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8091A - 辊组件 - Google Patents
辊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38091A CN115838091A CN202111101091.4A CN202111101091A CN115838091A CN 115838091 A CN115838091 A CN 115838091A CN 202111101091 A CN202111101091 A CN 202111101091A CN 115838091 A CN115838091 A CN 1158380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rollers
- bracket
- sub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543 active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Magnes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Mg+2]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Sodium cation Chemical compound [Na+]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DZCKJOXGCMJGS-UHFFFAOYSA-N [Li].[S] Chemical compound [Li].[S] JDZCKJOXGCMJ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dilithium;dioxido(dioxo)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Li+].[Li+].[O-][Mn]([O-])(=O)=O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GELKBWJHTRAYNV-UHFFFAOYSA-K lithium iron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Li+].[Fe+2].[O-]P([O-])([O-])=O GELKBWJHTRAYNV-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VVNXEADCOVSAER-UHFFFAOYSA-N lithium 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Li].[Na] VVNXEADCOVSAE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25 magnes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645 metal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5 sod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 B08B1/3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by movement of cleaning members over a surface
- B08B1/32—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by movement of cleaning members over a surface using rotary cleaning members
- B08B1/34—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by movement of cleaning members over a surface using rotary cleaning members rotating about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28/00—Maintaining rolls or rolling equipment in effective condi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4—Frames;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3/00—Pr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otary pressing members, e.g. rollers, rings, disc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3/00—Pr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otary pressing members, e.g. rollers, rings, discs
- B30B3/04—Pr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otary pressing members, e.g. rollers, rings, discs co-operating with one another, e.g. with co-operating co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2—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roll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26—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transverse stationary or adjustable bars or 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3/00—Use of control, check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devices comprising an element for sensing a vari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辊组件,属于辊压设备技术领域。本申请提出一种辊组件,包括:支架;第一辊,安装于所述支架,包括辊体和固定于所述辊体两端的两个凸轮;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凸轮对应设置,所述限位件被配置为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以使所述第一辊转动时所述第一辊的两端能够在所述限位件的作用下同步移动。该辊组件具有更好的拆装便利性,有利于提高料带的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辊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辊组件。
背景技术
在料带加工过程中,经常使用辊组件对料带进行张紧或者辊压处理。为了保证料带的质量,需要频繁拆装辊,以对其进行清洁维护。现有技术中,辊的拆装不便,导致料带的加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辊组件,具有更好的拆装便利性,有利于提高料带的加工效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辊组件,包括:支架;第一辊,安装于所述支架,包括辊体和固定于所述辊体两端的两个凸轮;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凸轮对应设置,所述限位件被配置为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以使所述第一辊转动时所述第一辊的两端能够在所述限位件的作用下同步移动。
