第二包装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薄膜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所述薄膜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折叠部以及至少部分所述承载部;
在所述第一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以及所述薄膜折叠至所述第二面,且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折叠长度与所述薄膜的折叠长度相同;
在所述第二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以及所述薄膜折叠至所述第二面,且所述第一折叠部折叠成一个或多个相连的“V”字形,以使更长的所述薄膜与所述承载部相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承载部的两侧,所述薄膜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且均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具有第三包装状态,在所述第三包装状态下,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以及对应的所述薄膜均折叠至所述第二面,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折叠长度与所述薄膜折叠的折叠长度相同,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折叠长度大于所述薄膜的折叠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两组第一插舌,两组所述第一插舌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且均位于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的一侧;所述承载部或所述第一折叠部上对应地开设有两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舌能够插入并固定在同一组的所述第一插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第一插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插槽对应于同一个所述第一插舌,所述第一插舌能够插入任意一个同一组的所述第一插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折叠至所述第二面的长度大于所述薄膜折叠至所述第二面的长度时,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截面呈“W”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部折叠至第二面的长度与所述薄膜折叠至所述第二面的长度相同时,所述第一折叠部的截面呈三角形、矩形、V字形或者凹字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还包括两组支撑部及四组第二折叠部,两组支撑部分别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未设置所述第一折叠部的两侧,其中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一组所述支撑部的两侧,另外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另一组所述支撑部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折叠部上设有第二插舌,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舌能够插入所述第二插槽中。
一种薄膜包装组件,包括包装盒、薄膜包装内衬及产品,所述产品置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的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及所述产品均置于所述包装盒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薄膜的长度不大于底板的长度,便于将薄膜固定在底板上,生产成本低。并且该薄膜包装内衬的第一折叠部能够通过结构折叠的方式而非覆膜工艺的方式巧妙地将部分长度的薄膜转移至与承载部对应,使得承载部与薄膜之间的容置空间增大,进而使薄膜包装内衬既能够包装低矮产品又能够包装高度较高的产品,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在第一包装状态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薄膜包装内衬折叠至第一包装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在第二包装状态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薄膜包装内衬折叠至第二包装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
图9a-图9o为本申请中薄膜包装内衬折叠至第二包装状态下紧固产品的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薄膜包装内衬;101、容置空间;10、底板;11、承载部;111、第一面;112、第二面;12、第一折叠部;20、薄膜;30、第一插舌;40、第一插槽;50、支撑部;60、第二折叠部;70、第二插舌;80、第二插槽;90、折痕;20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传统的包装方式中,一般将产品放置于底板之上,通过粘于底板上的薄膜将产品紧缚于底板之上,并形成完整包装结构。传统的内衬结构中,产品的尺寸大小受限于薄膜的原始长短及伸缩性,只能包装低矮的产品。如果想要实现较高产品的包装,需要将长度大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然而,普通的内衬贴膜工艺仅能够将长度小于等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若想将长度大于底板的薄膜粘贴在底板上,需要使用特殊的贴膜设备生产,生产成本高。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薄膜包装内衬100,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用于产品200包装领域。产品200包括但不限于电子产品、玩具、食品等。
