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21902A -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21902A
CN115821902A CN202310005329.6A CN202310005329A CN115821902A CN 115821902 A CN115821902 A CN 115821902A CN 202310005329 A CN202310005329 A CN 202310005329A CN 115821902 A CN115821902 A CN 115821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el
building
mud
lifting sleev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053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21902B (zh
Inventor
张焕民
隋永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Lingji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Lingji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Lingji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Lingji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053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219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21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21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21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21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包括筒体、升降套和排泥箱,所述筒体用于嵌入进地面内,其外端分布有若干个开口,每个开口均沿筒体轴向开设,并且圆周分布在筒体的外端面上。本发明通过通过将筒体打入地面之后,通过旋转连接套,让升降套朝地面一侧移动,在升降套的移动过程中,将铰接在筒体内部的限位板展开,增加整个筒体和泥土之间的接触面,提供了筒体受到多个方向非轴向力时能够依托泥土增加稳定性,其次在升降套移动过程中,将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排泥箱内的泥土朝向限位板的侧面推动,增加限位板侧面附近泥土的凝实程度,提高限位板的稳固效果。

Description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一种利用零散的预制部件拼装而成的建筑结构,因其整体的工程造价和维护难度较之传统土木建筑更小,得到了推广和使用。
而现有技术中针对于装配式建筑在装配前都需要打好基础,装配式建筑打基础的方式与传统建筑需要打地基的方式不同,通常是将基桩打入到地下,实现辅助装配式建筑整体的稳固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基桩大多为圆柱体状,异形的基桩虽然在扎入地面后与泥土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更加稳固,但打入异形的基桩难度较大,其次,基桩在打入后,基桩周边的泥土较为疏松,对基桩的稳固性容易带来不利影响,综上,传统的打基桩的方式整体稳固性不高,容易导致建筑基层不够稳定,影响后续建筑整体稳定性。
因此,提出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式建筑在装配过程中所打的基桩与地面之间稳固性不强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装配式建筑,包括筒体、升降套和排泥箱,所述筒体用于嵌入进地面内,其外端分布有若干个开口,每个开口均沿筒体轴向开设,并且圆周分布在筒体的外端面上,位于筒体内设有若干个可从开口处转出的限位板,所述升降套设在筒体内并位于限位板的上方,且升降套的下端同时抵在多个限位板的上端,其可沿筒体的轴向导向升降用于驱动限位板朝筒体外端旋转,所述排泥箱安装在筒体的外壁上并位于相邻限位板之间,且排泥箱内部中空,位于其底部开设有供泥土进入的进泥口,排泥箱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出泥口,两处出泥口对称分布在限位板的两侧。
其中,所述排泥箱整体呈上宽下窄的弧形块体状,其内部设有一个可随升降套同步活动的推块,所述推块可在排泥箱内部的空腔内往复移动,将空腔内的泥土经由出泥口往相邻的限位板方向挤出。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朝向筒体外端的一侧作尖锐处理,且排泥箱朝向地面方向的厚度逐渐变薄并且端面同样作尖锐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朝向底部的一端可拆卸安装有一个呈锥体状的尖头。
