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69040A - 取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69040A
CN115869040A CN202111140205.6A CN202111140205A CN115869040A CN 115869040 A CN115869040 A CN 115869040A CN 202111140205 A CN202111140205 A CN 202111140205A CN 115869040 A CN115869040 A CN 115869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ombus
link
embolectomy device
embolectomy
dist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402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礼彪
李安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402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6904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8889 priority patent/WO202305125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869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90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栓装置。所述取栓装置包括取栓器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取栓器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弹性件的近端与所述取栓器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远端与所述取栓器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有弹性,当所述取栓器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可使所述取栓器的远端和所述取栓器的近端相互靠近。本申请中弹性件的恢复力,使取栓器的远端和近端相互靠近,避免取栓器的近端与取栓器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增加得太多,减少取栓器在径向方向上收缩的程度,保证取栓器能够紧密贴合血管内壁,提高将血栓拖入微导管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取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俗称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流的突然阻塞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导致的神经组织损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类型,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卒中,病情凶险,死亡率、致残率高。一旦发生中风,给患者造成巨大身心危害,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目前,缺血性脑卒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机械取栓。机械取栓是将取栓器输送到病变位置,利用取栓器抓取血栓并将其取出体外。然而,目前的取栓器械在回撤到导管的过程中,取栓器械受到外力作用,取栓器械整体在轴向被拉长,取栓器械在径向收缩,使得取栓器械与血管内壁无法紧密贴合而使血栓容易脱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减少取栓器在径向方向上收缩的程度,保证能够紧密贴合血管内壁的取栓器。
所述取栓装置包括取栓器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取栓器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弹性件的近端与所述取栓器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远端与所述取栓器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有弹性,当所述取栓器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可使所述取栓器的远端和所述取栓器的近端相互靠近。
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在轴向方向螺旋延伸。
所述取栓器包括抓捕部分,所述抓捕部分用于抓捕血栓,所述弹性件包括平整段,所述平整段与所述抓捕部分正对。
所述弹性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连接的穿刺件,所述穿刺件可刺入血栓。
所述穿刺件与所述主体支架的角度为锐角。
所述穿刺件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穿刺件套设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且所述穿刺件可绕所述主体转动。