薄膜包装内衬100一般包括底板10及固设于底板10的薄膜20;优选的,薄膜20相对的两端分别固连于底板10相对的两侧,固连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底板10优选为纸板,纸板成本低廉、便于折叠,且折叠后具有相对较高的支撑力和缓冲力,因此使用纸板对产品200进行包装性价比较优异。可以理解,薄膜20一般为透明塑料薄片,具有一定的柔性、延展性和伸缩性能,其具体材质可根据需求选择,在本申请中不作限制,只要不影响对产品200的包装即可。
参见图1至图9a-图9o,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薄膜2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100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100在第一包装状态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薄膜包装内衬折叠至第一包装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图7为图1中薄膜包装内衬100在第二包装状态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薄膜包装内衬100折叠至第二包装状态下的原理示意图;图9a-图9o为本申请中薄膜包装内衬100折叠至第二包装状态下紧固产品200的过程示意图。
进一步的,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的底板10包括承载部11及第一折叠部12,承载部11具有相对背离的第一面111及第二面112,第一折叠部12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承载部11,薄膜20能够与承载部11的第一面11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01;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通过折叠在展开状态、第一包装状态以及第二包装状态之间切换;
在展开状态下,薄膜20的长度不大于底板10的长度,薄膜20覆盖至少部分第一折叠部12以及至少部分承载部11(可参见图4);
在第一包装状态下,第一折叠部12以及薄膜20折叠至第二面112,且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与薄膜20的折叠长度相同(可参见图5);
在第二包装状态下,第一折叠部12以及薄膜20折叠至第二面112,且第一折叠部12折叠成一个或多个相连的“V”字形,以使更长的薄膜20与承载部11相对应(可参见图7)。
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薄膜20的长度不大于底板10的长度,便于将薄膜20固定在底板10上,生产成本低。并且该薄膜包装内衬100的第一折叠部12能够通过结构折叠的方式而非覆膜工艺的方式巧妙地将部分长度的薄膜20转移至与承载部11对应,使得承载部11与薄膜20之间的容置空间101增大,进而使薄膜包装内衬100既能够包装低矮产品200又能够包装高度较高的产品200,通用性好。可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在薄膜20与底板10为1:1等长粘贴的情况下实现薄膜20的加长,因此能够突破定制粘贴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具有较优的生产性,综合效益高。
需要说明的是,薄膜20的折叠长度是指,当第一折叠部12向第二面112折叠时,薄膜20跟随第一折叠部12转移至第二面112的长度。由于薄膜20是柔性的,薄膜20可能没有明显的折痕。例如,薄膜20的折叠长度可以是薄膜20在第一折叠部12折叠过程中被带动折叠至承载部11第二面112的薄膜长度以及第一折叠部12折叠产生的厚度带动薄膜20弯折的薄膜长度。
请再次参见图5及图6,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通过改变折叠方式具有的第一包装状态的包装原理为:
将产品200放置在承载部11的第一面111与薄膜20之间,第一折叠部12与薄膜20一起向承载部11的第二面112折叠,并且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即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记为L1,L1的长度参见图6中A至A’的长度)与薄膜20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即薄膜20的折叠长度,记为L1’,L1’的长度参见图6中B至B’的长度)相同,薄膜20张紧并将产品200固定在承载部11与薄膜20之间。在第一包装状态下,容置空间101的大小通过薄膜20的伸缩性决定,因此第一包装状态适合包装低矮产品200。
请再次参见图7及图8,本发明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通过改变折叠方式具有的第二包装状态的包装原理为:
将产品200放置在承载部11的第一面111与薄膜20之间,第一折叠部12与薄膜20一起向承载部11的第二面112折叠,并且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即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记为L2,L2的长度参见图8中C至C’的长度)大于薄膜20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即薄膜20的折叠长度,记为L2’,L2’的长度参见图8中D至D’的长度),薄膜20张紧并将产品200固定在承载部11与薄膜20之间。在第二包装状态下,多余的薄膜20能够用来形成更大的容置空间101(多余的薄膜长度为L2-L2’),容置空间101的大小通过薄膜20的伸缩性以及多余的薄膜20的长度决定,能够包装较高的产品200。
请再次参见图1,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部12为两个,两个第一折叠部12分别连接于承载部11的两侧,薄膜20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第一折叠部12,且均固设于第一折叠部12相对远离承载部11的一端。如此设置,在第一包装状态,两个第一折叠部12能够在承载部11的两侧为薄膜20的张紧分别提供一个有力的撑拉点,使薄膜20张紧后能够牢靠的包装低矮产品200。在第二包装状态下,每个第一折叠部12都能够使承载部11处对应多出L2-L2’长度的薄膜20,以形成更大的容置空间101,包装更高的产品200。
