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2735A -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2735A
CN115732735A CN202111017127.0A CN202111017127A CN115732735A CN 115732735 A CN115732735 A CN 115732735A CN 202111017127 A CN202111017127 A CN 202111017127A CN 115732735 A CN115732735 A CN 1157327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module
diaphragm
tape
assembl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71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32735B (zh
Inventor
吴志阳
李云志
王志辉
倪大军
赵家义
文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71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32735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01712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5732735B/zh
Priority to EP22862800.4A priority patent/EP4239741A1/en
Priority to MX2023006199A priority patent/MX2023006199A/es
Priority to PCT/CN2022/098984 priority patent/WO202302965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732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2735A/zh
Priority to US18/208,899 priority patent/US2023032717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32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27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23/0204Sensing transverse register of web
    • B65H23/0216Sensing transverse register of web with an element utilising photoelectric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4Modifying physical properties
    • B65H2301/5143War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53/0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 B65H2553/40Sensing or detecting means using optical, e.g. photographic, elements
    • B65H2553/42Camera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属于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加热装置,用于在第一工位的上游对料带进行加热,包括:支架;第一加热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支架;第一驱动模块,安装于支架,用于驱动第一加热模块沿料带的走带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加热模块可在靠近第一工位的第一位置和远离第一工位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加热装置,减少材料浪费,节约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料带进行热加工处理,通常在热加工工位的前一工位采用加热装置对料带进行加热。
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材料浪费,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该加热装置,减少材料浪费,节约制造成本。
本申请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用于在第一工位的上游对料带进行加热,包括:
支架;
第一加热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
第一驱动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加热模块沿所述料带的走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可在靠近所述第一工位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第一工位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装置,设置于第一工位的上游,当停机后运行前,通过第一驱动模块将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一加热模块驱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得第一加热模块在第一位置处对料带进行加热,保证料带进入第一工位时的温度满足第一工位的工艺需求,解决了不连续工作时处于加热装置和第一工位之间的部分料带的温度达不到工艺要求而出现废品的情况,减少材料浪费,节约制造成本。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沿所述走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相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更靠近所述第一工位,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背离所述料带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背离所述料带的表面更靠近所述料带。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加热单元的背离料带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加热单元的背离料带的表面更靠近料带,使得第二加热单元在料带的厚度方向所占的空间较小,相对于第二加热单元与第一加热单元占用相同空间的情况,本方案的第二加热单元能够深入更狭窄的空间环境,第一位置能够更靠近第一工位,以便于第一加热模块能够更靠近第一工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二加热单元占用的体积较小,第二加热单元的结构空间有限,第二加热单元无法具备较大的加热功率。停机再运行前,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加热模块中的第二加热单元先进行预加热,再启动第一加热单元,第一加热单元的升温时间小于第二加热单元的升温时间,减小加热装置正常工作时的升温等待,避免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同步启动而使得第一加热单元对应区域的料带温度过高损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包括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加热组件,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之间形成供所述料带穿过的第一间隙。
在上述方案中,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以便于料带穿过,从而实现在料带的相对的两侧对料带进行加热,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第一间隙的大小。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二驱动模块驱动两个第一加热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能够根据不同的料带调节第一间隙的大小,适用性强,满足加热要求。同时,将第一间隙增大,便于进行料带穿带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一者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另一者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可滑动地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两个第一加热组件分别连接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合理布置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的位置,配置合理,构造简单。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另一者沿所述走带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
