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9159A -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9159A
CN115749159A CN202310028934.5A CN202310028934A CN115749159A CN 115749159 A CN115749159 A CN 115749159A CN 202310028934 A CN202310028934 A CN 202310028934A CN 115749159 A CN115749159 A CN 115749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water
drainage
compensation
ga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289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双凯
崔野
宋长甫
贾勇
王作明
胡冰
樊星
范永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al Estate Investment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al Estate Investment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al Estate Investment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Real Estate Investment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20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289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91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9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91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在车库顶板上方的排水口设置虹吸雨水斗实现排水,其特征在于,在降雨初期和后期,排水口汇集雨水量不足时,对虹吸雨水斗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提供补偿水,以提高虹吸排水效果和排水效率,其中补偿水依靠收集车库顶板之外的汇水地面的雨水过滤得到。本发明具有能够收集雨水利用以提高车库顶板排水结构早期排水能力,并提高其排水稳定性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剧,建筑业发展十分迅猛,车库顶板大跨径发展,往往具有较大的面积,需要设置专门的雨水排水结构,防止雨水累积导致车库漏水。现有车库的雨水排水结构,通常是采用顶板虹吸雨水斗的结构方式,以利用虹吸原理更好地提高排水效果。但现有技术中,降雨初期,由于雨水量较小,车库顶板虹吸雨水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虹吸状态,导致虹吸雨水斗系统排水能力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值,雨水排水不及时就会导致容易漏水。
具体地说,在降雨过程中,随着雨量的增加或减少,虹吸雨水管道内的压力和水流状态会反复变化,无法使水流一直处于虹吸状态,导致雨水斗的排水效率忽高忽低,难以稳定在最佳值。虹吸雨水斗排水达到虹吸状态需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波浪流,降雨初期雨量小,水位低,系统内为大气压;第二阶段,脉动流,流量增加水位增高,水流流速加快,雨水管内出现负压;第三阶段,拉拔流,流量继续增加,水位继续升高,水面出现旋涡,负压增大;第四阶段,乳化流,管内流速继续增大,负压加大,水流含有大量小气泡;第五阶段,悬吊管内达到满流,水流迅速且平稳,此时形成虹吸现象,虹吸雨水斗排水效率达到最高值。
故如何提高车库顶板排水系统在降雨早期的排水能力,以及提高其排水的稳定性能力,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库顶板排水结构早期排水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利用其它汇水地面收集雨水提高其排水稳定性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在车库顶板上方的排水口设置虹吸雨水斗实现排水,其特征在于,在降雨初期和后期,排水口汇集雨水量不足时,对虹吸雨水斗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提供补偿水,以提高虹吸排水效果和排水效率,其中补偿水依靠收集车库顶板之外的汇水地面的雨水过滤得到。
