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8602A - 涡环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涡环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8602A
CN115698602A CN202180036959.9A CN202180036959A CN115698602A CN 115698602 A CN115698602 A CN 115698602A CN 202180036959 A CN202180036959 A CN 202180036959A CN 115698602 A CN115698602 A CN 1156986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mber
movable
air
vortex ring
generat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69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村知恵
配川知之
今井洋辅
宇多全史
上野瑞穂
菊池雄行
藤井智歩
开発巳智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98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86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005Nozzles or other outl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harging one or more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DFLUID DYNAMICS, i.e. METHODS OR 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GASES OR LIQUIDS
    • F15D1/00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 F15D1/009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by means of vortex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02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 B05B1/06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in annular, tubular or hollow conical 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02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 B05B1/08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of pulsating nature, e.g. delivering liquid in successive separate quantities ; Fluidic oscillators
    • B05B1/083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of pulsating nature, e.g. delivering liquid in successive separate quantities ; Fluidic oscillators the puls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movable parts
    • B05B1/086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produce a jet, spray, or other discharge of particular shape or nature, e.g. in single drops, or having an outlet of particular shape of pulsating nature, e.g. delivering liquid in successive separate quantities ; Fluidic oscillators the pulsating mechanism comprising movable parts with a resiliently deformable element, e.g. slee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00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 B05B1/34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 B05B1/3405Nozzles, spray heads or other outlets, with or without auxiliary devices such as valves, heating means designed to influence the nature of flow of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e.g. to produce swirl to produce swir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5/00Details of spraying plant or spray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ccessories
    • B05B15/60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supporting or holding spray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Actuator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分别形成有空气室(S)的多个气室单元(A)。多个气室单元(A)中的每一个气室单元(A)均具有静止部件(11)和活动部件(12)。所有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相连结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驱动部(13)和连通路(C),该驱动部(13)与活动体(M)的端部相连接并且对活动体(M)进行驱动,该连通路(C)使多个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连通。

Description

涡环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涡环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公开了从释放口产生涡环状的空气(以下,简称为涡环)的涡环产生装置。专利文献1的涡环产生装置包括形成有释放口的壳体和推出机构。推出机构包括一个振动板,通过移动该振动板来将空气推出。在该涡环产生装置中,由推出机构推出来的空气从释放口形成为涡环并被释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20-51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想要将涡环稳定地向远处输送的情况下,需要涡环较大,为此需要增加由推出机构推出的空气的量。在专利文献1的涡环产生装置中,为了增加由推出机构推出的空气的量,需要使设置在推出机构中的一个振动板大型化,因此会导致整个涡环产生装置大型化。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抑制涡环产生装置的大型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涡环产生装置为对象,
该涡环产生装置10从释放口55释放涡环状的气流,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包括多个气室单元A,在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中分别形成有与所述释放口55连通的空气室S,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分别具有静止部件11和活动部件12,
所述静止部件11形成所述空气室S,
所述活动部件12以将空气从所述空气室S中推出的方式进行移动,
所有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相连结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另一方面,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还包括驱动部13和连通路C,所述驱动部13与所述活动体M的端部连接,并且所述驱动部13驱动所述活动体M,
所述连通路C使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连通。
在第一方面中,由于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多个气室单元A,各气室单元A具有活动部件12,因此与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一个气室单元A的情况相比,能够释放更多的空气。
另外,在该方面中,所有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相连结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该活动体M由与活动体M的端部相连接的驱动部13驱动。通过驱动部13的动作而从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通过连通路C,从释放口55向涡环产生装置10的外部被释放。这样一来,不需要增大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就能够增加从释放口55释放的空气的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涡环产生装置10大型化。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排成一列。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驱动部13使所述活动体M进行往复运动,另一方面,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沿着所述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排成一列。
在第三方面中,由于多个气室单元A沿着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排成一列,因此能够抑制涡环产生装置10在与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大型化。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在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活动部件12与所述静止部件11一起形成所述空气室S,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被分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室单元A1、以及一个第二气室单元A2,
所述释放口55形成在所述第二气室单元A2的所述静止部件11上,
所述活动体M是由所有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相互连结而构成的,
所述连通路C使所述第一气室单元A1的所述空气室S与所述第二气室单元A2的所述空气室S连通。
在第四方面中,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经由连通路C而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连通。从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经由连通路C流入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中,并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一起从形成于第二气室单元A2的释放口55向涡环产生装置10的外部被释放。这样一来,能够缩短连通路C,因此能够降低连通路C的流路阻力。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多个所述活动部件12中的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是与所述驱动部13直接连结的直动活动部件20,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除了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以外的所述活动部件12是经由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所述驱动部13驱动的被动活动部件30。