在上述方案中,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另一者与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可滑动地连接,便于两个第一加热组件在第一驱动模块的驱动下相对于支架沿走带方向移动稳定,避免第二驱动模块跟随第一加热组件移动,导致部件之间的干涉以及移动不稳,进而引起安全隐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一者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块,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两个第一限位块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二限位块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插入的插槽。
在上述方案中,两个第一限位块限定供第二限位块沿料带的厚度方向插入的插槽,一方面,实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之间相互移动的导向,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在料带的走带方向的连接,以保证两个第一加热组件能够同步沿料带的走带方向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模块的上游。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加热模块位于第一加热模块的上游,第二加热模块的设置,能够增加对料带的加热区域,提高加热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加热模块包括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加热组件,所述两个第二加热组件之间形成供所述料带穿过的第二间隙。
在上述方案中,两个第二加热组件之间形成供料带穿过的第二间隙,以便于在料带的相对的两侧对料带进行加热,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用于驱动所述两个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第二间隙的大小。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三驱动模块驱动两个第二加热组件沿料带的厚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能够根据不同的料带调节第二间隙的大小,适应性强,满足加热需求。同时,将第二间隙增大,便于进行料带穿带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料带边缘的偏移信息;位置调节模块,用于沿所述料带的宽度方向调节所述检测单元的位置。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检测单元检测料带边缘的偏移信息,以掌握料带的输送情况;通过位置调节模块沿料带的宽度方向调节检测单元的位置,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料带的检测。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分别设置有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开口和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贯穿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位置对应,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相机,所述相机被配置为透过所述第二开口采集所述料带边缘的图像。
在上述方案中,光源和相机分别设置于料带的相对的两侧,以便于相机采集料带边缘的图像,保证图像精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反光镜,所述反光镜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用于将所述料带边缘的图像反射至所述相机。
在上述方案中,反光镜设置于第二开口处,以便于合理布置相机的位置,配置合理,减小空间占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位置调节模块包括调节手柄、丝杠及螺母,所述丝杠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丝杠沿所述料带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调节手柄连接于所述丝杠的一端,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丝杠且与所述丝杠螺纹连接,所述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螺母。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调节手柄驱动丝杠转动调节检测单元的位置,调节方便;丝杠螺母的传动方式,便于精确控制检测单元的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制造设备,其包括:输送装置,用于输送隔膜;如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隔膜进行加热;热压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工位,用于将所述隔膜热压覆合于极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制造方法,其包括:在停机后运行前,将第一加热模块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对隔膜的位于加热装置和热压装置之间的部分进行预热;预热完成后,将所述第一加热模块移动至第二位置,以对所述隔膜进行加热,运行输送装置。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第一加热模块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第一加热模块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加热模块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第一加热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处放大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10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制造设备的第一加热模块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制造设备的第一加热模块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制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标:100-加热装置;10-支架;11-第一子支架;12-第二子支架;13-第三子支架;20-第一加热模块;21-第一加热单元;210-阶梯槽;211-基板;212-加热件;22-第二加热单元;221-加热板;23-第一加热组件;231-第一开口;232-第二开口;24-第一间隙;25-第一滑块滑轨;26-第一限位块;27-第二限位块;28-插槽;29-螺纹紧固件;30-第一驱动模块;40-第二驱动模块;41-第二滑块滑轨;50-第二加热模块;51-第二加热组件;52-第二间隙;60-第三驱动模块;70-光源;80-检测单元;81-相机;82-反光镜;90-位置调节模块;91-调节手柄;92-丝杠;93-螺母;94-抱箍锁紧组件;1000-电池制造设备;300-热压装置;310-热压辊;M-隔膜;P-极片;W-第一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在覆合工位之前,设置有预热工位,通过设置在预热工位的加热装置对料带进行预热,以使进入覆合工位的料带达到覆合工位的工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材料浪费,制造成本较高。发明人发现,当加热装置停机后,位于加热装置与下游的第一工位(如覆合工位)之间的料带的温度降低,无法满足第一工位的工艺温度,加热装置停机后运行前,位于加热装置和第一工位之间的该部分料带得不到加热进而影响下一工序加工质量,造成材料浪费,制造成本较高。
鉴于此,为了解决材料浪费、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加热装置,用于在第一工位的上游对料带进行加热,该加热装置包括支架、第一加热模块以及第一驱动模块。第一加热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支架;第一驱动模块安装于支架,第一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第一加热模块沿料带的走带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加热模块可在靠近第一工位的第一位置和远离第一工位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这样的加热装置中,当停机后运行前,通过第一驱动模块将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一加热模块驱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得第一加热模块在第一位置处对料带进行加热,保证料带进入第一工位时的温度满足第一工位的工艺要求,解决了不连续工作时处于加热装置和第一工位之间的部分料带的温度达不到工艺要求而出现废品的情况,减少材料浪费,节约制造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料带可以为但不局限于隔膜的料带,也可以为其他需要加热的料带;本申请提及的第一工位可以为但不局限于覆合工位,覆合工位用于将隔膜热压覆合于极片;第一工位也可以为其他具有来料温度要求的热加工工位。为便于描述,本身实施例以料带为隔膜为例进行介绍。
