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75586U -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75586U
CN205475586U CN201620120706.6U CN201620120706U CN205475586U CN 205475586 U CN205475586 U CN 205475586U CN 201620120706 U CN201620120706 U CN 201620120706U CN 205475586 U CN205475586 U CN 205475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nwater
wall
water inlet
storage pond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1207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习洪
周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1207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475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75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7558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管网区域包括雨水支管、污水支管和污水总管,整个管网区域按网格划分为面积在0.2~4平方公里之间的雨水处理分区,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包括一个雨水支管、污水支管和雨水分区处理单元,雨水分区处理单元具有进水口,污水出口和净水出口,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的出水口均与该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进水口连通,雨水分区处理单元的污水出口与污水总管连通,净水出口与自然水体连接。采用分片处理的办法,在管网沿线建立多个小型雨水分区处理单元,避免了管网远点和近点汇流时间差造成的初雨中包含后期雨水的问题,雨水处理效果良好。

Description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城市雨水管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城市雨水管网分为三种:分流制、合流制和混流制。
传统的合流制管网雨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其采用一个大的雨水处理系统负责一片很大的汇水区域,因为汇水区域过大,没有充分考虑到雨水在管道或是地表径流上的延迟时间,导致初期雨水和后期雨水大量混合。例如,某城市在靠近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地区修建有调蓄池,假设M地区距离该调蓄池1Km,M地区内的城市雨水通过管网直接排放到调蓄池,M地区的城市初期雨水完全排放到调蓄池的时间为T1。对于超出该区域的距离调蓄池较远的地区,假设N地区距离调蓄池的直线距离为10km,N地区的城市初期雨水完全排放到调蓄池的时间为T2,从时间长短来看,T2显然要远远大于T1。而当调蓄池收集满了初期雨水后,超出的雨水就开始自动排放到自然水体中,调蓄池从开始收集雨水到开始向自然水体排放的时间为T3。实际运行时,如果仅仅顾及M地区的雨水排放情况,即M地区的初期雨水能够通过调蓄池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中、后期的洁净雨水能够排放到自然水体中,需要T3大于T1,一旦超出T3,调蓄池立马向自然水体排放,而此时N地区流向调蓄池的雨水还是污染很严重的初期雨水,即T3小于T2,向自然水体排放无疑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
如果仅仅考虑到N地区的雨水排放情况,即T3大于T2,那N地区的初期雨水能够通过调蓄池进入到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处理。但是对于M地区来说,M地区有大量的后期洁净雨水也在调蓄池排放N地区的初期雨水的时间内排放到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这样的排放情况会给城市污水系统造成很大的处理压力。另外,实际运行时M地区和N地区的管网一般为连通情况,由于距离的不同,路途上的滞留作用,N地区的初期雨水可能会严重污染M地区的后期洁净雨水,也会导致雨水排放情况的不合理。
由于初雨与后期雨水大量混合,如果要实现对该区域初期雨水的完全调蓄,则需要建一个体积庞大的大型调蓄池8,导致成本过高,其调蓄效果也由于初雨和后期雨水的混合而大大降低。
有些地方也设置多个调蓄池对雨水进行处理,但调蓄池的数量在设置时并未考虑前述远点与近点之间汇流时间差的问题,因此其初雨与后期雨水仍然存在大量混合的现象,雨水处理效果与经济效益仍然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处理效果更好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管网区域包括雨水支管、污水支管和污水总管,整个管网区域按网格划分为面积在0.2~4平方公里之间的雨水处理分区,每个所述雨水处理分区包括一个雨水支管、一个污水支管和一个雨水分区处理单元,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具有进水口,污水出口和净水出口,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雨水支管和污水支管的出水口均与该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进水口连通,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的污水出口与污水总管连通,净水出口与自然水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为弃流井、调蓄池、截流井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至少两个所述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结构不同。