所述弹性件包括两根或者两根以上的螺旋线,所述螺旋线在轴向相互螺旋延伸。
所述两根或者两根以上螺旋线的近端紧密贴合,并与取栓器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两根或者两根以上螺旋线的远端紧密贴合,并与取栓器的远端固定连接。
在自然状态下,所述两根或者两根以上螺旋线之间围设出收容空间。
本申请中弹性件的恢复力,使取栓器的远端和近端相互靠近,避免取栓器的近端与取栓器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增加得太多,减少取栓器在径向方向上收缩的程度,保证取栓器能够紧密贴合血管内壁,提高将血栓拖入微导管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在人体血管中捕获血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在压缩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取栓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另一角度取栓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取栓器的展开示意图。
图7为图6中X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XX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5a为本申请图15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穿刺件的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穿刺件在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18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定义“远端”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定义“近端”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径向力”指的是使医疗器械的径向方向变形所需的作用力。其中使医疗器械径向方向变形所需的作用力越小,径向力越小,医疗器械越容易往中心轴径向压缩或膨胀;使医疗器械径向方向变形所需的作用力越大,径向力越大,医疗器械越难往中心轴径向压缩或膨胀。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在人体血管中捕获血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在压缩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在图2及图3中取栓装置结构均已简化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取栓装置1包括微导管10、推拉丝20、取栓器30、显影环40、及弹性件50。微导管10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微导管10收容有推拉丝20和取栓器30,微导管10用于输送取栓器30至血管100的血栓200处,并释放取栓器30。推拉丝20的远端与取栓器30的近端固定连接,推拉丝20可在微导管10内部滑动,并带动整体取栓器30相对微导管10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伸入取栓器30的内部,弹性件50在取栓器30围成的空间内。弹性件50的远端与取栓器30的远端固定连接,弹性件50的近端与取栓器30的近端固定连接。具体地,如图2,取栓器30的近端包覆在弹性件50的近端。显影环40缠绕包覆取栓器30近端的外表面,将取栓器30的近端与弹性件50的近端固定在一起。相应地,取栓器30的远端包覆在弹性件50的远端。显影环40缠绕包覆取栓器30远端的外表面,将取栓器30的远端与弹性件50的远端固定在一起。弹性件50由金属材料制成。弹性件50在轴向方向螺旋延伸,形成螺旋状,使其具有弹性。
在本实施例中,推拉丝20与弹性件50一体成型。推拉丝20在微导管10滑动的过程,也会带动弹性件50滑动。在其他实施例中,推拉丝20与弹性件50为不同的两个部件,以推拉丝20与弹性件50能够固定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在取栓装置1从自然状态转换为压缩状态的过程,取栓器30的近端和远端相互远离,取栓器30的近端和远端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取栓器30整体在径向收缩,取栓器30整体在轴向拉长,取栓器30的近端与远端之间的距离增大,会使得弹性件50变形、沿轴向拉伸,此时弹性件50具有恢复原本形状的恢复力,该恢复力可使取栓器30的远端和近端相互靠近,防止取栓器30的轴向伸展得过长。结合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操作过程及弹性件50的具体作用描述如下:
将微导管10及设置在微导管10内的取栓器30,移到血管100中的目标位置。将取栓器30显露在微导管10外,使取栓器30至少部分在径向方向上对应血管100内壁上的血栓200。取栓器30在自身径向扩张力的作用下发生膨胀。至少部分取栓器30的外表面与血管100内壁上的血栓200接触,部分血栓200嵌入到取栓器30内。然后操作推拉丝20,将取栓器30撤回微导管10,同时血栓在取栓器30径向扩张力的作用下,被拖回导管内。在取栓器30在撤回的作用力下,取栓器30的近端朝背离取栓器30的远端的方向移动,使得取栓器30收缩,而弹性件50的恢复力,使取栓器30的远端和近端相互靠近,避免取栓器30的近端与取栓器30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增加得太多,减少取栓器30在径向方向上收缩的程度,保证取栓器30能够紧密贴合血管100内壁,提高将血栓200拖入微导管10的成功率。并且,血栓200进入到取栓器30内,呈螺旋延伸状的弹性件50可增大与血栓200的接触面积,限制血栓200移动,防止血栓200脱落,提高取栓器30回收血栓的能力。