此外,两个第一折叠部12折叠后相当于在承载部11的两侧成型了两个弹性缓冲结构,能够使得薄膜包装内衬100整体防护性能更加优异,对产品200全方位防护,适应性更强。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设置一个第一折叠部12,薄膜20的一侧固设于第一折叠部12,另一侧可通过其他连接结构支撑或者缓冲,该其他连接结构可以连接于承载部11,也可与承载部11分体设置,只要不影响对产品的包装固定即可。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11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产品200的长度和宽度,以使承载部11能够完全承托产品200的底部,保证产品200包装后的安全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部11的长度和宽度也可对应地与产品200的长度和宽度相等。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薄膜20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承载部11的宽度。以避免薄膜20多出承载部11宽度方向的部分对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产生阻碍,以及避免影响薄膜包装内衬100包装产品后的美观性。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薄膜20的宽度可以大于、等于或者小于所要包装的产品200的宽度,只要在包装完成后能够保证产品200在薄膜包装内衬100上的包装稳固性即可。
进一步的,第一折叠部12在未折叠状态下的形状优选为矩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实施例中,只要不影响薄膜20两端的固定以及产品200的包装,第一折叠部12在未折叠状态下,未连接承载部11和薄膜20的两侧的形状可进行适当变化,例如具有波浪形或者锯齿形的边缘等。
优选的,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具有第三包装状态,在第三包装状态下,两个第一折叠部12以及对应的薄膜20均折叠至第二面112,其中一个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与薄膜20折叠的折叠长度相同,另一个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大于薄膜20的折叠长度。如此设置,可仅通过一个第一折叠部12增加L2-L2’长度的薄膜20,相对增加薄膜20可包装的产品200的高度;换言之,薄膜包装内衬100设置有第一折叠部12的一侧具有加长效果,另一侧没有加长效果。可以理解,本发明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的第三包装状态的包装原理可相应参考上述第一包装状态和第二包装状态的包装原理,在此不再赘述。
请再次参见图9a至图9o,进一步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包括两组第一插舌30,两组第一插舌30分别固设于第一折叠部12,且均位于相对远离承载部11的一侧;承载部11或第一折叠部12上对应地开设有两组第一插槽40,第一插舌30能够插入并固定在同一组的第一插槽40中。如此设置,在薄膜20包装好产品200后,使用人员可通过第一插舌30和第一插槽40的插接将第一折叠部12及薄膜20固定在第一包装状态或者第二包装状态或者第三包装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插舌30和第一插槽40相互卡接需要在产品200装设至薄膜20形成的容置空间101后进行,如此能够有效将第一折叠部12和薄膜20保持折叠后的形状。
请再次参见图9a,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每组第一插槽40为多个,多个第一插槽40对应于同一个第一插舌30,第一插舌30能够插入任意一个同一组的第一插槽40中。如此设置,同一个薄膜包装内衬100可通过同一个插舌与不同位置的第一插槽40插接,来对应地将薄膜包装内衬100固定在第一包装状态、第二包装状态或者第三包装状态。换言之,第一插舌30与多个第一插槽40的配合能够对应将同一个薄膜包装内衬100上第一折叠部12固定在不同的形状,实现单个薄膜包装内衬100适配多种高度的产品200的包装。
可以理解,根据不同的包装需求,使用人员可以通过转换薄膜包装内衬100的包装状态来实现同一个薄膜包装内衬100包装不同高度产品200的需求;具体的,以设置有两个第一折叠部12的薄膜包装内衬100进行示例:
当不需要包装产品200的时候,可将该薄膜包装内衬100保持在展开状态,避免运输时其占用较多空间;
当需要包装较矮的产品200时,可将薄膜包装内衬100从展开状态转换至第一包装状态,将两个第一插舌30插入与第一包装状态对应的第一插槽40中;
当需要包装相对高一些的产品200时,可将薄膜包装内衬100从第一包装状态转换至第三包装状态,将其中一个第一插舌30插入与第一包装状态对应的第一插槽40中,另一个第一插舌30插入与第二包装状态对应的第一插槽40中;
当需要包装相对更高一些的产品200时,可将薄膜包装内衬100从第三包装状态转换至第二包装状态,将两个第一插舌30插入与第二包装状态对应的第一插槽40中。
可以理解,薄膜包装内衬100在展开状态、第一包装状态、第二包装状态和第三包装状态之间的切换并无顺序上的限制,使用人员可根据产品200高度(也即包装需求)自由转换薄膜包装内衬100的状态。
请再次参见图8,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大于薄膜20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时,第一折叠部12的截面呈“W”形。如此设置,当薄膜20跟随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后,使用人员可以通过拉紧的动作将位于“W”中间部分的薄膜20转移至承载部11第一面111对应处,以使容置空间101得以增大;换言之,在现有技术中,薄膜是1:1跟随底板平折至第二面的,因此薄膜被张紧的动作并不会使承载部第一面对应处的薄膜长度增加,而薄膜在兼具优异的紧固效果是无法具备很强的拉伸性的,因此现有技术中薄膜会受限于长度而无法包装高度较高的产品。而本申请中,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成“W”形的结构,不但能够在拉紧时转移部分薄膜20长度至承载部11,使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包装高度较高的产品200,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平折的方式,“W”形能够直接在薄膜包装内衬100底部增加一段较高的缓冲高度,大幅提高薄膜包装内衬100底部的缓冲性能,而平折仅能够在薄膜包装内衬100底部增加一层较低的缓冲厚度(也即仅能增加一段较低的缓冲高度),缓冲性能较差。且“W”形状还具备较强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更安全有效的保护产品200。
