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1946A - 用于制造层状阳极材料的固态合成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层状阳极材料的固态合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81946A CN115881946A CN202211046823.9A CN202211046823A CN115881946A CN 115881946 A CN115881946 A CN 115881946A CN 202211046823 A CN202211046823 A CN 202211046823A CN 115881946 A CN115881946 A CN 1158819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lithiated
- lithium
- layered
- anode material
- equ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9—Manufacturing of an active layer by chemical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包括在温度为大约200℃至大约900℃的环境中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接触。离子化合物是由MX2表示的三维层状材料、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锂前体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所述环境中的接触导致从离子化合物中除去阳离子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且还导致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制造层状阳极材料的固态合成。
背景技术
这一节提供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其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需要高级储能设备和系统以满足各种产品,包括汽车产品,如启停系统(例如12V启停系统)、电池组辅助系统、混合动力汽车(“HEV”)和电动汽车(“EV”)的能量和/或功率要求。典型的锂离子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和电解质和/或隔离件。两个电极之一可充当正极或阴极,另一个电极可充当负极或阳极。可将填充有液体或固体电解质的隔离件安置在负极和正极之间。电解质适于在电极之间传导锂离子并且类似于两个电极,可以是固体和/或液体形式和/或它们的混合形式。在包括固态电极和固态电解质(或固态隔离件)的固态电池组的情况下,固态电解质(或固态隔离件)可物理分隔电极以致不需要单独的隔离件。
常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组通过在负极与正极之间来回可逆传送锂离子来工作。例如,锂离子可在电池组充电过程中从正极向负极移动并在电池组放电时反向移动。这样的锂离子电池组可按需要向相关负载装置可逆供电。更具体地,可由锂离子电池组向负载装置供应电力直至有效耗尽负极的锂含量。然后可通过合适的直流电流在电极之间反向传送而将电池组再充电。
在放电过程中,负极可含有相对高浓度的嵌入锂,其被氧化成锂离子和电子。锂离子可例如经过中间多孔隔离件的孔隙内所含的离子传导电解质溶液从负极传送到正极。同时,电子经由外电路从负极传送到正极。这样的锂离子可通过电化学还原反应同化到正极的材料中。在电池组的可用容量部分或完全放电后,电池组可通过外部电源再充电或再生,这逆转在放电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反应。
许多不同材料可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组的组件。例如,锂电池组的正极材料通常包括可被锂离子嵌入的电活性材料,如锂-过渡金属氧化物或混合氧化物,例如包括LiMn2O4、LiCoO2、LiNiO2、LiMn1.5Ni0.5O4、LiNi(1-x-y)CoxMyO2(其中0<x<1,y<1,且M可以是Al、Mn等),或一种或多种磷酸盐化合物,例如包括磷酸锂铁或混合磷酸锂锰铁。负极通常包含嵌锂材料或合金主体材料(host material)。例如,用于形成阳极的典型电活性材料包括石墨和其它形式的碳、硅和硅氧化物、锡和锡合金。
某些阳极材料具有特定优点。尽管在锂离子电池组中最广泛使用具有372 mAh·g-1的理论比容量的石墨,但对具有高比容量,例如大约900 mAh·g-1至大约4,200 mAh·g-1的高比容量的阳极材料越来越感兴趣。例如,硅具有已知最高的理论锂容量(例如大约4,200 mAh·g-1),使其成为用于可再充电锂离子电池组的有吸引力的材料。但是,含硅阳极可能具有缺点。例如,在接连充电和放电循环的过程中,过度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例如硅为大约400% vs 石墨为大约10%)。这样的体积变化可导致电活性材料的疲劳开裂和爆裂,以及材料粒子的粉化,这进而可导致含硅的电活性材料与电池组电池的其余部分之间的电接触的损失,造成差的容量保持率和过早电池失效。这在将含硅电极应用于高能量锂离子电池组,如用于交通运输应用的那些中所需要的电极负载水平下尤其如此。因此希望开发可解决这些挑战的用于高能量和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组的高性能电极材料,其特别包含硅和/或在锂离子循环过程中发生显著体积变化的其它电活性材料,和制备这样的高性能电极材料的方法。
发明内容
这一节提供本公开的一般概述,并且不是其完整范围或其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本公开涉及一种层状阳极材料(例如二维(“2D”)层状硅同素异形体),及其形成方法(例如固态分批法)。
在各种方面中,本公开提供一种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在温度为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的环境中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接触,其中所述离子化合物是三维层状材料,并且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所述环境中的接触导致从离子化合物中除去阳离子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导致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在一个方面,离子化合物可由MX2表示,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且所述离子化合物包括M和X的交替层。
在一个方面,锂前体可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
在一个方面,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可为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
在一个方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表面处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
在一个方面,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的表面处理可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二氧化碳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层。
在一个方面,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的表面处理可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化学浴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涂层,其中所述化学浴包含电解质。
在一个方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包含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具有第一密度且剩余阳离子材料具有第二密度,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密度分离法可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的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其中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剩余阳离子材料。
在一个方面,所述环境可包含一种或多种惰性气体。
在一个方面,所述环境可包含二氧化碳。
在各种方面中,本公开提供一种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球磨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以形成掺合物。离子化合物可以是由MX2表示的三维层状材料,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锂前体可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所述掺合物加热到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的高温,其中所述高温使阳离子从离子化合物中移出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且所述高温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在一个方面,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可为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
在一个方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二氧化碳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层。
在一个方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化学浴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涂层,其中所述化学浴包含电解质。
在一个方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包含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具有第一密度且剩余阳离子材料具有第二密度,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密度分离法可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的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其中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剩余阳离子材料。