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箱还包括储液袋,所述储液袋内部充斥有液体状的密封胶,且袋体材质为PE膜,其中,所述推块的两侧均作尖锐处理,其两侧端的运动路径与储液袋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推块的下端面呈弧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处沿开口高度方向设有一扇可转动的单向板,所述单向板至少设有一块且覆盖在开口处,其中,所述单向板只能朝向筒体外侧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范围为0-90°。
进一步地,每一处所述开口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一块单向板,开口的截面呈短口朝向筒体内部方向的凸形状,且单向板分布在开口靠近筒体外端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套的内端设有若干个圆周排布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由两块沿筒体轴向布置的挡板构成,两块挡板的一端均垂直设在升降套的内端面上,其中,若干个限位槽一一对应在限位板的正上方并可套在限位板上,所述限位板朝向限位槽的一端呈斜面布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限位槽内均设有一个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设在两块挡板的中部且朝向升降套径向凸起。
本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确定好建筑所需装配的地段的中心点;
步骤2:将若干个筒体以步骤1中的中心点为圆心圆周排布的同时,令若干个筒体以等高的方式垂直插入地面;
步骤3:通过让筒体内的升降套往地面方向移动,多块限位板同时展开,增加与泥土之间的接触面积。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筒体打入地面之后,通过旋转连接套,让升降套朝地面一侧移动,在升降套的移动过程中,将铰接在筒体内部的限位板展开,增加整个筒体和泥土之间的接触面,提供了筒体受到多个方向非轴向力时能够依托泥土增加稳定性,其次在升降套移动过程中,将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排泥箱内的泥土朝向限位板的侧面推动,增加限位板侧面附近泥土的凝实程度,提高限位板的稳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结构处在地面之下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结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结构处在地面之下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3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泥箱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筒体主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升降套和限位板配合状态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筒体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8中B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限位板转动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筒体;11、开口;111、单向板;12、限位板;13、连接套;14、尖头;2、升降套;21、限位槽;211、挡板;212、防滑凸起;3、排泥箱;31、进泥口;32、出泥口;33、推块;34、储液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由预制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称为装配式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板升层建筑等五种类型,由多个零部件拼装而成的住宅单元就像是一辆大型的拖车,只要用特殊的汽车把它拉到现场,再由起重机吊装到地板垫块上和预埋好的水道、电源、电话系统相接,就能使用。
而对于这种装配式的建筑而言,建筑预制部件的稳固性直接影响到了居住人员的人身安全,而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基桩”的固定方式与传统的建筑构建模式不同,传统的建筑构建一开始需要打地基,以此提高建筑由低层到高层的稳固性能,而装配式建筑讲究的是便利,在实务过程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让你进行大规模的动土动工,通常是在装配式建筑构建之前采用往地面预埋基桩的方式来对建筑主体的底层提供一个良好的底层固定结构。
而通常对于基桩的提前埋入都是通过外力来将基桩强行的埋入地下,但基桩稳不稳都是依靠基桩附近的泥土来施加阻力的,但基桩在埋入过程中(钻入过程),容易导致基桩周边的泥土比较疏松,整体基桩的稳固性能并不理想。
为此,结合附图1-11,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整个结构类似于建筑中所需的“基桩”,主要包括有筒体1、升降套2和排泥箱3三个部分,当筒体1嵌入进地面内后,通过令筒体1内部的升降套2进行活动,而筒体1内设有三块能够转出筒体1的限位板12,三块限位板12均通过升降套2的上下升降活动而进行转动,当限位板12转出筒体1时,嵌进筒体1周边的泥土里,增加与泥土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筒体1和泥土之间的固定强度。
