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9202A - 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9202A
CN115779202A CN202111063709.2A CN202111063709A CN115779202A CN 115779202 A CN115779202 A CN 115779202A CN 202111063709 A CN202111063709 A CN 202111063709A CN 115779202 A CN115779202 A CN 1157792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erosol generating
cavity
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37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谢恩
谢锡田
阳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oore Health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oore Health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oore Health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oore Health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6370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792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792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92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静电发生组件和雾化片。其中,壳体具有储液腔,储液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静电发生组件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端子至少部分伸入储液腔,以在静电发生组件通电时使储液腔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雾化片用于在通电时对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带电的气溶胶。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形成的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的沉积率,进而提高气溶胶的有效利用率。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产生装置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雾化、雾化美容等领域。
目前,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的沉积量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常规的雾化气溶胶颗粒沉积在目标物表面时,会有较大的反弹飘散现象,导致气溶胶沉积率和有效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的沉积率和有效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静电发生组件和雾化片;其中,壳体具有储液腔,储液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静电发生组件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端子至少部分伸入储液腔,以在静电发生组件通电时使储液腔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雾化片用于在通电时对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带电的气溶胶。
其中,负极端子至少部分伸入储液腔。
其中,储液腔的侧壁开设有出液口;雾化片设置于出液口;其中,负极端子设置于储液腔的底部。
其中,正极端子悬空设置。
其中,还包括电荷收集件,电荷收集件与正极端子电连接,并与负极端子绝缘设置。
其中,壳体还具有收容腔;收容腔与储液腔共用一腔壁,以作为第一腔壁;电荷收集件设置于收容腔的第一腔壁的内表面;和/或,电荷收集件设置于收容腔的区别于第一腔壁的其他腔壁的内表面。
其中,电荷收集件为形成于收容腔的内表面的金属层。
其中,收容腔的至少对应金属层的内表面呈凹凸状。
其中,电荷收集件为固定于收容腔的内表面的金属件。
其中,金属件朝向收容腔的一侧表面呈凹凸状。
其中,还包括导电凸起,导电凸起设置于壳体的收容腔的内表面并与电荷收集件电连接;正极端子与导电凸起电连接。
其中,还包括金属元件,设置于储液腔的出液口,并与正极端子电连接。
其中,金属元件环绕出液口设置,并位于雾化片与储液腔之间。
其中,静电发生组件还包括电压变换器,电压变换器包括初级侧和次级侧,正极端子与初级侧电连接,负极端子与次级侧电连接,初级侧和次级侧电连接或者绝缘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设置壳体和静电发生组件,静电发生组件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并使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端子伸入壳体的储液腔内,以在静电发生组件通电时通过伸入储液腔中的端子使储液腔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另外,通过设置雾化片,以在通电时对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从而形成带电的气溶胶,使该带电的气溶胶颗粒能够通过静电吸附有效吸附在目标物表面,进而大大减小了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的反弹飘散现象,极大地提高了气溶胶颗粒在目标物表面的沉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静电吸附提高气溶胶沉积率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3的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原理分析图;