在各种方面中,本公开提供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在温度为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的环境中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接触。离子化合物可以是由MX2表示的三维层状材料,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所述环境中的接触可导致从离子化合物中除去阳离子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导致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包含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具有第一密度且剩余阳离子材料具有第二密度,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密度分离法可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的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剩余阳离子材料。
在一个方面,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可为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
在一个方面,锂前体可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
在一个方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二氧化碳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层。
在一个方面,该方法可进一步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化学浴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涂层,其中所述化学浴包含电解质。
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方案。
1. 一种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温度为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的环境中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接触,其中所述离子化合物是三维层状材料,并且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所述环境中的接触导致从离子化合物中除去阳离子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导致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2. 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离子化合物由MX2表示,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且所述离子化合物包括M和X的交替层。
3. 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锂前体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
4. 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
5. 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表面处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
6. 根据方案5所述的方法,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的表面处理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二氧化碳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层。
7. 根据方案5所述的方法,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的表面处理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化学浴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涂层,其中所述化学浴包含电解质。
8. 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包含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具有第一密度且剩余阳离子材料具有第二密度,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并且其中所述密度分离法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的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其中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剩余阳离子材料。
9. 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环境包含一种或多种惰性气体。
10. 根据方案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环境包含二氧化碳。
11. 一种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球磨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以形成掺合物,其中所述离子化合物是由MX2表示的三维层状材料,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所述锂前体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和
将所述掺合物加热到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的高温,其中所述高温使阳离子从离子化合物中移出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且所述高温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12. 根据方案11所述的方法,其中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
13. 根据方案1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二氧化碳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层。
14. 根据方案1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化学浴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涂层,其中所述化学浴包含电解质。
15. 根据方案1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包含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具有第一密度且剩余阳离子材料具有第二密度,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并且其中所述密度分离法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的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其中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剩余阳离子材料。
16. 一种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温度为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的环境中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接触,其中所述离子化合物是由MX2表示的三维层状材料,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并且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所述环境中的接触导致从离子化合物中除去阳离子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导致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
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包含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具有第一密度且剩余阳离子材料具有第二密度,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并且其中所述密度分离法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的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其中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剩余阳离子材料。
17. 根据方案16所述的方法,其中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
18. 根据方案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锂前体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
19. 根据方案17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二氧化碳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层。
20. 根据方案17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化学浴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涂层,其中所述化学浴包含电解质。
由本文中提供的描述将显而易见其它适用领域。这一概述中的描述和具体实例仅意在举例说明而无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文中描述的附图仅用于图示说明所选实施方案而非所有可能的实施方案,并且无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图1是包括根据本公开的各种方面的层状电活性材料的示例性电化学电池组电池的示意图;和
图2是图示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方面制造用于电化学电池组电池,如图1中所示的示例性电化学电池组电池的层状电活性材料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图。
在附图的几个视图中,相应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以使本公开彻底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其范围。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例如具体组合物、组分、装置和方法的实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充分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需要使用具体细节,示例性实施方案可以具体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并且它们都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没有详细描述公知方法、公知装置结构和公知技术。
