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7174A - 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7174A
CN115777174A CN202080103024.3A CN202080103024A CN115777174A CN 115777174 A CN115777174 A CN 115777174A CN 202080103024 A CN202080103024 A CN 202080103024A CN 115777174 A CN115777174 A CN 1157771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ty ratio
duty
value
current
measu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30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口干幸
村上哲
中林编绢
近藤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777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71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with digital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32Control circuits allowing low power mode operation, e.g. in standby m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反馈控制部(430)具有根据电信息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计算出开关元件(203、204)的占空比的控制器(430),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具有判定占空比的增减的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以及判定第2端子(22)的电压的检测值的增减的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在占空比减少且电压的检测值增加时或者占空比增加且电压的检测值减少时判断为电流不连续模式,将该判断结果反馈给反馈控制部(430)。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变换电路中,当负载变小时,电路的动作状态从电流连续模式切换为电流不连续模式。在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之间,动作特性不同,最优的控制方法也不同,所以需要高精度地判定两者的方法。
作为以往技术,在模式判定部中,根据由平均电流算出部计算出的流过电感器的电流的平均值和由峰值电流算出部计算出的流过电感器的电流的极大值以及极小值间的间隔,判断流过电感器的电流的符号是否反转。而且,在判断为反转的情况下,根据是动力运行还是再生来对开关元件进行导通(ON)、截止(OFF)操作(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00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来进行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在根据所述方法进行两者的判定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点:成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的电抗器电流值小,所以由于检测电流值的传感器的误差,有可能进行错误的判定。
本申请公开了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无需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地判定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在本申请所公开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力变换电路在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连接开关元件以及电抗器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进行电力变换,
所述控制装置具备:
反馈控制部,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与所述电力变换电路有关的电信息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计算出所述开关元件的占空比;以及
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具有判定所述占空比的增减的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以及判定所述第2端子的电压的检测值的增减的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
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大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大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或者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小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小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不连续模式,并将该判断结果反馈给所述反馈控制部。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能够无需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地判定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电路以及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结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中基于占空比的开关元件的导通截止控制的时序图。
图4是示出在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进行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的情况下在电流传感器发生误差时的举动的时序图。
图5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以及判定后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中负载变动时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时的举动的时序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结构图。
图8是说明在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以及判定后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中负载变动时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时的举动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结构图。
图11是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控制装置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以及判定后的处理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控制装置;20:电力变换电路;21:第1端子;22:第2端子;41:反馈控制部;51: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203、204:开关元件;413:积分项校正部;420:控制常数变更部;430:PI控制器;440:占空比校正控制部;441:占空比校正量决定部;442:占空比校正部;450: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501: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2: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力变换电路20以及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10(以下仅称为控制装置10)。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电路以及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电力变换电路20具备2个开关元件203、204,在第1端子21与第2端子22之间进行电力变换。电源或者负载与第1端子21连接,电源或者负载与第2端子2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71与第1端子21连接,负载81与第2端子22连接。电源71设为直流电源,使用各种蓄电装置等。负载81设为逆变器以及马达。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变换电路20设为对直流电力进行变换的DC-DC转换器。电力变换电路20设为组合有使直流电压从第1端子21升压到第2端子22的升压斩波器电路和使直流电压从第2端子22降压到第1端子21的降压斩波器电路的双方向斩波器电路。
电力变换电路20具有:对电源71的直流电力进行升压而供给到逆变器以及马达的升压功能和利用逆变器将马达发出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并对逆变器所输出的直流电力进行降压而供给到电源71的降压功能。
在第2端子22的正极侧与负极侧之间,开关元件203、204被串联连接。作为开关元件,使用逆并联连接有二极管的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或者具有逆并联连接的二极管的功能的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或者,作为开关元件,还能够使用SIC(SILICON CARBIDE,碳化硅)-MOSFET、GAN(GALLIUM NITRIDE,氮化镓)-FET、GAN-HEMT(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等各种开关元件。