图6a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6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6a的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a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8a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8b为图8a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10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
图11为图10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静电吸附提高气溶胶沉积率的原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能够在通电时使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并雾化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以形成带电荷的气溶胶。如图2所示,带电荷的气溶胶在靠近目标物(如人体)表面时,目标物表面感应出异种电荷,由于异种电荷相吸,带电荷的气溶胶(如雾滴)被吸附到目标物表面,从而通过静电吸附使带电荷的气溶胶沉积在目标物表面,进而提高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的沉积率,以提高其利用率,并降低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发生反弹飘散问题的概率。其中,气溶胶产生基质可为药液,也可以为植物草叶类基质或膏状基质等。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雾化、美容、电子雾化等领域。
如图3所示,图3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在一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11、静电发生组件12、雾化片13、电源组件14、第一盖体15、第一密封件16、第二盖体17和第二密封件18。
请一并参考图4,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3的拆解示意图;壳体11具有第一槽体11a和第二槽体11b,第一盖体15盖设于第一槽体11a的开口处,以与第一槽体11a配合形成储液腔111,第一密封件16嵌设于第一盖体15与第一槽体11a的连接处,以密封储液腔111。储液腔111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储液腔111具有出液口130,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出液口130流出至雾化片13,以通过雾化片13在通电时对从储液腔111流出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可以理解的是,雾化片13位于储液腔111外并与储液腔111流体连通。
第二盖体17盖设于第二槽体11b的开口处,并与第二槽体11b配合形成收容腔112,第二密封件18嵌设于第二盖体17与第二槽体11b的连接处,以密封收容腔112。收容腔112具体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环形侧壁。收容腔112的顶壁与储液腔111的至少部分底壁为同一腔壁,以作为第一腔壁112a;第二盖体17形成为收容腔112的底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圆柱形环形侧壁以及设置于圆柱形环形侧壁内的隔离板,隔离板将圆柱形环形侧壁内部空间分割成第一槽体11a和第二槽体11b,隔离板作为第一槽体11a和第二槽体11b的公共底壁,即收容腔112与储液腔111的第一腔壁112a。
静电发生组件12收容在收容腔112内,静电发生组件12具体可为高压静电发生器。静电发生组件12包括电压变换器121、与电压变换器121连接的正极端子122和负极端子123。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使用静电发生组件12的负极端子123伸入储液腔111内,以在静电发生组件12通电时使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带负电荷。在该实施例中,负极端子123与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后,气溶胶产生基质中带负电荷,经雾化片13雾化后,喷出带负电荷的雾化颗粒,并通过静电吸附沉积在目标物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在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伸入储液腔111内,从而使得气溶胶产生基质带正电荷。
以下定义图1所示方向的上方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顶部,图1所示方向的下方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底部。在一实施例中,负极端子123可设置于储液腔111的底部,这样能够在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逐渐减少的过程中,使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能够始终与负极端子123接触,进而保证喷出的气溶胶持续带电。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出液口130开设在储液腔111的侧壁,负极端子123设置于储液腔111的底部,其中,负极端子123与出液口130之间的直线距离远远小于负极端子123与储液腔111的另一端的距离;其中,另一端具体指储液腔111的与出液口130相对的一端。这样能够使储液腔111的出液口130聚集大量负电荷,进而使雾化片13雾化形成大量带负电荷的气溶胶。
在一实施例中,雾化片13设置于出液口130,并可具体位于出液口130背离储液腔111的一侧。在具体实施例中,雾化片13包括压电陶瓷片和附在压电陶瓷片上的微孔钢膜;在压电陶瓷片通电后,压电陶瓷片受电信号的激励,产生高频谐振,该振荡的能量引起附在压电陶瓷片上的微孔钢膜产生超声振荡,并使吸附在微孔钢膜上的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产生超声振荡,从而将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打散而产生自然飘逸的雾。该雾化片13无需加热或添加任何化学试剂,与加热雾化气溶胶产生基质的方式相比,能源节省了90%。