请再次参阅图3,取栓器30在压缩状态下,弹性件50被拉直时,弹性件50的恢复力最大。弹性件50被拉直时的轴向长度,和取栓器30的近端和远端之间最大的轴向长度相等。
请参阅图4至图6,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取栓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另一角度取栓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取栓器的展开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取栓器30可以先通过激光切割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的金属管材(如NiTi合金管),然后经过模具成型,再经过热处理定型而形成。或者,取栓器30也可以先通过切割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的金属片材,然后经过模具成型,再经过热处理定型形成。或者,取栓器30还可以先通过编织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的金属丝,再经过模具成型和热处理定型制作形成。或者,取栓器30也可以通过高弹性的高分子材料来制作。上述合适的材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取栓器30采用的是自膨胀支架结构。取栓器30包括从近端到远端依次设置的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和远端支架33。中部支架32连接在近端支架31和远端支架33之间。中部支架32位于整体取栓器30的中间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和远端支架33一体成型。近端支架31用于支撑整体中部支架32及远端支架33。中部支架32用于抓捕血栓。远端支架33用于收拢血栓,防止血栓脱落。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和远端支架33可为不同的部件,以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和远端支架33之间能够固定连接形成整体的支架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中部支架32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杆324和第二连杆325。第一连杆324的近端与近端支架31连接。第二连杆325的远端与远端支架33连接。第一连杆324与第二连杆325在取栓器30的周面上类周向曲线延伸。其中,类周向曲线延伸,指的是沿着取栓器30的周面上,类似于沿圆周方向的曲线延伸,且曲线延伸的方向,不与取栓器30纵向中心轴所在的方向平行,也不沿取栓器30的圆周方向。曲线延伸包括弧线、折线、直线等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这样的设计,由于第一连杆324与第二连杆325在取栓器30的周面上类周向曲线延伸,使得近端支架31、远端支架33之间能够顺着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的类周向方向弯曲靠近,使得取栓器30整体从近端向远端具有类似螺旋延伸的形状,提高取栓器30弯曲的性能。当取栓器30处于弯曲的血管时,其类似于螺旋延伸的形状能够弯曲变形,很好地顺应弯曲血管,取栓器30可紧密贴合弯曲血管的内壁,有效防止血栓脱落。
以下分别对取栓器30的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及远部支架32的结构作详细的解释。请参阅图6,近端支架31包括依次分布的第一支撑杆311和第一网格单元312。第一支撑杆311的近端汇聚于近端支架31的近端,第一支撑杆311其他部分向外延伸,且第一只支撑杆的远端与第一网格单元312的远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311与第一网格单元312一体成型。第一支撑杆311的杆宽为0.1mm-0.5mm。其中,杆宽指的是,距离最远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311的数量为两根,且两根第一支撑杆311关于取栓器30的中心轴线对称分布,使得外界的作用力经两根第一支撑杆311均匀对称地传至第一网格单元312、取栓器30的中部支架3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311的数量为一根。
请参阅图6和图7,图7为图6中X处的放大示意图。第一支撑杆311的杆宽,大于整个取栓器30其他不同位置的杆宽,即第一支撑杆311的杆宽最大。具体地,第一支撑杆311的杆宽比中部支架32的杆宽大,第一支撑杆311的杆宽比远端支架33的杆宽大。第一支撑杆311的刚度,比取栓器30其他不同位置的刚度大,第一支撑杆311比取栓器30其他不同部分更加不易变形,第一支撑杆311在有效地传递外界的作用力至取栓器30其他不同位置的同时,能够保持形状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沿轴向从远端到近端的方向上,第一支撑杆311的杆宽逐渐增大,第一支撑杆311的刚度越大,更加难以变形。这样的设计,第一支撑杆311靠近近端的部分,其刚度更大,不易折弯,避免第一支撑杆311折弯而影响取栓器30回收。