本文所用的术语仅为了描述特定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而无意作为限制。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行指明,本文所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是包容性的,因此规定了指定特征、元件、组合物、步骤、整数、操作和/或组分的存在,但不排除一种或多种其它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分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加入。尽管开放性术语“包含”应被理解为用于描述和请求保护本文所述的各种实施方案的非限制性术语,但在某些方面中,该术语可替代性被理解为更限制性和约束性的术语,如“由…组成”或“基本由…组成”。因此,对于列举了组合物、材料、组分、元件、特征、整数、操作和/或工艺步骤的任何给定实施方案,本公开也明确包括由或基本由这些列举的组合物、材料、组分、元件、特征、整数、操作和/或工艺步骤组成的实施方案。在“由…组成”的情况下,该替代性实施方案不包括任何附加组合物、材料、组分、元件、特征、整数、操作和/或工艺步骤,而在“基本由…组成”的情况下,这样的实施方案不包括实质影响基本和新颖特征的任何附加组合物、材料、组分、元件、特征、整数、操作和/或工艺步骤,但在实施方案中可包括不实质影响基本和新颖特征的任何组合物、材料、组分、元件、特征、整数、操作和/或工艺步骤。
本文中描述的任何方法步骤、工艺和操作不应被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论述或例示的特定顺序实施,除非明确指定为实施顺序。还要理解的是,除非另行指明,可以使用附加或替代的步骤。
当一个组件、元件或层被提到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连接”或“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其可能直接在另一组件、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连接或耦合到另一组件、元件或层上,或可能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相反,当一个元件被提到“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接合”、“直接连接”或“直接耦合”到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可不存在中间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它词语应以类似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vs“直接在...之间”,“相邻”vs“直接相邻”等)。本文所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罗列项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尽管在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步骤、元件、组分、区域、层和/或区段,但除非另行指明,这些步骤、元件、组分、区域、层和/或区段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步骤、元件、组分、区域、层或区段区别于另一步骤、元件、组分、区域、层或区段。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示,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和其它序数术语在本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次序或顺序。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步骤、元件、组分、区域、层或区段可以被称为第二步骤、元件、组分、区域、层或区段而不背离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教导。
为了容易描述,在本文中可能使用空间上或时间上相对的术语,如“前”、“后”、“内”、“外”、“下”、“下方”、“下部”、“上”、“上部”等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一个或多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空间上或时间上相对的术语可旨在包含除附图中描绘的取向外该装置或系统在使用或运行中的不同取向。
在本公开通篇中,数值代表近似测量值或范围界限以包含与给定值的轻微偏差和大致具有所列值的实施方案以及确切具有所列值的实施方案。除了在详述最后提供的实施例中外,本说明书(包括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参数(例如量或条件)的所有数值应被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被术语“大约”修饰,无论在该数值前是否实际出现“大约”。“大约”是指指定数值允许一定的轻微不精确(接近该值的精确性;大致或合理地接近该值;几乎)。如果由“大约”提供的不精确性在本领域中不以这种普通含义理解,本文所用的“大约”至少是指可能由测量和使用此类参数的普通方法引起的变动。例如,“大约”可包含小于或等于5%、任选小于或等于4%、任选小于或等于3%、任选小于或等于2%、任选小于或等于1%、任选小于或等于0.5%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小于或等于0.1%的变动。
此外,范围的公开包括在整个范围内的所有值和进一步细分范围的公开,包括对这些范围给出的端点和子范围。
现在参考附图更充分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
本公开涉及用于循环锂离子的电化学电池的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及其形成方法。该层状阳极材料可以是预锂化的二维(“2D”)层状硅同素异形体。形成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可包括使具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交替层的离子化合物(例如,由MX2表示,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或硼(B)之一)和锂前体(例如氢化锂(LiH)、LiC、LiOH或LiCl)在高温环境(例如大约200℃至大约900℃)中接触和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所得产物(例如CaH2和LixSi)。例如,在某些变体中,该离子化合物可包括CaSi2,其是包括硅和钙的交替层的化合物。高温环境可使离子化合物分解以使阳离子(例如Ca2+)移出晶体层状结构,以产生(即留下)二维金属(例如硅)层状晶体。换言之,高温环境可在三维层状离子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此处的阳离子已移走。可通过锂离子(Li+)例如从锂前体移入由阳离子脱除形成的层间空间或空隙而将该二维金属层状晶体预锂化,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锂离子可在高温环境中与阳离子脱除同时地或并行地移入层间空间或空隙。
典型的锂离子电池组包括第一电极(如正极或阴极)、相反的第二电极(如负极或阳极)和布置在它们之间的隔离件和/或电解质。通常,在锂离子电池包(battery pack)中,电池组或电池可以堆叠或卷绕配置电连接以提高总输出。锂离子电池组通过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可逆传送锂离子来工作。例如,锂离子可在电池组充电过程中从正极向负极移动并在电池组放电时反向移动。电解质适于传导锂离子(或在钠离子电池组的情况下,钠离子,诸如此类)并且可以是液体、凝胶或固体形式。例如,电化学电池(也称为电池组)20的示例性和示意性图示显示在图1中。
这样的电池用于车辆或汽车运输应用(例如摩托车、船、拖拉机、公共汽车、活动房屋、露营车和坦克)。但是,本技术可用于多种多样的其它工业和应用,作为非限制性实例,包括航空航天组件、消费品、器件、建筑物(例如住宅、办公室、棚屋和仓库)、办公设备和家具和工业设备机械、农业或农场设备或重型机械。此外,尽管图示的实例包括单个正极(阴极)和单个阳极,但技术人员会认识到,本教导扩展至各种其它配置,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阴极和一个或多个阳极以及各种集流体和布置在其一个或多个表面上或附近的电活性层的那些。
电池组20包括负极22(例如阳极)、正极24(例如阴极)和布置在两个电极22、24之间的隔离件26。隔离件26提供电极22、24之间的电隔离 - 防止物理接触。隔离件26也提供在锂离子的循环过程中用于锂离子和在某些情况下,相关阴离子的内部通道的最小阻力路径。在各种方面中,隔离件26包含电解质30,其在某些方面中也可存在于负极22和正极24中。在某些变体中,隔离件26可由固态电解质形成。例如,隔离件26可由许多固态电解质粒子(未显示)限定。
负极集流体32可安置在负极22处或附近。负极集流体32可以是包含铜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其它适当的导电材料的金属箔、金属栅或网或多孔金属(expandedmetal)。正极集流体34可安置在正极24处或附近。正极集流体34可以是包含铝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其它适当的导电材料的金属箔、金属栅或网或多孔金属。负极集流体32和正极集流体34分别从外电路40收集自由电子并向外电路40移动自由电子。例如,可中断的外电路40和负载装置42可连接负极22(通过负极集流体32)和正极24(通过正极集流体34)。
电池组20可在放电过程中通过在外电路40闭合(以连接负极22和正极24)并且负极22具有比正极低的电位时发生的可逆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正极24和负极22之间的化学势差驱使在负极22处通过反应,例如嵌入锂的氧化生成的电子经由外电路40送往正极24。也在负极22处生成的锂离子同时经由隔离件26中所含的电解质30送往正极24。电子流经外电路40且锂离子穿过含有电解质30的隔离件26迁移以在正极24处形成嵌入锂。如上所述,电解质30通常也存在于负极22和正极24中。经过外电路40的电流可被利用并导过负载装置42直至耗尽负极22中的锂且电池组20的容量降低。
电池组20可随时通过将外部电源连向锂离子电池组20以逆转在电池组放电过程中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来充电或重新供能。外部电源连向电池组20促进在正极24处的反应,例如嵌入锂的非自发氧化以产生电子和锂离子。锂离子穿过隔离件26经由电解质30流回负极22以向负极22补充锂(例如嵌入锂)以供在下一个电池组放电事件的过程中使用。因此,一个完整的放电事件接着一个完整的充电事件被视为一个循环,其中锂离子在正极24和负极22之间循环。可用于将电池组20充电的外部电源可随电池组20的尺寸、构造和特定最终用途而变。一些著名和示例性的外部电源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壁装插座连接到AC电网的AC-DC转换器和机动车交流发电机。
