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6108A -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6108A
CN115746108A CN202210974815.4A CN202210974815A CN115746108A CN 115746108 A CN115746108 A CN 115746108A CN 202210974815 A CN202210974815 A CN 202210974815A CN 115746108 A CN115746108 A CN 115746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base sequence
self
bases
produc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48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46108B (zh
Inventor
张辰宇
陈熹
詹守斌
许烨
周圣凯
徐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15746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6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46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6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拉姆达新冠病毒RBD的碱基序列组件和跨膜蛋白碱基序列片段,所述碱基序列组件能够表达可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RBD,所述跨膜蛋白碱基序列片段能够使所述RBD锚定在囊泡表面并自组装形成囊泡复合体;该系统为能够在生物体组织器官中富集且将抗原表达于囊泡表面并自组装成囊泡复合体的序列,所述囊泡复合体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反应。在本发明中,所述系统具有生产成本低廉,理化性质稳定,抗原组装、分泌过程高效,对病源突变反应快,引发的免疫反应强,安全性、保护性高等优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疫苗类型。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 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用于新型的新冠疫苗的开发。
背景技术
拉姆达(Lambda)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该毒株首先在秘鲁被发现。2021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将最早在秘鲁发现的C.37毒株以希腊字母λ(拉姆达)命名,并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病毒之一。目前,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该毒株的感染病例。
疫苗是防控新冠疫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本次全球疫情中,以mRNA疫苗为代表的核酸疫苗成为了领跑的疫苗技术路线。mRNA疫苗具有安全、有效、生产速度快、能够快速应对病毒变异等优点。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技术流程复杂、短时间难以成功仿制开发、副作用大、成本昂贵、储存和运输条件苛刻等缺点。而且,由于拉姆达为新的变异毒株,还没有针对该拉姆达的疫苗。因此,如果能够开发一种新型的、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疫苗类型,则可能对于本领域而言是一个重大变革,其将带来很多新的优势和新的希望。
在前期研究中南京大学张辰宇团队以哺乳动物自身的组织器官(主要是肝脏,因为能自发内吞裸露的质粒DNA并表达外源基因;当然其他的组织器官也可以)作为天然生物基盘(cell chassis),直接利用人工设计的合成生物学元件(part)组成的基因环路(circuit)在体内建立了一个基于外泌体自组装、内分泌的基因治疗系统,同时,可以通过操作基因环路使得特定蛋白装载到外泌体的表面并递送到全身各处组织。基于该研究成果,针对现有mRNA疫苗的问题,张辰宇团队开发了“基于合成生物学的自组装核酸疫苗”创新技术。
以上所说的外泌体是一类直径50-200nm的双层膜结构囊泡,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分泌外泌体,多项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申请人和发明人团队在对于外泌体的研究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也有不少研究成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一个发明点为提供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拉姆达新冠病毒RBD的碱基序列组件和跨膜蛋白碱基序列片段,所述碱基序列组件能够表达可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RBD,所述跨膜蛋白碱基序列片段能够使所述RBD锚定在囊泡表面并自组装形成囊泡复合体;该系统为能够在生物体组织器官中富集且将抗原表达于囊泡表面并自组装成囊泡复合体的序列,所述囊泡复合体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反应。
进一步地,所述跨膜蛋白为CD63。
进一步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插入所述CD63的碱基序列片段中。
进一步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20~第60个中的任意两个碱基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20~第60个中的GG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将所述CD63分割成两部分,分别为含有CD63 氮端的氮端序列和含有CD63碳端的碳端序列,所述碱基序列组件位于所述氮端序列和碳端序列之间。优选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30~第45 个中的任意两个碱基之间,如GG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氮端序列包括seq1或与该seq1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所述碳端序列包括seq2或与该seq2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