参见图1,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0的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0的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100,用于在第一工位W的上游对隔膜M进行加热。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装置100包括支架10、第一加热模块20以第一驱动模块30。第一加热模块20可移动地安装于支架10。第一驱动模块30安装于支架10,第一驱动模块30用于驱动第一加热模块20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移动,以使第一加热模块20可在靠近第一工位W的第一位置和远离第一工位W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图中字母X所示的方向为隔膜M的走带方向,简称走带方向X。加热装置100设置于第一工位W的上游是指,加热装置100和第一工位W在隔膜M的加工过程的前后关系,也即,隔膜M先经过加热装置100的加热后,再输送至第一工位W进行加工。
支架10提供定位支撑,以便于实现第一加热模块20和第一驱动模块30的安装定位。第一加热模块20能够相对于支架10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移动,第一加热模块20在走带方向X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靠近第一工位W,第二位置远离第一工位W。第一驱动模块30安装于支架10,第一驱动模块30用于驱动第一加热模块20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移动,以使第一加热模块20可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改变第一加热模块20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热装置100,设置于第一工位W的上游,加热装置100正常工作时,如图1所示,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二位置,当停机后运行前,通过第一驱动模块30将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一加热模块20驱动至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以使得第一加热模块20在第一位置处对隔膜M进行加热,保证隔膜M进入第一工位W时的温度满足第一工位W的工艺需求,解决了不连续工作时处于加热装置100和第一工位W之间的部分隔膜M的温度达不到工艺要求而出现废品的情况,减少材料浪费,节约制造成本。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隔膜M的厚度方向Z与竖直方向平行,以便于隔膜M的输送及加热。需要指出的是,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是指隔膜M的走带趋势为水平方向,并非隔膜M一直沿水平方向输送。图中字母Z表示的方向为隔膜M的厚度方向。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第一驱动模块30的输出端被配置为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往复运动。第一驱动模块30可以为气缸、液压缸、电推杆等驱动结构,也可以为电机和传动组件配合的驱动结构,传动组件可以为齿轮齿条传动组件、丝杠螺母传动组件、带传动组件、链传动组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模块30可以为气缸,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在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模块30可以位于隔膜M的上方,也可以位于隔膜M的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加热模块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沿走带方向X依次设置,第二加热单元22相比第一加热单元21更靠近第一工位W,第二加热单元22的背离隔膜M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加热单元21的背离隔膜M的表面更靠近隔膜M。
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沿走带方向X依次设置,形成两个加热区域;第二加热单元22相比第一加热单元21更靠近第一工位W,当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加热单元22能够在更靠近第一工位W的位置对隔膜M进行加热,以保证隔膜M进入第一工位W时能够满足第一工位W的工艺需求。第二加热单元22的靠近隔膜M的表面和第一加热单元21的靠近隔膜M的表面可以共面,以保证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到隔膜M的距离相等。第二加热单元22的背离隔膜M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加热单元21的背离隔膜M的表面更靠近隔膜M,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第二加热单元22的占用体积相对于第一加热单元21的占用体积小,相对于第二加热单元22与第一加热单元21占用相同空间的情况,本方案的第二加热单元22能够深入更狭窄的空间环境,例如第一工位W的入口,第一位置能够更靠近第一工位W,以便于第一加热模块20能够在更靠近第一工位W的位置对隔膜M进行加热。
请参见图3,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单元21与第二加热单元22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单元21与第二加热单元22通过螺纹紧固件29连接,或者,第一加热单元21与第二加热单元22卡接等。
为了便于保证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的连接强度,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单元21的面向隔膜M的一面可以设置有阶梯槽210,阶梯槽210位于第一加热单元21的靠近第二加热单元22的一端的端部,第二加热单元22可以伸入于阶梯槽210内,第一加热单元21与第二加热单元22搭接,以保证第一加热单元21与第二加热单元22连接稳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第一加热单元21的加热功率大于第二加热单元22的加热功率。
由于第二加热单元22占用的体积较小,第二加热单元22的结构空间有限,第二加热单元22无法具备较大的加热功率。当停机后运行前,第一加热模块20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二加热单元22先进行预加热,达到工艺温度后,再启动第一加热单元21,由于第一加热单元21的加热功率高,第一加热单元21所对应的隔膜M升温较快,达到开机温度后,第一加热模块20移动回第二位置,启动隔膜M输送。第一加热单元21相对于第二加热单元22后启动,是因为第一加热单元21的升温时间小于第二加热单元22的升温时间,减小加热装置100正常工作时的升温等待,避免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同步启动而使得第一加热单元21对应区域的隔膜M温度过高损坏。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单元21包括基板211和嵌设于基板211内的加热件212,加热件212可以为加热棒,也可以为其他结构。第二加热单元22包括加热板221,加热板221可以为金属薄板表面贴硅胶加热板221的加热方式,以便于第二加热单元22可深入到更狭窄的空间环境。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加热模块20包括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之间形成供隔膜M穿过的第一间隙24。
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对设置,并且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之间形成供隔膜M穿过的第一间隙24,以便于隔膜M在第一间隙24内走带,从而实现对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加热。当隔膜M位于第一间隙24内时,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相对的两侧对隔膜M进行加热,以使得隔膜M受热均匀,以保证较好的加热效果。
在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分别位于隔膜M的上方和下方,以使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从隔膜M的上方和下方对隔膜M进行加热。
在第一加热模块20包括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的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分别位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两个第二加热单元22分别位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位于隔膜M的同一侧的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构成一个第一加热组件23。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驱动模块40,用于驱动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第一间隙24的大小。