从控制装置10输出的栅极驱动信号Gt1、Gt2分别被输入到各开关元件203、204的栅极端子,依照各栅极驱动信号Gt1、Gt2,各开关元件203、204被导通截止。
第1端子21的正极侧经由电抗器202与2个开关元件203、204的连接点连接。第1端子21的负极侧与第2端子22的负极侧连接。
第2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5与第2端子22并联地连接而设置。第2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5设置于比2个开关元件203、204更靠近第2端子22侧。
第1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1与第1端子21并联地连接而设置。第1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1设置于比电抗器202更靠近第1端子21侧。
为了检测第2端子22的电压,配备电压检测电路31。电压检测电路31检测第2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5的两端间的电压。电压检测电路31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
控制装置10控制电力变换电路20。图2是示出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结构图。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10具备后述的反馈控制部41、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以及开关控制部61。以下详细说明控制装置10的各功能。
反馈控制部41根据与电力变换电路20有关的电信息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计算出开关元件的占空比D。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电力变换电路20有关的电信息设为第2端子22的电压(以下称为第2端子电压V2)。
此外,如后面所述,反馈控制部41也可以使用被输入到第1端子21的电压、电流或者电力作为电信息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进而,也可以使用从第2端子22输出的电流或者电力作为电信息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
反馈控制部41根据电压检测电路31的输出信号检测第2端子电压(以下将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称为V2s)。反馈控制部41具备减法器401,根据第2端子电压的指令值V2ref以及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计算出占空比D。第2端子电压的指令值V2ref可以在控制装置10内运算,或者也可以从控制装置10的外部传送。
配备有用于运算2个值之差的减法器401。减法器401从第2端子电压的指令值V2ref减去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减法器401的输出信号作为第2端子电压的差错值V2er被输入到比例控制部411以及积分控制部412。
控制常数变更部420根据从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输出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变更由比例控制部411以及积分控制部412使用的控制常数。
在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为ON(1)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控制常数变更部420将电流不连续模式用比例增益KpDCM作为比例增益Kp而输出到比例控制部411,进而将电流不连续模式用积分增益KiDCM作为积分增益Ki而输出到积分控制部412。
在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为OFF(0)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控制常数变更部420将电流连续模式用比例增益KpCCM作为比例增益Kp而输出到比例控制部411,进而将电流连续模式用积分增益KiCCM作为积分增益Ki而输出到积分控制部412。
比例控制部411存储从控制常数变更部420输出的比例增益Kp(控制常数),并且使用比例增益Kp的前次值Kp0进行比例运算,并输出比例占空比Dpr(以下称为比例项)。
积分控制部412存储从控制常数变更部420输出的积分增益Ki(控制常数),并且使用积分增益Ki的前次值Ki0进行积分运算,并输出积分占空比Din(以下称为积分项)。
为了运算Dpr和Din这2个值之和,配备加法器402。加法器402将比例项Dpr和积分项Din相加。加法器402的输出信号作为占空比D而被输入到开关控制部6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馈控制部41具备PI(PROPORTIONAL INTEGRAL,比例积分)控制器430。还能够代替PI控制而使用进行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等积分运算的各种反馈控制。此外,还能够在反馈控制部41与开关控制部61之间进行阻尼控制、电流控制等各种控制。阻尼控制是从PI控制的运算结果减去基于电流检测值的运算结果的控制,是抑制由电流变动导致的占空比的变动的控制。
开关控制部61根据由反馈控制部41计算出的占空比D使开关元件203、204导通截止。开关控制部61根据占空比D,利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生成各开关元件203、204的栅极驱动信号Gt1、Gt2。在本实施方式中,占空比D为负极侧的开关元件203的导通占空比,为正极侧的开关元件204的截止占空比。在负极侧的开关元件203为导通的情况下,正极侧的开关元件204为截止。为了避免2个开关元件203、204同时导通而正极侧与负极侧短路,在正极侧的开关元件204的导通期间与负极侧的开关元件203的导通期间之间,设置双方都为截止的死区时间。
图3是用于说明基于占空比的开关元件的导通截止控制的时序图。如图3所示,开关控制部61对占空比D与载波Vcr进行比较来生成各开关元件203、204的栅极驱动信号Gt1、Gt2。载波Vcr设为载波频率从0至1之间进行振动的三角波。开关控制部61在占空比D大于载波Vcr的情况下,使负极侧的栅极驱动信号Gt1成为高(High),在占空比D小于载波Vcr的情况下,使负极侧的栅极驱动信号Gt1成为低(Low)。此外,开关控制部61在对占空比D加上与死区时间对应的值ΔDt后的占空比D+ΔDt大于载波Vcr的情况下,使正极侧的栅极驱动信号Gt2成为低,在相加后的占空比D+ΔDt小于载波Vcr的情况下,使正极侧的栅极驱动信号Gt2成为高。载波Vcr也可以使用锯齿波或者反锯齿波。
接着,说明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的动作。
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考虑不设置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而在第1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1与2个开关元件203、204的连接点之间设置电流传感器,使用流过电抗器202的电流(以下称为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进行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在该情况下,有时因电流传感器的误差而进行错误的判定。
在不设置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而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来进行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的情况下,在图4的时序图中示出电流传感器发生误差的情况下的举动。在图4中示出了电流传感器发生误差而进行了错误的判定的情况下的举动。在图4中,用点划线包围的区域X表示电流不连续模式区域。
如图4A所示,尽管实际上流过电抗器202的电流IL是作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值,但在由于电流传感器的误差而被检测为作为电流连续模式的值ILsenerrH的情况下,在使用了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的判定方法中被判定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
此外,如图4B所示,尽管实际上流过电抗器202的电流IL是作为电流连续模式的值,但由于电流传感器的误差而被检测为作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值ILsenerrL的情况下,在使用了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的判定方法中被判定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
在使用图4所示的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来进行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的边界附近由于电流传感器的误差而导致错误的判定。
接着,以下使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说明不会发生电流传感器误差的判定。
如图2所示,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具备判定占空比D的增减的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判定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的增减的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以及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
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对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D与占空比的前次值D0进行比较而输出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在D与D0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Dt1且D0大于D的情况下输出为1,在D与D0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Dt1且D0小于D的情况下输出为-1,在D与D0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1占空比阈值Dt1的情况下输出为0。