上述的同源的序列均包括在原序列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氮端序列与所述碱基序列组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序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序列为AGATCTCTAGCCACC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4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与所述碳端序列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序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序列为ACCGGTGGAGCTCGAATCAGATCT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6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RBD的碱基序列组件包括该碱基序列组件本身或与该序列70%以上相同的序列,该70%以上相同的序列包括在碱基序列组件本身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优选地,拉姆达新冠病毒包括病毒本身以及其突变体,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抗原包括拉姆达新冠病毒已有抗原以及已有抗原序列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突变以后的序列。
进一步地,在所述囊泡复合体中,所述RBD通过所述CD63连接于所述囊泡的外表面。优选地,所述CD63通过两个跨膜域与所述囊泡的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还包括位于上游的启动子;优选地,所述启动子设置于所述氮端序列的上游。
进一步地,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还包括位于下游的终止信号;优选地,所述终止信号位于所述碳端序列的下游,所述终止信号优选为HSV终止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为可编辑或可合成的基因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能够装载或携带所述该系统的载体。所述载体包括但不限于质粒和病毒。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均独立地为修饰过的碱基或未经过修饰的碱基;其中,所述修饰包括硫代修饰、氟代修饰、氨代修饰、甲氧基修饰。
进一步地,所述组织器官包括生物体的所有细胞、组织和器官,所述囊泡为外泌体,所述囊泡复合体为外泌体复合体。
本发明另一个发明点为提供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病毒疫苗产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构建以上任意一段所述的系统,该系统为能够在生物体细胞、组织和/或器官中富集且将抗原表达于囊泡表面并自组装成囊泡复合体的序列,所述囊泡复合体为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反应的疫苗。具体地,合成碱基序列组件以及其他序列,按照本申请记载的任意一种排列方式合成。
本发明还有一个发明点为提供一种疫苗,其包括以上任意一段所述的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疫苗的给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口服、吸入、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本发明的主要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中,针对最新变异的具有较强传染能力的拉姆达新冠病毒变异株,研究了一种含有拉姆达受体结合区基因和跨膜蛋白基因作为基因线路的疫苗,该疫苗的基因线路可编辑与合成,研究时合成方便,技术成熟,周期短;且成品化时,同样具有生产成本低廉,周期短,且理化性质稳定,且理化性质稳定,且便于储存、运输等优势。
对于本申请所保护的基因线路或基因环路,使用时,将其导入人体或其他细胞中以后,其可以正确高效的表达对应基因组件的抗原,并且可以锚定或富集到囊泡(即外泌体)的表面,且外泌体表面抗原含量高。并在血液或血清中能够检测到高滴度的抗体。且以极少的抗原就可以产生相当滴度的抗体,即表达少量的抗原便可激发产生较多的抗原;本申请引发的副作用更小,且所诱导出的抗体可以长期存在,稳定性高,甚至高于目前一些商品化的疫苗的稳定性。
由于本发明的系统可自组装成囊泡复合体,非人为合成,且囊泡复合体能够通过循环系统运输至全身的主要组织、脏器等中,再在碱基序列组件的原始作用下,实现对拉姆达新冠病毒的免疫,故其抗原组装、分泌过程高效,引发的免疫反应强,且安全性、保护性高等。且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些毒副作用。
综上,本申请的疫苗技术流程简单,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仿制开发,毒副作用极小甚至没有什么毒副作用,合成基因线路技术成熟,成本低,理化性质稳定,保藏条件温和,保藏方便,保藏成本低,且便于储存、运输等。
而且,本发明还惊喜的开发出了以CD63作为跨膜蛋白,并应用于本拉姆达疫苗产生系统中,在该系统中,CD63能够极好的辅助抗原锚定在囊泡表面并自组装形成囊泡复合体,该复合体携带其表面的抗原进行全身递送,从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该CD63的惊喜使用,具有极佳的效果,并且可使得本系统的跨膜蛋白具有更多元化的选择,有利于后续的产品化,对于本团队后期的进一步的研究或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CD63与外泌体有两个跨膜域,结合更牢固,可以兼容大体积蛋白的展示,效果佳。