在许多锂离子电池组配置中,负极集流体32、负极22、隔离件26、正极24和正极集流体34各自作为相对薄层(例如厚度为几微米至零点几毫米或更小)制备并作为以电并联布置连接的层组装以提供合适的电能和电源组。在各种方面中,电池组20也可包括尽管在此没有描绘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各种其它组件。例如,电池组20可包括外壳、垫圈、端盖、极耳、电池组端子和可位于电池组20内,包括位于负极22、正极24和/或隔离件26之间或附近的任何其它常规组件或材料。图1中所示的电池组20包括液体电解质30并显示电池组运行的代表性概念。但是,本技术也适用于固态电池组,其包括可具有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不同设计的固态电解质和/或固态电活性粒子。
如上所述,电池组20的尺寸和形状可随设计其用于的特定应用而变。电池组驱动车辆和手持消费电子设备例如是两个实例,其中电池组20最可能设计为不同的尺寸、容量和功率输出规格。如果负载装置42需要,电池组20也可与其它类似的锂离子电池或电池组串联或并联连接以产生更大的电压输出、能量和功率。相应地,电池组20可以向作为外电路40的一部分的负载装置42生成电流。负载装置42可由在电池组20放电时经过外电路40的电流供能。尽管电负载装置42可以是许多已知的电动装置,但若干具体实例包括电动车的电动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移动电话和无绳电动工具或器具。负载装置42也可以是为了存储电能而将电池组20充电的发电装置。
重新参考图1,正极24、负极22和隔离件26可各自在它们的孔隙内包括能在负极22和正极24之间传导锂离子的电解质溶液或体系30。在锂离子电池组20中可使用能在负极22和正极24之间传导锂离子的任何适当的电解质30,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凝胶形式。在某些方面中,电解质30可以是包含溶解在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混合物中的锂盐的非水性液体电解质溶液。在锂离子电池组20中可使用许多常规非水性液体电解质30溶液。
在某些方面中,电解质30可以是包含溶解在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锂盐的非水性液体电解质溶液。例如,可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以形成非水性液体电解质溶液的锂盐的非限制性列表包括六氟磷酸锂(LiPF6)、高氯酸锂(LiClO4)、四氯铝酸锂(LiAlCl4)、碘化锂(LiI)、溴化锂(LiBr)、硫氰酸锂(LiSCN)、四氟硼酸锂(LiBF4)、四苯基硼酸锂(LiB(C6H5)4)、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LiB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2(C2O4))、六氟砷酸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双(氟磺酰)亚胺锂(LiN(FSO2)2)(LiSFI)及其组合。
可将这些和其它类似的锂盐溶解在各种非水性非质子有机溶剂中,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碳酸烷基酯,如环状碳酸酯(例如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氟代碳酸亚乙酯(FEC))、直链碳酸酯(例如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脂族羧酸酯(例如甲酸甲酯、乙酸甲酯、丙酸甲酯)、γ-内酯(例如γ-丁内酯、γ-戊内酯)、链结构醚(例如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乙氧基甲氧基乙烷)、环醚(例如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戊环)、硫化合物(例如环丁砜)及其组合。
多孔隔离件26在某些情况下可包括含聚烯烃的微孔聚合物隔离件。聚烯烃可以是均聚物(衍生自单一单体成分)或杂聚物(衍生自多于一种单体成分),其可以是直链或支链的。如果杂聚物衍生自两种单体成分,该聚烯烃可呈现任何共聚物链排列,包括嵌段共聚物或无规共聚物的排列。类似地,如果该聚烯烃是衍生自多于两种单体成分的杂聚物,其同样可以是嵌段共聚物或无规共聚物。在某些方面中,聚烯烃可以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PE和PP的共混物、或PE和/或PP的多层结构化多孔膜。市售聚烯烃多孔隔离件膜26包括可获自Celgard LLC的CELGARD® 2500(单层聚丙烯隔离件)和CELGARD® 2320(三层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隔离件)。
当隔离件26是微孔聚合物隔离件时,其可以是单层或多层层压材料,其可由干法或湿法制造。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聚烯烃单层可形成整个隔离件26。在另一些方面中,隔离件26可以是具有在相对表面之间延伸的大量孔隙的纤维膜并可具有例如小于1毫米的平均厚度。但是,作为另一实例,可以组装类似或不同聚烯烃的多个分立层以形成微孔聚合物隔离件26。除了聚烯烃,隔离件26还可包含其它聚合物,例如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共聚物、聚醚酰亚胺和/或纤维素或适用于建立所需多孔结构的任何其它材料。聚烯烃层和任何其它任选的聚合物层可进一步作为纤维层包括在隔离件26中以助于为隔离件26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孔隙率特征。
在某些变体中,隔离件26也可与陶瓷材料混合或其表面可用陶瓷材料涂布。例如,隔离件26可进一步包括陶瓷涂层和耐热材料涂层的一种或多种。陶瓷涂层和/或耐热材料涂层可布置在隔离件26的一侧或多侧上。形成陶瓷层的材料可选自:氧化铝(Al2O3)、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及其组合。耐热材料可选自:Nomex、Aramid及其组合。
设想了用于形成隔离件26的各种常规可得的聚合物和商品,以及可用于生产这样的微孔聚合物隔离件26的许多制造方法。
在各种方面中,图1中的多孔隔离件26和电解质30可被既充当电解质又充当隔离件的固态电解质(“SSE”)(未显示)替代。固态电解质可布置在正极24和负极22之间。固态电解质促进锂离子的转移,同时机械分隔负极和正极22、24并提供负极和正极22、24之间的电绝缘。作为非限制性实例,固态电解质可包括LiTi2(PO4)3、LiGe2(PO4)3、Li7La3Zr2O12、Li3xLa2/3-xTiO3、Li3PO4、Li3N、Li4GeS4、Li10GeP2S12、Li2S-P2S5、Li6PS5Cl、Li6PS5Br、Li6PS5I、Li3OCl、Li2.99Ba0.005ClO或其组合。
正极24可由能够在充当电池组20的正极端子的同时发生锂嵌脱、合金化和脱合金化、或镀敷(plating)和剥离的锂基活性材料(或在钠离子电池组的情况下,钠基活性材料)形成。正极24可由许多电活性材料粒子(未显示)限定,它们布置在一个或多个层中以限定正极24的三维结构。可例如在电池组装后引入电解质30并将其包含在正极24的孔隙(未显示)内。例如,正极24可包括许多电解质粒子(未显示)。在每种情况下,正极24可具有大于或等于大约1 µm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00 µm,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10 µm至小于或等于大约200 µm的厚度。正极24可具有大于或等于1 µm至小于或等于500 µm,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10 µm至小于或等于200 µm的厚度。
可用于形成正极24的已知材料的一种示例性的常见类型是层状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在某些方面中,正极24可包含一种或多种具有尖晶石结构的材料,如锂锰氧化物(Li(1+x)Mn2O4,其中0.1 ≤ x ≤ 1)、锂锰镍氧化物(LiMn(2-x)NixO4,其中0 ≤ x ≤ 0.5)(例如LiMn1.5Ni0.5O4);一种或多种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如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镍锰钴氧化物(Li(NixMnyCoz)O2,其中0 ≤ x ≤ 1、0 ≤ y ≤ 1、0 ≤ z ≤ 1和x + y + z = 1)(例如LiMn0.33Ni0.33Co0.33O2)或锂镍钴金属氧化物(LiNi(1-x-y)CoxMyO2,其中0<x<0.2、y<0.2且M可以是Al、Mg、Ti等);或具有橄榄石结构的锂铁多阴离子氧化物,如磷酸锂铁(LiFePO4)、磷酸锂锰铁(LiMn2-xFexPO4,其中0 < x < 0.3)或氟磷酸锂铁(Li2FePO4F)。
在某些变体中,正电活性材料可任选与提供电子导电路径的导电材料和/或至少一种改进电极的结构完整性的聚合物粘合剂材料掺合。例如,正电活性材料和电子导电或导电材料可与如下粘合剂一起浆料浇注,如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丙烯二烯单体(EPDM)橡胶或羧甲基纤维素(CMC)、丁腈橡胶(N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聚丙烯酸锂(LiPAA)、聚丙烯酸钠(NaPAA)、藻酸钠或藻酸锂。导电材料可包括碳基材料、粉末镍或其它金属粒子,或导电聚合物。碳基材料可包括例如石墨、乙炔黑(如KETJENTM黑或DENKATM黑)、碳纤维和纳米管、石墨烯等的粒子。导电聚合物的实例包括聚苯胺、聚噻吩、聚乙炔、聚吡咯等。在某些方面中,可使用导电材料的混合物。
正极24可包含大于或等于大约8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9重量%的正电活性材料、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15重量%的导电材料和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15重量%,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15重量%的所述至少一种聚合物粘合剂。正极24可包含大于或等于8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99重量%的正电活性材料、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15重量%的导电材料和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15重量%,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15重量%的所述至少一种聚合物粘合剂。
负极22包含能够充当锂离子电池组的负极端子的锂主体材料(或在钠离子电池组的情况下,钠基活性材料)。例如,负极22可包含能够充当电池组20的负极端子的锂主体材料(例如负电活性材料)。在各种方面中,负极22可由许多负电活性材料粒子(未显示)限定。这样的负电活性材料粒子可布置在一个或多个层中以限定负极22的三维结构。可例如在电池组装后引入电解质30并将其包含在负极22的孔隙(未显示)内。例如,负极22可包括许多电解质粒子(未显示)。在每种情况下,负极22可具有大于或等于大约1 µm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00 µm,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10 µm至小于或等于大约200 µm的厚度。负极22可具有大于或等于1 µm至小于或等于500 µm,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10µm至小于或等于200 µm的厚度。