电源组件14收容在收容腔112内并与静电发生组件12以及雾化片13电连接,用于向静电发生组件12以及雾化片13供电。其中,电源组件14可包括电源(图未示)、线路板141以及与线路板141连接的供电电极142。供电电极142可以为金属导线。电源与线路板141连接,静电发生组件12与线路板141连接,雾化片13通过供电电极142与线路板141连接,电源通过线路板141分别向静电发生组件12以及雾化片13供电。其中,电源具体可为锂离子电池。
在具体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吸嘴19、第三密封件20和第四密封件21。其中,吸嘴19与壳体11可拆卸式连接。吸嘴19形成有卡接槽;第三密封件20嵌设于卡接槽内,并与卡接槽的形状匹配;雾化片13嵌设于第三密封件20背离卡接槽的一侧并与雾化片13抵接。在具体实施例中,雾化片13雾化形成的带电荷的气溶胶具体通过吸嘴19喷出气溶胶产生装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吸嘴19与壳体11安装之后,第三密封件20包裹雾化片13和出液口130,这样能够有效防止雾化产生的气溶胶从吸嘴19与壳体11之间的缝隙流失。第四密封件21设置于出液口130与雾化片13的接触位置处,以防止气溶胶产生基质从出液口130与雾化片13之间的缝隙泄露。
其中,第一密封件16、第二密封件18、第三密封件20和第四密封件21可为密封圈,比如硅胶圈或橡胶圈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设置壳体11和静电发生组件12,静电发生组件12包括正极端子122和负极端子123,并使正极端子122和负极端子123中的其中一个端子伸入壳体11的储液腔111内,以在静电发生组件12通电时通过伸入储液腔111中的端子使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另外,通过设置雾化片13,以在通电时对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从而形成带电的气溶胶,使该带电的气溶胶颗粒能够有效吸附在目标物表面,大大减小了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的反弹飘散现象,进而极大地提高了气溶胶颗粒在目标物表面的沉积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悬空设置。在该实施例中,收容腔112的内表面上可设置有一连接柱113,正极端子122可固定在该连接柱113上以实现与收容腔112的相对悬空设置。在该实施例中,该连接柱113可为绝缘材质。当然,也可以是导电材质,比如铜或铝等。
在该实施例中,参见图5,图5为图3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原理分析图。静电发生组件12包括电压转换器12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二极管D1。电压转换器121的初级侧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电压VDC,并进一步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至地电压,电压转换器121的次级侧的第三端连接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电压转换器121的次级侧的第四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静电发生组件12的负极端子123连接。其中,静电发生组件12的负极端子123插设在储液腔111中以与储液腔111中的液体接触,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悬空,并通过第二电容C2与负极端子123连接。
由于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悬空,因此,悬空的正极端子122可以通过空气(对应虚拟电容C3)与大地电连接、也可以通过与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壳体11(对应虚拟电阻R)接触的人体(对应虚拟电容C4)与大地电连接,也可两者同时存在。此时,负电荷(电子)可由大地通过空气和/或人体(虚拟电容C3或C4)而到达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然后,通过静电发生组件12的次级侧和倒置的二极管D1到达静电发生组件12的负极端子123;之后依次通过负极端子123、储液腔111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雾化片13雾化后的气溶胶、目标物回到大地。其中,目标物可以通过空气(对应虚拟电容C5)与大地电连接。因此,电荷的流动路径构成了一个回路。
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电压转换器121的初级侧和次级侧绝缘设置,可以保证该气溶胶产生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由于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悬空设置的阻抗较大。根据公式(1):I=V/R;其中,I为电流值;V为电压值;R为正极端子122对空的阻抗值。可知,阻抗较大,在相同电压下,I值较小,气溶胶所带的电荷量较少,不利于气溶胶的沉积。因此,为了提高气溶胶的沉积率,则需要使I值增大,以使气溶胶带较多的负电荷,此时需要静电发生组件12输出更高的电压值(单位为KV)。而对于储液腔111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根据公式(2):Q=CV,其中,Q为电荷量;C为电容值;V为电压值。若要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的电荷量,一方面可以提高静电发生组件12输出的电压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大电容值。优选地,本申请可通过增大电容值以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的电荷量,避免高电压带来的危险,以提高用户使用的安全性。
为此,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b,其中,图6a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图6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图6a的拆解示意图;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电荷收集件221,正极端子122具体与该电荷收集件221电连接,以增大正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接收更多空气中的电荷,以将空气中的大量负电荷收基并持续不断的聚集在高压静电负极端子123。
