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37A - 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37A
CN1158437A CN96114327A CN96114327A CN1158437A CN 1158437 A CN1158437 A CN 1158437A CN 96114327 A CN96114327 A CN 96114327A CN 96114327 A CN96114327 A CN 96114327A CN 1158437 A CN1158437 A CN 1158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voltage
ink particles
area
intermediate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14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东·罗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Original Assignee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filed Critical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Publication of CN1158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06Developing
    • G03G13/08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donor member, e.g. surface propert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01/00Printing
    • Y10S101/37Printing employing electrostatic for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Abstract

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和装置,其中,隙缝之最大部分被油墨微粒松散地填充;并且沿油墨微粒通过隙缝的输送行程,在上墨装置和中间载体上的非图象区之间依次地产生第一电压差,它基于等于零;第二电压差,其中,在非图象区中的油墨微粒完全从中间载体分离;和一个第三电压差,它小于第二电压差,并其中,那些与非图象区相反对置的油墨微粒仍与这个表面以一间距相处。

Description

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涉及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一个方法和一个装置,该图象是借助载电电离的油墨微粒在一个运动中间载体的表面上产生的,该油墨微粒通过一个位于中间载体表面和一个上墨装置表面之间的隙缝而被输送。
这种方法和相应的装置例如在静电印刷术中已公知并应用于激光印刷的上墨或复印中等。在静电印刷术中,一个摄相导体鼓被载电和照射光,因此,在该摄相导体鼓上制成一个潜在的载电模型,它与要印刷的或要复制的图象之印刷密度分布相一致。此后,该潜在的载电图案就生成,其中,该摄相导体鼓上被传送上碳粉,该碳粉被摄相导体鼓上载电的图象位置所吸引并粘留在其上。该摄相导体鼓构成一个用于形成的碳粉图象的中间载体,然后这个图象被传递到一个如纸张的基片上和在其上定相。
该色料(Toner)被一个上墨(Entwicklungs -)装置传送到中间载体上,该上墨装置例如是一个辊子或一个带件,它以一个总有微小间距的方式经过中间载体。按照该色料是否跳越位于上墨装置和中间载体之间的隙缝或者通过接触而被传递到该中间载体上,被人们区分为跳跃上墨“Jumper-Development”或接触上墨“Contact-Development”。
一个跳跃上墨的例子描述在US3997688中。在这个现有技术中如本案权利要求1及7前序部分所述,该色料由介质的颜料微粒构成,其有5和20um之间的直径。该上墨装置是一个围绕多个辊环绕运行的带件,它以一个间距通过中间载体,或一个摄相导体鼓,该间距多倍于色料微粒的直径。这种色料微粒通过摩擦静电就在带件上粘附为一层,并在一个电场作用下可跳越过位于带件和摄相导体鼓之间的隙缝,同时,该静电式载电模型的不载电的位置上保持无油墨。这个电场是在带件的侧面上用一个带尖边棱的电极引起的,所述带件围绕该尖边棱运行。因此,产生一个不均匀形式的电场,它在边棱区域内是最强的。这样提供一个足够的场强以使色料微粒从带件上脱离,同时在带件的摄相导体鼓之间不存在击穿。在带件经过边棱时的方向变化既加大了在缝隙中位于相邻的油墨层之色料微粒之间的间距,又缩小了在色料微粒之间的内聚力,因此,只需要更少的力,就可使单个的色料微粒从层结构中分离。