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对第2端子电压的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进行比较而输出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在V2s与V2s0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且V2s大于V2s0的情况下输出为1,在V2s与V2s0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且V2s小于V2s0的情况下输出为-1,在V2s与V2s0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的情况下输出为0。
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在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与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都为1、或者都为-1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不连续模式,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1(ON)。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连续模式,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0(OFF)。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无需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地判定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
由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生成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被输入到反馈控制部41,在控制常数变更部420中决定比例增益Kp与积分增益Ki。
图5是示出由本实施方式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进行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处理以及控制常数变更部420中的判定后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5中,在步骤S01中,比例控制部411使比例增益Kp的前次值Kp0与第2端子电压的差错值V2er相乘并输出比例项Dpr。进而,积分控制部412使将积分增益Ki的前次值Ki0、第2端子电压的差错值V2er和控制周期Tc相乘得到的值与积分项的前次值Din0相加并输出积分项的本次值Din。
在步骤S02中,利用加法器402使比例项Dpr与积分项Din相加而输出占空比D。
在步骤S03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运算出占空比D与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0之差的绝对值,在判定为其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D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4,在判定为小于第1占空比阈值D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5。
在步骤S04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对占空比D与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0的大小关系进行确认,在D0大于D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6,在D0小于D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7。
在步骤S05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0。
在步骤S06中,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
在步骤S07中,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
在步骤S08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运算出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之差的绝对值,在判定为其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09,在判定为小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0。
在步骤S09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对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的大小关系进行确认,在V2s大于V2s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1,在V2s小于V2s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12。
在步骤S10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0。
在步骤S11中,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1。
在步骤S12中,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1。
在步骤S13中,根据在步骤S06或者步骤S07或者步骤S05、以及步骤S11或者步骤S12或者S10中决定的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和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判定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还是电流不连续模式。在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和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都是1、或者都是-1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而进入步骤S14。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而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4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1(ON)而进入步骤S16。
在步骤S15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0(OFF)而进入步骤S17。
在步骤S16中,在控制常数变更部420中,将电流不连续模式用比例增益KpDCM作为比例增益Kp输出到比例控制部411,将电流不连续模式用积分增益KiDCM作为积分增益Ki输出到积分控制部412。在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的情况下,以一边保证控制的稳定性一边使响应性最高的方式决定电流不连续模式用比例增益KpDCM以及电流不连续模式用积分增益KiDCM。通常,被设定为比后述的电流连续模式用比例增益KpCCM以及电流连续模式用积分增益KiCCM大的值。
在步骤S17中,在控制常数变更部420中,将电流连续模式用比例增益KpCCM作为比例增益Kp而输出到比例控制部411,将电流连续模式用积分增益KiCCM作为积分增益Ki而输出到积分控制部412。在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连续模式的情况下,以一边保证控制的稳定性一边使响应性最高的方式决定电流连续模式用比例增益KpCCM以及电流连续模式用积分增益KiCCM。
在电力变换电路20为电流连续模式的情况下,第1占空比阈值Dt1被设定为比电路以最大速度急变时的在每1个控制周期Tcnt产生的占空比D的变化的最大值大的值。
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被设定为比在电力变换电路20稳定动作时的第2端子电压V2的脉动大的值,或者在电力变换电路20是电流连续模式的情况下,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被设定为比电路以最大速度急变时的每1个控制周期Tcnt产生的V2的变化的最大值大的值。
图6是示出负载变动时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时的举动的时序图,示出了负载急变的情况下的控制动作。在图6A中示出流过电抗器202的电抗器电流IL。在图6B中示出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指令值V2ref。在图6B中,用实线示出的是输出电压检测值即V2s,用点划线示出的是输出电压指令值即V2ref。在图6C中示出占空比D。在图6D中示出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的上升定时。在图6E中示出控制常数,即比例增益Kp以及积分增益Ki的变化。
在图6中,在时刻T01电抗器电流IL从动力运转开始减少。紧接着之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开始缓慢地增加,占空比D由于基于反馈控制部41的反馈控制而开始缓慢地减少。此时,按照上述方法设定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中的第1占空比阈值Dt1以及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中的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从而能够避免使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成为ON。
在时刻T02,电路的动作状态成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开始急剧地增加,占空比D开始急剧地减少。由此,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成为ON,控制常数从电流连续模式用增益切换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用增益。此时,可以在1个控制周期中变更控制常数,也可以在多个控制周期中变更控制常数。
