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5163A - 管皿输送用支架 - Google Patents

管皿输送用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5163A
CN115885163A CN202180051729.XA CN202180051729A CN115885163A CN 115885163 A CN115885163 A CN 115885163A CN 202180051729 A CN202180051729 A CN 202180051729A CN 115885163 A CN115885163 A CN 115885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vette
insertion hole
frame
shaped bas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17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户梨香子
手塚清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885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51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9/00Supporting devices; Holding devices
    • B01L9/06Test-tube stands; Test-tube hold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2Adapting objects or devices to another
    • B01L2200/025Align devices or objects to ensure defined positions relative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8Transport of container o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12Specific details about materials
    • B01L2300/123Flexible; Elastomer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12Block or rack elements with a single row of sampl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管皿输送用支架(10),具备:支架主体(14),其具有用于收容管皿的向上方开口的管皿插入孔(12);以及把持部件(16),其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把持部件(16)构成为包括:呈框形状,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框状基部(30);和从框状基部(30)向上侧延伸的多个臂部(32)。框状基部(30)在与各臂部(32)的接合部分具有在与框状基部(3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为厚壁的厚壁部(30a)。

Description

管皿输送用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皿输送用支架。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进行试样的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在分析前对试样进行前处理的前处理装置。在自动分析装置、前处理装置对试样进行处理之前,将放入了处理对象的试样的管皿(试管)输送到规定位置。此时,管皿被收容于管皿输送用支架而被输送。
以往,为了防止管皿从管皿输送用支架脱落,或者为了将管皿保持为规定的姿势,提出了具备把持收容于管皿输送用支架的管皿的把持部件的管皿输送用支架。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管皿输送用支架,该管皿输送用支架为了能够以立起姿势把持多种(多个直径)管皿,而具备把持部件,该把持部件配置于以立起的状态收容管皿的收容部内,该把持部件具有基部和从基部向上方延伸并利用弹性力从侧方支撑管皿的臂部(支撑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64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具备利用朝向上侧延伸的臂部的弹性力从侧方把持管皿的把持部件的以往的管皿输送用支架中,存在把持部件的把持力不充分的情况。若把持部件的把持力不充分,则存在收容于管皿输送用支架的管皿浮起、或者无法将管皿的姿势保持为既定的姿势的情况。例如,考虑在使用分离剂将血液施加于离心分离器之后,从分离出的血清和血块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装有分离剂的管皿仅分注血清的情况。在将分注装置的尖端插入管皿并吸引血清时,存在尖端错误地进入到分离剂的情况。若从该状态拉起端头,则经由分离剂对管皿施加向上的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把持部件的把持力不充分,则管皿从管皿输送用支架浮起,或管皿的姿势从既定的姿势变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利用朝向上侧延伸的臂部的弹性力从侧方把持管皿的管皿输送用支架中,能够提高把持管皿的把持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所涉及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架主体,其具有向上侧开口的管皿插入孔;以及把持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管皿插入孔内,所述把持部件包括:框状基部,其沿着所述管皿插入孔的内侧壁在水平方向配置,呈框形状;以及多个臂部,其从所述框状基部朝向上侧延伸,通过其弹性力从侧方把持插入到所述管皿插入孔中的管皿,所述框状基部在与所述臂部的接合部分具有厚壁部,该厚壁部在与所述框状基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为厚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利用朝向上侧延伸的臂部的弹性力从侧方把持管皿的管皿输送用支架中,能够提高把持管皿的把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管皿输送用支架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管皿输送用支架的1个管皿插入孔放大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把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臂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6是臂部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带叶片的管皿一边错位一边插入管皿插入孔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8是管皿插入孔的俯视图。
