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8249A -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38249A
CN115838249A CN202211631809.5A CN202211631809A CN115838249A CN 115838249 A CN115838249 A CN 115838249A CN 202211631809 A CN202211631809 A CN 202211631809A CN 115838249 A CN115838249 A CN 115838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lead
base
boss
sint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18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38249B (zh
Inventor
梁渝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jiang Lijiang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jiang Liji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jiang Lijiang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jiang Lijiang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3180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38249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21163180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8382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38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38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38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38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模具包括引线限位底座和烧结底座,引线限位底座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孔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引线配合,引线限位底座上开设有定位凹槽,第一限位孔均与定位凹槽相通,烧结底座包括第一底板,第一底板上设置有与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台,定位凸台用于嵌入定位凹槽内并与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接触,本申请具有可同时保证双排连接器的引线共面度和定位尺寸、提高了产品整体性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烧结连接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玻璃烧结连接器由于玻璃与金属间的密封远比一般有机材料密封牢固,可以承受较高的温度与压力,成为真空、低温、高压、高机械应力和高温度应力场合下使用的理想产品。
玻璃烧结连接器需要用到专用的石墨烧结模具,以进行玻璃熔融后与金属封接,若采用以往的模具结构,在封接完成后,会造成产品引线的正位度不足,从而使得后续在金丝键合时键合力不足,导致产品整体性能不达标的问题,且使用旧有结构会导致限位用盲孔数量增加,模具精度要求更高价格更贵。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旨在解决现有连接器烧结模具容易造成产品引线的正位度不足,导致产品整体性能不达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包括引线限位底座和烧结底座,所述引线限位底座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引线配合,所述引线限位底座上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一限位孔均与所述定位凹槽相通;所述烧结底座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用于嵌入所述定位凹槽内并与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定位凸台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四侧壁均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一凸台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接触,所述第二凸台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端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的横截面为梯形。
可选地,所述引线限位底座包括第二底板,所述定位凹槽开设于第二底板内,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柱,所述第一插柱用于插入双排连接器底部的插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孔开设于所述第一插柱内。
可选地,所述定位凹槽贯通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凸台通过所述定位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底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底板配合的安装槽,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外框,所述外框套设于双排连接器上,且所述外框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贴合。
可选地,还包括引线限位块,所述引线限位块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插柱,所述第二插柱用于插入双排连接器顶部的插孔内,所述第二插柱内开设有多个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引线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多组定位凸台,以同时进行多个双排连接器的封接。
一种装配方法,用于装配上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烧结底座水平放置,使所述定位凸台朝上;
将所述引线限位底座对准放入所述第一底板的安装槽内,使所述第一插柱朝上;
将双排连接器底部的插孔对准所述第一插柱插入,以使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以及双排连接器的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接触并抵紧;
将所述外框装入所述安装槽内并套设于双排连接器的外侧壁上,使所述外框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抵紧;
将所述引线限位块的第二插柱对准双排连接器顶部的插孔插入,完成装配。
本申请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针对特殊结构的双排连接器,改变传统一体式结构的模具,形成分体式结构的引线限位底座和烧结底座,装配时,引线限位底座通过定位凹槽和烧结底座上的定位凸台进行配合,以将引线限位底座装配在烧结底座上,然后将双排连接器的引线部分对准引线限位底座上的第一限位孔插入,最终使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和定位凸台接触,装配后,第一限位孔可对双排连接器的引线进行轴向限位,定位凸台通过抵紧引线端面,从而可对双排连接器的引线进行径向限位,通过从两个不同方向分别进行定位和限位,从而共同保证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的正位度,因此本申请将定位和限位功能分别拆分成引线限位底座和烧结底座两个部件,不仅降低了模具整体加工难度,还有利于提高模具加工精度,从而保证双排连接器的引线正位度和定位尺寸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引线限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引线限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底面视角);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引线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双排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双排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底面视角)。
