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32701A -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32701A
CN115832701A CN202211474286.8A CN202211474286A CN115832701A CN 115832701 A CN115832701 A CN 115832701A CN 202211474286 A CN202211474286 A CN 202211474286A CN 115832701 A CN115832701 A CN 115832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bevel gear
fixedly connected
rod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742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松
李渊
孙玉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Weih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Weih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Weih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Weih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7428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327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32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3270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属于辐射计成像的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架、容纳盒、支撑台以及天线,容纳盒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支撑台与容纳盒转动连接,天线设置在支撑台上;天线上安装有辐射计,辐射计上安装有引线,引线的一部分位于容纳盒中;容纳盒中设置有信号处理模块;容纳盒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天线的方向的第一调节机构;支撑台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天线的角度的第二调节机构;容纳盒中设置有用于防止引线缠绕的防卷机构。本申请利用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的作用,能够便于调节天线的方向和角度,从而能够达到便于天线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的目的。

Description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辐射计成像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波辐射成像是目前各行各业常用的探测方法之一,其原理是检测、收集、分析所需探测的物体辐射出的电磁波,从而能够对所需探测的物体实现成像等操作。与现有各类主动和被动体制的成像探测相比,毫米波、亚毫米波等短毫米波被动成像的最主要困难就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物体所辐射的毫米波、亚毫米波能量太微弱,通常只有微微瓦级甚至更低,而自然界的各种干扰及接收机自身的噪声远远高于有用信号的能量。因此,如何从被噪声淹没信号中检出有用信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自然物的自然本征辐射无法改变,因此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努力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例如尽量对信号进行前置低噪声放大、尽量减小系统本身的增益起伏、降低系统噪声等等。
相关技术中,通常是采用辐射计配合大口径天线对物体的短毫米波进行探测、接收以及放大,然后利用相关的信号处理设备,将物体辐射的短毫米波进行筛选、转化,再利用数控手段将信号进行成像,便于观察和分析。
针对上述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由于天线与检测地点的地面相对固定,而所需检测的物体,相对于检测地点的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可能不便于天线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为了便于天线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本申请提供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包括支撑架、容纳盒、支撑台以及天线,所述容纳盒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容纳盒转动连接,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
所述天线上安装有辐射计,所述辐射计上安装有引线,所述引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盒中;
所述容纳盒中设置有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容纳盒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天线的方向的第一调节机构;
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天线的角度的第二调节机构;
所述容纳盒中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引线缠绕的防卷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天线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首先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利用第一调节机构的作用调节天线的方向,使得天线的方向对应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接着利用第二调节机构的作用调节天线的角度,使得辐射计对准所述检测物体,从而能够达到便于天线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的目的;在天线转动的过程中,利用防卷机构的作用,能够降低引线在容纳盒中发生缠绕的可能性;当天线的位置调整完毕后,辐射计和天线能够对所述检测物体辐射的短毫米波进行收集,并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完成短毫米波成像的工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转动筒和第一电机,所述转动筒与所述容纳盒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筒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
