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3238A - 充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3238A
CN115693238A CN202210812747.1A CN202210812747A CN115693238A CN 115693238 A CN115693238 A CN 115693238A CN 202210812747 A CN202210812747 A CN 202210812747A CN 115693238 A CN115693238 A CN 115693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onnector
power line
terminal
power supply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127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健也
吉田启一
开本拓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93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32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抑制向端子的振动传递的充电连接器。充电连接器(10)具备:电源端子(11);壳体主体(31),形成有能收纳电源端子(11)的电源端子收纳部(33);止动体(60),与壳体主体(31)一起保持电源端子(11);中继端子(14),装配于电源端子(11)的端部,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电力线,经由中继端子(14)与电源端子电连接,在与电源端子(11)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电力线保持部(37),在离开中继端子(14)的位置保持电力线。

Description

充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充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等车辆搭载有充电连接器,该充电连接器与电桩侧的外部充电连接器连接而接受充电。在这样的充电连接器和外部充电连接器的连接部分具备连接端子。
作为这样的充电连接器,已知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充电连接器具备嵌装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筒状部。在筒状部的内部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的多个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831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出于近年的快速充电的要求,以大电流充电的期望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以大电流充电,电力线的大径化正在进展。当电力线大径化,流过大电流的电流时,则车辆内的用于充电的装置、充电电池的振动增大。其结果是,振动也传递到电力线,从而电力线的振动增大。当电力线的振动增大时,则产生振动也传递到与电力线连接的电源端子的问题。
因此,以提供能抑制向端子的振动传递的充电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相对于所述充电连接器插拔,使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电源端子,与从所述车辆的外部侧向所述电池供应电力的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开口部,能插拔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壳体主体,在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形成有能收纳所述电源端子的电源端子收纳部;止动体,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装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保持所述电源端子;中继端子,装配于所述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电力线,经由所述中继端子与所述电源端子电连接,在与所述电源端子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电力线保持部,在离开所述中继端子的位置保持所述电力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抑制向端子的振动传递的充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具备充电连接器的车辆与外部电源一起示出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
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从背面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6是沿图5的V-V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壳体和中继端子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壳体和中继端子的侧视图。
图9是将电力线保持部从背面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将装配有盖构件的状态的壳体从背面侧示出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壳体及护线套的配置关系从侧方示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如下。