这样,本发明可以针对降雨初期和后期水量不足时,为虹吸雨水斗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提供补偿水,利用补偿水重力提高虹吸效果,使得虹吸雨水斗排水效率提高,更加快捷地排放掉车库顶板上方汇集的雨水,避免车库顶板漏水,提高车库顶板防漏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补偿水来自车库以外其它汇水地面收集雨水后过滤得到,充分实现对雨水的再利用,不浪费水力资源。
进一步地,在收集补偿水时,对雨水进行分级处理,对其中初期雨水进行精滤处理,中后期雨水只进行粗滤处理。
这样,更好地对收集雨水进行分级过滤,可以更好地过滤掉初期雨水中夹杂的大量浮尘,同时对于中后期雨水只进行粗滤,这样可以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过滤效率。
进一步地,本方法依靠一种车库顶板虹吸排水系统实现,所述车库顶板虹吸排水系统包括设置于车库顶板上方的排水口,排水口处设置有虹吸雨水斗,虹吸雨水斗下方向下连接设置有排水管,还包括一个补偿水蓄水容器,补偿水蓄水容器的进水端和一个设置在车库顶板之外的雨水汇水地面上的雨水净化装置相接,补偿水蓄水容器下端外接设置有补偿管,补偿管上设置有补偿控制阀,补偿管外端和排水管中位于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相接。
这样,补偿水蓄水容器内预先依靠雨水净化装置收集并过滤积蓄有补偿水,在下雨天虹吸雨水斗排水初期,雨水量不足无法形成虹吸时,可以有补偿控制阀控制补偿水容器通过补偿管往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管道输入补偿水,为虹吸系统补充水流,使其更好地形成向下的虹吸效果,提高车库顶板虹吸雨水斗的早期排水能力。同时在虹吸雨水斗虹吸效果不够稳定时,也可以通过补偿管输入补偿水,提高其虹吸排水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车库顶板上方最低处采用透水材料设置有一个车库雨水汇水空间,虹吸雨水斗安装于车库雨水汇水空间内最低处位置。
这样,更加方便车库顶部的雨水集中后通过虹吸雨水斗外排。
进一步地,排水管包括位于各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还包括和各竖向排水管道相连的主排水管道,主排水管道外接至城市排水系统。
这样,更好地方便车库顶部雨水的外排。
进一步地,雨水净化装置包括一个净化容器,净化容器上端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处设置有雨水篦子,在进水口下方对应设置有一个初期雨水蓄水箱,初期雨水蓄水箱侧边并列设置有竖直向下的中后期雨水通道,初期雨水蓄水箱下方设置有精滤填料层,精滤填料层下方设置有汇水空间层,中后期雨水通道下端和汇水空间层相通,初期雨水蓄水箱上端具有初期雨水入口,还包括设置于初期雨水入口处和中后期雨水通道上端口之间的雨水分级控制装置,雨水分级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初期雨水流入到初期雨水入口,中后期雨水流入到中后期雨水通道,汇水空间层最低处设置有雨水收集出水口并与补偿水蓄水容器相连。
这样,该雨水净化装置使用时安装在车库顶板外地面的雨水收集汇水区域最低处,雨水经雨水篦子初步过滤后从装置的进水口进入,在雨水分级控制装置作用下使得初期雨水进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并经由下方的精滤填料层过滤,去除初期雨水中夹杂的地面浮尘等固体颗粒物杂质,而更加洁净的中后期雨水能够受控制从中后期雨水通道流出,最终汇聚到容器最下方的汇水空间层,最终从雨水收集出水口流出。故该装置能够实现分级过滤,可以更好地过滤雨水,收集到更加洁净的雨水。收集的雨水作为车库顶板虹吸补偿用可以更好地保障补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进水口处位于雨水篦子下方还设置有一个可拆卸的截污提篮,截污提篮内设置有一层初滤填料。
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雨水的初级过滤,筛除掉被雨水冲刷掉带走的较大的地面固体颗粒物。
进一步地,初期雨水蓄水箱上方正对进水口位置设置有一个相对位置较低的进水隔板,初期雨水蓄水箱上方和进水口错位且和中后期雨水通道相邻位置处设置有位置相对高于进水隔板的分流平台,分流平台上端表面和中后期雨水通道连通,初期雨水蓄水箱上端的初期雨水入口位于进水隔板和分流平台之间。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初期雨水是先经过进水隔板后从初期雨水入口处流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至初期雨水蓄水箱漫出到和分流平台齐平后,再从分流平台流入到中后期雨水通道。故能够更好地避免初期雨水误流至中后期雨水通道。
进一步地,雨水分级控制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初期雨水入口处的分级控制闸板,分级控制闸板一端可转动地铰接在初期雨水入口一端的进水隔板上,另一端形成有一个抵接头并连接有一根拉绳,拉绳另一端穿过设置在分流平台内的滚轮组并和一个悬挂在中后期雨水通道内的延时水桶相连接,分级控制闸板自重大于延时水桶空桶重量小于延时水桶盛水后重量,延时水桶盛水后能够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贴合在设置在分流平台侧面的一个弧形抵接面上,延伸水桶下端设置有漏水孔。