所述容纳盒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转动筒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片,所述环形片与所述环形槽的内壁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盒上,所述转动筒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冠齿轮,所述第一直齿轮与所述第一冠齿轮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能够调节天线的方向,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首先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冠齿轮转动,第一冠齿轮转动驱动第一直齿轮转动,第一直齿轮转动带动转动筒转动,转动筒转动带动支撑台转动,支撑台转动带动天线转动,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天线的方向的目的;利用环形片的作用,能够降低转动筒脱离容纳盒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螺杆和调节块,所述第一螺杆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柱,所述第一转动柱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天线相铰接;
所述天线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
所述调节块与所述支撑台滑动连接,所述调节块上转动连接有第一主动锥齿轮和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相啮合;
所述支撑台上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一螺杆与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能够与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能够调节天线的角度,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将天线的方向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首先转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第一主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一从动锥齿轮转动,第一从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二从动锥齿轮转动,第二从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一螺杆转动,第一螺杆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柱移动,第一转动柱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杆移动,第一连接杆移动带动天线移动,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天线的角度的目的;利用第一弹簧的作用,能够在调节天线的角度的同时,增强天线与支撑台之间的连接性。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上转动连接有第三从动锥齿轮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第三从动锥齿轮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螺杆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柱,所述第二转动柱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天线相铰接;
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三从动锥齿轮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天线的方向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转动第一螺杆调节天线的角度,当第一螺杆转动至即将脱离支撑台时,此时如果仍然需要调节天线的角度,首先利用驱动组件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转动,第三从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二螺杆转动,第二螺杆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柱移动,第二转动柱移动带动第二连接杆移动,第二连接杆移动带动天线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调节天线的角度。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和所述第二传动杆均与所述支撑台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与所述第三从动锥齿轮相啮合;
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与所述第三传动轮相啮合;
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传动轮,所述第四传动轮能够与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相啮合;
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移动的移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螺杆转动的过程中,第一从动锥齿轮与第二从动锥齿轮相啮合,且第一主动锥齿轮不与第四传动轮相啮合;当第一螺杆转动至即将脱离支撑台时,此时如果仍然需要调节天线的角度,为了能够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转动,首先利用移动组件驱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移动,使得第一从动锥齿轮与第二从动锥齿轮不再啮合,并使得第一主动锥齿轮与第四传动轮相啮合;此时转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第一主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四传动轮转动,第四传动轮转动带动第二传动杆转动,第二传动杆转动带动第三传动轮转动,第三传动轮转动驱动第二传动轮转动,第二传动轮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转动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转动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转动,从而能够达到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转动片、第一推动杆以及第二推动杆,所述转动片与所述第一螺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和所述第二推动杆均与所述支撑台滑动连接;
所述转动片能够与所述第一推动杆相贴合,所述第二推动杆与所述调节块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推动杆上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一推动杆上的斜面从远离所述转动片的一端到靠近所述转动片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第二推动杆上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二推动杆上的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一推动杆上的斜面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螺杆转动的过程中,转动片不与第一推动杆相接触,且第一推动杆和第二推动杆不相接触,当第一螺杆转动至即将脱离支撑台时,转动片推动第一推动杆移动,在第一推动杆和第二推动杆的斜面作用下,第一推动杆移动推动第二推动杆移动,第二推动杆移动带动调节块移动,调节块移动带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移动,从而能够达到驱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移动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第一推动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能够便于第一推动杆的复位,利用第三弹簧的弹力作用,能够便于第二推动杆的复位。