本发明中的系统和方法的整体效果佳,其为一种全新的拉姆达新冠疫苗类型以及疫苗合成方法,其在生物和医药领域中均是巨大的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质粒体内递送及作用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外泌体跨膜蛋白与抗原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CD63骨架促进RBD的体外正确外泌体装载的表达情况结果示意图;其中,图3A为细胞裂解液RBD表达情况示意图,图3B为细胞培液RBD表达情况示意图,图3C为培液外泌体RBD表达情况示意图,图 3D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跨膜蛋白为lamp2b时,培液及外泌体分布情况示意图,图3E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跨膜蛋白为CD63时,培液及外泌体分布情况。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CD63促进新冠lambda抗原引发免疫反应的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碱基序列组件插入位置对于抗原表达的影响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Linker序列改变对于抗原表达的影响检测结果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CD63促进抗原的膜定位的观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包含有启动子和终止信号的质粒图谱。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不同载体对于抗原表达的影响检测结果示意图,其中,图9A为体外的细胞检测结果,图9B为小鼠的体内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中所述上游指5’端,下游指3’端。
实施例1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能够表达拉姆达新冠病毒RBD的基因组件和CD63碱基序列片段,该基因组件由于是碱基序列,其可编辑或可合成。所述基因组件能够表达可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拉姆达RBD,所述CD63碱基序列片段能够使所述RBD锚定在外泌体表面并自组装形成外泌体复合体。含有这些基因组件的所述系统能够在生物体体内组织器官中富集且将抗原表达于外泌体表面并自组装成外泌体复合体的序列,所述外泌体复合体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反应,则所述系统或所述外泌体复合体可称为疫苗。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CD63为跨膜蛋白。
CD63骨架促进RBD的体外正确外泌体装载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CD63促进新冠lambda抗原引发免疫反应的检测结果如图4所示。
基因组件位于所述CD63的碱基序列片段中,其能够更好的实现表达以及表达以后,抗原能够更好的通过CD63连接于外泌体表面。所述CD63与所述外泌体之间存在2个两个跨膜域,因此其结合更牢固。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因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20~第60 个中的任意两个碱基之间。优选所述基因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20~第60个中的GG之间。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因组件将所述CD63分割成两部分,分别为含有CD63氮端(即5’端)的氮端序列和含有CD63碳端(即3’端)的碳端序列,所述基因组件位于所述氮端序列和碳端序列之间,优选地,所述基因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30~第45个中的任意两个碱基之间。
碱基序列组件插入位置对于抗原表达的影响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通过图5结果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限定范围内,碱基序列组件的插入位置在CD63氮端第30~第45个中时(选择了32aa、34aa、36aa以及40aa进行检测)都能够有效产生抗原的表达,且效果相差不大,其中,新冠RBD抗原表达水平最优的为36aa。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因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36~第37 个碱基之间,则所述氮端序列为含有seq1的序列或与该seq1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所述碳端序列为含有seq2的序列或与该seq2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
上述的70%以上同源的序列,如70%、75%、80%、85%、90%、95%、98%、99%等等;这些同源的序列均包括在原序列(seq1或seq2)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几个包括2及2以上的数量,如2、3、4、5、6、7等。通过试验发现,采用seq1 或seq2或其同源序列与本申请其他的基因片段配合,其效率更高、抗原浓度和抗体滴度均较好,抗体能够与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疫苗相当,且所诱导出的疫苗稳定性更好,能够长期存在,因此,优选该序列。
seq1序列为:ATGGCGGTGGAAGGAGGAATGAAGTGTGTCAAGTTTTTGCTCTAC GTTCTCCTGCTGGCCTTCTGCGCCTGTGCAGTGGGATTGATCGCCATTGGTGTAGCGGTTCAG。
Seq2序列为:GTTGTCTTGAAGCAGGCCATTACCCATGAGACTACTGCTGGCT CGCTGTTGCCTGTGGTCATCATTGCAGTGGGTGCCTTCCTCTTCCTGGTGGCCTTTGTGGGCTGCTGTGGGGCCTGCAA GGAGAACTACTGTCTCATGATTACATTTGCCATCTTCCTGTCTCTTATCATGCTTGTGGAGGTGGCTGTGGCCATTGCT GGCTATGTGTTTAGAGACCAGGTGAAGTCAGAGTTTAATAAAAGCTTCCAGCAGCAGATGCAGAATTACCTTAAAGACA ACAAAACAGCCACTATTTTGGACAAATTGCAGAAAGAAAATAACTGCTGTGGAGCTTCTAACTACACAGACTGGGAAAA CATCCCCGGCATGGCCAAGGACAGAGTCCCCGATTCTTGCTGCATCAACATAACTGTGGGCTGTGGGAATGATTTCAAG GAATCCACTATCCATACCCAGGGCTGCGTGGAGACTATAGCAATATGGCTAAGGAAGAACATACTGCTGGTGGCTGCAG CGGCCCTGGGCATTGCTTTTGTGGAGGTCTTGGGAATTATCTTCTCCTGCTGTCTGGTGAAGAGTATTCGAAGTGGCTA TGAAGTAATGTAG。