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2766A -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2766A
CN115732766A CN202211060437.5A CN202211060437A CN115732766A CN 115732766 A CN115732766 A CN 115732766A CN 202211060437 A CN202211060437 A CN 202211060437A CN 115732766 A CN115732766 A CN 115732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nd surface
side portion
battery cell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604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国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sion Aesc Jap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32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27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59Cells or batteries with folded separator between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01M50/46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with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使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面积增大,并且使电池单元中的第一电极的端面被分隔件的第一折回部覆盖的第一侧方部分和电池单元中的第二电极的端面被分隔件的第二折回部覆盖的第二侧方部分的识别容易。第一折回部(132A)的第一侧方部分(S1)的第五端面(132aA)的位置、第一折回部(132A)的第五端面(132aA)的相反侧的第一内表面(132bA)的位置以及第一折回部(132A)的第五端面(132aA)与第一内表面(132bA)之间的部分的位置中的任一个与第二电极(120)的第一侧方部分(S1)的第三端面(120a)的位置对齐。

Description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开发锂离子二次电池单元等非水电解质电池单元。有时电池单元具备:交替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及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将相邻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隔开的分隔件。第一电极例如是正极电极。第二电极例如是具有比正极电极的面积大的面积的负极电极。在一部分电池单元中,分隔件在多个第一电极及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和多个第一电极及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二侧方部分交替地折回。由此,分隔件具有在第一侧方部分覆盖第一电极的端面的第一折回部和在第二侧方部分覆盖第二电极的端面的第二折回部。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电池单元的一例。在该电池单元中,分隔件的第一折回部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的位置比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的外侧。
在专利文献2及3中记载了电池单元的一例。在该电池单元中,分隔件的第一折回部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比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相对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的内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06474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295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938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有时需要对电池单元的第一侧方部分和第二侧方部分进行识别。例如,在具备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中,在多个电池单元的任一个中,有时将第一侧方部分或第二侧方部分朝向相同的侧。在该情况下,需要识别第一侧方部分和第二侧方部分。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地,有时第一折回部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比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相对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的外侧。另外,有时第二折回部的第二侧方部分的端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比第一电极的第二侧方部分的端面相对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中心位于第二侧方部分的外侧。但是,在该情况下,从第一侧方部分几乎看不到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而能够看到第一折回部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另外,从第二侧方部分,几乎看不到第一电极的第二侧方部分的端面,而能够看到第二折回部的第二侧方部分的端面。有时第一折回部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和第二折回部的第二侧方部分的端面为大致相同的颜色。在该情况下,可能难以识别第一侧方部分和第二侧方部分。
例如,如专利文献2或3所记载地,有时第一折回部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比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相对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的内侧。然而,在该情况下,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中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面积可能变得比较小。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使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中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面积增大,并且使电池单元中的第一电极的端面被分隔件的第一折回部覆盖的第一侧方部分和电池单元中的第二电极的端面被分隔件的第二折回部覆盖的第二侧方部分的识别变得容易。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载,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为一种电池单元,其具有: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其具有比上述第一电极的面积大的面积;以及
分隔件,其在上述第一电极及上述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具有覆盖上述第一电极的端面的第一折回部,
