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3497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63497A
CN115763497A CN202211503057.4A CN202211503057A CN115763497A CN 115763497 A CN115763497 A CN 115763497A CN 202211503057 A CN202211503057 A CN 202211503057A CN 115763497 A CN115763497 A CN 115763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mitting element
light emitting
light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030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佳
刘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030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634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63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34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该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层和位于阵列层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阵列层至少包括驱动层和反射层,反射层位于驱动层和发光元件之间;反射层包括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第一平坦化层位于第二平坦化层靠近发光元件的一侧;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即能够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够避免指向阵列层的光线对位于驱动层的驱动器件产生影响,改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Micro LED显示技术是指以自发光的微米量级的LED为发光像素单元,将其组装到驱动面板上形成高密度LED阵列的显示技术。由于Micro LED芯片具有尺寸小、集成度高和自发光等特点。在显示方面与LCD、OLED相比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能耗、使用寿命、响应速度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关技术中,发光元件的光线会朝各个方向发出。其中,指向显示面板外的光线用于正产的显示,而指向显示面板内的光线会照射到显示面板的有源层。照射有源层的光线不仅会造成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低,还会导致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漏电以及Vth偏移,导致显示异常,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降低光线对薄膜晶体管的影响,提高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层和位于所述阵列层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阵列层至少包括驱动层和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驱动层和所述发光元件之间;
所述反射层包括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
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化层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驱动层和发光元件之间设置反射层,反射层包括能够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的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即满足了在驱动层上形成相对平整的基准面用于布置发光元件的需求,又能够对发光元件发出的指向阵列层的光线实现全反射。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能够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反射回去,既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够避免指向阵列层的光线对位于驱动层的驱动器件产生影响,改善显示效果。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相关技术中,发光元件的光线会朝各个方向发出。其中,指向显示面板外的光线用于显示,而指向显示面板内的光线可能会照射到显示面板的有源层,如此不仅会造成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低,还会导致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漏电以及Vth偏移,导致显示异常,影响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层01和位于阵列层01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10;
阵列层01至少包括驱动层011和反射层012,反射层012位于驱动层011和发光元件10之间;
反射层012包括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第一平坦化层PLN1位于第二平坦化层PLN2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
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层01和多个发光元件10。阵列层01位于衬底00一侧,阵列层01用于布置驱动电路。阵列层01与发光元件10电连接,用以驱动发光元件10发光。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0可以是Micro LED、OLED等。示例性的,MicroLED是微米量级的自发光元件,将其制备到显示面板上能够形成高密度LED显示面板,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分辨率等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发光元件10的种类不以上述示例为限定,任意能够实现自发光的元件均可作为本发明的发光元件10。
进一步地,阵列层01至少包括驱动层011和反射层012。其中,反射层012位于驱动层011和发光元件10之间。换言之,沿第一方向x,依次为发光元件10,反射层012和驱动层011。第一方向x指的是发光元件10指向阵列层01的方向。其中,反射层012包括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第一平坦化层PLN1位于第二平坦化层PLN2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在驱动层011和发光元件10之间设置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增加膜层厚度,降低寄生电容。另一方面,驱动层011具有多个膜层。由于不同的膜层可能存在的金属走线或驱动器件,导致驱动层011的不同位置的厚度不均匀。在驱动层011和发光元件10之间设置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能够使阵列层01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具有相对平整的表面,以布置发光元件10。示例性的,当发光元件10为Micro LED时,平坦的反射层012便于Micro LED的转移;当发光元件为OLED时,平坦的反射层012便于制备阳极,防止表面不平整导致的阳极断线。
进一步地,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提高显示效果,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应当尽可能地背离阵列层01发出,示例性的,参照图2所示,光线L1为背离阵列层01发出的光线,光线L1能够用于画面显示。然而,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是朝向各个方向的,例如,图2中的光线L2,光线L2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不仅不能用于画面显示,影响显示面板的亮度,还会对阵列层01上的驱动器件造成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对光线的方向进行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光路。
具体地,参照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驱动层011中包括驱动器件,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驱动器件包括薄膜晶体管M。驱动电路通过控制薄膜晶体管M的信号,能够控制发光元件10发光或不发光,以及发光元件10的亮度大小。沿第一方向x,薄膜晶体管M的有源层0111中与栅极G交叠的部分为沟道区N,沟道区N在受到光照情况下形成光生载流子,即电子空穴对:电子向漏极方向移动,空穴向源极方向移动,从而形成漏电流,影响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因此,将位于发光元件10和驱动层011之间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能够将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反射。示例性的,参照图2所示,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L2被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反射,形成背离阵列层01的光线L3。光线L3能够用于画面显示,不仅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够避免光线对阵列层01上的驱动器件造成影响。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折射率n2小于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折射率n1。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平坦化层PLN2位于第一平坦化层PLN1远离发光元件10的一侧。