在各种方面中,负电活性材料包括原子层状阳极材料,其中每个晶面被视为一个层。该原子层状阳极材料可包含硅(Si)、锗(Ge)和/或硼(B)。例如,该电活性材料可包含硅(Si)、锗(Ge)和/或硼(B)的二维层状同素异形体,其包括在埃尺寸上强平面内结合和弱平面外耦合(即在层之间几乎至完全没有结合)的原子平面,类似于石墨。换言之,该原子层状阳极材料可包括硅烯、多层硅烯、锗烯、多层锗烯、硼烯、多层硼烯或它们的任何组合。该原子层状阳极材料可形成微米级/纳米级电活性粒子,例如具有大于或等于大约100 nm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0 µm的平均直径的电活性材料粒子。该电活性材料粒子可具有大于或等于100 nm至小于或等于50 µm的平均直径。
这样的负电活性材料可表现出改进的可循环性,例如,该二维负电活性材料可具有在大约100 mA/g电流下大约2,000 mAh/g的固有容量。该二维负电活性材料可具有在100mA/g电流下2,000 mAh/g的固有容量。该层状结构可用于减轻在锂化过程中出现的内应力和增强负极22内的离子扩散。例如,该二维结构可允许锂离子经由拟(pseudo)范德华间隙嵌入层之间,从而储存锂离子而不破坏晶格结构,因此有助于避免结构的粉化或爆裂(类似于锂在石墨中的嵌入)。另外,在层之间形成的二维通道可更好地促进离子扩散以实现更快的充电速率。
在各种方面中,负电活性材料可以是复合材料,其包括例如第一多个电活性材料粒子的形式的层状阳极材料(例如硅烯、锗烯和/或硼烯)和例如第二多个电活性材料粒子的形式的另一负电活性材料(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炭黑或它们的任何组合)的组合。在某些变体中,该复合材料可包含大于或等于大约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5重量%的层状阳极材料和大于或等于大约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5重量%的其它负电活性材料。该复合材料可包含大于或等于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95重量%的层状阳极材料和大于或等于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95重量%的其它负电活性材料。
在进一步的变体中,负电活性材料可以是复合材料,其包括二维层状同素异形体(例如二维层状硅同素异形体,其例如为第一多个电活性材料粒子的形式)和例如第二多个电活性材料粒子的形式的三维同素异形体(例如三维层状硅同素异形体,如SiOx和LixSiOx)的组合。例如,该复合材料可包含大于或等于大约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5重量%的二维层状硅同素异形体和大于或等于大约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5重量%的三维硅同素异形体。该复合材料可包含大于或等于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95重量%的二维层状硅同素异形体和大于或等于5重量%至小于或等于95重量%的三维硅同素异形体。
在每种情况下,负电活性材料可以预锂化,以补偿在循环过程中的锂损失,如在转化反应和/或在首次循环过程中在负极22上形成LixSi和/或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未显示)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锂损失,以及由于例如持续不断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形成而持续发生的锂损失。
在各种方面中,层状阳极材料可任选与一种或多种提供电子导电路径的导电材料和/或至少一种改进负极22的结构完整性的聚合物粘合剂材料掺合。例如,负极22中的负电活性材料可任选与粘合剂,如聚酰亚胺、聚酰胺酸(polyamic acid)、聚酰胺、聚砜、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丙烯二烯单体(EPDM)橡胶或羧甲基纤维素(CMC)、丁腈橡胶(N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聚丙烯酸锂(LiPAA)、聚丙烯酸钠(NaPAA)、藻酸钠或藻酸锂掺合。导电材料可包括碳基材料、粉末镍或其它金属粒子,或导电聚合物。碳基材料可包括例如石墨、乙炔黑(如KETJENTM黑或DENKATM黑)、碳纤维和纳米管、石墨烯等的粒子。导电聚合物的实例包括聚苯胺、聚噻吩、聚乙炔、聚吡咯等。在某些方面中,可使用导电材料的混合物。
负极22可包含大于或等于大约1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9重量%的层状阳极材料、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20重量%的导电材料和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20重量%,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1重量%至小于或等于大约20重量%的所述至少一种聚合物粘合剂。负极22可包含大于或等于1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99重量%的层状阳极材料、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20重量%的导电材料和大于或等于0重量%至小于或等于20重量%,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1重量%至小于或等于20重量%的所述至少一种聚合物粘合剂。
在各种方面中,本公开提供制造用于负极,如图1中所示的负极22的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例如预锂化二维层状硅同素异形体)的方法。例如,形成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可通常包括使具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交替层的离子化合物(例如,由MX2表示,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或硼(B)之一)和锂前体(例如氢化锂(LiH)、LiC、LiOH或LiCl)在高温环境(例如大约200℃至大约900℃)中接触和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所得产物(例如CaH2和LixSi)。在每种情况下,该方法可使用分批法或连续法进行。
图2图示说明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示例性方法200。方法200包括220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具有例如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00℃的温度的高温环境中接触。方法200可包括220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具有例如大于或等于200℃至小于或等于900℃,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200℃至小于或等于500℃的温度的高温环境中接触。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可为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3:1。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可为大于或等于1:1至小于或等于5:1,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1:1至小于或等于3:1。
该高温环境可以是包含一种或多种惰性气体和/或二氧化碳(CO2)的炉。尽管没有图示,但技术人员会认识到,在某些变体中,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接触,随后可将该掺合物加热到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和在某些方面中,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00℃的温度。
在各个变体中,与较不稳定的金属锂或潜在熔融锂相比,锂前体可以是稳定的锂前体(如氢化锂(LiH)、LiC、LiOH或LiCl)。离子化合物可由MX2表示,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或硼(B)之一。在每种情况下,离子化合物包括交替层,以使阳离子(例如Ca2+)能够发生离子交换。例如,220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高温环境中接触可促进从离子化合物中除去阳离子,以形成二维层状材料(例如范德华晶体)。在除去阳离子时,可在离子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因此,锂离子(Li+)可从锂前体移入由阳离子脱除形成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的这些开口,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例如,在高温环境中并且当锂前体包括氢化锂(LiH)且离子化合物包括CaSi2时,锂可与金属(例如硅)反应以产生LiSi,而氢气与阳离子反应以形成CaH2。例如,如下所示:
CaSi2 → Ca + 2Si
2 LiH + 2Si → 2 LiSi + H2
Ca+ H2 → CaH2
CaSi2 + 2 LiH → 2 LiSi + CaH2
因此,方法200提供了用于除去阳离子和将二维层状材料预锂化的一步、并行或同步法,以消除或减少与后续锂化步骤相关的成本和时间。在某些变体中,基本所有,或在某些变体中,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85%、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90%、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95%、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96%、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97%、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98%、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99%、或任选大于或等于大约99.5%的阳离子可从离子前体材料中脱除并被锂离子(Li+)替代。
在各种方面中,方法200可包括210获得或制备离子化合物和/或锂前体。例如,在某些变体中,210制备离子化合物可包括研磨前体材料以减小粒度(例如减小到大于或等于大约100 nm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0 µm的平均粒径)和增加表面积,由此减少阳离子交换时间和提高产生均匀的二维层状材料的可能性。
在各种方面中,方法200可包括230搅拌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以确保均匀性,例如确保离子交换在基本所有粒子上进行到相同或相似的程度。在某些变体中,可使用球磨法或其它循环法搅拌230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