不仅在“Jumper-Development”(跳跃上墨),而且在“Contact-Development”(接触上墨)时,在静电式载电模型的图象区和非图象区之间的电压差必须是相当高的,为的是获得一个足够高对比度的色料图象。这一点当载电模型通过照射一个摄相导体来构成时是毫无问题的,因为该摄相导体事先均匀地载有几百伏或几千伏的电压,如在摄相复印或激光印刷中那样。
在印刷技术领域内,已有新的数字化技术,其中,一个载电模型通过多个充电发生器构成,它们以图案间距(Pixel)安置并单独地控制得与要印刷的图象信息协调一致。这种方法已在US4792860中所公开。如其中已述的那样,一个中间载体具有一个表面,其上,安置多个相互绝缘的和可单独载电的微型单元。作为印刷油墨应用一种热塑性的两组分油墨,其在熔化状态时被传送到中间载体上。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必需相当高的电压施加在微型单元上,这样印刷油墨才以足够的油墨重合度被传送。因此,载电模型通过一个专门的发射器装置来构成,这种装置能将产生数百伏的电压施加到微型单元上。与此相关的费用要想降低的话。只能使载电模型中需要的电压差减小。
为此,本发明任务在于,设置一个上墨技术,它能实现一个将印刷油墨到中间载体上的满意和高对比度的传递,所述中间载体具有一个潜在的静电图象且具有相对较小的位于不同图象区域间的电压差。
这一任务按照本发明是在所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的方案解决的:和在所述类型的装置情况下通过权利要求7特征部分的方案解决。本发明优选的结构方案通过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方案产生。
按照本发明,该油墨微粒如此地通过位于中间载体表面和上墨装置之表面之间的隙缝被输送,即,它们或多或少地填满该缝隙,但同时对该油墨微粒不施加压力,依此,本发明就可理解为一个在“跳跃上墨”和“接触上墨”之间的中间模式,在跳跃上墨时,在缝隙中基本上处于空的空间,而在接触上墨时,油墨微粒被挤压到中间载体上。
通过本发明建立一个上墨技术,它使得在中间载体上之潜在的静电图案中具有相对较小的电压差就足够了,例如约40伏。这种电压可以简单的,可靠的和成本低廉的方式用传统的电子技术实现。
通过本发明,可以将一个具有上述特性的潜在的静电图象形成一个油墨图象,它能实现在图象区域中一个足够的油墨重合度;并在非图象区域中不会有任何的背景油墨弄脏。但是传统的技术,特别是“接触上墨”却要导致上面提及的问题,即,油墨微粒不可控地被传递到那些本来不应上墨的区域中。此外,按照本发明,油墨重合的程度可以特别优秀地控制,因此,就可实现一个很精细的和忠于原始的灰度级再现。
按照本发明,在缝隙中产生一个电场,它沿着油墨微粒的输送行程以一个确定的类型和方式变化。因此,既可以是在上墨装置的表面上的电压沿着输送行程被改变,或者出可以是在中间载体之表面上的电压共同地沿着输送行程被改变。
为更详细地说明而假定,被输送到缝隙中的油墨微粒是载有负电的,例如通过摩擦生电。在这个先决条件下,如果没有任何其他的说明,上面的电压和载电都被理解为正的电压和载电。例如,在中间载体上的图象区域处于一个基本的(正的)电压,按照希望的以后在这个位置上的灰度级,为的是其上拉引载负电的油墨微粒。在油墨微粒载正电的情况下,所称的电压是负的。作为参考电压,为了简化,选择电压为零伏,它通常与地电位一致。在一个实际的实施方案中,这个参考电压可设置为相对地电位是正的或负的,同时,其余的电压以保持所有电压差的方式作相应地变化。
首先,该电压如此调节,即油墨微粒通过一个基本无场强区域,其中,微粒可以分布在整个的缝隙宽度上。这个单独的场区,基于它在这个区域中引出一个额定值的作用,因而它是一个起源于在中间载体表面上的载电岛的场区,也就是说,起源于静电载电图象的图象区域。这些载电岛具有一个和油墨微粒之载电相反的载电,因此,一部分油墨微粒被其吸引。其余的油墨微粒可以松散分布的状态保留或者通过亲近作用力粘附在中间载体或上墨装置的表面上,只要它们与其相应地接近的话。
在该提及的情况中,在上墨装置之表面上的电压沿着输送行程是改变的,作为这个电压的下一个值是从零或者从一个大约零值被加大到一个几百伏的值。这个电压可以选择为如此大值,即,刚好在上墨装置和中间载体之间还不存在击穿。由此产生一电场,其中该油墨微粒在非图象区中从中间载体的表面上脱离,但其上部分粘留的就保持在载电的图象区域上。为了在非图象区中全部的油墨微粒从中间载体的表面上升离,该亲近作用力必须被克服,这个亲近作用力就是那些在前面所述的基本无场强的区域中粘留在中间载体表面上的油墨微粒所经受的作用力。
