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2680A - 定子以及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以及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2680A
CN115882680A CN202211172766.9A CN202211172766A CN115882680A CN 115882680 A CN115882680 A CN 115882680A CN 202211172766 A CN202211172766 A CN 202211172766A CN 115882680 A CN115882680 A CN 115882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member
resin layer
disposed
stator
radi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727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永贤勇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82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26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8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in slots
    • H02K3/487Slot-clos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0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子,所述定子是内转子式马达的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芯部,其具有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切槽;线圈,其具有配置于所述切槽内部的导线;片状的第一绝缘构件,其配置于所述导线与所述定子芯部之间;片状的第二绝缘构件,其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切槽内部比所述第一绝缘构件靠径向内侧地配置;以及浸渍剂,其至少浸渍于所述定子芯部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绝缘构件与所述导线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径向上层叠的多个层。所述多个层中的最靠径向内侧的层是树脂层。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切槽而朝径向内侧露出。

Description

定子以及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以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装设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的马达上设置有如下的定子的情况。定子具有包括沿周向排列的极齿的定子芯部。在相邻的极齿间配置有切槽。在切槽内配置有线圈的导线,并且配置有用对导线和定子芯部进行绝缘的绝缘纸。此外,使清漆浸渍于线圈和绝缘纸,由此,在进行线圈与定子芯部之间的绝缘的同时,将线圈和绝缘纸固定于定子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5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定子中,在使清漆浸渍的工序中,清漆附着于绝缘纸的期望的部位以外的部位,需要进行将附着的清漆去除的作业。因此,存在通过提高该作业的作业性来改善定子的生产性的余地。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生产性的定子。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例示性定子是内转子式马达的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芯部,所述定子芯部具有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切槽;线圈,所述线圈具有配置于所述切槽内部的导线;片状的第一绝缘构件,所述第一绝缘构件配置于所述导线与所述定子芯部之间;片状的第二绝缘构件,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切槽内部比所述第一绝缘构件靠径向内侧地配置;以及浸渍剂,所述浸渍剂至少浸渍于所述定子芯部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绝缘构件与所述导线之间。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径向上层叠的多个层。所述多个层中的最靠径向内侧的层是树脂层。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切槽而朝径向内侧露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例示性定子,能提高生产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定子的轴向一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定子芯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定子的切槽周边的结构的局部扩大图。
图5是用于对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6是在定子的制造工序中成型的线圈的一例。
图7是定子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切槽的情况下的图。
图9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展开后的第二绝缘构件的情况下的图(上段)以及第二绝缘构件的Ⅰ-Ⅰ剖视图(下段)。
图10是示出第二绝缘构件的层结构的变形例的Ⅰ-Ⅰ剖视图。
图11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展开后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的情况下的图(上段)以及该第二绝缘构件的Ⅰ-Ⅰ剖视图(下段)。
图12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展开后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的情况下的图。