进一步的,使用人员可以通过调整截面为“W”形状的部分底板的两个V形槽的开口大小来调整薄膜20对应承载部11加长的长度,两个V形槽越窄,将有更多的薄膜20可转移至承载部11,实现容置空间101的进一步扩大,进而适配更高的产品200。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与薄膜20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相同时,第一折叠部12的截面呈三角形、矩形、V字形或者凹字形。换言之,在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与薄膜20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相同的条件下,优选的,第一折叠部12折叠后的截面具有折角,折角能够使第一折叠部12形成的缓冲结构具有一定的支撑力,提高薄膜包装内衬100放置时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提高第一折叠部12折叠后的抗挤压或者撞击能力,降低其受到撞击或者挤压时出现扁塌的风险或者程度,提高对产品200的保护能力。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折叠部12的截面也可呈U字形、波浪形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同一薄膜包装内衬100上不同的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的截面可以呈不同的形状;例如,承载部11一侧的第一折叠部12的截面呈三角形,另一侧的第一折叠部12的截面层V字形。
请再次参见图5及图6,示例性地,在展开状态下包装较矮的产品200时,薄膜20与承载部11之间会比较松弛,无法形成紧固结构,产品200易脱出容置空间101;此时,可将两个第一折叠部12向第二面112进行回字形(也即矩形)翻折,翻折后将第一插舌30插入对应的第一插槽40中,即可使薄膜20与底板10保持相对位置不变(也即第一包装状态),实现对高度较矮的产品200很好的紧固作用。
请再次参见图1及图9k,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包括两组支撑部50及四组第二折叠部60,两组支撑部50分别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承载部11未设置第一折叠部12的两侧,其中两组第二折叠部60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一组支撑部50的两侧,另外两组第二折叠部60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另一组支撑部50的两侧。如此设置,能够使承载部11的周侧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进一步保证产品200包装至薄膜包装内衬100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请再次参见图9i至图9o,示例性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50与第二折叠部60均向第一面111折叠转动,每个第二折叠部60分别向其所在侧的支撑部50折叠成凹字形,并与支撑部50形成口字形截面的方管状。折叠完成后,每个支撑部50上均具有两个方管状结构,能够有效增加薄膜包装内衬100周侧的缓冲性能,提高薄膜包装内衬100的防护性;换言之,在周侧受到撞击时,支撑部50能够承受硬冲击带来的较大能量,避免产品200受损。
可以理解,当薄膜包装内衬100只设置有一个第一折叠部12时,承载部11的另外三边均可以设置成支撑部50。
请再次参见图9m,进一步,优选的,支撑部50及第二折叠部60折叠至第一面111后的高度大于产品200的高度,如此能够使产品200背离承载部11的方向受到撞击时得到支撑部50和第二折叠部60的保护,避免产品200背离承载部11的一侧直接受到冲撞力而损伤。
请再次参见图9k至图9m,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折叠部60上设有第二插舌70,支撑部50上开设有第二插槽80,第二插舌70能够插入第二插槽80中。如此,使用人员能够通过第二插舌70和第二插槽80之间的插接配合固定第二折叠部60的形状。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舌30和第二插舌70的两侧均具有两个倾斜方向相反的导向斜面,能够便于两者分别插入第一插槽40和第二插槽80中,同时能够保证插接到位后不易脱出。
请再次参见图9b,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11、第一折叠部12、第一插舌30、支撑部50、第二折叠部60及第二插舌70均为一体成型的片状纸板。进一步的,纸板上相应的折叠处均预设有便于折叠的折痕9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承载部11、第一折叠部12、第一插舌30、支撑部50、第二折叠部60及第二插舌70也可分体成型后固连。
一种薄膜包装组件,包括包装盒(图未示)、薄膜包装内衬100及产品200,产品200置于薄膜包装内衬100的容置空间101中,薄膜包装内衬100及产品200均置于包装盒内。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组件能够适用于多种高度产品200的包装,使用方便,适用性广,经济效益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薄膜包装内衬100,薄膜20的长度不大于底板10的长度,便于将薄膜20固定在底板10上,生产成本低。并且该薄膜包装内衬100通过第一折叠部12不同的折叠方式,既能够包装低矮产品200,又能够包装较高的产品200,通用性好。在第二包装状态中,第一折叠部12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巧妙地将部分长度的薄膜20转移至与承载部11对应,使得容置空间101增大,以包装更高的产品2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0)及固设于所述底板(10)的薄膜(20),所述底板(10)包括承载部(11)及第一折叠部(12),所述承载部(11)具有相对背离的第一面(111)及第二面(112),所述第一折叠部(12)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11),所述薄膜(20)能够与所述承载部(11)的所述第一面(11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01);