第一间隙24的大小是指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上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之间的距离。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靠近远离,使得第一间隙24变小或变大,也即,改变第一加热组件23到隔膜M的距离。
第二驱动模块40用于提供驱动力,通过第二驱动模块40驱动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靠近或远离,能够根据不同的隔膜M调节第一间隙24的大小,适应性强,满足加热要求。同时,将第一间隙24增大,便于进行隔膜M穿带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被配置为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往复运动。第二驱动模块40可以为气缸、液压缸、电推杆等驱动结构,也可以为电机和传动组件配合的驱动结构,传动组件可以为齿轮齿条传动组件、丝杠螺母传动组件、带传动组件、链传动组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模块40可以为液压缸,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请参见图4,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加热模块20的剖视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一者连接于第一驱动模块30的输出端,另一者连接于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可滑动地连接。
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分别连接第一驱动模块30和第二驱动模块40,也即,第一驱动模块30作用于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一者,第二驱动模块40作用于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另一者。第一驱动模块30和第二驱动模块40可以设置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以便于对用于对应的加热组件。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可滑动地连接,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滑动,并且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在第一驱动模块30的作用下同步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移动。
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分别连接第一驱动模块30和第二驱动模块40,为了减小空间占用,第一驱动模块30和第二驱动模块40能够位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合理布置第一驱动模块30和第二驱动模块40的位置,配置合理,构造简单。
在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模块30可以设置于隔膜M的上方,第二驱动模块40可以设置于隔膜M的下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另一者沿走带方向X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
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分别与第一驱动模块30和第二驱动模块40连接,其中,与第二驱动模块40连接的第一加热组件23沿走带方向X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该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相对于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沿走带方向X移动。换句话说,当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在第一驱动模块30的作用下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移动时,与第二驱动模块40连接的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相对于第二驱动模块40移动。
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另一者与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可滑动地连接,便于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在第一驱动模块30的驱动下相对于支架10沿走带方向X移动稳定,避免第二驱动模块40跟随第一加热组件23移动,导致部件之间的干涉以及移动不稳,进而引起安全隐患。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第二子支架12和第三子支架13,第二子支架12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设置且位于隔膜M的宽度方向Y(请参见图8)的一侧,第一子支架11和第三子支架13分别连接于第二子支架12的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端,第一子支架11和第三子支架13分别与隔膜M平行设置,隔膜M位于第一子支架11和第三子支架13之间。图8中字母Y表示的方向为隔膜M的宽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模块30可以设置于第一子支架11,第二驱动模块40可以设置于第三子支架13。
为了保证第一加热模块20移动稳定,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一者与第一子支架11可滑动地连接,另一者与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可滑动地连接。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子支架11与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可以通过第一滑块滑轨25的方式滑动连接,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与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可以通过第二滑块滑轨41的方式滑动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一者可以设置有凸起,另一者可以设置有供凸起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插入的开口槽,以使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既能够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滑动,也可以实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在走带方向X同步移动。
请参见图5,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图5的B处放大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一者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块26,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限位块27,两个第一限位块26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块27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插入的插槽28。
第一限位块26和第二限位块27位于隔膜M的宽度方向Y(请参见图8)的同一侧。在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一者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块26,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限位块27,可以为位于隔膜M的上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设置有第二限位块27,位于隔膜M的下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块26。