优选的,所述防卷机构包括卷线轴和第二电机,所述卷线轴与所述容纳盒转动连接,所述引线卷设在所述卷线轴上;
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盒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冠齿轮,所述卷线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所述第二直齿轮与所述第二冠齿轮相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天线的过程中,天线转动带动引线卷在卷线轴上,为了能够防止引线缠绕,首先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二冠齿轮转动,第二冠齿轮转动驱动第二直齿轮转动,第二直齿轮转动带动卷线轴转动,卷线轴转动对引线起到收放的作用,从而能够降低引线脱离卷线轴的可能性,达到防止引线在容纳盒中缠绕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为了便于天线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首先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利用第一调节机构的作用调节天线的方向,使得天线的方向对应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接着利用第二调节机构的作用调节天线的角度,使得辐射计对准所述检测物体,从而能够达到便于天线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的目的;在天线转动的过程中,利用防卷机构的作用,能够降低引线在容纳盒中发生缠绕的可能性;当天线的位置调整完毕后,辐射计和天线能够对所述检测物体辐射的短毫米波进行收集,并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完成短毫米波成像的工作;
2.为了能够调节天线的角度,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将天线的方向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首先转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第一主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一从动锥齿轮转动,第一从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二从动锥齿轮转动,第二从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一螺杆转动,第一螺杆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柱移动,第一转动柱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杆移动,第一连接杆移动带动天线移动,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天线的角度的目的;利用第一弹簧的作用,能够在调节天线的角度的同时,增强天线与支撑台之间的连接性;
3.在第一螺杆转动的过程中,第一从动锥齿轮与第二从动锥齿轮相啮合,且第一主动锥齿轮不与第四传动轮相啮合;当第一螺杆转动至即将脱离支撑台时,此时如果仍然需要调节天线的角度,为了能够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转动,首先利用移动组件驱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移动,使得第一从动锥齿轮与第二从动锥齿轮不再啮合,并使得第一主动锥齿轮与第四传动轮相啮合;此时转动第一主动锥齿轮,第一主动锥齿轮转动驱动第四传动轮转动,第四传动轮转动带动第二传动杆转动,第二传动杆转动带动第三传动轮转动,第三传动轮转动驱动第二传动轮转动,第二传动轮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转动带动第一传动轮转动,第一传动轮转动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转动,从而能够达到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容纳盒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凸显第二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螺杆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螺杆的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台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撑架;2、容纳盒;21、环形槽;3、支撑台;31、第二从动锥齿轮;32、第三从动锥齿轮;33、空腔;4、天线;41、辐射计;42、引线;43、第一弹簧;5、第一调节机构;51、转动筒;52、第一电机;53、环形片;54、第一直齿轮;55、第一冠齿轮;6、第二调节机构;61、第一螺杆;62、调节块;63、第一转动柱;64、第一限位片;65、第一限位槽;66、第一连接杆;67、第一主动锥齿轮;68、第一从动锥齿轮;69、把手;7、第二螺杆;71、第二转动柱;72、第二连接杆;73、第二限位片;74、第二限位槽;75、驱动组件;751、第一传动杆;752、第二传动杆;753、第一传动轮;754、第二传动轮;755、第三传动轮;756、第四传动轮;76、移动组件;761、转动片;762、第一推动杆;763、第二推动杆;764、第二弹簧;765、第三弹簧;8、防卷机构;81、卷线轴;82、第二电机;83、第二冠齿轮;84、第二直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参照图1和图2,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包括支撑架1、容纳盒2、支撑台3以及天线4,容纳盒2与支撑架1固定连接,支撑台3与容纳盒2转动连接,天线4设置在支撑台3上;天线4上安装有辐射计41,辐射计41上安装有引线42,引线42贯穿天线4和支撑台3,且引线42的一部分位于容纳盒2中;容纳盒2中设置有信号处理模块。
为了便于天线4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首先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调节天线4的方向,使得天线4的方向对应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接着调节天线4的角度,使得辐射计41对准所述检测物体,从而能够达到便于天线4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的目的;当天线4的位置调整完毕后,辐射计41和天线4能够对所述检测物体辐射的短毫米波进行收集,并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完成短毫米波成像的工作。