在各种方面中,方法200可包括240提取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也就是说,方法200可包括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例如LiSi)和包含脱除的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例如CaH2)。在各种方面中,可利用密度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剩余阳离子材料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可具有第一密度,包含脱除的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可具有第二密度,其中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该密度梯度法可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例如混合,其中该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阳离子。例如,CaH2的密度为大约1.7 g/cm3,而硅化锂(LiSi)的比密度小于大约1 g/cm3。由于密度差,可通过加入无水溶剂,如具有大约1.32 g/cm3的密度的碳酸亚乙酯(EC)将硅化锂(LiSi)与剩余阳离子材料(例如CaH2)分离。较轻的硅化锂(LiSi)可在碳酸亚乙酯的顶面收集,而较重的剩余阳离子材料(例如CaH2)可在包括碳酸亚乙酯的容器底部收集。
在各种方面中,方法200可包括245表面处理提取的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245表面处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可改进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空气稳定性和/或干燥室相容性(dry-room compatibility)。在某些变体中,表面处理245可包括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暴露于二氧化碳(CO2)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Li2CO3)涂层。在另一些变体中,表面处理245可包括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浸在包含例如如上文详述的电解质的化学浴中,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SEI)或其它涂层。一个或多个碳酸锂涂层和/或一个或多个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和/或一个或多个其它涂层可以是惰性、空气稳定化合物的纳米级(例如厚度大于或等于大约10 nm至小于或等于大约1 µm)涂层以便在周围环境中或在干燥室环境中安全地操作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在各种方面中,方法200可包括250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任选地,第一集流体)和/或表面稳定化的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任选地,第一集流体)并入电池中,以用作负电活性材料(和负极集流体)。尽管没有图示,但在各种方面中,在并入电池中之前,方法200可进一步包括附加涂布步骤和/或其它后加工步骤,例如以增强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空气稳定性和/或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另一负电活性材料,如三维硅同素异形体和/或石墨/石墨烯混合。
为了举例说明和描述提供实施方案的上述描述。其无意穷举或限制本公开。一个特定实施方案的各要素或特征通常不限于该特定实施方案,而是如果适用,可互换并可用于所选实施方案,即使没有明确展示或描述。其也可以许多方式改变。这样的变动不应被视为背离本公开,所有这样的修改旨在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温度为大于或等于大约200℃至小于或等于大约900℃的环境中使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接触,其中离子化合物是三维层状材料,并且离子化合物和锂前体在所述环境中的接触导致从离子化合物中除去阳离子以在三维层状材料中的层间空间或空隙中形成开口,由此限定二维层状材料,并导致将锂离子从锂前体引入层间空间或空隙以形成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离子化合物由MX2表示,其中M是钙(Ca)和镁(Mg)之一且X是硅(Si)、锗(Ge)和硼(B)之一,且所述离子化合物包括M和X的交替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锂前体选自:LiH、LiC、LiOH、LiCl及其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离子化合物与锂前体的比率大于或等于大约1:1至小于或等于大约5: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表面处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的表面处理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二氧化碳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碳酸锂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的表面处理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所述一个或多个暴露表面与化学浴接触以在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的一个或多个表面上形成一个或多个涂层,其中所述化学浴包含电解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
使用密度分离法分离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和包含阳离子的剩余阳离子材料,其中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具有第一密度且剩余阳离子材料具有第二密度,第一密度小于第二密度,并且其中所述密度分离法包括:
使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与具有在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之间的第三密度的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接触,其中在搅拌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时,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顶面收集预锂化层状阳极材料,并且可在无水溶剂或溶剂混合物的底面收集剩余阳离子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环境包含一种或多种惰性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环境包含二氧化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7/486378 | 2021-09-27 | ||
US17/486,378 US12034144B2 (en) | 2021-09-27 | 2021-09-27 | Solid-state synthesi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81946A true CN115881946A (zh) | 2023-03-31 |
Family
ID=85477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46823.9A Pending CN115881946A (zh) | 2021-09-27 | 2022-08-30 | 用于制造层状阳极材料的固态合成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34144B2 (zh) |
CN (1) | CN115881946A (zh) |
DE (1) | DE10202212023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978880B2 (en) | 2021-06-01 | 2024-05-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ectrochemical exchang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US12034144B2 (en) | 2021-09-27 | 2024-07-0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olid-state synthesi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16744B2 (en) | 2002-12-19 | 2005-07-12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narization of a material by growing a sacrificial film with customized thickness profile |
CN100382362C (zh) | 2003-03-26 | 2008-04-16 | 佳能株式会社 |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和具有该电极材料的电极结构 |
WO2006009073A1 (ja) | 2004-07-16 | 2006-01-26 |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 シリコンナノシート、ナノシート溶液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ナノシート含有複合体、並びに、ナノシート凝集体 |
KR102098547B1 (ko) | 2010-01-18 | 2020-04-08 | 에네베이트 코포레이션 | 전기화학적 축전지용 복합재 박막 |
US9553303B2 (en) | 2010-01-18 | 2017-01-24 | Enevate Corporation | Silicon particles for battery electrodes |
US9583757B2 (en) | 2010-12-22 | 2017-02-28 | Enevate Corporation | Electrodes, electrochemical cel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electrodes and electrochemical cells |
US9397338B2 (en) | 2010-12-22 | 2016-07-19 | Enevate Corporation | Electrodes, electrochemical cel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electrodes and electrochemical cells |
KR101837036B1 (ko) | 2011-03-30 | 2018-03-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질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
US9142830B2 (en) | 2011-09-16 | 2015-09-2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hase separated silicon-tin composite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