限位件固定于支架,限位件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第一辊转动时凸轮受到来自限位件的反作用力以向远离限位件的方向移动。凸轮与限位件配合的结构形式构造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且能够实现第一辊的两端同步移动,第一辊在移动过程中轴线始终平行,具有更好的拆装便利性,提高了第一辊的装卸效率,从而提高料带的加工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凸轮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辊体的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两个凸轮在垂直于辊体的轴向的平面的投影重合,第一辊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两个凸轮同步转动,凸轮与对应的限位块抵接以反向推动第一辊的两端同步移动,不仅提高了第一辊的装卸效率,且使第一辊易于制造成型。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所述限位面的法向与所述第一辊的移动方向平行。
限位面的法向与第一辊的移动方向平行,限位面用于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第一辊转动时受到来自限位件的反作用力,以推动第一辊向背离限位面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辊组件还包括: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止动件的端部被配置为抵接于所述第一辊,以阻止所述第一辊转动。
止动件的端部与第一辊的表面抵接,通过摩擦力阻止第一辊转动,能够使第一辊转动到位后不会向背离限位件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止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和弹性部,所述本体部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弹性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辊抵接。
弹性部与第一辊的表面抵接,止动件的端部能够弹性挤压于第一辊的表面,避免止动件对第一辊表面的挤压力过大以导致第一辊变形,还能够防止止动件松动,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第一辊转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辊还包括调节部,所述调节部设置于所述辊体的一端,所述调节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辊转动。
通过设置调节部来驱动第一辊转动,不仅构造简单,且易于实现驱动第一辊转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辊组件还包括:第二辊,所述第二辊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辊和所述第一辊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其中,所述第一辊转动时所述第一辊的两端能够在所述限位件的作用下同步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辊具有与所述第二辊贴合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第二辊分离的第二位置。
当第一辊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辊与第二辊贴合;当第一辊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辊与第二辊间隔设置,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具有间隙。第一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辊始终与第二辊保持平行,简化第一辊的装卸过程。当第一辊为粘尘辊时,能够提高第一辊的清洗维护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辊组件还包括:检测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架;标记部,形成于所述辊体的表面;当所述第一辊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检测单元能够检测到所述标记部并发送代表所述第一辊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的到位信号。
检测单元检测到标记部时能够发送第一辊转动到第一位置的到位信号,利于准确判断第一辊是否已经到达第一位置,从而保证第一辊与第二辊。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辊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辊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二辊之间形成有供料带穿过的缝隙,两个所述第二辊用于辊压所述料带。
当料带从两个第二辊之间的缝隙穿过时,两个第二辊用于辊压料带,以对料带进行冷压延展或者进行热覆合处理。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辊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对应设置。
每个第二辊均对应一个第一辊,第一辊可用于对第二辊的表面进行除尘处理,能够提高辊组件对料带的辊压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辊的轴向相互垂直,两个所述第一辊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子支架,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子支架;两个所述第二辊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子支架,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子支架。
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沿第一方向滑动配合,通过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的相对移动来带动两个第二辊相互靠近或远离,以留出穿带间隙或者夹紧料带。第一辊与对应的第二辊安装于同一个子支架,第一辊与对应的第二辊同步移动,使第一辊与对应的第二辊的相对位置精度较高。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辊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架;抗挠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抗挠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作用下抵接于所述第二辊。
第一驱动单元能够驱动抗挠单元移动以抵接于第二辊,缓解第二辊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挠性变形,降低第二辊在辊压料带时发生的轴向形变幅度,从而提高辊组件的辊压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抗挠单元包括框架和第三辊,所述框架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三辊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三辊用于与所述第二辊抵接。