(1)搭载于车辆,与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相对于所述充电连接器插拔,使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电源端子,与从所述车辆的外部侧向所述电池供应电力的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开口部,能插拔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壳体主体,在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形成有能收纳所述电源端子的电源端子收纳部;止动体,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装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保持所述电源端子;中继端子,装配于所述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电力线,经由所述中继端子与所述电源端子电连接,在与所述电源端子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电力线保持部,在离开所述中继端子的位置保持所述电力线。
根据本公开,在与电源端子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电力线在离开中继端子的位置被电力线保持部支承,电力线保持部抑制电力线的振动。因此,可抑制电力线的振动传递到端子。
(2)也可以为,所述电力线保持部在所述电力线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至少两个以上位置接触所述电力线以保持所述电力线。根据本公开,以电力线为介质传递的横向振动的传递在电力线的长度方向上在分离的两部位得到抑制。因此,可有效地抑制电力线的振动传递到端子。
(3)也可以为,在所述壳体主体一体形成有沿着所述电力线延伸的臂部,在所述臂部的顶端部一体形成有所述电力线保持部。根据本公开,因为将壳体和电力保持部形成为同一构件,所以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4)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信号端子,与在所述车辆的外部侧与所述车辆的控制部之间传输信号的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和信号线,与所述信号端子电连接,所述信号线避开所述电力线保持部而布设。根据本公开,信号线比电力线难发生振动传递的问题,所以也可以不象电力线那样被电力线保持部保持。因此,即使不用电力线保持部保持信号线,也能够进行自由布设。
(5)也可以为,进一步具备将所述止动体、所述电源端子以及所述电力线保持部覆盖的护线套。能够利用具有弹性的外装构件(例如保护器、护线套)容易地将充电连接器中与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在整体上覆盖。由此,能够提高充电连接器中与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部分的防水性。
(6)也可以为,所述电力线在所述护线套内直线状延伸。根据本公开,通过电力线在护线套内直线状延伸,从而不必在护线套内设置收纳弯曲的电力线的空间,可实现充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7)进一步具备:信号端子,与在所述车辆的外部侧与所述车辆的控制部之间传输信号的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和信号线,与所述信号端子电连接,所述信号线在所述护线套内弯曲。关于信号线,能够以较小的曲率半径容易地弯曲,因此在护线套内容易确保使信号线弯曲的空间。这是因为:通过使信号线在护线套的内侧弯曲,从而能够将信号线向任意的方向引出。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构成的一部分放大或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及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正交的情况。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进行说明。图1是将具备充电连接器10的车辆1与外部电源9一起示出的示意图。
<关于车辆1>
车辆1包括车身2、电池3、PCU(Power Control Unit:动力控制单元)4、电动发电机5、充电器6以及充电连接器10。
电池3是二次电池,例如是锂离子电池。PCU4包括逆变器及转换器。电动发电机5是具有作为驱动用马达和发电机的功能的旋转电机。PCU4将从电池3供应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并向电动发电机5供应。电动发电机5利用从PCU4供应的交流电力(或者直流电力)驱动,使驱动轮驱动。另外,在车轮减速时等,电动发电机5发电。PCU4将通过电动发电机5发出的交流电力变换成直流电力,对电池3充电。
车身2是构成车辆1的外观的部分。在车身2设置有盖。当盖打开时,充电连接器10露出到外部。设置充电连接器10的位置为任意。例如,充电连接器10既可以设置于车身2的前部,也可以设置于侧部的后方部分。
充电器6与充电连接器10及电池3连接。充电器6例如将从充电连接器10供应的交流电力变换成直流电力,或者将从充电连接器10供应的直流电力进行电压变换,并向电池3供应。
作为车辆1中的电池3的充电方式,一般有普通充电及快速充电。快速充电通过使比普通充电大的电流流动,从而能够以比普通充电短的时间进行充电。假设普通充电使用家庭用电源或者与其等同的外部电源。在快速充电中,假设使用例如充电桩等专用电源。假设本公开的充电连接器10是与快速充电对应的充电连接器进行说明。
<车辆1中的充电连接器10>
充电连接器10使用于车辆1具备的电池3的充电。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1。充电连接器10通过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嵌合,从而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销状的端子与充电连接器10的筒状的端子嵌合连接。此外,也可以在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筒状的端子嵌合连接充电连接器10的销状的端子。外部充电连接器7经由变换器8与外部电源9连接。
变换器8调整从外部电源9供应的电力电流及电压等,并向电池3供应。车辆1通过利用电池3的电力驱动马达而行驶。车辆1既可以是作为驱动源仅具备马达的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马达和发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及其组装方式的俯视图。充电连接器10构成为能够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参照图1)嵌合并电连接。充电连接器10例如装配于装配部100,装配部100设置于车辆1中的车身2。图2中示出装配部100的一例。装配部100例如是构成车身2的面板102的一部分形成为向车辆内侧凹陷的凹状的部分。该面板102的凹部的开口形成能接纳外部充电连接器的开口部。在装配部100中的底部的面板102形成有贯穿孔104。
