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6342A -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6342A
CN115886342A CN202110952602.7A CN202110952602A CN115886342A CN 115886342 A CN115886342 A CN 115886342A CN 202110952602 A CN202110952602 A CN 202110952602A CN 115886342 A CN115886342 A CN 115886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electrode
generating device
generating article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526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建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5260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863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86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63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其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腔室内时至少部分定位于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腔室。以上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检测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构成的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进而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是否接收于腔室内。

Description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加热不燃烧烟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这些装置通常采用传感器例如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检测烟草产品是否接收于加热装置内,进而根据检测结果控制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二者的至少部分表面间隔位于所述腔室中,从而使得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的至少部分能够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或者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从所述腔室移除。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特性参数包括电容值。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特性参数包括电压值。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包括点电极、环电极、板电极或轨道型电极中的至少一种。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相同的类型。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约1×10-5Ωm~1×10-9Ωm之间的电阻率。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至少部分是裸露于所述腔室的。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表面形成有保护层,以阻止气溶胶冷凝液和/或源自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有机物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腐蚀。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是薄的。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是刚性的。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平行的。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基本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同的形状或尺寸。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1mm~约6mm之间的间隔距离。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大体是平面的或曲面的。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是正方形或矩形或弯曲或弓形或环形。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为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内,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气溶胶生成制品外。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包括:
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可独立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不同部分;所述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加热器上;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加热器上。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第一区域部分和第二区域部分;
所述第一区域部分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二区域部分的面积或导热系数。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加热器,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是结合于所述加热器上的。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是通过沉积、印刷、贴装或镶嵌于所述加热器上的涂层或薄层。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包括感受性金属或合金,并被配置为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器。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电极被构造至少部分于所述腔室内延伸;
所述第一电极内界定有沿该第一电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
加热元件,位于所述中空内;
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加热元件是沿所述中空的轴向延伸的螺旋形的电阻加热线圈。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阻加热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被构造成扁形。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包括:
加热器,至少部分于所述接收腔内延伸,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提取器,至少部分接收于所述腔室内,并被构造成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移动或从所述腔室移除的操作以提取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形成于所述提取器上。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
电触头,当所述提取器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与形成于所述提取器上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导通。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特性参数大于预设阈值时,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通过检测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形成的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时间,以获取所述电容值。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当检测的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小于预设阈值时,阻止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进行加热。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加热生成气溶胶;包括:
第一电极;
加热器,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器包括:
金属外壳,被配置为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内;所述金属外壳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
电阻发热元件,位于所述中空内;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加热器的金属外壳之间形成电容器;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金属外壳之间;
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加热生成气溶胶;包括:
提取器,可移动或移除地耦合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并被配置成能通过移动或移除的操作以提取接收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提取器上设有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