两个第一限位块26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限位块26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块27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插入的插槽28,第二限位块27能够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插入插槽28内。当第二限位块27插入插槽28内后,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第二限位块27的两侧被两个第一限位块26限位,第二限位块27不能沿走带方向X相对于两个第一限位块26移动,或者,第二限位块27即使能够在插槽28内移动,第二限位块27的移动量也较小,因此,当第一驱动模块30驱动第一加热模块20移动时,两个第一限位块26与第二限位块27配合以使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同步沿走带方向X移动。
两个第一限位块26限定供第二限位块27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插入的插槽28,一方面,实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之间相互移动的导向,保证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之间相互移动稳定,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在隔膜M的走带方向X的连接,以保证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同步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块26可以与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可拆卸地连接,例如,螺纹连接、插接、卡接等;第二限位块27可以与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可拆卸地连接,例如,螺纹连接、插接、卡接等。第一限位块26也可以一体成型于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第二限位块27也可以一体成型于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块27可以为凸起,两个第一限位块26之间形成的插槽28可以为开口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开口槽除了由两个第二限位块27相对设置形成外,开口槽还可以为形成于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上的凹槽。
请参见图7,图7为根据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0的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7所示,加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加热模块50,第二加热模块50安装于支架10且位于第一加热模块20的上游。
第二加热模块50位于第一加热模块20的上游,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隔膜M先经过第二加热模块50再经过第一加热模块20。第二加热模块50用于为隔膜M进行加热。
第二加热模块50与第一加热模块20配合使用,在隔膜M的走带方向X上,增加对隔膜M的加热区域,提高加热效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7所示,第二加热模块50包括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之间形成供隔膜M穿过的第二间隙52。
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对设置,并且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之间形成供隔膜M穿过的第二间隙52,以便于隔膜M在第二间隙52内走带,从而实现对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加热。当隔膜M位于第二间隙52内时,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能够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相对的两侧对隔膜M进行加热,以使得隔膜M受热均匀,以保证较好的加热效果。
为了保证加热效果,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对称分布于隔膜M的两侧。
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第二加热组件51到隔膜M的距离与第一加热组件23到隔膜M的距离可以相等;或者,第二加热组件51到隔膜M的距离与第一加热组件23到隔膜M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
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之间形成供隔膜M穿过的第二间隙52,以便于在隔膜M的相对的两侧对隔膜M进行加热,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7所示,加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三驱动模块60,第三驱动模块60安装于支架10,用于驱动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第二间隙52的大小。
第二间隙52的大小是指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上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之间的距离。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能够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靠近或远离,使得第二间隙52变小或变大,也即,改变第二加热组件51到隔膜M的距离。
第三驱动模块60用于提供驱动力,通过第三驱动模块60驱动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互靠近或远离,能够根据不同的隔膜M调节第二间隙52的大小,适应性强,满足加热需求。同时,将第二间隙52增大,便于进行隔膜M穿带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在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第二子支架12和第三子支架13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位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位于隔膜M的上方的第二加热组件51安装于第二子支架12,第三驱动模块60安装于第三子支架13,位于隔膜M的下方的第二加热组件51连接于第三驱动模块60的输出端,第三驱动模块60驱动位于隔膜M的下方的第二加热组件51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移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第三驱动模块60的输出端被配置为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往复运动。第三驱动模块60可以为气缸、液压缸、电推杆等驱动结构,也可以为电机和传动组件配合的驱动结构,传动组件可以为齿轮齿条传动组件、丝杠螺母传动组件、带传动组件、链传动组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驱动模块60可以为液压缸,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请参见图8,图8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检测单元80和位置调节模块90。检测单元80用于检测隔膜M边缘的偏移信息。位置调节模块90用于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调节检测单元80的位置。
隔膜M边缘的偏移信息是指,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隔膜M的边缘相对于支架10的位置信息,也即,隔膜M的边缘到支架10的距离信息。初始状态时,隔膜M的边缘到支架10的距离为预设值,检测单元80检测隔膜M边缘的偏移信息,即通过隔膜M边缘到支架10的距离与预设值比较,如果检测单元80检测的隔膜M边缘到支架10的距离大于预设值或小于预设值,则隔膜M边缘发生偏移。
通过检测单元80检测隔膜M边缘的偏移信息,以掌握隔膜M的输送情况,便于调节隔膜M,保证隔膜M的加热效果。
位置调节模块90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调剂检测单元80的位置,以便于检测单元80能够检测隔膜M边缘的偏移信息,适应不同规格的隔膜M,适应性强。
请参见图9,图9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0的剖视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9所示,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分别设置有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贯穿的第一开口231和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贯穿的第二开口232,第一开口231与第二开口232位置对应,加热装置100还包括光源70,光源70设置于第一开口231处,检测单元80包括相机81,相机81被配置为透过第二开口232采集隔膜M边缘的图像信息。