不仅如此,筒体1外端设置的排泥箱3在筒体1扎入泥土里时,能够收集一定量的泥土进入到排泥箱3内暂存,而当升降套2开始活动时,位于排泥箱3内部的推块33会将存在排泥箱3内的泥土往下推动,当泥土往下推动的过程中,由于底部的泥土相对来说,硬度较之由限位板12侧面的泥土硬度低,并且限位板12展开时,侧面的泥土较为疏松,从而泥土更多的会从侧面朝向限位板12一侧挤压抵触,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对进入到排泥箱3内的泥土作润湿处理,更容易的将泥土从排泥箱3侧面推出,完成整个挤压推泥工作之后,等待泥土自然润干后,实现限位板12两侧的稳固效果,使得当筒体1受到非轴向力的时候,限位板12对筒体1本身提供足够的稳固效果。
具体的,位于筒体1的外端分布有三个开口11,每个开口11均沿筒体1轴向开设,而筒体1内部中空,限位板12铰接在筒体1内并靠近开口11处设置,并且限位板12以铰接点为中心得长度大小不一致,为了保证位于限位板12上方的升降套2能够提供足够的压力,基于杠杆原理,靠近升降套2一侧与铰接点之间的距离长于另一侧的长度,当限位板12因升降套2转动而朝开口11外侧摆动时,力度更大。
而本方案中的升降套2设在筒体1内并位于限位板12的上方,且升降套2的下端同时抵在多个限位板12的上端,其可沿筒体1的轴向导向升降用于驱动限位板12朝筒体1外端旋转。
具体的,位于筒体1的上端部设置有一个可旋转的连接套13,连接套13与升降套2的外端螺纹配合,从而可通过转动连接套13来实现升降套2的上下升降,该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而本方案中的排泥箱3安装在筒体1的外壁上并位于相邻限位板12之间,总共设有三个并且每个排泥箱3内部均中空,同时位于其底部开设有供泥土进入的进泥口31,两侧分别开设有出泥口32,两处出泥口32对称分布在限位板12的两侧。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排泥箱3整体呈上宽下窄的弧形块体状,其内部设有一个可随升降套2同步活动的推块33,推块33在正常状态下,此时的正常状态表达的是限位板12并未转出开口11,处在排泥箱3的上方位置处,并且推块33能够在限位板12完全转出的状态下朝下移动3-4cm,当完全不能移动时,推块33两侧的边壁已经临近排泥箱3内壁的两侧,将空腔内的泥土经由出泥口32往相邻的限位板12方向挤出。
具体的,参照附图10,推块33随升降套2的上下活动而在排泥箱3内随之移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本方案中的筒体1侧壁上开设有供推块33活动的开槽,而本方案中的排泥箱3内部中空,并且中空部位覆盖在开槽的外侧。
而为了让限位板12能够顺畅的转出以及整个筒体1扎入地面的阻力相对较小,将限位板12朝向筒体1外端的一侧作尖锐处理,且排泥箱3朝向地面方向的厚度逐渐变薄并且端面同样作尖锐处理,此处的排泥箱3整体的截面呈等腰梯形状。
而筒体1的整体为了保证阻力最小,在筒体1朝向泥土的一端螺纹配合安装有一个呈锥体状的尖头14。
而排泥箱3侧面开设的出泥口32处分别设置有一个储液袋34,储液袋34内部充斥有液体状的密封胶,且袋体材质为有一定韧性但容易被锐利的金属器物而撕破的PE膜,本方案中的推块33的两侧均作尖锐处理,此处的尖锐处理表达的是厚度逐渐变薄并且端壁作锋利处理,其两侧端的运动路径与储液袋34相交,当推块33移动到储液袋34时,此时的推块33已经临近最大可移动距离处,推块33会撕破储液袋34,令储液袋34内部的密封胶溶在限位板12的两侧,一定时间后进行进一步的凝固。
而上文中提到的将泥土提前润湿,整体湿度会辅助密封胶的渗透,并且当挤出的泥土到达限位板12附近时,挤出的泥土已经有一定的阻力,让密封胶能够进一步的渗透,当凝固时,提供更好的固定效果,并且储液袋34在当筒体1下钻过程中,避免泥土从侧面进入到筒体1内。
而为了保证推块33在下移过程中的阻力变小,并且不影响推块33推动泥土移动的能力,将推块33的下端面作弧面设置,增大与泥土之间的接触面,并且由于此时的泥土相对来说较稀,更易通过推块33的推动而从排泥箱3侧面流出。
而为了避免筒体1在下滑时,泥土从开口11处进入,在开口11处沿开口11高度方向还设有一扇可转动的单向板111,单向板111至少设有一块且覆盖在开口11处,其中,单向板111只能朝向筒体1外侧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范围为0-90°,当单向板111朝开口11外侧转动时,会推动单向板111朝外侧展开,并且由于单向板111的存在,当泥土从排泥箱3方向推过来时,避免泥土大量的进入到箱体1内部,避免后续拆卸时的不便。
并且的,本方案中每一处开口11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一块单向板111,每个开口11处设置有两块单向板111,而为了保证单向板111能够单向转动,本方案中开口11的截面呈短口朝向筒体1内部方向的凸形状,且单向板111分布在开口11靠近筒体1外端部的一侧。
而本方案中升降套2推动限位板12转动的方式如下,位于升降套2的内端设有三个圆周排布的限位槽21,限位槽21由两块沿筒体1轴向布置的挡板211构成,两块挡板211的一端均垂直设在升降套2的内端面上,其中,若干个限位槽21一一对应在限位板12的正上方并可套在限位板12上,限位板12朝向限位槽21的一端呈斜面布置,当升降套2竖直朝地面方向移动时,能够在限位板12的一端抵触着移动,并且让限位板12(翘起)从而达到转动的目的。
而为了保证限位板12在转动时能够保持顺畅不会产生过大的噪音和阻力,在每个限位槽21内均设有一个光滑材质的防滑凸起212,防滑凸起212设在两块挡板211的中部且朝向升降套2径向凸起。