进一步的,还包括末端调蓄池和污水处理厂,所述末端调蓄池进水口与污水总管末端连通,出水口与污水处理厂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包括弃流井,所述弃流井的井体包括沉淀室、浮箱室和浮球室三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沉淀室连接弃流井进水管,所述浮箱室、浮球室共同连接弃流井出水管,所述浮球室连接弃流井弃流管,所述弃流井的弃流管管口分别低于进水管、出水管管口,所述沉淀室与浮箱室之间开有第一溢流口,所述沉淀室与浮球室之间开有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一溢流口的面积小于第二溢流口的面积,所述第一溢流口、第二溢流口均高于弃流管管口,所述浮箱室内设有浮箱,所述浮球室内设有连通至弃流管的弃流通道和可将弃流通道口覆盖的浮球,所述浮箱的重量大于浮球的重量,所述浮箱与浮球之间通过传动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弃流井的井体内设置相互垂直的竖直布置的第一挡墙第二挡墙,所述第一挡墙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沉淀室,所述第一挡墙的一部分、第二挡墙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浮箱室,所述第一挡墙的另一部分、第二挡墙与井体内壁之间围成浮球室,所述第一溢流口开在第一挡墙的一部分上,所述第二溢流口开在第一挡墙的另一部分上。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包括与污水总管连通的缓冲池,所述缓冲池的排水出口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门,所述缓冲池旁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初雨调蓄池、在线处理调蓄池和紧急泄洪通道;所述初雨调蓄池与所述缓冲池共用的侧壁墙体上设置有初雨调蓄池进水口;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与所述缓冲池共用的侧壁墙体上设置有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所述紧急泄洪通道与所述缓冲池共用的侧壁墙体上设置有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所述初雨调蓄池进水口和所述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上均设置有堰门或者水力闸门;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的进水口最低水位线A大于或等于所述初雨调蓄池进水口的进水口最高水位线B;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的进水口最高水位线C小于或等于所述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的进水口最低水位线D。
进一步的,所述初雨调蓄池通过垂直于所述缓冲池的侧壁墙体的第四墙体、第二墙体和平行于所述缓冲池的侧壁墙体的第三墙体以及所述缓冲池的侧壁墙体围成,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通过所述缓冲池的侧壁墙体、第一墙体、第三墙体和第四墙体围成;所述第四墙体上设置有闸门。
进一步的,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内设置有水力颗粒分离器、存水区和污水廊道;所述污水廊道位于靠近所述缓冲池的侧壁墙体的一端;所述污水廊道的池底端面低于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的池底端面;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和所述污水廊道的池底均存在坡度;所述存水区通过第一墙体、第三墙体、第四墙体和第七墙体围成;所述第七墙体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墙体的高度;所述第七墙体上安装有拍门式冲洗门。
进一步的,所述紧急泄洪通道通过所述缓冲池的侧壁墙体、所述初雨调蓄池的第二墙体、第三墙体、第一墙体以及平行于所述缓冲池的第三墙体的第五墙体和平行于所述缓冲池的第二墙体的第六墙体成;所述紧急泄洪通道的池底设置有坡度;所述紧急泄洪通道的排水出口端连通自然水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管网划分为面积在0.2-4平方公里的雨水处理分区,每个雨水处理分区设立单独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每个雨水分区处理单元对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进行处理。由于雨水处理分区面积较小,每个分区内距离雨水分区处理单元远点与近点的雨水汇流至雨水分区处理单元进水口的时间差较小,初雨与后期雨水的混合度大大降低,雨水的处理效果显著提高。此外,各个雨水处理分区通过各自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对分区内的雨水进行处理,不同分区雨水的处理过程可以同时进行,大大的提高了雨水处理的效率。相较于在整个区域内修建总的大型的雨水调蓄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片区独立结构体积更小,初雨收集纯度更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其中一种弃流井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雨水分区处理单元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缓冲池结构示意图;