在充电连接器10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上的车辆1的外侧设置有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包括外部充电连接器7插入并电连接的部分。充电连接器10中的包括连接部分的一部分将贯穿孔104贯穿而在面板102的外侧露出。充电连接器10的另一部分配置于比面板102靠车辆的内侧。通常,在装配部100设置有车身侧盖106。车身侧盖106利用铰链等能开闭地装配于面板102。在车身侧盖106关闭的状态下,车身侧盖106将面板102的开口部覆盖。在车身侧盖106打开的状态下,充电连接器10露出,能从外部向充电连接器10接入。
在本公开中,如图2所示,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的X方向为与充电连接器10将面板102的贯穿孔104贯穿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充电连接器10和外部充电连接器7在X方向连接。在本说明书中,将X方向表述为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Y方向是一对电源端子的排列方向。Z方向是与X方向及Y方向的两方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1的侧面的情况下,X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Z方向成为竖直方向。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设置于车辆1的前表面或者后表面的情况下,X方向是车辆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Z方向成为竖直方向。
<关于整体构成>
除图2之外,还一边参照图3至图6一边对充电连接器10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将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从背面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充电连接器10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V线的剖视图。此外,在图4中省略电力线41。
充电连接器10具备壳体30、各端子11~14、各电线、盖构件15、16、止动体60、盖单元80、以及作为外装部件的护线套90。
<关于端子11~14>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端子包括一对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接地端子13以及中继端子14。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以及接地端子13收纳于壳体30。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以及接地端子13在充电时与上述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未图示)连接。更具体地,一对电源端子11与从车辆1的外部侧向电池3供应电力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连接。另外,信号端子12与在车辆1的外部侧与车辆1的控制部(PCU4)之间传输信号的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端子连接。
如图4及图5所示,各端子11~14的数量、种类根据充电连接器10的规格适当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电源端子11、六个信号端子12以及一个接地端子13。中继端子14夹在电源端子11与电力线41(参照图5)之间。并且,中继端子14将电源端子11和电力线41电连接。中继端子14设置有与电源端子11相同的数量(在此为两个)。各端子11~14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弯曲加工)而形成。
<关于各电线>
如图6所示,各电线的一端部与各端子11~14电连接。各电线的另一端部从护线套90向外部延伸出。在充电连接器1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各电线的另一端部与搭载于车辆的另外的机器连接。这样的机器根据电线的种类等适当设定,例如可假设电池、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等。电线的数量及种类与各端子11~14的数量及种类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各电线包括两条电力线41、六条信号线42以及一条地线43。电力线41的一端部与中继端子14连接。电力线41经由中继端子14与电源端子11连接(参照图7)。信号线42的一端部与信号端子12连接。地线43的一端部与接地端子13连接。
各电线是包覆电线。包覆电线具有芯线和将芯线覆盖的包覆部。芯线例如通过金属制的多根线材绞合而形成。包覆部例如通过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在芯线的周围被挤压成形而形成。作为各电线,可以使用粗细相互不同的多种电线。各电线的粗细根据容许电流值等来设定。通常,为了增大容许电流值,需要增大导体截面积,相应地,电线的粗细变粗。另外,电线的粗细通常与电线的弯曲难度具有相关关系,随着电线变粗,电线变得难以弯曲。例如,在容易弯曲的电线和难以弯曲的电线弯曲相同的角度量时,难以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大于容易弯曲的电线的曲率半径,相应地,需要大的配置空间。
在本例中,电力线41比信号线42、地线43粗。因此,电力线41比信号线42、地线43难弯曲。另外,地线43比信号线42粗。因此,地线43比信号线42难弯曲。特别是近年,出于快速充电的要求,在电力线41流过大电流,因此电力线41的大径化正在进展。作为电力线41,例如采用70平方~95平方的尺寸的电力线。
<关于壳体30>
图7是示出壳体30和中继端子14的后视图。图8是示出壳体30和中继端子14的侧视图。此外,在图7及图8中,各电线用虚拟线表示。
