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56120A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56120A
CN115756120A CN202211391793.5A CN202211391793A CN115756120A CN 115756120 A CN115756120 A CN 115756120A CN 202211391793 A CN202211391793 A CN 202211391793A CN 115756120 A CN115756120 A CN 115756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fin
heat
substrate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17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益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Yingwei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917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561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56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5612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6202 priority patent/WO202409872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散热器,该散热器包括:基板腔体组和空腔翅片阵列,空腔翅片阵列中各空腔翅片与基板腔体组的冷媒进气通道连通,每一空腔翅片的内壁设置有预设倾角结构的导流壁。因此,液态工质吸收发热源产生的热量汽化后,通过冷媒进气通道可进入空腔翅片内腔进行换热,而多个空腔翅片的使用能加大换热面积,从而实现对发热源的高效解热。另一方面,设置于空腔翅片内壁的预设倾角结构,有助于空腔翅片内腔中液化的液体因重力作用弱阻抗甚至无阻抗地沿该预设倾角结构的倾斜边沿回流至基板腔体组内,从而实现基板腔体组内的工质循环,提高工质气液转换效率,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台式主机等电子设备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运算速度急剧加快,这使得它们的功耗和热流密度不断升高,发热量不断增多。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的散热器翅片对受热液化后的液体的阻力大,使得散热器目前对设备热量的驱散效果有限,如只能解决一些功耗小、热流密度小的低端电子设备,而一旦该设备进行了升级,发热量增多了,这种散热器将难以应对升级设备的解热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散热器,用以解决现有散热器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包括:基板腔体组和空腔翅片阵列;
所述空腔翅片阵列中各空腔翅片与所述基板腔体组的冷媒进气通道连通,以使得填充在所述基板腔体组内的液态工质,吸热汽化后通过所述冷媒进气通道通往空腔翅片内腔进行散热,所述液态工质吸收的热量来源于待解热的发热源;
每一空腔翅片的内壁设置有预设倾角结构的导流壁,其中,所述预设倾角结构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倾斜边沿,用以将所述空腔翅片腔内的液体导流回到所述基板腔体组。
可选地,所述空腔翅片竖直插接于所述冷媒进气通道;和/或,
所述预设倾角结构包括相对于所述冷媒进气通道呈预设倾斜角度的斜正方形或斜半圆结构。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空腔翅片间隔设置的扰流鳍片;
每一所述扰流鳍片朝向所述冷媒进气通道的板壁均开设有通孔。
可选地,所述扰流鳍片一体冲压成型。
可选地,所述空腔翅片和所述扰流鳍片相对于所述基板腔体组的竖向侧壁分别设置用以相互连接的连接层。
可选地,所述连接层为充当焊料的铝材料层,具体可为4343型铝材料层或4045型铝材料层。
可选地,所述扰流鳍片为包括矩形波状或正弦波状的波形齿板;
相邻两个所述波形齿板之间的齿节距为2.2±0.2mm,每一所述波形齿板的板壁厚度为0.2±0.1mm。
可选地,所述基板腔体组包括腔体盖板、基板腔体和吸液芯结构;
所述腔体盖板安装于所述基板腔体顶部,并开设通道条数不少于所述空腔翅片片数的多条所述冷媒进气通道;
所述吸液芯结构安装在所述基板腔体内部,所述吸液芯结构用于将填充在基板腔体内的液态工质吸热汽化成通往空腔翅片的气态工质。
可选地,所述吸液芯结构为直径φ为1mm、高度为3mm的圆柱形结构。
可选地,还包括翅片护板;