并且的,如若整体建筑结构需要长时间使用,因此,埋设的筒体1便没有取出来的必要,从而在筒体1埋入地面之后,并且在其它的预制部件固定在筒体1上之前,往筒体1内注入混凝土,混凝土会从筒体1周侧开设的开口处流出,实现进一步的对整个筒体1提供稳定的支撑固定,保证筒体1在地下的固定效果,而整体建筑结构整体结构简单,质轻,本方案中的筒体1在设置足够的数量之后,完全能够短期给整体建筑结构提供足够的固定效果,并且在建筑拆除后,是可以通过将筒体1拔出进行回收使用的。
本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确定好建筑所需装配的地段的中心点,本方案中需要打入的筒体1数量以建筑样式为基准,当建筑并不是单一建筑时,例如由一大一小两个建筑组合而来的建筑整体,就必须保证建筑的一个端面的两侧底端均有一个筒体1;
步骤2:将若干个筒体1以步骤1中的中心点为圆心圆周排布的同时(参照步骤1,这种圆周排布的方式适用于类似于正方体或者柱体的建筑整体),令若干个筒体1以等高的方式垂直插入地面;
步骤3:通过让筒体1内的升降套2往地面方向移动,多块限位板12同时展开,增加与泥土之间的接触面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用于嵌入进地面内,其外端分布有若干个开口,每个开口均沿筒体轴向开设,并且圆周分布在筒体的外端面上,位于筒体内设有若干个可从开口处转出的限位板;
升降套,所述升降套设在筒体内并位于限位板的上方,且升降套的下端同时抵在多个限位板的上端,其可沿筒体的轴向导向升降用于驱动限位板朝筒体外端旋转;
排泥箱,所述排泥箱安装在筒体的外壁上并位于相邻限位板之间,且排泥箱内部中空,位于其底部开设有供泥土进入的进泥口,排泥箱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出泥口,两处出泥口对称分布在限位板的两侧;
其中,所述排泥箱整体呈上宽下窄的弧形块体状,其内部设有一个可随升降套同步活动的推块,所述推块可在排泥箱内部的空腔内往复移动,将空腔内的泥土经由出泥口往相邻的限位板方向挤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朝向筒体外端的一侧作尖锐处理,且排泥箱朝向地面方向的厚度逐渐变薄并且端面同样作尖锐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朝向底部的一端可拆卸安装有一个呈锥体状的尖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箱还包括:
储液袋,所述储液袋内部充斥有液体状的密封胶,且袋体材质为PE膜;
其中,所述推块的两侧均作尖锐处理,其两侧端的运动路径与储液袋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的下端面呈弧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处沿开口高度方向设有一扇可转动的单向板,所述单向板至少设有一块且覆盖在开口处;
其中,所述单向板只能朝向筒体外侧方向转动,且转动角度范围为0-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每一处所述开口的两侧分别铰接有一块单向板,开口的截面呈短口朝向筒体内部方向的凸形状,且单向板分布在开口靠近筒体外端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套的内端设有若干个圆周排布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由两块沿筒体轴向布置的挡板构成,两块挡板的一端均垂直设在升降套的内端面上;
其中,若干个限位槽一一对应在限位板的正上方并可套在限位板上,所述限位板朝向限位槽的一端呈斜面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位槽内均设有一个防滑凸起,所述防滑凸起设在两块挡板的中部且朝向升降套径向凸起。
10.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装配方法,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确定好建筑所需装配的地段的中心点;
步骤2:将若干个筒体以步骤1中的中心点为圆心圆周排布的同时,令若干个筒体1以等高的方式垂直插入地面;
步骤3:通过让筒体内的升降套往地面方向移动,多块限位板同时展开,增加与泥土之间的接触面积。
CN202310005329.6A 2023-01-04 2023-01-04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Active CN1158219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05329.6A CN115821902B (zh) 2023-01-04 2023-01-04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05329.6A CN115821902B (zh) 2023-01-04 2023-01-04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21902A true CN115821902A (zh) 2023-03-21
CN115821902B CN115821902B (zh) 2023-09-19

Family