这样,当初期雨水从初期雨水蓄水箱漫出到和分流平台齐平后,会从分流平台先流入到中后期雨水通道内的延时水桶中,当延时水桶蓄水后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关闭,使得中后期雨水不再进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起到分级控制雨水流动的效果。后期雨水停止后,延时水桶水慢慢通过漏水孔漏出流走,分级控制闸板在自重作用下重新开启复位。
进一步地,初期雨水蓄水箱下方位于精滤填料层之上还设置有一层挡水的底板,底板上设置有一个初期雨水排水口,初期雨水排水口上端口设置有排水口盖,排水口盖周边和底板之间设置有拉力弹簧,排水口盖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根连接绳,连接绳向上可活动地穿入分流平台并与其内的滚轮组上的拉绳连接固定,当拉绳处于初始状态时,连接绳处于松散状态,当拉绳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与弧形抵接面的下端相贴时,连接绳处于绷直状态。
这样底板的设置使得初期雨水进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后不会立即下滤,此时排水口盖处于关闭状态,方便初期雨水蓄水箱蓄水。当初期雨水蓄水箱蓄满水后,雨水从分流平台流入到延时水桶,延时水桶在自重作用下拉动拉绳向下移动。拉绳处于初始状态时,连接绳处于松散状态,当拉绳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与弧形抵接面的下端相贴时,连接绳处于绷直状态。此时分级控制闸板关闭,延时水桶继续蓄水并继续拉动拉绳,分级控制闸板的抵接头从弧形抵接面的下端相贴运动到弧形抵接面的上端,同时连接绳克服拉力弹簧的拉力将排水口盖打开并开始泄水,初期雨水从初期雨水排水口流入到下方的精滤填料层实现过滤。最终雨停后,延时水桶内水通过漏水孔漏出流走,在分级控制闸板自重作用以及拉力弹簧的拉力作用下拉绳复位,排水口盖关闭,然后分级控制闸板重新开启,等待下一次雨水。故这样就实现了初期雨水进出初期雨水蓄水箱的自动控制。
进一步地,抵接头为弹性套筒结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方便抵接头在弧形抵接面上贴合滑动并保持密封。
进一步地,底板和下方的精滤填料层之间间隔设置。这样可以方便排水口盖打开后,初期雨水蓄水箱内的初期雨水可以快速泄出流走。
进一步地,初期雨水蓄水箱内设置有通气管和外界大气连通。这样,方便排水口盖打开后,初期雨水能够在大气压力下快速泄出流走。
进一步地,中后期雨水通道下端设置有圆筒状的中后期雨水排水口穿过精滤填料层和汇水空间层相通。这样,方便中后期雨水能够直接穿过精滤填料层流入到汇水空间层,并最终从雨水收集出水口流出并进入到补偿水蓄水容器内。
进一步地,所述补偿控制阀包括设置在补偿管内的一个弹性阻力球,还包括位于补偿管外的一个气室,气室内中部设置有一个活塞,活塞和气室内端壁之间连接设置有复位弹簧,气室的一端为保持端并和弹性阻力球的入口端连通设置,另一端为进气端并连通到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气室的进气端和大气压相通时,弹性阻力球为膨胀状态且周边和补偿管内壁相贴。
这样,当没有降雨时,气室的进气端通过竖向排水管道和大气相通,在复位弹簧的保持作用下,弹性阻力球被自身内部流体充填为膨胀状态,使其周边和补偿管内壁相贴形成阻隔。补偿水蓄水容器内的补偿水不会流出。当下雨后,车库顶部雨水径流汇聚并从虹吸雨水斗下流,竖向排水管道中虹吸逐渐形成时。此时竖向排水管道内气压减小而水压尚未变大,气室内的进气端气压降低,使得活塞往进气端滑动。使得弹性阻力球内的流体被吸入到气室的保持端内,弹性阻力球缩小,使得补偿控制阀自动开启,补偿水可以通过补偿管,对竖向排水管道实现压力补偿。当降雨一段时间稳定后,虹吸雨水斗排水量增大,竖向排水管道内水压增大并足够形成虹吸排水且和大气压平衡,此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自动复位,补偿控制阀自动关闭,补偿水蓄水容器内的补偿水不再流出。直到雨水停止后,随着累积雨水的逐渐外排,竖向排水管道内水量再次降低,导致压力变低,此时基于相同原理补偿控制阀再次自动开启,对竖向排水管道进行补水,提高虹吸效果以提高虹吸雨水斗对残留雨水的外排效率。直到虹吸雨水斗将车库顶部雨水完全排空,气室的进气端和大气完全相通,活塞再次复位,补偿控制阀自动关闭,补偿水蓄水容器内的补偿水不再流出。故上述补偿控制阀所形成的自动补偿结构,能够根据竖向排水管道内的压力变化,实现对补偿水的自动补偿控制。无需外加电力,节省了成本,并更好地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实施时,也可以采用电控的补偿控制阀实现自动控制,但这样成本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阻力球内的流体为液体。