通过第三辊与第二辊抵接来缓解第二辊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挠性变形,不仅使第三辊和第二辊具有较大的贴合面积,抗挠效果好,且第三辊在抵接于第二辊的过程中通过被动转动来适应第二辊的转动,能够降低第二辊在转动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摩擦力。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的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与限位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轮与第一限位件抵接的一个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轮与第一限位件抵接的另一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图7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未示意出支架);
图8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种形式的辊组件的剖面图(未示意出支架);
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的是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上述附图未按比例绘制。
图标:100-辊组件;10-支架;11-第一安装板;111-第一过孔;12-第二安装板;121-第二过孔;13-第一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15-第一子支架;151-第三安装板;16-第二子支架;161-第四安装板;17-检测单元;20-第一辊;21-辊体;211-第一端;212-第二端;22-第一凸轮;221-第一外周面;222-最大半径部;223-最小半径部;23-第二凸轮;24-调节部;25-标记部;31-第一限位件;311-第一限位面;32-第二限位件;40-止动件;41-本体部;42-弹性部;50-第二辊;60-第一驱动单元;70-抗挠单元;71-框架;711-第一部分;712-第二部分;713-导向轴;72-第三辊;73-第一弹性件;81-第二驱动单元;82-第三驱动单元;83-抵接部;91-第一过辊单元;92-第二过辊单元;Z-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一次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圆柱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电池的制备工艺线上经常使用辊组件对极片料带进行张紧或者辊压处理。在极片料带的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极片料带的表面质量,需要频繁地拆装辊,以对其进行清洁维护。然而,现有技术中,辊的拆装不便,导致极片料带的加工效率降低。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导致辊拆装不便的原因在于,辊在拆装过程中其两端不能同步移动,导致辊的轴线偏移,在将辊装回后需要再次调整校对辊的位置。
基于上述思路,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辊在装卸过程中其两端同步移动,提升了拆装便利性,具有较高的装卸效率,从而提高料带的加工效率。
图1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的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与限位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辊组件100,包括支架10、第一辊20和限位件,第一辊20安装于支架10。第一辊20包括辊体21和固定于辊体21两端的两个凸轮,限位件固定于支架10,限位件与凸轮对应设置,限位件被配置为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以使第一辊20转动时第一辊20的两端能够在限位件的作用下同步移动。
辊组件100可以对料带进行冷压或者热压处理;辊组件100也可以用于张紧料带。料带可以是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极片或者负极极片;料带也可以是由正极极片料带、负极极片料带及隔离膜料带层叠形成的复合料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辊组件100还包括压辊,第一辊20为压辊的粘尘辊,第一辊20转动以发生位移,以与压辊贴合或分离。当第一辊20与压辊贴合时,压辊转动以带动粘尘辊被动转动,粘尘辊粘除压辊表面的异物,以维持压辊表面清洁;当第一辊20与压辊分离时,可将第一辊20从支架10卸下,或者擦拭清洗第一辊20的表面,以维持第一辊20的表面具有粘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辊20也可以为压辊或者张紧辊,第一辊20转动以发生位移,以在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凸轮可以与辊体2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与辊体21独立设置且固定连接;限位件可以与支架10独立设置且固定连接,也可以与支架1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如图1所示,辊体21的轴向沿第二方向X延伸。辊体21沿第二方向X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两个凸轮分别为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第一凸轮22位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第二凸轮23位于辊体21的第二端212。限位件与凸轮对应设置,两个限位件分别为第一限位件31和第二限位件32,第一凸轮22与第一限位件31对应设置,第二凸轮23与第二限位件32对应设置。第一辊20绕自身轴线转动时,第一凸轮22与第一限位件31抵接,第二凸轮23与第二限位件32抵接,凸轮受到对应的限位件的反作用力,以沿第三方向Y向背离限位件的方向发生位移。第三方向Y与第二方向X相互垂直设置,以使第一辊20的两端沿与自身轴线垂直的方向同步移动。
第一辊20的辊体21转动安装于支架10,且能够沿第三方向Y相对于支架10移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的厚度方向沿第二方向X延伸,且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沿第二方向X间隔设置。沿着第二方向X,第一安装板11开设有第一过孔111,第二安装板12开设有第二过孔121。辊体21的第一端211转动支撑于第一过孔111,第二端212转动支撑于第二过孔121。其中,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21的长度方向沿第三方向Y延伸,且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21沿第一方向Z的开口尺寸与辊体21的外径相同,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与第三方向Y相互垂直设置。通过该种结构形式,第一辊20沿第三方向Y发生位移时,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21不仅可以转动支撑第一辊20,还可以限制辊体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的移动轨迹为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直线。
其中,第一过孔111和第二过孔121可以完整地形成于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也可以是使用至少两个部件拼合形成的过孔。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14,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沿第三方向Y的同一侧均设有一个缺口。第一连接件13与第一安装板11通过螺纹件连接以封闭第一安装板11的缺口,形成第一过孔111;第二连接件14与第二安装板12通过螺纹件连接以封闭第二安装板12的缺口,形成第二过孔121。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分别设有一个导向结构,辊体21的表面设有两个周向环槽,两个周向环槽分别设置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和第二端212,周向环槽与导向结构一一对应,周向环槽卡接于对应的导向结构,既能够转动支撑第一辊20,又能够以引导第一辊20第三方向Y发生位移。