在该实施例中,参见图7,图7为图6a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与上述图5的电路结构不同的是,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与电荷收集件221电连接。
其中,电荷收集件221与负极端子123绝缘设置。具体的,电荷收集件221与负极端子123可间隔设置,以避免短路。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负极端子123与气溶胶产生基质电导通,该气溶胶产生基质相当于负极,电荷收集件221与正极端子122电导通,电荷收集件221相当于正极,电荷收集件221与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配合形成一等效电容。
在一实施例中,电荷收集件221具体设置于收容腔112内,且电荷收集件221设置于收容腔112的内表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电荷收集件221也可设置于收容腔112和/或储液腔111的外表面,操作者可直接与该电荷收集件221接触。或者,电荷收集件221也可同时设置于收容腔112的内表面和壳体11的外表面,且收容腔112的内表面和壳体11的外表面的电荷收集件221电连接。具体的,可使电荷收集件221对应的壳体11的至少部分侧壁的材质为导电材质,比如铜或铝材质,以连通内外表面的电荷收集件221;也可在壳体11上开设导通孔,以通过导通孔连通壳体11内外表面的电荷收集件221,本申请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其中,根据公式(3):C=εS/d;其中,C为电容值;ε为材料介电常数;S为两极板的相对面积;D为两极板的相对距离;可知,增大材料介电常数、增大两极板的相对面积、减小两极板的相对距离能够增大电容值。因此,本申请采用电荷收集件221作为正极,相当于增大了两极板的相对面积。进一步,在该实施例中,收容腔112至少与电荷收集件221对应的内表面可通过晒纹磨砂处理以呈凹凸状,从而使得收容腔112的内表面形成表面粗糙的结构,以增大电荷收集件221的表面积,进而有效增大该电容值,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所带的电荷量。
进一步地,收容腔112的至少被电荷收集件221覆盖的部分侧壁的材质的介电常数范围可为1.5-5.2;比如收容腔112的至少被电荷收集件221覆盖的部分侧壁的材质的介电常数具体可不小于2,以通过增大材料介电常数从而增大电容值,进而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所带的电荷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电荷收集件221具体设置于收容腔112的第一腔壁112a的内表面,即电荷收集件221设置于储液腔111的底壁暴露于收容腔112的部分的外壁面。具体的,电荷收集件221可将储液腔111的底壁的外壁面暴露于收容腔112的部分全部覆盖,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电荷收集件221可为形成于储液腔111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金属层,正极端子122具体与该金属层电连接。具体的,金属层可采用电镀或涂敷等方式形成于储液腔111的底壁。该金属层的材质可为金、银、镍等。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增大金属层的表面积,储液腔111的底壁至少与金属层对应的外表面呈凹凸状。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电荷收集件221可以是金属件,比如,钣金件,该金属件具体可以通过粘合剂,比如导电环氧树脂或导电胶粘合于储液腔111的底壁的外壁面,正极端子122具体与该金属件电连接并导通。其中,该金属件的材质可为铜、铝等金属。金属件的形状可与储液腔111的底壁形状匹配。
在具体实施例中,金属件与储液腔111接触的表面可进行喷砂处理,以使金属件朝向收容腔112的一侧表面呈凹凸状,以增大电荷收集件221的表面积,进而有效增大等效电容的电容值,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所带的电荷量。当然,在该实施例中,收容腔112的内表面也可呈平坦状,本实施例对收容腔112的内表面不做限定。具体的,金属件背离收容腔112的一侧表面可采用涂敷或电镀等方式形成一保护膜,以提高该钣金件的抗氧化腐蚀的能力。该保护膜的材质可为金、银、镍等。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导电凸起2311,导电凸起2311设置于收容腔112的内表面并与内表面上的电荷收集件221电连接。正极端子122具体与导电凸起2311电连接,进而实现与电荷收集件222的电连接。其中,如图6b所示,储液腔111的底壁具体形成有绝缘凸起2312,储液腔111的底壁以及绝缘凸起2312上均涂敷金属层,进而分别形成电荷收集件222以及导电凸起2311。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本实施例和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区别在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可包括金属元件24,金属元件24设置于储液腔111外,并与正极端子1221电连接。在静电发生组件12通电时金属元件24带正电荷,从而使靠近金属元件24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由于电子的迁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感应出异种电荷也即负电荷,进而使储液腔111内靠近金属元件24的部分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的负电荷进一步增加。可以理解的是,在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正极端子122伸入储液腔111内时,金属元件24具体与负极端子122连接。其中,金属元件24具体设置于储液腔111的出液口130。这样储液腔111内靠近出液口130位置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能够通过静电感应集中感应出大量电荷,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溶胶产生基质中的电荷量。具体的,金属元件24环绕储液腔111的出液口130设置,且具体可呈闭环状,并位于雾化片13和储液腔111之间。