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氮端序列与所述基因组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序列连接,该第一连接序列为一个linker。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序列为AGATCTCTAGCCACC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4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如增加、减少或替换1个、2 个、3个或4个等。通过该第一连接序列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4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连接,基因结构稳定,不会影响后续在体内的表达和组装,若换成其他连接子,则不一定能够实现本申请中的正确、高效的组装以及高滴度的产生抗体,该连接子及其同源序列为本申请人通过具体的研发试验获得。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因组件与所述碳端序列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序列连接,该第二连接序列也为一个linker。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序列为ACCGGTGGAGCTCGAATCAGATCT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6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如增加、减少或替换 1个、2个、3个、4个、5个或6个等。通过该第二连接序列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6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连接,基因结构稳定,不会影响后续在体内的表达和组装,若换成其他连接子,则不一定能够实现本申请中的正确、高效的组装以及高滴度的产生抗体,该连接子及其同源序列为本申请人通过具体的研发试验获得。
Linker序列改变对于抗原表达的影响检测结果如图6所示。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拉姆达RBD的基因组件包括该基因组件本身或与该基因组件70%以上相同的序列,该70%以上相同的序列包括在基因组件本身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优选地,所述拉姆达RBD的基因组件为seq3,即该seq3为: agagtccaaccaacagaatctattgttagatttcctaatattacaaacttgtgcccttttggtgaagt ttttaacgccaccagatttgcatctgtttatgcttggaacaggaagagaatcagcaactgtgttgctg attattctgtcctatataattccgcatcattttccacttttaagtgttatggagtgtctcctactaaa ttaaatgatctctgctttactaatgtctatgcagattcatttgtaattagaggtgatgaagtcagaca aatcgctccagggcaaactggaaagattgctgattataattataaattaccagatgattttacaggct gcgttatagcttggaattctaacaatcttgattctaaggttggtggtaattataattaccAgtataga ttgtttaggaagtctaatctcaaaccttttgagagagatatttcaactgaaatctatcaggccggtag cacaccttgtaatggtgttgaaggttttaattgttactCtcctttacaatcatatggtttccaacccactaatggtgttggttaccaaccatacagagtagtagtactttcttttgaacttctacatgcaccagca actgtttgtggacctaaaaagtctactaatttggttaaaaacaaatgtgtcaatttc。
优选地,拉姆达新冠病毒包括病毒本身以及其突变体,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抗原包括拉姆达新冠病毒已有抗原以及已有抗原序列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突变以后的序列,此处的几个指2~5个。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外泌体复合体中,所述RBD通过所述 CD63连接于所述外泌体的外表面,即位于外泌体外表面的CD63部分连接所述 RBD,从而将RBD通过CD63固定在外泌体表面。
CD63促进抗原的膜定位的观测图如图7所示。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还包括位于上游的启动子;优选地,所述启动子设置于所述氮端序列的上游,优选CMV 启动子。
启动子的序列包括含有seq4的序列或与该seq4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如70%、75%、80%、85%、90%、95%等等;该同源的序列包括在seq4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几个包括2及2以上的数量。虽然可选用其他类型的启动子,但通过试验发现,采用seq4或其同源序列与本申请其他的基因片段配合,其效率更高、抗原浓度和抗体滴度均较好,抗体能够与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疫苗相当,因此,优选该序列。
seq4:GACATTGATTATTGACTAGTTATTAATAGTAATCAATTACGGGGTCATTA GTTCATAGCCCATATATGGAGTTCCGCGTTACATAACTTACGGTAAATGGCCCGCCTGGCTGACCGCCCAACGACCCCC GCCCATTGACGTCAATAATGACGTATGTTCCCATAGTAACGCCAATAGGGACTTTCCATTGACGTCAATGGGTGGAGTA TTTACGGTAAACTGCCCACTTGGCAGTACATCAAGTGTATCATATGCCAAGTACGCCCCCTATTGACGTCAATGACGGTAAATGGCCCGCCTGGCATTATGCCCAGTACATGACCTTATGGGACTTTCCTACTTGGCAGTACATCTACGTATTAGTCA TCGCTATTACCATGGTGATGCGGTTTTGGCAGTACATCAATGGGCGTGGATAGCGGTTTGACTCACGGGGATTTCCAAG TCTCCACCCCATTGACGTCAATGGGAGTTTGTTTTGGCACCAAAATCAACGGGACTTTCCAAAATGTCGTAACAACTCC GCCCCATTGACGCAAATGGGCGGTAGGCGTGTACGGTGGGAGGTCTATATAAGCAGAGCT。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还包括位于下游的终止信号;优选地,所述终止信号位于所述碳端序列的下游,所述终止信号优选为HSV终止信号。