如图2~图8所示,壳体30例如利用合成树脂形成。壳体30包括壳体主体31和车辆装配部32。在壳体主体31形成有一对电源端子收纳部33、多个信号端子收纳部34以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一对电源端子收纳部33分别能收纳一对电源端子11。多个信号端子收纳部34分别能收纳多个信号端子12。接地端子收纳部35能收纳接地端子13。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分别形成为能收纳对应的各端子11、12、13的筒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端子收纳部33在Y方向并列,一对电源端子11也在Y方向并列。这样的电源端子11的配置关系由充电规格决定。多个信号端子收纳部34及多个信号端子12以电源端子11的中心轴的排列方向为边界,在与该电源端子11的轴方向及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成两侧而配置。接地端子13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位于以电源端子11的中心轴的排列方向为边界的一侧。信号端子12及接地端子13的配置关系也同样由充电规格决定,按此形成信号端子收纳部34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
另外,壳体主体31具有外框部36。外框部36形成为将上述各端子收纳部33、34、35的周围包围的筒状。在各端子收纳部33、34、35的中间部,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及外框部36由例如平板状的连结部连接(参照图5及图6)。外框部36中比该平板状的连结部靠车辆外侧部分构成能插拔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开口部36A(参照图5及图6)。沿着所述插拔方向观看,上述电源端子收纳部33、信号端子收纳部34以及接地端子收纳部35位于开口部36A的内侧。在壳体主体31的前方装配盖单元80。在壳体主体31的后方(也就是相对于壳体主体31与开口部36A相反的一侧)装配止动体60。
车辆装配部32是用于将充电连接器10装配于装配部100(参照图1)的部分。车辆装配部32形成为在壳体主体31的轴方向中间部向外框部36的周围突出的板状。车辆装配部32利用例如螺钉等装配于装配部100。
如图7及图8所示,壳体30进一步具备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即,电力线保持部37及地线保持部38包含于壳体30。包括电力线保持部37及地线保持部38的壳体30通过一体成型形成。在电力线保持部37、地线保持部38这样与壳体30一体成型的情况下,与电力线保持部37、地线保持部38是分体部件的情况比较,在能削减加工工数、部件数量的方面是有益的。另外,即使电力线保持部37由于车辆的振动而振动,电力线保持部37也与固定于车辆的壳体主体31以相同相位振动。因此,可抑制如下:由于保持于壳体主体31的中继端子14和电力线保持部37的振动的相位偏差的原因,电力线41绕中继端子14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块状的臂部39从外框部36朝向Y方向突出。臂部39在电力线41延设的方向延伸(参照图7)。电力线保持部37在臂部39中设置于沿着臂部39的突出方向的顶端部。另外,同样,地线保持部38也设置于臂部39。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主体31一体形成有臂部39,在臂部39的顶端部一体形成有电力线保持部37。能够掌握为壳体30是壳体主体31、臂部39以及电力线保持部37由相同的树脂通过模具一体成型的构件。
<关于电力线保持部37>
图9是将电力线保持部37从车辆1的内侧放大示出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图7~图9所示,电力线保持部37例如设置于臂部39的顶端部(离开外框部36的位置)。由此,电力线保持部37能够在沿着插拔方向观看离开中继端子14的位置保持电力线。另外,电力线保持部37以将两条电力线41分别固定的方式设置有两个。
电力线保持部37保持从电源端子11延伸的电力线41的中间部。通过这样的构成,电力线保持部37和电源端子11分离地配置。由此,即使电力线41中保持于电力线保持部37的部分或者电力线保持部37振动,该振动也不易传递到电源端子11。由此,电源端子11自身难以振动,可抑制电源端子11和壳体主体31摩擦。此外,电力线保持部37与电源端子11之间的优选距离例如为80mm~100mm。在大于80mm的情况下,可有效地抑制电力线41的振动向电源端子11传递。另外,在小于100mm的情况下,不必提高为了支承电力线保持部37的电力线41的重量所需要的强度,因此壳体的制造成本降低。
电力线保持部37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至少两个以上位置接触电力线41以保持电力线41(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力线保持部37具有与电力线41的多个接触部371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力线保持部37分别具有一对接触部371、372(或者373、374)(以下,关于“接触部373、374”,与接触部371、372的说明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更具体地,电力线保持部37具有底部37a和从该底部37a的两侧部立设的一对侧壁部37b。一对侧壁部37b的间隔与电力线41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该直径大。一对侧壁部37b的突出尺寸与电力线41的直径相同或者比该直径大。在底部37a与一对侧壁部37b之间形成能收纳电力线41的槽状的空间。
如图9所示,接触部371、372以在电力线41的延伸方向上改变位置的方式设置在一对侧壁部37b的内表面。在此,接触部371形成于一方侧壁部37b的内表面,接触部372形成于另一方侧壁部37b的内表面。由此,接触部371、372相对于电力线41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在不同的位置上相互从反侧接触。在该情况下,接触部371、372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位置上将一对侧壁部37b的顶端缘间的距离缩短,因此与一对接触部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比较,能够容易地将电力线41插入到一对侧壁部37b之间。接触部371、372也可以形成于相同的侧壁部37b的内表面。
接触部371、372形成为从侧壁部37b的内表面突出的形状。接触部371、372的突出端部和与该接触部371、372对置的侧壁部37b的内表面的距离T1设定得比电力线41的直径小。由此,电力线41在配置于一对侧壁部37b间的状态下,利用接触部371、372防脱。
另外,电力线保持部37中由底部37a和侧壁部37b形成的部分具有沿着电力线41的周向的弧形面(参照图8)。接触部371、372的弧形面中离底部37a远的一侧的端部从与底部37a相反的一侧与电力线41相接。在一对侧壁部37b的突出方向上,电力线41被夹在底部37a与弧形面的顶端部之间,在该方向上定位保持在一定位置,可有效地抑制该方向上的电力线41的振动。此外,当一对侧壁部37b的距离与电力线41的直径相同或者比其小时(当稍小时),则电力线41在连接一对侧壁部37b的方向上也被定位,可有效地抑制该方向的振动。