在第五方面中,由于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驱动部13驱动,因此驱动部13能够驱动多个活动部件12。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是,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
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是面向所述空气室S的平板部21、31。
在第六方面中,由于平板部21、31面向空气室S,因此当平板部21、31移动时,空气室S中的空气被推出。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是,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
各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平板部21、31形成为圆形并相互同轴地布置。
在第七方面中,由于平板部21、31形成为圆形,因此能够在平板部21、31的周向上形成均匀的空气流。另外,由于各平板部21、31相互同轴地布置,因此被各平板部21、31推出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相同。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是,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驱动部13使所述活动体M在构成该活动体M的多个所述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在第八方面中,由于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多个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沿多个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被推出。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是,在第六方面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连通路C贯穿至少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平板部21、31。
在第九方面中,由于连通路C贯穿至少一个活动部件12的平板部21、31,因此不需要用新的部件来形成连通路C。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是,在第六方面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多个所述活动部件12中的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是与所述驱动部13直接连结的直动活动部件20,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除了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以外的所述活动部件12是经由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所述驱动部13驱动的被动活动部件30,
在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形成有构成所述连通路C的通孔32。
在第十方面中,由于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驱动部13驱动,因此驱动部13能够驱动多个活动部件12。另外,由于在被动活动部件30形成有构成连通路C的通孔32,因此不需要用新的部件形成连通路C。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是,在第十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通孔32形成在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平板部21、31的中央。
在第十一方面中,由于通孔32形成在被动活动部件30的平板部21、31的中央,因此被其他平板部21、31推出来的空气通过平板部21、31的中央。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是,在第十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通孔32形成为圆形。
在第十二方面中,由于通孔32形成为圆形,因此能够在通孔32的周向上形成均匀的空气流。
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
至少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具有平板部21、31和筒状部33,
所述平板部21、31面向所述空气室S,
所述筒状部33贯穿所述平板部21、31而形成所述连通路C。
在第十三方面中,至少一个活动部件12具有平板部21、31和筒状部33。当平板部21、31移动时,平板部21、31所面向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被推出。另外,贯穿平板部21、31的筒状部33形成连通路C的至少一部分。
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是,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和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这两者具有面向所述空气室S的平板部21、31,
在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和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中,仅该被动活动部件30还具有筒状部33,所述筒状部33贯穿所述平板部21、31而形成所述连通路C。
在第十四方面中,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这两者具有平板部21、31,平板部21、31将空气室S中的空气推出。另外,由直动活动部件20的平板部21推出来的空气通过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
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是,在第十四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筒状部33使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与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连通,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旁边。
在第十五方面中,从其他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通过筒状部33,流入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中,在上述气室单元A设置有具有该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具有该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旁边。
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是,在第十五方面的基础上,
在位于设置有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旁边的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静止部件11上形成有连通开口44,所述连通开口44使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与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筒状部33连通。
本公开的第十七方面是,在第十六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包括密封部35,所述密封部35将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筒状部33与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静止部件11之间密封,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旁边。
在第十七方面中,利用密封部35,对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静止部件11之间进行密封,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从筒状部33与静止部件11之间漏出,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
本公开的第十八方面是,在第十四方面到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连结部36,所述连结部36将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筒状部33与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或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连结,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旁边。
在第十八方面中,由于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连结部36,因此驱动部13的驱动力从其他气室单元A的直动活动部件20或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连结部36而传递给具有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具有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
本公开的第十九方面是,在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具有面向所述空气室S的第一平面部90,
所述活动体M具有所有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以及轴部96,所述轴部96插入到所有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中并且所有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固定在所述轴部96上,
所述驱动部13与所述轴部96的端部连接。
在第十九方面中,所有的第一平面部90都固定在轴部96上,在该轴部96的端部连接有驱动部13。由此,活动体M的结构变得简单,能够自由地决定活动部件12的移动量。其结果是,不需要增加活动部件12的数量或者增加一个活动部件12的面积,就能够增加各活动部件12所推出的空气的量,能够抑制涡环产生装置10大型化。
本公开的第二十方面是,在第十九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还包括形成所述连通路C的通路形成部件100,
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静止部件11具有筒部71和将该筒部71的一端封闭的壁面部81,
各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横穿所述筒部71的内部空间I,并将该内部空间I分隔成所述筒部71的一端侧的第一空间I1和所述筒部71的另一端侧的第二空间I2,
所述第一空间I1面向所述壁面部81,
所述第二空间I2构成所述空气室S,
所述壁面部81具有使所述第一空间I1与所述连通路C的外部连通的凹部84。
在第二十方面中,由于第一空间I1与连通路C的外部通过壁面部81的凹部84连通,因此当空气室S中的空气被活动部件12推出来的同时,连通路C的外部的空气被吸入第一空间I1中。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第一空间I1中的压力伴随着活动部件12的移动而下降。其结果是,能够顺畅地移动活动部件12。
本公开的第二十一方面是,在第二十方面的基础上,
在所述通路形成部件100上形成有所述释放口55,
所述连通路C形成在各所述筒部71的外侧,并且所述连通路C与所述释放口55连通。
在第二十一方面中,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经由形成在筒部71的外侧的连通路C,从释放口55向涡环产生装置10的外部被释放。
本公开的第二十二方面是,在第二十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通路形成部件100包括形成有多个所述释放口55的第二平面部105。
在第二十二方面中,能够从涡环产生装置10同时释放多个涡环。
本公开的第二十三方面是,在第十九方面到第二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
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具有骨架部件92和覆盖该骨架部件92的表面的薄膜95。