沿着第二方向X,第一限位件31和第二限位件32可以布置于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之间,可以布置于第一凸轮22与第二凸轮23彼此远离的一侧,也可以一者设置于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之间,另一者设置于第一凸轮22与第二凸轮23彼此远离的一侧。
限位件固定于支架10,限位件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第一辊20转动时凸轮受到来自限位件的反作用力以向远离限位件的方向移动。凸轮与限位件配合的结构形式构造简单,易于加工制造,且能够实现第一辊20的两端同步移动,第一辊20在移动过程中轴线始终平行,提高了第一辊20的装卸效率,从而提高料带的加工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凸轮被配置为:在垂直于辊体21的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辊体21的轴向与第二方向X平行,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在YZ平面上的投影重合。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沿第二方向X的外尺寸相同,即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为相同的结构,能够简化第一辊20的构造,使其易于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在第二方向X上的外尺寸也可以不同,以灵活适应安装空间。
图5和图6示出的分别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轮与第一限位件抵接的两种极限位置的示意图。
如图5和图6所示,以第一凸轮22为例,第一凸轮22设置于辊体21,第一凸轮22包括第一外周面221,第一外周面221绕第一凸轮的周向具有最大半径部222和最小半径部223。第一外周面221至辊体21的中心轴线的间距从最大半径部222向最小半径部223逐渐变小,从最小半径部223向最大半径部222逐渐变大。如图5所示,当最小半径部223与第一限位件31抵接时,第一辊20与第一限位件31沿第三方向Y的间距为L1;如图6所示,当最大半径部222与第一限位件31抵接时,第一辊20与第一限位件31沿第三方向Y的间距为L2。L1<L2,第一辊20沿第三方向Y的行程范围为L=L2-L1。
具体而言,最大半径部222与最小半径部223围绕第一凸轮22的外周面周向间隔布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最大半径部222与所述最小半径部223沿垂直于第二方向X的方向位于相互远离的两侧,第一辊20每次转动180°以在其沿第三方向Y的行程范围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切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轮22的最大半径部222与所述最小半径部223也可以布置于第一凸轮22的径向的同一侧,第一辊20的转动幅度可以为60°、90°、150°等等,以实现第一辊20在沿第三方向Y的行程范围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切换。第二凸轮23与第一凸轮22在YZ平面上的投影重合,不进一步赘述。
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在YZ平面的投影重合,第一辊20转动过程中能够带动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23同步转动,凸轮与对应的限位块抵接以反向推动第一辊20的两端同步移动,不仅提高了第一辊20的装卸效率,且使第一辊20易于制造成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限位件包括限位面,限位面用于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限位面的法向与第一辊20的移动方向平行。
第一限位件31和第二限位件32的外尺寸可以相同,以简化辊组件100的部件构造,利于组装;第一限位件31和第二限位件32的外尺寸也可以不同,以灵活适应安装空间。
第一限位件31和第二限位件32均包括一个限位面,限位面的法向与第一辊20的移动方向平行。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以第一限位件31为例,第一限位件31的靠近第一凸轮22的一侧包括第一限位面311,第一限位面311的法向沿第三方向Y延伸,第一凸轮22与第一限位件31通过第一外周面221与第一限位面311抵接配合。同样的,第二限位件32包括第二限位面(图中没有示出),第二凸轮23包括第二外周面(图中没有示出),第二凸轮23与第二限位件32抵接通过第二外周面与第二限位面抵接配合,不进一步赘述。
限位面的法向与第一辊20的移动方向平行,限位面用于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第一辊20转动时受到来自限位件的反作用力,以推动第一辊20向背离限位面的方向移动。
图7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未示意出支架);图8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种形式的辊组件的剖面图(未示意出支架);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辊组件100还包括止动件40,止动件40安装于支架10,止动件40的端部被配置为抵接于第一辊20,以阻止所述第一辊20转动。
如图7和图8所示,止动件40可以设置有两个,止动件40与凸轮、限位件一一对应,其中一个止动件40设置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另一个止动件40设置于辊体21的第二端212。止动件40也可以仅设置有一个,设置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或者第二端212。
止动件40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止动件40可以为调节螺栓,调节螺栓与支架10螺纹配合,调节螺栓的端部与辊体21的表面抵接,通过转动调节螺栓来将端部抵接于辊体21的表面。再例如,止动件40也可以为气缸、液压推杆等直线驱动件,气缸或者液压推杆的活动杆推出以与辊体21的表面抵接。
止动件40可以沿辊体21的任意径向抵接于辊体21的表面。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动件40可以沿第三方向Y设置于第一辊20的远离限位件的一侧,以从第一辊20的两侧抵接于辊体21,使第一辊20受力平衡。在其他实施例中,止动件40也可以沿第一方向Z抵接于辊体21的表面,以使辊组件100结构紧凑。
如图4和图7所示,基于上述的“第一连接件13与第一安装板11连接以形成第一过孔111;第二连接件14与第二安装板12连接以形成第二过孔121”的实施形式,两个止动件40可以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接件13和第二连接件14,且沿第三方向Y抵接于辊体21的表面。第一限位件31与第一连接件13沿第三方向Y分别设置于辊体21的两侧,第二限位件32与第二连接件14分别设置于辊体21的两侧。
止动件40的端部与第一辊20的表面抵接,通过摩擦力阻止第一辊20转动,能够使第一辊20转动到位后不会向背离限位件的方向移动。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动件40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41和弹性部42,本体部41安装于支架10,弹性部42用于与第一辊20抵接。