US9005811B2 (en) | 2011-09-16 | 2015-04-1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hase separated silicon—tin composite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and lithium sulfur batteries |
US8859144B2 (en) | 2011-09-16 | 2014-10-1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ulti-phase separated silicon based alloys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ies |
WO2013052456A1 (en) | 2011-10-05 | 2013-04-11 | Nanosys, Inc. | Silicon nanostructure activ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d processes, compositions, components, and devices related thereto |
US8440350B1 (en) | 2011-11-10 | 2013-05-1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des with shape-memory-alloy current collecting substrates |
JP6278518B2 (ja) | 2011-12-01 | 2018-02-14 | ナノスケール コンポーネンツ,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負極をアルカリ化するための方法 |
US9362551B2 (en) | 2011-12-20 | 2016-06-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Reinforced battery electrodes |
JP5273274B1 (ja) | 2012-04-27 | 2013-08-28 |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電極形成用組成物、二次電池用電極 |
US9580322B2 (en) | 2012-08-28 | 2017-02-28 | Knu-Industr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 Method of preparing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prepared from the same |
JP6148472B2 (ja) | 2013-01-18 | 2017-06-14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金属空気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極製造方法 |
US8999584B2 (en) | 2013-03-15 | 2015-04-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 for pre-lithiation of the negative electrode in lithium ion batteries |
US9093705B2 (en) | 2013-03-15 | 2015-07-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orous, amorphous lithium storage materials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KR102038620B1 (ko) | 2013-03-26 | 2019-10-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음극,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US10062898B2 (en) | 2013-07-10 | 2018-08-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urface coat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an electrode for a lithium based battery |
US9531004B2 (en) | 2013-12-23 | 2016-12-2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ultifunctional hybrid coatings for electrodes made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techniques |
US9564639B2 (en) | 2014-02-12 | 2017-02-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High performance silicon electrodes having improved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binder and silicon |
WO2015126649A1 (en) | 2014-02-18 | 2015-08-2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ectrolyt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
US9302914B2 (en) | 2014-02-28 | 2016-04-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for making hollow carbon materials and active materials for electrodes |
US9577251B2 (en) | 2014-03-27 | 2017-02-2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c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US9570752B2 (en) | 2014-05-16 | 2017-02-1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based batteries |
US9379374B2 (en) | 2014-07-15 | 2016-06-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for forming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s for lithium-based batteries |
US9780361B2 (en) | 2014-11-12 | 2017-10-0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for forming porous materials |
KR101614016B1 (ko) | 2014-12-31 | 2016-04-20 | (주)오렌지파워 |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KR101726037B1 (ko) | 2015-03-26 | 2017-04-11 | (주)오렌지파워 | 실리콘계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US10141569B2 (en) | 2015-12-17 | 2018-11-2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Battery life by controlling the voltage window of the negative electrode |
US10164245B2 (en) | 2016-09-19 | 2018-12-2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High performance silicon electrodes having improved interfacial adhesion between binder, silicon and conductive particles |
US20180205114A1 (en) | 2017-01-13 | 2018-07-1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orous cellulosic substrat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s |
WO2018160498A1 (en) | 2017-02-28 | 2018-09-07 | Lyten, Inc. | Mixed allotrope particulate carbon films and carbon fiber mats |
JP6686229B2 (ja) | 2017-03-29 | 2020-04-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半固体電解質層、電池セルシートおよび二次電池 |
KR102265214B1 (ko) | 2017-05-19 | 2021-06-16 | (주)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이차전지용 실리콘 산화물 음극의 전리튬화 방법 |
PL3535803T3 (pl) * | 2017-05-30 | 2022-06-27 | Li-Cycle Corp. | Sposób, urządzenie i system odzyskiwania materiałów z baterii |
US10497927B2 (en) | 2017-08-31 | 2019-12-0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of applying self-forming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SEI) layer to stabilize cycle stability of electrodes in lithium batteries |
EP3679613B1 (en) * | 2017-09-07 | 2024-02-28 |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 Batteries with anodes of carbon-coated macro-porous silicon |
US10256459B1 (en) * | 2017-09-18 | 2019-04-09 |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 Surface-stabilized and prelithiated anode active materials for lithium batteries and production method |
US10673063B2 (en) | 2017-09-21 | 2020-06-02 | Global Graphene Group, Inc. | Process for prelithiating an an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battery |