所述翅片护板竖向安装于所述基板腔体组的侧端,以对所述空腔翅片阵列形成周向围护。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液态工质吸收发热源产生的热量汽化后,通过冷媒进气通道可进入空腔翅片内腔进行换热,而多个空腔翅片的使用能加大换热面积,从而实现对发热源的高效解热。另一方面,设置于空腔翅片内壁的预设倾角结构,有助于空腔翅片内腔中液化的液体因重力作用弱阻抗甚至无阻抗地沿该预设倾角结构的倾斜边沿回流至基板腔体组内,从而实现基板腔体组内的工质循环,提高工质气液转换效率,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传统散热器在主机箱内的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1b为图1a结构中传统散热模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散热模组的工质流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散热器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空腔翅片的一个侧面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空腔翅片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图4c为本申请空腔翅片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散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扰流鳍片的一个侧面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扰流鳍片的另一侧面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6c为本申请扰流鳍片的另一侧面示意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7a为本申请散热器在主机箱内的一个装配示意图;
图7b为图7a的一个侧面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基板腔体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结构的一个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c为图8b结构所对应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散热器在主机箱内的散热示意图;
图10为传统散热器和本申请散热器的仿真效果对比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机壳;2.电源;3.电感;4.电阻;5.驱热风扇;6.电容;7.集成电路IC芯片;8.PCB;9.铝挤型材;10.热管;11.铜板;12.热管槽;13.CPU;14.毛细结构;15.蒸发段;16(或27).液态工质;17.冷凝段;18.散热器;19.PCB功耗区;20.扰流鳍片或扰流FIN;201.通孔;21.空腔翅片;210.预设倾角结构;22.基板腔体组;23.吸液芯结构;24.腔体盖板;25.基板腔体;26.冷媒进气通道;28.气态工质;29.翅片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a和图1b所示,目前台式主机使用的散热器,普遍采用传统的散热模组结构,如热管+铜板+铝挤型材或热管+铜板+换热片,其周向组件还包括机壳1、电源2、电感3、电阻4、驱热风扇5、电容6和集成电路IC芯片7,该主机内部会存在很多的功耗电子元器件,但主要发热元件是中央处理器CPU13;具体的,传统散热模组主要由铝挤型材9、热管10和铜板11三种部件组成,生产制造过程中,组装好此三种部件后,借助涂覆在它们焊接面上的锡膏,则可在锡焊炉中焊接得到成形的散热产品,其中热管10埋入热管槽12里面。使用过程中,此整个散热器被锁固在主机箱内,且常被正对地锁固在CPU13上方,主机系统启动工作后,CPU13功耗区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介质(如工质)依次传到热管10、铜板11和铝挤型材9上,驱热风扇5将热管槽12内的热量送出主机箱系统之外;同时,印制电路板8上面的功耗元件的部分热量也会被驱热风扇5的风力带出到主机箱系统外面如机壳之外。
可见传统地,整个散热模组最核心的部件即热管10,如图2所示,热管启动后,受热的液态工质16从蒸发段15流向冷凝段17(箭头指向朝右),工质冷却后在毛细结构(铜粉/铜网/沟槽)14的毛细力作用下回流,即从冷凝段17流向蒸发段15,如此循环往复,以达到换热平衡。但此传统水冷散热模组,常使用纯水作为工质16,而由于纯水注入热管内部工作后,其相变过程微小,工质换热效率低,故当出现热管过长或者CPU功耗过高时,传统散热器产品容易发生烧干或散热效能衰减,从而无法满足当代或升级版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此外,传统的水冷散热模组需额外增加动力泵,来推动里面的工质循环流动,同时还需要装上传感器检测其模组产品是否漏水,使得辅助部件多,装配困难。
以上为传统散热器的结构和使用说明。下面将对本申请的散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示例性的,实际装配过程中,该散热器锁固在朝向主机PCB热源面的CPU功耗区上方以供使用。
请参阅图3至图4b,本申请提供散热器的一个实施例,该散热器包括:
基板腔体组22和空腔翅片阵列,空腔翅片阵列中各空腔翅片21与基板腔体组的冷媒进气通道26连通,以使得填充在基板腔体组内的液态工质,吸热汽化后通过冷媒进气通道26通往空腔翅片内腔进行散热,液态工质吸收的热量来源于待解热的发热源(如CPU);每一空腔翅片21的内壁设置有预设倾角结构210的导流壁,其中,预设倾角结构210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倾斜边沿,用以将空腔翅片腔内的液体导流回到基板腔体组。
可见,发热源产生的热量可被液态工质汽化吸收,并由冷媒进气通道带往空腔翅片内腔换热,而多个空腔翅片的使用能加大换热面积,以实现对发热源的高效解热。另一方面,空腔翅片内壁的预设倾角结构,有助于减少空腔翅片内腔中液化的液体所受到的阻抗力,使得该液体更顺畅地沿预设倾角结构的倾斜边沿回流至基板腔体组内,从而实现基板腔体组内的工质循环,提高工质气液转换效率,进而提高散热器的换热效果。因此,可理解的是,预设倾角结构的使用能有效提高工质的资源利用率及保持散热器的换热平衡。