发光元件10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依次穿过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折射率n2小于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折射率n1。换言之,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相比,第一平坦化层PLN1为光密介质,第二平坦化层PLN2为光疏介质。当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会在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的界面,也就是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界面产生全反射现象。这样,就将发光元件10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反射,既能够充分利用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够避免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照向位于驱动层011的驱动器件,对驱动器件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折射率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折射率n2是由第一平坦化层PLN1及第二平坦化层PLN2自身的材质决定的。具体而言,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材料可以选用TiO2、Ta2O5、HfO2、Ti3O5、Nb2O5等。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材料可以选用SiO2、SiNx、Al2O3、MgF等。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折射率n1大于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折射率n2,且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折射率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折射率n2的差值越大,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的反射效果越好。示例性的,当第一平坦化层PLLN1选用TiO2,第二平坦化层PLN2选用SiO2时。TiO2的折射率为2.5,SiO2的折射率为1.5,TiO2的折射率大于SiO2的折射率。TiO2为光密介质,SiO2为光疏介质。当光线从TiO2射向SiO2时,会在TiO2和SiO2的界面发生全反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不对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折射率n1,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折射率n2及其差值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选用对应的材料,只需要满足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折射率n1大于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折射率n2即可。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厚度为N1λ/4;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为N2λ/4
其中,N1、N2均为正整数;λ为所述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的波长。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光线照向第一平坦化层PLN1时,在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靠近发光元件10的界面和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远离发光元件10的界面均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厚度为N1λ/4,N1为正整数;λ为所述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的波长。在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远离发光元件10的界面反射后的光线会和在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靠近发光元件10的界面反射的光线重合。具体地,两束光线的波峰重合,波谷重合,因此,起到增强反射的效果。
同理,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为N2λ/4,N2均为正整数;λ为所述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的波长。光线在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靠近和远离发光元件10的界面反射的光线也会重合,起到增强反射的效果。也就是说,发光元件10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在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均会实现增反效果。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亮度,增强的显示效果,同时,避免光照对驱动层011的驱动器件造成影响,提高了显示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N1、N2的数值变化。N1、N2均为正整数,示例性的,可以是1、2、3、5、10等。由于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不仅起到反射的作用,还起到提供相对平坦的基准面的作用,因此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不必须是λ/4,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以整数倍的形式变化。与此同时,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也不必须一致,也就是N1和N2不必须相同。示例性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厚度可以是λ/4,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可以是3λ/4。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厚度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中的λ须为同一数值。也就是说,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或其包括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对应的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为一种。当然,发光元件10包括的发光颜色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当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为一种时,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中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与该发光颜色的波长相适配。当发光元件10包括的发光颜色为多种时,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中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可以与多种发光颜色中的任意一种的波长相适配。实际应用中,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中的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可以与发光元件10中包括的最主要的发光颜色的波长相适配,也可以与光元件10中包括的发光效率较低的发光颜色的波长相适配,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所示,驱动层011设有薄膜晶体管M;
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或漏极通过过孔K与发光元件1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驱动器件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M。薄膜晶体管M位于驱动层011,且与发光元件10电连接,以驱动发光元件10发光。
进一步地,由于驱动层011和发光元件10之间设有反射层012。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设有过孔K。过孔K的一端与发光元件10电连接,过孔K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与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或漏极电连接,过孔K内沉积有导电物质,因此能够实现薄膜晶体管M与发光元件10的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备薄膜晶体管M后,驱动层011的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是不平整的。因此,在驱动层011的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设置第二平坦化层PLN2,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形成平坦的表面。由于驱动层011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不平坦,因此,第二平坦化层PLN2沿第一方向x的厚度不均一,示例性的,位于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和/或漏极的靠近发光元件10一侧的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小于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其他部位的厚度。而过孔K只要实现穿过发光元件10和薄膜晶体管M之间的反射层012,通过过孔K中的导电物质实现薄膜晶体管M和发光元件10的电连接即可。