这些亲近作用力就是范德瓦尔斯力(Von-der-Waals-Krafte),即分子之间力并具有最大的作用距离为几十个纳米范围内;以及所称的镜像力。这种在一个位于表面附近的微粒上的范德瓦尔斯力在以后标称为粘附力。该镜像力就是在一个位于导电表面附近的载电微粒上的力,它与一个相反载电的微粒之吸引力相一致,人们可将这个相反载电的微粒想像为对称地在这个表面的另一侧面上。这个镜像力是与微粒中点到表面之间距的平方成反比的,并且在此处描述的技术中,当这个间距大于粘附力的作用距离时,此力小得可以忽略。由此,粘附力和镜像力此处共同地称为亲近作用力并具有一个在几十纳米范围内的作用距离。
本发明申请人已经发现,这个亲近作用力,当油墨微粒或中间载体的表面设置得在与该中间载体表面接触的油墨微粒上的粘附力和镜像力位于相同的数量级内时,总共是最小的或者说是最容易克服的。
关于粘附力和镜像力处于相同数量级内为最佳的事实人们不仅可以应用在本发明范围内,另外也可以应用于任何那些使微粒必须从一表面脱离的印刷技术中。
按照本发明技术,在非图象区完全与油墨微粒分离以后,同时在必要时前面提及事实被考虑或被利用以后,与该非图象区相反对置的油墨微粒就处于与其稍有间距的位置上。这一点取决于使油墨微粒在隙缝的电场中朝上墨装置之表面的方向上驱动的作用力,一旦亲近作用力不再起作用时,上述间距就突跃式增加。在图象区域中,在先前被拉到图象区中的微粒数目减小了,因为有利于在先前被拉到上墨装置之表面上的微粒数目(增多)之故。
现在,按照本发明,在缝隙的第三区域中,位于上墨装置之表面上的电压就又减小了,并且,最大限度是,该油墨微粒相对中间载体非图象区中的表面还具有一个几十纳米的距离,这样,在这表面上的亲近作用力刚好还不能再起有效作用。依此就可避免,单个的油墨微粒自动地跳变到非图象上,亦即不会在非图象区上出现背景污染(油墨)。
另一方面,在中间载体的图象区域中油墨层的分裂平面朝着利于油墨微粒被传递到图象区的方向移动。因此只要在中间载体的图象区和非图象区之间具有较小电压差就能实现一个高对比度的油墨传递,如它在胶版印刷的质量中所要求的那样。在那些邻近中间载体非图象区的油墨微粒上的力作为由亲近作用力和在缝隙中电场作用力的组合力具有一个滞后特性。这一点被本发明用于,在潜在的静电图象中施加以较小的电压差就足以达到一个给定的(油墨)图形重合度,同时,不会有在形成的图象中背景被弄脏的任何危险。
一个最佳的灰度级印刷(再现)可在应用的油墨微粒具有平均直径为几个μm和20μm之间以及缝隙宽度为约10和200μm之间时获得,同时,该隙缝的宽度是油墨微粒平均直径的多倍。但是还可能的是,使隙缝仅仅稍微大于油墨微粒的直径,同时,例如只有一层油墨微粒被输送进缝隙中。但是,灰度级的再现仍可达到,这是因为油墨微粒在实际上不是严格处理的并具有不同的尺寸。因此,分裂平面不应视为一个清楚的边界,而是一个区域,其中按照高斯分布存在着不同的概率,就一个单独的油墨微粒可被拉向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按照本发明,就可以比在传统的“跳跃上墨”更容易和更均匀地实现很微小的灰度级,因为该阈值电压处于明显较低的状态。
为了使油墨微粒松散和改进其统计学的分布,该第三电压可以叠加一个为几个千赫的交变电压。在该第三电压例如为100V(伏)的情况下,所叠加的交变电压的幅度可以直至200伏,因此,该第三电压是一个具有幅值在0和200V之间的交变电压以及一个100V的有效电压。
作为中间载体可以应用一个转动的辊子或者一个围绕一辊子环绕运行的带件。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该中间载体的表面具有多个相对绝缘的微型单元,它们在隙缝的区域之外被个别地载电。但是中间载体的表面还可以是一个均匀电离的层结构,其上,形成与希望的印刷图象一致的载电岛。
上墨装置可以具有一个固定的平板,或一个固定的辊子或一个转动的辊子,或一个围绕一辊子环绕运行的带件。为将油墨微粒输送到隙缝中,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方案。例如,可以想到,该油墨微粒通过重力滑落到隙缝中。或者可以应用许多另外的输送技术,如在上墨技术中所公知的那些。例如,该油墨微粒,可以通过静电作用粘附在中间载体上,然后在中间载体上的电压并在缝隙的第一区域中被置于零。磁性的单组分显色剂同样可以改虑应用。
在中间载体或上墨装置应用辊子的情况下,当确定在隙缝中的电压时必须考虑辊子表面变曲的情况,这个变曲度将影响场强。依此人们就获得一个更好的关于隙缝条件的概观,并首先是一个较长的行程情况,其上,该油墨微粒可以在隙缝的不同区域中重新定位,此时,人们可将一个带件用于中间载体和/或上墨装置,而且,该带件在隙缝的长度上与相反对置的辊子或带件作平行及同步地运行。
为使上墨装置上的电压可以沿着油墨微粒的输送行程改变,它的表面可以具有多个导电的元件。其相对油墨微粒的输送行程成横向延伸配置,同时,相邻的导电的元件相互间或多或少是绝缘的。