另外,因为接触部371、372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以不同的两点与电力线41接触,所以可抑制将电力线41作为介质传递的横向振动的传递。例如在电力线以一点接触被保持的情况下,有可能以该接触部位为节点的振动会传递。在电力线在其长度方向以不同的两点接触而被保持的情况下,有可能以任一点为节点的振动都被另一方保持部位抑制传递。因此,可有效地抑制电力线41的振动向电源端子11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沿着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在预定范围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7b夹持电力线41,从而可抑制连接一对侧壁部37b的方向上的振动。另外,两个接触部371、372从与底部37a相反的一侧与电力线41接触。由此,一对侧壁部37b立起的方向上的振动在电力线41的长度方向上以不同的两点有效地被抑制。此外,该接触部371、372的(中央部的)两点间的距离从有效抑制振动传递的观点出发最好为20mm程度。
<关于地线保持部38>
如图4、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地线保持部38也与上述电力线保持部37同样,例如设置于臂部39的顶端部(离开外框部36的位置)。另外,地线保持部38以将地线43固定的方式设置。地线43如上所述,通常为比电力线41细径。因此,没有电力线41那样的振动的问题。因此,地线保持部38和接地端子13的距离也可以比电力线保持部37和电源端子11的距离短。
另外,地线保持部38也具有与地线43的多个接触部381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地线保持部38具有一对接触部381、382。地线保持部38及接触部381、382与电力线保持部37及接触部371、372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关于盖构件15、16>
图10是将装配有盖构件15、16的状态的壳体30从车辆1的内侧示出的立体图。
如图4及图10所示,盖构件15、16能装卸地装配于臂部39、电力线保持部37以及地线保持部38。盖构件15、16将各电线(电力线41及地线43)覆盖,抑制各电线从电力线保持部37及地线保持部38脱离。利用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覆盖电力线41的周围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设置一个盖构件15。盖构件15按压两条电力线41。如图4所示,盖构件15具备与形成于电力线保持部37的突起部375嵌合的卡合部151。
更具体地,在一对侧壁部37b的至少一个外表面形成有突起部375(也参照图9)。在此,在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中,在位于内侧的两个侧壁部37b的对置面形成有突起部375。
盖构件15具有覆盖部15a和一对侧壁部15b。覆盖部15a形成为将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中与底部37a相反的一侧的开口覆盖的板状。一对侧壁部15b从覆盖部15a的两侧部向该覆盖部15a的一方主面侧突出。一对侧壁部15b能够盖到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中位于最外侧的侧壁部37b的外表面上。另外,在覆盖部15a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从外侧支承接触部371、372的支承部152。利用该支承部152维持电力线41的保持力。也就是说,利用该支承部152抑制如下:接触部371、372向外侧倒下,电力线41的保持力减弱。
板状的卡合部151在覆盖部15a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突出。在卡合部151形成有上述突起部375能嵌入的卡合孔。
并且,覆盖部15a将两个电力线保持部37的开口覆盖,且一对侧壁部15b盖到两外侧的侧壁部37b上。此时,通过卡合部151弹性变形,从而突起部375能够与形成于该卡合部151的卡合孔卡合。另外,通过使卡合部151弹性变形,能够解除突起部375相对于形成于该卡合部151的卡合孔的卡止。由此,盖构件15相对于电力线保持部37能装卸地装配。此外,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的固定方法能够适用包括其他公知方法的各种方法。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也可以利用铰链等能开闭地装配。另外,盖构件15也可以按各电力线保持部37作为各不相同的两个盖构件15来装配。
与上述的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的关系同样,利用盖构件16和地线保持部38覆盖地线43的周围整体。用与盖构件15和电力线保持部37同样的方法固定,因此省略说明(参照图8及图10)。
<关于中继端子14及电力线41>
如图4及图7所示,一对中继端子14装配于电源端子11各自中与和外部充电连接器7连接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也就是与开口部36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各中继端子14例如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如图7至图9所示,一对电力线41以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各中继端子14。通过这样的构成,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上的充电连接器10的空间缩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中继端子14及电力线41设为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构成,但是不限于正交的方向,也可以在交叉的方向延伸。但是,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上的充电连接器10的省空间化的观点出发,优选是在与外部充电连接器7的插拔方向(X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构成。
另外,电力线41与中继端子14连接,从中继端子14直线状延伸到电力线保持部37。当电力线41这样直线状延伸时,则通过中继端子14的延伸方向能够限制电力线41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说,通过中继端子14,电力线41的布线方向的自由度升高。电力线41在护线套90内从电力线保持部37进一步直线状延伸,从护线套90的引出孔引出。通过电力线41在护线套90内直线状延伸,从而不必在护线套90内设置收纳弯曲的电力线41的空间,可实现充电连接器10的小型化。