所述终止信号的序列为含有终止序列或与该终止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如70%、75%、80%、85%、90%、95%等等,该同源的序列包括在终止序列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几个包括2及2以上的数量。虽然可选用其他类型的终止信号,但通过试验发现,采用终止序列或其同源序列与本申请其他的基因片段配合,其效率更高、抗原浓度和抗体滴度均较好,抗体能够与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疫苗相当,因此,优选该序列。
终止序列:CGGCAATAAAAAGACAGAATAAAACGCACGGGTGTTGGG TCGTTTGTTC。
包含有启动子和终止信号的质粒图谱如图8所示。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均独立地为修饰过的碱基或未经过修饰的碱基;其中,所述修饰包括硫代修饰、氟代修饰、氨代修饰、甲氧基修饰。通过合适的修饰可增加碱基序列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器官包括生物体的所有细胞、组织和器官,包括不限于血液、肌肉、肝脏、脾、肺、胃、肠、胆、胰腺、脑、心、肾等等,所述外泌体为外泌体,所述外泌体复合体为外泌体复合体。
上述系统或上述疫苗的给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口服、吸入、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能够装载或携带以上的基因序列的载体,所述载体包括但不限于质粒和病毒。
不同载体对于抗原表达的影响检测结果示意图,其中,图9A为体外的细胞检测结果,图9B为小鼠的体内检测结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病毒疫苗产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构建以上任意一段所述的系统,该系统为能够在生物体细胞、组织和/或器官中富集且将抗原表达于外泌体表面并自组装成外泌体复合体的序列,所述外泌体复合体为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反应的疫苗。具体地,合成基因组件以及其他序列,按照本申请记载的任意一种排列方式合成。
本实施例中的方法简单、快速,能够短期内合成大量不同的序列,因此,本发明的疫苗产生系统能够快速、高效的生产。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一种载体体系,该体系包含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所述的疫苗产生系统以及装载或携带该系统的载体。该载体可以为质粒或病毒,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载体。
实施例4
对于以上任一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疫苗产生系统,该系统中的基因路线可装载在质粒中,形成基因环路,该基因环路通过体外编辑合成便可。然后将基因环路通过静脉或肌肉注射等方式递送到体内后,以哺乳动物自身的组织器官作为天然生物基盘,如图1所示,图1为质粒体内递送及作用的原理示意图;表达拉姆达新冠病毒抗原RBD,同时表达外泌体表面蛋白CD63作为骨架,CD63帮助RBD组装并展示在外泌体表面,如图2所示,图2为外泌体跨膜蛋白 lamp2b(左)/CD63(右)与抗原结合的结构示意图,CD63与外泌体的结合更牢固,利用外泌体的体内循环特点,将抗原运输到全身主要组织器官,进而引发免疫应答反应,如图1所示。
上述实施例所用的载体是质粒,即将相关的基因序列插入了质粒结构中。当然,本申请的系统插入至其他类型的质粒或病毒等中均可以,均能达到较佳效果。
本发明对于相关联的结构均给出明确的序列。但是本领域人员应当理解,在上述序列基础上进行微小的变动是不影响本发明所述序列的保护,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即本申请中所有的序列均包括在其基础上增加、缺少或替换一个或多个碱基或氨基酸,此处的多个指2个或多于2个。
在本发明中,本发明人团队的在先研究中,如针对普通新冠疫苗,跨膜蛋白主要使用的是lamp2b,然而,lamp2b由于其结构限制,无法高效的将大体积的蛋白/抗原展示在其N端,故需要寻求其他的跨膜蛋白。而且仅仅使用lamp2b,可能会在某些时候存在来源不畅、成本高等问题,而且也为了寻找对于本技术而言更优的跨膜蛋白,因此,本发明人尝试了多种跨膜蛋白以及有类似功能的产品,最后惊喜的发现将CD63应用在拉姆达疫苗系统中,该CD63通过两个跨膜域可以兼容较大体积蛋白的展示,效果好,因此,对于本团队而言,该发现对于后期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非常惊喜的成果,且还能增加跨膜蛋白的多样性,同于有利于后续研发和产品化。
CD63做为跨膜蛋白应用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系统的实验验证效果如图3 和图4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拉姆达新冠病毒RBD的碱基序列组件和跨膜蛋白碱基序列片段,所述碱基序列组件能够表达可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RBD,所述跨膜蛋白碱基序列片段能够使所述RBD锚定在囊泡表面并自组装形成囊泡复合体;该系统为能够在生物体组织器官中富集且将抗原表达于囊泡表面并自组装成囊泡复合体的碱基序列,所述囊泡复合体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膜蛋白为CD63;
优选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插入所述CD63的碱基序列片段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基序列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20~第60个中的任意两个碱基之间;优选地,所述碱基序列组件插入至CD63氮端第20~第60个中的GG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基序列组件将所述CD63分割成两部分,分别为含有CD63氮端的氮端序列和含有CD63碳端的碳端序列,所述碱基序列组件位于所述氮端序列和碳端序列之间;
