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86145A - 服务器及机柜 - Google Patents

服务器及机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86145A
CN115686145A CN202211263080.0A CN202211263080A CN115686145A CN 115686145 A CN115686145 A CN 115686145A CN 202211263080 A CN202211263080 A CN 202211263080A CN 115686145 A CN115686145 A CN 115686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hannel
heat sink
air inlet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630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宝生
龚心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630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861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86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861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及机柜,服务器包括中央处理器、散热器、第一进风通道、第二进风通道和风扇组件,散热器位于中央处理器的一侧,用于吸收中央处理器的热量,散热器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散热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二进风通道位于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之间,且连通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散热部;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动,空气流向第一散热部以对第一散热部散热,且空气自第一进风通道流向第二进风通道,并自第二进风通道流向第二散热部。通过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的设置,引导温度较低的冷风吹向第二散热部,以提升第二散热部的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服务器及机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服务器及机柜。
背景技术
中央处理器是服务器的重要部件,中央处理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中央处理器的稳定运行,通常在中央处理器上设置散热器,散热器吸收中央处理器的热量后,服务器内的风扇驱动冷风经过散热器能够带走散热器上的热量,以实现对中央处理器的散热。但是这种散热器的散热能力较差,位于风向后侧的部分散热器上的热量不能及时转移,导致局部中央处理器的温度较高,且随着中央处理器的功耗增大,仅设置散热器已经不能满足中央处理器的散热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及机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中央处理器、散热器、第一进风通道、第二进风通道和风扇组件,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用于吸收中央处理器的热量,所述散热器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二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部;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散热部。
在本申请中,一方面,将至少部分散热器沿风向分为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风扇组件驱动空气直接对第一散热部进行散热,空气与第一散热部具有较大的温度差,第一散热部能够快速散热;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第一进风通道能够引导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通道吹向第二散热部,这部分空气未经过第一散热部,相较于第一散热部流出的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吹向第二散热部的空气温度较低,则该部分空气与第二散热部的温差较大,空气与第二散热部的换热能力提高,第二散热部的散热能力提升,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均具备良好的散热能力使得散热器整体的散热能力提升,可提高对中央处理器的散热速率,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与散热器的配合使用,使得散热器能够适配各种高功耗的中央处理器,以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同时,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安装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宽度,以使第二进风通道吹出的冷风可尽可能覆盖第二散热部,提高第二散热部的散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X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设有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侧面用于阻隔自所述第一散热部流出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二散热部。第二进风通道能够阻挡自第一散热部吹向第二散热部的空气,使得流入第二散热部的空气均经由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提供,流入第二散热部的空气均为温度较低的空气,更有利于第二散热部的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通道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内,并自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入所述第二散热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子板、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二子板和第三子板、沿第三方向排布的第四子板和第五子板,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均相交,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由五块子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子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三子板所在侧面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可用一块有弧度的侧板替代,所述第四子板和所述第五子板也可为具有弧度的板块,所围设形成的第一进风通道呈曲线,进入第一进风通道的空气以阻力更小的路径流入第二进风通道,更有利于第一进风通道的进风,以便于给第二散热部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由在第一方向上的第六子板、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七子板、沿第三方向排布的第八子板和第九子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七子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六子板的一侧,所述第六子板将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阻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距离。第一进风口的端面与第一散热部远离第二散热部的侧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可使得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二散热部的空气的温度与进入第一散热部的空气的温度尽量保持一致,即保证用于给第二散热部的空气可尽量维持在较低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距离。第一进风口的端面靠前设置,可引导温度更低的空气进入第一进风口以给第二散热部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排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排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一散热部之间,所述第二排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一散热部依次流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排出。
通过设置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将从第一散热部流出的热风单独引导排出,一方面,第一散热部所排出的热风不会经过第二散热部,不会影响第二散热部的散热,更好地保证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引导第一散热部排风,使得第一散热部的排风过程更加顺畅,以便第一散热部的快速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宽度,以使第二排风通道能够尽量接收全部的第一散热部排出的热风,使第一散热部内的热风可以更好排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可位于所述散热器沿第二方向的同侧,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一进风通道排布紧密,可节省服务器内的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层叠设置,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高度和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高度可以相等或者大致相等,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高度和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高度相等或者大致相等且约为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高度的一半。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上板和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下板可以共用一块板,以节约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也可以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排风通道也可以为一体化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可位于所述散热器沿第二方向的不同侧,可根据服务器内部环境,将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一进风通道尽量做大设置,以增加第一排风通道的排风量和第一进风通道进风量,以更好地实现对第一散热部排热风、对第二散热部进冷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高度、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高度、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高度和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高度可以相等或者大致相等,使得所述服务器的内部器件更加规整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包括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包括第四进风口和第四出风口,所述第四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四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四出风口与所述第三进风口连通,所述空气流经所述第一散热部后自所述第四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四出风口、第三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内,并自所述第三出风口排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后板和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前板(即所述第六子板)共用一块板,以提高第二排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的结构强度,且节约成本。