该导电的元件可以通过滑动接触提供刚好需要的电压,或者与发电机以电容方式或感应方式相连接,该发电机在上述元件中感应出相应的电压。
该导电的元件不必完全地相互绝缘。在导电元件之间的中间载体的表面不完全绝缘的情况下,亦即具有一个微小的导电性,则电压变化就可以均匀化,并当导电元件例如到达一滑动接触时也不存在突然的场强变化。此外作为导电元件不仅考虑微观的装置例如导体条,而且要考虑微观的结构,如在材料中的导电方向如何,亦即在一个优先极化方向上比与其成横向的方向上有更好的导电性。
本发明另外的特征和优点给出在下面的实施例及相关附图的说明中。其中:
图1是一个上墨辊和一个圆柱形中间载体在它们之间的一个隙缝区域中的横截面图;和
图2a至2c是上墨过程在辊子之间缝隙中的不同阶段;
图1表明在一个上墨辊1(Entwicklungs)和一个中间载体2之圆周上的一小部分,中间载体2同样是一辊子。该上墨辊1和中间载体2是在图上方及下方安置在一个印刷机上并被驱动,因此,它们同步地或者以限定的转数差按照表明的箭头方向转动。上墨辊1的一表面3和中间载体2的一表面4相对安置,在它们之间有一隙缝5。
该上墨辊1在其表面上例如将四层油墨微粒6往隙缝5中输送。该油墨微粒6是例如载负电的电解微粒,其例如通过静电吸力以多层方式粘附在上墨辊1的表面3上。这些油墨微粒6只是为了图的简化和明了起见描绘成有规律的结构。实际上它们多少是按统计学分布的。另外,该油墨微粒6与辊子的尺寸相比较是夸大描绘的。
该隙缝5在其位于上墨辊1和中间载体2之间的最窄位置上是如此宽度的,即,送人其中的油墨微粒6填充了隙缝5的最大部分,同时不被相互压紧。
在上墨辊1的表面3上置有多个直线的导体条8,它们分别作相对图平面垂直地和横向通过上墨辊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该导体条8在上墨辊1的整个圆周上分布地安置和相互间绝缘。
在上墨辊1的内部或其侧端上并在上墨辊1的圆周方向上的隙缝5区域内依次安置三个固定的滑动接触件,它们依次地和每个导体条8相接触,一旦上墨辊1转动时,通过滑动接触件依次地将电压Uo Umax和UE施加在导体条8上。
在中间载体2的表4上具有多个导电的相对绝缘的微型单元(图1中未示出)如另外在上面已提及的US4792860中描述的。这些微型单元的尺寸按照希望的印刷分辨率选定,并在附图中不可见的位置上和在中间载体2的圆周上有选择地有多或少强度地载电。该中间载体2的表面4也因此载有一个静电的载电模型,它与希望的印刷图象相一致。在隙缝5中,该油墨微粒6有选择地传递到这个载电模型上,因此,在隙缝5之后并在中间载体2的表面4上置有由油墨微粒6形成的油墨岛7,其与要印刷图象的油墨位置相一致。然后这个形成的图象在中间载体2的圆周上的另外位置上被传递到纸张上,并在其上定象。
这种在隙缝5中的油墨传递形式和方法还另外参照图2a至2c中描述,其在这个顺序中表明了在隙缝5中沿油墨微粒6的输送行程的三个区域,其中,在上墨辊1的表面3上被施加了电压Uo,Umax和UE
在图2a至2c中分别描述了在中间载体2之表面4上的两个微型单元9a,9b,其中,微型单元9a具有电压U1;微型单元9b具有电压U1min。而且,U1min例如等于零和U1大于U1min例如等于40伏。该微型单元9a形成一个图象区域,其中,被希望一个最大的油墨饱和度,该微型单元9b构成一个非图象区域,其上不应该被传递上油墨。
在图2a中在上墨辊1之表面3上的电压Uo等于0或者大约等于零,因此,在隙缝5中的油墨微型6不承受一般作用的力。当然,一部分油墨微粒6被拉引到载电的微型单元9a上,几个油墨微粒仅仅通过亲近作用力粘附在微型单元9b上和上墨辊1的表面3上。
在图2b中并在上墨辊1的表面3上的电压是一个正的电压Umax,它具有几百伏并明显大于微型单元9a的电压U1,因而它一般将油墨微粒6拉引到上墨辊1的表面3上。该电压Umax如此选择,即油墨微粒6完全从微型装置9b上分离,即使它们在中间时间内是粘留在其上的。也就是说,在微型单元9b上粘附油墨微粒6的亲近作用力必须被克服掉。在图2a中被微型单元9a拉引的油墨微粒6在图2b中有一部分被朝着上墨辊1的表面3的方向拉引。
在图2c中,电压Umax下降到一个电压UE,它小于Umax并大于或等于U1。该电压UE如此选择,即,油墨微粒6直接在微型单元9b的上方但与其还刚好不接触,精确地说,该微型单元9b的亲近作用力还不能够使油墨微粒6拉引到该微型单元9b上。随着表面3上的电压下降到UE上,则又有更多的油墨微粒6被拉引到微型单元9a上,在图2c中是两层油墨微粒。
在这个条件下,表面3,4当上墨辊1和中间载体2继续转动时作相互远离地运转。因此该在微型单元9a上方的油墨层就在该微型单元9a上方的一高度上分裂。当隙缝5的宽度等于L时,人们可以近似通过观察一微粒得到高度H,该微粒在力平衡状态下位于表面3,4之间。对于这样一个微粒6适用于:
U1/H=UE/(L-H)。