以上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检测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构成的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进而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是否接收于腔室内。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使用前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气雾生成装置后在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加热器各部分未装配前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是图4中电阻加热线圈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又一个实施例的电阻加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第二电极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气雾生成装置中提取器在提取位置的示意图;
图19是又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能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并对并气溶胶生成制品A进行加热,进而生成供抽吸的气溶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加热时从基质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能够加热之后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A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
进一步在实施中,气雾生成装置能检测气溶胶生成制品A是否有被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并控制工作。
在实施中,气雾生成装置通过检测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接收空间的介电常数的变化,进行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A是否有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接收空间内。具体:
通常气溶胶生成制品A包含有以上所述的固体基质,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和非离子极性醇溶剂(例如丙三醇、丙二醇等);这些固体基质以及水分和非离子极性醇溶剂均具有介电常数,例如大多数生物体的干物质(例如烟草等)的介电常数为2.2~4.0之间;同时理论上任何物质其含水量每增加1%,介电常数将增加大约0.8。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未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接收空间内时,接收空间是被空气填充基本具有空气的介电常数;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接收空间内时,接收空间具有为含有水分的生物体的干物质(烟草等)的介电常数;进而即可通过检测介电常数的变化即可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A是否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便于控制工作。
具体,图1和图2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A未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前、以及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后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腔室40,具有开口41,气溶胶生成制品A在使用中能通过开口41可移除地接收在腔室40内;
至少部分在腔室40内延伸的加热器30,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在腔室40内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进行加热,从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A释放多种挥发性化合物,且这些挥发性化合物仅通过加热处理来形成。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加热器30是电阻加热器;或者在一些实施中,加热器30是被磁场穿透而发热的感受器;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器30是通过辐射微波、红外线等进行加热的微波或红外等的发射器等。
进一步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中
电芯10,用于供电;
电路20,用于控制气雾生成装置的工作;电路20至少用于控制电芯10向加热器30提供功率。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2所示,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
第一电极51,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极51至少部分是形成于加热器30上的;
第二电极52,在该实施例中形成于腔室40的内壁上。
在一些实施中,以上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布置成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腔室40内时,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可形成电容器;当然,由位于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之间气溶胶生成制品A形成电容器的电介质。电介质性质可随位于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之间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厚度、或密度等量而变化;当然根据物理原理,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腔室40内时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形成电容器的电容值是相对更大的,至少是显著大于腔室40内未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时的电容值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和/或第二电极52的电极可以是点电极、环电极、板电极或轨道型电极。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可为相同类型的电极或不同类型的电极。优选地,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可为相同类型的电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和/或第二电极52可包括任何合适的材料;例如,第一电极51和/或第二电极52包括任何合适的导电材料。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合适的导电材料包含金属、合金或导电陶瓷等。在通常的实施中,导电材料指在20℃下具有小于约1×10-5Ωm,通常介于约1×10-5Ωm~1×10-9Ωm之间的电阻率。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和/或第二电极52的导电材料包含铜、金和银、铂中的至少一种。
在又一些更加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和/或第二电极52它们基本是裸露于腔室40的。则进一步地,在第一电极51和/或第二电极52的裸露表面上可通过沉积、喷涂、印刷等方式形成有保护层。则在实施中,通过保护层对于阻止气溶胶的冷凝液、以及源自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有机物的沉积或腐蚀是有利的。
基于以上,进一步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中,进而电路20通过检测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之间的介电常数即可确定腔室40内是否接收有气溶胶生成制品A。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中,电路20通过与介电常数具有相关性的电特性参数,确定腔室40内是否接收有气溶胶生成制品A。以上与介电常数相关的、并且可由电路20更容易获取的电特性参数,例如由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所形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值,或者是充满电时可更加便利的检测的电压值。
在一些通常的实施中,电路20通过检测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形成的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时间,进而获取由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所形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值。
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电路20包括有电感器,该电感器用与由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所形成的电容器组成LC振荡器;电路20通过基于在预定时间内LC振荡器输出的振荡频率确定以上电容值。
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基于电容值不同时具有的储能能力的差别,则在对电容器充满电时的电压值来计算电容值。或者,基于在对电容器供电时其电压和电流的量值以及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是不同的;则在该实施中,电路20是根据电压和电流的量值以及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的测量值来计算电容值。