图9是管皿插入孔的剖视图。
图10是配置有把持部件的管皿插入孔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把持部件把持管皿的状态的管皿插入孔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把持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管皿插入孔安装有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管皿输送用支架1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是管皿输送用支架10所具备的1个管皿插入孔12的放大立体图。管皿输送用支架10具备:支架主体14,其具有用于收容管皿(试管)的管皿插入孔12;以及把持部件16,其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管皿插入孔12具有向上侧开口的上方开口18,管皿从上方开口18插入管皿插入孔12。把持部件16把持插入于管皿插入孔12的管皿的侧方。由此,管皿在向管皿插入孔12的收容状态下,保持立起姿势,换言之,保持管皿的开口朝向上侧的姿势。另外,管皿插入孔12具有向侧方开口的侧方开口20。通过侧方开口20,作业者能够确认放入到收容于管皿插入孔12的管皿中的试样、粘贴于管皿的条码等。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下、侧方等表示方向、朝向的语句表示上述的使用状态下的方向等。
详细内容后述,在支架主体14和把持部件16分别制作后,把持部件16插入支架主体14的管皿插入孔12而成为一体,构成管皿输送用支架10。支架主体14以及把持部件16能够均为树脂制,能够通过注射成形等方法制作。
管皿输送用支架10能够收容各种管皿。各种管皿是指直径、长度、底面形状、或者叶片(沿着底部的周向竖立设置于侧面的板状部件)的有无等不同的管皿。因此,管皿插入孔12的直径为假定利用管皿输送用支架10进行输送的管皿的最大直径以上。此外,如后所述,管皿输送用支架10具有能够适当地把持各种管皿的各种特征。
另外,在图1所示的管皿输送用支架10中,支架主体14呈大致长方体的形状,设置有10处排成一列的管皿插入孔12,但管皿输送用支架10所具有的管皿插入孔12的排列和数量不限于此。
图3是把持部件16的立体图,图4是把持部件16的俯视图。把持部件16呈框形状,构成为包括沿水平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框状基部30和从框状基部30向上侧延伸的多个臂部32。多个臂部32沿着框状基部30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部件16具有4根臂部32,但臂部32的根数也可以是3个或其以上。
将通过框状基部30所包围的空间的中央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轴称为中心轴C1。在本实施方式中,框状基部30在俯视时呈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但框状基部30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框状基部30也可以是在俯视时以中心轴C1为中心的多边形。另外,框形状不是完全包围中心轴C1的形状,而是包括一部分中断的形状。因此,例如如后述的变形例(参照图12)那样,框状基部30也可以不是完全包围中心轴C1的环状,而是在中途中断的形状。
框状基部30在与各臂部32的接合部分具有在与框状基部3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内侧或外侧)为厚壁的厚壁部30a。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壁部30a以向框状基部30的外侧侧方鼓出的方式形成。由于厚壁部30a向外侧鼓出,因此如图4所示,框状基部30的外侧壁成为在厚壁部30a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另一方面,厚壁部30a的内侧壁不向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框状基部30的内侧壁整体在俯视时呈大致圆环状。另外,这里的内侧是指中心轴C1侧,外侧是指其相反方向。关于厚壁部30a的作用在后面叙述。
由于框状基部30具有厚壁部30a,因此可以说框状基部30构成为包括厚壁部30a和将相邻的厚壁部30a之间连接的缘部30b。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框状基部30呈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因此各缘部30b成为呈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的圆弧部分。此外,在框状基部30为多边形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厚壁部30a位于该多边形的顶点的位置,各缘部30b以形成多边形的边的方式呈直线状。
另外,框状基部30具有从外侧壁向外侧侧方突出的突出部3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置的一对缘部30b(即2个缘部30b)分别设置有突出部34。在把持部件16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时,突出部34与设置于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的嵌合孔36(参照图2)嵌合。由此,限制把持部件16相对于支架主体14向上侧的移动。