具体的,金属元件24的材质可为铜或铝或铜铝合金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区别于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电荷收集件222。具体的,电荷收集件222设置于收容腔112的环形侧壁上,且电荷收集件222具体可设置于收容腔112的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以从空气接收更多的负电荷。可以理解的是,电荷收集件222具体可设置于收容腔112的环形侧壁的外表面;更进一步地,电荷收集件222也可以设置于外壳11的整个外表面,而不仅限于收容腔112的环形侧壁的外表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为提高电荷收集件222的表面积,也可使电荷收集件222同时设置于第一腔壁112a和环形侧壁的内表面。比如储液腔111的底壁的外表面和收容腔112的环形侧壁的内表面形成相互连接的金属层,正极端子122具体与该相互连接的金属层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电荷收集件222,由于电荷收集件222与金属元件24电连接,可以使得金属元件24感应出的电荷进一步增加,从而进一步提高气溶胶沉积率。
请一并参见图8b,图8b为图8a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与上述图5的电路结构不同的是,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1与金属元件24电连接,正极端子1222与电荷收集件222电连接,从而使得靠近雾化片13的气溶胶基质感应出大量负电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导电凸起232,导电凸起232设置于收容腔112的内表面并与设置于内表面上的电荷收集件222电连接。正极端子1222具体与导电凸起232电连接,进而实现与电荷收集件222的电连接。
具体的,正极端子1222可通过缠绕的方式与导电凸起232固定;当然,也可采用螺钉、螺柱等固定件与导电凸起232固定。具体的,导电凸起232可呈柱状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9,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与上述图5所对应的电路结构不同的是,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进一步连接电压变换器121的初级侧,以实现电压变换器121的初级侧和次级侧的连接,从而增加正极的表面积,便于获得电子。具体的,正极端子122可连接初级侧对应的线路板141以实现与电压变换器121的初级侧的电连接。具体的,正极端子122连接在第一电容C1与地电压连接的一端。在该实施例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具体结构与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0和图11,其中,图10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A-A向剖视图;图11为图10所对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11、金属元件24以及静电发生组件12。
其中,壳体11具体包括收容腔112。静电发生组件12收容在收容腔112内,静电发生组件12具体可为高压静电发生器。静电发生组件12包括电压变换器121、与电压变换器121连接的正极端子122和负极端子123。
金属元件24设置于储液腔111外,并与正极端子122电连接,以在静电发生组件12通电时,通过电磁感应使靠近金属元件24的部分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
具体来说,静电发生组件的正极端子122与金属元件24连接,以在静电发生组件12通电时使金属元件24带正电荷,从而使靠近金属元件24的气溶胶产生基质由于电子的迁移(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感应出异种电荷即负电荷,进而使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带电。以下实施例以此为例;当然,在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负极端子123与金属元件24连接。
为了使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携带负电荷,该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导电端子25。导电端子25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导电端子25的第一端伸入储液腔111内,以与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导电端子25的第二端暴露于空气中,以通过导电端子25将空气中的大量负电荷持续不断的转移到储液腔111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中。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为了提高导电端子25转移到气溶胶产生基质中的电荷量,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可包括电荷收集件223。导电端子25的第二端可进一步与电荷收集件223电连接,以通过电荷收集件223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电荷收集件223可设置于收容腔112的区别于第一腔壁112a的环形侧壁上,且电荷收集件223具体可设置于收容腔112的环形侧壁的内表面,以从空气接收更多的负电荷。其中,当电荷收集件223设置于收容腔112的内表面时,通过电荷收集件223可聚集更多的空气中的负电荷,并通过导电端子25转移到气溶胶产生基质中。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该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导电凸起233,导电凸起233设置于收容腔112的内表面并与内表面上的电荷收集件223电连接。导电端子25的第二端具体与导电凸起233电连接,进而实现与电荷收集件223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电荷收集件223还可进一步设置于壳体11的外表面,操作者可直接与该电荷收集件223接触,此时,电荷收集件223可通过操作者转移负电荷,进而通过导电端子25将负电荷转移到气溶胶产生基质中。