上述第一折回部的上述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的位置、上述第一折回部的上述端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的位置、以及上述第一折回部的上述端面与上述内表面之间的部分的位置中的任一个与上述第二电极的上述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的位置对齐。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是具备多个上述电池单元的电池模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能够增大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中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面积。另外,能够使电池单元中的第一电极的端面被分隔件的第一折回部覆盖的第一侧方部分和电池单元中的第二电极的端面被分隔件的第二折回部覆盖的第二侧方部分的识别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容纳于图1所示的容纳部件的多个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池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α的放大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电池单元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电池单元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实施方式4的电池单元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5的电池单元的俯视图。
图中:
10A—电池单元,10B—电池单元,10C—电池单元,10D—电池单元,10E—电池单元,20—电池模块,100A—层叠体,100D—层叠体,110—第一电极,110a—第一端面,110b—第二端面,112—第一引线,120—第二电极,120a—第三端面,120b—第四端面,122—第二引线,130A—分隔件,130B—分隔件,130C—分隔件,132A—第一折回部,132B—第一折回部,132C—第一折回部,132aA—第五端面,132aB—第五端面,132aC—第五端面,132bA—第一内表面,132bB—第一内表面,132bC—第一内表面,134A—第二折回部,134aA—第六端面,134bA—第二内表面,136A—延伸部,140A—外装材料,140E—外装材料,142A—密封部,142E—密封部,142a—第一密封部,142b—第二密封部,142c—第三密封部,144a—第一孔,144b—第二孔,146—切割线,150—固定部件,200—容纳部件,310D—第一粘接层,320D—第二粘接层,S1—第一侧方部分,S2—第二侧方部分,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仅是为了区别标注有同样的名称的结构而标注的,并不意味着结构的特定的特征(例如,顺序或重要度)。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池模块20的立体图。图2是容纳于图1所示的容纳部件200的多个电池单元10A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电池单元10A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图4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α的放大图。
在图1~图5中,表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或者第三方向Z的箭头示出了从该箭头的基端朝向前端的方向为由该箭头表示的方向的正方向,从该箭头的前端朝向基端的方向为由该箭头表示的方向的负方向。在图3~图5中,表示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的带X的白圈示出了从纸面的近前朝向进深的方向为由该白圈表示的方向的正方向,从纸面的进深朝向近前的方向为由该白圈表示的方向的负方向。
在图1~图4中,第一方向X表示与垂直于铅垂方向的水平方向平行的一方向。第二方向Y表示与第一方向X及铅垂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第三方向Z表示与铅垂方向平行的方向。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为从铅垂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第三方向Z的负方向为从铅垂方向的上方朝向下方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单元10A具有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长边方向。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方向X的正方向为从后述的第一引线112朝向第二引线122的方向。第一方向X的负方向为从第二引线122朝向第一引线112的方向。电池单元10A具有与第三方向Z平行的短边方向。电池单元10A具有与第二方向Y平行的厚度。电池单元10A的长边方向、短边方向以及厚度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的关系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关系。
使用图1及图2对电池模块20进行说明。
电池模块20具备多个电池单元10A及容纳部件200。多个电池单元10A容纳于容纳部件200。另外,多个电池单元10A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容纳部件200例如是由金属或树脂构成的壳体。
如图2所示,各电池单元10A具有第一引线112、第二引线122、外装材料140A以及多个固定部件150。
第一引线112与后述的第一电极110电连接。第二引线122与后述的第二电极120电连接。第一引线112及第二引线122设置于电池单元10A的第一方向X的两侧。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其它例子中,第一引线112及第二引线122也可以双方均设于电池单元10A的第一方向X的正方向侧或负方向侧的端部。
外装材料140A将后述的层叠体100A与电解质一起包住。电解质例如为电解液、固体电解质、凝胶电解质等。外装材料140A具有从第二方向Y的正方向侧覆盖层叠体100A的部分和从第二方向Y的负方向侧覆盖层叠体100A的部分。外装材料140A的这些部分相互贴合而形成密封部142A。在实施方式1中,密封部142A沿着层叠体100A的第一方向X的正方向侧及负方向侧的两边和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及负方向侧的两边而形成。
固定部件150例如是绝缘带。在实施方式1中,在外装材料140A中的在第三方向Z的负方向侧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边上设有四个固定部件150。另外,在外装材料140A中的在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边上设有四个固定部件150。固定部件15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的配置。
使用图4及图5,对电池单元10A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电池单元10A是锂离子二次电池。
电池单元10A具有层叠体100A。层叠体100A包含多个第一电极110、多个第二电极120以及分隔件130A。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电极110为正极电极。另外,第二电极120为负极电极。第二电极120具有比第一电极110的面积大的面积。在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其它例子中,也可以第一电极110为负极电极。另外,也可以第二电极120为正极电极。各第一电极110以及各第二电极120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厚度。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面积是指从第二方向Y的正方向或负方向观察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时的面积。
如图4所示,多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20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地排列。