附图标记:
100-引线限位底座,110-第二底板,111-定位凹槽,120-第一插柱,121-第一限位孔,200-烧结底座,210-第一底板,211-安装槽,220-定位凸台,221-第一凸台,222-第二凸台,300-外框,400-引线限位块,410-盖板上,420-第二插柱,421-第二限位孔,500-双排连接器,510-连接器本体,520-引线,530-下插孔,540-上插孔。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8和图9所示,本申请需要封接的双排连接器500包括连接器本体510,连接器本体510的顶部和底部均具有插孔,分别为上插孔540和下插孔530,连接器本体510内贯穿设置有引线520,且引线520的上下端分别位于上插孔540和下插孔530内,本申请针对这一特殊结构的双排连接器500,通过以下实施例来实现对双排连接器500的装配后封接。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包括引线限位底座100和烧结底座200,所述引线限位底座10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121,所述第一限位孔121用于和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配合,所述引线限位底座100上开设有定位凹槽111,所述第一限位孔121均与所述定位凹槽111相通;所述烧结底座200包括第一底板210,所述第一底板210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111配合的定位凸台220,所述定位凸台220用于嵌入所述定位凹槽111内并与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端面接触。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一体结构的模具来组装双排连接器500,为了保证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的正位度,需要对引线520进行轴向(即引线520长度方向)和径向(即引线520直径方向)进行严格限位,这就需要对模具提出了很高的精度要求,模具加工难度极大,模具限位精度越高,模具成本则越高,形成矛盾,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加工出的一体结构模具很难保证在轴向和径向两个不同维度的方向同时保证对引线520的定位和限位作用,这就导致实际加工出的连接器产品的引线520的正位度不足,导致产品整体性能不达标,需要返工或直接报废,又增加了成本。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特殊结构的双排连接器500,改变传统一体式结构的模具,形成分体式结构的引线限位底座100和烧结底座200,装配时,引线限位底座100通过定位凹槽111和烧结底座200上的定位凸台220进行配合,以将引线限位底座100装配在烧结底座200上,装配精确且快速,然后将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部分(这里指的是引线520下段部分)对准引线限位底座100上的第一限位孔121插入,最终使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端面和定位凸台220接触,装配后,第一限位孔121可对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进行轴向限位,定位凸台220通过抵紧引线520端面,从而可对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进行径向限位,通过从两个不同方向分别进行定位和限位,从而共同保证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的正位度,因此本申请将定位和限位功能分别拆分成引线限位底座100和烧结底座200两个部件,可分别进行加工,从而同时保证引线限位底座100和烧结底座200的定位精度,从而整体提高定位精度,不仅降低了模具整体加工难度和成本,还有利于提高模具加工精度,从而保证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正位度和定位尺寸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第一限位孔121的数量以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数量为准,以9芯连接器为例,则引线520具有9根,这里第一限位孔121也对应具有9个。
由于双排连接器500的特殊结构,其引线520伸入下插孔530的一端与下插孔530对应的端面并不在同一个平面,这就需要同时对引线520端面和下插孔530对应的端面同时限位,否则容易存在双排连接器500整体歪斜的问题,使得引线520端面定位不准。
因此,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定位凸台220包括第一凸台221,所述第一凸台221四侧壁均设置有第二凸台222,所述第二凸台222与所述第一凸台221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一凸台221用于和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端面接触,所述第二凸台222用于和双排连接器500的端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凸台220通过形成具有高度差的第一凸台221和第二凸台222的组合结构,可分别与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端面以及双排连接器500的端面接触,在保证对连接器本体510端面进行限位的同时,从而避免对引线520端面定位不准的问题,且这里在第一凸台221四侧壁均设置有第二凸台222,第二凸台222相当于形成十字形结构,与连接器本体510端面接触面积大,受力均匀,定位更加准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引线520端面一般不伸出连接器本体510端面,则这里第一凸台221的高度应大于第二凸台222的高度,从而在组装时,第一凸台221可伸入下插孔530内与引线520端面接触,第二凸台222则与下插孔530对应的端面(即连接器本体510端面)接触,定位凸台220的高度落差结构,是连接器本体510与引线520之间高度尺寸的保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凸台221的横截面为梯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梯形结构的第一凸台221在与引线限位底座100装配时,可起到防止装反的作用,可进一步降低转配后引线限位底座100在烧结底座200相对转动,提高装配性。
需要说明的是,引线限位底座100的定位凹槽111中也对应包括有梯形槽,梯形槽与第一限位孔121应当相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引线限位底座100包括第二底板110,所述定位凹槽111开设于第二底板110内,所述第二底板110上设置有第一插柱120,所述第一插柱120用于插入双排连接器500底部的插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孔121开设于所述第一插柱12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底板110用于通过定位凹槽111和第二凸台222进行配合,以装配在烧结底座200上,第一插柱120用于和双排连接器500底部的下插孔530配合,同时第一插柱120内的第一限位孔121和引线520配合,装配后结构更加紧凑,双排连接器500不易松动,有利于后续进行玻璃熔融后与金属封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下插孔530一般为梯形,第一插柱120也应当对应为梯形结构,即第一插柱120的横截面为梯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定位凹槽111贯通第二底板110,所述第二凸台222通过所述定位凹槽111贯穿所述第二底板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凸台222可通过定位凹槽111贯穿第二底板110,从而使第二凸台222与双排连接器500的端面接触,这里四周第二凸台222呈十字形,则定位凹槽111中也对应包括有与多个第二凸台222配合的十字槽。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凸台222的厚度与第二底板110的厚度应该相等,即装配后第一凸台221和第二凸台222刚好填充定位凹槽111,严丝缝合,保证装配性。第一插柱120应当位于定位凹槽111中十字槽的中心,定位凹槽111中改的梯形槽应当开设于第一插柱120靠近十字槽的一端。
