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7116A -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7116A
CN115857116A CN202211265721.6A CN202211265721A CN115857116A CN 115857116 A CN115857116 A CN 115857116A CN 202211265721 A CN202211265721 A CN 202211265721A CN 115857116 A CN115857116 A CN 115857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module
heat dissipation
heat
cage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57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伍磊
闫涛
王宣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6572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571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57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7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66Thermal aspects, temperature control or temperature monitoring
    • G02B6/4268Cooling
    • G02B6/4269Cooling with heat sinks or radiation fi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74Electrical aspects
    • G02B6/428Electrical aspects contain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用于提高位于印刷电路板两面对称设置的两个光模块的散热效率,该光模块散热组件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第一散热端部与第一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二散热端部与第二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一散热端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散热齿,第二散热端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齿。可见,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通过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进行热量的传导,从而提高了光模块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而且有效地避免了应力对光模块散热组件的损坏,提高了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号是202010506635.4,原申请日是2020年06月05日,原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在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通信设备中,光模块作为其中的关键器件之一,随着通信向高速率、大带宽、大流量的不断演进,光模块在数量、聚集度、单模块发热量上都在不断向高密、集群、高热量方向发展,由此带来的光模块散热问题变的越来越棘手。
在光模块数量很多,无法在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单面完全放下的场景下,光模块会有在PCB正反两面对称设置,如果PCB正反两面对称设置的两个光模块之间较大温差时,温度较高一侧的光模块会成为整个通信设备散热的瓶颈,而另一侧光模块尚存在散热余量。
可见,现有技术所提供的对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方案,针对在PCB两面对称设置的两个光模块的散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其用于提高位于PCB两面对称设置的两个光模块的散热效率,而且有效地提高光模块散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包括印刷电路板,以及位于印刷电路板两面的第一光模块笼子和第二光模块笼子,该第一光模块笼子用于容纳第一光模块,该第二光模块笼子用于容纳第二光模块,该光模块散热组件还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该第一散热端部与该第一光模块笼子贴合,该第二散热端部与该第二光模块笼子贴合,若该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高于该第二光模块,该第一光模块用于将热量依次经由该第一散热端部和该第二散热端部向该第二光模块进行传导,若该第二光模块的温度高于该第一光模块,则该第二光模块用于将热量依次经由该第二散热端部和该第一散热端部向该第一光模块进行传导;该第一散热端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散热齿,相邻的两个该第一散热齿之间存在第一间隙,该第一散热齿用于在该第一散热端部的压力的作用下在该第一间隙内进行形变;该第二散热端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齿,相邻的两个该第二散热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该第二散热齿用于在该第二散热端部的压力的作用下在该第二间隙内进行形变。
可见,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通过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进行热量的传导,从而使得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存在温差的情况下,还可通过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进行散热,从而能够对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进行充分的散热,提高了光模块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而且通过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进行互通的散热方式,提高了光模块散热组件散热的均衡性,提高了光模块的可靠性,延长了光模块的使用时间。而且第一散热端部的应力能够在第一间隙内充分释放,有效地避免了应力对第一光模块笼子进行损坏的可能,第二散热端部的应力能够在第二间隙内充分释放,有效地避免了应力对第二光模块笼子进行损坏的可能,有效地提高了第一光模块笼子和第二光模块笼子的安全,提高了第一光模块笼子和第二光模块笼子的使用寿命。而且采用多个第一散热齿及多个第二散热齿,有效地避免了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之间通过热阻比较高的空气进行导热,有效地降低了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之间的热阻,而且在第一散热齿和第二散热齿在形变的过程中,会增大第一散热齿与第一散热端部的接触面积,以及增大第二散热齿与第二散热端部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之间热量的传导,提高了散热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均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贴合,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贴合;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开窗,所述开窗沿垂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方向贯穿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散热端部均插设于所述开窗内设置,且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沿垂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方向位置相对。
可见,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均插设于印刷电路板的开窗内,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之间的位置的对准,避免了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之间位置出现相错开,从而导致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之间无法实现互通的散热性能的情况。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内设置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模块和所述第一散热端部之间,且呈压缩状态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同时与所述第一光模块和所述第一散热端部贴合;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内设置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光模块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之间,且呈压缩状态的所述第二弹性件同时与所述第二光模块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贴合。
可见,第一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一光模块紧密贴合,所述第一光模块即可通过第一弹性件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端部上,因传导过程是通过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弹性件进行的,从而避免了第一光模块的热量通过具有高热阻的空气向第一散热端部进行传导的弊端,进而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光模块将热量向第一散热端部进行传导的过程中的热阻。对采用第二弹性件的有益效果的说明,请详见对第一弹性件的说明,不做赘述。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固定端和第一弹性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朝向所述第一光模块的端面,所述第一弹性端延伸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一光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固定端和第二弹性端,所述第二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朝向所述第二光模块的端面,所述第二弹性端延伸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光模块之间。