图13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展开后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的情况下的图。
图14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展开后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的情况下的图。
图15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展开后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的情况下的图。
(符号说明)
11转子
12定子
100马达
110轴
111转子芯部
112磁体
121定子芯部
122线圈
122A导线
123相间纸
124捆扎构件
125第一绝缘构件
126第二绝缘构件
127浸渍剂
200减速装置
400外壳
700电动驱动装置
1211芯背
1212极齿
1221线圈端
1222直线部
1261芳纶层
1262树脂层
1262A、1262B树脂层
1263、1264粘接层
CA中心轴线
S切槽
SA径向内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电动驱动装置700中,将与马达100的中心轴线CA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轴向中的从下述第二轴110b朝向第一轴110a的方向称为“轴向一侧”,将从第一轴110a朝向第二轴110b的方向称为“轴向另一侧”。
此外,将与中心轴线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称为“周向”。将径向中的靠近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离开中心轴线C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环状”除了包括在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周向的整周内无切缝而连续地连成一体的形状以外,还包括在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整周的一部分中具有切缝的形状。
<1.电动驱动装置的结构>
实施方式的电动驱动装置700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100为驱动源的车辆,用作驱动该车辆的车辆而使其旋转的驱动源。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驱动装置700的剖视图。另外,图1示出以包括马达100的中心轴线CA的平面切断电动驱动装置700的情况下的截面构造。
如图1所示,电动驱动装置700包括马达100、减速装置200、差动装置(省略图示)及外壳400。外壳400具有:收纳马达100的马达外壳401;收纳减速装置200的减速外壳402;以及收纳差动装置的差动外壳(省略图示)。马达100由三相交流驱动。减速装置200与马达100连接,使从马达100传递的扭矩以规定的减速比增大并传递至差动装置。差动装置经由减速装置200与马达100连接,将从减速装置200传递的扭矩传递至车轮。
<2.马达的结构>
如图1所示,马达100包括转子11和定子12。
转子11比定子12靠径向内侧地设置,能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绕周向旋转。即,马达100是内转子式的马达,具有定子12以及配置于定子12的径向内侧的转子11。定子12是内转子式的定子。转子11具有轴110、转子芯部111和磁体112。
轴110是转子11的转轴。轴110经由轴承(省略符号)由马达外壳401支承为能旋转。轴110具有第一轴110a、第二轴110b及第一齿轮部110c。第一轴110a及第二轴110b呈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的筒状。第二轴110b的轴向一侧端部与第一轴110a的轴向另一侧端部连接。第一齿轮部110c是与减速装置200的第二齿轮部210啮合的齿轮,将马达100的驱动力传递至减速装置200。第一齿轮部110c设置于第二轴110b的径向外侧面。第二轴110b从马达外壳401朝轴向另一侧突出。因此,第二轴110b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及第一齿轮部110c收纳于减速外壳402内。
转子芯部111是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的磁性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多个板状的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转子芯部111固定于第一轴110a的径向外侧面。转子芯部111具有在轴向上贯穿该转子芯部111的多个贯穿孔1111。各贯穿孔1111在周向上具有间隔地排列。
磁体112具有多个磁体片(省略图示)。各磁体片呈在与径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平板状,保持于转子芯部111的各贯穿孔1111内。换言之,各磁体片在周向上有间隔地排列。
定子12驱动转子11而使其旋转。定子12呈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图2是定子12的轴向一侧端部的立体图。
定子12具有定子芯部121、线圈122、相间纸123、捆扎构件124、第一绝缘构件125(在下述图4中图示)及第二绝缘构件126(在下述图4中图示)。
图3是定子芯部121的立体图。定子芯部121是以中心轴线CA为中心的环状的磁性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多个板状的电磁钢板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如图3所示,定子芯部121具有环状的芯背1211、多个极齿1212及多个切槽S。
多个极齿1212从芯背1211的径向内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在周向上排列。在周向相邻的极齿1212间设置有切槽S。多个切槽S设置于环状的定子芯部121的径向内端部,在周向上排列。切槽S是从定子芯部121的径向内端面朝径向外侧凹陷且沿轴向延伸的空间。切槽S朝径向内侧开口。即,定子12具有环状的定子芯部121,上述定子芯部121具有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切槽S。
图4是示出定子12的切槽S周边的结构的局部扩大图。图4概略性示出定子芯部121的轴向一侧端部处的结构。
在切槽S的内部配置有线圈122的导线122A。即,定子12具有线圈122,上述线圈122具有配置于切槽S内部的导线122A。在切槽S的内部配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第一绝缘构件125。第一绝缘构件125是也被称为切槽纸的沿轴向延伸的片状构件,以朝径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折地收纳于切槽S内部。第一绝缘构件125的轴向两端部从定子芯部121朝外部沿轴向突出。第一绝缘构件125从径向外侧和周向两侧包围导线122A,进行导线122A与定子芯部121之间的绝缘。即,定子12具有配置于导线122A与定子芯部121之间的片状的第一绝缘构件125。