EP3486991A1 (en) | 2017-11-15 | 2019-05-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lectrolyte additive for lithium battery, organic electrolyte solution includ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CN107875694B (zh) | 2017-11-27 | 2019-09-27 | 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两次拉开滤板螺旋振动卸饼压滤机 |
KR20230113850A (ko) | 2017-12-07 | 2023-08-01 | 에네베이트 코포레이션 | 탄화규소 및 탄소 입자를 포함하는 복합물 |
EP3509136A1 (en) | 2018-01-03 | 2019-07-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ilicon composite cluster and carbon composite thereof, and electrode, lithium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each including the same |
CN112219294A (zh) | 2018-04-30 | 2021-01-12 | 利腾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材料 |
KR102439128B1 (ko) | 2018-07-06 | 2022-09-02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이의 전리튬화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US11349119B2 (en) | 2018-10-15 | 2022-05-3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 for making silicon-containing composite electrodes for lithium-based batteries |
US20200350558A1 (en) | 2019-05-02 | 2020-11-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electrodes comprising silicon-based host material and battery cells utilizing the same |
US20200388825A1 (en) | 2019-06-10 | 2020-12-1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re-cycled silicon electrode |
US11011742B2 (en) | 2019-06-10 | 2021-05-1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ilicon embedded copper anodes and battery cell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CN110600688A (zh) | 2019-08-05 | 2019-12-20 | 华东理工大学 | 硅烯-铜-硅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应用、锂离子电池 |
US11715832B2 (en) | 2019-08-12 | 2023-08-01 | Global Graphene Group, Inc. | Electrochemically stable an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production method |
US11374218B2 (en) | 2019-08-21 | 2022-06-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ultilayer siloxane coatings for silico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US11316142B2 (en) | 2019-09-17 | 2022-04-2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silicon-based electrodes comprising naturally occurring carbonaceous filaments and battery cells utilizing the same |
US20210135194A1 (en) | 2019-10-30 | 2021-05-0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 for making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electrode materials |
US11342545B2 (en) | 2019-12-06 | 2022-05-2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of lithiating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
US20220029156A1 (en) | 2020-07-24 | 2022-01-27 | Uchicago Argonne, Llc | Cobalt-free lithiated spinel cathode materials for use in lithium cells and batteries |
US20220384774A1 (en) | 2021-06-01 | 2022-12-0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assive Ion Exchang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US20220384776A1 (en) | 2021-06-01 | 2022-12-0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Layered anode materials |
US11978880B2 (en) | 2021-06-01 | 2024-05-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ectrochemical exchang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US20230060634A1 (en) | 2021-09-02 | 2023-03-0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wo-dimensional anode materials |
US12034144B2 (en) | 2021-09-27 | 2024-07-0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olid-state synthesi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
2021
- 2021-09-27 US US17/486,378 patent/US12034144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8-11 DE DE102022120235.6A patent/DE102022120235A1/de active Pending
- 2022-08-30 CN CN202211046823.9A patent/CN11588194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978880B2 (en) | 2021-06-01 | 2024-05-0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Electrochemical exchang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US12034144B2 (en) | 2021-09-27 | 2024-07-0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olid-state synthesi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ayered anode materia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101215A1 (en) | 2023-03-30 |
DE102022120235A1 (de) | 2023-03-30 |
US12034144B2 (en) | 2024-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597346B (zh) | 电化学电池的厚电极 | |
CN115881946A (zh) | 用于制造层状阳极材料的固态合成 | |
CN112750995A (zh) | 制备硅-碳复合电极材料的方法 | |
CN115744918A (zh) | 制造二维阳极材料的方法 | |
CN115440970A (zh) | 用于制造层状阳极材料的被动离子交换 | |
CN115440947A (zh) | 层状阳极材料 | |
CN115440945A (zh) | 用于制造层状阳极材料的电化学交换 | |
CN115548419A (zh) | 过锂化阴极材料及其形成方法 | |
CN115241456A (zh) | 具有用于控制固体电解质界面层的形成的表面结构的集流体 | |
CN114335492A (zh) | 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锂-硅合金的形成方法 | |
CN116565451A (zh) | 用于电化学电池的经涂覆的隔离件和其形成方法 | |
CN116314780A (zh) | 用于阴极材料的含锂涂层 | |
CN117174496A (zh) | 用于电容器辅助电池组的电解质添加剂 | |
CN116565156A (zh) | 用于高性能电池组的电活性材料 | |
US20230411610A1 (en) |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pre-lithiated, two-dimensional anode materials | |
US11799083B2 (en) | Lithiation additive for a positive electrode | |
US20240055593A1 (en) | Hybrid battery having improved thermal stability and power performance | |
US20230102190A1 (en) | Negative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 |
US20240170720A1 (en) | Electrolyt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that cycle lithium ions | |
US20240213438A1 (en) | Methods of lithiating electroactive materials | |
CN117476862A (zh) | 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预锂化多孔层及其形成方法 | |
CN116504924A (zh) | 用于锂金属电极的保护涂层及其形成方法 | |
CN117174902A (zh) | 用于含硅电极的碳添加剂 | |
CN117525402A (zh) | 用于电活性材料颗粒的保护性颗粒涂层及其形成方法 | |
CN117239213A (zh) | 包括无阳极电池的锂离子电池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