图7为紧急泄洪通道X-X断面示意图;
图8为初雨调蓄池Y-Y断面示意图;
图9为在线处理调蓄池Z-Z断面示意图;
其中:1.1.远点雨水处理分区1.2.其余雨水处理分区2.雨水支管3.污水支管4.弃流井5.污水总管6.污水处理厂7.自然水体8.大型调蓄池9.末端调蓄池10.井体11.进水管12.出水管13.沉淀室14.浮箱室15.浮球室16.浮球17.第一浮箱18.弃流管19.第一溢流口20.第二溢流口21.泄水孔22.滑轮组23.第一挡墙24.第二挡墙25.弃流通道26.旱季污水溢流口27.浮箱限位块28.汇流管29.缓冲池30.流量控制阀门31.初雨调蓄池32.在线处理调蓄池33.紧急泄洪通道34.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5.液动旋转堰门36.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7.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8.水力自动闸门39.自清理水平格栅40.闸门41.智能冲洗装置42.集水池43.水力颗粒分离器,44.拍门式冲洗门45.存水区46.污水廊道47.第一墙体;48.第二墙体49.第三墙体50.第四墙体51.第五墙体52.第六墙体53.第七墙体54.转轴55.第二浮箱56.堰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所示为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管网区域内的雨水支管2、污水支管3和与污水处理厂6连通的污水总管5。整个管网区域按网格划分的多个雨水处理分区,雨水处理分区包括距离污水处理厂6最远的远点雨水处理分区1.1和其余雨水处理分区1.2,其余雨水处理分区1.2内设有汇流管28。每个雨水处理分区的面积在0.2~4平方公里之间,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均包括一个雨水支管2、一个污水支管3和一个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可以为弃流井、截流井、调蓄池中的任意一种。至少有两个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结构不同。
以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为弃流井进行说明,弃流井的结构有多种,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都弃流井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如图3-4所示为弃流井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弃流井包括井体10,所述井体10内设置沉淀室13、浮箱室14和浮球室15三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沉淀13室连接进水管11,所述浮箱室14、浮球室15共同连接出水管12,所述浮球室15连接弃流管18,所述弃流管18管口分别低于进水管11、出水管12管口,所述沉淀室13与浮箱室14之间开有第一溢流口19,所述沉淀室13与浮球室15之间开有第二溢流口20,所述第一溢流口19的面积小于第二溢流口20的面积,所述第一溢流口19、第二溢流口20均高于弃流管18管口,所述浮箱室14内设有第一浮箱17,所述浮球室15内设有连通至弃流管18的弃流通道25和可将弃流通25道口覆盖的浮球16,所述第一浮箱17的重量大于浮球16的重量,所述第一浮箱17与浮球16之间通过传动装置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井体10内设置相互垂直的竖直布置的第一挡墙23和第二挡墙24,所述第一挡墙23与井体10内壁之间围成沉淀室13,所述第一挡墙23的一部分、第二挡墙24与井体10内壁之间围成浮箱室14,所述第一挡墙23的另一部分、第二挡墙24与井体10内壁之间围成浮球室15。所述第一溢流口19开在第一挡墙23的一部分上,所述第二溢流口20开在第一挡墙23的另一部分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溢流口20底部开有旱季污水溢流口26,所述旱季污水溢流口26低于第二溢流口20开设。晴天时的旱流污水通过进水管11进入精确弃流井,在沉淀室13沉淀后,通过旱流污水溢流口26进入浮球室15,再通过弃流管18排出。由于旱流污水溢流口26高度低于第二溢流口20和第一溢流口19,旱流污水不会进入浮箱室14,可避免浮箱室14泄水孔21发生堵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绳,所述连接绳一端与第一浮箱17固定,另一端穿过滑轮组103与浮球16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浮箱室14与浮球室15之间底部开有泄水孔21,所述泄水孔21的孔径小于出水管12和弃流管18管口的面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浮箱室14内底部设有浮箱限位块27。
本实用新型雨水通过进水管11进入精确弃流井,在沉淀室13沉淀后,通过第一溢流口19、第二溢流口20分别进入浮箱室14和浮球室15。第一浮箱17与浮球16通过滑轮组103相连。由于浮箱14的重量大于浮球的重量,初始状态下第一浮箱17处于最低位置,而浮球16处于最高位置(即开启状态),若开始下雨,则初雨可通过弃流管18弃流。当雨量逐渐增大时,浮箱室14内的水位逐渐升高,达到停止弃流水位,此时第一浮箱17在浮力作用下达到最高位置,而浮球16达到最低位置(即关闭状态)。由于浮球16堵住弃流通道25,此时雨水会在浮球室15内聚集,当浮球室15内水位升高至出水管13处时,雨水从出水管13排出,此时雨水已变得较为干净,达到了预处理的效果。此装置需要定期维护,清理沉淀室内的淤泥。其中,第一溢流口19、第二溢流口20的开口大小比例和停止弃流水位,可根据不同情况的初雨量的体积设定。