由于本模具采用分体式的引线限位底座100和烧结底座200,需要将两者进行装配,装配不当则会导致装配误差问题,虽然降低了模具制造难度和成本,但是又可能因装配误差导致对双排连接器500引线定位精度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分体式的引线限位底座100和烧结底座200的装配精度又成了新的技术问题。
因此,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底板210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底板110配合的安装槽211,所述定位凸台220位于所述安装槽211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配时,可将第二底板110嵌入安装槽211内,使得第二底板110外壁贴合安装槽211内壁,通过定位凸台220对第二底板110的内部限位以及同时通过安装槽211与第二底板110的外部限位,可基本保障对第二底板110的精确限位作用,防止相对转动,从而保证引线限位底座100和烧结底座200的高精度装配作用,从而克服装配误差问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底板110上设置有外框300,所述外框300套设于双排连接器500上,且所述外框300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槽211的内侧壁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框300为中空式结构,通过外框300的设置,可使外框300内槽与双排连接器500产品的外侧壁接触,限位双排连接器500产品以防止歪斜,因此,通过第一插柱120对双排连接器500的内部限位以及同时通过外框300对双排连接器500的外部限位,可基本保障对双排连接器500的精确限位作用,不易发生偏转,为后续保证封接质量提供了先决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外框300的一部分嵌合于安装槽211内即可,节省第一底板210的材料,因此这里第二底板110的厚度应当小于安装槽211的深度,以留出空余槽深安装外框30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引线限位块400,所述引线限位块400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上410设置有第二插柱420,所述第二插柱420用于插入双排连接器500顶部的插孔内,所述第二插柱420内开设有多个第二限位孔421,所述第二限位孔421用于和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配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限位块400用于对引线520位于下插孔530的一段进行限位,通过第二插柱420插入下插孔530内,该段引线520插入对应第二限位孔421内,从而限位引线520上段的正位度,再结合引线520下段的限位,以保证整个引线520的正位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底板210上设置多组定位凸台220,以同时进行多个双排连接器500的封接,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宗旨在于从多个方面同时入手来提高对引线520的正位度,包括对引线520本身的限位结构(包括引线限位底座100、定位凸台220、引线限位块400等重要部件的结构设计),以及通过对连接器本体510的限位结构(包括外框300、第一底板210中安装槽211的结构设计)来间接提高对引线520的正位作用,从而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对引线520正位度的最大保证。
实施例2
参照图1-图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方法,用于装配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烧结底座200水平放置,使所述定位凸台220朝上;
将所述引线限位底座100对准放入所述第一底板210的安装槽211内,使所述第一插柱120朝上;
将双排连接器500底部的插孔对准所述第一插柱120插入,以使双排连接器500的引线520端面以及双排连接器500的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221和所述第二凸台222接触并抵紧;
将所述外框300装入所述安装槽211内并套设于双排连接器500的外侧壁上,使所述外框300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110抵紧;
将所述引线限位块400的第二插柱420对准双排连接器500顶部的插孔插入,完成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该装配方式,依次在烧结底座200上装配、双排连接器500产品、外框300、引线限位块400,安装限位结构可快速进行转配,且装配误差低,从而保证对引线520的正位度。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线限位底座,所述引线限位底座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引线配合,所述引线限位底座上开设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一限位孔均与所述定位凹槽相通;
烧结底座,所述烧结底座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配合的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用于嵌入所述定位凹槽内并与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台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四侧壁均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具有高度差,所述第一凸台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接触,所述第二凸台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端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的横截面为梯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限位底座包括第二底板,所述定位凹槽开设于第二底板内,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插柱,所述第一插柱用于插入双排连接器底部的插孔内,所述第一限位孔开设于所述第一插柱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贯通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凸台通过所述定位凹槽贯穿所述第二底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底板配合的安装槽,所述定位凸台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外框,所述外框套设于双排连接器上,且所述外框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贴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线限位块,所述引线限位块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第二插柱,所述第二插柱用于插入双排连接器顶部的插孔内,所述第二插柱内开设有多个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用于和双排连接器的引线配合。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多组定位凸台,以同时进行多个双排连接器的封接。
10.一种装配方法,用于装配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烧结底座水平放置,使所述定位凸台朝上;
将所述引线限位底座对准放入所述第一底板的安装槽内,使所述第一插柱朝上;
将双排连接器底部的插孔对准所述第一插柱插入,以使双排连接器的引线端面以及双排连接器的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接触并抵紧;
将所述外框装入所述安装槽内并套设于双排连接器的外侧壁上,使所述外框底部与所述第二底板抵紧;