可选地,驱动层011包括多个膜层,薄膜晶体管M也位于驱动层011的多个膜层。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和漏极的一端可以位于驱动层011的沿第一方向x的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并在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和漏极上制备第二平坦化层PLN2,使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和漏极形成相对平整的表面,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满足N2λ/4,其中,N2为正整数;λ为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的波长。然后在第二平坦化层PLN2上制备第一平坦化层PLN1,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厚度满足N1λ/4,其中,N1为正整数;λ为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的波长,并在第一平坦化层PLN1的相应位置形成过孔K。过孔K的两端分别连接发光元件10和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或漏极。
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通过在驱动层011设置薄膜晶体管M,并通过设置贯穿位于驱动层011和发光元件10之间的反射层的过孔K,使薄膜晶体管M和发光元件10电连接,实现薄膜晶体管M对发光元件10的驱动,完成显示功能。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所示,发光元件10包括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第一电极11通过过孔K和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或漏极连接,第二电极12和公共电极层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元件10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发光体13。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均与发光体13连接,并分别接收驱动信号和接地信号/公共信号。通过驱动信号和接地信号/公共信号之间的电压差驱动发光体13发光。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0的第一电极11通过过孔K与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或漏极电连接,接收薄膜晶体管M的驱动信号,发光元件10的第二电极12和公共电极层(图中未示出)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可以是同一颜色,也可以是不同颜色。示例性的,多个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可以均为红色。或者,多个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可以分别为红色、绿色、蓝色中的一种。红色、绿色和蓝色可以通过不同的亮度混合形成不同的颜色。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所示,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可以同侧设置。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也可以异侧设置。其中,同侧设置具体指的是,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位于发光体13的同一侧面;异侧设置具体指的是,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位于发光体13的不同侧面。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第一电极11与通过过孔K和薄膜晶体管M的源极或漏极连接,第二电极12和公共电极层连接即可。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其中,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反射层012还包括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
第三平坦化层PLN3位于第四平坦化层PLN4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面;
第四平坦化层PLN4位于第一平坦化层PLN1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面;
发光元件10至少包括第一发光元件101和第二发光元件102,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和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不同;
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构成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0至少包括第一发光元件101和第二发光元件102,且第一发光元件101和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不同。由上述实施例中可知,不同颜色的光线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0包括具有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101和第二发光元件102,布拉格反射结构则具有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x,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位于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包括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第三平坦化层PLN3位于第四平坦化层PLN4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换言之,沿第一方向x,第三平坦化层PLN3、第四平坦化层PLN4、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依次层叠设置。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布拉格反射结构能够将发光元件10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反射回去。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分别用于对不同发光颜色,也就是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避免光线对阵列层01上的驱动器件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沿第一方向x,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位于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的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但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对于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对应的发光元件10不作具体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对应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对应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对应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对应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
进一步地,参照图5所述,设置于驱动层011的薄膜晶体管M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M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M2,且第一薄膜晶体管M1的源极或漏极通过贯穿反射层012的过孔K1与第一发光元件101连接,第二薄膜晶体管M2的源极或漏极通过贯穿反射层012的过孔K2与第一发光元件10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薄膜晶体管M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M2均位于驱动层011。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反射层012包括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第一过孔K1和第二过孔K2均需要贯穿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使第一薄膜晶体管M1和第一发光元件101电连接,或,使第二薄膜晶体管M2和第二发光元件102电连接。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四平坦化层PLN4的折射率n4小于第三平坦化层PLN3的折射率n3。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满足第四平坦化层PLN4的折射率n4小于第三平坦化层PLN3的折射率n3。示例性的,若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对应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对应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第二发光元件102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依次穿过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即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会在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的界面产生全反射现象。而第一发光元件101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依次穿过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即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会在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的界面产生全反射现象。