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还可以为另一种雨水处理结构,该结构包括与污水总管5相连的缓冲池29;缓冲池29的排水出口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门30,缓冲池29的池底设置有1%坡度,流量控制闸门30由流量传感器和电动闸门组成,平时流量控制闸门设定一个恒定的流量,保证污水总管5里的污水以一个恒定的流量进入污水处理厂;缓冲池29旁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初雨调蓄池31、在线处理调蓄池32和紧急泄洪通道33;初雨调蓄池31通过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与缓冲池29连通;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上设置有液动旋转堰门35;在线处理调蓄池32通过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与缓冲池29连通;紧急泄洪通道33通过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与缓冲池29连通;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上设置有水力自动闸门38;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的进水口最低水位线A等于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的进水口最高水位线B;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的进水口最高水位线C等于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的进水口最低水位线D。其中,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和所述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上设置的堰门或者水力闸门不一定只是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而是该堰门或者水力闸门只要可以根据所述缓冲池29内初雨雨水量的水位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即可。
其中,由图6所示的缓冲池结构示意图可知,缓冲池29的进水口端与合流制管道1的污水排水口端连通,缓冲池29的出水口端连通污水处理厂,缓冲池29的出水口端设置有用以保证污水排放流量的流量控制阀门,缓冲池29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初雨调蓄池31连通的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该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处安装有自清理水平格栅39和液动旋转堰门35,液动旋转堰门35包括固定设置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一侧的油缸,油缸驱动端与门板一侧端面铰接;门板另一侧端面通过旋转轴铰接在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另一侧,通过油缸驱动,门板可以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从而使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开启或关闭,本实施例的油缸还可以配备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水位的高低自动控制油缸工作与否,进而达到自动控制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开启或关闭,达到完全自动化的目的。缓冲池29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与在线处理调蓄池32连通的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处安装有自清理水平格栅39;缓冲池29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与紧急泄洪通道33连通的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处设置有水力自动闸门38。其中自清理水平格栅39包括框架、水平固定于框架上的格栅条、油缸支架、第二液压油缸和耙齿,油缸支架包括固定端和活动端,固定端竖直固定于框架上下边之间,活动端共四个,竖直设置于框架上,活动端的上下端与框架滑动连接,四个活动端之间通过连杆连接。第二液压油缸水平对称设置于固定端两侧,油缸的缸体底部固定于固定端上,活塞杆固定于活动端上,随着第二液压油缸的工作,活塞杆代用活动端沿框架水平滑动。耙齿纵向均匀分布于活动端上,与格栅条相对应。
由图5和图7所示的紧急泄洪通道X-X断面示意图可知,紧急泄洪通道33通过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所述初雨调蓄池31的第二墙体48、第三墙体49、第一墙体47以及平行于缓冲池29的第三墙体49的第五墙体51和平行于缓冲池的第二墙体48的第六墙体52围成;紧急泄洪通道33的池底设置有坡度;紧急泄洪通道33的排水出口端连通自然水体。紧急泄洪通道33的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处设置有水力自动闸门38,水力自动闸门38包括设置于水道内的转轴54、第二浮箱55和堰门板56,所述的浮箱55通过浮箱支撑臂固定在旋转轴54的一端,所述的堰门板56通过堰门板支撑臂固定在旋转轴54上,浮箱55和堰门板56位于旋转轴54的同侧。其工作原理为:浮箱室的浮箱室进水口高度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当浮箱室内的水位高度达到浮箱室进水口的高度时,浮箱55所受的浮力正好克服其重力,浮箱55能够浮起。当下暴雨时,雨水排水管道的水道内的水位开始上升,当堰门前的水逐渐蓄积的高度漫过浮箱室进水口的高度时,需要对雨水进行泄洪。此时水道内的雨水瞬间涌进浮箱室,并在瞬间与浮箱室进水口的高度平齐。此时浮箱的浮力克服其重力,浮箱向上浮起。由于浮箱55和堰门板56都是固定在旋转轴上的,而旋转轴可以在两水道侧墙之间旋转,又由于堰门板56与浮箱55位于旋转轴的同侧,所以堰门板56在旋转轴的带动下向上运动,堰门达到瞬间开启。由于采用的是下方位排水,漂浮物都被堰门板拦截,防止了水体的污染。当水道的水位渐渐下降时,浮箱室内不再有水进入,浮箱室内的水通过浮箱室侧壁上的小口径浮箱室出水口缓缓的排出,浮箱室内的液面缓缓下降,浮力逐渐减小,浮箱55缓缓下沉,堰门板56在旋转轴的带动下缓缓关闭,由于关闭比较缓慢,可以防止堰门板的损坏。关闭后堰门板与堰门密封圈紧密接触,实现了良好的密封。流入紧急泄洪通道33的初期雨水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