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出风口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开口尺寸,第二进风口的开口较大,使得空气能够快速自第一进风通道进入第二进风通道内以便于给第二散热部散热;而第四出风口的开口尺寸较小,进入第一散热部的空气能够停留一段时间,使得空气可以充分吸收第一散热部的热量后再排出,提高对冷空气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出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距离。第三出风口的端面与第二散热部远离第一散热部的侧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使得从第三出风口端面排出的热风不会流入至第二散热部,防止排出的热风对第二散热部的散热造成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出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距离。第三出风口的端面靠后设置,可引导热风排向第二散热部的后侧,以减小排出的热风对第二散热部的散热造成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一挡风件,所述第一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一挡风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二散热部内的空气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出。通过在第二散热部的侧面设置第一挡风件,防止第二散热部内的空气从侧面逸出,使得流入第二散热部的空气尽量从第二散热部沿第一方向远离第一散热部的侧面流出,空气流经第二散热部沿第一方向的两个侧面,能够对第二散热部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挡风件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面之间的距离,第一挡风件可以更好地阻挡第二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风件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一挡风件固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风件可以为板状,所述第一挡风件的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二散热部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侧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挡风件也可以为块状,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为长方体时,所述第一挡风件也可以为长方体,此时,可设置所述第一挡风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挡风件沿第三方向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第三方向的高度相等,使得所述第一挡风件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整体更加协调美观。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进风通道贴合所述第一散热部设置,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板也可以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二挡风件,所述第二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挡风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出,且用于引导流向所述第二挡风件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散热部。
风扇组件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流动时,第一散热部具有较大的风阻,一方面,在流入第一散热部前,若不设置第二挡风件,则空气容易从第一散热部的侧面流向第一散热部的后侧,而不经过第一散热部,造成冷空气的流失,第二挡风件能够阻挡空气从第一散热部的侧面流失,使得更多的空气可以流向第一散热部,以快速给第一散热部散热;另一方面,空气进入第一散热部后,也容易通过间隙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逸出,导致第一散热部的散热效果较差,此时通过在第一散热部的侧面设置第二挡风件,防止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从侧面逸出,使得流入第一散热部的空气尽量从第一散热部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二散热部的侧面流出,空气流经第一散热部沿第一方向的两个侧面,能够对第一散热部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挡风件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挡风件可以更好地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件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固定连接,以将所述第二挡风件固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件包括相连接的导风板和挡风板,所述导风板与第一方向相交,所述挡风板的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侧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挡风件也可以为块状,所述第二挡风件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侧面用于引导空气流入所述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二挡风件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面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在一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排风通道为长方体时,所述第二挡风件也可以为长方体,此时,可设置所述第二挡风件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挡风件沿第三方向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第三方向的高度相等,使得所述第二挡风件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整体更加协调美观。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排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排风通道贴合所述第二散热部设置,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板也可以用于阻挡所述第二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侧且沿第三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三进风通道,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连通,所述风扇组件能够驱动空气自所述第三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散热部。
通过增设第三进风通道,风扇组件能够驱动空气自第三进风通道和第一进风通道流向第二进风通道,并自第二进风通道流向第二散热部,增大了进入第二进风通道的冷风的进风量,也即增大了用于给第二散热部散热的冷风量,提高了第二散热部的散热能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进风通道设有第五进风口和第五出风口,所述第五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三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五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三进风通道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还设有所述第六进风口,所述第六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三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六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第二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五出风口和所述第六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自所述第五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三进风通道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五出风口、所述第六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内,并自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入所述第二散热部。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五进风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面齐平,或所述第五进风口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第五进风口的端面靠前设置,可引导温度更低的空气进入第五进风口以给第二散热部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进风口的端面也可以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端面齐平或者大致齐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进风口的端面也可以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端面也可以不齐平,可根据所述服务器内部的安装环境具体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三排风通道,所述第三排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连通,所述风扇组件能够驱动空气自所述第一散热部依次流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所述第三排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三排风通道排出。