在上述示例说明本申请散热器的基础上,下面将提供一些具体的可能实施示例,实际应用中,这些示例之间的实施内容可根据相应的功能原理和应用逻辑由需地结合实施。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空腔翅片21竖直插接于冷媒进气通道26,和/或,内部的预设倾角结构210包括相对于冷媒进气通道呈预设倾斜角度的斜正方形或斜半圆结构。当然,空腔翅片也可通过装配物(如螺丝或粘接剂)间接连通冷媒进气通道,预设倾角结构也可设置成除斜正方形或斜半圆之外的其他形状,只要该形状的设计有助于减少液体阻抗并对液体起到导流效果。实际应用中,蒸汽(包含液态工质汽化后得到的气态工质)沿着竖直方向向上流动,当其遇冷液化成液体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将顺着预设倾角结构的倾斜边沿往下回流到基板腔体组内,从而有效减小对散热器组件的浸湿破坏,并提高工质的循环使用,此外,可通过此处的回流效果初步判断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是否失效。示例性地,如图4a至图4c所示,预设倾角结构210具体可为,相对于冷媒进气通道呈45°倾斜角度的5×5mm的斜正方形结构,此种结构的空腔翅片对应的冷媒进气口宽度H可为1.5mm。
此外,本申请的散热器还可包括如图3所示的翅片护板29,该翅片护板29竖向安装于基板腔体组的侧端,以对空腔翅片阵列形成周向围护,从而避免外力撞击破坏空腔翅片;具体地,两片翅片护板分别竖直焊接在基板腔体组两端,相当于排列在空腔翅片阵列的首尾两端;翅片护板具体可为冲压成型的实体盖板,相对于挤铝工艺而言,此种冲压成型的实体盖板工艺简单结构稳定。
如图5至图6c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本申请的散热器还可包括与空腔翅片间隔设置的扰流鳍片20(可称为扰流FIN或扰流结构),每一扰流鳍片20朝向冷媒进气通道的板壁均开设有通孔201(如方形状的通孔)。示例性地,前述扰流FIN为包括矩形波状或正弦波状的波形齿板,相邻两个波形齿板之间的齿节距P(Pitch)具体可为2.2±0.2mm,每一波形齿板的板壁厚度T(thinkness)具体可为0.2±0.1mm;当然,前述波形齿板还可以是除矩形波状和正弦波状之外的其他形状板,只要此形状的设计能提供上下错位或起伏性的换热面积最大化,提高解热效果,而该波形齿板的齿间距和板壁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如换热效率)设置。具体地,如图5、图7a和图7b所示,多个齿节距P为2.2mm、板壁厚度T为0.1mm的扰流FIN20(或称为扰流结构)堆叠成一个FIN组,每个扰流结构的板壁均开设一一对齐的FIN通孔201以形成破孔风道,当驱热风扇(可装设在图7a标注有标号1的机壳内侧)从侧面吹风时,风可以经破孔风道,从一个扰流结构流道另一个扰流结构,从而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散热器的解热性能。此外,为确保扰流FIN的整体硬度和表面平整度(防止出现如挤铝制造过程中的表面鼓包状况),扰流FIN可一体冲压成型,且其材质可选用AL3003易钎焊卷料。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空腔翅片和扰流FIN相对于基板腔体组的竖向侧壁可分别设置用以相互连接的连接层,如充当焊料的铝材料层(具体可为4343型铝材料层或4045型铝材料层),以使得本申请的扰流FIN无需传统的锡膏便可直接焊接(如钎焊)在相邻两个空腔翅片的外侧壁上;当然,还可以采用除4343型或4045型铝材料之外的其他材料,只要其能替代锡膏用以维持空腔翅片与扰流FIN之间的连接关系,并起到传热效果。实际应用中,连接层可作为波形齿板板壁的组成部分,如上述0.2±0.1mm的板壁厚度thinkness中,连接层的厚度占有一半厚度。
如图8a至图8b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上述基板腔体组具体可包括腔体盖板24、基板腔体25和吸液芯结构23;腔体盖板安装于基板腔体顶部(如二者钎焊结合),并开设通道条数不少于空腔翅片片数的多条冷媒进气通道26,以确保发热源的热量得到更多的散热路径,缩短解热时长。为集中应对和驱散功耗热源区产生的热量,针对性地提高散热水平,设置过程中,吸液芯结构23具体可安装在基板腔体内部且朝向发热源,该吸液芯结构23可用于将填充在基板腔体内的液态工质吸热汽化成通往空腔翅片的气态工质。
具体地,如图8b和图8c所示,因中间两个CPU13发热源是整个PCB工作时的高功耗或主要热源区,故为了让电子设备正常运作,且保证有关产品的可靠性,可在CPU13发热源对应的热源区为散热器增设吸液芯结构23,以使得吸液芯结构强化液态工质即冷媒的沸腾,同时强化回流过程的液化吸液能力,从而促进工质的循环,提高产品的运行性能。
此外,根据实际经验,本申请的吸液芯结构23具体可为直径
Figure BDA0003932165800000081
为1mm、高度为3mm的圆柱形结构,这种参数经验证的热虹吸式吸液芯结构,不仅结构和生产工艺比传统烧结之类的毛细结构简单,且相比之下其毛细力能达到更优的吸液效果,从而为散热器的工质循环和换热能力提供良好的帮助。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可采用R134a或R1233zd等两相相变的制冷材料作为本申请的液态工质(可称为散热工质或冷媒),以解决电子设备的功耗上升,但单位面积散热量无法上升或解热不及时导致设备烧干等问题,即用以应对升级版高耗电子设备的散热难题。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如主机箱高度增加空腔翅片的高度,以得到更大的腔体体积和换热面积等。本申请的散热器整体主要可采用铝材为制作材料,并在钎焊治具上进行组装、定位和夹紧,最后在铝钎焊隧道炉中钎焊成形。