在本实施例中,近端支架31中的第一网格单元312关于取栓器30的中心轴线对称,第一网格单元312可均匀地接收经推拉丝20和第一支撑杆311传递过来的作用力,在近端支架31从微导管10中释放之后,可保证近端支架31的径向支撑力。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支架31中的第一网格单元312可不关于取栓器30的中心轴线对称,以能够保证近端支架31的径向支撑力为准。
至于中部支架32。在本实施例中,中部支架32包括第一抓捕部分321、第二抓捕部分322、第三抓捕部分323、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及第三连杆326。第一抓捕部分321、第二抓捕部分322、第三抓捕部分323从近端到远端依次排布。第一连杆324、第三连杆326及第二连杆325从近端到远端依次排布。在图6中,第一抓捕部分321设置在近端支架31中两个相邻的第一网格单元312之间。
第一连杆324的近端固定连接近端支架31在远端的第一网格单元3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与第一网格单元312在远端的汇聚部分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也可以与第一网杆单元312中非汇聚部分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的远端与第二抓捕部分322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的数量为两根,两根第一连杆324相对设置。第三连杆326的近端与第二抓捕部分322固定连接,第三连杆326的远端与第三抓捕部分323固定连接。第二连杆325的近端与第三抓捕部分323固定连接,第二连杆325的远端与远端支架33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抓捕部分321与第二抓捕部分322在垂直于包括取栓器30纵向中心轴的平面的投影仅部分重合。且第一抓捕部分321的远端、及第二抓捕部分的远端,在垂直于包含所述取栓器纵向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投影相互间隔。这样的设计,使得取栓器30在其周面不同的位置可同时抓捕血栓,便于提高取栓器30抓捕效果。具体地,结合图6,部分第一连杆324在取栓器30的周面,相对X轴的正方向倾斜弯曲。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可以在取栓器30的周面,沿其他方向倾斜弯曲,以能够提高取栓器30的抓捕效果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第三连杆326及第二连杆325在轴向从近端到远端依次间隔排布。第一连杆324、第三连杆326及第二连杆325各自均呈弧形状,在取栓器30的周面上类周向曲线延伸。第一抓捕部分321的远端、第三抓捕部分323的远端及第二抓捕部分322的远端中,至少相邻的两个抓捕部分的远端在垂直于包含取栓器纵向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投影相互间隔,这样可使得取栓器30在其周面不同的位置可同时抓捕血栓,便于提高取栓器30抓捕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抓捕部分321的远端、第三抓捕部分323的远端及第二抓捕部分322的远端中,至少相邻的两个抓捕部分的远端,在垂直于包含取栓器纵向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全部间隔,这样进一步错开第一抓捕部分321、第三抓捕部分323的远端及第二抓捕部分322在取栓器30周面上的位置,提高取栓器30抓捕效果。
与沿轴向平行的连接杆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中第一连杆324、第三连杆326及第二连杆325在取栓器30的周面上类周向曲线延伸,使第一连杆324、第三连杆326及第二连杆325在轴向上具有良好的弯曲变形能力,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及远端支架33之间易于相互弯曲,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及远端支架33在通过弯曲血管100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贴合弯曲的血管100,避免由于取栓器30没有贴合血管100内壁而使血栓脱离取栓器30。
具体在图6中,第一连杆324、部分第三连杆326及部分第二连杆325相对X轴的正方向顺着取栓器30的周面向下倾斜弯曲,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第三连杆326、第二连杆325也可沿不同或部分相同的方向在取栓器30的周面倾斜弯曲,以能够实现取栓器30具有较好的弯曲性能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一连杆324、部分第三连杆326之间相互平行。部分第一连杆324、部分第三连杆326之间相互平行指的是,部分第一连杆324与部分第三连杆326相互平行的同时,存在部分第一连杆324与部分第三连杆326不平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杆326包括平直段3261和与倾斜段3262。倾斜段3262与第一连杆324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平直段3261与第一连杆324不平行,而是与X轴平行。这样的设计,可增大第二抓捕部分322与第三抓捕部分323之间的间距,增大第二抓捕部分322与第三抓捕部分323的开口大小,便于血栓从第二抓捕部分322及第三抓捕部分323之间的开口进入,提高取栓器30抓捕血栓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一连杆324、与部分第二连杆325、部分第三连杆326之间相互平行,使得近端支架31、及远端支架33易于顺着相同的方向弯曲延伸。