多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20具有第一侧方部分S1以及第二侧方部分S2。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侧方部分S1是多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20中的相对于多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下侧的部分。第二侧方部分S2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相反侧。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侧方部分S2是多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20中的相对于多个第一电极110以及多个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上侧的部分。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电极11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的位置和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的位置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即,在通过将第一电极110以及第二电极120沿第二方向Y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一电极11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和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重叠。
第一电极110具有第一端面110a和第二端面110b。第一端面110a是第一电极110的第一侧方部分S1的端面。第二端面110b是第一电极110的第二侧方部分S2的端面。
第二电极120具有第三端面120a以及第四端面120b。第三端面120a是第二电极120的第一侧方部分S1的端面。第四端面120b是第二电极120的第二侧方部分S2的端面。
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一端面11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外侧。即,在通过将第一电极110以及第二电极120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三端面120a相对于第一端面110a位于第三方向Z的负方向侧。
第四端面120b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二端面110b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二侧方部分S2的外侧。即,在通过将第一电极110以及第二电极120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四端面120b相对于第二端面110b位于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
分隔件130A具有多个第一折回部132A、多个第二折回部134A以及多个延伸部136A。
多个第一折回部132A的每一个覆盖多个第一端面110a的每一个。多个第二折回部134A的每一个覆盖多个第四端面120b的每一个。多个延伸部136A的每一个通过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第一电极110及第二电极120之间的区域。各延伸部136A的第一侧方部分S1的端部与第一折回部132A连续。各延伸部136A的第二侧方部分S2的端部与第二折回部134A连续。这样,分隔件130A在第一侧方部分S1和第二侧方部分S2交替地折回。
第一折回部132A具有第五端面132aA以及第一内表面132bA。第五端面132aA是第一折回部132A的第一侧方部分S1的端面。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中,第五端面132aA是第一折回部132A中的在第一电极110的下方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下表面。第一内表面132bA位于第五端面132aA的第三方向Z的相反侧。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内表面132bA是第一折回部132A中的在第一电极110的下方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上表面。
第二折回部134A具有第六端面134aA以及第二内表面134bA。第六端面134aA是第二折回部134A的第二侧方部分S2的端面。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中,第六端面134aA是第二折回部134A中的在第二电极120的上方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上表面。第二内表面134bA位于第六端面134aA的第三方向Z的相反侧。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内表面134bA是第二折回部134A中的在第二电极120的上方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下表面。
如图5所示,第五端面132a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与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即,在通过将第二电极120以及第一折回部132A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五端面132aA与第三端面120a重叠。
如图4所示,第二内表面134b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二端面110b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二侧方部分S2的外侧。即,在通过将第一电极110以及第二折回部134A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二内表面134bA相对于第二端面110b位于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
分隔件130A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的构造。例如,第二内表面134b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也可以与第二端面110b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或者,第二内表面134b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也可以比第二端面110b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二侧方部分S2的内侧。
对实施方式1和比较例1进行比较,其中,比较例1是第一内表面132b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外侧。即,在比较例1中,在通过将第二电极120以及第一折回部132A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一内表面132bA相对于第三端面120a位于第三方向Z的负方向侧。
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第三端面120a容易从第一折回部132A露出。因此,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容易从第一侧方部分S1看到第三端面120a。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中,从第一侧方部分S1几乎看不到第三端面120a,而能够看到第五端面132aA。在实施方式1以及比较例1双方中,从第二侧方部分S2几乎看不到第二端面110b而能够看到第六端面134aA。第五端面132aA和第六端面134aA有时为大致相同的颜色。在该情况下,在比较例1中,难以识别第一折回部132A和第二折回部134A。另一方面,第三端面120a和第六端面134aA有时为不同的颜色。在该情况下,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一折回部132A和第二折回部134A。
对实施方式1和比较例2进行比较,其中,比较例2是第五端面132a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内侧。即,在比较例2中,在通过将第二电极120以及第一折回部132A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五端面132aA相对于第三端面120a位于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