其中,信号处理模块包括短毫米波射频低噪放模块、检波模块、选通低放模块以及单片机A/D采样模块,在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利用大口径的短毫米波天线4接收目标的短毫米波天线4相应波段自然辐射信息,接着利用短毫米波射频低噪放模块将目标辐射信息的射频信号放大,然后利用检波模块将射频信号转化为低频信号,利用选通低放模块选出目标的低频交流信号,利用峰值法选择合适的正或负能量电压进行成像,利用单片机A/D采样模块将低频的模拟交流信号数字化,负电压需利用导相电路转化为正电压,成像结束后将数字化后的电压转化为256等级原始灰度图像,将原始灰度图像根据扫描方式进行图像几何校正,消除扫描畸变,将校正后的灰度图像根据不同目标的灰度特征进行能量补偿,将能量补偿后的灰度图像根据灰度-伪彩色映射显示为伪彩色图像,即可完成所需检测的物体的成像检测。
如图1和图2所示,容纳盒2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机构5,第一调节机构5包括转动筒51和第一电机52,转动筒51与容纳盒2转动连接,转动筒51与支撑台3固定连接;容纳盒2上开设有环形槽21,转动筒51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片53,环形片53与环形槽21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电机52固定安装在容纳盒2上,转动筒5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54,第一电机52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冠齿轮55,第一直齿轮54与第一冠齿轮55相啮合。
为了能够调节天线4的方向,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首先启动第一电机52,第一电机52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冠齿轮55转动,第一冠齿轮55转动驱动第一直齿轮54转动,第一直齿轮54转动带动转动筒51转动,转动筒51转动带动支撑台3转动,支撑台3转动带动天线4转动,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天线4的方向的目的;利用环形片53的作用,能够降低转动筒51脱离容纳盒2的可能性。
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台3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机构6,第二调节机构6包括第一螺杆61和调节块62,第一螺杆6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柱63,第一转动柱63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片64,第一螺杆61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65,第一限位片64与第一限位槽65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转动柱63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66,第一连接杆66与天线4相铰接;天线4上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43,两个第一弹簧43均与支撑台3固定连接;调节块62与支撑台3滑动连接,调节块6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主动锥齿轮67和第一从动锥齿轮68,第一主动锥齿轮67与第一从动锥齿轮68相啮合;支撑台3上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锥齿轮31,第一螺杆61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1螺纹连接,第一从动锥齿轮68能够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1相啮合;第一主动锥齿轮67上固定连接有把手69。
为了能够调节天线4的角度,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将天线4的方向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首先转动把手69,把手69转动带动第一主动锥齿轮67转动,第一主动锥齿轮67转动驱动第一从动锥齿轮68转动,第一从动锥齿轮68转动驱动第二从动锥齿轮31转动,第二从动锥齿轮31转动驱动第一螺杆61转动,第一螺杆61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柱63移动,第一转动柱63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杆66移动,第一连接杆66移动带动天线4移动,从而能够达到调节天线4的角度的目的;利用两个第一弹簧43的作用,能够在调节天线4的角度的同时,增强天线4与支撑台3之间的连接性;利用第一限位片64的作用,能够使得第一转动柱63上下移动而不发生转动。
如图3和图5所示,支撑台3上转动连接有第三从动锥齿轮32和第二螺杆7,第二螺杆7与第三从动锥齿轮32螺纹连接;第二螺杆7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柱71,第二转动柱71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72,第二连接杆72与天线4相铰接;第二转动柱7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片73,第二螺杆7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74,第二限位片73与第二限位槽74的内壁转动连接。
在将天线4的方向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转动第一螺杆61调节天线4的角度,当第一螺杆61转动至即将脱离支撑台3时,此时如果仍然需要调节天线4的角度,首先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32转动,第三从动锥齿轮32转动驱动第二螺杆7转动,第二螺杆7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柱71移动,第二转动柱71移动带动第二连接杆72移动,第二连接杆72移动带动天线4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调节天线4的角度;利用第二限位片73的作用,能够使得第二转动柱71上下移动而不发生转动。
如图3和图6所示,支撑台3上设置有驱动组件75,驱动组件75包括第一传动杆751和第二传动杆752,第一传动杆751和第二传动杆752均与支撑台3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7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753,第一传动轮753与第三从动锥齿轮32相啮合;第一传动杆75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754,第二传动杆7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传动轮755,第二传动轮754与第三传动轮755相啮合;第二传动杆7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传动轮756,第四传动轮756能够与第一主动锥齿轮67相啮合。
在第一螺杆6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从动锥齿轮68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1相啮合,且第一主动锥齿轮67不与第四传动轮756相啮合;当第一螺杆61转动至即将脱离支撑台3时,此时如果仍然需要调节天线4的角度,为了能够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32转动,首先驱动第一主动锥齿轮67移动,使得第一从动锥齿轮68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1不再啮合,并使得第一主动锥齿轮67与第四传动轮756相啮合;此时转动把手69,把手69转动带动第一主动锥齿轮67转动,第一主动锥齿轮67转动驱动第四传动轮756转动,第四传动轮756转动带动第二传动杆752转动,第二传动杆752转动带动第三传动轮755转动,第三传动轮755转动驱动第二传动轮754转动,第二传动轮754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转动带动第一传动轮753转动,第一传动轮753转动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32转动,从而能够达到驱动第三从动锥齿轮32的目的。