部分第一连杆324、与部分第二连杆325、部分第三连杆326之间相互平行,指的是,部分第一连杆324、与部分第二连杆325、部分第三连杆326之间相互平行,同时也存在至少部分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第三连杆326之间不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325呈拱形,部分第二连杆325沿X轴正方向向上倾斜,该部分第二连杆325与第一连杆324平行或者近似平行。这样的设计,可增大第一抓捕部分321、第二抓捕部分322与第三抓捕部分323之间的间距,增大第一抓捕部分321、第二抓捕部分322与第三抓捕部分323的开口大小,便于血栓从第一抓捕部分321、第二抓捕部分322及第三抓捕部分323之间的开口进入,提高取栓器30抓捕血栓的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部分第一连杆324、与部分第二连杆325、部分第三连杆326之间可接近相互平行,以能够实现近端支架31、及远端支架33易于顺着相同的方向弯曲延伸为准。
第一连杆324的远端与第二连杆325的近端之间在取栓器30的周面上存在一条虚拟连线,第一连杆324、该虚拟连线及第二连杆325可形成一条围绕取栓器30纵向中心轴的螺旋线,使得近端支架31与远端支架33组成的取栓器30能够具有类似于螺旋延伸的形状,易于弯曲。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虚拟连线及第二连杆325可形成一条围绕取栓器30纵向中心轴的曲线可类似于螺旋线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连杆325彼此相对设置。相应地,第二连杆325及第三连杆326各自的数量为两个、彼此相对设置。
其中一个第一连杆324与其中一个第二连杆325之间存在一条虚拟连线。另外一个第一连杆324与另外一个第二连杆325之间也存在一条虚拟连线。这样,使得第一连杆324、第一连杆324与第二连杆325之间的虚拟连线、第二连杆325形成两条围绕取栓器纵向中心轴的螺旋线,两条螺旋线互不相连。取栓器30中形成两条螺旋线,能够进一步提高取栓器30自身弯曲变形的性能,易于弯曲,更好地顺应弯曲血管而紧密贴合于弯曲血管的内壁,有效防止血栓脱落。在其他实施中,取栓器30也可仅仅形成一条螺旋线,这样可以使得取栓器30能够顺着螺旋线的螺旋方向弯曲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取栓器30可形成3条或者更多条的螺旋线,具体以能够实现取栓器30易于弯曲,可紧密贴合血管内壁的效果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的远端与第三连杆326的近端之间在取栓器30的周面上存在第一虚拟连线327,第三连杆326的远端与第二连杆325的近端之间在取栓器30的周面上也存在第二虚拟连线328,第一连杆324、第一虚拟连线327、第三连杆326、第二虚拟连线328、第二连杆325可形成一条围绕取栓器30纵向中心轴的螺旋线。这样的设计,使得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及远端支架33组成的取栓器30整体能够具有类似于螺旋延伸的形状,易于弯曲。
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部支架32可仅包括第一连杆324和第二连杆325,以取栓器30能够很好地贴合弯曲的血管1000为准。
以下对第一连杆324的形状,第二连杆325的形状、第三连杆326的形状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整体相对X轴正方向向下倾斜。第二连杆325部分相对X轴的正方向向下倾斜。第二连杆325相对X轴正方向倾斜的部分与第一连杆324平行或者近似平行。第二连杆325的形状与第一连杆324的形状部分相同。第二连杆325呈拱形,部分第二连杆325沿X轴正方向向上倾斜,该部分第二连杆325与第一连杆324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另一部分第二连杆325沿X轴正方向向下倾斜。
第三连杆326包括平直段3261和与倾斜段3262。平直段3261的近端与第二抓捕部分322固定连接,平直段3261的远端与倾斜段3262的近端固定连接,倾斜段3262的远端与第三抓捕部分323固定连接。倾斜段3262与第一连杆324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平直段3261的延伸方向与X轴平行,可增大第二抓捕部分322与第三抓捕部分323之间的间距,增大第二抓捕部分322与第三抓捕部分323的开口大小,便于血栓从第二抓捕部分322及第三抓捕部分323之间的开口进入,提高取栓器30抓捕血栓的性能。
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第三连杆326的形状部分相同,这便于排布近端支架31、中部支架32及远端支架33的位置,使其取栓器30整体能够具有很好的弯曲性能的同时,保证取栓器30整体结构的布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及第三连杆326的形状可相同,以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及第三连杆326能够实现整体取栓器30具有周向螺旋延伸的趋势及具有较好的弯曲性能为准。
请参阅图6和图8,图8为图6中XX处的放大示意图。其他条件保持一致的情况下,第一连杆324近端的杆宽大于第一连杆324中间部分的杆宽,可提高第一连杆324在近端的强度,使第一连杆324的近端比第一连杆324中间部分更加不易于折断。第一连杆324远端的杆宽也大于第一连杆324中间部分,第一连杆324远端更加不易于折断。相应地,第二连杆325、第三连杆326也有类似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24近端倒圆角,避免第一连杆324近端应力集中而容易断裂。第一连杆324远端、第二连杆325近端及远端、第三连杆326的近端及远端也设置有倒圆角。