<止动体60>
如图4及图6所示,止动体60抑制各端子11等从壳体30脱离。止动体60包括作为端子按压部的后方盖部62及多个突出筒部63、和肋65、66。端子按压部(后方盖部62及多个突出筒部63)按压收纳于壳体30的端子11、12的后方。由此,抑制端子11、12从壳体30向后方脱离。也就是说,止动体60与壳体主体31一起保持端子11、12。
后方盖部62将外框部36的后方的开口部封闭。在后方盖部62形成有多个贯穿孔62a(参照图7)。多个贯穿孔形成于与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对应的位置。通过与电源端子11对应的贯穿孔,电源端子11及中继端子14一边接触一边螺钉紧固。中继端子14配置于后方盖部62的背面上。从与信号端子12及接地端子13对应的贯穿孔引出信号线42及地线43。
如图6所示,多个突出筒部63从后方盖部62朝向前方(壳体30侧)突出。多个突出筒部63形成于与各端子收纳部33、34、35对应的位置。各突出筒部63与各贯穿孔62a连通。各突出筒部63的顶端插入到对应的端子收纳部33、34、35,从后方按压对应的各端子11、12、13。
如图4所示,在壳体30及止动体60设置有卡止部30p、60p。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作为卡止部,设置有形成于壳体30的卡止突起和形成于止动体60的卡止片。通过卡止片与卡止突起卡止,从而壳体30及止动体60维持为相互装配的状态。
<关于护线套90>
如图4及图6所示,护线套90将壳体30及盖构件15、16从与开口部36A(参照图5及图6)相反的一侧覆盖。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护线套90将壳体30和盖构件15、16从车辆1的内侧覆盖。如图3及图4所示,护线套90包括第1保护部91和第2保护部94。第1保护部91将壳体30的外框部36(配置于外框部36的内侧的电源端子11、信号端子12以及接地端子13)和中继端子14覆盖。护线套90也将按压这些端子11、12、13的止动体60覆盖。第2保护部94将电力线保持部37、地线保持部38以及盖构件15、16覆盖。护线套90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形成。护线套90例如为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等的弹性体制。
在护线套90的壳体引出口92的外表面装配有捆绑带98。护线套90利用捆绑带98装配于包括电力线保持部37及地线保持部38的壳体30。
如图5所示,在第2保护部94形成有电线引出口95。通过电线引出口95,从电源端子11经由中继端子14(参照图4及图6)连接的电力线41的另一端部向护线套90的外部延伸出。在一个护线套90设置有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两个电线引出口95设置成用于两条电力线41。在两个电线引出口95分别穿过一条电力线41。在三个电线引出口95中剩余的一个电线引出口95集中地穿过信号线42、地线43。
信号线42在从信号端子12到电线引出口95之间,在护线套90的内侧弯曲。通常,信号线42使用比电力线41细径的电线,所以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挠性。因此,不会如电力线41那样使用中继端子14,而是向与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弯曲。另外,信号线42使用比电力线41细径的电线,所以也难以产生如电力线41那样振动传递到端子的问题。因此,在信号线42中,也能够在不利用保持部保持的情况下沿着电力线保持部37的外侧的路径布设(参照图7)。
通过这样的护线套90,能够利用具有弹性的外装构件容易地将充电连接器10中与开口部63A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车辆1的内侧部分)在整体上覆盖。由此,能够提高充电连接器10中车辆1的内侧部分的防水性。此外,作为具有弹性的外装构件,除了护线套90之外,也能够利用保护器。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充电连接器210进行说明。
图11是将壳体30及护线套290的配置关系从侧方示出的说明图。此外,在该图中,仅将护线套290用截面示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构成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关于实施方式2的护线套290,其内部空间形成得厚,并形成为能与各保持部37、38抵接。即,能装卸地装配于电力线保持部37的盖构件15被省略。取而代之,与上述护线套90对应的护线套290中将电力线保持部37的开口覆盖的部分以在内侧变厚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将护线套290中形成得厚的部分称为电力线防脱部292。电力线防脱部292将电力线41中保持于电力线保持部37的部分(及地线43中保持于地线保持部38的部分)覆盖。当是这样的构成的护线套290时,护线套290也起到实施方式1中的盖构件15(及盖构件16)的作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削减装置整体的部件数量。
[附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采用与壳体30一体形成的构成,但是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也可以由与壳体30分体的构件构成。在该情况下,电力线保持部37和地线保持部38也可以利用螺钉紧固、嵌合结构等装配于壳体30。在该情况下也从抑制振动从电力线41向电源端子11传递的观点出发,电力线保持部37和电源端子11的距离最好分离某种程度(例如80mm~100mm程度)。
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各构成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车身
3 电池
5 电动发电机
6 充电器
7 外部充电连接器
8 变换器
9 外部电源
10、210 充电连接器
11 电源端子
12 信号端子
13 接地端子
14 中继端子
15、16 盖构件
30 壳体
31 壳体主体
32 车辆装配部
33 电源端子收纳部
34 信号端子收纳部
35 接地端子收纳部
36 外框部
37 电力线保持部
38 地线保持部
39 臂部
40 电线
41 电力线
42 信号线
43 地线
60 止动体
62 后方盖部
63 突出筒部
65、66 肋
80 盖单元
90、290 护线套
91 第1保护部
92 壳体引出口
93 排水口
94 第2保护部
95 电线引出口
98 捆绑带
100 装配部
102 面板
104 贯穿孔
106 车身侧盖
151 卡合部
152 支承部