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一者设置有第一开口231,另一者设置有第二开口232,第一开口231和第二开口232各自贯穿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第一开口231和第二开口232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投影重合。相机81被配置为透过第二开口232采集隔膜M边缘的图像信息是指,相机81通过第二开口232处采集隔膜M边缘的图像信息,换句话说,相机81和光源70分别位于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侧,也即,相机81与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一者对应,光源70与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的另一者对应。
在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第二子支架12和第三子支架13的实施例中,相机81可以设置于第三子支架13,与光源70对应的第一加热组件23可以设置于第一子支架11。相机81在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二位置时采集隔膜M的边缘的图像。
相机81采集隔膜M边缘的图像信息,分析隔膜M边缘的位置,以确定隔膜M边缘的偏移信息。光源70为相机81提供背光,以便于相机81采集的图像清晰。光源70和相机81分别设置于隔膜M的相对的两侧,以便于相机81采集隔膜M的边缘图像,保证图像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31和第二开口232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延伸,以便于相机81采集更多面积的图像信息。
请参见图10,图10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单元80的结构示意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检测单元80还包括反光镜82,反光镜82设置于第二开口232处,用于将隔膜M边缘的图像反射至相机81。
反光镜82的反射作用,使得光线的传输路径可以为折现,光源70与相机81可以不用设置于一条直线上,以便于合理布置相机81的位置,配置合理,减小空间占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8所示,位置调节模块90包括调节手柄91、丝杠92及螺母93,丝杠92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10,丝杠92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延伸,调节手柄91连接于丝杠92的一端,螺母93套设于丝杠92且与丝杠92螺纹连接,检测单元80连接于螺母93。
相机81和反光镜82连接于螺母93,在螺母93沿丝杠92移动时,相机81和反光镜82跟随螺母93移动。驱动调节手柄91转动,能够带动丝杠92转动,螺母93沿丝杠92移动,从而使得检测单元80沿丝杠92移动,实现检测单元80在隔膜M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调整。
通过调节手柄91驱动丝杠92转动调节检测单元80的位置,调节方便,成本低;丝杠92螺母93的传动方式,便于精确控制检测单元80的位置。
在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第二子支架12和第三子支架13的实施例中,丝杠92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三子支架13。在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实施例中,第三子支架13位于隔膜M的下方,位置调节模块90、相机81及反光镜82均位于隔膜M的下方,以减少隔膜M上方的空间占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如图8和图10所示,位置调节模块90还包括抱箍锁紧组件94,抱箍锁紧组件94用于锁紧丝杠92,以限制丝杠92相对于支架10转动。采用抱箍锁紧组件94锁紧丝杠92,操作便捷,提高生产效率。锁紧组件还可以为其他的锁紧结构,例如,限位销、限位卡箍等,只要能够限制丝杠92相对于支架10转动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手柄91还可以替换为驱动电机,通过驱动电机驱动丝杠92旋转,此种方案中,无需设置抱箍锁紧组件94,通过电机的停止工作来限制丝杠92反转。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检测单元8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检测单元80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请参见图8)间隔设置,每个检测单元80检测隔膜M的宽度方向Y的一个边缘的偏移信息。对应地,位置调节模块9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位置调节模块90与两个检测单元80一一对应。
两个位置调节模块90的调节手柄91可以设置于隔膜M的宽度方向Y的同一侧,以便于操作;或者,两个位置调节模块90的调节手柄91也可以设置于隔膜M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8和图9,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100,加热装置100包括支架10、第一加热模块20、第一驱动模块30、第二驱动模块40、第二加热模块50、第三驱动模块60、光源70、检测单元80及位置调节模块90。支架10包括第一子支架11、第二子支架12和第三子支架13,隔膜M沿水平方向输送,第二子支架12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设置,第一子支架11和第三子支架13设置于第二子支架12的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的两端,第一子支架11和第三子支架13分别与隔膜M平行设置。第一驱动模块30安装于第一子支架11,第二驱动模块40设置于第三子支架13。
第一加热模块20包括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21和第二加热单元22,第二加热单元22相对于第一加热单元21更靠近第一工位W,第二加热单元22的背离隔膜M的表面相对于第一加热单元21的背离隔膜M的表面更靠近隔膜M,以使得第二加热单元22能够深入更狭窄的空间环境。第一加热模块20包括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之间形成供隔膜M穿过的第一间隙24,第二驱动模块40用于驱动两个第一加热单元21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第一间隙24的大小。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一者位于隔膜M的上方,该第一加热组件23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驱动模块30的输出端,该第一加热组件23与第一支架10可滑动地连接;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中另一者位于隔膜M的下方,该第一加热组件23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驱动模块40的输出端。位于隔膜M上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与位于下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可滑动地连接;位于隔膜M上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设置有第二限位块27,位于隔膜M下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块26,两个第一限位块26之间形成供第二限位块27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插入的插槽28,第一限位块26与第二限位块27配合,能够实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相互靠近或远离,并且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能够同步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移动。
第二加热模块50设置于第一加热模块20的上游,第二加热模块50包括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之间形成供隔膜M穿过的第二间隙52,第三驱动模块60用于驱动两个第二加热组件51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第二间隙52的大小。位于隔膜M上方的第二加热组件51安装于第二子支架12,第三驱动模块60安装于第三子支架13,位于隔膜M下方的第二加热组件51连接于第三驱动模块60的输出端。两个第一加热组件23分别设置有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贯穿的第一开口231和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Z贯穿的第二开口232,第一开口231位于隔膜M上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第二开口232位于隔膜M下方的第一加热组件23。光源70设置于第一开口231处。