可见,所述第一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朝向所述第一光模块的端面,通过该第一固定端有效地保证了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之间结构的稳固,避免第一弹性件从第一光模块笼子中脱离的情况的出现,所述第一弹性端延伸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一光模块之间,且第一弹性端可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由形变,以使在第一弹性端出现形变时,能够将第一光模块的热量向第一散热端部进行传导的目的,且传导过程中具有低热阻。对采用第二弹性件的有益效果的说明,请详见对第一弹性件的说明,不做赘述。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光模块散热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中间件,所述导热中间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之间,且所述导热中间件的两面均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贴合。
可见,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之间通过导热中间件进行热量的传导,降低了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之间进行热量传导时的热阻,避免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之间通过高热阻的空气进行热量的传导,提高了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之间进行热量传导的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光模块用于通过第一散热路径和第二散热路径进行散热,所述第一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一光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器进行散热;若所述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二光模块,则所述第二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一光模块用于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一散热端部、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二光模块以及所述第二散热器进行散热。
可见,通过所述第一散热路径以及第二散热路径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在有效地提高了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散热器的散热余量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实现了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存在温差的情况下,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的均衡散热。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光模块用于通过第三散热路径和第四散热路径,所述第三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二光模块通过所述第二散热器进行散热;若所述第二光模块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一光模块,则所述第四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二光模块用于依次经由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所述第一散热端部、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一光模块以及所述第一散热器进行散热。
可见,通过所述第三散热路径以及第四散热路径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在有效地提高了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一散热器的散热余量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实现了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存在温差的情况下,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的均衡散热。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和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之间存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设置所述印刷电路板;所述光模块散热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互通散热件,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贴合,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贴合。
可见,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还能够通过第一互通散热件实现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互通的散热性能,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具有底壳和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底壳扣合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底壳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光模块的容纳空间,所述底壳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具有顶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顶壳扣合连接,以在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顶壳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光模块的容纳空间,所述顶壳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所述光模块散热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二互通散热件,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贴合,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外壳贴合。
可见,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还能够通过第二互通散热件实现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互通的散热性能,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机柜,所述机柜内包括至少一个如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光模块散热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通信设备的侧面结构示例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模块散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剖面结构示例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光模块笼子的一种整体结构示例图;
图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模块散热组件的一种局部结构示例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光模块笼子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例图;
图6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光模块笼子的底面结构示例图;
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光模块笼子的侧视剖面结构示例图;
图8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模块散热组件的另一种实施例侧视剖面结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部件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该光模块散热组件用于对光模块进行散热,为更好的理解,以下结合图1所示对光模块散热组件所应用的通信设备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通信设备的侧面结构示例图。
为适应通信设备在向高速率、大带宽、大流量的不断演进,则需要通信设备尽可能多的集成更多的光模块,其中,光模块是一种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和/或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的一种集成模块,在光通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光模块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光模块中用于产生或接收光信号的激光器对温度要求相对严格,为了保证光通信的正常进行,需要将光模块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