在第二十三方面中,由于活动部件12的第一平面部90具有骨架部件92和薄膜95,因此与第一平面部90由平板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示出密封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被活动部件推出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说明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的相当于图1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的外观的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的纵剖视图的立体图。
图8是在图6的VIII-VIII线处顺着箭头方向观看的剖视图。
图9是在图8的IX-IX线处顺着箭头方向观看的剖视图。
图10是在图9的X-X线处顺着箭头方向观看的剖视图。
图11是驱动部与轴部的连接部分周围的放大图。
图12是示出被活动部件推出的空气的流动情况的相当于图8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是用于形成涡环状的气流(涡环R)的装置。
如图1所示,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多个气室单元A和一个驱动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两个气室单元A、A。在各气室单元A的内部形成有空气室S。在一个气室单元A上形成有释放口55。
在涡环产生装置10中,通过驱动部13的动作而被推出来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从释放口55变成涡环R后被释放。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的“右”、“左”、“前”、“后”都是从正面观察涡环产生装置10的释放口55时的方向。
〈气室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两个气室单元A、A被分为一个第一气室单元A1和一个第二气室单元A2。第一气室单元A1布置在驱动部13的前侧。第二气室单元A2布置在第一气室单元A1的前侧。第二气室单元A2位于第一气室单元A1的旁边。换句话说,驱动部13、第一气室单元A1和第二气室单元A2从后往前依次沿直线排成一列。
各气室单元A具有静止部件11和活动部件12。在各气室单元A中,由静止部件11和活动部件12围成的空间成为空气室S。静止部件11形成为圆形的盘状。活动部件12布置成将静止部件11的后侧的开放面封闭。活动部件12相对于静止部件11做相对移动。活动部件12以将空气从空气室S推出的方式进行移动。
所有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相互连结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动体M由两个活动部件12、12构成。活动体M由驱动部13驱动。两个活动部件12、12被分为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
直动活动部件20是构成活动体M的两个活动部件12之一。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设置在第一气室单元A1中的活动部件12是直动活动部件20。直动活动部件20与驱动部13直接相连结。
被动活动部件30是构成活动体M的活动部件12中除了直动活动部件20以外的活动部件12。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设置在第二气室单元A2中的活动部件12是被动活动部件30。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直动活动部件20被驱动部13驱动。在后面叙述关于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的详细结构。
第一气室单元A1具有第一静止部件40、驱动部支承部件60和直动活动部件20。第二气室单元A2具有第二静止部件50和被动活动部件30。
(第一静止部件)
第一静止部件40形成为圆形的盘状,以其开口面朝后的姿势设置。第一静止部件40包括第一主体部41、第一前板部42、突出部43和连接部45。
第一主体部41形成为短圆筒状或圆环状。第一前板部42是形成为平坦的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其布置成将第一主体部41的前侧的开放面封闭。第一前板部42从第一主体部41的前侧的周缘部朝径向内侧延伸。在第一前板部42的中央形成有连通开口44。连通开口44是圆形的开口。连通开口44的轴线与第一主体部41的轴线大致重合。连通开口44使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与后述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连通。
突出部43是筒状的部分。突出部43从第一前板部42的连通开口44朝前方延伸。连接部45从第一前板部42的周缘部朝前方延伸。连接部45将第一前板部42与后述的第二静止部件50的第二后板部53连结起来。连接部45在第一前板部42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而形成有八个。
(驱动部支承部件)
驱动部支承部件60布置在第一静止部件40的后侧,并固定在第一静止部件40上。驱动部支承部件60具有框架部61和连接板部62。
框架部61是用于支承驱动部13的部分。框架部61形成为圆形的盘状,其以开口面朝向前方的姿势设置。框架部61从后端面朝前方延伸,并形成为:随着从中途接近前侧而直径扩大的倒锥形。框架部61的轴线与第一静止部件40的第一主体部41的轴线大致重合。在框架部61的中央布置有驱动部13。框架部61形成为将驱动部13包围起来。
连接板部62是形成为平坦的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其从框架部61的前侧的外周缘部朝径向外侧延伸。连接板部62固定在第一静止部件40上的第一主体部41的后侧的周缘部。
(第二静止部件)
第二静止部件50形成为圆形的盘状,以其开口面朝后的姿势设置。第二静止部件50包括第二主体部51、第二前板部52、第二后板部53和喷嘴部件54。
第二主体部51形成为短圆筒状或圆环状。第二前板部52是形成为平坦的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其布置成将第二主体部51的前侧的开放面封闭。第二前板部52从第二主体部51的前侧的周缘部朝径向内侧延伸。
第二后板部53是形成为平坦的圆环状的板状部分,其布置成将第二主体部51的后侧的开放面封闭。第二后板部53从第二主体部51的后侧的周缘部朝径向内侧延伸。第二后板部53的内径的大小与驱动部支承部件60的连接板部62的内径的大小大致相等。
喷嘴部件54是圆筒状的部件。喷嘴部件54安装在第二前板部52的中央部。喷嘴部件54的轴线与第二主体部51的轴线大致重合。喷嘴部件54从第二前板部52朝前方延伸,并形成为:随着从中途接近前侧而直径缩小的锥形。喷嘴部件54的后端部的内径小于第二后板部53的内径。喷嘴部件54的前端部的内径小于其后端部的内径。位于喷嘴部件54的前端的开口部是释放口55。
释放口55仅形成于第二静止部件50。释放口55是圆形的开口。释放口55的直径小于第二前板部52的内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前板部52和喷嘴部件54是分体形成的,但第二前板部52和喷嘴部件54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直动活动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设置在第一气室单元A1中的活动部件12是直动活动部件20。
直动活动部件20具有直动平板部21和弹性支承部件22。直动平板部21对应于本公开的平板部。直动平板部21是形成为圆形的板状的部件。直动平板部21面向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直动平板部21的轴线布置成与第一主体部41的轴线大致重合。
直动活动部件20的弹性支承部件22是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框形的部件。直动活动部件20的弹性支承部件22设置在直动平板部21的外周缘部的整周上。直动活动部件20的弹性支承部件22的外周缘部固定在驱动部支承部件60的连接板部62的内周缘部。直动平板部21和弹性支承部件22布置成将第一静止部件40的朝后的开放面封闭。换句话说,直动平板部21经由弹性支承部件22而与第一静止部件40相连结。
直动活动部件20的后侧面的中央部与驱动部13相连接。直动活动部件20通过驱动部13的动作而在前后方向上振动。
(被动活动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设置在第二气室单元A2中的活动部件12是被动活动部件30。
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被动平板部31、弹性支承部件22、筒状部33和连结部36。被动平板部31对应于本公开的平板部。被动平板部31是形成为圆环状的板状的部件。被动平板部31面向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
被动平板部31的轴线与直动平板部21的轴线大致重合。换句话说,各被动平板部31与直动平板部21相互同轴地布置。被动平板部31与直动平板部21大致平行地布置。被动平板部31与直动平板部21沿前后方向排列。被动平板部31的外径的大小与直动平板部21的外径的大小大致相等。被动平板部31布置在比第一静止部件40更靠近前侧的位置上。
被动活动部件30的弹性支承部件22是与直动活动部件20的弹性支承部件22相同的部件。被动活动部件30的弹性支承部件22设置在被动平板部31的外周缘部的整周上。被动平板部31和弹性支承部件22布置成将第二静止部件50的朝后的开放面封闭。换句话说,被动平板部31经由弹性支承部件22而与第二静止部件50相连结。
在被动平板部31的中央形成有通孔32。换句话说,在被动活动部件30上形成有通孔32。通孔32形成为圆形。通孔32的轴线与被动平板部31的轴线大致重合。在被动平板部31的通孔32处形成有筒状部33。换句话说,筒状部33贯穿平板部31。
筒状部33是圆筒状的部分。筒状部33的轴线与被动平板部31的轴线大致重合。筒状部33从被动平板部31朝后方延伸。筒状部33布置成嵌入第一静止部件40的突出部43的内侧。筒状部33的一端部(前端部)位于比被动平板部31更靠近前方的位置上。筒状部3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位于比第一静止部件40的连通开口44更靠近后方的位置上。
筒状部33的一端部(前端部)在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中开口。筒状部3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在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中开口。筒状部33使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与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连通。筒状部33的内径大于释放口55的直径。
如图2所示,在筒状部33与被动平板部31之间形成有密封凹部34。密封凹部34是形成为圆环状的部分。密封凹部34在第一静止部件40侧凹陷。密封凹部34的轴线与筒状部33的轴线大致重合。第一静止部件40的突出部43嵌入到密封凹部34中。密封凹部34与突出部43不接触。因此,被动活动部件30能够在不受第一静止部件40的约束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被动活动部件30的密封凹部34和第一静止部件40的突出部43形成密封部35。该密封部35是通过使第一静止部件40的突出部43进入到被动活动部件30的密封凹部34中而形成的、一种迷宫式密封。利用该密封部35,来抑制空气从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与第一静止部件40之间泄漏。
如图2的虚线箭头所示,从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被推出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形成在突出部43的内周面与筒状部33的外周面之间的狭窄间隙中。进入到该狭窄间隙中的空气沿着突出部43的突端部折返,然后进一步在沿着突出部43的外周面延伸的狭窄间隙中流动。这样,流入到在突出部43的内周面与筒状部3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的空气在非常狭窄的间隙中流过相对较长的距离。因此,通过该间隙漏出的空气的流量被抑制得非常低。
连结部36是从筒状部33的另一端部(后端部)朝后方延伸的圆弧板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6形成有四个。各连结部36在筒状部33的周向上相互隔开等间隔地布置。各连结部36之间朝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开放。
各连结部36的后端部朝径向内侧弯曲。各连结部36的弯曲的部分的外侧与直动平板部21相接合。换句话说,连结部36将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与第一气室单元A1的直动活动部件20连结。这样,直动活动部件20与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连结部36相连结,从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
(空气室、连通路、空气通路)
在第一气室单元A1中,由第一静止部件40的第一主体部41和第一前板部42、以及直动活动部件20的直动平板部21和弹性支承部件22围成的空间成为空气室S。