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电路20基于所检测的电容值高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腔室40内。具体,在实施中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腔室40内时所检测到的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所形成的电容器的电容值,大约高于腔室40内未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时的电容值的2~4倍;则可以将腔室40内未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时的电容值设定为初始值,预设阈值可以设定为该初始值的2~4倍;当检测的电容值高于该预设阈值时可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腔室40内;进一步根据这一结果电路20控制电芯10向加热器30提供功率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A。或者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将初始值的最低倍数如以上2倍设定为预设阈值,当检测结果小于预设阈值时,电路20阻止电芯10向加热器30提供功率。
进一步参见图3和图4中示出了一个最优选实施例的加热器30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被构造成是销钉、针状、棒状或柱状的形状。并且在该实施中,加热器30是电阻式加热器,结构包括:
第一电极51,该第一电极51被构造成加热器30的外部外壳部件;并界定加热器30的主要外形;该第一电极51成销钉或针状或棒状的形状,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510;
电阻加热元件31,用于发热;具体在结构上包括有被构造成沿第一电极51的轴向的一部分延伸的螺旋形状的电阻加热线圈310,以及分别连接在电阻加热线圈310的下端的第一导电引脚311、以及连接在电阻加热线圈310上端的第二导电引脚312。在使用中,第一导电引脚311和第二导电引脚312用于对电阻加热线圈310进行供电。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中,电阻加热线圈310是被完全装配和保持在第一电极51的中空510内的,并且在装配后电阻加热线圈310与第一电极51彼此导热的。
在该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同时具有作为加热器30的外壳的功能,以容纳和保持电阻加热线圈310。在该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优选采用具有良好的导热的材料制备,例如铜、不锈钢等;则在使用中第一电极51还通过接收电阻加热元件31的热量再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A。第一电极51的管壁厚度大约0.15~0.5mm。
同时为了便于第一电极51与电路20电连接,则第一电极51上还设置有第三导电引脚511。在使用中,电路20可通过第三导电引脚511获取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
进一步在图2所示优选的实施中,加热器30还包括基座33;在图中该基座33是陶瓷、PEEK等耐热材料;形状优选是环形。装配中,将第一电极51下端通过高温粘胶或模制例如模内注塑等方式固定在基座33上;进而气雾生成装置可以通过支撑、夹持或保持等方式对基座33进行固定,进而对加热器30实现稳定安装和保持。当然,在基座33与第一电极51下端装配后,第一导电引脚311、第二导电引脚312和第三导电引脚511由基座33的中孔贯穿出来,进而便于与电路20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中,电阻加热线圈310的材质采用具有适当阻抗的金属材料、金属合金、石墨、碳、导电陶瓷或其它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复合材料。其中,适当的金属或合金材料包括镍、钴、锆、钛、镍合金、钴合金、锆合金、钛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铁铬合金、铁铬铝合金、钛合金、铁锰铝基合金或不锈钢等中的至少一种。当然在装配之后,电阻加热线圈310与第一电极51的中空510的内壁是抵靠进而相互导热的,同时它们之间是相互绝缘的。例如可以通过打胶、表面氧化、喷涂绝缘材料层等方式使它们接触的表面之间形成绝缘。
图5示出了图4中电阻加热线圈310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电阻加热线圈310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形状是不同于常规圆形的宽或者扁的形状。在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电阻加热线圈310的导线材料的截面具有沿纵向延伸的长度大于沿垂直于纵向延伸部的径向延伸的长度,从而使电阻加热线圈310的导线材料是呈扁的矩形形状。
简单地说,以上构造的电阻加热线圈310与由圆形截面导线形成的常规螺旋状加热线圈相比,导线材料的形式完全地或至少是展平的。因此,导线材料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呈较小的程度。通过这种措施,可以减少电阻加热线圈310中的能量损失。特别地,可以促进热量的传递。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中,电阻加热线圈310的导线材料的截面沿轴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大约介于1~4mm之间;电阻加热线圈310的导线材料沿径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大约介于0.1~1mm。
进一步根据以上的优选实施中,电阻加热线圈310具有6~20个绕组或匝数。以及,电阻加热线圈310具有大约8~12mm的延伸长度。
在其他的变化实施中,以上电阻加热元件31同样也可以采用如图6中所示的导线材料的横截面为圆形的通常的电阻加热线圈310a。
图7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加热器30b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中,加热器30b是既可以是电阻加热器、也可以是电磁感应式的加热器、以及发射微波或红外等的发射器,其结构包括:
至少部分于腔室40内延伸的加热部分31b;加热部分31b的自由前端成锥形的尖端形状,进而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腔室40内时,该加热部分31b能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
基座32b,围绕和保持加热部分31b,并背离加热部分31b的自由前端;在装配中气雾生成装置通过夹持或固定该基座32b进而即可对加热器30提供保持;
结合于加热部分31b上的第一电极51b;
第三导电引脚511b,与第一电极51b电连接的。则在使用中,第一电极51b通过第三导电引脚511b连接至电路20;同样地,第二电极52也通过导电引脚等连接至电路;便于电路20检测它们之间的电特性参数。
在该实施例的加热器30b中,加热部分31b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是经典的电阻加热器的构造,如CN201080048977.0专利所描述的可以包括针状或棒状的电绝缘衬底、以及形成于电绝缘衬底上的电阻加热轨迹;或者在又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如CN201721768574.9专利所描述的多层片材卷绕的电阻加热针等;则对应,第一导电引脚311b和第二导电引脚312b,分别作为正端和负端连接至电路20进而为加热器30b供电;。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中,加热器30b的加热部分31b是常规的电磁感应式的感受性金属制备的针状或销钉或片状的电磁加热器的构造。
进一步在该实施中,第一电极51b是通过沉积、印刷、卷绕包裹在加热部分31b表面的涂层、薄层。第一电极51b是薄的;薄的第一电极51b可具有大表面积与体积比,对于提升测量的敏感度是有利的。通过沉积、印刷、卷绕包裹形成的涂层或薄层的第一电极51b可以具有大约0.05~0.15mm的厚度。
相应地,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中,第二电极52可以布置于腔室40的内壁上的。同样地,第二电极52可以是通过沉积、印刷、卷绕或镶嵌、贴装等的方式形成于腔室40的内壁的。
进一步图8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器30c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器30c被构造成是围绕并界定腔室40c的管状的形状。在该实施例中,由加热器30c的管状中空界定形成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腔室40c。该加热器30c的内壁上设置有:
第一电极51c和第二电极52c;以及,
与第一电极51c连接的第三导电引脚511c;
与第二电极52c连接的第四导电引脚521c。
在该实施中,管状的加热器30c可以是电阻式的加热器,也可以是电磁感应式发热的金属管。
图9示出了又一个变化实施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包括:
腔室40d,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
第一电极51d和第二电极52d形成于腔室40d的内壁上。
图10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包括:
第一电极51e和第二电极52e;在该实施中,可以是由第一电极51e和第二电极52e之间的空间界定形成用于接收或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腔室。
在该图10所示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e和/或第二电极52e它们可以自身是加热器,或者是结合于加热器上的一些涂层、薄层等的结构。或者是结合于载体或衬底上的涂层、薄层。则在该实施中,第一电极51e和/或第二电极52e它们各自所构造的加热器或所在的加热器,分别可以独立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A周向的不同区域;例如图10中由第一电极51e所围绕的左半区域和由第二电极52e所围绕的右半区域。
在该图10所示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e和/或第二电极52e是弧形的形状,进而围绕气溶胶生成制品A。
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如图11所示,第一电极51f和/或第二电极52f是板状或片状的形状;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时,从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两外侧围绕气溶胶生成制品A。