优选地,所述氮端序列为含有seq1或与该seq1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
所述碳端序列为含有seq2或与该seq2序列70%以上同源的序列;
上述的同源的序列均包括在原序列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氮端序列与所述碱基序列组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序列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序列为AGATCTCTAGCCACC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4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碱基序列组件与所述碳端序列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序列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序列为ACCGGTGGAGCTCGAATCAGATCT或在该序列基础上增加、减少或替换其中任意1~6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姆达RBD的碱基序列组件包括该碱基序列组件本身或与该序列70%以上相同的序列,该70%以上相同的序列包括在碱基序列组件本身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几个碱基、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替换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后得到的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囊泡复合体中,所述RBD通过所述CD63连接于所述囊泡的外表面,优选地,所述CD63通过两个跨膜域与所述囊泡的表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还包括位于上游的启动子;
优选地,所述启动子设置于所述氮端序列的上游。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还包括位于下游的终止信号;
优选地,所述终止信号位于所述碳端序列的下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碱基均独立地为修饰过的碱基或未经过修饰的碱基;其中,所述修饰包括硫代修饰、氟代修饰、氨代修饰、甲氧基修饰;
所述组织器官包括生物体的所有细胞、组织和器官,所述囊泡为外泌体,所述囊泡复合体为外泌体复合体。
12.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病毒疫苗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构建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系统,该系统为能够在生物体细胞、组织和/或器官中富集且将抗原表达于囊泡表面并自组装成囊泡复合体的序列,所述囊泡复合体为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反应的疫苗。
CN202210974815.4A 2021-08-13 2022-08-15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15746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9856 2021-08-13
CN2021109298567 2021-08-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6108A true CN115746108A (zh) 2023-03-07
CN115746108B CN115746108B (zh) 2023-10-17

Family

ID=85349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4815.4A Active CN115746108B (zh) 2021-08-13 2022-08-15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610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3035A (zh) * 2020-04-07 2020-12-0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一种以SARS-CoV-2病毒S蛋白RBD区为抗原的纳米疫苗及其制备
CN112076315A (zh) * 2020-08-25 2020-12-15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新冠病毒s蛋白和铁蛋白亚基融合的纳米抗原颗粒、新冠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2154576A1 (ko) * 2021-01-14 2022-07-21 (주)엑솔런스 코로나바이러스 유래 항원 단백질 또는 상기 단백질을 암호화하는 유전자를 포함하는 세포외소포체 및 그의 용도
KR20220104923A (ko) * 2021-01-19 2022-07-26 한국표준과학연구원 코로나19 항원 단백질을 발현하는 엑소좀 및 이의 용도
CN115386594A (zh) * 2021-05-24 2022-11-25 南京大学 一种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疫苗产生系统以及产生疫苗的方法
CN115386593A (zh) * 2021-05-24 2022-11-25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CN115920023A (zh) * 2021-08-13 2023-04-07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德尔塔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3035A (zh) * 2020-04-07 2020-12-0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一种以SARS-CoV-2病毒S蛋白RBD区为抗原的纳米疫苗及其制备