由图5和图8所示的初雨调蓄池Y-Y断面示意图可知,初雨调蓄池31通过垂直于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的第四墙体50、第二墙体48和平行于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的第三墙体49以及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围成。初雨调蓄池31内还设置有智能冲洗装置41;智能冲洗装置41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液位传感器、冲洗装置和潜污泵;冲洗装置包括水泵、出水管总成和电机;水泵与出水管总成之间通过可沿水平面旋转的旋转接头连接;出水管总成与电机转轴连接;电机转轴与旋转接头的旋转中心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液位传感器、电机、潜污泵和水泵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电连接。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潜污泵将初雨调蓄池的水向外抽出,初雨调蓄池水位开始下降时控制冲洗装置对初雨调蓄池底进行搅拌和固定方向冲洗,当初雨调蓄池内水位下降到预设高度时,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冲洗装置对初雨调蓄池进行旋转冲洗。初雨调蓄池水排空时,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冲洗装置对初雨调蓄池进行旋转冲洗;旋转冲洗结束后,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冲洗装置对初雨调蓄池进行污点定点冲洗;所述冲洗装置对初雨调蓄池进行旋转冲洗结束后,摄像头采集初雨调蓄池底部画面,并将该图像信号传递给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初雨调蓄池池底进行智能化网格区域划分,若初雨调蓄池底部存在污点,则根据污点位置与冲洗装置的坐标关系,控制水泵出水扬程和冲洗装置所需旋转角度,对污点位置进行点对点清洗。初雨调蓄池31内设置有集水池42;所述集水池42的池底端面低于所述初雨调蓄池31的池底端面。初雨调蓄池31和所述集水池42的池底均存在坡度。
由图5和图9所示的在线处理调蓄池Z-Z断面示意图可知,在线处理调蓄池32通过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第一墙体47、第三墙体49和第四墙体50围成;第四墙体50上设置有闸门40。在线处理调蓄池32内设置有水力颗粒分离器43,拍门式冲洗门44,存水区45和污水廊道46;存水区45通过第一墙体47、第三墙体49、第四墙体50和第七墙体53围成;第七墙体53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三墙体49的高度;第七墙体53上安装有拍门式冲洗门44;在线处理调蓄池32和污水廊道46的池底均存在坡度;而水力颗粒分离器43包括支架和挡水板;挡水板相互平行连接于所述支架上;挡水板与水平方向存在倾角;挡水板的上方连接有所述过水槽。初雨调蓄池31和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32通过闸门40连通。在线处理调蓄池32过滤后的雨水通过过水槽溢流到自然水体。
将整个管网区域按网格划分为多个小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实现对雨水的分片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由于管网路线短,大大的缩短了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远点和近点雨水的收集时间差,防止了初雨与后期雨水的混合,从而使得雨水的处理效果更为良好。而各个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可同时对雨水进行处理,雨水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管网区域包括雨水支管(2)、污水支管(3)和污水总管(5)、其特征在于:整个管网区域按网格划分为面积在0.2~4平方公里之间的雨水处理分区,每个所述雨水处理分区包括一个雨水支管(2)、一个污水支管(3)和一个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具有进水口,污水出口和净水出口,每个雨水处理分区内雨水支管(2)和污水支管(3)的出水口均与该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进水口连通,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的污水出口与污水总管(5)连通,净水出口与自然水体(7)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为弃流井、调蓄池、截流井中的任意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雨水处理分区内的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结构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末端调蓄池(9)和污水处理厂(6),所述末端调