弹性部42的一端连接于本体部41,另一端用于与第一辊20的表面抵接。一方面,弹性部42能够通过自身压缩来吸收本体部41对第一辊20的表面的过度挤压,避免第一辊20表面凹陷。另一方面,弹性部42的端部能够发生适应性形变以增加其与第一辊20的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止动件40与第一辊20的接触面积,提高止动效果。进一步地,基于前述的“止动件40为调节螺栓,调节螺栓与支架10螺纹配合”的实施方式,弹性部42抵接于第一辊20与本体部41之间,能够使本体部41与支架10的螺纹紧密配合,防止本体部41与支架10松动,提高止动件40的止动效果。
弹性部42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弹性部42可以为直弹簧,例如塑料弹簧或者金属弹簧等等;弹性部42也可以为硅胶层或者橡胶层。
弹性部42与第一辊20的表面抵接,止动件40的端部能够弹性挤压于第一辊20的表面,避免止动件40对第一辊20表面的挤压力过大以导致第一辊20变形,还能够防止止动件40松动,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第一辊20转动。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辊20还包括调节部24,所述调节部24设置于所述辊体21的一端,所述调节部24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辊20转动。
调节部24可以直接形成于辊体21的一端,也可以为独立设置的部件,通过螺纹连接或者焊接的形式与辊体21连接。
调节部24可以具有多种构造形式。调节部24可以为手柄,以手拧的方式驱动第一辊20转动;调节部24也可以为沿辊体21的轴线延伸的三棱柱体、四棱柱体或者六棱柱体等,以使用扳手等工具施力以驱动第一辊20转动;调节部24还可以为传动齿轮,使用一个直线驱动件驱动齿条沿第三方向Y往复运动,通过齿条驱动传动齿轮转动,以通过传动齿轮带动第一辊20同步转动。
调节部24可以设置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也可以设置于辊体21的第二端212。基于前述的“第一安装板11开设有第一过孔111,辊体21的第一端211转动支撑于第一过孔111”的实施形式(请参照图1),调节部24设置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且调节部24位于第一安装板11沿第二方向X远离第二安装板12的一侧,以利用第一安装板11的远离第二安装板12的一侧的空间来施力于调节部24,或者安装驱动调节部24动作的驱动件。
通过设置调节部24来驱动第一辊20转动,不仅构造简单,且易于实现驱动第一辊20转动。
图10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的是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0和图11所示,辊组件100还包括第二辊50,第二辊50安装于支架10,第二辊50和第一辊20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其中,第一辊20转动时第一辊20的两端能够在限位件的作用下同步移动,以使第一辊20具有与第二辊50贴合的第一位置和与第二辊50分离的第二位置。
第一辊20的轴线和第二辊50的轴线均与第二方向X平行,第一辊20和第二辊5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个方向并排设置。
第二辊50的两端转动支撑于支架10。基于前述的“支架10包括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的实施形式,第二辊50的两端分别转动支撑于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
第二辊50通过主动转动以带动对应的第一辊20被动转动。辊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二驱动单元81,第二驱动单元81安装于支架10,且用于驱动第二辊50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二驱动单元81可以为电机减速器组件,也可以为电机皮带组件或者电机齿轮组件。
第二辊50可以为压辊或者张紧辊,第一辊20为第二辊50的粘尘辊,第一辊20绕自身轴线转动以沿第三方向Y移动,以具有与第二辊50贴合的第一位置以及与第二辊50分离的第二位置。
第一辊20为粘尘辊,粘尘辊与第二辊50贴合,以吸除第二辊50表面的异物,从而保证第二辊50表面清洁,避免导致料带经过第二辊50时其表面形成缺陷。
第一辊20可以通过多种构造形式实现粘尘功能。例如,第一辊20的表面可以设有一层粘尘橡胶;再例如,第一辊20的表面也可以包裹有粘尘纸;再例如,第一辊20的表面可以设有多个负压孔。
当第一辊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辊20与第二辊50贴合;当第一辊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辊20与第二辊50间隔设置,第一辊20与第二辊50之间具有间隙。第一辊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第一辊20始终与第二辊50保持平行,简化第一辊20的装卸过程,能够提高第一辊20的清洗维护效率。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辊组件100还包括检测单元17和标记部25,检测单元17安装于支架10;标记部25形成于辊体21的表面;当第一辊20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检测单元17能够检测到标记部25并发送代表第一辊20转动到第一位置的到位信号。
辊组件100还包括示意灯单元和控制装置,示意单元和检测单元17均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代表第一辊20转到至第一位置的到位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在接收到位信号后,控制装置可以指示示意灯单元亮,还可以控制第二辊50开始进行压合作业。
标记部25和检测单元17可以具有多种构造形式。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标记部25为形成于辊体21表面的通孔,检测单元17为光纤传感器。在其他实施例中,标记部25可以是辊体21表面涂覆的颜色标记,检测单元17为CCD相机;或者标记部25为金属片,检测单元17为光纤对射传感器,金属片经过光纤对射传感器时,光纤对射传感器发送到位信号。
标记部25可以设置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或第二端212,检测单元17设置于支架10并与标记部25沿辊体21的某一径向对齐。基于前述的“第一安装板11开设有第一过孔111,辊体21的第一端211转动支撑于第一过孔111”的实施形式(如图1和图2所示),标记部25设置于辊体21的第一端211,且位于第一安装板11的远离第二安装板12的一侧;检测单元17安装于第一安装板11的远离第二安装板12的一侧,不仅合理利用第一安装板11的外侧的布置空间,且易于组装维护。
检测单元17检测到标记部25时能够发送第一辊20转动到第一位置的到位信号,利于准确判断第一辊20是否已经到达第一位置,从而保证第一辊20与第二辊50。
图12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辊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辊50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二辊50之间形成有供料带穿过的缝隙,两个第二辊50用于辊压料带。
两个第二辊50为一对压辊,两个第二辊50沿垂直于第二方向X的另一个方向并排设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辊50沿第一方向Z并排设置,第一方向Z与第二方向X、第三方向Y均垂直设置。两个第二辊50能够沿第一方向Z相对移动,以具有相互贴合的压合位置和相互分离的穿带位置。当两个第二辊50位于穿带位置时,料带从两个第二辊50的缝隙中穿过;当两个第二辊50位于辊压位置时,两个第二辊50夹紧料带,两个第二辊50被配置为转动以带动料带行进,并对料带进行辊压处理。