在切槽S的内部配置有也被称为楔形纸(日文:ウェッジ紙)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第二绝缘构件126是沿轴向延伸的片状构件,以朝径向内侧凸出的方式弯折地收纳于切槽S内部。第二绝缘构件126的轴向两端部从定子芯部121朝外部沿轴向突出。第二绝缘构件126的从朝径向内侧凸出的顶部沿着第二绝缘构件126离开的两端部与第一绝缘构件125的一部分重叠。第二绝缘构件126的除上述两端部以外的部分比第一绝缘构件125靠径向内侧地配置。第二绝缘构件126从径向内侧和周向两侧包围导线122A,进行导线122A与定子芯部121之间的绝缘。即,定子12具有至少一部分在切槽S的内部比第一绝缘构件125靠径向内侧地配置的片状的第二绝缘构件126。另外,关于第二绝缘构件126,将在下文进一步详细叙述。
各线圈122跨越不同的切槽S间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线圈122以分布卷绕方式进行单层重叠卷绕。更具体而言,各线圈122是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中的任一个。各相线圈122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Y接线。同相的线圈122经由未图示的搭接线或母线电连接。同相的线圈122通过分布卷绕方式收纳于跨越收纳另两相的线圈122的多个切槽S而分离的切槽S。此外,通过单层重叠卷绕,同相的线圈122收纳于各切槽S。换言之,不在相同切槽S中收纳不同相的线圈12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22的导线122A使用截面形状呈圆形的圆线。不过,不限于上述例示,也可以使用具有截面形状为圆形以外的形状的导线122A。例如,导线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矩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
各线圈122具有线圈端1221。线圈端1221是线圈122的从切槽S朝外部突出的部分,设置于比定子芯部121的轴向一侧端部靠轴向一侧处以及比定子芯部121的轴向另一侧端部靠轴向另一侧处。
相间纸123设置成用于对不同线圈122间进行电绝缘,例如构成为在板状的薄树脂制板的两面粘贴有无纺纸。
捆扎构件124呈具有绝缘性的绳状,对线圈端1221的导线122A进行捆扎。
<3.定子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定子1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对定子12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将导线卷绕于具有长边方向的夹具来制成线圈形状,使线圈122成型(S1)。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槽S的总数的一半数量的线圈122被成型。例如,如图6所示,线圈122被成型为如下形状:具有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的线圈端1221以及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一对直线部1222。另外,一对直线部1222具有第一直线部1222a及第二直线部1222b。此时,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圈122的与延伸方向dL垂直的线圈形状被成型为具有长边方向的六边形形状。不过,线圈形状不限于上述例示,例如也可以是具有长边方向的椭圆形形状。
接着,将第一绝缘构件125安装于定子芯部121(S2)。此时,将第一绝缘构件125插入切槽S。这里,图4示出将第一绝缘构件125插入切槽S后的状态。如图4所示,第一绝缘构件125沿轴向延伸,具有沿着切槽S的内壁弯折而朝径向内侧开口的形状。此外,第一绝缘构件125比切槽S朝轴向一侧及轴向另一侧突出。
接着,将各两个同相的线圈122依次安装于定子芯部121(S3)。首先,两个同相的线圈122各自的直线部1222在比收纳该直线部1222的切槽S靠径向内侧处分别配置于与该切槽S相同的周向位置。此时,各直线部1222以收纳于对应的切槽S的方式排列。然后,将各直线部1222朝径向外侧按压以插入对应的切槽S。由此,线圈122跨越不同的切槽S间地设置。
在将所有线圈122安装于定子芯部121之后,将第二绝缘构件(楔形纸)126插入各切槽S(S4)。如图4所示,第二绝缘构件126沿轴向延伸,具有沿着切槽S的内壁弯折而朝径向外侧开口的形状。此外,第二绝缘构件126比切槽S朝轴向一侧及轴向另一侧突出。
接着,将相间纸123夹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不同相的线圈122的线圈端1221间(S5)。
接着,沿轴向对在不同的线圈端1221间设置有相间纸123的该线圈端1221进行按压(S6)。即,定子12的轴向一侧的线圈端1221与一方的相间纸123一起被朝轴向另一侧按压,以轴向高度变低的方式被成型。此外,定子12的轴向另一侧的线圈端1221与另一方的相间纸123一起被朝轴向一侧按压,以轴向高度变低的方式被成型。
接着,为了使线圈端1221的导线122A不会散乱,利用捆扎构件124将被按压的线圈端1221和相间纸123一起捆扎(S7)。
接着,对轴向一侧和轴向另一侧的线圈端1221使用夹具,将浸渍剂注入(S8)。作为浸渍剂,例如使用清漆。作为清漆,例如可使用WP-2820(GN)(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原日立化成株式会社)制)。此外,一边使定子芯部121绕中心轴线CA旋转一边进行浸渍剂的注入。注入的浸渍剂因毛细管现象而浸渍至定子芯部121的轴向中央。浸渍剂在浸渍后固化。
<4.绝缘构件>
接着,对第二绝缘构件(楔形纸)126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将径向内侧表示为R1,将径向外侧表示为R2,将轴向一侧表示为Z1,将轴向另一侧表示为Z2,将周向表示为θ。
图7是在轴向中途位置处以垂直于轴向的平面切断的情况下的定子12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在图7中,为了方便,对配置于切槽S内部的导线122A的一部分及第一绝缘构件125省略图示。
如图7所示,第二绝缘构件126设为将芳纶层(日文:アラミド層)1261和树脂层1262层叠后的二层结构。以芳纶层1261一侧为径向外侧而将上述第二绝缘构件126沿切槽S的内壁弯折地配置于切槽S内部。即,第二绝缘构件126具有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层叠的多个层1261、1262,上述多个层中最靠径向内侧的层是树脂层1262。