当在时刻T03电抗器电流退出再生侧的电流不连续模式时,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由于基于反馈控制部41的反馈控制而开始减少,在时刻T04回归到第2端子电压的指令值V2ref。
此时,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可以在进行了一次不连续模式判定的情况下使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成为ON,也可以在进行了多次不连续模式判定的情况下使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成为ON。即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还能够在至少2次以上判断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的情况下判定为是电流不连续模式。
通过构成上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能够无需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地判定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所以能够准确地进行判定。而且,根据该判定结果,反馈控制部41实施反馈控制。因此,能够提高电力变换电路20的响应性,能够抑制第2端子电压V2的最大值。由此,能够降低第2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5的容量。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力变换电路以及控制装置。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分,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电路以及控制装置的基本结构以及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7是示出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占空比校正控制部440,该占空比校正控制部440根据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的结果校正占空比D。
占空比校正控制部440具备:占空比校正量决定部441,根据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的结果,决定占空比校正量的本次的值αD;以及占空比校正部442,对占空比D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占空比Dcr。
占空比校正部442存储占空比校正量的本次的值αD,将占空比校正量的前次的值αD0与占空比D相乘,从而对占空比D进行校正,将校正占空比Dcr输出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和开关控制部61。
在占空比校正量的前次的值αD0为1的情况下,占空比校正控制为OFF,PI控制器430的输出值即D为本次的占空比。
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对校正占空比Dcr与校正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cr0进行比较并输出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在Dcr与Dcr0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2占空比阈值Dt2且Dcr0大于Dcr的情况下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此外,在Dcr与Dcr0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2占空比阈值Dt2且Dcr0小于Dcr的情况下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进而,在Dcr与Dcr0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2占空比阈值Dt2的情况下输出为0。
在开关控制部61中,代替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占空比D而使用校正占空比Dcr,利用同样的手段生成各开关元件203、204的栅极驱动信号Gt1、Gt2。
图8是说明基于实施方式2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以及判定后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8中示出由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进行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处理以及占空比校正控制部440中的判定后的处理。在图8中,在步骤S18中,在反馈控制部41中对来自PI控制器430的输出值即D乘以占空比校正量的前次的值αD0而输出校正占空比Dcr。
在步骤S19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运算出校正占空比Dcr与校正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cr0之差的绝对值,在判定为其值大于第2占空比阈值Dt2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0,在判定为小于第2占空比阈值Dt2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1。
在步骤S20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对校正占空比Dcr与校正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cr0的大小关系进行确认,在Dcr0大于Dcr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2,在Dcr0小于Dcr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3。在步骤S21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0。在步骤S22中,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在步骤S23中,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
在步骤S24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运算出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的值V2s0之差的绝对值,在判定为其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5,在判定为小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6。
在步骤S25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对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的大小关系进行确认,在V2s大于V2s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7,在V2s小于V2s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28。
在步骤S26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0。
在步骤S27中,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1。
在步骤S28中,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1。
在步骤S29中,根据在步骤S22或者步骤S23或者步骤S21、以及步骤S27或者步骤S28或者S26中决定的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与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判定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还是电流不连续模式。在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与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都为1、或者都为-1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不连续模式而进入到步骤S30。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而进入到步骤S31。
在步骤S30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1(ON)而进入到步骤S32。
在步骤S31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0(OFF)而进入到步骤S33。
在步骤S32中,占空比校正量决定部441将不是1的占空比校正量αD输出到占空比校正部442。以下说明占空比校正量αD的设定的方法。
占空比校正量αD被设定为比相对于在电力变换电路20中产生的电路急变的最大速度在每1个控制周期Tcnt中产生的占空比D的变化的最大值大的值。例如,当在第2端子电压V2以及第1端子电压V1为恒定的状态之下负载81从动力运转变化为再生的情况下,关于开关元件203,占空比D减少死区时间ΔDt的2倍。此外,在负载81从再生变化为动力运转的情况下,关于开关元件203,占空比D增加死区时间ΔDt的2倍。设为在1个控制周期Tcnt变化2×ΔDt而换算成占空比从而决定占空比校正量αD的最大值。
在步骤S33中,占空比校正量决定部441将1输出到占空比校正部442作为占空比校正量αD。
图9是说明负载变动时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时的举动的时序图,示出负载急变的情况下的控制举动。图9A示出流过电抗器202的电抗器电流IL。在图9A中示出校正控制OFF时的电抗器电流和校正控制ON时的电抗器电流,两者一致。图9B示出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和第2端子电压的指令值V2ref。在图9B中,实线B1表示校正控制OFF时的输出电压检测值,虚线B2表示校正控制ON时的输出电压检测值。此外,点划线B3表示输出电压指令值。图9C示出占空比D。在图9C中,实线C1表示校正控制OFF时的占空比D,虚线C2表示校正控制ON时的占空比。图9D表示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的上升定时。