这样,当发光元件10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一发光元件101和第二发光元件102时,第一发光元件101和第二发光元件102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均能够被反射层012反射。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够避免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照向位于驱动层011的驱动器件,对驱动器件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第三平坦化层PLN3的折射率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的折射率n4是也由第三平坦化层PLN3及第四平坦化层PLN4自身的材质决定的。具体而言,第三平坦化层PLN3的材料可以选用TiO2、Ta2O5、HfO2、Ti3O5、Nb2O5等。第四平坦化层PLN4的材料可以选用SiO2、SiNx、Al2O3、MgF等。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的厚度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的厚度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包括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其中,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的厚度分别为N3λ/4和N4λ/4。其中,N3、N4均为正整数;λ为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的波长。
示例性的,当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对应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对应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时。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的波长为λ1,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的波长为λ2。则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的厚度为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一平坦化层PLN2之和,也就是N1λ1/4+N2λ1/4,其中N1和N2均为正整数。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的厚度为第三平坦化层PLN3和第四平坦化层PLN4的厚度之和,也就是N3λ2/4+N4λ2/4,其中N3和N4均为正整数。在数学关系上,N1λ1/4+N2λ1/4存在等于N3λ2/4+N4λ2/4的可能。但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为了实现轻薄化的目的,通常N1λ1/4+N2λ1/4不会等于N3λ2/4+N4λ2/4,换言之,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的厚度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的厚度不同。这样,既能够满足对第一发光元件101和第二发光元件102发出的不同发光颜色的光线均实现反射,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避免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照向位于驱动层011的驱动器件,对驱动器件造成影响,还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设计。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示,其中,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反射层012还包括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
第五平坦化层PLN5位于第六平坦化层PLN6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面;
第六平坦化层PLN6位于第三平坦化层PLN3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面;
发光元件10还包括第三发光元件103;第一发光元件101、第二发光元件102和第三发光元件103的发光颜色各不相同;
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构成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0至少包括第一发光元件101、第二发光元件102和第三发光元件103,且第一发光元件101、第二发光元件102和第三发光元件103的发光颜色均不同。由上述实施例中可知,不同颜色的光线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布拉格反射结构则具有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和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x,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位于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位于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包括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第五平坦化层PLN5位于第六平坦化层PLN6靠近发光元件10的一侧。换言之,沿第一方向x,第五平坦化层PLN5、第六平坦化层PLN6、第三平坦化层PLN3、第四平坦化层PLN4、第一平坦化层PLN1和第二平坦化层PLN2依次层叠设置。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布拉格反射结构能够将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反射回去。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分别用于对不同发光颜色,也就是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避免光线对阵列层01上的驱动器件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参照图7所述,设置于驱动层011的薄膜晶体管M还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M3,且第三薄膜晶体管M3的源极或漏极通过贯穿反射层012的过孔K3与第三发光元件103连接。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对应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对应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则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对应第三发光元件103的发光颜色。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0包括的发光颜色均不同的第一发光元件101、第二发光元件102和第三发光元件103可以分别是Red Micro LED、Green Micro LED和Blue Micro LED。由于Micro LED的尺寸在微米级别。在较小的显示区域,不同颜色的Micro LED混合,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实现显示面板的高分辨率。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射层012包括三个布拉格反射结构。但本发明不应以具体的布拉格反射结构的数量为限制,只要满足在驱动层011和发光元件012之间设置反射层012,反射层012包括布拉格反射结构的设计思路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六平坦化层PLN6的折射率n6小于第五平坦化层PLN5的折射率n5。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满足第六平坦化层PLN6的折射率n6小于第五平坦化层PLN5的折射率n5。示例性的,若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对应第三发光元件103的发光颜色,第三发光元件103发出的指向阵列层01的光线穿过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即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会在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的界面产生全反射现象,反射的光线,沿出光面发出。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够避免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照向位于驱动层011的驱动器件,对驱动器件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第五平坦化层PLN5的折射率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的折射率n6是也由第五平坦化层PLN5及第六平坦化层PLN6自身的材质决定的。具体而言,第五平坦化层PLN5的材料可以选用TiO2、Ta2O5、HfO2、Ti3O5、Nb2O5等。第六平坦化层PLN6的材料可以选用SiO2、SiNx、Al2O3、MgF等。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的厚度与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的厚度均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包括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其中,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的厚度分别为N5λ/4和N6λ/4。其中,N5、N6均为正整数;λ为发光元件10的发光颜色的波长。