如图1所示,通信设备包括PCB100,通信设备为集成更多的光模块,则通信设备可在PCB100的两个侧面,对称设置两个光模块,即PCB100的第一侧面设置第一光模块笼子101,PCB100的第二侧面设置第二光模块笼子102,从而使得第一光模块笼子101和第二光模块笼子102以PCB100为中心进行对称。
具体地,第一光模块笼子101用于容纳第一光模块,第一光模块笼子101通过柔性热管103与第一散热器104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光模块依次经由第一光模块笼子101以及柔性热管103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104,所述第一散热器104即可对已获取的热量进行散热。第二光模块笼子102用于容纳第二光模块,第二光模块笼子102通过柔性热管105与第二散热器106连接,从而使得第二光模块依次经由第二光模块笼子102以及柔性热管105将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器106,所述第二散热器106即可对已获取的热量进行散热。
图1所示仅以对称设置于PCB100两面的两个光模块进行说明,对通信设备所包括的其他光模块的设置方式不做赘述。可见,图1所示的通信设备,通过对称设置于PCB100两面的光模块,能够有效地提高通信设备所设置的光模块的数量,从而实现PCB100上的光模块的高密度布局,提高了通信设备的业务量。
但是,对称设置于PCB100两面的光模块的散热路径彼此隔离,如图1所示的第一光模块仅通过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104的方式进行散热,第二光模块仅通过将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器106的方式进行散热,从而导致位于PCB两面的光模块的散热的不均衡,具体说明如下示例所示:
例如,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的场景下,例如,第一光模块的温度较高,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较低,则弊端在于:首先,第一光模块所需要散发的热量超过了第一散热器104的散热能力,则会造成第一散热器104无法充分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降低了第一光模块的可靠性。其次,第二光模块所需要散热的热量低于第二散热器106的散热能力,则会导致第二散热器106还会有散热余量没有利用,降低了第二散热器106的散热效率。
为解决图1所示的已有通信设备在散热性能上的弊端,则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其用于提高对称设置于PCB两面的光模块的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已集成多个光模块的通信设备的散热能力,以下首先结合图2所示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模块散热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光模块散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剖面结构示例图。
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模块散热组件200包括光模块散热组件外壳,例如,图2所示的光模块散热组件外壳具体包括上壳体202和下壳体203,上壳体202和下壳体203之间所形成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PCB201。
位于PCB201两面设置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和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且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位于上壳体202和PCB201之间,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位于下壳体203和PCB201之间。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用于容纳第一光模块,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用于容纳第二光模块。
以下结合图2和图3所示对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其中,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模块笼子的一种整体结构示例图。
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背离PCB201的侧面开设有第一开口211,可见,该第一开口211与上壳体202位置相对,在对第一光模块进行安装时,可经由该第一开口211将第一光模块放置于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内部。需明确的是,本实施例所示以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顶面开设第一开口211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不做限定,在其他场景中,可在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侧壁或底面开设第一开口等,只要通过该第一开口能够降低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热阻即可。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也设置第二开口,对第二开口的具体说明,请详见第一开口211所示,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所示的PCB201和上壳体202之间还设置用于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的第一散热器,本实施例对第一散热器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只要该第一散热器能够对位于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内的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即可。
以下对第一散热器具体是如何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的进行示例性说明,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开口211内设置第一导热件213,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导热件213由导热材质制成,所述导热材料可为导热凝胶、导热垫、碳纤维导热垫、相变导热材料、导热灌封胶、导热硅脂、或石墨均温片等,具体不做限定。本实施例对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做限定,例如,导热系数不小于330瓦/米·度(W/m.K),又如,导热系数不小于180W/m.K等。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导热件213的一端与第一光模块贴合,另一端与第一散热器连接,可选地,第一导热件213可与第一散热器直接连接,又如,第一导热件213可通过柔性热管等与第一散热器间接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只要第一导热件213能够从第一光模块获取热量,并将该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即可。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模块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用于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对第二散热器的具体说明,请详见第一散热器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对称设置于PCB201两面的光模块的散热效率,则结合图2和图4所示,其中,图4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模块散热组件的一种局部结构示例图。本实施例所示贯穿PCB201设置开窗204,且所述开窗204沿垂直于PCB201的方向(如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延伸设置。
结合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光模块笼子210朝向PCB201的端面贴合设置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散热端部214,可选地,本实施例所示的贴合设置可指,将第一散热端部214焊接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朝向所述PCB201的端面,可见,此种情况下的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之间为固定连接的关系。还可选地,本实施例所示的贴合设置还可指,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为独立的两个部件,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在压力作用下(例如,来自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压力),实现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之间的贴合。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模块笼子220朝向PCB201的端面贴合设置第二散热端部221,对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贴合设备的说明,请详见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之间贴合设置的说明,不做赘述。
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沿垂直于PCB201的方向延伸,且第一散热端部214插设于开窗204内。第二散热端部221沿垂直于PCB201的方向延伸,且第二散热端部221插设于开窗204内。结合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所示可知,在开窗204内,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沿垂直于PCB201的方向位置相对。