检测单元80设置有两个,两个检测单元80分别位于隔膜M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检测单元80包括相机81和反光镜82,相机81被配置为透过第二开口232采集隔膜M边缘的图像信息;反光镜82设置于第二开口232处,用于将隔膜M边缘的图像反射至相机81。位置调节模块90包括调节手柄91、丝杠92及螺母93,丝杠92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三子支架13,丝杠92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延伸,调节手柄91连接于丝杠92的一端,螺母93套设于丝杠92且与丝杠92螺纹连接,相机81和反光镜82连接于螺母93。通过转动调剂手柄,调节检测单元80沿隔膜M的宽度方向Y的位置,以适用不同规格的隔膜M。
请参见图11,图1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制造设备1000的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制造设备1000的第一加热模块20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制造设备1000,该电池制造设备1000包括输送装置(图中未示出)、热压装置300及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加热装置100。输送装置用于输送隔膜M;加热装置100用于对隔膜M进行加热;热压装置300位于第一工位W,热压装置300用于将隔膜M热压覆合于极片P。热压装置300包括两个热压辊310,两个热压辊310沿隔膜M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热压辊310用于将极片P和隔膜M辊压以使隔膜M热压覆合于极片P。
请参见图13,图13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制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制造方法,采用上述的电池制造设备1000,如图13所示,该电池制造方法包括:
S401,在停机后运行前,将第一加热模块20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对隔膜M的位于加热装置100和热压装置300之间的部分进行预热;
S402,预热完成后,将第一加热模块20移动至第二位置,以对隔膜M进行加热,运行输送装置。
第一位置相对于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工位W,热压装置300位于第一工位W。在停机后运行前,如图11所示,通过第一驱动模块30将第一加热模块20沿隔膜M的走带方向X相对于支架10移动至第一位置,第一加热模块20的第二加热单元22先启动对隔膜M进行预热,当隔膜M处温度达到工艺要求后,启动第一加热单元21,当温度达到开机温度后,完成隔膜M预热,如图12所示,将第一加热模块20移动至第二位置,运行输送装置,隔膜M输送,第一加热模块20和第二加热模块50共同对隔膜M加热。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7)

1.一种加热装置,用于在第一工位的上游对料带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第一加热模块,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
第一驱动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加热模块沿所述料带的走带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可在靠近所述第一工位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第一工位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沿所述走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相比所述第一加热单元更靠近所述第一工位,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背离所述料带的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背离所述料带的表面更靠近所述料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模块包括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加热组件,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之间形成供所述料带穿过的第一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第二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第一间隙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一者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另一者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可滑动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另一者沿所述走带方向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模块的输出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一者设置有两个第一限位块,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两个第一限位块之间形成供所述第二限位块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插入的插槽。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第二加热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模块的上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模块包括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加热组件,所述两个第二加热组件之间形成供所述料带穿过的第二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第三驱动模块,安装于所述支架,用于驱动所述两个第二加热组件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以改变所述第二间隙的大小。
12.根据权利要求4-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料带边缘的偏移信息;
位置调节模块,用于沿所述料带的宽度方向调节所述检测单元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加热组件中的分别设置有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开口,和沿所述料带的厚度方向贯穿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位置对应,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相机,所述相机被配置为透过所述第二开口采集所述料带边缘的图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反光镜,所述反光镜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用于将所述料带边缘的图像反射至所述相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节模块包括调节手柄、丝杠及螺母,所述丝杠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丝杠沿所述料带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调节手柄连接于所述丝杠的一端,所述螺母套设于所述丝杠且与所述丝杠螺纹连接,所述检测单元连接于所述螺母。
16.一种电池制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送装置,用于输送隔膜;
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隔膜进行加热;
热压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工位,用于将所述隔膜热压覆合于极片。
17.一种电池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停机后运行前,将第一加热模块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对隔膜的位于加热装置和热压装置之间的部分进行预热;
预热完成后,将所述第一加热模块移动至第二位置,以对所述隔膜进行加热,运行输送装置。
CN202111017127.0A 2021-08-31 2021-08-31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Active CN1157327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7127.0A CN115732735B (zh) 2021-08-31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EP22862800.4A EP4239741A1 (en) 2021-08-31 2022-06-15 Heating apparatus, battery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MX2023006199A MX2023006199A (es) 2021-08-31 2022-06-15 Dispositivo de calentamiento y aparato y metodo de fabricacion de baterias.