其中,该电荷收集件223的具体结构及材质可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所示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中的电荷收集件221、电荷收集件223类似,具体可参见上述相关文字描述。当然,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1的至少部分侧壁的材质可为导电材质,比如金属材质。壳体11的材质为金属的侧壁兼做至少部分电荷收集件223。在该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5具体与导电材质的壳体11电连接,以在降低成本,简化制备工艺。具体的,壳体11的整个材质为金属材质,比如,铜或铝或铜铝合金等。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与上述图5所对应的电路结构不同的是:静电发生组件12的负极端子123直接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其并不与储液腔111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接触。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连接金属元件24,以通过静电感应使储液腔111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在该实施例中,负电荷可由大地通过空气和/或人体(对应虚拟电容C6)而到达电荷收集件223,然后通过电荷收集件223经由导电端子25到达储液腔111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之后气溶胶产生基质经由雾化片13雾化后产生气溶胶达到目标物回到大地。其中,目标物可以通过空气(对应虚拟电容C5)与大地电连接。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电荷的流动路径也构成了一个回路。其中,当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壳体11设置有电荷收集件223时,由于使用时人体手握电荷收集件223,能够循环利用气溶胶转移到人体的电荷,人体不累积静电荷,安全性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1、静电发生组件12、金属元件24的其它结构与功能与上述三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壳体11、静电发生组件12、金属元件24的结构与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上述相关文字描述。
当然,该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上述三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雾化片13、线路板141、第一盖体15、第一密封件16、第二盖体17和第二密封件18等结构以及现有气溶胶产生装置工作所必须的结构,这些结构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文字描述及现有技术,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见上述相关文字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静电发生组件12的正极端子122和负极端子123中的其中一个端子与金属元件24连接,以在静电发生组件12通电时使储液腔111内靠近金属元件24的部分气溶胶产生基质通过静电感应带电,并通过雾化片13在通电时对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进行雾化以产生带电的气溶胶,从而使该带电的气溶胶颗粒能够通过静电吸附有效吸附在目标物表面,进而大大减小了气溶胶在目标物表面的反弹飘散现象,极大地提高了气溶胶颗粒在目标物表面的沉积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收容气溶胶产生基质;
静电发生组件,包括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中的其中一个端子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储液腔,以在所述静电发生组件通电时使所述储液腔内的气溶胶产生基质带电;
雾化片,用于在通电时雾化所述带电的气溶胶产生基质以产生带电的气溶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端子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储液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的侧壁开设有出液口;所述雾化片设置于所述出液口;其中,所述负极端子设置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端子悬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荷收集件,所述电荷收集件与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并与所述负极端子绝缘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收容腔;所述收容腔与所述储液腔共用一腔壁,以作为第一腔壁;所述电荷收集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第一腔壁的内表面;