CN112076315A (zh) * 2020-08-25 2020-12-15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新冠病毒s蛋白和铁蛋白亚基融合的纳米抗原颗粒、新冠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22154576A1 (ko) * 2021-01-14 2022-07-21 (주)엑솔런스 코로나바이러스 유래 항원 단백질 또는 상기 단백질을 암호화하는 유전자를 포함하는 세포외소포체 및 그의 용도
KR20220104923A (ko) * 2021-01-19 2022-07-26 한국표준과학연구원 코로나19 항원 단백질을 발현하는 엑소좀 및 이의 용도
CN115386594A (zh) * 2021-05-24 2022-11-25 南京大学 一种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疫苗产生系统以及产生疫苗的方法
CN115386593A (zh) * 2021-05-24 2022-11-25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CN115920023A (zh) * 2021-08-13 2023-04-07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德尔塔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OMOHIRO KANUMA: "CD63-Mediated Antigen Delivery into Extracellular Vesicles via DNA Vaccination Results in Robust CD8+ T Cell Responses", 《J IMMUNOL》, vol. 198, no. 12, pages 4707 - 4715, XP055541346, DOI: 10.4049/jimmunol.1600731 *
ZHENZHEN WANG: "Exosomes decorated with a recombinant SARS-CoV-2 receptor-binding domain as an inhalable COVID-19 vaccine",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vol. 6, pages 791 - 805, XP037904591, DOI: 10.1038/s41551-022-00902-5 *
黄梦娇: "核酸适体定向进化新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6108B (zh) 2023-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60355B2 (en) Engineer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or enhanced tissue delivery
CN110714015B (zh) 一种mRNA狂犬病疫苗
EP0877629A2 (en) Lipophilic peptides for macromolecule delivery
CN102596179A (zh) 脂质体组合物及其用途
JP2001515051A (ja) 核酸送達用の脂質−ポリアミド結合体および組成物
WO2021121173A1 (zh) 基于结合N-乙酰半乳糖胺多肽的mRNA靶向分子及其制备方法
US20070059746A1 (en) Substance carrier using hollow nanoparticle of hepatitis B virus protein and liposome, and method of introducing substance into cell
CN110168090A (zh) mRNA的功能化方法
CN115920023A (zh)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德尔塔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Sinclair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elivery and applications of nonviral CRISPR/Cas9 gene editing
JP2024505924A (ja) 核酸送達
KR20230082033A (ko) 융합 연관된 작은 막횡단 단백질로 제제화된 단백지질 소포
CN115746108B (zh)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拉姆达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WO2023093596A1 (zh) 一种用于有效递送核酸的环状多肽载体及其变化形式
CN115737796A (zh)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新冠病毒s蛋白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CN115386594A (zh) 一种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疫苗产生系统以及产生疫苗的方法
Kanazawa et al. Enhancement of gene transfection into human dendritic cells using cationic PLGA nanospheres with a synthesized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CN115386593A (zh) 一种基于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的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系统和方法
CN115737841A (zh) 一种用于增强t细胞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基因纳米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708871A (zh) 一种新型的合成生物学自组装疫苗产生系统以及产生疫苗的方法
Mann et al. DNA transfer into vascular smooth muscle using fusigenic Sendai virus (HJV)-liposomes
WO2002087594A1 (en) Non-viral vesicle vector for cardiac specific gene delivery
CN117821394B (zh) 外泌体支架蛋白及其应用
JP2007089440A (ja) 細胞膜透過ペプチドを提示したナノ粒子による細胞への物質導入
CN114107347B (zh) 一种基于具有按需抗炎功能、装载炎症响应型mRNA的工程化外泌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