在第二气室单元A2中,由第二静止部件50的第二主体部51和第二前板部52、以及被动活动部件30的被动平板部31和弹性支承部件22围成的空间成为空气室S。
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连通路C。连通路C使多个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通过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连通。筒状部33形成连通路C。换句话说,连通路C使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连通。连通路C贯穿被动活动部件30的被动平板部31。
在喷嘴部件54的内部,空气通路P从后端部一直形成到前端部的释放口55。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经由筒状部33、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和空气通路P而与释放口55连通。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经由空气通路P而与释放口55连通。换句话说,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与释放口55连通。
〈驱动部〉
驱动部13与活动体M的后端部相连接。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13布置在位于第一气室单元A1内部的直动活动部件20的后侧。驱动部13与直动活动部件20的直动平板部21相连接。驱动部13呈圆柱形。驱动部13包括磁铁和线圈,利用电磁力对活动体M进行驱动,对此省略图示。主体部13a的轴线与直动平板部21的轴线大致重合。
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进行往复运动。换句话说,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多个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具体而言,驱动部13对活动体M进行驱动,使得构成活动体M的所有的活动部件12向将空气从对应于各活动部件12的空气室S推出的方向同时移动。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基准位置与推出位置之间振动。这样一来,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向前侧被推出。
-运转动作-
参照图3,对涡环产生装置10的基本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当涡环产生装置10处于运转状态时,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具体而言,与驱动部13直接连结的直动活动部件20随着驱动部13的驱动而驱动。并且,与直动活动部件20相连结的被动活动部件30随着直动活动部件20的驱动而一体驱动。
当直动活动部件20的直动平板部21因驱动部13的驱动而朝前方移动时(图3的B2所示的位置),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的容积变小。当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的容积变小时,与该容积的减少量相等体积的空气从空气室S被推出。从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经由形成在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的连通路C和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而流入空气通路P中。
当直动活动部件20朝前方移动时,被动活动部件30的被动平板部31也朝前方移动(图3的B2所示的位置)。这样一来,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的容积变小。当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的容积变小时,与该容积的减少量相等体积的空气从空气室S被推出。从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流入空气通路P中,并在空气通路P中与从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流入进来的的空气汇合。汇合后的空气在空气通路P中朝向释放口55流动。
空气以相对较高的流速从释放口55被释放,而释放口55周围的空气是静止的。因此,在这两者的空气的不连续面上,剪切力作用于空气,从而在释放口55的外周缘部附近产生涡流。由于该涡流而形成从释放口55前进的涡环状的空气(图1和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涡环R)。
驱动部13每隔规定时间进行一次往复动作。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在产生一个涡环R后,相隔规定时间,然后产生下一个涡环R。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时间为5秒~10秒。另外,驱动部13也可以在进行了多次往复振动后,相隔规定时间,然后再次进行多次往复振动。例如,也可以重复如下动作:在以0.3秒的间隔连续产生三个涡环R后,相隔规定时间,然后连续产生接下来的三个涡环R。
-活动部件的动作-
当涡环产生装置10运转时,活动体M在基准位置与推出位置之间进行往复运动。当驱动部13停止时,活动体M位于基准位置。在基准位置(图3的B1所示的位置),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的位移量为零。另一方面,当活动体M位于推出位置(图3的B2所示的位置)时,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移动至前侧。换句话说,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处于朝前侧鼓出的状态。
从基准位置到推出位置为止的距离为驱动部13的行程L。此处,当活动体M从基准位置向推出位置移动了一次时,从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被推出的空气的体积V1为直动平板部21的前表面面积S1乘以行程L所得的值(V1=S1×L)。另外,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被推出的空气的体积V2为被动平板部31的前表面面积S2乘以行程L所得的值(V2=S2×L)。并且,活动体M每移动一次时从涡环产生装置10中被释放出的空气的体积V为V1与V2之和(V=V1+V2)。
这样,通过将多个气室单元A连结起来,从而与在涡环产生装置10中设置一个气室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从涡环产生装置10中被释放出的空气的量。另外,通过将多个气室单元A沿着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排成一列,从而能够抑制涡环产生装置10朝径向外侧大型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所有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被连结起来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并且,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驱动部13和连通路C,该驱动部13与活动体M的端部相连接并且对活动体M进行驱动,该连通路C使多个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连通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由于在多个气室单元A中的每个气室单元形成有空气室S,各气室单元A具有将空气从空气室S推出的活动部件12,因此与从一个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推出空气的情况相比,能够释放更多的空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所有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被连结起来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该活动体M由与活动体M的端部相连接的驱动部13驱动。通过驱动部13的动作而从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通过连通路C,从释放口55向涡环产生装置10的外部被释放。这样一来,不需要增大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就能够增加从释放口55释放的空气的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涡环产生装置10大型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2)-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气室单元A排成一列。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3)-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驱动部13使活动体M进行往复运动,另一方面,多个气室单元A沿着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排成一列。
由于多个气室单元A沿着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排成一列,因此能够抑制涡环产生装置10在与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大型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4)-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所有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被相互连结起来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并且,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驱动部13和连通路C,该驱动部13对活动体M进行驱动,该连通路C使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连通。
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经由连通路C而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连通。从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经由连通路C流入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中,并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一起从形成于第二气室单元A2的释放口55向涡环产生装置10的外部被释放。这样一来,能够缩短连通路C,因此能够降低连通路C的流路阻力。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5)-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构成活动体M的多个活动部件12之一是与驱动部13直接连结的直动活动部件20,构成活动体M的除了直动活动部件20以外的活动部件12是经由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驱动部13驱动的被动活动部件30。
由于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驱动部13驱动,因此驱动部13能够驱动多个活动部件12。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6)-
本实施方式的各气室单元A的活动部件12具有面向空气室S的平板部21、31。
由于平板部21、31面向空气室S,因此当平板部21、31移动时,空气室S中的空气被推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7)-
本实施方式的各活动部件12的平板部21、31形成为圆形并相互同轴地布置。
由于平板部21、31形成为圆形,因此能够在平板部21、31的周向上形成均匀的空气流。另外,由于各平板部21、31相互同轴地布置,因此被各平板部21、31推出的空气所流动的方向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8)-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构成该活动体M的多个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由于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多个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沿多个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被推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9)-