在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插设于开窗204内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了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的位置的对准,避免了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位置出现相错开,从而导致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无法实现互通的散热性能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模块不仅可以通过第一散热器进行散热,还可通过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且第二光模块不仅可以通过第二散热器进行散热,还可通过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即基于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实现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的互通散热,以下对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进行互通散热的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对第一光模块的散热路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光模块具有两个散热路径,即第一散热路径和第二散热路径,其中,第一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一光模块通过第一导热件213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即可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光模块还可通过第二散热路径进行散热,以下对第二散热路径的前提条件进行说明:
前提条件: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的差值比较大,且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二光模块的温度,若此时仅通过第一散热路径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则会导致无法对第一光模块进行充分散热的情况以及导致无法充分使用第二散热器的散热余量的情况,而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一光模块不仅可以通过第一散热路径进行散热,还可通过第二散热路径进行散热,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对第一光模块的充分散热,以提高对以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
其中,第二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一光模块用于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以及第二光模块,将第一光模块所要散发的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即可对来自第一光模块的热量进行散热。
可见,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二光模块的温度的情况下,第一光模块即可通过第一散热器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还能够经由在开窗204内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以及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将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器以进行散热,通过所述第一散热路径以及第二散热路径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在有效地提高了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散热器的散热余量对第一光模块进行散热,实现了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存在温差的情况下,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的均衡散热。
其次,对第二光模块的散热路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模块具有两个散热路径,即第三散热路径和第四散热路径,其中,第三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二光模块通过第二导热件将热量传导至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即可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对第二导热件的具体说明,请详见上述所示的对第一导热件213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模块还可通过第四散热路径进行散热,以下对第四散热路径的前提条件进行说明:
前提条件: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的差值比较大,且第二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一光模块的温度,此时若仅通过第三散热路径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则会导致无法对第二光模块进行充分散热的情况以及导致无法充分使用第一散热器的散热余量的情况,而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模块不仅可以通过第三散热路径进行散热,还可通过第四散热路径进行散热,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对第一光模块的充分散热,其中,第四散热路径有:所述第二光模块用于依次经由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以及所述第一光模块,将第二光模块所要散发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
可见,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一光模块的温度的情况下,第二光模块即可通过第二散热器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还能够经由在开窗204内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以及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器以进行散热,通过所述第三散热路径以及所述第四散热路径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在有效地提高了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一散热器的散热余量对第二光模块进行散热,实现了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存在温差的情况下,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的均衡散热。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还能够充分的对应力进行释放,有效地避免应力的作用导致光模块散热组件所包括的器件的损坏,并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散热效率,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结合图2以及图5所示,第一散热端部214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散热齿215,本实施例所示的多个第一散热齿215延伸至所述开窗204内设置,可见,各第一散热齿215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位置相对,本实施例对第一散热齿215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各第一散热齿215可呈长条形、圆柱形、锥形等。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所包括的多个第一散热齿215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散热齿215之间存在第一间隙216,本实施例对第一间隙216的形状和深度均不做限定。以下对所述第一间隙216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会受到应力的作用:具体地,第一散热端部214由具有一定弹性的导热材质制成,在将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安装至PCB201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会对第一散热端部214施加朝向PCB201方向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导致第一散热端部214会产生应力,该应力的作用方向为远离所述PCB201的方向。
其次,对应力的弊端进行说明:具体地,该远离所述PCB210方向的应力作用在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上,会提高损坏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可能性,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包括插针217,在需要将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安装于PCB201上时,需要将所述插针217插损在PCB201上,从而实现将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固定在PCB201上的目的。但是,在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受到来自第一散热端部214的应力的作用下,插针217会受到远离PCB201方向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极容易损坏插针217,从而导致插针217被损坏,进而降低了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与PCB201之间结构的稳固。