在图9中,在时刻T11,电抗器电流IL从动力运转开始减少。紧接着之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开始缓慢地增加,占空比D由于反馈控制部41的反馈控制而开始缓慢地减少。此时,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设定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中的第2占空比阈值Dt2以及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中的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从而能够避免使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成为ON。
在时刻T12,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不连续模式,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开始急剧地增加,占空比D开始急剧地减少。由此,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成为ON,占空比校正控制成为ON。其结果,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立即开始降低。
当在时刻T13电抗器电流IL退出再生侧的电流不连续模式时,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由于反馈控制部41的反馈控制而开始减少,在时刻T14回归到第2端子电压的指令值V2ref。
通过构成上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能够无需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地判定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所以能够准确地进行判定。而且,根据该判定结果由反馈控制部41实施反馈控制。因此,能够提高电力变换电路20的响应性,能够抑制第2端子电压V2的最大值。由此,能够降低第2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5的容量。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3的电力变换电路以及控制装置。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部分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电路20以及控制装置10的基本的结构以及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方框结构图。在反馈控制部41配备有决定积分项校正量的本次值αDing的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450,在PI控制器430配备有对积分项Din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积分项Dincr的积分项校正部413。
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450根据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的结果决定积分项校正量的本次值αDin。积分项校正部413存储积分项校正量的本次值αDin,并且将积分项校正量的前次值αDin0乘以积分项(积分占空比)Din,从而对积分项Din进行校正,将校正积分项Dincr输出到加法器402。
在积分项校正量的前次值αDin0为1的情况下,积分项校正控制成为OFF。加法器402使比例项Dpr与校正积分项Dincr相加并输出占空比D。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以及判定后的处理的流程图。在图11中示出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处理和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450以及积分项校正部413中的判定后的处理。
在图11中,在步骤S34中,积分项校正部413对积分项Din乘以积分项校正量的前次的值αDin0而输出校正积分项Dincr。
在步骤S35中,利用加法器402使比例项Dpr与校正积分项Dincr相加并输出占空比D。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积分项Din进行校正而不对比例项Dpr进行校正。其理由是,在实施方式2中示出直接对占空比进行校正的情况,但构成该占空比的要素中的比例项是瞬时的值,积分项是时时刻刻将对各时刻的偏差乘以积分增益和控制周期而得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值。作为本申请的效果,能够抑制第2端子电压V2的最大值,由此,在能够降低第2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5的容量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第2端子电压的最大值,需要急速地降低占空比。从而,并不对瞬时地决定的比例项进行校正而对至此为止蓄积的积分项进行校正是有效的手段。
接着在步骤S36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运算出占空比D与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0之差的绝对值,在判定为其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D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7,在判定为小于第1占空比阈值D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8。
在步骤S37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对占空比D与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0的大小关系进行确认,在D0大于D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39,在D0小于D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40。
在步骤S38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0。
在步骤S39中,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
在步骤S40中,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将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设为-1。
在步骤S41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运算出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之差的绝对值,在判定为其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42,在判定为小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Vt1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43。
在步骤S42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对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的大小关系进行确认,在V2s大于V2s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44,在V2s小于V2s0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45。
在步骤S43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0。
在步骤S44中,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1。
在步骤S45中,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将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设为-1。
在步骤S46中,根据在步骤S39或者步骤S40或者步骤S38、以及步骤S44或者步骤S45或者步骤S43中决定的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和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判定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还是电流不连续模式。在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与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都为1、或者都为-1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为电流不连续模式而进入到步骤S47。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连续模式而进入到步骤S48。
在步骤S47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51中的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1(ON)而进入到步骤S49。
在步骤S48中,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生成部503将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Flag3设为0(OFF)而进入到步骤S50。
在步骤S49中,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450将不是1的积分项校正量αDin输出到积分项校正部413。
以下,说明积分项校正量αDin的设定的方法。积分项校正量αDin被设定为比相对于在电力变换电路20产生的电路急变的最大速度在每1个控制周期Tcnt中产生的占空比D的变化的最大值大的值。例如,当在第2端子电压V2以及第1端子电压V1为恒定的状态之下负载81从动力运转变化为再生的情况下,关于开关元件203,占空比D减少死区时间ΔDt的2倍。此外,在负载81从再生变化为动力运转的情况下,关于开关元件203,占空比D增加死区时间ΔDt的2倍。设为在1个控制周期Tcnt变化2×ΔDt而换算成积分项,决定积分项校正量αDin的最大值。
在步骤S50中,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450将1输出到积分项校正部413作为积分项校正量αDin。