371 接触部
372 接触部
373 接触部
374 接触部
375 突起部
381 接触部
382 接触部

Claims (7)

1.一种充电连接器,搭载于车辆,与所述车辆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外部充电连接器相对于所述充电连接器插拔,使用于所述车辆具备的电池的充电,所述充电连接器具备:
电源端子,与从所述车辆的外部侧向所述电池供应电力的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
开口部,能供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插拔;
壳体主体,在从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插拔方向观看的情况下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在壳体主体形成有能收纳所述电源端子的电源端子收纳部;
止动体,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装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壳体主体一起保持所述电源端子;
中继端子,装配于所述电源端子中与所述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电力线,经由所述中继端子与所述电源端子电连接,在与所述电源端子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
电力线保持部,在离开所述中继端子的位置保持所述电力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力线保持部在所述电力线的长度方向上在不同的至少两个以上位置接触所述电力线以保持所述电力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壳体主体一体形成有沿着所述电力线延伸的臂部,
在所述臂部的顶端部一体形成有所述电力线保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进一步具备:
信号端子,与在所述车辆的外部侧与所述车辆的控制部之间传输信号的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和
信号线,与所述信号端子电连接,
所述信号线避开所述电力线保持部而布设。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进一步具备将所述止动体、所述电源端子以及所述电力线保持部覆盖的护线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力线在所述护线套内直线状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连接器,其中,
进一步具备:
信号端子,与在所述车辆的外部侧与所述车辆的控制部之间传输信号的所述外部充电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和
信号线,与所述信号端子电连接,
所述信号线在所述护线套内弯曲。
CN202210812747.1A 2021-07-29 2022-07-11 充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56932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4255A JP2023019493A (ja) 2021-07-29 2021-07-29 充電コネクタ
JP2021-124255 2021-07-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3238A true CN115693238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61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12747.1A Pending CN115693238A (zh) 2021-07-29 2022-07-11 充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19493A (zh)
CN (1) CN11569323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19493A (ja)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34938B2 (ja) コネクタ
JP5308544B2 (ja) 電池ユニット用の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ユニット
US10608385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and electric vehicle
EP2423028A2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JP2018055889A (ja) 蓄電装置
WO2023008027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CN115693238A (zh) 充电连接器
JP2013067195A (ja) ドアミラー
WO2023008029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WO2023008041A1 (ja) 充電コネクタ
CN115693268A (zh) 充电连接器
US7364457B2 (en) Battery hookup assembly
CN115693269A (zh) 充电连接器
WO2023166929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WO2022202906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654231B2 (ja) コネクタ構造体及び電動車両
WO2023166964A1 (ja) 電線付きコネクタ
US11923650B2 (en) Cable connection part structure of power control unit
JP2023019508A (ja) 充電コネクタ
KR101890235B1 (ko) 차량용 멀티박스
WO2022190978A1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KR101890234B1 (ko) 차량용 멀티박스
KR101890236B1 (ko) 차량용 멀티박스
CN115693222A (zh) 充电连接器
CN115693270A (zh) 充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