两个第二辊50可以为一对冷压辊,对极片料带进行冷压延展处理,以压实活性物质层;两个第二辊50也可以为一对热压辊,对复合料带进行热压处理,以将极片与隔膜热覆合为一体。
当料带从两个第二辊50之间的缝隙穿过时,两个第二辊50用于辊压料带,以对料带进行冷压延展或者进行热覆合处理。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辊20的数量为两个,第一辊20和第二辊50对应设置。
具体而言,两个第一辊20中一个第一辊20与对应的第二辊50被构造成第一过辊单元91,另一个第一辊20与对应的第二辊50被构造成第二过辊单元92。第一过辊单元91与第二过辊单元92第一方向Z相对设置,第一过辊单元91的第二辊50与第二过辊单元92的第二辊50沿第一方向Z并排设置,第一过辊单元91的第一辊20与第二过辊单元92的第一辊20位于两个第二辊50的相互远离的一侧。
第一过辊单元91和第二过辊单元92沿第一方向Z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使两个第二辊50具有相互贴合的辊压位置和相互分离的穿带位置。
当两个第二辊50位于辊压位置时,每个第二辊50对应的第一辊20均位于第一位置,第二辊50主动转动以带动对应的第一辊20被动转动,以吸除第二辊50表面的异物。当两个第二辊50位于穿带位置时,不仅形成有供料带穿过的缝隙,且两个第一辊20也位于相互远离的状态,第一辊20可在第二辊50位于穿带位置时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便于对第一辊20进行维护或清洁。
每个第二辊50均对应一个第一辊20,第一辊20可用于对第二辊50的表面进行清洁等处理,能够提高辊组件100对料带的辊压质量。
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沿第一方向Z可滑动地连接,第一方向Z与第一辊20的轴向(即第二方向X)相互垂直,两个第一辊20中的一者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5,另一者安装于第二子支架16;两个第二辊50中的一者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5,另一者安装于第二子支架16。
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沿第一方向Z滑动配合,第一过辊单元91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5,第二过辊单元92安装于第二子支架16,在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的带动下,第一过辊单元91和第二过辊单元92沿第一方向Z相互靠近或远离,以使两个第二辊50在辊压位置和穿带位置之间切换。
基于前述的“辊组件100包括第二驱动单元81,第二驱动单元81安装于支架10,用于驱动第二辊50转动”的实施形式,每个第二辊50均对应有一个第二驱动单元81,第一过辊单元91的第二驱动单元81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5,第二过辊单元92的第二驱动单元81位于第二子支架16。两个第二驱动单元81在第二方向X上同侧设置,以利于组装和维护。
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可以以多种形式沿第一方向Z滑动配合。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支架15呈框形,第二子支架16位于框形的第一子支架15的内部,第二子支架16的沿第二方向X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支架15的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滑动配合,第一子支架15用于与外部的固定机架连接。第一子支架15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避让孔,分别用于供第二过辊单元92的第一辊20和第二辊50的端部伸出,以利于其维护调试。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也可以分别沿第一方向Z与外部的固定机架滑动配合,以灵活适应安装空间。
辊组件100还包括第三驱动单元82,第三驱动单元82被配置为驱动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沿第一方向Z相对移动。第三驱动单元82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5,第三驱动单元82能够驱动第二子支架16沿第一方向Z移动。第三驱动单元82可以为气缸,也可以为液压推杆或者其他形式的直线驱动件。
第三驱动单元82的输出端可以与第二子支架16连接,以驱动第二子支架16靠近或远离第一子支架15;当第一方向Z沿竖直方向延伸时,第三驱动单元82的输出端也可以与第二子支架16分离设置,第二子支架16设有抵接部83,第三驱动单元82的输出端抵接于抵接部83以驱动第二子支架16向上移动;第三驱动单元82的输出端收回或者卸力后,第二子支架16在第二过辊单元92的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直至与第一子支架15抵接。
第三驱动单元82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驱动单元82沿第二方向X设置于第一子支架15的两端,以均匀带动第二子支架16相对于第一子支架15移动;第三驱动单元82也可以设置有一个,一个第三驱动单元82沿第二方向X居中设置于第一子支架15。
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沿第一方向滑动配合,通过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16的相对移动来带动两个第二辊50相互靠近或远离,以留出穿带间隙或者夹紧料带。第一辊20与对应的第二辊50安装于同一个子支架10,第一辊20与对应的第二辊50同步移动,使第一辊20与对应的第二辊50的相对位置精度较高。
图13示出的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种形式的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辊组件100还包括第一驱动单元60和抗挠单元70,第一驱动单元60安装于支架10,抗挠单元70连接于第一驱动单元60的输出端,抗挠单元70被配置为在第一驱动单元60的作用下抵接于第二辊50。
当第一方向Z为竖直方向时,两个第二辊50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抗挠单元70设置于靠下设置的第二辊50,并向上抵接于第二辊50。
抗挠单元70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抗挠单元70沿第二方向X均匀抵接于第二辊50,以共同降低第二辊50的挠性变形;抗挠单元70也可以设置有一个,一个抗挠单元70沿第二方向X居中抵接于第二辊50。基于前述的“第二驱动单元81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驱动单元82沿第二方向X设置于第一子支架15的两端”的实施形式,抗挠单元70可以沿第二方向X设置于两个第三驱动单元82之间。
第一驱动单元60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5,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Z施力于抗挠单元70,以使抗挠单元70抵接于第二辊50。第一驱动单元60可以为气缸,也可以为液压推杆。
如图13和图14所示,基于前述的“第一子支架15呈框形,第二子支架16位于框形的第一子支架15的内部”的实施形式,第一子支架15包括第三安装板151,第二子支架16包括第四安装板161,第三安装板151和第四安装板161的厚度方向均沿第一方向Z延伸,第三安装板151和第四安装板161沿第一方向Z布置于两个第一辊20和两个第二辊50的一侧。当第一方向Z沿竖直方向延伸时,第三安装板151位于靠下布置的第二辊50的下侧,第四安装板161位于第三安装板151和靠下布置的第二辊50之间。第一驱动单元60和第三驱动单元82均安装于第三安装板151,抵接部83安装于第四安装板161的下侧,抗挠单元70安装于第四安装板161。