经具体验证,由于液体自身具有一定重力,故采用液体进行控制,能够具有更好地流动性,能够更加方便调节至所需的动态平衡状态,提高控制过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气室的保持端还填充设置有一个柔性软囊,柔性软囊和弹性阻力球的入口端密封连通设置。
这样柔性软囊填充设置在气室的保持端使其外端能够和活塞贴合受力,同时弹性阻力球内的流体在柔性软囊和弹性阻力球之间密封流动,避免从活塞处泄漏,故可以更好地保障弹性阻力球膨胀和收缩的稳定性,更好地保障补偿控制阀启停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弹簧,安装于活塞和气室的进气端之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复位弹簧不和柔性软囊接触,不影响弹性阻力球内流体的流动,更好地保持寿命和工作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气室的进气端通过一个斜向下的连通管道和竖向排水管道相连通。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雨水倒吸进入气室形成破坏。
进一步地,所述斜向下的连通管道内还设置有上下错位且内端往竖向排水管道的方向倾斜布置的防倒吸隔断。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在大量雨水下泄时,雨水倒吸进入气室形成破坏,使得连通管道更多是传递气压,而可以隔断过量状态下的水压传递,更好地保障补偿控制阀工作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位于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上端和连通管道的内壁可转动设置,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下端和靠近气室方向的下方防倒吸隔断相邻设置。
这样,使得雨量过大,大量雨水下泄造成水压过大时,水流被压入连通管道后能够冲击上方防倒吸隔断向后转动,并使得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下端和靠近气室方向的下方防倒吸隔断相贴形成闭合,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防止雨水进入到气室内,保持气室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下端边缘用于和下方防倒吸隔断相贴的位置为柔性弹力材料(优选为橡胶材料)制得。这样,使得上方防倒吸隔断受雨水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和下方防倒吸隔断相贴合形成封闭。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收集雨水利用以提高车库顶板排水结构早期排水能力,并提高其排水稳定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采用的车库顶板虹吸排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单独补偿控制阀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单独连通管道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单独的雨水净化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优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最优实施方式: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在车库顶板上方的排水口设置虹吸雨水斗实现排水,其特点在于,在降雨初期和后期,排水口汇集雨水量不足时,对虹吸雨水斗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提供补偿水,以提高虹吸排水效果和排水效率,其中补偿水依靠收集车库顶板之外的汇水地面的雨水过滤得到。
这样,本发明可以针对降雨初期和后期水量不足时,为虹吸雨水斗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提供补偿水,利用补偿水重力提高虹吸效果,使得虹吸雨水斗排水效率提高,更加快捷地排放掉车库顶板上方汇集的雨水,避免车库顶板漏水,提高车库顶板防漏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补偿水来自车库以外其它汇水地面收集雨水后过滤得到,充分实现对雨水的再利用,不浪费水力资源。
实施时,在收集补偿水时,对雨水进行分级处理,对其中初期雨水进行精滤处理,中后期雨水只进行粗滤处理。
这样,更好地对收集雨水进行分级过滤,可以更好地过滤掉初期雨水中夹杂的大量浮尘,同时对于中后期雨水只进行粗滤,这样可以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过滤效率。
具体地说,本方法实施时,采用图1-4所示的一种车库顶板虹吸排水系统实现,所述车库顶板虹吸排水系统包括设置于车库顶板上方的排水口,排水口处设置有虹吸雨水斗1,虹吸雨水斗1下方向下连接设置有排水管,其中,还包括一个补偿水蓄水容器2,补偿水蓄水容器的进水端和一个设置在车库顶板之外的雨水汇水地面上的雨水净化装置相接,补偿水蓄水容器2下端外接设置有补偿管3,补偿管3上设置有补偿控制阀4,补偿管3外端和排水管中位于虹吸雨水斗1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5相接。