ID=85520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05329.6A Active CN115821902B (zh) 2023-01-04 2023-01-04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2190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7914A (zh) * 2019-10-22 2019-12-24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竖向预制构件定位装置
CN211113713U (zh) * 2019-11-21 2020-07-28 毕新连 一种建筑工程用桩基装置
CN212358203U (zh) * 2020-08-31 2021-01-15 浙江泓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塑钢钉加固结构
CN212983842U (zh) * 2020-08-22 2021-04-16 安徽祺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桩基
CN213390524U (zh) * 2020-08-21 2021-06-08 海南省建筑产业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构件
CN213508397U (zh) * 2020-08-15 2021-06-22 苏州固百年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用地基加固装置
CN215053168U (zh) * 2021-06-28 2021-12-07 广东蒲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桩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7914A (zh) * 2019-10-22 2019-12-24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竖向预制构件定位装置
CN211113713U (zh) * 2019-11-21 2020-07-28 毕新连 一种建筑工程用桩基装置
CN213508397U (zh) * 2020-08-15 2021-06-22 苏州固百年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用地基加固装置
CN213390524U (zh) * 2020-08-21 2021-06-08 海南省建筑产业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体构件
CN212983842U (zh) * 2020-08-22 2021-04-16 安徽祺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桩基
CN212358203U (zh) * 2020-08-31 2021-01-15 浙江泓智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塑钢钉加固结构
CN215053168U (zh) * 2021-06-28 2021-12-07 广东蒲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桩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21902B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44411B (zh) 一种建筑施工地下支护锚固设备
CN210031841U (zh) 一种边坡支护结构
CN211113663U (zh) 一种锚索可回收的锚索支护桩联合支护结构
CN202416302U (zh) 伞形锚桩
CN110566257B (zh) 一种柔性锚杆
CN115821902A (zh) 装配式建筑及其装配方法
CN211547696U (zh) 一种钢管桩
CN205776195U (zh) 高压旋喷锥型体锚杆
CN110886291B (zh) 一种珊瑚沙环境下的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1340759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基桩结构
CN110306525A (zh)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CN207828962U (zh) 一种稳定性好的倒刺式建筑桩
CN205491980U (zh) 一种水力驱动的园林绿化喷灌装置
CN107558469A (zh) 桩身的销与带销的桩
CN114482076A (zh) 一种用于桥梁基础施工的基坑围护设备
CN210439275U (zh) 处理软土地基的固结构造
CN111501821A (zh)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用的挡土装置
CN211368689U (zh) 一种新型圆锥状管桩侧开口尖桩
CN109577371A (zh) 桩墙合一的装配式管廊
CN213448461U (zh) 一种建筑用可挤扩不注浆土钉
CN211774190U (zh) 一种多拱式大型地上蓄水装置
CN1086280A (zh) 地基增强体及其施工方法
CN211850865U (zh)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现浇防水混凝土墙板对拉螺栓装置
CN218373773U (zh) 一种用于软弱基地加固的管桩装置
CN116623665A (zh) 一种建筑施工地下支护锚固设备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