各臂部32是从框状基部30的厚壁部30a向上侧延伸的、以与中心轴线C1相对的方式扩展的板状的部分。各臂部32若被施加向外侧的力,则其大部分向外侧弹性变形。在该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向内侧的弹性力(复原力)作用于各臂部32。即,各臂部32作为板簧发挥作用。因此,当管皿被插入到各臂部32的内侧,通过管皿使各臂部32向外侧弹性变形时,通过各臂部32的弹性力,从各臂部32向内侧的力被施加于管皿的侧方。通过该力,各臂部32从侧方把持管皿。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臂部32构成为包括前端部32a、与框状基部30(厚壁部30a)连接的根部32b、以及将前端部32a与根部32b相连的延伸部32c,通过前端部32a与管皿的侧壁抵接,各臂部32从侧方把持管皿。根部32b的宽度(框状基部30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比延伸部32c的宽度大。另外,根部32b可以比延伸部32c厚。
如上所述,框状基部30中的与各臂部32的接合部分成为厚壁部30a,因此能够增大各臂部32(特别是根部32b或者延伸部32c)的厚度。由此,能够提高各臂部32的弹性力,能够提高把持部件16的管皿的把持力。
另外,为了提高各臂部32的弹性力,只要使各臂部32为厚壁即可,但考虑不在框状基部30设置厚壁部30a,而仅使各臂部32为厚壁。但是,这样一来,厚壁的臂部32的根部部分与厚度较薄的框状基部30接合。在该情况下,在臂部32弹性变形时,有可能对该接合部分施加较大的负荷而无法发挥充分的弹性力,或者臂部32破损或变形。因此,在使框状基部30的与各臂部32的接合部分为厚壁部30a的基础上,使各臂部32为厚壁。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壁部30a通过向外侧侧方鼓出而成为厚壁,并且各臂部32也通过向框状基部30的内侧面的外侧鼓出而成为厚壁。具体而言,各臂部32的外侧面与厚壁部30a的外侧面齐平,各臂部32的内侧面也与厚壁部30a的内侧面齐平。即,各臂部32成为从比框状基部30的内侧面靠外侧的位置向上侧延伸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直径大的管皿与框状基部30以及各臂部32干涉。
在各臂部32的外侧面设置有上下延伸的槽38。通过设置上下延伸的槽38,与没有槽38的情况相比,臂部32的刚性提高。由此,把持部件16的耐久性提高。
各臂部32在未从外部施加力的平衡状态下,一边从厚壁部30a向内侧倾斜,一边向上侧延伸。即,在俯视时,各臂部32的前端部32a位于比框状基部30的内侧壁靠内侧的位置。由此,把持部件16能够适当地把持直径更小的管皿。至少,把持部件16能够把持直径比框状基部30(的内侧壁)的直径小的管皿。另外,在平衡状态下,多个臂部32的前端部32a位于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另外,各臂部32具有从框状基部30向上侧延伸的形状,由此,与至少各臂部32向下侧延伸的情况相比,各臂部32能够把持管皿的侧面的更上方。由此,即使是底面尖细且倾斜面在上下方向上较长(锥形较大)的管皿,各臂部32也能够把持管皿的侧面中的不是倾斜面的铅垂面。假设各臂部32把持管皿的侧面中的倾斜面,则由于把持而从各臂部32对管皿作用向上的力,难以适当地把持管皿。
在各臂部32的前端部32a形成有朝向上侧以及内侧的倾斜面40。倾斜面40是接受从管皿插入孔12的上方开口18插入的管皿的底面的部分。由此,管皿被插入管皿插入孔12时,从各臂部32(倾斜面40)受到朝向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方向的力。由此,以将管皿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的方式进行引导。
图5是臂部32的前端部32a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前端部32a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40的最大宽度(图5以及图6的单点划线的位置的宽度)比臂部32的延伸部32c的宽度宽。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40具有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宽度(与内外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变宽的宽幅区域40a。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40中的大致上半部分(比图5以及图6的单点划线靠上侧的区域)成为宽幅区域40a。宽幅区域40a的下端的宽度成为倾斜面40的最大宽度。
由此,倾斜面40能够以更大的面积承受管皿的底面,能够更可靠地将管皿引导至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侧。并且,如以下说明的那样,通过使倾斜面40的最大宽度比延伸部32c的宽度大,能够抑制设置于管皿的底面的叶片进入到臂部32与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之间。
图7是表示带叶片B的管皿T1相对于配置有把持部件16的管皿插入孔12内一边错位一边插入的情形的俯视图。假设在倾斜面40的最大宽度比延伸部32c的宽度小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在臂部32与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之间,更详细而言,在叶片B来到臂部32的周向侧面(框状基部30的延伸方向侧的面)和与其对置的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之间的正上方的位置,若管皿T1插入管皿插入孔12(即向下侧移动),则存在叶片B夹在臂部32的周向侧面与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之间的情况。在此,若倾斜面40的最大宽度比延伸部32c的宽度大,则即使在管皿T1在图7所示的位置插入于管皿插入孔12的情况下,叶片B也与倾斜面40的宽度方向端部抵接,抑制该位置处的进一步的插入,因此抑制叶片B夹在臂部32的周向侧面与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之间。并且,通过叶片B与倾斜面40抵接,管皿T1(的叶片B)被从倾斜面40的宽度方向端部施加向内侧方向的力,因此管皿T1也能够向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方向(图7的下侧)引导。
返回到图5和图6,倾斜面40位于比宽幅区域40a靠下侧的位置,具有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宽度变窄的窄幅区域40b。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40中的大致下半部分(比图5以及图6的单点划线靠下侧的区域)成为窄幅区域40b。窄幅区域40b的下端的宽度成为倾斜面40的最小宽度。