这样,补偿水蓄水容器内预先依靠雨水净化装置收集并过滤积蓄有补偿水,在下雨天虹吸雨水斗排水初期,雨水量不足无法形成虹吸时,可以有补偿控制阀控制补偿水容器通过补偿管往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管道输入补偿水,为虹吸系统补充水流,使其更好地形成向下的虹吸效果,提高车库顶板虹吸雨水斗的早期排水能力。同时在虹吸雨水斗虹吸效果不够稳定时,也可以通过补偿管输入补偿水,提高其虹吸排水的稳定性。
其中,在车库顶板上方最低处采用透水材料设置有一个车库雨水汇水空间6,虹吸雨水斗1安装于车库雨水汇水空间6内最低处位置。
这样,更加方便车库顶部的雨水集中后通过虹吸雨水斗外排。
其中,排水管包括位于各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5,还包括和各竖向排水管道相连的主排水管道7,主排水管道7外接至城市排水系统。
这样,更好地方便车库顶部雨水的外排。
进一步地,雨水净化装置(参见图4)包括一个净化容器21,净化容器21上端设置有进水口22,进水口22处设置有雨水篦子23,其中,进水口下方对应设置有一个初期雨水蓄水箱24,初期雨水蓄水箱24侧边并列设置有竖直向下的中后期雨水通道25,初期雨水蓄水箱下方设置有精滤填料层26,精滤填料层26下方设置有汇水空间层27,中后期雨水通道25下端和汇水空间层27相通,初期雨水蓄水箱上端具有初期雨水入口28,还包括设置于初期雨水入口处和中后期雨水通道上端口之间的雨水分级控制装置,雨水分级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初期雨水流入到初期雨水入口,中后期雨水流入到中后期雨水通道,汇水空间层最低处设置有雨水收集出水口45并与补偿水蓄水容器2相连。
这样,该雨水净化装置使用时安装在车库顶板外地面的雨水收集汇水区域最低处,雨水经雨水篦子初步过滤后从装置的进水口进入,在雨水分级控制装置作用下使得初期雨水进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并经由下方的精滤填料层过滤,去除初期雨水中夹杂的地面浮尘等固体颗粒物杂质,而更加洁净的中后期雨水能够受控制从中后期雨水通道流出,最终汇聚到容器最下方的汇水空间层,最终从雨水收集出水口流出。故该装置能够实现分级过滤,可以更好地过滤雨水,收集到更加洁净的雨水。收集的雨水作为车库顶板虹吸补偿用可以更好地保障补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进水口22处位于雨水篦子下方还设置有一个可拆卸的截污提篮29,截污提篮29内设置有一层初滤填料30。
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雨水的初级过滤,筛除掉被雨水冲刷掉带走的较大的地面固体颗粒物。
其中,初期雨水蓄水箱24上方正对进水口位置设置有一个相对位置较低的进水隔板31,初期雨水蓄水箱上方和进水口错位且和中后期雨水通道25相邻位置处设置有位置相对高于进水隔板的分流平台32,分流平台32上端表面和中后期雨水通道连通,初期雨水蓄水箱上端的初期雨水入口28位于进水隔板31和分流平台32之间。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初期雨水是先经过进水隔板后从初期雨水入口处流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至初期雨水蓄水箱漫出到和分流平台齐平后,再从分流平台流入到中后期雨水通道。故能够更好地避免初期雨水误流至中后期雨水通道。
其中,雨水分级控制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初期雨水入口处的分级控制闸板33,分级控制闸板33一端可转动地铰接在初期雨水入口一端的进水隔板31上,另一端形成有一个抵接头34并连接有一根拉绳35,拉绳35另一端穿过设置在分流平台内的滚轮组36并和一个悬挂在中后期雨水通道内的延时水桶37相连接,分级控制闸板自重大于延时水桶空桶重量小于延时水桶盛水后重量,延时水桶盛水后能够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贴合在设置在分流平台侧面的一个弧形抵接面38上,延伸水桶下端设置有漏水孔。
这样,当初期雨水从初期雨水蓄水箱漫出到和分流平台齐平后,会从分流平台先流入到中后期雨水通道内的延时水桶中,当延时水桶蓄水后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关闭,使得中后期雨水不再进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起到分级控制雨水流动的效果。后期雨水停止后,延时水桶水慢慢通过漏水孔漏出流走,分级控制闸板在自重作用下重新开启复位。