蓄池(9)进水口与污水总管(5)末端连通,出水口与污水处理厂(6)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8)包括弃流井,所述弃流井的井体(10)包括沉淀室(13)、浮箱室(14)和浮球室(15)三个相互独立的腔室,所述沉淀室(13)连接弃流井(4)进水管,所述浮箱室(14)、浮球室(15)共同连接弃流井出水管(12),所述浮球室(15)连接弃流井弃流管(18),所述弃流井(4)的弃流管(18)管口分别低于进水管(11)、出水管(12)管口,所述沉淀室(13)与浮箱室(14)之间开有第一溢流口(19),所述沉淀室(13)与浮球室(15)之间开有第二溢流口(20),所述第一溢流口(19)的面积小于第二溢流口(20)的面积,所述第一溢流口(19)、第二溢流口(20)均高于弃流管(18)管口,所述浮箱室(14)内设有浮箱(17),所述浮球室(15)内设有连通至弃流管(18)的弃流通道(25)和可将弃流通道口覆盖的浮球(16),所述浮箱(17)的重量大于浮球(16)的重量,所述浮箱(17)与浮球(16)之间通过传动装置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井(4)的井体(10)内设置相互垂直的竖直布置的第一挡墙(23)和第二挡墙(24),所述第一挡墙(23)与井体(10)内壁之间围成沉淀室(13),所述第一挡墙(23)的一部分、第二挡墙(24)与井体(10)内壁之间围成浮箱室(14),所述第一挡墙(23)的另一部分、第二挡墙(24)与井体(10)内壁之间围成浮球室(15),所述第一溢流口(19)开在第一挡墙(23)的一部分上,所述第二溢流口(20)开在第一挡墙(23)的另一部分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分区处理单元(4)包括与污水总管(5)连通的缓冲池(29),所述缓冲池(29)的排水出口端设置有流量控制阀门(3),所述缓冲池(29)旁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初雨调蓄池(31)、在线处理调蓄池(32)和紧急泄洪通道(33);所述初雨调蓄池(31)与所述缓冲池(29)共用的侧壁墙体上设置有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32)与所述缓冲池(29)共用的侧壁墙体上设置有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所述紧急泄洪通道(33)与所述缓冲池(29)共用的侧壁墙体上设置有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所述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和所述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上均设置有堰门或者水力闸门;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的进水口最低水位线(A)大于或等于所述初雨调蓄池进水口(34)的进水口最高水位线(B);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进水口(36)的进水口最高水位线(C)小于或等于所述紧急泄洪通道进水口(37)的进水口最低水位线(D)。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雨调蓄池(31)通过垂直于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的第四墙体(50)、第二墙体(48)和平行于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的第三墙体(49)以及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围成,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32)通过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第一墙体(47)、第三墙体(49)和第四墙体(50)围成;所述第四墙体(50)上设置有闸门(4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32)内设置有水力颗粒分离器(43)、存水区(45)和污水廊道(46);所述污水廊道(46)位于靠近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的一端;所述污水廊道(46)的池底端面低于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32)的池底端面;所述在线处理调蓄池(32)和所述污水廊道(46)的池底均存在坡度;所述存水区(45)通过第一墙体(47)、第三墙体(49)、第四墙体(50)和第七墙体(53)围成;所述第七墙体(53)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墙体(49)的高度;所述第七墙体(53)上安装有拍门式冲洗门(44)。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紧急泄洪通道(33)通过所述缓冲池(29)的侧壁墙体、所述初雨调蓄池(31)的第二墙体(48)、第三墙体(49)、第一墙体(47)以及平行于所述缓冲池(29)的第三墙体(49)的第五墙体(51)和平行于所述缓冲池的第二墙体(48)的第六墙体(52)围成;所述紧急泄洪通道(33)的池底设置有坡度;所述紧急泄洪通道(33)的排水出口端连通自然水体。