请再次参阅图6,第一连杆324的杆宽、第二连杆325的杆宽及第三连杆326的杆宽均大于远端支架33中网杆的杆宽,且第一连杆324的杆宽、第二连杆325的杆宽及第三连杆326的杆宽小于近端支架31中第一支撑杆311的杆宽,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及第三连杆326的强度,大于远端支架33中网杆的强度,同时小于第一支撑杆311的强度,使第一连杆324、第二连杆325及第三连杆326易于弯曲变形的同时,有较好的强度而不易于断裂。
以下对第一抓捕部分321、第二抓捕部分322、第三抓捕分323进行描述。请再次参阅图4至图6,第一抓捕部分32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抓捕件3211和第二子抓捕件3212。第一子抓捕件3211和第二子抓捕件3212各自包括两根网杆,两根网杆的近端分别连接相邻的第一网杆单元的网杆部分,两根网杆的远端汇聚在一起,这两根网杆远端汇聚的部分悬空。当取栓器30在血管中释放后,取栓器30会被血管100挤压,两个网杆近端部分径向压缩,使两个网杆远端汇聚的部分向外扩张,便于第一抓捕部分捕获血栓。相应地,第二抓捕部分322及第三抓捕部分323,与第一抓捕部分321的形状类似。第二抓捕部分322及第三抓捕部分323,各自分别包括两个抓捕件,每个抓捕件是由两根网杆围成。这些网杆的近端,与中部支架32中的网杆单元固定连接;网杆远端汇聚的部分悬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抓捕部分321中第一子抓捕件3211和第二子抓捕件3212在至少一个包含所述取栓器30纵向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投影上部分重叠。具体地,部分第一子抓捕件3211和部分第二子抓捕件3212对齐,第一子抓捕件3211的远端到取栓器30近端的距离,大于第二子抓捕件3212的远端到取栓器30近端的距离。在第一抓捕部分321回收进入微导管10过程中,两个相对的抓捕件被压缩进入微导管10的同时不会相互重合叠加,减小第一抓捕部分321压缩进入微导管10过程中的厚度,便于第一抓捕部分321收回微导管10内。相应地,第二抓捕部分322中的两个抓捕件、第三抓捕部分323中的两个抓捕件分别也具有与第一抓捕部分321中两个抓捕件类似的形状,以第二抓捕部分322、第三抓捕部分323便于进入微导管10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抓捕部分321的远端缠绕有显影点,第三抓捕部分323的远端也分别缠绕有显影点。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抓捕部分322的远端也可缠绕有显影点。
以下对远端支架33的结构进行描述。远端支架33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网格单元。取栓器30在展开的时候,网格单元近似呈菱形,相邻的网格单元相互连接。远端支架33网格单元的开口较中部支架中网格单元的开口小,远端支架33可拦截收容取栓器30内的血栓,防止血栓脱落。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1a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中,弹性件50a与推拉丝20a并非一体成型。弹性件50a具有弹性,且由高分子材料形成。弹性件50a的近端与推拉丝20a的远端固定连接。具体地,推拉丝20a的远端设有固定环21a,弹性件50a与固定环21a固定连接。具体地,弹性件50a与固定环21a缠绕捆绑固定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取栓装置1a还包括连接环60a。连接环60a的远端,与取栓器30a的远端固定连接。具体地,弹性件50a与连接环60a缠绕捆绑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a可穿过连接环30a的开口,捆绑固定在连接环60a上。弹性件50a由于自身具有弹性,无需在轴向方向上形成螺旋结构来保证弹性件50a的弹性,这种设置能够减少取栓器径向上部件的密集程度,更易于进鞘。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1b的剖视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弹性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1b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中,弹性件50b包括平整段51b和与平整段51b相连的螺旋段52b。在轴向方向上,平整段51a与中部支架32b的抓捕部分320b正对。具体地,抓捕部分320b包括第一抓捕部分321b、第二抓捕部分322b、第三抓捕部分323b。平整段51a分别与取栓器中的第一抓捕部分321b、第二抓捕部分322b、第三抓捕部分323b对应。平整段51a呈平直状,在轴向方向延伸,能够避免与第一抓捕部分321b、第二抓捕部分322b及第三抓捕部分23b之间产生相互干涉,避免平整段51a缠绕到第一抓捕部分321b、第二抓捕部分322b及第三抓捕部分23b而影响取栓器在血管中展开。在其他实施例中,抓捕部分320b可仅包括第一抓捕部分321b,或者仅包括第一抓捕部分321b和第二抓捕部分322b,以抓捕部分320b能够实现抓捕血栓的功能为准。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螺旋段52b分别与近端支架31b、远端支架33b对应。多个螺旋段52b在轴向被拉伸后具有恢复原状的恢复力,保证整体弹性件50b的弹性。