对于例如U1=40v和UE=100v的情况,就可得出H=2L/7,与图2c的描述相一致。对于U1=UE的一种情况,则得出H=L/2。如人们在图2c中看出的那样,被传递的油墨层的厚度明显大于在图2b中表示的阶段由微型单元9a所固定的油墨层厚度。在油墨层中的隙缝平面是以有利于传递的油墨微粒到图象区域的方式移动,而不是利于油墨微粒传递到非图象区域。由此,人们通过下降在上墨辊1表面3上的电压以及在微型单元9a、9b之间施加很微小的通过传统的电子技术就可实现的电压差就是以实现在图象区域中的油墨饱和及在非图象区域中一个无油墨的背景。
此外最后所述的电压UE还用于使不被传递的油墨微粒6保持粘附在上墨辊1的表面3上和从隙缝中输送走。该电压UE在上墨辊1进一步转动期间可以保持不变或者再更新恢复,因此表面3承纳新的油墨微粒6并从左边又可以输送到隙缝5中如图1所示那样。
在图1中表明的实施例为一个圆柱形上墨辊和一个圆柱形中间载体情况下,该上墨辊和/或中间载体还可以具有一个循环带的结构,它通过一个足够长的部分紧靠在相反对置的辊子上或相反对置的带子上,同时它们之间有一隙缝。依此,产生下面另外的实施方案:
1)该上墨辊是一个带子和中间载体是一辊子;
2)该上墨辊是一个辊子和中间载体是一带子;
3)该上墨辊是一带子和中间载体也是一带子;
代替改变位于Uo,Umax和UE之间的上墨装置上的电压,可以作为优选方式而改变相对侧面上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电压U1和U1min在保持它们之间的电压间隔的同时被共同地改变。
1、上墨辊
2、中间载体
3、上墨辊表面
4、中间载体表面
5、隙缝
6、油墨微粒
7、油墨岛
8、导体条
9a、9b微型单元

Claims (17)

1)形成一个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该图象是借助电离载电的油墨微粒在一个运动的中间载体表面上制成的,所述油墨微粒通过一个位于中间载体表面和上墨装置表面之间的隙缝被输送,其特征在于:
该缝隙(5)的最大部分被油墨微粒(6)松散地填充,并因此,沿着油墨微粒通过隙缝的输送行程,在上墨装置(1)的表面(3)和中间载体(2)表面(4)上的非图象区(9b)之间,依次地产生下面的电压差:
一个第一电压差(Uo-U1min),它基本上等于零,因此,该油墨微粒基本上不被上墨装置或非图象区的表面作静电拉引或推斥;
一个第二电压差(Umax-U1min),它在上墨装置和非图象区的表面之间产生一电场,通过它,该在非图象区中的油墨微粒就完全从中间载体的表面分离:和
一个第三电压差(UE-U1min),它小于第二电压差并在上墨装置和非图象区的表面之间产生一电场,其中,这些和中间载体上非图象区表面相反对置的油墨微粒仍和这个表面处于一个间距的位置上。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不同的电压差是通过在上墨辊(1)之表面(3)上的不同电压(Uo,Umax,UE)产生的,同时,在中间载体(2)之表面(4)上非图象区(9b)中的电压(U1min)和图象区(9a)中的电压(U1)保持常数。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不同的电压差是通过共同地改变中间载体(2)表面(4)的非图象区(9b)中的电压(U1min)和图象区(9a)中的电压(U1)来产生的,同时,上墨装置(1)的表面(3)被保持在一个不变的电压上。
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电压差如此选定,即使得邻近非图象区(9b)的油墨微粒(6)最大地靠近该非图象区并直至几十个纳米。
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油墨微粒(6)的特性和中间载体(2)的表面(4)如此选择,即,在与表面接触的油墨微粒上的粘附力和镜像力(Bilakraft)处于相同的数量级内。
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中间载体(2)的表面(4)上产生一个潜在的静电图象,其中,在图象区(9a)和非图象区(9b)之间的电压差(U1-U1min)最大约为40V。
7)在一个运动的中间载体表面上形成一潜在的静电图象的装置,具有一个上墨装置,其具有一表面,它与运动的中间载体表面通过一间隙相反对置,还具有一个将载电电离的油墨微粒通过隙缝输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用于输送油墨微粒(6)的装置如此设置,即隙缝(5)之最大部分被油墨微粒松散地填充;因此,沿着油墨微粒通过隙缝的输送行程构成下面的三个依次安置的区域,其中,在上墨装置(1)的表面(3)和中间载体(2)表面(4)上的非图象区(9b)之间形成不同的电压差:
一个第一区域具有第一电压差(Uo-U1min),它基本上等于零,因此,该油墨微粒基本不被上墨装置的表面用非图象区作静电拉引或推斥;