综上,如图5、图7a和图7b所示,在基板腔体组和空腔翅片阵列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增设FIN,此三部分通过铝钎焊工艺焊接组装成散热器后,可由螺丝整体锁固在PCB功耗区19(类似传统散热模组的功耗区)上方,使得PCB功耗区19和散热器18结合形成主机的工作模块,且PCB功耗区19启动功耗后,散热器18开始工作;当然,此基板腔体底部可与除CPU之外的功耗元件接触,以便散热器还给各功耗元器件进行辅助散热,降低主机箱内温度。其中,间隔设置的空腔翅片和扰流FIN可视为组成散热器的换热腔体,该换热腔体用于为发热源产生的热量提供更大化的换热面积,使得本散热器产品不仅能适用当下的中端电子设备,还可以应对升级后的高端服务器和台式主机等的散热问题,为未来高端电子设备的散热打下更新基础,拓宽应用领域。
如图9所示,如图5和图7a所示的散热器工作过程包括:CPU热源面加热后,液态工质27在基板腔体组内部吸热汽化成气态工质28,该气态工质28可通过冷媒进气通道26进入空腔翅片并传热给其侧壁方向的FIN片进行换热,同时,热量在驱热风扇的风力作用下,可从水平和垂直等方向被带出散热器、主机箱之外,以实现对高功耗产品持续的高效解热;此外,气液混合中的液态工质在重力作用下,可由空腔翅片的预设倾角结构导流回到基板腔体组内部,从而促进工质的循环利用及对热源的往复性散热。
下面对传统散热器和本申请散热器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其中,本申请散热器的配有扰流FIN和直径φ为1mm、高度为3mm的吸液芯结构,并以R134a制冷材料为液体工质;因电子设备(主机)的主要功耗集中在两个CPU上面,故仿真对比结果只需要体现两个CPU的温度即可。
具体地,传统散热器面对的CPU1、CPU2,与本申请散热器面对的CPU1-1和CPU2-2,四个CPU的功耗参数均为350W,两散热器的驱热风扇的风量Q均为120CFM,所处的环境温度均为Ta=25℃;将3D图面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Flotherm中,随后进行部件圆角优化后,整个主机箱系统的仿真结果如图10所示,其中,左侧示图为传统散热器的仿真示意图,右侧示图为本申请散热器的仿真示意图:
当主机系统平衡时,CPU1_Temperature(温度)=50.1℃,CPU2_Temperature=58.7℃;
CPU1-1_Temperature=46.1℃,CPU2-2_Temperature=46.7℃,两组数据显示,本申请散热器对CPU的散热效果分别优于传统散热器4℃、12℃,可见,本申请散热器较比传统散热器,能达到更优的散热水平,从而有效应对高功耗产品的解热需求。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散热器不设置扰流FIN时,因其具有一定换热面积的空腔翅片,故其解热效果同样优于前述传统散热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腔体组和空腔翅片阵列;
所述空腔翅片阵列中各空腔翅片与所述基板腔体组的冷媒进气通道连通,以使得填充在所述基板腔体组内的液态工质,吸热汽化后通过所述冷媒进气通道通往所述空腔翅片内腔进行散热,所述液态工质吸收的热量来源于待解热的发热源;
每一所述空腔翅片的内壁设置有预设倾角结构的导流壁,其中,所述预设倾角结构相对于水平面形成的倾斜边沿,用以将所述空腔翅片腔内的液体导流回到所述基板腔体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翅片竖直插接于所述冷媒进气通道;和/或,
所述预设倾角结构包括相对于所述冷媒进气通道呈预设倾斜角度的斜正方形或斜半圆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空腔翅片间隔设置的扰流鳍片;
每一所述扰流翅片朝向所述冷媒进气通道的板壁均开设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鳍片一体冲压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翅片和所述扰流鳍片相对于所述基板腔体组的竖向侧壁分别设置用以相互连接的连接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为充当焊料的铝材料层。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鳍片为包括矩形波状或正弦波状的波形齿板;
相邻两个所述波形齿板之间的齿节距为2.2±0.2mm,每一所述波形齿板的板壁厚度为0.2±0.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腔体组包括腔体盖板、基板腔体和吸液芯结构;
所述腔体盖板安装于所述基板腔体顶部,并开设通道条数不少于所述空腔翅片片数的多条所述冷媒进气通道;
所述吸液芯结构安装在所述基板腔体内部,所述吸液芯结构用于将填充在基板腔体内的液态工质吸热汽化成通往所述空腔翅片的气态工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结构为直径φ为1mm、高度为3mm的圆柱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翅片护板;
所述翅片护板竖向安装于所述基板腔体组的侧端,以对所述空腔翅片阵列形成周向围护。
CN202211391793.5A 2022-11-08 2022-11-08 散热器 Pending CN1157561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1793.5A CN115756120A (zh) 2022-11-08 2022-11-08 散热器