与比较例2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使第一折回部132A中的第五端面132aA与第一内表面132bA之间的部分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外侧。因此,与比较例2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增大第一电极110的面积。因此,与比较例2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增大第一电极110以及第二电极120中的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面积。
第一端面110a与第一内表面132bA之间的第三方向Z的距离例如可以设为0,或者也可以大于0,设为第一电极110的第二方向Y的厚度的25倍以下、20倍以下、15倍以下、10倍以下或者5倍以下。在该距离为该范围的上限以下的情况下,与该距离大于该范围的上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电池单元10A的容量。
第四端面120b与第二内表面134bA之间的第三方向Z的距离例如可以为0,或者也可以大于0,设为第二电极120的第二方向Y的厚度的25倍以下、20倍以下、15倍以下、10倍以下或者5倍以下。在该距离为该范围的上限以下的情况下,与该距离大于该范围的上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电池单元10A的容量。
接着,对电池单元10A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侧方部分S1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另外,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与第一侧方部分S1及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水平方向的情况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能够使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产生并因浮力而在电解质内上升的气体难以滞留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
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产生的气体通过充电等电池单元10A的使用而产生。在该气体滞留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的情况下,存在阻碍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的电池单元10A的反应的担忧。由此,电池单元10A的容量可能降低。另外,存在金属等污染物质被该气体上推而附着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表面而析出的担忧。因此,优选该气体不滞留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
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折回部134A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未被第一电极110的上端部覆盖。与此相对,第一折回部132A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被第二电极120的下端部覆盖。因此,与在使第一侧方部分S1朝向上方的状态下从第一电极110产生的气体透过第一折回部132A相比,在使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上方,从第二电极120产生的气体透过第二折回部134A的情况下,能够使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产生的气体难以滞留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
电池单元10A的使用方法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例如,也可以使第一侧方部分S1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另外,也可以使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在该例子中,与第一侧方部分S1以及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水平方向的情况相比,也能够使从第一电极110或者第二电极120产生并因浮力而在电解质内上升的气体难以滞留在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或者,也可以使第一侧方部分S1及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水平方向来使用电池单元10A。
在电池模块20中,在多个电池单元10A的任一个中,也可以使第一侧方部分S1或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相同侧。在一个例子中,在多个电池单元10A的任一个中,也可以使第一侧方部分S1朝向下方。另外,在多个电池单元10A的任一个中,也可以使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上方。在该例子中,与一部分电池单元10A的第一侧方部分S1或第二侧方部分S2的朝向与另外一部分电池单元10A的第一侧方部分S1或第二侧方部分S2的朝向不同的情况相比,在多个电池单元10A中,全部能够使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产生的气体难以滞留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
在多个电池单元10A的任一个中,使第一侧方部分S1或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相同侧,因此需要识别第一侧方部分S1和第二侧方部分S2。如上所述,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方式1中,更容易识别第一侧方部分S1和第二侧方部分S2。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与比较例1相比,在多个电池单元10A的任一个中,容易使第一侧方部分S1或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相同侧。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电池单元10A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使用图6,对电池单元10A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用外装材料140A包覆层叠体100A。
具体而言,外装材料140A具有从第二方向Y的正方向侧覆盖层叠体100A的部分和从第二方向Y的负方向侧覆盖层叠体100A的部分。外装材料140A的这些部分贴合而形成密封部142A。密封部142A沿着第一方向X的正方向侧及负方向侧的两边和第三方向Z的负方向侧的一边形成。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外装材料140A具有从层叠体100A的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的一边向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引出的部分。密封部142A中的沿着第一方向X的正方向侧及负方向侧的两边形成的部分也形成于外装材料140A中的从层叠体100A的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的一边向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引出的部分。
接着,向外装材料140A的内部注入电解质。接着,在外装材料140A中的从层叠体100A的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的一边分开的部分,通过熔敷等贴合形成第一密封部142a。由此,层叠体100A被外装材料140A密封。
接着,在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上方的状态下,将外装材料140A的内部的气体排出。
具体而言,首先,将通过进行初始充电而在外装材料140A的内部产生的气体从第一孔144a排出。第一孔144a比第一密封部142a在第三方向Z上形成于靠层叠体100A的附近。第一孔144a在形成第一密封部142a之后形成。具体而言,第一孔144a在想要排出气体的时刻、例如在通过初始充电而产生气体之后形成。然而,形成第一孔144a的时刻并不限定于该例。
接着,在外装材料140A中的比第一孔144a在第三方向Z上靠层叠体100A的附近,通过熔敷等贴合形成第二密封部142b。接着,将通过进行老化而在外装材料140A的内部产生的气体从第二孔144b排出。第二孔144b比第二密封部142b在第三方向Z上形成于靠层叠体100A的附近。第二孔144b在形成第二密封部142b之后形成。具体而言,第二孔144b在想要排出气体的时刻、例如在通过老化而产生气体之后形成。然而,形成第二孔144b的时刻并不限定于该例。