如图6和图7所示,支撑台3上设置有移动组件76,移动组件76包括转动片761、第一推动杆762以及第二推动杆763,转动片761与第一螺杆61固定连接,支撑台3上开设有空腔33,第一推动杆762和第二推动杆763均与空腔33的内壁滑动连接;转动片761能够与第一推动杆762相贴合,第二推动杆763与调节块62固定连接,第二推动杆763呈L形;第一推动杆762上设置有斜面,第一推动杆762上的斜面从远离转动片761的一端到靠近转动片761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第二推动杆763上设置有斜面,第二推动杆763上的斜面能够与第一推动杆762上的斜面相贴合。
在第一螺杆61转动的过程中,转动片761不与第一推动杆762相接触,且第一推动杆762和第二推动杆763不相接触,当第一螺杆61转动至即将脱离支撑台3时,转动片761推动第一推动杆762移动,在第一推动杆762和第二推动杆763的斜面作用下,第一推动杆762移动推动第二推动杆763移动,第二推动杆763移动带动调节块62移动,调节块62移动带动第一主动锥齿轮67移动,从而能够达到驱动第一主动锥齿轮67移动的目的。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推动杆76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764,第二弹簧764与空腔33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推动杆763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765,第三弹簧765与空腔33的内壁固定连接。
利用第二弹簧764的弹力作用,能够便于第一推动杆762的复位,利用第三弹簧765的弹力作用,能够便于第二推动杆763的复位。
如图2所示,容纳盒2中设置有防卷机构8,防卷机构8包括卷线轴81和第二电机82,卷线轴81与容纳盒2转动连接,引线42卷设在卷线轴81上;第二电机82固定安装在容纳盒2上,第二电机82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冠齿轮83,卷线轴8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84,第二直齿轮84与第二冠齿轮83相啮合。
在转动天线4的过程中,天线4转动带动引线42卷在卷线轴81上,为了能够防止引线42缠绕,首先启动第二电机82,第二电机82的输出轴带动第二冠齿轮83转动,第二冠齿轮83转动驱动第二直齿轮84转动,第二直齿轮84转动带动卷线轴81转动,卷线轴81转动对引线42起到收放的作用,从而能够降低引线42脱离卷线轴81的可能性,达到防止引线42在容纳盒2中缠绕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为了便于天线4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首先根据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利用第一调节机构5的作用调节天线4的方向,使得天线4的方向对应所需检测物体的位置,接着利用第二调节机构6的作用调节天线4的角度,使得辐射计41对准所述检测物体,从而能够达到便于天线4对不同的所需检测物体进行检测的目的;在天线4转动的过程中,利用防卷机构8的作用,能够降低引线42在容纳盒2中发生缠绕的可能性;当天线4的位置调整完毕后,辐射计41和天线4能够对所述检测物体辐射的短毫米波进行收集,并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完成短毫米波成像的工作。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容纳盒(2)、支撑台(3)以及天线(4),所述容纳盒(2)与所述支撑架(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3)与所述容纳盒(2)转动连接,所述天线(4)设置在所述支撑台(3)上;
所述天线(4)上安装有辐射计(41),所述辐射计(41)上安装有引线(42),所述引线(4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盒(2)中;
所述容纳盒(2)中设置有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容纳盒(2)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天线(4)的方向的第一调节机构(5);
所述支撑台(3)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天线(4)的角度的第二调节机构(6);
所述容纳盒(2)中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引线(42)缠绕的防卷机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5)包括转动筒(51)和第一电机(52),所述转动筒(51)与所述容纳盒(2)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筒(51)与所述支撑台(3)固定连接;
所述容纳盒(2)上开设有环形槽(21),所述转动筒(51)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片(53),所述环形片(53)与所述环形槽(21)的内壁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52)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盒(2)上,所述转动筒(51)上固定连接有第一直齿轮(54),所述第一电机(52)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冠齿轮(55),所述第一直齿轮(54)与所述第一冠齿轮(55)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6)包括第一螺杆(61)和调节块(62),所述第一螺杆(6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柱(63),所述第一转动柱(63)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66),所述第一连接杆(66)与所述天线(4)相铰接;
所述天线(4)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43),所述第一弹簧(43)与所述支撑台(3)固定连接;
所述调节块(62)与所述支撑台(3)滑动连接,所述调节块(6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主动锥齿轮(67)和第一从动锥齿轮(68),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67)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68)相啮合;
所述支撑台(3)上转动连接有第二从动锥齿轮(31),所述第一螺杆(61)与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3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68)能够与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31)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3)上转动连接有第三从动锥齿轮(32)和第二螺杆(7),所述第二螺杆(7)与所述第三从动锥齿轮(32)螺纹连接;
所述第二螺杆(7)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柱(71),所述第二转动柱(71)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72),所述第二连接杆(72)与所述天线(4)相铰接;