芳纶层1261通过使用了造纸机等的工序来制造。芳纶层1261及树脂层1262不进行表面处理,在未进行表面处理的状态下树脂层1262具有比芳纶层1261更不易使浸渍剂附着的表面粗糙度。另外,芳纶层1261及树脂层1262的材质的具体例在下文叙述。
另外,如图7所示,通过上述浸渍剂的涂覆工序,使浸渍剂127浸渍于极齿1212与第二绝缘构件126之间以及第二绝缘构件126与导线122A之间。即,定子12具有至少浸渍于定子芯部121与第二绝缘构件126之间以及第二绝缘构件126与导线122A之间的浸渍剂127。
图8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切槽S的情况下的图。如图7和图8所示,树脂层1262的一部分1262P经由切槽S所包含的径向内端部SA而朝径向内侧露出。即,树脂层1262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切槽S而朝径向内侧露出。
因此,具有浸渍剂不易附着的表面粗糙度的树脂层1262被设置为第二绝缘构件126中的最靠径向内侧的层,该树脂层1262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切槽S朝径向内侧露出。由此,在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安装工序后的浸渍剂的涂覆工序中,浸渍剂对第二绝缘构件126中的露出的部位(1262P)的附着得以抑制。考虑到浸渍剂与转子11的接触等,实施将附着于树脂层1262中的露出部位的浸渍剂去除的工序,但由于上述浸渍剂的附着得以抑制以及树脂层1262的使浸渍剂不易附着的表面粗糙度,将浸渍剂去除的作业变得容易进行。因此,能提高定子12的生产性。由此,能提高具有定子12的马达100的生产性。
另外,假设将树脂层1262设为径向外侧且将芳纶层1261设为径向内侧地将第二绝缘构件126配置于切槽S内部的情况下,芳纶层1261的一部分从切槽S朝径向内侧露出,浸渍剂容易附着于芳纶层1261,因此,浸渍剂容易附着于露出部位。因此,由于浸渍剂对上述露出部位的附着量变多以及上述露出部位具有易于使浸渍剂附着的表面粗糙度,将浸渍剂去除的作业变得难进行。因此,存在定子12的生产性下降的可能性。此外,由于使树脂层1262配置于径向外侧,因此,浸渍剂难以浸渍于期望浸渍剂附着的第二绝缘构件126与导线122A之间。
图9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树脂层1262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情况下的图(上段)以及第二绝缘构件126的Ⅰ-Ⅰ剖视图(下段)。
图9所示的Ⅰ-Ⅰ剖视图示出第二绝缘构件126的二层结构的具体例。图9所示的二层结构中,树脂层1262具有树脂层1262A及树脂层1262B。树脂层1262A和树脂层1262B通过基于粘接剂的粘接层1263接合。芳纶层1261和树脂层1262A通过粘接层1264接合。树脂层1262A和树脂层1262B由相同的材质形成,由与芳纶层1261不同的树脂形成。在本说明书中,在将像树脂层1262A、1262B那样由同一材质形成的多个层通过粘接剂接合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层视为一层。由此,图9所示的第二绝缘构件126是基于芳纶层1261和树脂层1262的二层结构。
即,如上所述,第二绝缘构件126具有至少一部分沿径向层叠的多个层1261、1262(图7)。而且,该多个层是芳纶层1261以及与芳纶层1261不同的树脂层1262这两层。由此,能兼顾确保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强度和薄型化。
优选芳纶层1261由Nomex(诺梅克斯、注册商标)构成,树脂层1262由PPS(聚苯硫醚)构成。通过对芳纶层1261采用耐热性及强度优异的Nomex,并且对树脂层1262采用浸渍剂不易附着的PPS,能够兼顾第二绝缘构件126的耐久性以及抑制浸渍剂附着。
作为上述PPS,例如可采用Torelina(注册商标)。另外,树脂层1262不限于由PPS构成,也可以由PEI(聚醚酰亚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构成。
另外,制造上,在一个树脂层的厚度形成的限制少的情况下,如图10的Ⅰ-Ⅰ剖视图所示,也可以通过一个树脂层来构成期望厚度的树脂层1262。
此外,第二绝缘构件126也可以是三层以上的层结构。此外,第二绝缘构件126中的多个层的层间也可以不使用粘接剂等而是直接接合。通过将第二绝缘构件126设为基于多个层的层结构,即便在第二绝缘构件126的表面有损伤的情况下,也能抑制龟裂的进展。此外,通过将多个层的层间接合的粘接层,能提高耐油性。
<5.第一变形例>
接着,对第二绝缘构件126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1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树脂层1262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情况下的图(上段)以及第二绝缘构件126的Ⅰ-Ⅰ剖视图(下段)。
图11所示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展开状态下,由树脂层1262和粘接层1263、1264构成的部分从芳纶层1261的周向中央朝径向内侧突出。由树脂层1262和粘接层1263、1264构成的部分在芳纶层1261的整个轴向范围内设置。另外,上述部分也可以在芳纶层1261的轴向一部分范围内设置。
即,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图11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第二绝缘构件126时,树脂层126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周向中央,芳纶层1261配置于配置在周向中央的树脂层1262的周向两侧。
第二绝缘构件126经由切槽S朝径向内侧露出的部位是不期望附着浸渍剂的部位。因此,在周向上,将浸渍剂不易附着的树脂层1262限定在周向中央,树脂层1262的周向两侧不设置树脂层1262而是设置浸渍剂易于附着的芳纶层1261。由此,能提高浸渍剂的浸渍率。
<6.第二变形例>
接着,对第二绝缘构件126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2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树脂层1262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第二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情况下的图。
图12所示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展开状态下,由树脂层1262和粘接层1263、1264构成的部分从芳纶层1261的轴向中央朝径向内侧突出。由树脂层1262和粘接层1263、1264构成的部分在芳纶层1261的整个周向范围内设置。另外,上述部分也可以在芳纶层1261的周向一部分范围内设置。