第一驱动单元60能够驱动抗挠单元70移动以抵接于第二辊50,缓解第二辊50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挠性变形,降低第二辊50在辊压料带时发生的轴向形变幅度,从而提高辊组件100的辊压质量。
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抗挠单元70包括框架71和第三辊72,框架71连接于第一驱动单元60的输出端,第三辊72安装于所述框架71,第三辊72用于与第二辊50抵接。
框架71包括第一部分711、第二部分712和导向轴713,导向轴713沿第一方向Z贯穿第四安装板161,导向轴7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部分711和第二部分712连接,第一部分711位于靠下布置的第二辊50与第四安装板161之间,第二部分712位于第三安装板151和第四安装板161之间。第一部分711安装有第三辊72,第三辊72的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X平行,第二部分712与第三驱动单元82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驱动单元82施力于第二部分712,以将第三辊72抵接于第二辊50。
导向轴713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导向轴713沿第二方向X并排设置;导向轴713也可以设置有四个,四个导向轴713围绕第三辊72间隔设置。
如图14所示,抗挠单元7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3,第一弹性件73套设于导向轴713,第一弹性件73的两端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二部分712与第四安装板161之间,第一弹性件73被配置为向框架71施加沿第一方向Z背离第二辊50的作用力,以使第三辊72弹性抵接于第二辊50,避免在第一驱动单元60下第三辊72过度挤压第二辊50而导致第二辊50轴向变形。
通过第三辊72与第二辊50抵接来缓解第二辊50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挠性变形,不仅使第三辊72和第二辊50具有较大的贴合面积,抗挠效果好,且第三辊72在抵接于第二辊50的过程中通过被动转动来适应第二辊50的转动,能够降低第二辊50在转动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摩擦力。
如图1至图14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辊组件100,包括竖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过辊单元91和第二过辊单元92,第二过辊单元92位于第一过辊单元91的下侧。第一过辊单元91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5,第二过辊单元92安装于第二子支架16,第一子支架15和第二子支架竖向滑动配合。每个过辊单元均包括一组第一辊20和第二辊50,两个第二辊50之间具有供料带穿过的缝隙,第三驱动单元82驱动第二过辊单元92升降,以使两个第二辊50在辊压位置和穿带位置之间切换。当两个第二辊50位于辊压位置时,在第二驱动单元81的驱动下,两个第二辊50共同辊压料带,由于两个第二辊50的动力独立设置,能够防止料带在第二辊50表面打滑。第一驱动单元60将抗挠单元70抵接于下侧的第二辊50的表面,降低下侧的第二辊50在辊压过程中发生的挠性变形量。第一驱动单元60和第三驱动单元82分别配有一个力压比例阀,以调节第一驱动单元60和第三驱动单元82的压力大小。两个第二辊50辊压料带的过程中,每个第二辊50分别配有一个第一辊20,第一辊20与对应的第二辊50贴合,以粘除第二辊50表面的异物,以维持第二辊50表面清洁。
长时间使用后,第一辊20的粘尘效果变差。当需要清洗维护第一辊20时,拧松止动件40以容许第一辊20可自由转动,通过调节部24转动第一辊20,凸轮与对应的限位件抵接,推动第一辊20的两端同步移动,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与第二辊50分离。对第一辊20进行清洁维护后,再反向转动第一辊20,使第一辊20返回至第一位置。当检测单元17检测到辊体21上的标记部25时,判定第一辊20转动到位。拧紧止动件40以将第一辊20维持于第一位置,继续进行辊压作业。检测单元17实时监测第一辊20是否位于第一位置并进行防呆处理,当检测到第一辊20脱离第一位置时,辊组件100停止辊压作业,并进行检修。
由于第一辊20在装卸过程中其轴线始终与第二辊50平行,且结合检测单元17与标记部25检测第一辊20是否到达第一位置,因此第一辊20具有较高的装卸效率,能够提高辊组件100的清洁维护效率,从而提高料带的加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辊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第一辊,安装于所述支架,包括辊体和固定于所述辊体两端的两个凸轮;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凸轮对应设置,所述限位件被配置为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以使所述第一辊转动时所述第一辊的两端能够在所述限位件的作用下同步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凸轮被配置为:在垂直于所述辊体的轴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与对应的凸轮的外周面抵接,所述限位面的法向与所述第一辊的移动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件还包括:
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止动件的端部被配置为抵接于所述第一辊,以阻止所述第一辊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部和弹性部,所述本体部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弹性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辊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还包括调节部,所述调节部设置于所述辊体的一端,所述调节部被配置为驱动所述第一辊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件还包括:
第二辊,所述第二辊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第二辊和所述第一辊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辊转动时所述第一辊的两端能够在所述限位件的作用下同步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辊具有与所述第二辊贴合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第二辊分离的第二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件还包括:
检测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架;
标记部,形成于所述辊体的表面;
当所述第一辊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检测单元能够检测到所述标记部并发送代表所述第一辊转动到所述第一位置的到位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辊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辊并排设置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第二辊之间形成有供料带穿过的缝隙,两个所述第二辊用于辊压所述料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所述第一子支架和第二子支架沿第一方向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辊的轴向相互垂直,两个所述第一辊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子支架,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子支架;两个所述第二辊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子支架,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子支架。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组件还包括:
第一驱动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架;
抗挠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抗挠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作用下抵接于所述第二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挠单元包括框架和第三辊,所述框架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三辊安装于所述框架,所述第三辊用于与所述第二辊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01091.4A CN115838091A (zh) | 2021-09-18 | 2021-09-18 | 辊组件 |
PCT/CN2022/098228 WO2023040375A1 (zh) | 2021-09-18 | 2022-06-10 | 辊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01091.4A CN115838091A (zh) | 2021-09-18 | 2021-09-18 | 辊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38091A true CN115838091A (zh) | 2023-03-24 |
Family
ID=85574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01091.4A Pending CN115838091A (zh) | 2021-09-18 | 2021-09-18 | 辊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38091A (zh) |
WO (1) | WO202304037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20042685A (ko) * | 1999-09-22 | 2002-06-05 | 모치즈키 아키히로 | 전극 구조체를 롤링하는 롤링 장치 및 전극 구조체 |
AU2003235872A1 (en) * | 2002-05-09 | 2003-11-11 | Itochu Corporation | Current collecting structure,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m |
KR100996563B1 (ko) * | 2008-06-30 | 2010-11-24 | 임미숙 | 압연롤용 이물질 제거장치 |
CN203727697U (zh) * | 2014-02-10 | 2014-07-23 | 厦门坚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覆膜辊轮除尘装置 |
WO2017107021A1 (zh) * | 2015-12-21 | 2017-06-29 | 魏艳玲 | 一种压辊间隙调整装置 |
CN106079827A (zh) * | 2016-07-24 | 2016-11-09 | 嘉兴市耀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薄膜压紧除尘机构 |
CN107225069A (zh) * | 2017-06-09 | 2017-10-03 | 中山松德新材料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涂布机复合压辊机构 |
CN207116581U (zh) * | 2017-09-18 | 2018-03-16 |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极片碾压装置 |
KR102675004B1 (ko) * | 2019-12-12 | 2024-06-14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극 조립체 제조장치와, 이를 통해 제조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차전지 |
CN111531902A (zh) * | 2020-05-22 | 2020-08-14 |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膜材复合装置 |
CN212571070U (zh) * | 2020-06-19 | 2021-02-19 | 广东嘉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极片生产碾压辊 |
CN214114371U (zh) * | 2020-10-12 | 2021-09-03 | 苏州建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用单面胶遮光连接片及快抬压纸设备 |
-
2021
- 2021-09-18 CN CN202111101091.4A patent/CN115838091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6-10 WO PCT/CN2022/098228 patent/WO202304037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40375A1 (zh) | 2023-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722576A (zh) | 切刀装置以及料带的裁切方法 | |
CN113199190B (zh) | 治具及装配设备 | |
CN112838187B (zh) | 补锂设备及补锂方法 | |
US20110211783A1 (en) | Foil bearing apparatus | |
CN113815879A (zh) | 一种无人机电池更换装置 | |
CN212399648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夹爪 | |
KR20220013247A (ko) | 전극 컷팅 장치용 동력전달유닛 | |
CN115838091A (zh) | 辊组件 | |
CN221439790U (zh) | 贴胶设备以及电池生产系统 | |
CN116344902A (zh) | 一种极片快速叠片机构 | |
CN113422114A (zh) | 一种锂电池电芯叠片制作加工机械及加工方法 | |
CN117049101A (zh) | 托盘、夹紧方法及电池生产线 | |
CN217911302U (zh) | 清洁装置 | |
CN117141808A (zh) | 电芯承载夹持装置 | |
CN210040397U (zh) | 基于电池极板生产的分片机分片机构 | |
CN217144059U (zh) | 超声波切刀组件、切刀装置以及电池制造设备 | |
CN113400636B (zh) | 贴膜设备 | |
CN216004652U (zh) | 入料辅助机构及卷绕设备 | |
CN218215398U (zh) | 一种贴胶夹具 | |
CN117644352B (zh) | 一种焊接定位装置、电池生产线及焊接方法 | |
CN220144420U (zh) | 一种极耳折弯组件、极耳折弯装置及卷绕设备 | |
CN115676235B (zh) | 送料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 |
CN218556979U (zh) | 一种用于球形接头式压缩气弹簧的安装工具 | |
CN219448256U (zh) | 输送装置和清除设备 | |
WO2024070938A1 (ja) | 電極板加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