PCT/CN2022/098984 WO2023029658A1 (zh) 2021-08-31 2022-06-15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US18/208,899 US20230327173A1 (en) 2021-08-31 2023-06-13 Heating device,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7127.0A CN115732735B (zh) 2021-08-31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2735A true CN115732735A (zh) 2023-03-03
CN115732735B CN115732735B (zh) 2024-05-31

Family

I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99005A (zh) * 2018-01-03 2018-06-22 浙江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的碾压方法及设备
CN110121810A (zh) * 2017-10-24 2019-08-13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二次电池的层压设备和方法
CN210073922U (zh) * 2019-07-10 2020-02-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设备以及叠片电芯生产系统
CN110993862A (zh) * 2020-01-07 2020-04-10 深圳市兴禾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与隔离膜热复合设备
CN211045636U (zh) * 2019-09-26 2020-07-1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电芯叠片机
CN112820929A (zh) * 2021-02-09 2021-05-18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叠片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1810A (zh) * 2017-10-24 2019-08-13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二次电池的层压设备和方法
CN108199005A (zh) * 2018-01-03 2018-06-22 浙江衡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的碾压方法及设备
CN210073922U (zh) * 2019-07-10 2020-02-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设备以及叠片电芯生产系统
CN211045636U (zh) * 2019-09-26 2020-07-1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电芯叠片机
CN110993862A (zh) * 2020-01-07 2020-04-10 深圳市兴禾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与隔离膜热复合设备
CN112820929A (zh) * 2021-02-09 2021-05-18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叠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9658A1 (zh) 2023-03-09
US20230327173A1 (en) 2023-10-12
MX2023006199A (es) 2023-06-09
EP4239741A1 (en) 202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16327B (zh) 极片涂布控制系统及方法
KR100396147B1 (ko) 테이프 인쇄 장치
CN104345618A (zh) 定影装置
CN115732735A (zh)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CN115732735B (zh) 加热装置、电池制造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CN210621302U (zh) 一种陶瓷纤维毯分切装置
CN114229580A (zh) 一种铜箔表面附胶加工处理装置
CN2778563Y (zh) 一种卡片传送装置
CN214055491U (zh) 粘结片自动寻边割边装置
CN216100915U (zh) 一种可自动纠偏校位的铝塑板复合机
CN214852061U (zh) 一种挡水装置及工件处理系统
CN209912971U (zh) 锂电池复合机、热压复合系统和压合装置
CN211942685U (zh) 夹取装置及制证设备
CN210995970U (zh) 一种薄壁零件折弯机
EP3643651B1 (en) Veneer moving apparatus
CN219523081U (zh) 一种改进的防卡膜过胶机
CN112297577A (zh) 一种隔膜复合装置
CN218366866U (zh) 一种珍珠棉自动贴合装置
CN116825869B (zh) 一种间隙反光膜敷设机构
CN205440982U (zh) 一种长条体组装系统
CN116169338A (zh) 极耳贴胶设备
CN218579217U (zh) 一种胶条挤出机的胶条引导装置
CN216806016U (zh) 一种防偏位卷材输送装置及封切机
CN113500848B (zh) 卷对卷撕膜机及膜脱离刀口机构
CN212530196U (zh) 一种载带热压封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