将所述引线限位块的第二插柱对准双排连接器顶部的插孔插入,完成装配。
CN202211631809.5A 2022-12-12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Active CN1158382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31809.5A CN115838249B (zh) 2022-12-12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31809.5A CN115838249B (zh) 2022-12-12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38249A true CN115838249A (zh) 2023-03-24
CN115838249B CN115838249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01219A1 (en) * 2003-07-01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4201476A1 (de) * 2013-06-20 2014-12-24 Rosendahl Maschinen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GIEßEN VON VERBINDERN
CN211929436U (zh) * 2019-12-31 2020-11-13 西安赛尔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引线大跨距金属外壳封装模具
CN112250321A (zh) * 2020-09-13 2021-01-22 泰州市航宇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不锈钢与玻璃封接用模具结构
CN212884515U (zh) * 2020-08-24 2021-04-06 石家庄恒融世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Dip引线框架成型模具
CN113410750A (zh) * 2020-03-17 2021-09-17 潍坊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光束半导体激光器及制作方法
CN214253994U (zh) * 2020-12-24 2021-09-21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2pin钉头绝缘子烧结模具
CN214406967U (zh) * 2020-12-25 2021-10-15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腔体烧结模具
CN114230199A (zh) * 2021-11-12 2022-03-25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大直径射频绝缘子烧结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16662898U (zh) * 2021-11-23 2022-06-03 上海科发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含空心引线连接器的烧结模具
CN217847569U (zh) * 2022-08-08 2022-11-18 江东晶鼎电子元器件(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射频绝缘子用烧结模具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01219A1 (en) * 2003-07-01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4201476A1 (de) * 2013-06-20 2014-12-24 Rosendahl Maschinen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NGIEßEN VON VERBINDERN
CN211929436U (zh) * 2019-12-31 2020-11-13 西安赛尔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引线大跨距金属外壳封装模具
CN113410750A (zh) * 2020-03-17 2021-09-17 潍坊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光束半导体激光器及制作方法
CN212884515U (zh) * 2020-08-24 2021-04-06 石家庄恒融世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Dip引线框架成型模具
CN112250321A (zh) * 2020-09-13 2021-01-22 泰州市航宇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不锈钢与玻璃封接用模具结构
CN214253994U (zh) * 2020-12-24 2021-09-21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2pin钉头绝缘子烧结模具
CN214406967U (zh) * 2020-12-25 2021-10-15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腔体烧结模具
CN114230199A (zh) * 2021-11-12 2022-03-25 中江立江电子有限公司 大直径射频绝缘子烧结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16662898U (zh) * 2021-11-23 2022-06-03 上海科发电子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含空心引线连接器的烧结模具
CN217847569U (zh) * 2022-08-08 2022-11-18 江东晶鼎电子元器件(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射频绝缘子用烧结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2385B2 (ja) コンプライアントピン制御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7892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742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222056C (zh) 封装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6231402B1 (en) Press-in contac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H1187011A (ja) コネクタの成形方法
US4547964A (en)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 printed-circuit board connector
US20210265758A1 (en) Connector
CN115838249A (zh)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CN115838249B (zh) 一种双排连接器封接用烧结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WO2023246111A1 (zh) 顶盖组件与单体电池
US11611169B2 (en)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inforced end portions
CN215296283U (zh) 传感器
CN104241914A (zh) 连接器
CN213581171U (zh) 一种型芯及包括该型芯的导电组件
CN212257643U (zh) 一种环行器
CN211147881U (zh) 陶瓷温压传感器
CN108480809B (zh) 一种封装外壳钎焊模具及钎焊方法
JP3340697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CN117712746B (zh) 一种低矮板间高精度配合连接器
CN211009495U (zh) 带定位功能的螺钉柱及其配合件
CN213071549U (zh) 导线保持件、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
CN217848439U (zh) 一种新型高可靠陶瓷密封插座
CN215579318U (zh) 一种四同轴组件对键装入连接器机构
CN210607694U (zh) 通讯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