CN201620120706.6U 2016-02-15 2016-02-15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75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20706.6U CN205475586U (zh) 2016-02-15 2016-02-15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20706.6U CN205475586U (zh) 2016-02-15 2016-02-15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75586U true CN205475586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75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120706.6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475586U (zh) 2016-02-15 2016-02-15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47558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2444A (zh) * 2016-02-15 2016-06-15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CN105888031A (zh) * 2016-04-26 2016-08-24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
CN107806157A (zh) * 2017-09-30 2018-03-16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污水干管的合流制排水管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77084A (zh) * 2020-06-01 2020-09-18 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城镇街道雨水调配排放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2444A (zh) * 2016-02-15 2016-06-15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CN105888031A (zh) * 2016-04-26 2016-08-24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弃流系统
CN107806157A (zh) * 2017-09-30 2018-03-16 武汉圣禹排水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污水干管的合流制排水管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06157B (zh) * 2017-09-30 2023-10-27 武汉圣禹智慧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污水干管的合流制排水管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77084A (zh) * 2020-06-01 2020-09-18 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城镇街道雨水调配排放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5545B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105544697B (zh)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205475586U (zh)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CN205475657U (zh) 一种合流制初雨调蓄处理系统
CN105714913B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处理系统
CN105780906B (zh) 一种分片弃流截污排放系统
CN105672444B (zh)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雨水分区处理系统
CN103590484B (zh) 一种水力自动控制的跳越堰初期雨水截流井和截流方法
CN204781084U (zh) 一种带自清洗功能的初雨收集处理系统
CN105625555B (zh) 一种合流制的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105569163B (zh)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104975648B (zh) 合流制地下初期雨水调蓄池
CN107587595A (zh) 一种包含调蓄池和在线处理池的系统
CN205637026U (zh)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104975649B (zh) 分流制初期雨水调蓄池
CN205475588U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处理系统
CN205475587U (zh) 一种基于分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处理系统
CN205636892U (zh)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204753798U (zh) 合流制地下初期雨水调蓄池
CN208363234U (zh) 一种浮筒闸板控制截流管道流量的溢流井
CN207959470U (zh) 一种包含调蓄池和在线处理池的系统
CN205637027U (zh) 基于合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105714912B (zh) 一种分流制的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105649142B (zh) 基于混流制管网的区域分片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CN205475585U (zh) 一种分流制的雨水分流、调蓄及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