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能够通过折叠在展开状态、第一包装状态以及第二包装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薄膜(20)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底板(10)的长度,所述薄膜(20)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折叠部(12)以及至少部分所述承载部(11);
在所述第一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12)以及所述薄膜(20)折叠至所述第二面(112),且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与所述薄膜(20)的折叠长度相同;
在所述第二包装状态下,所述第一折叠部(12)以及所述薄膜(20)折叠至所述第二面(112),且所述第一折叠部(12)折叠成一个或多个相连的“V”字形,以使更长的所述薄膜(20)与所述承载部(11)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分别连接于所述承载部(11)的两侧,所述薄膜(20)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且均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11)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具有第三包装状态,在所述第三包装状态下,两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以及对应的所述薄膜(20)均折叠至所述第二面(112),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与所述薄膜(20)折叠的折叠长度相同,另一个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折叠长度大于所述薄膜(20)的折叠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包括两组第一插舌(30),两组所述第一插舌(30)分别固设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且均位于相对远离所述承载部(11)的一侧;所述承载部(11)或所述第一折叠部(12)上对应地开设有两组第一插槽(40),所述第一插舌(30)能够插入并固定在同一组的所述第一插槽(40)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一插槽(40)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插槽(40)对应于同一个所述第一插舌(30),所述第一插舌(30)能够插入任意一个同一组的所述第一插槽(40)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所述第二面(112)的长度大于所述薄膜(20)折叠至所述第二面(112)的长度时,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截面呈“W”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部(12)折叠至第二面(112)的长度与所述薄膜(20)折叠至所述第二面(112)的长度相同时,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截面呈三角形、矩形、V字形或者凹字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还包括两组支撑部(50)及四组第二折叠部(60),两组支撑部(50)分别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承载部(11)未设置所述第一折叠部(12)的两侧,其中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60)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一组所述支撑部(50)的两侧,另外两组所述第二折叠部(60)可折叠转动地连接于另一组所述支撑部(50)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部(60)上设有第二插舌(70),所述支撑部(50)上开设有第二插槽(80),所述第二插舌(70)能够插入所述第二插槽(80)中。
10.一种薄膜包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装盒、薄膜包装内衬(100)及产品(200),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为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包装内衬(100),所述产品(200)置于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的所述容置空间(101)中,所述薄膜包装内衬(100)及所述产品(200)均置于所述包装盒内。
CN202310029196.6A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Active CN1158926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9196.6A CN115892671B (zh)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9196.6A CN115892671B (zh)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92671A true CN115892671A (zh) 2023-04-04
CN115892671B CN115892671B (zh) 2023-05-02

Family

ID=85744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29196.6A Active CN115892671B (zh) 2023-01-09 2023-01-09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926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19081A (zh) * 2023-04-19 2023-05-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光固化的薄膜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方法及设备