并且,在臂部32的前端部32a形成有朝向内侧的面且与管皿接触的接触面42。接触面42与窄幅区域40b的下端连通,其宽度与窄幅区域40b的下端的宽度相等。如上所述,窄幅区域40b的下端的宽度为倾斜面40的最小宽度,因此倾斜面40的最大宽度相当宽(比延伸部32c的宽度宽),另一方面,接触面42的宽度也相当小。通过减小接触面42的宽度(即,通过减小与管皿的接触面积),更容易适当地将管皿引导至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提高了定心性)。
图8是管皿插入孔12的俯视图,图9是从图8的A-A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50沿铅垂方向竖立设置,管皿插入孔12的任意位置的水平截面形状与上方开口18的形状相同。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臂部32弹性变形时的退避空间,内侧壁50也可以以在上方开口18附近向外侧扩展的方式锥形(倾斜)。将通过管皿插入孔12的中央并沿铅垂方向延伸的轴称为中心轴C2。
俯视时的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50的形状(上方开口18的形状)成为与把持部件16的框状基部30的外形相符的形状。即,内侧壁50具有:凹部50a,其与框状基部30的厚壁部30a的形状相应地向外侧凹陷;以及缘壁部50b,其为与框状基部30的缘部30b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将相邻的凹部50a之间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框状基部30的缘部30b呈圆弧形状,因此缘壁部50b成为呈以中心轴线C2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的圆弧部分。通过缘壁部50b具有以中心轴C2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在插入管皿插入孔12的管皿的底面与缘壁部50b接触时,能够将管皿向中心轴C2侧引导。
在管皿插入孔12的底面中央设置有底面孔54。底面孔54是管皿的前端进入的孔。如图9所示,底面孔54构成为包括越往下侧直径越小的研钵状的部分和贯通孔。研钵状的部分发挥将管皿引导至管皿插入孔12的中央侧的功能,贯通孔是成型加工上的设计。
图10是配置有把持部件16的管皿插入孔12的俯视图,图11是从图10的B-B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框状基部30沿着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50在水平方向配置的姿势下,把持部件16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在配置状态下,框状基部30的中心轴C1与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轴C2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状基部30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的最下部。换言之,框状基部30以其下侧面与管皿插入孔12的底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把持部件16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的状态下,臂部32的上端位于管皿插入孔12内。换言之,臂部32的上端位于比上方开口18靠下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俯视时,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50的形状与框状基部30的外形形状对应,因此框状基部30沿着内侧壁50内收纳。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框状基部30的厚壁部30a与内侧壁50的凹部50a嵌合,从而把持部件16在管皿插入孔12内被固定。具体而言,通过将厚壁部30a插入凹部50a,利用厚壁部30a的外侧壁与凹部50a之间的摩擦力,限制把持部件16相对于支架主体14向上侧的移动。另外,通过将厚壁部30a插入凹部50a,从而限制把持部件16在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水平方向上的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把持部件16相对于支架主体14向上侧的移动也通过设置于框状基部30的突出部34与设置于内侧壁50的嵌合孔36(参照图2)嵌合而被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主要通过厚壁部30a与凹部50a的嵌合,将把持部件16固定于管皿插入孔12内,因此在厚壁部30a插入到凹部50a时,两者之间无间隙地紧密贴合。另一方面,框状基部30的缘部30b与内侧壁50的缘壁部50b之间也可以不必紧贴(也可以稍微有富余)。
假设如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使框状基部30的外侧壁整体紧贴于内侧壁50而将把持部件16固定于管皿插入孔12内的情况下,在将把持部件16插入于管皿插入孔12时,框状基部30的外侧面与内侧壁50接触,插入需要相当强的力。特别是,在管皿插入孔12与把持部件16的大小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这可能变得显著。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插入时,框状基部30有可能变形。若框状基部30变形,则臂部32的延伸方向等也发生变化,无法通过多个臂部32将管皿适当地引导至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轴C2侧。
关于这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紧密地紧贴的仅为厚壁部30a和凹部50a,在缘部30b与缘壁部50b之间具有富余,因此与使框状基部30的外侧壁整体紧贴于内侧壁50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把持部件16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缘部30b具有以中心轴C1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向外侧鼓出的形状),因此与缘部30b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缘部30b容易以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把持部件16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通过能够容易地将把持部件16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能够降低框状基部30变形的可能性。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把持部件16向管皿插入孔12的固定性和管皿输送用支架10的组装性的兼顾。