示例性的,当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对应第一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对应第二发光元件102的发光颜色时,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对应第三发光元件103的发光颜色时。第三发光元件101的发光颜色的波长为λ3,则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的厚度为第五平坦化层PLN5和第六平坦化层PLN6之和,也就是N5λ3/4+N6λ3/4,其中N5和N6均为正整数。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DBR3的厚度,也就是N5λ3/4+N6λ3/4,与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DBR1和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DBR2均不同。这样,既能够满足对第三发光元件103发出的光线实现反射,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避免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照向位于驱动层011的驱动器件,对驱动器件造成影响,还能够减小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改善使用感受。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参照图8和图9所示,其中,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装置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位于发光元件10远离阵列层01一侧的盖板20。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可以是触摸显示屏、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图9仅以圆角矩形结构为例对显示装置100的一种形状进行了示意,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可体现为圆角矩形、圆形、椭圆形或者任何其他可行的形状,本发明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在驱动层和发光元件之间设置反射层,反射层包括能够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的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即满足了在驱动层上形成相对平整的基准面用于布置发光元件的需求,又能够对发光元件发出的指向阵列层的光线实现全反射。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能够将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反射回去,既提高了显示面板的亮度,还能够避免指向阵列层的光线对位于驱动层的驱动器件产生影响,改善显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阵列层和位于所述阵列层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阵列层至少包括驱动层和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驱动层和所述发光元件之间;
所述反射层包括第一平坦化层和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侧;
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第二平坦化层构成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厚度为N1λ/4;
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厚度为N2λ/4;
其中,N1、N2均为正整数;λ为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的波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层设有薄膜晶体管;
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通过过孔与所述发光元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过孔和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极和公共电极层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还包括第三平坦化层和第四平坦化层;
所述第三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四平坦化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面;
所述第四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面;
所述发光元件至少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不同;
所述第三平坦化层和所述第四平坦化层构成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三平坦化层的折射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的厚度不同,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发光元件指向所述阵列层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还包括第五平坦化层和第六平坦化层;
所述第五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六平坦化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面;
所述第六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三平坦化层靠近所述发光元件的一面;
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三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的发光颜色各不相同;
所述第五平坦化层和所述第六平坦化层构成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平坦化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五平坦化层的折射率。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三布拉格反射结构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布拉格反射结构和所述第二布拉格反射结构的厚度均不同,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发光元件指向所述阵列层的方向。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503057.4A 2022-11-28 2022-11-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7634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3057.4A CN115763497A (zh) 2022-11-28 2022-11-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3057.4A CN115763497A (zh) 2022-11-28 2022-11-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63497A true CN115763497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39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03057.4A Pending CN115763497A (zh) 2022-11-28 2022-11-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634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945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JP4951130B2 (ja)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96149B1 (ko) 광 방출 장치
KR102214977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990312B1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769068B2 (ja)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80106992A (ko)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10278557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light source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7280677A5 (zh)
JP2007324113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EP331914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4086286A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4997893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1425529B (zh) 有机电激发光显示装置
US10094534B2 (en) Surface-emitting unit having dimming regions
JP6477493B2 (ja) 面発光ユニット
US11018118B2 (en) Backligh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5079912A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CN11576349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4830746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990587B2 (ja) 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514137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JP5700185B1 (ja) 面状発光ユニット
CN11075223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660306B1 (ko) 폴더블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