再次,对第一散热齿215的作用进行说明:可见,为避免第一光模块笼子210损坏的可能性,则需要将第一散热端部214所产生的应力尽可能的释放掉,从而尽可能的避免应用作用在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上,以避免对第一光模块笼子210所包括的器件的损坏。为此,本实施例所示将第一散热端部210朝向PCB201的端面设置多个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散热齿215,在将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安装在PCB201上的情况下,第一散热齿215受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作用产生应力,第一散热齿215在该应力的作用下会沿平行于所述PCB201的方向进行形变,但是因相邻的两个第一散热齿215之间存在第一间隙216,以使第一散热齿215会在第一间隙216内进行自由的形变,能够在第一间隙216内进行自由形变的第一散热齿215会将应力进行充分的释放,在各个第一散热齿215的应力均通过第一间隙216进行释放后,则第一散热端部214的应力不会或者极少作用在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损坏。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也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散热齿,对第二散热齿的说明,请参见第一散热齿215的说明,不做赘述。
可见,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多个第一散热齿215以及多个第二散热齿,有效地避免了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通过热阻比较高的空气进行导热,有效地降低了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的热阻,而且在第一散热齿215和第二散热齿在形变的过程中,会增大第一散热齿与第一散热端部214的接触面积,以及增大第二散热齿与第二散热端部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热量的传导,提高了散热效率。
为提高对光模块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则需要降低光模块散热组件的热阻,以下对本实施例所示的降低光模块散热组件的热阻的几种可选地方式进行说明:
方式1
如图2、图3以及图7所示,其中,图7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光模块笼子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剖面结构示例图。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内设置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弹性件301,所述第一弹性件301位于所述第一光模块302和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301实现第一光模块和第一散热端部214之间的紧密贴合,从而有效地降低第一光模块和第一散热端部214之间的热阻。
具体地,本实施例对第一弹性件30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只要所述第一弹性件301呈弹性结构即可,例如,第一弹性件301可为舌簧片或弹簧等。在第一光模块302未安装在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内部时(如图7左侧所示),第一弹性件301呈自然伸长状态,在将第一光模块302安装于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内部时(如图7右侧所示),第一弹性件301受到第一光模块302的压力而形变,从而使得呈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件301抵持在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一光模块302之间,以使第一弹性件301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一光模块302紧密贴合,所述第一光模块302即可通过第一弹性件301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端部214上,因传导过程是通过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弹性件301进行的,从而避免了第一光模块302的热量通过具有高热阻的空气向第一散热端部214进行传导的弊端,进而有效地降低了第一光模块302将热量向第一散热端部214进行传导的过程中的热阻。
本实施例对第一弹性件301设置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该第一弹性件301位于第一光模块302和第一散热端部214之间即可,例如,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30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固定端303和第一弹性端304,所述第一固定端303焊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朝向所述第一光模块302的端面,通过该第一固定端303有效地保证了第一弹性件301和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之间结构的稳固,避免第一弹性件301从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中脱离的情况的出现,所述第一弹性端304延伸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一光模块302之间,且第一弹性端304可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由形变,以使在第一弹性端304出现形变时,能够将第一光模块302的热量向第一散热端部214进行传导的目的。
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光模块笼子220包括第二弹性件,对第二弹性件的说明,请详见上述所示的对第一弹性件301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
方式2
如图2所示,所述光模块散热组件200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中间件230,所述导热中间件230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且所述导热中间件230的两面均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贴合。
本实施例对导热中间件23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只要所述导热中间件230的一侧与第一散热端部214贴合,所述导热中间件230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贴合即可,从而使得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通过导热中间件230进行热量的传导,降低了第一散热端部214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进行热量传导时的热阻,避免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通过高热阻的空气进行热量的传导,提高了第一散热端部214和第二散热端部221之间进行热量传导的效率。
上述实施例以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通过位于PCB开窗内的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进行热量的传导,从而使得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存在温差的情况下,还可通过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进行散热,从而能够对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进行充分的散热,提高了光模块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而且通过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进行互通的散热方式,提高了光模块散热组件散热的均衡性,提高了光模块的可靠性,延长了光模块的使用时间。
例如,以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的电功率均为3瓦特(w)为例,且以第一光模块的温度和第二光模块的温度之间相差5℃为例,在采用图1所示的已有方案的情况下,以第一光模块为例,可将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降低到T1,而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模块散热组件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降低到T2,且T1高于T2,可见,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光模块散热组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即使光模块单点热耗的不断增大,还能够有效地对光模块进行散热。
为提高光模块散热组件对光模块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以下对光模块散热组件所包括的几种可选地散热方式进行说明,
方式1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和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之间存在位置并列的第一空间401和第二空间402,所述第一空间401用于设置所述PCB201,对PCB201的具体说明,请详见上述实施例所示,不做赘述。
所述光模块散热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互通散热件403,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403位于所述第二空间402内,即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403位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和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之间,且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40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贴合,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40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贴合。