所述支撑台(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三从动锥齿轮(32)转动的驱动组件(7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75)包括第一传动杆(751)和第二传动杆(752),所述第一传动杆(751)和所述第二传动杆(752)均与所述支撑台(3)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杆(7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753),所述第一传动轮(753)与所述第三从动锥齿轮(32)相啮合;
所述第一传动杆(75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传动轮(754),所述第二传动杆(7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传动轮(755),所述第二传动轮(754)与所述第三传动轮(755)相啮合;
所述第二传动杆(7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四传动轮(756),所述第四传动轮(756)能够与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67)相啮合;
所述支撑台(3)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67)移动的移动组件(7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76)包括转动片(761)、第一推动杆(762)以及第二推动杆(763),所述转动片(761)与所述第一螺杆(6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762)和所述第二推动杆(763)均与所述支撑台(3)滑动连接;
所述转动片(761)能够与所述第一推动杆(762)相贴合,所述第二推动杆(763)与所述调节块(6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推动杆(762)上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一推动杆(762)上的斜面从远离所述转动片(761)的一端到靠近所述转动片(761)的一端倾斜向下设置;
所述第二推动杆(763)上设置有斜面,所述第二推动杆(763)上的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一推动杆(762)上的斜面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杆(76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764),所述第二弹簧(764)与所述支撑台(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763)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765),所述第三弹簧(765)与所述支撑台(3)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卷机构(8)包括卷线轴(81)和第二电机(82),所述卷线轴(81)与所述容纳盒(2)转动连接,所述引线(42)卷设在所述卷线轴(81)上;
所述第二电机(82)固定安装在所述容纳盒(2)上,所述第二电机(82)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冠齿轮(83),所述卷线轴(8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直齿轮(84),所述第二直齿轮(84)与所述第二冠齿轮(83)相啮合。
CN202211474286.8A 2022-11-23 2022-11-23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Withdrawn CN1158327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4286.8A CN115832701A (zh) 2022-11-23 2022-11-23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4286.8A CN115832701A (zh) 2022-11-23 2022-11-23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32701A true CN115832701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30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4286.8A Withdrawn CN115832701A (zh) 2022-11-23 2022-11-23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327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368343A (ja) 加工物に向う工具の前進速度を制御するための無線装置
JP4586240B2 (ja) 電磁放射測定装置および電磁放射測定方法
US6762709B2 (en) Radar system, method of obtaining imag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image data and monitoring method using milliwaves
CN1216103A (zh) 弯折机用角度检测方法、角度检测装置及角度传感器
CN115832701A (zh) 短毫米波交流辐射成像装置
Ressler et al. The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 ultra-wide band testbed radars
CN108152794A (zh) 一种海洋探测船用雷达方向调节装置及位移方法
CN114114158B (zh) 一种基于无线电波波长的测距装置及测距方法
CN110108233A (zh) 一种用于3d打印的三维扫描仪
Baath et al. The microarcsecond structure of 3C 273 at 3 mm
CN108549111B (zh) 一种移动式车内全景x射线背散射扫描安检装置
CN211525971U (zh) 一种雷达的可调节安装底座
JPH08292253A (ja) マイクロ波散乱計
CN109975802B (zh) 基于毫米波的反射变换成像系统及缺陷检测方法
CN108827899B (zh) 红外与微波复合探测成像平台及其成像方法
US4929960A (en) Peak radiated energy locator
CN212850827U (zh) 一种摄像机检测校正装置
WO2001036931A3 (en) Far-field scan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apid measurement of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 dynamic range
CN210639091U (zh) 一种多角度目标等离子体收集装置
CN208818823U (zh) 一种具有抗强风的岸基雷达
CN219243186U (zh) 一种具有信号增强功能的接收机
CN219757522U (zh) 一种噪声污染检测装置
CN113639854A (zh) 一种噪声检测用噪声检测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17406553U (zh) 支持实现etc无线电环境监测的装置及其设备
CN105424965A (zh) 一种开卷机转速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32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