一个第二区域具有第二电压差(Umax-U1min),它在上墨装置的表面和非图象区之间提供一个电场,其中,在非图象区中的油墨微粒完全从中间载体的表面分离:和
一个第三区域具有第三电压差(UE-U1min),它小于第二电压差和在上墨装置的表面和非图象区之间提供一个电场,其中,那些与中间载体上非图象区表面相反对置的油墨微粒仍和这个表面处于一个间距的位置上。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油墨微粒具有一个平均直径位于几处μm和20μm之间:该隙缝(5)位于运动的中间载体(2)之表面(4)和上墨装置(1)的表面(3)之间的宽度处于10和200um之间。
9)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隙缝(5)的宽度是油墨微粒(6)之平均直径的许多倍。
10)按权利要求7至9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油墨微粒(6)和中间载体(2)的表面(4)是如此设置的,即在与该表面接触的油墨微粒上的粘附力和镜像力处于相同的数量级内。
11)按权利要求7至10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中间载体(2)表面(4)之非图象区(9b)上的电压(U1min)和其图象区(9a)上的电压(U1)之间的差值最大约为40伏。
12)按权利要求7至11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第三电压差(UE-U1min)是由一个几个千赫(KHZ)的交变电压叠加而成的。
13)按权利要求7至12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油墨微粒(6)的载电既可以是负的并且至少一个在上墨装置(1)之表面(3)上的第二区域中的电压(Umax)以及一个在上墨装置(1)之表面(3)上的第三区域中的电压(UE)是正的,或者是,该油墨微粒(6)的载电是正的,而至少一个在上墨装置(1)之表面(3)上第二区中的电压(Umax)以及一个在其第三区域中的电压(UE)是负的。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除了在中间载体(2)之表面(4)的图象区(9a)上的电压(U1)在负载电的油墨微粒情况下是正的,而在正的载电油墨微粒情况下是负的以外;在上墨装置(1)的表面(3)上第一区域中的电压(Uo)和在中间载体(2)表面(4)上非图象区(9b)上的电压U1min是等于或者约等于零的。
15)按权利要求7至14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中间载体(2)是一个转动的辊子(2)或者是一个围绕辊子环绕运行的带件,它的表面(4)具有多个相对绝缘的并可单独载电的微型单元(9a,9b)。
16)按权利要求7至15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上墨装置具有一个固定的板件或一个固定的或转动的辊子(1),或者一个围绕一辊子环绕运行的带件,并具有一表面(3),它包含多个导电的元件(8),其与油墨微粒的输送行程成横向延伸配置,同时,在相邻的导电元件之间设置一个高的或者无限高的电阻;因此,在沿着油墨微粒输送行程的每个不同区域中安置一个用于在导电元件(8)中产生电压(Uo,Umax,UE)的装置。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产生电压(Uo,Umax,UE)的装置是滑动接触器,其与导电元件(8)接触或者是电容式装置或者是感应式装置用于在导电元件中无接触地感应出电压。
CN96114327A 1995-12-12 1996-12-12 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584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546248A DE19546248A1 (de) 1995-12-12 1995-12-12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ntwickeln eines elektrostatischen latenten Bildes
DE19546248.3 1995-12-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37A true CN1158437A (zh) 1997-09-03

Family

ID=7779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14327A Pending CN1158437A (zh) 1995-12-12 1996-12-12 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737004A (zh)