其中,初期雨水蓄水箱24下方位于精滤填料层26之上还设置有一层挡水的底板39,底板39上设置有一个初期雨水排水口40,初期雨水排水口40上端口设置有排水口盖,排水口盖周边和底板之间设置有拉力弹簧42,排水口盖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根连接绳43,连接绳43向上可活动地穿入分流平台32并与其内的滚轮组36上的拉绳35连接固定,当拉绳处于初始状态时,连接绳处于松散状态,当拉绳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与弧形抵接面的下端相贴时,连接绳处于绷直状态。
这样底板的设置使得初期雨水进入到初期雨水蓄水箱后不会立即下滤,此时排水口盖处于关闭状态,方便初期雨水蓄水箱蓄水。当初期雨水蓄水箱蓄满水后,雨水从分流平台流入到延时水桶,延时水桶在自重作用下拉动拉绳向下移动。拉绳处于初始状态时,连接绳处于松散状态,当拉绳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与弧形抵接面的下端相贴时,连接绳处于绷直状态。此时分级控制闸板关闭,延时水桶继续蓄水并继续拉动拉绳,分级控制闸板的抵接头从弧形抵接面的下端相贴运动到弧形抵接面的上端,同时连接绳克服拉力弹簧的拉力将排水口盖打开并开始泄水,初期雨水从初期雨水排水口流入到下方的精滤填料层实现过滤。最终雨停后,延时水桶内水通过漏水孔漏出流走,在分级控制闸板自重作用以及拉力弹簧的拉力作用下拉绳复位,排水口盖关闭,然后分级控制闸板重新开启,等待下一次雨水。故这样就实现了初期雨水进出初期雨水蓄水箱的自动控制。
其中,抵接头34为弹性套筒结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方便抵接头在弧形抵接面上贴合滑动并保持密封。
其中,底板39和下方的精滤填料层26之间间隔设置。这样可以方便排水口盖打开后,初期雨水蓄水箱内的初期雨水可以快速泄出流走。
其中,初期雨水蓄水箱内设置有通气管和外界大气连通(图中未显示)。这样,方便排水口盖打开后,初期雨水能够在大气压力下快速泄出流走。
其中,中后期雨水通道25下端设置有圆筒状的中后期雨水排水口44穿过精滤填料层和汇水空间层相通。这样,方便中后期雨水能够直接穿过精滤填料层流入到汇水空间层,并最终从雨水收集出水口流出并进入到补偿水蓄水容器内。
其中,所述补偿控制阀4包括设置在补偿管内的一个弹性阻力球12,还包括位于补偿管外的一个气室13,气室内中部设置有一个活塞14,活塞和气室内端壁之间连接设置有复位弹簧15,气室13的一端为保持端并和弹性阻力球的入口端连通设置,另一端为进气端并连通到虹吸雨水斗1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5,气室13的进气端和大气压相通时,弹性阻力球12为膨胀状态且周边和补偿管内壁相贴。
这样,当没有降雨时,气室的进气端通过竖向排水管道和大气相通,在复位弹簧的保持作用下,弹性阻力球被自身内部流体充填为膨胀状态,使其周边和补偿管内壁相贴形成阻隔。补偿水蓄水容器内的补偿水不会流出。当下雨后,车库顶部雨水径流汇聚并从虹吸雨水斗下流,竖向排水管道中虹吸逐渐形成时。此时竖向排水管道内气压减小而水压尚未变大,气室内的进气端气压降低,使得活塞往进气端滑动。使得弹性阻力球内的流体被吸入到气室的保持端内,弹性阻力球缩小,使得补偿控制阀自动开启,补偿水可以通过补偿管,对竖向排水管道实现压力补偿。当降雨一段时间稳定后,虹吸雨水斗排水量增大,竖向排水管道内水压增大并足够形成虹吸排水且和大气压平衡,此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自动复位,补偿控制阀自动关闭,补偿水蓄水容器内的补偿水不再流出。直到雨水停止后,随着累积雨水的逐渐外排,竖向排水管道内水量再次降低,导致压力变低,此时基于相同原理补偿控制阀再次自动开启,对竖向排水管道进行补水,提高虹吸效果以提高虹吸雨水斗对残留雨水的外排效率。直到虹吸雨水斗将车库顶部雨水完全排空,气室的进气端和大气完全相通,活塞再次复位,补偿控制阀自动关闭,补偿水蓄水容器内的补偿水不再流出。故上述补偿控制阀所形成的自动补偿结构,能够根据竖向排水管道内的压力变化,实现对补偿水的自动补偿控制。无需外加电力,节省了成本,并更好地提高了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实施时,也可以采用电控的补偿控制阀实现自动控制,但这样成本更高。
其中,所述弹性阻力球12内的流体为液体。
经具体验证,由于液体自身具有一定重力,故采用液体进行控制,能够具有更好地流动性,能够更加方便调节至所需的动态平衡状态,提高控制过程的稳定性。
其中,气室的保持端还填充设置有一个柔性软囊18,柔性软囊18和弹性阻力球12的入口端密封连通设置。
这样柔性软囊填充设置在气室的保持端使其外端能够和活塞贴合受力,同时弹性阻力球内的流体在柔性软囊和弹性阻力球之间密封流动,避免从活塞处泄漏,故可以更好地保障弹性阻力球膨胀和收缩的稳定性,更好地保障补偿控制阀启停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复位弹簧15,安装于活塞和气室的进气端之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复位弹簧不和柔性软囊接触,不影响弹性阻力球内流体的流动,更好地保持寿命和工作稳定性。
其中,所述气室13的进气端通过一个斜向下的连通管道16和竖向排水管道相连通。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雨水倒吸进入气室形成破坏。