可见,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还能够通过本方式所示的第一互通散热件403实现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互通的散热性能,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具体地,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二光模块的温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光模块可依次通过第一光模块笼子210、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403、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以及所述第二光模块,将热量向第二散热器进行传导。在第二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一光模块的温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光模块可依次通过第二光模块笼子220、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403、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以及所述第一光模块,将热量向第一散热器进行传导。
方式2
结合图5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具有底壳801和第一外壳802,所述第一外壳802与所述底壳801扣合连接,所述底壳801朝向所述PCB201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802和所述底壳80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光模块的容纳空间。本实施例对通过相互扣合以形成的所述底壳801和第一外壳802以形成的第一光模块笼子210的整体形状不做限定,只要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能够容纳第一光模块即可。
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具有顶壳803和第二外壳,对所述第二外壳的说明,请参见对第一外壳802的说明,具体不做赘述。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顶壳803扣合连接,以在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顶壳80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光模块的容纳空间,其中,所述顶壳803朝向所述PCB201设置。
本实施例所示的所述光模块散热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二互通散热件800,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80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802连接,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80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外壳连接。
本实施例对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80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800同时与第一外壳802和第二外壳连接即可,例如,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800为柔性热管,采用本实施例所示的第二互通散热件800能够实现第一光模块和第二光模块之间互通的散热性能,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率,具体地,在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二光模块的温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光模块可依次通过第一光模块笼子210、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800、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220以及所述第二光模块,将热量向第二散热器进行传导。在第二光模块的温度高于第一光模块的温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光模块可依次通过第二光模块笼子220、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800、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210以及所述第一光模块,将热量向第一散热器进行传导。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电路板,以及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两面的第一光模块笼子和第二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用于容纳第一光模块,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用于容纳第二光模块,所述光模块组件还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所述第一散热端部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贴合,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贴合,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用于从所述第一光模块到所述第二光模块以及其反方向进行热量传导;;
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包括多个第一散热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散热齿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一散热齿用于在所述第一散热端部的压力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一间隙内进行形变;所述第二散热端部包括个第二散热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散热齿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第二散热齿用于在所述第二散热端部的压力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二间隙内进行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均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贴合,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贴合;
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开窗,所述开窗沿垂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方向贯穿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散热端部均插设于所述开窗内设置,且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沿垂直于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方向位置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内设置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模块和所述第一散热端部之间,且呈压缩状态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同时与所述第一光模块和所述第一散热端部贴合;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内设置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光模块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之间,且呈压缩状态的所述第二弹性件同时与所述第二光模块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固定端和第一弹性端,所述第一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朝向所述第一光模块的端面,所述第一弹性端延伸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一光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固定端和第二弹性端,所述第二固定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朝向所述第二光模块的端面,所述第二弹性端延伸于所述第二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光模块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模块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导热中间件,所述导热中间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之间,且所述导热中间件的两面均与所述第一散热端部和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光模块用于通过第一散热路径和第二散热路径进行散热,所述第一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一光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器进行散热;若所述第一光模块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二光模块,则所述第二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一光模块用于依次经由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一散热端部、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二光模块以及所述第二散热器进行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连接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光模块用于通过第三散热路径和第四散热路径,所述第三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二光模块通过所述第二散热器进行散热;若所述第二光模块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一光模块,则所述第四散热路径为所述第二光模块用于依次经由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二散热端部、所述第一散热端部、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所述第一光模块以及所述第一散热器进行散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和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之间存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设置所述印刷电路板;