即,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图12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第二绝缘构件126时,树脂层126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绝缘构件126的轴向中央,芳纶层1261配置于配置在轴向中央的树脂层1262的轴向两侧。
浸渍剂通过夹具从定子12的轴向两侧注入,因毛细管现象而浸渍至定子12的轴向中央。配置于第二绝缘构件126的轴向中央的树脂层1262与定子芯部121之间的间隙比上述配置于树脂层1262的轴向两侧的芳纶层1261与定子芯部121之间的间隙窄,因此,浸渍剂易因毛细管现象而浸透至轴向中央。因此,能提高浸渍率或浸渍速度。
<7.第三变形例>
接着,对第二绝缘构件126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3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树脂层1262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情况下的图。
图13所示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展开状态下,由树脂层1262和粘接层1263、1264构成的部分分别从芳纶层1261的轴向一侧端部和轴向另一侧端部朝径向内侧突出。
即,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图13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第二绝缘构件126时,树脂层126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绝缘构件126的轴向两端,芳纶层1261在轴向上配置于配置在轴向两端的树脂层1262之间。
浸渍剂从定子12的轴向两侧注入且朝轴向中央浸透。通过将树脂层1262配置于第二绝缘构件126的轴向两端,能使轴向两端处的第二绝缘构件126与定子芯部121之间的间隙变窄,能使浸渍剂不在轴向两端停留,易于朝轴向中央浸透。
<8.第四变形例>
接着,对第二绝缘构件126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树脂层1262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第四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情况下的图。
图14所示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展开状态下,由树脂层1262和粘接层1263、1264构成的部分分别从芳纶层1261的周向中央和轴向中央朝径向内侧突出。由此,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图14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第二绝缘构件126时,沿轴向延伸的树脂层1262和沿周向延伸的树脂层1262在芳纶层1261的中央交叉。根据上述第四变形例,能享有与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9.第五变形例>
接着,对第二绝缘构件126的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5是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树脂层1262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第五变形例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情况下的图。
图15所示的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展开状态下,由树脂层1262和粘接层1263、1264构成的部分分别从芳纶层1261的周向中央、轴向中央、轴向两端及周向两端朝径向内侧突出。由此,能享有与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及第三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第五变形例中,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图15所示的展开状态的第二绝缘构件126时,树脂层126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周向两端,芳纶层1261在周向上配置于配置在周向两端的树脂层1262之间。由此,在将第二绝缘构件126安装至定子芯部121时,即便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周向端部与定子芯部121接触,也是表面粗糙度比芳纶层1261平滑的树脂层1262与定子芯部121接触,因此,第二绝缘构件126的周向端部易于相对于定子芯部121滑动。因此,易于将第二绝缘构件126安装至切槽S内。
<10.其他>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公开的范围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本公开能在不脱离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追加各种变更并予以实施。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能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任意组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作为一例,本公开能用于车载用马达等。

Claims (8)

1.一种定子,所述定子是内转子式马达的定子,其特征在于,具有:
环状的定子芯部,所述定子芯部具有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切槽;
线圈,所述线圈具有配置于所述切槽内部的导线;
片状的第一绝缘构件,所述第一绝缘构件配置于所述导线与所述定子芯部之间;
片状的第二绝缘构件,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切槽内部比所述第一绝缘构件靠径向内侧地配置;以及
浸渍剂,所述浸渍剂至少浸渍于所述定子芯部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绝缘构件与所述导线之间,
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径向上层叠的多个层,
所述多个层中的最靠径向内侧的层是树脂层,