EP (1) EP0779560B1 (zh)
JP (1) JPH09179401A (zh)
KR (1) KR100236262B1 (zh)
CN (1) CN1158437A (zh)
DE (2) DE195462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7710A (ja) * 1996-05-10 1997-11-28 Brother Ind Ltd 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KR100645407B1 (ko) * 2004-04-08 2006-11-14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화상 형성 장치와 그것을 이용한 전자 회로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0556A (en) * 1968-01-11 1970-12-29 Xerox Corp Development apparatus
JPS4837611B1 (zh) * 1969-07-03 1973-11-12
US3719169A (en) * 1971-05-07 1973-03-06 Xerox Corp Plural electrode development apparatus
GB1458766A (en) * 1973-02-15 1976-12-15 Xerox Corp Xerographic developing apparatus
US3997688A (en) 1974-05-31 1976-12-14 Xerox Corporation Developing an electrical image
US4473627A (en) * 1978-07-28 1984-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method for developer transfer under electrical bia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A1138723A (en) * 1978-07-28 1983-01-04 Tsutomu Toyono Developing method for developer transfer under electrical bia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4777500A (en) * 1986-03-31 1988-10-11 Salmon Peter C Electrostatic color printer
US4792860A (en) * 1987-02-27 1988-12-20 Kuehrle Manfred R Thermodynamic printing method and means
JP3020641B2 (ja) * 1991-04-01 2000-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
US5314774A (en) * 1992-05-22 1994-05-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eloping color images using dry toners and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2962088B2 (ja) * 1993-03-05 1999-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カラープリンタ
US5581290A (en) * 1993-12-13 1996-12-03 Kuehnle; Manfred R. Heating and cooling roller for electrostratic printing
US5669050A (en) * 1993-12-29 1997-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ing blank pulse bias
US5889867A (en) * 1996-09-18 1999-03-30 Bauck; Jerald L. Stereophonic Reformat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9546248A1 (de) 1997-06-19