此外,如上所述,把持部件16的各臂部32从厚壁部30a向内侧倾斜,并且朝向上侧延伸。因此,在把持部件16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的状态下,在各臂部32的外侧侧方,在与内侧壁50的凹部50a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成为各臂部32被管皿按压而向外侧弹性变形时的退避空间。在内侧壁50以在上方开口18附近向外侧扩展的方式锥形(倾斜)的情况下,进一步确保该退避空间。
在图11中示出了管皿T2插入于管皿插入孔12的状态。当管皿T2插入管皿插入孔12时,管皿T2的底面与内侧壁50的缘壁部50b(参照图10)或臂部32的倾斜面40抵接,被向中心轴C2侧引导。管皿T2使各臂部32向外侧弹性变形,并且管皿T2进一步向下侧移动,管皿T2的底面与底面孔54抵接。在该状态下,各臂部32的接触面42与管皿T2的侧面抵接,各臂部32利用其弹性力从侧方把持管皿T2。此时,管皿T2的中心轴C3与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轴C2(以及框状基部30的中心轴C1)一致。这样,管皿T2在中心轴C3与中心轴C2一致的立起姿势下被把持部件16把持。而且,通过在框状基部30设置厚壁部30a,臂部32成为厚壁,因此其把持力提高。
图12是变形例的把持部件60的立体图。把持部件60与把持部件16(参照图3)同样地构成为包括框状基部62和从框状基部62向上侧延伸的多个臂部64。框状基部62构成为包括在与各臂部64的接合部分向外侧侧方鼓出的厚壁部62a和将相邻的厚壁部30a之间连接的缘部62b。框状基部62呈以中心轴线C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
把持部件60与把持部件16相比,在框状基部62在中途中断且具有向侧方开口的侧方开口66这点不同。在图12的例子中,没有1个缘部62b,框状基部62在俯视时具有C型形状。
此外,把持部件60与把持部件16相比,在臂部64的长度(更详细而言为根部64b或延伸部64c的长度)较短这点有所不同。臂部64的长度短,相应地臂部64的弹性力更强,即管皿的把持力变得更大。另外,与把持部件16同样地,在臂部64的外侧面形成有槽68。臂部64的前端部64a的形状与把持部件16的臂部32的前端部32a的形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把持部件60与把持部件16同样地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但是,在管皿插入孔12内的配置状态下,把持部件60的框状基部62配置于比把持部件16的框状基部30靠上侧的位置。在配置状态下,把持部件60的臂部64的前端部64a的高度可以与把持部件16的臂部32的前端部32a的高度相等。例如,在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50,沿着周向设置肋,框状基部62的下侧面与该肋的上侧面抵接,由此框状基部30配置于管皿插入孔12内。
根据把持部件60,与把持部件16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皿的把持力。另外,在框状基部62配置于比框状基部30靠上侧的位置时,框状基部62具有侧方开口66,由此作业者能够经由管皿插入孔12的侧方开口20(参照图2)以及侧方开口66确认放入到收纳于管皿插入孔12的管皿中的试样、粘贴于管皿的条码等。
图13是表示在管皿插入孔12安装有盖70的状态的立体图。盖70是具有板部72、插通孔74以及侧方开口76的整体为板状的部件。盖70以覆盖管皿插入孔12的上方开口18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管皿插入孔12的上端。
在安装有盖70的状态下,能够将管皿从插通孔74插入管皿插入孔12。插通孔74呈大致圆形。由此,在管皿的底面与插通孔74的缘部接触时,能够将管皿引导至管皿插入孔12的中心侧。另外,在安装了盖70的状态下,作业者能够经由侧方开口76确认放入到收容于管皿插入孔12的管皿中的试样、粘贴于管皿的条码等。
在盖70安装于管皿插入孔12的状态下,板部72从上方覆盖管皿插入孔12的内侧壁50中的与臂部32对置的部分。由此,抑制管皿(特别是叶片)夹在臂部32与内侧壁50之间。
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0管皿输送用支架、12管皿插入孔、14支架主体、16,60把持部件、18上方开口、20,66,76侧方开口、30,62框状基部、30a,62a厚壁部、30b,62b缘部、32,64臂部、32a,64a前端部、32b,64b根部、32c,64c延伸部、34突出部、36嵌合孔、38,68槽、40倾斜面、40a宽幅区域、40b窄幅区域、42接触面、50内侧壁、50a凹部、50b缘壁部、54底面孔、70盖、72板部、74插通孔。

Claims (13)

1.一种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架主体,其具有向上侧开口的管皿插入孔;以及把持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管皿插入孔内,
所述把持部件包括:
框状基部,其沿着所述管皿插入孔的内侧壁在水平方向配置,呈框形状;以及
多个臂部,其从所述框状基部朝向上侧延伸,通过其弹性力从侧方把持插入到所述管皿插入孔中的管皿,
所述框状基部在与所述臂部的接合部分具有厚壁部,该厚壁部在与所述框状基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为厚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厚壁部以向所述框状基部的外侧侧方鼓出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上侧和内侧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的最大宽度比所述臂部的延伸部的宽度更宽。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具有宽度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宽的宽幅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具有位于比所述宽幅区域靠下侧的位置且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宽度变窄的窄幅区域,