其中,所述斜向下的连通管道16内还设置有上下错位且内端往竖向排水管道的方向倾斜布置的防倒吸隔断17。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在大量雨水下泄时,雨水倒吸进入气室形成破坏,使得连通管道更多是传递气压,而可以隔断过量状态下的水压传递,更好地保障补偿控制阀工作的稳定性。
其中,位于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上端和连通管道16的内壁可转动设置,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下端和靠近气室方向的下方防倒吸隔断相邻设置。
这样,使得雨量过大,大量雨水下泄造成水压过大时,水流被压入连通管道后能够冲击上方防倒吸隔断向后转动,并使得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下端和靠近气室方向的下方防倒吸隔断相贴形成闭合,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防止雨水进入到气室内,保持气室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下端边缘用于和下方防倒吸隔断相贴的位置为柔性弹力材料19(优选为橡胶材料)制得。这样,使得上方防倒吸隔断受雨水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和下方防倒吸隔断相贴合形成封闭。

Claims (10)

1.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在车库顶板上方的排水口设置虹吸雨水斗实现排水,其特征在于,在降雨初期和后期,排水口汇集雨水量不足时,对虹吸雨水斗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提供补偿水,以提高虹吸排水效果和排水效率,其中补偿水依靠收集车库顶板之外的汇水地面的雨水过滤得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收集补偿水时,对雨水进行分级处理,对其中初期雨水进行精滤处理,中后期雨水只进行粗滤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本方法依靠一种车库顶板虹吸排水系统实现,所述车库顶板虹吸排水系统包括设置于车库顶板上方的排水口,排水口处设置有虹吸雨水斗,虹吸雨水斗下方向下连接设置有排水管,还包括一个补偿水蓄水容器,补偿水蓄水容器的进水端和一个设置在车库顶板之外的雨水汇水地面上的雨水净化装置相接,补偿水蓄水容器下端外接设置有补偿管,补偿管上设置有补偿控制阀,补偿管外端和排水管中位于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相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车库顶板上方最低处采用透水材料设置有一个车库雨水汇水空间,虹吸雨水斗安装于车库雨水汇水空间内最低处位置;
排水管包括位于各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还包括和各竖向排水管道相连的主排水管道,主排水管道外接至城市排水系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雨水净化装置包括一个净化容器,净化容器上端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处设置有雨水篦子,在进水口下方对应设置有一个初期雨水蓄水箱,初期雨水蓄水箱侧边并列设置有竖直向下的中后期雨水通道,初期雨水蓄水箱下方设置有精滤填料层,精滤填料层下方设置有汇水空间层,中后期雨水通道下端和汇水空间层相通,初期雨水蓄水箱上端具有初期雨水入口,还包括设置于初期雨水入口处和中后期雨水通道上端口之间的雨水分级控制装置,雨水分级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初期雨水流入到初期雨水入口,中后期雨水流入到中后期雨水通道,汇水空间层最低处设置有雨水收集出水口并与补偿水蓄水容器相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进水口处位于雨水篦子下方还设置有一个可拆卸的截污提篮,截污提篮内设置有一层初滤填料;
初期雨水蓄水箱上方正对进水口位置设置有一个相对位置较低的进水隔板,初期雨水蓄水箱上方和进水口错位且和中后期雨水通道相邻位置处设置有位置相对高于进水隔板的分流平台,分流平台上端表面和中后期雨水通道连通,初期雨水蓄水箱上端的初期雨水入口位于进水隔板和分流平台之间;
雨水分级控制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初期雨水入口处的分级控制闸板,分级控制闸板一端可转动地铰接在初期雨水入口一端的进水隔板上,另一端形成有一个抵接头并连接有一根拉绳,拉绳另一端穿过设置在分流平台内的滚轮组并和一个悬挂在中后期雨水通道内的延时水桶相连接,分级控制闸板自重大于延时水桶空桶重量小于延时水桶盛水后重量,延时水桶盛水后能够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贴合在设置在分流平台侧面的一个弧形抵接面上,延伸水桶下端设置有漏水孔;