EP0779560B1 (de) 2002-08-14
DE59609560D1 (de) 2002-09-19
US5737004A (en) 1998-04-07
JPH09179401A (ja) 1997-07-11
EP0779560A2 (de) 1997-06-18
KR100236262B1 (ko) 1999-12-15
EP0779560A3 (de) 2000-10-04
KR970049100A (ko) 1997-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15084A (en) Method for non-impact printing utilizing a multiplexed matrix of controlled electrode units and device to perform method
CN1031605C (zh) 一种影像成型机构
US806696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manipulation, classification sorting, purification, placement, and alignment of nano fibers using electrostatic forces and electrographic techniques
CN13418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383315B2 (en) Raised letter printing using large yellow toner particles
CN1900840A (zh) 混合型显影装置及显影方法
CN1158437A (zh) 形成潜在的静电图象的方法和装置
EP0713155B1 (de) Aufzeichnungsgerät
GB2075919A (en) Transfering tone and images
CN1143758A (zh) 图象形成设备
EP031511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esolution liquid toner electrostatic transfer
US7974559B2 (en) Direct marking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providing powdered toner patches
US7755654B2 (en) Pixel
US4478924A (en) Process for transferring a pigment image using a spacer
CN1549955A (zh) 电子照相印刷装置
EP0816944B1 (en) A direct electrostatic printing (DEP) device maintaining a constant distance between printhead structure and toner delivery means
US6176567B1 (en) Direct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automatic cleaning of excess print particles
CN1752865A (zh) 带转印装置及具有其的成像设备
US4243726A (en) Structured donor sheet for high-resolution non-impact printer
US4156036A (en) Structured donor sheet for high-resolution non-impact printer
US5077172A (en) Carrier web 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press
US8023866B2 (en) Powdered toner direct marking apparatus
CN1181405C (zh) 直接静电式打印装置的电极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其结构
EP0713154A2 (de) Druck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JPH0224417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014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