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切槽而朝径向内侧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层是芳纶层以及与所述芳纶层不同的所述树脂层这两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芳纶层由诺梅克斯构成,
所述树脂层由PPS即聚苯硫醚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所述树脂层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所述第二绝缘构件时,
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周向中央,
所述芳纶层配置于配置在所述周向中央的所述树脂层的周向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所述树脂层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所述第二绝缘构件时,
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轴向中央,
所述芳纶层配置于配置在所述轴向中央的所述树脂层的轴向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所述树脂层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所述第二绝缘构件时,
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轴向两端,
所述芳纶层在轴向上配置于配置在所述轴向两端的所述树脂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观察以所述树脂层朝向径向内侧的状态展开后的所述第二绝缘构件时,
所述树脂层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二绝缘构件的周向两端,
所述芳纶层在周向上配置于配置在所述周向两端的所述树脂层之间。
8.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所述转子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CN202211172766.9A 2021-09-28 2022-09-26 定子以及马达 Pending CN1158826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7357A JP2023048191A (ja) 2021-09-28 2021-09-28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21-157357 2021-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2680A true CN115882680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477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72766.9A Pending CN115882680A (zh) 2021-09-28 2022-09-26 定子以及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48191A (zh)
CN (1) CN115882680A (zh)
DE (1) DE102022209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3059B (zh) * 2023-05-15 2024-05-14 浙江大学 一种电机成型绕组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35920A (ja) 2013-08-09 2015-02-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用絶縁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8191A (ja) 2023-04-07
DE102022209748A1 (de)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45991B2 (ja) 電機子の絶縁シートおよび電機子
JP6122148B2 (ja) 回転電機
CN101951051B (zh) 用于轨道车辆电机的转子、这种电机及具有这种电机的轨道车辆
WO2012090792A1 (ja) 回転電機
WO2012176705A1 (ja)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用絶縁材およびスロットライナ
CN111108664B (zh) 转子铁心、转子、旋转电机、汽车用电动辅机系统
US20160056673A1 (en) Reluctance motor and associated rotor
JP6044382B2 (ja) マルチ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EP3176912A1 (en) Stator and rotating machine
CN110247499B (zh) 旋转电机
JP2013211956A (ja) 回転電機
CN115882680A (zh) 定子以及马达
CN104753219A (zh) 用于驱动电动机的绝缘单元
JP2007336725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20190165626A1 (en) Rotor and rotary machine
JP5072502B2 (ja) 回転電動機
US20140062250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WO2018055895A1 (ja)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回転電機用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07312564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21090242A (ja) 絶縁シート、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13085476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10637405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JP4688729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10168864B (zh) 旋转电机
CN111835115B (zh) 定子、马达、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绝缘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