和/或,所述电荷收集件设置于所述收容腔的区别于所述第一腔壁的其他腔壁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收集件为形成于所述收容腔的内表面的金属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的至少对应所述金属层的内表面呈凹凸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收集件为固定于所述收容腔的内表面的金属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朝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表面呈凹凸状。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凸起,所述导电凸起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收容腔的内表面并与所述电荷收集件电连接;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导电凸起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液腔的出液口,并与所述正极端子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元件环绕所述出液口设置,并位于所述雾化片与所述储液腔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发生组件还包括电压变换器,所述电压变换器包括初级侧和次级侧,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初级侧电连接,所述负极端子与所述次级侧电连接,所述初级侧和所述次级侧电连接或者绝缘设置。
CN202111063709.2A 2021-09-10 2021-09-10 气溶胶产生装置 Pending CN1157792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3709.2A CN115779202A (zh) 2021-09-10 2021-09-10 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3709.2A CN115779202A (zh) 2021-09-10 2021-09-10 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9202A true CN115779202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73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3709.2A Pending CN115779202A (zh) 2021-09-10 2021-09-10 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920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70669A (ja) * 2005-03-24 2005-10-06 Ricoh Elemex Corp 液体噴霧装置及びこれを内蔵した空気清浄機または脱臭機
JP2006247454A (ja) * 2005-03-08 2006-09-21 Daikin Ind Ltd 静電噴霧装置
JP2008167981A (ja) * 2007-01-12 2008-07-24 Olympus Corp 液体投与装置
JP2010167418A (ja) * 2010-04-05 2010-08-0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静電霧化における帯電低減方法
CN108447700A (zh) * 2016-02-19 2018-08-24 谭升高 提高电化学电容器储能密度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7454A (ja) * 2005-03-08 2006-09-21 Daikin Ind Ltd 静電噴霧装置
JP2005270669A (ja) * 2005-03-24 2005-10-06 Ricoh Elemex Corp 液体噴霧装置及びこれを内蔵した空気清浄機または脱臭機
JP2008167981A (ja) * 2007-01-12 2008-07-24 Olympus Corp 液体投与装置
JP2010167418A (ja) * 2010-04-05 2010-08-0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静電霧化における帯電低減方法
CN108447700A (zh) * 2016-02-19 2018-08-24 谭升高 提高电化学电容器储能密度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051286A (en) Electrostatic spray nozzle system
CN114343238A (zh) 用于气雾吸入器的电源单元
WO2010150318A1 (en)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device
HK1064063A1 (en) Electrostatic atomisation device.
ATE92787T1 (de) Elektrostatisches spruehbeschichtungsgeraet mit rotationszerstaeuber.
WO2004109875A1 (ja) イオン生成装置
KR102620733B1 (ko)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EP0890391A3 (en) Electrostatic rotary atomizing spray device with improved atomized cup
CN102714400A (zh) 便携式离子发生器
CN211160282U (zh) 一种接触式和感应式的静电喷雾装置及静电喷药设备
CN109843094A (zh) 用于电子蒸汽烟装置的电连接器
JP2023513916A (ja) 静電噴霧装置及び静電噴霧方法
CN115779202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220207U (zh) 加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3035242A1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0432707U (zh) 接触式和感应式复合作用航空静电喷药荷电装置及航空植保机
JP2008119557A (ja) 外部電極を備えた外部帯電式静電塗装ガン
US20240174358A1 (en) Aerial electrostatic spraying device capable of air-ionization grounding
CN205508894U (zh) 二次电池顶盖及其二次电池
CN210531197U (zh) 一种家用离子风散热风扇
US2019333A (en) Production of ions in air or other gas
CN217250120U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静电喷雾器
CN217140789U (zh) 静电喷雾器
CN217094113U (zh) 静电喷雾设备
CN114405699A (zh) 静电喷雾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