当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载急变的情况下,成为与图9所示的同样的控制举动。
通过构成上述的电力变换装置,能够无需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地判定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所以能够准确地进行判定。而且,根据其判定结果由反馈控制部41实施反馈控制。因此,能够提高电力变换电路20的响应性,能够抑制第2端子电压V2的最大值。由此,能够降低第2端子侧的平滑电容器205的容量。
实施方式4.
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不限于分别被单独地应用,只要不发生矛盾,还能够与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组合地应用。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电力变换电路20被设为组合了使直流电压从第1端子21升压到第2端子22的升压斩波器电路和使直流电压从第2端子22降压到第1端子21的降压斩波器电路的双方向斩波器电路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电力变换电路20是具备开关元件且在第1端子21与第2端子22之间进行电力变换的电路既可,可以使用各种电力变换电路。例如电力变换电路20可以是使直流电压从第1端子21升压到第2端子22的升压斩波器电路,也可以是使直流电压从第1端子21降压到第2端子22的降压斩波器电路。或者,也可以是具备绝缘变压器的绝缘型的电力变换电路,进而也可以是将多个电力变换电路的要素进行交织配置或者并联配置的电力变换电路。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电源71与第1端子21连接、逆变器以及马达的负载81与第2端子22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电源或者负载与第1端子21连接,也可以电源或者负载与第2端子22连接。而且,作为电源以及负载能够使用各种电源以及负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反馈控制部41根据第2端子电压V2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计算出占空比D或者校正占空比Dcr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在反馈控制部41中,只要是与电力变换电路20有关的各种电信息,也可以使用其它电信息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反馈控制部41也可以使用例如输入或者输出到第1端子21或者第2端子22的电压、电流或者电力作为与电力变换电路20有关的电信息。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占空比增减判定部501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0和占空比D,此外在实施方式2根据校正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cr0与校正占空比Dcr决定占空比增减判定标记Flag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即,能够代替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0而使用进行了低通滤波器处理或者移动平均处理等各种平滑处理的占空比Dfilt。进而,能够代替校正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cr0而使用进行了低通滤波器处理或者移动平均处理等各种平滑处理的校正占空比Dcrfilt。此外,能够代替占空比的本次的值D而使用进行了低通滤波器处理或者移动平均处理等各种平滑处理的占空比Dfilt,代替占空比的前次的值D0而使用进行了低通滤波器处理或者移动平均处理等各种平滑处理的占空比Dfilt的前次的值Dfilt0。即,能够使用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作为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以及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此外,能够使用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作为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以及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此外,能够使用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作为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以及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进而,能够使用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作为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以及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
电路状态从电流连续模式切换为电流不连续模式时,特别是从动力运转成为再生的情况下,由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决定的占空比发生过冲,但是严格来说因电抗器电流的波纹等而不会成为完整的单调增加。因此,在仅使用本次的值和前次的值来进行判定时,有时会发生误判定。因此,通过对占空比施加移动平均处理或者低通滤波器处理,能够使这些值平滑,所以导致判定精度的提高。
关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在各实施方式中,在移动平均处理中取占空比的本次的值和前次的值的平均(也可以进一步追溯),将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能够根据与本次的值之差进行模式判定。此外,能够将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本次的值,将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前次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根据两者之差进行模式判定。
此外,在各实施中,在低通滤波器处理中输出占空比之后进入低通滤波器,将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能够根据与本次的值的变化差分进行模式判定。此外,将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本次的值,将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前次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能够根据两者之差进行模式判定。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502根据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与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决定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标记Flag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能够代替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值V2s0而使用进行了低通滤波器处理或者移动平均处理等各种平滑处理的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filt。
此外,能够代替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本次的值V2s而使用进行了低通滤波器处理或者移动平均处理等各种平滑处理的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filt,代替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前次的值V2s0而使用进行了低通滤波器处理或者移动平均处理等各种平滑处理的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V2sfilt的前次的值V2sfilt0。即,能够使用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作为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以及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中的至少1个的值。此外,能够使用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作为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以及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中的至少1个的值。
在电路状态从电流连续模式切换为电流不连续模式时,特别是从动力运转成为再生的情况下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过冲,但严格来说,因电抗器电流的波纹等而不会成为完整的单调增加。因此,在仅使用本次的值和前次的值进行判定时,有时会发生误判定。通过对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施加移动平均处理或者低通滤波器处理,能够使这些值平滑,所以导致判定精度的提高。
关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在各实施方式中,在移动平均处理中取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的本次的值和前次的值的平均(也可以进一步追溯),将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能够根据与本次的值之差进行模式判定。此外,将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本次的值,将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前次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能够根据两者之差进行模式判定。