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如图12所示,第一电极51g和/或第二电极52g是板状或片状的形状;优选地它们是平行布置的。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时,第一电极51g位于气溶胶生成制品A外,而第二电极52g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二电极52g是自身是刚性的。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该实施例的第二电极52g是由感受性的导电金属材质制备的,例如不锈钢、铁镍合金等;其形状参见图13所示,其在作为电极使用的使用,还能被作为感应加热的加热器使用;可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进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A。
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如图14所示,第二电极52h是通过沉积、印刷、贴装、镶嵌等结合于片状的加热器30h的一侧表面的涂层或薄层等。或者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第二电极52h是形成于加热器30h的两个侧表面上的。
进一步图15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中,第一电极51i和第二电极52i均是位于腔室40内的板状或片状的形状;当气溶胶生成制品A接收于腔室40内时,第一电极51i和第二电极52i均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以上第一电极51/51b/51c/51d/51e/51f/51g/51i和/或第二电极52/52c/52d/52e/52f/52g/52h/52i它们均是刚性的。进而在实施中,刚性可使它们能够维持其形状和彼此的间隔。
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51b/51c/51d/51e/51f/51g/51i和/或第二电极52/52c/52d/52e/52f/52g/52h/52i可为柔性的。柔性可使它们能在对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插入或移除过程中减小磨损是有利的。
根据以上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51b/51c/51d/51e/51f/51g/51i和/或第二电极52/52c/52d/52e/52f/52g/52h/52i优选被构造成是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在较为优选的实施中,它们的长度可实质上大于电极的宽度。换句话说,它们的形状可以是细长的。在较为优选的实施中,它们的厚度可实质上小于它们的长度和宽度;则它们基本是被构造成是较薄的。
进一步地根据以上的实施,第一电极51/51b/51c/51d/51e/51f/51g/51i和/或第二电极52/52c/52d/52e/52f/52g/52h/52i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为:正方形、矩形、弓形、环形等;当然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中,它们更加可以是大体上平面或曲线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51b/51c/51d/51e/51f/51g/51i和第二电极52/52c/52d/52e/52f/52g/52h/52i可大体上具有相同的形状或尺寸,即它们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51b/51c/51d/51e/51f/51g/51i和第二电极52/52c/52d/52e/52f/52g/52h/52i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介于约1mm~约6mm之间;或介于约2mm~约5mm之间,或介于约3mm~约5mm之间。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电极51/51b/51c/51d/51e/51f/51g/51i和第二电极52/52c/52d/52e/52f/52g/52h/52i它们是平行布置的。
或者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中,例如图16所示,形成于加热器30J上的第一电极51J具有依次布置的第一区域部分510J和第二区域部分520J;且第一区域部分510J靠近加热器30J的自由前端/腔室40的开口41;第一区域部分510J具有大于第二区域部分520J的面积。
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第一区域部分510J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区域部分520J的导热系数。对于减少热量的损失是有利的。
进一步参见图17和图18所示,气雾生成装置在又一个变化实施中国,包括有:
腔室40k,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A;
加热器30k,至少部分于腔室40k内延伸,并能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A内加热;
提取器70k,可移动或移除地耦合于气雾生成装置上;并具有相对的操作位置和提取位置;在实施中,提取器70k可以是能保持气溶胶生成制品A的任意形状;在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中,提取器70k是筒状的形状,其筒状的中空用于容纳和保持气溶胶生成制品A。在使用中,气溶胶生成制品A在提取器70k的保持下接受于腔室40k内或从腔室40k内移除。其中:
如图17所示提取器70k的操作位置示意,由加热器30k与气溶胶生成制品A结合界定的操作位置;在该操作位置下加热器30k能对气溶胶生成制品A加热;
如图18所示提取器70k的提取位置示意,在该加热器30k与气溶胶生成制品A是基本分离的,便于用户移除气溶胶生成制品A。当然,根据以上,提取器70k通过相对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移动或移除的操作进而在操作位置和提取位置之间配置。
进一步根据图17和图18所示,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
第一电极51k,形成于加热器30k上;
第二电极52k,形成于提取器70k上;具体在该实施中,第二电极52k是位于提取器70k的筒状内壁上的;在操作位置下,第一电极51k和第二电极52k能形成用于检测气溶胶生成制品A是否接收于腔室40k内的电容器。
或者进一步参见图19所示的又一个变化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在该实施例中,包括:
提取器70m,用于提取气溶胶生成制品A;第二电极52m形成于提取器70m的外壁上;
相应地,腔室40m的内壁上设置有电触头521m;当提取器70m在操作位置时,第二电极52m与电触头521m形成导电,则便于电路通过电触头521m形成与第二电极52m的电连接,便于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35)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二者的至少部分表面间隔位于所述腔室中,从而使得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的至少部分能够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或者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从所述腔室移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特性参数包括电容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特性参数包括电压值。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包括点电极、环电极、板电极或轨道型电极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相同的电极类型。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约1×10-5Ωm~1×10-9Ωm之间的电阻率。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至少部分是裸露于所述腔室的。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表面形成有保护层,以阻止气溶胶冷凝液和/或源自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有机物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腐蚀。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是薄的。
10.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厚度小于长度和宽度。
11.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是刚性的。
12.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平行的。
13.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具有基本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同的形状或尺寸。
1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1mm~约6mm之间的间隔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大体是平面的或曲面的。
1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是正方形或矩形或弯曲或弓形或环形。
1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内。
1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
1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为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内,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气溶胶生成制品外。
20.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可独立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不同部分;所述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加热器上;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二加热器上。