接着,沿着层叠体100A的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的一边,通过熔敷等贴合形成第三密封部142c。接着,沿着在层叠体100A的第三方向Z的两侧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条切割线146切割外装材料140A。由此,制造电池单元10A。
在从第一孔144a或第二孔144b排出外装材料140A的内部的气体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上方。由此,能够将通过初始充电或老化而从第二电极120产生的气体容易地从第二折回部134A排出。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电池单元10B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实施方式2的电池单元10B除了以下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池单元10A相同。
实施方式2的分隔件130B的第一折回部132B与实施方式1的分隔件130A的第一折回部132A同样地具有第五端面132aB以及第一内表面132bB。在实施方式2中,第一内表面132bB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与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即,在通过将第二电极120以及第一折回部132B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一内表面132bB与第三端面120a重叠。
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侧方部分S1和第二侧方部分S2的识别。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与比较例2相比,能够增大第一电极110以及第二电极120中的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面积。
对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进行比较。
在实施方式1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使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一内表面132b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外侧。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使第三端面120a容易从第一折回部132A露出。
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使第一折回部132B中的第五端面132aB与第一内表面132bB之间的部分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外侧。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增大第一电极110的面积。
图8是实施方式3的电池单元10C的截面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实施方式3的电池单元10C除了以下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池单元10A相同。
实施方式3的分隔件130C的第一折回部132C与实施方式1的分隔件130A的第一折回部132A同样地具有第五端面132aC及第一内表面132bC。在实施方式3中,第一折回部132C中的第五端面132aC与第一内表面132bC之间的部分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与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即,在通过将第二电极120以及第一折回部132C与第二方向Y平行地向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假想平面上投影而形成的影中,第一折回部132C中的第五端面132aC与第一内表面132bC之间的部分与第三端面120a重叠。
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侧方部分S1和第二侧方部分S2的识别。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与比较例2相比,能够增大第一电极110以及第二电极120中的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重叠的区域的面积。
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使第一折回部132C中的第五端面132aC与第一内表面132bC之间的部分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外侧。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增大第一电极110的面积。
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使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比第一内表面132bC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相对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的第三方向Z的中心位于第一侧方部分S1的外侧。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使第三端面120a容易从第一折回部132C露出。
图9是实施方式4的电池单元10D的剖视图。实施方式4的电池单元10D除了以下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池单元10A相同。
层叠体100D具备第一粘接层310D及第二粘接层320D。
第一粘接层310D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第一电极110与延伸部136A之间。由此,第一电极110中的与延伸部136A对置的面和延伸部136A中的与第一电极110对置的面经由第一粘接层310D粘接。在该情况下,与未设置第一粘接层310D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五端面132a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容易地与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
第二粘接层320D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第二电极120与延伸部136A之间。由此,第二电极120中的与延伸部136A对置的面和延伸部136A中的与第二电极120对置的面经由第二粘接层320D粘接。在该情况下,与未设置第二粘接层320D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五端面132a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容易地与第三端面120a的第三方向Z的位置在第三方向Z上对齐。
在实施方式4中,电池单元10D具备第一粘接层310D及第二粘接层320D双方。然而,在与实施方式4不同的其它例子中,电池单元10D也可以仅具备第一粘接层310D以及第二粘接层320D中的一方。
图10是实施方式5的电池单元10E的俯视图。实施方式5的电池单元10E除了以下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电池单元10A相同。
实施方式5的外装材料140E在层叠体100A的第三方向Z的负方向侧折回。另外,外装材料140E中的从第二方向Y的正方向以及负方向双方覆盖层叠体100A的部分通过熔敷等相互贴合而形成密封部142E。密封部142E沿着层叠体100A中的第三方向Z的正方向侧的一边以及第一方向X的正方向以及负方向侧的两边形成。在实施方式5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使从第一电极110或第二电极120产生的气体难以滞留于第一电极110与第二电极120之间。
在实施方式5的电池单元10E的制造方法中,也与使用图6所说明的例子同样地,能够使第二侧方部分S2朝向上方而将外装材料140E的内部的气体排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排出气体后对电池单元10E进行辊压。通过辊压,能够将气体赶出到层叠体100A的周围的剩余空间。另外,也可以经由形成于外装材料140E的孔进一步排出气体。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叙述,但这些是本发明的例示,也能够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结构。