PCT/CN2023/096202 WO2024098720A1 (zh) 2022-11-08 2023-05-25 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1793.5A CN115756120A (zh) 2022-11-08 2022-11-08 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56120A true CN115756120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8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1793.5A Pending CN115756120A (zh) 2022-11-08 2022-11-08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56120A (zh)
WO (1) WO20240987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8720A1 (zh) * 2022-11-08 2024-05-16 广东英维克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28175U (zh) * 2010-07-25 2011-05-11 东莞市为开金属制品厂 热管式散热器
CN210168388U (zh) * 2019-04-08 2020-03-20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散热器
WO2022141626A1 (en) * 2021-01-04 2022-07-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eatsink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the heatsink
CN114270503A (zh) * 2021-03-17 2022-04-01 上海精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通讯设置的散热器
CN113865393B (zh) * 2021-09-22 2023-02-03 上海精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通讯设置的散热器
CN217037749U (zh) * 2021-11-16 2022-07-22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虹吸散热器
CN115756120A (zh) * 2022-11-08 2023-03-07 广东英维克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98720A1 (zh) * 2022-11-08 2024-05-16 广东英维克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98720A1 (zh) 2024-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91366B2 (ja) ヒートパイプを備えたヒートシン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06589B2 (en) Heat sink,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0060181848A1 (en) Heat sink and heat sink assembly
JP2010251756A (ja) 放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246694U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JPWO2011087117A1 (ja) ヒートシンク
US20060278370A1 (en) Heat spreader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20110056670A1 (en) Heat sink
JP5667739B2 (ja) ヒートシンクアセンブリ、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冷却装置付き半導体装置
CN115756120A (zh) 散热器
WO2011058622A1 (ja) ヒートシンク、ヒートシンクアセンブリ、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冷却装置付き半導体装置
US20140054009A1 (en) Cooling plate and water cooling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4278720B2 (ja) 板型ヒートパイプ
JP4728522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WO2012161002A1 (ja) 平板型冷却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210625430U (zh) 回路式热虹吸散热装置
CN201039655Y (zh) 散热器结构
CN115379729A (zh) 散热模块、装置、刀片服务器及电子设备
JP3332858B2 (ja) 板型ヒートパイプとそれを用いた冷却構造
CN214581473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JP7269422B1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211152536U (zh) 高导热散热模组
CN214256941U (zh) 一种散热器及电源
CN218735637U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1175348U (zh) 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