本实施方式的连通路C贯穿至少一个活动部件12的平板部21、31。
由于连通路C贯穿至少一个活动部件12的平板部21、31,因此不需要用新的部件来形成连通路C。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0)-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活动体M的多个活动部件12之一是与驱动部13直接连结的直动活动部件20。另外,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活动体M的除了直动活动部件20以外的活动部件12是经由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驱动部13驱动的被动活动部件30。并且,在被动活动部件30形成有构成连通路C的通孔32。
由于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驱动部13驱动,因此驱动部13能够驱动多个活动部件12。另外,由于在被动活动部件30形成有构成连通路C的通孔32,因此不需要用新的部件形成连通路C。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1)-
本实施方式的通孔32形成在被动活动部件30的平板部21、31的中央。
由于通孔32形成在被动活动部件30的平板部21、31的中央,因此被其他平板部21、31推出来的空气通过平板部21、31的中央。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2)-
本实施方式的通孔32形成为圆形。
由于通孔32形成为圆形,因此能够在通孔32的周向上形成均匀的空气流。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3)-
本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活动部件12具有:面向空气室S的平板部21、31;以及贯穿平板部21、31而形成连通路C的筒状部33。
至少一个活动部件12具有平板部21、31和筒状部33。当平板部21、31移动时,平板部21、31所面向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被推出。另外,贯穿平板部21、31的筒状部33形成连通路C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4)-
本实施方式的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这两者具有面向空气室S的平板部21、31,在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中,仅该被动活动部件30还具有筒状部33,该筒状部33贯穿平板部21、31而形成连通路C。
直动活动部件20和被动活动部件30这两者具有平板部21、31,平板部21、31将空气室S中的空气推出。另外,由直动活动部件20的平板部21推出来的空气通过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5)-
本实施方式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使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连通,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
从其他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通过筒状部33,向设置有具有该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流入,其中,上述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具有该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旁边。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6)-
位于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旁边的其他气室单元A的静止部件11形成有连通开口44,该连通开口44使该其他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与活动部件12的筒状部33连通。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7)-
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包括密封部35,该密封部35将本实施方式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静止部件11之间进行密封,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旁边。
利用密封部35,对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静止部件11之间进行密封,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从筒状部33与静止部件11之间漏出,其中,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
-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18)-
本实施方式的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连结部36,该连结部36将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直动活动部件20或被动活动部件30连结,其中,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具有该连结部36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
由于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连结部36,因此驱动部13的驱动力从其他气室单元A的直动活动部件20或被动活动部件30经由连结部36而传递给具有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其中,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该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筒状部33。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的基础上,对气室单元A的数量进行变更而得到的。此处,对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五个气室单元A。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示的气室单元A的数量只是一个例子。
〈气室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五个气室单元A被分为四个第一气室单元A1和一个第二气室单元A2。一个第一气室单元A1布置在驱动部13的前侧。各第一气室单元A1前后相邻地排列。第二气室单元A2布置在最前方的第一气室单元A1的前侧。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各第一气室单元A1包括第一静止部件40,第二气室单元A2包括第二静止部件50。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各气室单元A各自具有一个活动部件12。五个活动部件12相互连结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
构成活动体M的五个活动部件12被分为一个直动活动部件20和四个被动活动部件30。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四个第一气室单元A1中位于最后方的第一气室单元A1的活动部件12是直动活动部件20,分别设置在其余三个第一气室单元A1和第二气室单元A2中的活动部件12是被动活动部件30。
位于最后方的一个第一气室单元A1具有第一静止部件40、驱动部支承部件60和直动活动部件20,其余三个第一气室单元A1具有第一静止部件40和被动活动部件30。第二气室单元A2具有第二静止部件50和被动活动部件30。
(第一静止部件)
第一静止部件40包括第一主体部41、第一前板部42和第一后板部46。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静止部件4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静止部件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静止部件40进一步包括第一后板部46并且不包括突出部和连接部。第一后板部46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部支承部件60的连接板部62。在第一前板部42的中央形成有连通开口44。
(第二静止部件)
第二静止部件50包括第二主体部51、第二前板部52和第二后板部53。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静止部件5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静止部件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静止部件50不包括喷嘴部件。在第二前板部52的中央形成有释放口55。
(直动活动部件、被动活动部件)
直动活动部件20的结构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直动活动部件相同的结构。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被动平板部31、筒状部33、封闭平板部38、第一弹性支承部件22a、第二弹性支承部件22b和连结部36。被动平板部31和筒状部33的结构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封闭平板部38是从筒状部33的后端部朝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部分。封闭平板部38形成为平坦的圆环状。封闭平板部38布置成:将在具有该封闭平板部38的气室单元A的后方布置的气室单元A的第一前板部42的开放面覆盖。
第一弹性支承部件22a和第二弹性支承部件22b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支承部件相同的、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框形的部件。第一弹性支承部件22a设置在被动平板部31的外周缘部的整周上。第一弹性支承部件22a将被动平板部31与具有该被动平板部31的气室单元A的第一后板部46连结起来。
第二弹性支承部件22b设置在封闭平板部38的外周缘部的整周上。第二弹性支承部件22b将封闭平板部38与下述的气室单元A的第一前板部42连结起来,其中,上述气室单元A位于具有该封闭平板部38的气室单元A的后方。第二弹性支承部件22b构成密封部35,该密封部35将具有该第二弹性支承部件22b的被动活动部件30与下述的气室单元A的静止部件11之间进行密封,其中,上述气室单元A位于具有该第二弹性支承部件22b的气室单元A的后方。
连结部36将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直动活动部件20或被动活动部件30连结起来,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具有该筒状部33的被动活动部件30的气室单元A的后方。连结部36是从被动平板部31的后表面朝后方延伸的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6形成有四个。
(连通路)
本实施方式的连通路C由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筒状部33形成。换句话说,四个筒状部33中的每一个形成连通路C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各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经由连通路C而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连通。并且,当驱动部13使活动体M移动时,从各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通过连通路C而流入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中,并与被第二气室单元A2的活动部件12推出来的空气一起从释放口55被释放。其结果是,形成涡环R。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对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四个气室单元A和三个驱动部13。
〈气室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四个气室单元A被分为三个第一气室单元A1和一个第二气室单元A2。各第一气室单元A1布置在一个第二气室单元A2的周围。
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各第一气室单元A1包括一个静止部件11和一个活动部件12。各第一气室单元A1的静止部件11是第一静止部件40。在各第一静止部件40的第一后板部46侧布置有驱动部支承部件60。各驱动部支承部件60固定在各第一静止部件40上。在各第一气室单元A1上分别安装有一个驱动部13。在各第一气室单元A1中,活动部件12与驱动部13相连结。各第一气室单元的活动部件12是直动活动部件20。