Claims (8)

1.一种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其具有比所述第一电极的面积大的面积;以及
分隔件,其在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侧方部分具有覆盖所述第一电极的端面的第一折回部,
所述第一折回部的所述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的位置、所述第一折回部的所述端面的相反侧的内表面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折回部的所述端面与所述内表面之间的部分的位置中的任一个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侧方部分的端面的位置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件在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侧方部分的相反侧的第二侧方部分具有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端面的第二折回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的至少一方,
所述第一粘接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分隔件之间,所述第二粘接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分隔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的至少一方,
所述第一粘接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分隔件之间,所述第二粘接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分隔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方部分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方部分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
7.一种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电池单元的任一个中,所述第一侧方部分朝向相同侧。
CN202211060437.5A 2021-09-01 2022-08-31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 Pending CN1157327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2466A JP2023035540A (ja) 2021-09-01 2021-09-01 電池セ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21-142466 2021-09-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2766A true CN115732766A (zh) 2023-03-03

Family

ID=83151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60437.5A Pending CN115732766A (zh) 2021-09-01 2022-08-31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0428A1 (zh)
EP (1) EP4145615A1 (zh)
JP (1) JP2023035540A (zh)
CN (1) CN11573276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1348B2 (ja) 2001-05-02 2012-11-28 トータル ワイヤレス ソリューショオンズ リミテッド シート型電池
JP2009093812A (ja) 2007-10-04 2009-04-30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積層型電池
KR101084075B1 (ko) * 2009-11-03 2011-1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809044B2 (ja) * 2011-12-21 2015-11-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WO2019039436A1 (ja) * 2017-08-21 2019-02-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電力システム
JP7448357B2 (ja) 2017-09-29 2024-03-12 株式会社Aescジャパン 二次電池
JP7142947B2 (ja) 2020-03-11 2022-09-28 チャン タイ チン ミー クー フェン ユー シェン コン スー 油水分離器の分離筒用カバ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60428A1 (en) 2023-03-02
EP4145615A1 (en) 2023-03-08
JP2023035540A (ja) 202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9667B (zh) 方形二次电池
KR102303828B1 (ko) 전기적으로 연결된 전극조립체들을 구비하는 플렉서블 전기화학소자
CN109326813B (zh) 蓄电装置以及绝缘保持器
US887138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8530079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440096B1 (ko) 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파우치형 전지
CN110199404B (zh) 能量存储装置
CN106328843B (zh) 二次电池
EP389332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5732766A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块
JP7023300B2 (ja) 電池セ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EP4037071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US20190305286A1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JP7436115B2 (ja) パウチ型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パウチ型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0590009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전극 조립체
JP6911654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8028326B (zh) 电池
EP4246677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US20240014447A1 (en) Battery module, method of using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CN114600303B (zh) 袋型二次电池、电池组及制造袋型二次电池的方法
US2023020793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attery Pack
CN113348574B (zh) 层叠型二次电池
KR20220099905A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전지 팩 및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제조방법
EP4060797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CN113348574A (zh) 层叠型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