此外,在各实施中,在低通滤波器处理中输出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之后进入低通滤波器,将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能够根据与本次的值之差进行模式判定。此外,将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本次的值,将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前次的值替换为实施方式1~3中的前次的值,能够根据两者之差进行模式判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以占空比校正部442通过对占空比D乘以占空比校正量的前次的值αD0来对占空比D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占空比Dcr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通过对占空比D加上占空比校正量的前次的值αD0来对占空比D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占空比Dcr。
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以积分项校正部413通过对积分项Din乘以积分项校正量的前次的值αDin0来对积分项Din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积分项Dincr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通过对积分项Din加上积分项校正量的前次值αDin0来对积分项Din进行校正并输出校正积分项Dincr。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方法,以完全不使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即,在考虑了由电流传感器导致的最大的误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作为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边界的电抗器电流值作为阈值而追加到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标记的判定条件。由此,能够提高电流连续模式和不连续模式的判定精度。
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在物理上根据电抗器电流的运动而被区分。因此,在能够忽视电流传感器的误差的影响的理想的状态下,最好使用电抗器电流进行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但是,在无法忽视电流传感器的误差的影响的现实的状态下,电流传感器的误差的影响相对于作为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边界的电抗器电流值大,难以仅使用电抗器电流作为判定基准。
另一方面,上述各实施方式通过使用第2端子电压的检测值和占空比进行判定,能够不会受到电流传感器的影响地进行判定,但还是有可能如上述那样发生误判定。
根据上述2个背景,通过不使用物理上决定的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边界而使用考虑了电流传感器的影响的基础上的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边界作为第3判定条件,能够一边排除由电流传感器带来的影响,一边提高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判定精度。
关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物理上决定的电流连续模式和电流不连续模式的阈值,考虑考虑了由电流传感器导致的最大的误差的值,追加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小于该阈值的情况下为1(ON)、在电抗器电流的检测值大于该阈值的情况下为0(OFF)的判定标记,在该判定标记为ON且Flag3为ON的情况下判定为电流不连续模式。
本申请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但1个或者多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特征、方式以及功能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的应用,能够单独或者以各种各样的组合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范围内中设想未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例如,包括使至少1个结构要素变形的情况、追加的情况或者省略的情况、进而提取至少1个结构要素而与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组合的情况。

Claims (12)

1.一种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所述电力变换电路在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连接开关元件以及电抗器并且在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端子之间进行电力变换,
所述控制装置具备:
反馈控制部,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与所述电力变换电路有关的电信息的指令值以及检测值,计算出所述开关元件的占空比;以及
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具有判定所述占空比的增减的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以及判定所述第2端子的电压的检测值的增减的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
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大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大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或者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小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小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将该判断结果反馈到所述反馈控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反馈控制部具有控制常数变更部,该控制常数变更部变更在所述控制器中使用的控制常数,
所述控制器存储从所述控制常数变更部输出的所述控制常数,并且使用所述控制常数的前次值来运算出所述占空比,
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与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且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大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并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且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大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或者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与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且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小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并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且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小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所述控制常数变更部根据该判断结果而决定所述控制常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反馈控制部具有:占空比校正量决定部,决定占空比校正量的值;以及占空比校正部,对所述占空比进行校正而输出校正占空比,
所述占空比校正部存储本次测量的所述占空比校正量,并且通过将前次测量的所述占空比校正量乘以所述占空比来运算出所述校正占空比,
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与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2占空比阈值且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大于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并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且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大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或者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与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2占空比阈值且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小于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并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且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小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所述占空比校正量决定部根据该判断结果而决定所述占空比校正量的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反馈控制部具有:
比例控制部,根据所述指令值以及所述检测值输出比例项;
积分控制部,根据所述指令值以及所述检测值输出积分项;
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决定用于对所述积分项进行校正的积分项校正量;