所述光模块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一互通散热件,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贴合,所述第一互通散热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光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模块笼子具有底壳和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底壳扣合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底壳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光模块的容纳空间,所述底壳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所述第二光模块笼子具有顶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顶壳扣合连接,以在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顶壳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光模块的容纳空间,所述顶壳朝向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
所述光模块组件还包括由导热材料制成的第二互通散热件,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贴合,所述第二互通散热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外壳贴合。
10.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柜,所述机柜内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光模块组件。
CN202211265721.6A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58571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5721.6A CN115857116A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6635.4A CN113759474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CN202211265721.6A CN115857116A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06635.4A Division CN113759474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7116A true CN115857116A (zh) 2023-03-28

Family

ID=787850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5721.6A Pending CN115857116A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CN202010506635.4A Active CN113759474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06635.4A Active CN113759474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5857116A (zh)
WO (1) WO20212442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3527A (zh) * 2021-12-14 2023-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光模块连接组件、共封装光学结构和网络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939A (zh) * 2007-04-02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散热装置及散热器及通信装置
CN101872042B (zh) * 2010-05-27 2012-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和光通信系统
JP5708816B2 (ja) * 2011-09-29 2015-04-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CN103887253A (zh) * 2012-12-20 2014-06-25 浙江大学 使用齿状铜片的dbc板
CN204362490U (zh) * 2015-01-07 2015-05-27 加弘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光模块装置
CN104793300A (zh) * 2015-04-30 2015-07-22 东南大学 一种具有内部散热通道的光模块组件级复合散热结构
CN204887856U (zh) * 2015-08-27 2015-12-16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双层光模块散热结构
CN113138448B (zh) * 2016-02-05 2022-12-13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光模块
CN107191816B (zh) * 2017-05-17 2019-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散热结构及无线通讯设备
CN110133806A (zh) * 2018-02-09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笼子及通信设备
CN110376686B (zh) * 2018-04-13 2022-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插装座及通信设备
US20190387650A1 (en) * 2018-06-14 2019-12-19 Cisco Technology, Inc. Heat sink for pluggable module cage
CN109031550A (zh) * 2018-09-18 2018-12-18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US10986757B2 (en) * 2018-09-20 2021-04-20 Ciena Corporation Hardened optical platform with pluggable optics
CN208805597U (zh) * 2018-10-16 2019-04-30 上海欣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散热结构的光传输设备
CN110333582A (zh) * 2019-06-25 2019-10-15 武汉永信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散热结构
CN110459512A (zh) * 2019-09-12 2019-11-15 东莞铭普光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主板及光模块
CN111061022B (zh) * 2020-01-08 2021-08-20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59474A (zh) 2021-12-07
WO2021244290A1 (zh) 2021-12-09
CN113759474B (zh) 2022-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8001B2 (en) Heat dissipation assembly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7518871B2 (en) Liquid-based cooling system for cooling a multi-component electronics system
JP3711332B2 (ja) 電子機器
JP2019153744A (ja) 光トランシーバ
JP2020511799A (ja) 電力変換モジュールの放熱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電力変換モジュール
JP200607397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端子ボックス及び整流素子ユニット
EP3264870B1 (en) Optical module
JPH0581185B2 (zh)
US20140063740A1 (en) Communication module-cooling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2845142A (zh) 供单板计算机使用的楔锁、单板计算机以及装配计算机系统的方法
TW201500789A (zh) 光電轉換組件
US20210325616A1 (en) Pluggable optical module cage for fixed heat sink
US6917482B2 (en) Optical module mounted body and securing method of optical module
CN113759474B (zh) 一种光模块散热组件以及通信设备
EP3654441B1 (en) Cell supervision circuit and battery pack
JP5445377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113784A (ja) 光トランシーバ
CN209845602U (zh) 弹性导热结构
TWI607675B (zh) Dc/dc電源模組及dc/dc電源系統組裝結構
US20050199377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with heat pipes
CN219437446U (zh) 电路板组件
WO2023221682A1 (zh) 一种电路板模组及通信设备
CN214154942U (zh) 电路板组件
CN219641977U (zh) 光电模块
CN219628204U (zh) 车辆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