第二气室单元A2包括一个静止部件11和三个活动部件12。第二气室单元A2的静止部件11是第二静止部件50。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静止部件50形成为中空的立方体状。第二静止部件50在四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开设有释放口55,在其余的三个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活动部件12。三个活动部件12分别与一个第一气室单元A1对应。各活动部件12是与对应的第一气室单元A1的直动活动部件20相连结的被动活动部件30。
(活动体)
相互连结起来的一个直动活动部件20与一个被动活动部件30构成一个活动体M。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形成有三个活动体M,各活动体M分别与一个驱动部13相连结。各驱动部13使所对应的一个活动体M进行往复运动。
(连通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三个活动体M中的每一个形成连通路C。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形成有三个连通路C。在各活动体M中,由被动活动部件30的筒状部33形成连通路C。由各活动体M形成的连通路C使设置有该活动体M的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与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连通。
当各驱动部13使与该驱动部13对应的一个活动体M移动时,从各第一气室单元A1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通过各连通路C而流入第二气室单元A2的空气室S中,并与被第二气室单元A2的三个被动活动部件30推来的空气一起从释放口55被释放。其结果是,形成涡环R。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的基础上,对气室单元A的结构和连通路C的位置进行变更而得到的。此处,对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6~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多个气室单元A、一个驱动部13、以及形成连通路C的通路形成部件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四个气室单元A。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示的气室单元A的数量只是一个例子。
〈气室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四个气室单元A都是相同结构的气室单元。各气室单元A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排成一列。各气室单元A具有静止部件11和活动部件12。
(静止部件)
如图7~图9所示,静止部件11具有筒部71和壁面部81。筒部71形成在第一部件70上。壁面部81形成在第二部件80上。第一部件70布置在第二部件80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第一部件70和第二部件80在前后方向上交替排列。
第一部件70具有一个筒部71和四个筒侧凸缘部72。筒部71形成为短圆筒状。筒部71以其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姿势布置。在筒部71的内部形成有内部空间I。
各筒侧凸缘部72形成为板状。各筒侧凸缘部72从筒部71的外周朝侧方突出。各筒侧凸缘部72布置成其平面与地面大致平行。筒侧凸缘部72以筒部71为中心左右各设置有两个。右侧的两个筒侧凸缘部72在周向上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上下设置。左侧的两个筒侧凸缘部72也与右侧的筒侧凸缘部72同样地设置。
第二部件80具有一个壁面部81和四个壁面侧凸缘部82。壁面部81形成为圆板状。壁面部81布置成将第一部件70的筒部71的一端(后端)封闭。壁面部81的中心的位置与筒部71的轴线大致重合。在壁面部81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静止侧孔83。静止侧孔83沿板厚方向贯穿壁面部81。后述的活动体M的轴部96插入在静止侧孔83中。
各壁面侧凸缘部82形成为板状。各壁面侧凸缘部82从壁面部81的外周朝侧方突出。各壁面侧凸缘部82布置成其平面与地面大致平行。壁面侧凸缘部82以壁面部81为中心左右各设置有两个。右侧的两个壁面侧凸缘部82在周向上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而上下设置。左侧的两个壁面侧凸缘部82也与右侧的壁面侧凸缘部82同样地设置。各壁面侧凸缘部82设置在与对应的筒侧凸缘部72相等的高度。
所有的静止部件11的筒部71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筒部71都布置成其轴线大致重合。所有的静止部件11的壁面部81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壁面部81都布置成其中心与筒部71的轴线大致重合。在各静止部件11的筒部71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壁面部81之间形成有空间,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静止部件11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换句话说,各静止部件11的筒部71不与其他气室单元A的壁面部81接触,该其他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静止部件11的气室单元A的旁边。
(活动部件、活动体)
如图8所示,活动部件12具有活动平面部90。活动平面部90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一平面部。活动平面部90是圆形的平面。活动平面部90布置在筒部71的内部空间I中。具体而言,活动平面部90布置成横跨筒部71的内部空间I。
活动平面部90将筒部71的内部空间I分隔成位于筒部71的一端侧(后端侧)的第一空间I1和位于筒部71的另一端侧(前端侧)的第二空间I2。第一空间I1面向第二部件80的壁面部81。第二空间I2构成空气室S。换句话说,活动平面部90的前表面面向空气室S。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室单元A中,由筒部71的内表面和活动平面部90的前表面围成的空间成为空气室S。
在活动平面部90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活动侧孔91。活动侧孔91沿厚度方向贯穿活动平面部90。后述的活动体M的轴部96插入在活动侧孔91中。
活动平面部90能够在筒部71的内部空间I中沿前后方向移动。在各气室单元A的活动平面部90的外周与筒部71的内周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该微小的间隙形成为:当活动平面部90朝前方移动而将空气室S的空气推出时,空气不会从该间隙泄漏到第一空间I1中。
活动平面部90具有骨架部件92和覆盖该骨架部件92的表面的薄膜95。骨架部件92形成活动平面部90的外形,并且保持薄膜95。如图7和图10所示,骨架部件92包括外框架93和支承框架94。
外框架93形成为圆环状,并形成活动平面部90的外形。支承框架94由多个带状部分和圆环状部分构成,该多个带状部分从活动侧孔91朝向外框架93呈放射状沿径向延伸,该圆环状部分将该带状部分彼此连接起来。支承框架94保持薄膜95。骨架部件92是通过对厚度薄的圆板进行挖空而形成的。薄膜95形成为薄的膜状。薄膜95覆盖骨架部件92的整个面。
本实施方式的活动体M具有所有的气室单元A的活动平面部90和轴部96,该轴部96插入到所有的活动平面部90中并且所有的活动平面部90固定在轴部96上。本实施方式的活动体M由四个活动平面部90和轴部96构成。轴部96是剖面为圆形的棒状的部件。在轴部96的后端连接有驱动部13。在轴部96的前端固定有开头(最前方)的活动平面部90。轴部96经由形成为筒状的平面固定部件97而与各活动平面部90相固定。所有的活动平面部90经由平面固定部件97而被固定在轴部96上,由此所有的活动部件12能够成为一体而移动。
轴部96插入在各壁面部81的静止侧孔83中。轴部96经由轴部支承部件98而被开头(最前方)和末尾(最后方)的壁面部81支承。轴部96由轴部支承部件98支承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轴部支承部件98形成为筒状。各轴部支承部件98布置在开头和末尾的壁面部81的静止侧孔83中。换句话说,在从开头起第二个布置和第三个布置的壁面部81的静止侧孔83中,未布置轴部支承部件98。
在未布置轴部支承部件98的壁面部81的静止侧孔83与轴部96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该微小的间隙形成为:当活动平面部90朝前方移动而将空气室S中的空气推出时,空气不会从上述间隙泄漏到第一空间I1中。同时,该微小的间隙形成为:当活动平面部90移动时,轴部96的外周与壁面部81的静止侧孔83的内周不接触。这样,轴部96由一部分静止部件11的壁面部81支承。由此,当轴部96沿前后方向移动时,能够更好地滑动。
〈连通路、通路形成部件〉
如图6和图7所示,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通路形成部件100。通路形成部件100是用于形成连通路C的部件。通路形成部件100具有上侧盖部件101、下侧盖部件102、前侧盖部件105、右侧盖部件103和左侧盖部件104。
如图8和图10所示,上侧盖部件101布置在各气室单元A的上侧。下侧盖部件102布置在各气室单元A的下侧。上侧盖部件101和下侧盖部件102是板状的部件。上侧盖部件101具有盖主体111、盖侧凸缘部112和后侧封闭部113。
盖主体111的剖面形成为圆弧状。盖侧凸缘部112从盖主体111的左右两端朝侧方延伸。后侧封闭部113将盖主体111的后端部封闭。盖侧凸缘部112被紧固于筒侧凸缘部72和壁面侧凸缘部82。后侧封闭部113布置在位于最后方的第二部件80的壁面部81的后方。
下侧盖部件102与上侧盖部件101同样地构成。上侧盖部件101的盖主体111布置成覆盖筒部71的上部。下侧盖部件102的盖主体111布置成覆盖筒部71的下部。下侧盖部件102的盖侧凸缘部112固定在设置于下侧盖部件102的下方的底座14上。
前侧盖部件105布置在上侧盖部件101和下侧盖部件102的前端。前侧盖部件105形成为圆板状。前侧盖部件105对应于本公开的第二平面部。前侧盖部件105布置在位于最前方的气室单元A的前方。在前侧盖部件105的中央形成有一个释放口55。释放口55是圆形的开口。
右侧盖部件103和左侧盖部件104是板状的部件。右侧盖部件103布置在前侧盖部件105的右侧。右侧盖部件103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上侧盖部件101与下侧盖部件102之间。左侧盖部件104布置在前侧盖部件105的左侧。左侧盖部件104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上侧盖部件101与下侧盖部件102之间。
右侧盖部件103具有侧方盖主体114和侧方侧凸缘部115。侧方盖主体114的剖面形成为圆弧状。侧方侧凸缘部115从侧方盖主体114的上下两端朝侧方延伸。侧方侧凸缘部115布置成其平面与地面大致平行。上侧的侧方侧凸缘部115被紧固于上侧盖部件101的盖侧凸缘部112。下侧的侧方侧凸缘部115被紧固于下侧盖部件102的盖侧凸缘部112。左侧盖部件104与右侧盖部件103同样地构成。
连通路C由通路形成部件100形成。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由连通路C连通。连通路C与释放口55连通。换句话说,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与释放口55连通。本实施方式的连通路C形成在筒部71的外侧。具体而言,连通路C包括上侧通路C1、下侧通路C2和中央通路C3。
上侧通路C1形成在上侧盖部件101与各气室单元A的筒部71之间。换句话说,上侧通路C1形成在筒部71的上侧。下侧通路C2形成在下侧盖部件102与各气室单元A的筒部71之间。换句话说,下侧通路C2形成在筒部71的下侧。
中央通路C3形成在由上侧盖部件101、下侧盖部件102、右侧盖部件103、左侧盖部件104和前侧盖部件105围成的空间中。中央通路C3形成在位于最前方的筒部71的前方。中央通路C3形成在上侧通路C1以及下侧通路C2与释放口55之间。上侧通路C1和下侧通路C2使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彼此连通。中央通路C3使上侧通路C1以及下侧通路C2与释放口55连通。
〈缓冲部件〉
如图8所示,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一个第一缓冲部件15和四个第二缓冲部件16。第一缓冲部件15和第二缓冲部件16是为了抑制随着活动体M的移动而规定的部件彼此接触所产生的声音而设置的。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第一缓冲部件15经由缓冲固定部件15a而固定在位于最后方的壁面部81的一端侧(后侧)的面上。第一缓冲部件15以壁面部81的静止侧孔83为中心上下布置。第一缓冲部件15形成为长方形的薄板状。缓冲固定部件15a布置成从位于最后方的壁面部81的一端侧(后侧)的面朝后方(驱动部13侧)突出。第一缓冲部件15固定在缓冲固定部件15a的突端部。通过这样设置第一缓冲部件15,由此,能够抑制:当活动体M从基准位置移动到推出位置时,由于驱动部13与距离该驱动部13最近的壁面部81相接触而产生的声音。