积分项校正部,存储所述积分项校正量的本次的值,并且通过将所述积分项校正量的前次的值乘以所述积分项来计算出校正积分项;以及
加法器,将所述比例项和所述校正积分项相加并输出占空比,
当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与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且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大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并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且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大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占空比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与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占空比阈值且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小于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并且在所述输出电压检测值增减判定部中判断为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第1输出电压阈值且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小于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的情况下,所述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判断为电路的动作状态是电流不连续模式,所述积分项校正量决定部根据该判断结果而决定所述积分项校正量。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使用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作为所述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以及所述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
6.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使用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作为所述前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以及所述本次测量出的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使用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作为所述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以及所述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使用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作为所述前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以及所述本次得到的校正占空比中的至少1个的值。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使用移动平均处理后的值作为所述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以及所述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中的至少1个的值。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使用低通滤波器处理后的值作为所述前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以及所述本次测量出的检测值中的至少1个的值。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流连续不连续模式判定部在2次以上判断为是电流不连续模式的情况下判定为是电流不连续模式。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信息是输入到所述第1端子的电压、电流或者电力,或者从所述第2端子输出的电压、电流或者电力。
CN202080103024.3A 2020-08-06 2020-08-06 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Pending CN1157771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0209 WO2022029961A1 (ja) 2020-08-06 2020-08-06 電力変換回路の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7174A true CN115777174A (zh) 2023-03-10

Family

ID=80117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3024.3A Pending CN115777174A (zh) 2020-08-06 2020-08-06 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08300A1 (zh)
EP (1) EP4195481A4 (zh)
JP (1) JP7258241B2 (zh)
CN (1) CN115777174A (zh)
WO (1) WO20220299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88411B2 (en) * 2019-07-01 2024-01-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54164A (ja) * 2008-04-08 2009-10-29 Diamond Electric Mfg Co Ltd デジタルコンバータ
US7986135B2 (en) * 2008-05-13 2011-07-26 L&L Engineering, Llc Method and systems for conduction mode control
JP5928401B2 (ja) * 2013-04-17 2016-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29961A1 (zh) 2022-02-10
EP4195481A1 (en) 2023-06-14
JP7258241B2 (ja) 2023-04-14
US20230208300A1 (en) 2023-06-29
WO2022029961A1 (ja) 2022-02-10
EP4195481A4 (en) 202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119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inimizing power loss associated with dead time
US8274270B2 (en) Adaptive pulse width control power conversation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US9160250B2 (en) Control circuit of power supply system
US20090195231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Dynamic Switch Voltage Control
US10224826B2 (en) Control apparatus determining transformer magnetization in a DC/DC converter based on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urrents
US9276466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1138110A1 (en) Llc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llc converter
US20160118881A1 (en) Pwm calculation after light load to high load transition
US10811973B2 (en) Vehicle-mounted DC-DC converter
AU2018350848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error voltage of a current converter and three-phase machine having error voltage compensation
TW201914190A (zh) 運作於脈衝省略模式的控制電路及具有其之電壓轉換器
US20190288603A1 (en) Three quarter bridge for buck-derived switch-mode power supplies
CN115777174A (zh) 电力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JP6983289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4167811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6469493B2 (ja) 電圧変換装置、及び電圧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1182783A (ja) 電力変換回路の制御装置
Reiter et al. Observer based PWM dead time optimization in automotive DC/DC-converters with synchronous rectifiers
JP693793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40146193A1 (en) DC/DC Converter Control Circuit,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039338B (zh) 功率转换器
JP2023048549A (ja) 電圧変換回路
JP2022044244A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モータ駆動方法
CN112117886A (zh) 功率转换电路的控制装置
CN116054621A (zh) 增压转换器状态控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