21.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具有第一区域部分和第二区域部分;
所述第一区域部分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二区域部分的面积或导热系数。
22.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器,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是结合于所述加热器上的。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是通过沉积、印刷、贴装或镶嵌于所述加热器上的涂层或薄层。
2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包括感受性金属或合金,并被配置为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器。
2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被构造至少部分于所述腔室内延伸;
所述第一电极内界定有沿该第一电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
加热元件,位于所述中空内;
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加热元件的热量,转而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是沿所述中空的轴向延伸的螺旋形的电阻加热线圈。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线圈的导线材料的截面被构造成扁形。
2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器,至少部分于所述接收腔内延伸,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提取器,至少部分接收于所述腔室内,并被构造成能沿所述腔室的轴向移动或从所述腔室移除的操作以提取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至少一个形成于所述提取器上。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触头,当所述提取器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与形成于所述提取器上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导通。
30.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特性参数大于预设阈值时,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
3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通过检测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形成的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时间,以获取所述电容值。
32.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被配置为当检测的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小于预设阈值时,阻止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进行加热。
33.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加热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极;
加热器,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加热器包括:
金属外壳,被配置为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内;所述金属外壳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
电阻发热元件,位于所述中空内;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加热器的金属外壳之间形成电容器;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金属外壳之间;
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
34.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并加热生成气溶胶;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取器,可移动或移除地耦合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并被配置成能通过移动或移除的操作以提取接收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提取器上设有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气雾生成装置内。
35.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气雾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所述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容器;当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内时至少部分定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检测所述电容器的电特性参数,以确定气溶胶生成制品接收于所述腔室。
CN202110952602.7A 2021-08-19 2021-08-19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8863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52602.7A CN115886342A (zh) 2021-08-19 2021-08-19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52602.7A CN115886342A (zh) 2021-08-19 2021-08-19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6342A true CN115886342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94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52602.7A Pending CN115886342A (zh) 2021-08-19 2021-08-19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8634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5328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eating smokable material
EP3760062B1 (en) Inductive heating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temperature sensor
CN214386095U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115886342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3576048A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受器、气雾生成装置
CN217184847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4287675A (zh) 一种加热器及其制作方法和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34706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感受器
CN215347063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电源机构
US20230248061A1 (en)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CN216961496U (zh) 一种用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加热器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3712266A (zh) 气雾生成装置、感受器及制备方法
CN21782677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760959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534705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CN218073472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8831963U (zh)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感应线圈
CN114983030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
KR20230014746A (ko) 에어로졸화 가능한 재료를 가열하기 위한 장치
CN114642278A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RU2810158C2 (ru) Изделие для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я, имеющее трубчатый опорный элемент,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генерирования аэрозоля
CN216983587U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3344351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感受器
CN216983584U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116919012A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