CN116119079A (zh) * 2023-04-19 2023-05-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热封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5418Y (zh) * 2003-06-23 2005-06-22 赵明伟 充气式包装袋体
US20060138018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Mcdonald John Suspension packaging system
CN205525412U (zh) * 2016-02-02 2016-08-31 龙利得包装印刷(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型包装盒
DE102017119295A1 (de) * 2017-08-23 2019-02-28 Iondesign Gmbh Transportbehälter für empfindliche Gegenstände
CN213800578U (zh) * 2020-08-17 2021-07-27 东莞市嘉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减震包装盒
CN113859703A (zh) * 2021-09-27 2021-12-31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音箱包装内衬及智能音箱包装盒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5418Y (zh) * 2003-06-23 2005-06-22 赵明伟 充气式包装袋体
US20060138018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Mcdonald John Suspension packaging system
CN205525412U (zh) * 2016-02-02 2016-08-31 龙利得包装印刷(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型包装盒
DE102017119295A1 (de) * 2017-08-23 2019-02-28 Iondesign Gmbh Transportbehälter für empfindliche Gegenstände
CN213800578U (zh) * 2020-08-17 2021-07-27 东莞市嘉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减震包装盒
CN113859703A (zh) * 2021-09-27 2021-12-31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音箱包装内衬及智能音箱包装盒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19081A (zh) * 2023-04-19 2023-05-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光固化的薄膜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方法及设备
CN116119079A (zh) * 2023-04-19 2023-05-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热封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方法及设备
CN116119081B (zh) * 2023-04-19 2023-07-18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光固化的薄膜包装的一体化生产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92671B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92671A (zh) 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US7086534B2 (en) Suspension and retention packaging 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same
US6158589A (en) Boxes with internal resilient elements
US5180060A (en) Inflatable, encapsulating packaging insert
US7882956B2 (en) Suspension packaging system
TW200838775A (en) Suspension package assembly
WO1999064317A1 (en) Box with an internal resilient element
JP7392891B2 (ja) 包装袋を用いた物品の収納方法
CN115709837B (zh) 薄膜包装盒
US11319134B2 (en) Product packaging system
US20050121348A1 (en) Package insert and stackable package for articles
CN210681472U (zh) 一种自带薄膜内衬的折叠后可紧固产品的包装盒
JP3574378B2 (ja) 包装用緩衝材及び包装体
CN219215745U (zh) 能形成盒体结构的内衬、薄膜包装及薄膜包装组件
CN219215747U (zh) 具有多种折叠结构的薄膜包装内衬及薄膜包装组件
CN213800578U (zh) 减震包装盒
CN219215743U (zh) 多使用状态且快速成型的内衬、薄膜包装及薄膜包装组件
CN116101593B (zh) 能形成下沉结构的内衬、薄膜包装及薄膜包装组件
CN214608576U (zh) 多腔体包装纸卡内衬
CN213324642U (zh) 包装卡纸
CN216888157U (zh) 一种气囊蛋托
CN115783458B (zh) 包装组件及包装盒
JP3230134U (ja) 保持材
CN214608893U (zh) 一种带缓冲结构的包装纸盒
CN208181734U (zh) 包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