第二缓冲部件16固定在各壁面部81的另一端侧(前侧)的面的中央。第二缓冲部件16形成为近似圆环状。第二缓冲部件16布置成包围壁面部81的静止侧孔83的整周。通过这样设置第二缓冲部件16,当活动体M从推出位置移动到基准位置时,能够抑制由于各气室单元A的壁面部81与活动平面部90相接触而产生的声音。
〈吸入通路〉
如图9所示,涡环产生装置10包括吸入通路F。吸入通路F是用于使筒部71的第一空间I1与连通路C的外部连通的通路。吸入通路F形成在吸入凹部84的内部空间中。换句话说,吸入凹部84使第一空间I1与连通路C的外部连通。吸入凹部84对应于本公开的凹部。
吸入凹部84形成在各气室单元A的壁面部81。吸入凹部84在壁面部81的左右各形成有一个。右侧和左侧的吸入凹部84形成在壁面部81的上下方向中央。各吸入凹部84朝后侧凹陷。吸入凹部84的底面部84a是以上下方向为长边、以左右方向为短边的矩形。
第二部件80具有两个伸出部85。各伸出部85从各吸入凹部84的底面部84a的端部朝侧方伸出。右侧的伸出部85将第二部件80的位于右侧的上下的壁面侧凸缘部82相连。左侧的伸出部85也与右侧的伸出部85同样地设置。伸出部85将连通路C的外部的空气引导到吸入凹部84的内部空间中。
如上所述,通过在涡环产生装置10中设置吸入通路F,由此,在空气室S中的空气随着驱动部13的动作而被推出的同时,连通路C的外部的空气被吸入第一空间I1中。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第一空间I1中的压力下降。其结果是,能够顺畅地移动活动部件12。
-运转动作-
参照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的基本运转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用实线表示活动体M位于基准位置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活动体M位于推出位置的状态。
当涡环产生装置10处于运转状态时,驱动部13使活动体M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具体而言,与驱动部13连接的轴部96随着驱动部13的驱动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并且,随着轴部96的往复运动,固定在轴部96上的所有的活动平面部90与轴部96成为一体而进行往复运动。活动体M在基准位置与推出位置之间进行往复运动。
如果各气室单元A的活动平面部90因驱动部13的驱动而朝前方移动(图12中的双点划线),则各空气室S的容积变小。如果空气室S的容积变小,则与该容积的减少量相等的体积的空气从空气室S被推出。从各空气室S被推出来的空气经由形成在筒部71的外侧的上侧通路C1和下侧通路C2,流入中央通路C3中。流入到中央通路C3中的空气朝向释放口55流动,涡环状的空气从释放口55被释放。
如图9中用实线箭头所示,当各气室单元A的活动平面部90因驱动部13的驱动而朝前方移动,从而各空气室S中的空气朝前方被推出时,与此同时,连通路C的外部的空气被吸入到吸入通路F中。详细而言,如果各气室单元A的活动平面部90朝前方移动,则涡环产生装置10的外部的空气从第二部件80的位于左右侧的伸出部85流入,并被吸入到与各伸出部85相对应的吸入凹部84中。被吸入到吸入通路F中的空气流入筒部71的第一空间I1中。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第一空间I1中的压力伴随着空气室S中的空气被推出而下降,能够使活动平面部90顺畅地移动。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1)-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活动体M具有所有的气室单元A的活动平面部90和轴部96,该轴部96插入到所有的活动平面部90中并且所有的活动平面部90固定在该轴部96上。并且,驱动部13与轴部96的端部相连接。
由此,活动体M的结构变得简单,能够自由地决定活动部件12的移动量。其结果是,不需要增加活动部件12的数量或者增加一个活动部件12的面积,就能够增加各活动部件12所推出的空气的量,能够抑制涡环产生装置10大型化。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不像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那样包括弹性支承部件22,因此活动部件12的移动距离没有限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能够增大活动部件12的移动量。
除此之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当活动部件12移动时,弹性支承部件22的变形阻力较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轴部96的摩擦力相对较小。这样一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能够用较小的驱动力使活动体M移动。其结果是,降低了驱动部13的负荷。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由于利用弹性支承部件22来支承活动部件12,因此根据设置涡环产生装置10的姿势不同,存在弹性支承部件22发生挠曲的情况。如果弹性支承部件22发生挠曲,则构成驱动部13的线圈与磁铁会相接触,导致驱动阻力增大或产生接触音。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由于所有的活动平面部90都由轴部96固定,因此无论涡环产生装置10的设置姿势如何,驱动部13的线圈与磁铁都很难接触。因此,能够自由地决定涡环产生装置10的设置姿势。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2)-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壁面部81具有使筒部71的第一空间I1与连通路C的外部连通的吸入凹部84。由此,当空气室S中的空气被活动部件12推出来的同时,连通路C的外部的空气被吸入第一空间I1中。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第一空间I1中的压力伴随着活动部件12的移动而下降。其结果是,能够顺畅地移动活动部件12。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3)-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连通路C形成在各筒部71的外侧并且与释放口55连通。由此,各气室单元A的空气室S中的空气经由形成在筒部71的外侧的连通路C,从释放口55向涡环产生装置10的外部被释放。这样,由于连通路C形成在筒部71的外侧,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形成连通路C。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4)-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活动平面部90具有骨架部件92和覆盖该骨架部件92的表面的薄膜95。由此,与活动平面部90由平板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5)-
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的活动平面部90形成为圆形。由此,即使活动平面部90随着驱动部13的驱动而旋转,也能够抑制活动平面部90与周围部件相干扰。
-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6)-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轴部96经由轴部支承部件98而被开头(最前方)和末尾(最后方)的壁面部81支承。由此,通过使支承轴部96的部分变少,能够使轴部96更好地滑动。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活动平面部90也可以形成为平坦的板状。
〈变形例2〉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各气室单元A的截面面积也可以互不相等。例如,各气室单元A的截面面积也可以随着接近前方而变小。详细而言,静止部件11的截面面积和活动部件12的面积也可以随着接近前方而变小。在该情况下,随着接近前方,上侧通路C1和下侧通路C2的在径向上的长度变大。由此,连通路C的空气阻力随着接近前方而变小,因此空气容易在连通路C中流动。
〈变形例3〉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也可以将通路形成部件100构成为上侧通路C1和下侧通路C2的在径向上的长度随着接近前方而变大。由此,连通路C的空气阻力随着接近前方而变小,因此空气容易在连通路C中流动。
〈变形例4〉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也可以在通路形成部件100的前侧盖部件105上形成多个释放口55。由此,随着驱动部13的驱动,能够从涡环产生装置10同时释放多个涡环R。
〈变形例5〉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气室单元A的截面也可以是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气室单元A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如四边形那样的多边形。详细而言,将静止部件11的纵向截面和活动部件12形成为多边形。由此,与将气室单元A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活动平面部90的面积,从而能够增加从空气室S中被推出的空气的量。
〈变形例6〉
在本实施方式的涡环产生装置10中,代替第一缓冲部件15或第二缓冲部件16,也可以布置弹簧或磁铁。由此,通过利用弹簧或磁铁的反作用力,能够抑制规定的部件随着活动体M的移动而相互接触所产生的声音。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涡环产生装置10中,也可以使涡环R中含有释放成分。释放成分例如是香味成分、水蒸汽、以及具有规定效用的物质等。
以上对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方式和详情进行各种变更。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做适当的组合或替换。
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术语的语句,并不是要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涡环产生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涡环产生装置
11 静止部件
12 活动部件
13 驱动部
20 直动活动部件
21 直动平板部(平板部)
30 被动活动部件
31 被动平板部(平板部)
32 通孔
33 筒状部
35 密封部
36 连结部
44 连通开口
55 释放口
71 筒部
81 壁面部
84 吸入凹部(凹部)
90 活动平面部(第一平面部)
92 骨架部件
95 薄膜
96 轴部
100 通路形成部件
105 前侧盖部件(第二平面部)
A 气室单元
A1 第一气室单元
A2 第二气室单元
C 连通路
I 内部空间
I1 第一空间
I2 第二空间
M 活动体
S 空气室

Claims (23)

1.一种涡环产生装置(10),其从释放口(55)释放涡环状的气流,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包括多个气室单元(A),在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中分别形成有与所述释放口(55)连通的空气室(S),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分别具有静止部件(11)和活动部件(12),
所述静止部件(11)形成所述空气室(S),
所述活动部件(12)以将空气从所述空气室(S)中推出的方式进行移动,
所有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相连结而构成一个活动体(M),另一方面,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还包括驱动部(13)和连通路(C),
所述驱动部(13)与所述活动体(M)的端部连接,并且所述驱动部(13)驱动所述活动体(M),
所述连通路(C)使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排成一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13)使所述活动体(M)进行往复运动,另一方面,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沿着所述活动体(M)的移动方向排成一列。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12)与所述静止部件(11)一起形成所述空气室(S),
多个所述气室单元(A)被分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气室单元(A1)、以及一个第二气室单元(A2),
所述释放口(55)形成在所述第二气室单元(A2)的所述静止部件(11)上,
所述活动体(M)是由所有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相互连结而构成的,