在所述臂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接触面,该接触面是与所述窄幅区域的下端连通且朝向内侧的面,该接触面的宽度与所述窄幅区域的下端的宽度相等,且该接触面与所述管皿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在其外侧面具有上下延伸的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皿插入孔的内侧壁具有凹部,该凹部在俯视时具有与所述厚壁部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通过所述厚壁部与所述凹部的嵌合,将所述把持部件固定于所述管皿插入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状基部具有圆弧部分,该圆弧部分是连接所述厚壁部之间的圆弧部分,在俯视时呈以所述框状基部所包围的空间的中央为中心的圆弧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皿插入孔的内侧壁具有在俯视时呈以所述管皿插入孔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形状的圆弧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状基部具有向外侧侧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管皿插入孔的内侧壁具有供所述突出部嵌合的嵌合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状基部在中途中断,具有向侧方开口的侧方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皿输送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皿输送用支架还具备盖,该盖具有供所述管皿插通的插通孔,且以覆盖所述管皿插入孔的内侧壁中与所述臂部对置的部分的方式覆盖所述管皿插入孔。
CN202180051729.XA 2021-02-04 2021-07-30 管皿输送用支架 Pending CN1158851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6854A JP7471037B2 (ja) 2021-02-04 2021-02-04 チューブ搬送用ラック
JP2021-016854 2021-02-04
PCT/JP2021/028290 WO2022168349A1 (ja) 2021-02-04 2021-07-30 チューブ搬送用ラ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5163A true CN115885163A (zh) 2023-03-31

Family

ID=82741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1729.XA Pending CN115885163A (zh) 2021-02-04 2021-07-30 管皿输送用支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1429A1 (zh)
JP (1) JP7471037B2 (zh)
CN (1) CN115885163A (zh)
WO (1) WO202216834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10233A (ja) * 1992-06-29 1994-11-17 デイド、ベーリング、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サンプル管キャリア
US5897090A (en) * 1997-11-13 1999-04-27 Bayer Corporation Puck for a sample tube
US7910067B2 (en) 2005-04-19 2011-03-22 Gen-Probe Incorporated Sample tube holder
JP5393255B2 (ja) 2009-05-22 2014-01-2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検体搬送システム
JP6139232B2 (ja) 2013-04-12 2017-05-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試験管ラック
EP3639040B1 (en) 2017-06-16 2024-02-21 Beckman Coulter,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sample contain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19605A (ja) 2022-08-17
JP7471037B2 (ja) 2024-04-19
US20230341429A1 (en) 2023-10-26
WO2022168349A1 (ja)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7383B (zh) 样本容器载体及其对应的实验室样本分配、自动化系统
JP6417001B2 (ja) 1本検体容器ホルダー
JP4677494B2 (ja) 試験管ホルダー
US5897090A (en) Puck for a sample tube
US8147777B2 (en) Sample tube holder
US8697014B2 (en) Specimen rack
JP2010078483A (ja) 試験管ホルダー
EP0467301A2 (en) Cassette for a single row of test tub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CN110869770A (zh) 用于处理样品容器的设备和方法
CN115885163A (zh) 管皿输送用支架
JP2006292696A (ja) 検体ラック、及び検体ラック用アダプタ
US10525474B2 (en) Test tube carrier
JP2020159745A (ja) サンプルカップ集合体
US5108386A (en) Spring and container with spring biased inner container insert
US20210156877A1 (en) Rack for automated anaylzer
CN113677436A (zh) 试样容器及帽
EP2982989B1 (en) Receptacle containing test reagent
CN218359397U (zh) 样本管架、样本管架组件及样本处理设备
JP7388179B2 (ja) 鍔を設けた分注チップ
WO2015025633A1 (ja) 検査用容器および検査装置
CN217505896U (zh) 样本分析仪及适配器
KR101357396B1 (ko) 반도체 소자 테스트 핸들러 장비의 캐리어 모듈
KR19990005601U (ko) Ic 소켓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