初期雨水蓄水箱下方位于精滤填料层之上还设置有一层挡水的底板,底板上设置有一个初期雨水排水口,初期雨水排水口上端口设置有排水口盖,排水口盖周边和底板之间设置有拉力弹簧,排水口盖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根连接绳,连接绳向上可活动地穿入分流平台并与其内的滚轮组上的拉绳连接固定,当拉绳处于初始状态时,连接绳处于松散状态,当拉绳将分级控制闸板拉起并使其抵接头与弧形抵接面的下端相贴时,连接绳处于绷直状态。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控制阀包括设置在补偿管内的一个弹性阻力球,还包括位于补偿管外的一个气室,气室内中部设置有一个活塞,活塞和气室内端壁之间连接设置有复位弹簧,气室的一端为保持端并和弹性阻力球的入口端连通设置,另一端为进气端并连通到虹吸雨水斗正下方的竖向排水管道,气室的进气端和大气压相通时,弹性阻力球为膨胀状态且周边和补偿管内壁相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阻力球内的流体为液体;
气室的保持端还填充设置有一个柔性软囊,柔性软囊和弹性阻力球的入口端密封连通设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安装于活塞和气室的进气端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库顶板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室的进气端通过一个斜向下的连通管道和竖向排水管道相连通;
所述斜向下的连通管道内还设置有上下错位倾斜布置的防倒吸隔断;
位于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上端和连通管道的内壁可转动设置,上方防倒吸隔断的下端和靠近气室方向的下方防倒吸隔断相邻设置。
CN202310028934.5A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Pending CN1157491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8934.5A CN115749159A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28934.5A CN115749159A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9159A true CN115749159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48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28934.5A Pending CN115749159A (zh) 2023-01-09 2023-01-09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915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60068U (zh) 一种雨水弃流过滤收集池
CN105672442A (zh) 一种雨水弃流及收集装置
CN205421504U (zh) 一种弃流式雨水口
CN208121937U (zh) 一种雨水箅子及滤水收水井
CN201635168U (zh) 地下室卫生间污水自动提升设备
CN211817483U (zh) 一种建筑物雨水自动分流过滤水斗
CN211037583U (zh) 一种模块化屋面雨水收集利用装置
CN105672444B (zh)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CN205475586U (zh)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CN201581490U (zh) 带隔油装置的污水自动提升设备
CN211973763U (zh) 一种溢流检查井及海绵城市系统
KR100927459B1 (ko) 빗물처리장치
CN205637026U (zh)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115749159A (zh) 一种车库顶板排水方法
CN201671181U (zh) 一种带自动反冲洗的地下厕所污水提升设备
CN206521784U (zh) 屋顶雨水收集装置
CN114482246B (zh) 一种具有快速过滤功能的调蓄池系统
CN215759425U (zh) 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
CN211596976U (zh) 楼宇雨污分离器
CN201635169U (zh) 一种地下厕所污水提升设备
CN201687078U (zh) 一种单泵地下室污水提升设备
CN219149347U (zh) 一种车库顶板虹吸补偿用雨水净化装置
CN205776648U (zh)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
CN113073719A (zh) 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分流装置
CN215519054U (zh) 一种初期雨水自动分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