同时,多个螺旋段52b能够增大与血栓的接触面积,防止血栓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平整段51b连接在两个相邻的螺旋段51b之间,使得血栓进入取栓器30b内对应平整段51b部分后,被相邻的螺旋段52b阻挡而不易于移动,提高取栓器30b防止血栓脱落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1c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中,弹性件50c包括主体51c,和与主体51c固定连接的多个穿刺件52c。主体51c沿轴向延伸。多个穿刺件52c在主体51c间隔排布,并在周向交错分布。在捕获血栓的过程中,单穿刺件52c可刺入血栓,将血栓固定,防止血栓从取栓器30c内脱落。且多个穿刺件52c可增大弹性件与血栓的接触面积,且多个相邻的穿刺件52c可相互夹持血栓,进一步提高防止血栓脱落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穿刺件52c与主体51c所在轴向之间的角度为锐角,结合图13,主体的延伸方向与X轴的延伸方向平行。每个穿刺件52c与主体所在轴向之间的角度为锐角,与每个穿刺件52c与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相同。取栓器30c被压缩进入微导管10c的过程中,穿刺件52c能够以与主体51c的连接点为基点,沿着顺时针方向靠近主体51c,从而顺利进入微导管10c,保证微导管10c顺利回收血栓和取栓器30c。避免穿刺件52c与X轴正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的情况下,穿刺件52c容易抵持微导管10c内壁或者卡持在微导管10c管口而阻碍取栓器30c进入微导管。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15至图17,图15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图16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穿刺件的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穿刺件在另一角度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1d与第四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中,穿刺件52d套接在主体51d的外表面。具体地,穿刺件52d通过自身的开口套在主体51d的外表面,再压缩穿刺件52d、使穿刺件52d的开口缩小,防止穿刺件52d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51d设有收容槽53d。部分穿刺件52d收容在收容槽53d上,部分穿刺件52d在轴向方向上受到收容槽53d内壁的限位,使穿刺件52d仅能够绕着主体51d的外表面转动。穿刺件52d能够增大与血栓的接触面积,提高捕获血栓的效果以及防止血栓脱落的效果,且穿刺件52d能够顺应血管的弯曲而转动,避免刺伤血管内壁。
第六实施例
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取栓器的剖视示意图;图19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1e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中,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e包括第一螺旋线51e和第二螺旋线52e,第一螺旋线51e和第二螺旋线52e相互缠绕延伸。第一螺旋线51e的近端与第二螺旋线52e的近端紧密贴合、缠绕后,与推拉丝20e的远端及取栓器30e的近端固定连接。在自然状态下,第一螺旋线51e的远端与第二螺旋线52e的远端紧密贴合、缠绕后,与取栓器30e的远端固定连接。第一螺旋线51e的主体部分(除第一螺旋线的近端和第一螺旋线的远端的部分),与第二螺旋线52e的主体部分(除第二螺旋线的近端和第二螺旋线的远端部分),在轴向相互螺旋延伸,并且相互之间存在间隙,共同围成收容空间。
在取栓过程中,弹性件除了可限制取栓器30e的轴向伸展得过长外,还可在取栓过程中,增大与血栓的接触面积,使部分血栓可嵌入到第一螺旋线51e与第二螺旋线52e之间的收容空间,使血栓受到第一螺旋线51e和第二螺旋线52e的抵持而无法轻易脱离,防止血栓脱落。
请参阅图20,图20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取栓装置与第六实施例中的取栓装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弹性件50e包括多根螺旋线53e。多根指的是三根或者三根以上。多根螺旋线53e的近端紧密缠绕并与推拉丝20e的远端固定连接。多根螺旋线53e的远端紧密缠绕并与取栓器30e的远端固定连接。多根螺旋线53e包括与其近端和其远端连接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均收容于取栓器30e的内部,且相互螺旋延伸、相互交错,围成收容空间54e。进入到该收容空间54e的血栓受到限位多根螺旋线53e的限位而难以脱离。