所述连通路(C)使所述第一气室单元(A1)的所述空气室(S)与所述第二气室单元(A2)的所述空气室(S)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多个所述活动部件(12)中的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是与所述驱动部(13)直接连结的直动活动部件(20),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除了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以外的所述活动部件(12)是经由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所述驱动部(13)驱动的被动活动部件(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是面向所述空气室(S)的平板部(21、3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平板部(21、31)形成为圆形并相互同轴地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13)使所述活动体(M)在构成该活动体(M)的多个所述活动部件(12)的排列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6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C)贯穿至少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平板部(21、31)。
10.根据权利要求6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多个所述活动部件(12)中的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是与所述驱动部(13)直接连结的直动活动部件(20),
构成所述活动体(M)的除了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以外的所述活动部件(12)是经由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而被所述驱动部(13)驱动的被动活动部件(30),
在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形成有构成所述连通路(C)的通孔(3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32)形成在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平板部(21、31)的中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32)形成为圆形。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活动部件(12)具有平板部(21、31)和筒状部(33),
所述平板部(21、31)面向所述空气室(S),
所述筒状部(33)贯穿所述平板部(21、31)而形成所述连通路(C)。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和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这两者具有面向所述空气室(S)的平板部(21、31),
在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和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中,仅该被动活动部件(30)还具有筒状部(33),所述筒状部(33)贯穿所述平板部(21、31)而形成所述连通路(C)。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筒状部(33)使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与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连通,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旁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设置有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旁边的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静止部件(11)上形成有连通开口(44),所述连通开口(44)使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空气室(S)与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筒状部(33)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包括密封部(35),所述密封部(35)将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筒状部(33)与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静止部件(11)之间密封,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旁边。
18.根据权利要求14到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具有连结部(36),所述连结部(36)将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筒状部(33)与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直动活动部件(20)或所述被动活动部件(30)连结,所述其他的所述气室单元(A)位于设置有该被动活动部件(30)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旁边。
19.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活动部件(12)具有面向所述空气室(S)的第一平面部(90),
所述活动体(M)具有所有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以及轴部(96),所述轴部(96)插入到所有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中并且所有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固定在所述轴部(96)上,
所述驱动部(13)与所述轴部(96)的端部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环产生装置还包括形成所述连通路(C)的通路形成部件(100),
各所述气室单元(A)的所述静止部件(11)具有筒部(71)和将该筒部(71)的一端封闭的壁面部(81),
各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横穿所述筒部(71)的内部空间(I),并将该内部空间(I)分隔成所述筒部(71)的一端侧的第一空间(I1)和所述筒部(71)的另一端侧的第二空间(I2),
所述第一空间(I1)面向所述壁面部(81),
所述第二空间(I2)构成所述空气室(S),
所述壁面部(81)具有使所述第一空间(I1)与所述连通路(C)的外部连通的凹部(84)。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路形成部件(100)上形成有所述释放口(55),
所述连通路(C)形成在各所述筒部(71)的外侧,并且所述连通路(C)与所述释放口(55)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形成部件(100)包括形成有多个所述释放口(55)的第二平面部(105)。
23.根据权利要求19到2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涡环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部件(12)的所述第一平面部(90)具有骨架部件(92)和覆盖该骨架部件(92)的表面的薄膜(95)。
CN202180036959.9A 2020-06-10 2021-06-10 涡环产生装置 Pending CN1156986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0870 2020-06-10
JP2020100870 2020-06-10
PCT/JP2021/022163 WO2021251469A1 (ja) 2020-06-10 2021-06-10 渦輪発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8602A true CN115698602A (zh) 2023-02-03

Family

ID=78846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6959.9A Pending CN115698602A (zh) 2020-06-10 2021-06-10 涡环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03431A1 (zh)
EP (1) EP4148334A4 (zh)
JP (1) JP7001950B2 (zh)
CN (1) CN115698602A (zh)
WO (1) WO20212514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5835B2 (ja) * 2018-09-28 2021-03-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渦輪発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4420A (ja) * 1997-12-18 1999-07-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渦輪発生装置、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JP2000121139A (ja) * 1998-10-15 2000-04-28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送気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647897B2 (ja) * 2003-09-26 2011-03-09 有限会社酸京クラウド 空気砲発生装置
CN103608587B (zh) * 2011-06-20 2017-03-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流体运送装置
JP5348272B2 (ja) * 2012-03-26 2013-1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流体搬送装置
CN206366199U (zh) * 2016-12-26 2017-08-01 广州迪杰帕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烟圈机及自动烟圈机模组
JP6711383B2 (ja) 2018-09-28 2020-06-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渦輪発生装置
CN112714848B (zh) * 2018-10-12 2021-09-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漩涡产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51469A1 (ja) 2021-12-16
EP4148334A1 (en) 2023-03-15
US20230103431A1 (en) 2023-04-06
EP4148334A4 (en) 2024-05-29
JP7001950B2 (ja) 2022-01-20
JP2021196165A (ja) 2021-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71159B2 (en) Valve device and high pressure pump using the same
CN115698602A (zh) 涡环产生装置
JP3191509U (ja) 流体圧シリンダ
JP2006132531A (ja) リニア圧縮機
KR101547520B1 (ko) 전자식 다이어프램 펌프
JP6159938B2 (ja) 流体圧シリンダ
JP2013002347A (ja) 流体用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CN103807464B (zh)
JP5370792B2 (ja) 弁装置、及びこの弁装置を用いた高圧ポンプ
KR20130025352A (ko) 단동형 방향 전환 밸브
CN111094759B (zh) 增压装置
JP4188207B2 (ja) ポンプ
JP2021535323A (ja) マイクロブロア
JP2014129777A (ja) ラジアルピストン式油圧機械および風力発電装置
CN109578254A (zh)
JP2006258134A (ja) マグネット式ロッドレスシリンダ
KR100202549B1 (ko) 압축기의 오일 공급장치
KR100186422B1 (ko) 리니어 압축기의 오일 공급 장치
KR101860339B1 (ko) 왕복동식 압축기
JP5293351B2 (ja) ポンプ装置
CN213016730U (zh)
JP2002168206A (ja) 流体圧シリンダ
JP4773249B2 (ja) マグネット式ロッドレスシリンダ
JP2014129776A (ja) 油圧機械および風力発電装置
JP2004211693A (ja) 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