且多根螺旋线53e与取栓器30e相互配合,血栓卡在取栓器30e和多根螺旋线53e之间,有效防止血栓脱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装置包括取栓器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取栓器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弹性件的近端与所述取栓器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的远端与所述取栓器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有弹性,当所述取栓器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弹性件可使所述取栓器的远端和所述取栓器的近端相互靠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在轴向方向螺旋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器包括抓捕部分,所述抓捕部分用于抓捕血栓,所述弹性件包括平整段,所述平整段与所述抓捕部分正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连接的穿刺件,所述穿刺件可刺入血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件与所述主体支架的角度为锐角。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件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件套设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且所述穿刺件可绕所述主体转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两根或者两根以上的螺旋线,所述螺旋线在轴向相互螺旋延伸。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或者两根以上螺旋线的近端紧密贴合,并与取栓器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两根或者两根以上螺旋线的远端紧密贴合,并与取栓器的远端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两根或者两根以上螺旋线之间围设出收容空间。
CN202111140205.6A 2021-09-28 2021-09-28 取栓装置 Pending CN1158690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0205.6A CN115869040A (zh) 2021-09-28 2021-09-28 取栓装置
PCT/CN2022/118889 WO2023051257A1 (zh) 2021-09-28 2022-09-15 取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0205.6A CN115869040A (zh) 2021-09-28 2021-09-28 取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69040A true CN115869040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63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40205.6A Pending CN115869040A (zh) 2021-09-28 2021-09-28 取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6904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552145U (zh) 取栓装置
EP2959853B1 (en) Thrombectomy device and thrombectomy equipment
EP3565490B1 (en) Endoscopic snare device
CN111265277B (zh) 取栓装置
EP2157915B1 (en) Retrieval device
CN112168285B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05662533B (zh) 一种带有螺旋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EP1465537A2 (en) Device for the removal of obstructions in anatomical lumens
JP2006511266A (ja) 異物を摘出するための外科用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2788619U (zh) 颅内动脉血管取栓装置及系统
CN112168286B (zh) 取栓支架、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213821613U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EP4144309A1 (en) Thrombus removal apparatus
CN111265280B (zh) 取栓装置和取栓系统
CN115040197A (zh) 血栓捕获系统
WO2023015652A1 (zh) 一种取栓装置
CN111053594B (zh) 取栓器
CN111265278B (zh) 取栓装置和取栓系统
CN112168284B (zh) 取栓支架、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09965941B (zh) 一种取栓器
CN109965940B (zh) 一种取栓器
CN213821612U (zh) 取栓支架、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14403980A (zh) 取栓装置
CN111265279A (zh) 取栓装置和取栓系统
CN209884262U (zh) 取栓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