通过增设第三排风通道,第一散热部流出的热风排出至第二排风通道后,第二排风通道内的热风可以同时从第三排风通道和第一排风通道排出,增大了第一散热部的排风量,使得第一散热部的排热风过程更加顺畅。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排风通道包括第七进风口和第七出风口,所述第七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三排风通道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七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三排风通道沿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排风通道还包括所述第八出风口,所述第八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三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八出风口和所述第四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沿第二方向的两侧;所述第八出风口与所述第七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流经所述第一散热部后自所述第四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八出风口、所述第七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三排风通道内,并自所述第七出风口排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出风口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第六进风口的开口尺寸,第六进风口的开口较大,使得空气能够快速自第三进风通道进入第二进风通道内以便于给第二散热部散热;而第八出风口的开口尺寸较小,进入第一散热部的空气能够停留一段时间,使得空气可以充分吸收第一散热部的热量后再排出,提高对冷空气的利用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七出风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面齐平,或所述第七出风口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第七出风口的端面靠后设置,可引导热风排向第二散热部的后侧,以减小排出的热风对第二散热部的散热造成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出风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端面齐平或者大致齐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出风口的端面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端面也可以不齐平,可根据所述服务器内部的安装环境具体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三挡风件,所述第三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三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部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三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挡风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二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进风通道贴合所述第一散热部设置,所述第三进风通道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板也可以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四挡风件,所述第四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三排风通道沿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且所述第四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三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四挡风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且用于引导流向所述第二挡风件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散热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挡风件包括相连接的两块板,其中一块板与第一方向相交,用于引导流向所述第四挡风件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散热部;另一块板的板面平行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沿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三排风通道的侧面,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流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远离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三排风通道靠近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
第二散热部可沿第三方向分为上部和下部,第二散热部的上部较第二散热部的下部远离中央处理器设置,第二散热部的下部的温度一般高于第二散热部的上部的温度。
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三进风通道在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错开设置,第六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沿第三方向错开设置。第一进风通道与第二进风通道形成的进风通道直吹第二散热部的上部,第一进风通道与第二进风通道形成的进风通道对第二散热部的上部的散热效果较好;第三进风通道与第二进风通道形成的进风通道直吹第二散热部的下部,第三进风通道与第二进风通道形成的进风通道对第二散热部的下部的散热效果较好;两条进风通道分别对第二散热部的上部和下部进行散热,以提高第二散热部的散热效果,同时,可根据第二散热部的上部和下部的温度,适应性调整两条进风通道的进风量、进风的温度,以更好地给第二散热部散热,例如,第二散热部的下部温度高于上部温度,此时可增大第三进风通道的进风量如增大第五进风口的尺寸,或者降低进入第三进风通道的空气温度,以使第二散热部的下部更好地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设置隔板将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第三方向分成两个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上部空间形成的进风通道对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上部进行散热,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下部空间形成的进风通道对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下部进行散热。
第一散热部可沿第三方向分成上部和下部,第一散热部的上部较第一散热部的下部远离中央处理器设置,第一散热部的下部的温度一般高于第一散热部的上部的温度。
第一排风通道与第三排风通道在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错开设置,第八出风口与第四出风口在第三方向错开设置。经过第一散热部的下部的空气更容易从第二排风通道与第一排风通道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经过第一散热部的上部的空气更容易从第二排风通道与第三排风通道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温度不同的热风可被排出至不同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服务器内部器件的布局,将温度不同的热风排出至不同的区域,避免散热器后侧器件的散热收到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设置隔板将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沿第三方向分成两个容纳空间,经过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下部的空气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下部空间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经过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上部的空气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上部空间与所述第三排风通道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靠近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三排风通道远离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还包括内存模组,所述内存模组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内存模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散热器远离所述内存模组的表面与所述内存模组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三散热部,所述第三散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沿第三方向靠近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所述风扇组件可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给所述第三散热部散热,设置第二进风通道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散热器远离内存模组的表面与内存模组靠近第一进风通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即使第二散热部与中央处理器沿第三方向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内存模组沿第三方向的高度,在高效冷却第二散热部的同时,不会妨碍第三散热部的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散热器远离所述内存模组的表面与所述内存模组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包括两个内存模组,两个所述内存模组分别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沿第二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一排风通道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内存模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三排风通道位于另一个所述内存模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散热器远离所述内存模组的表面与所述内存模组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或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散热器远离所述内存模组的表面与所述内存模组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服务器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中央处理器和三个间隔设置的内存模组,所述中央处理器和所述内存模组交替设置,两个所述中央处理器可采用同样的散热方式,两个所述中央处理器均设有所述散热器,三个所述内存模组上均设有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在一实施方式中,两个中央处理器可共用部分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机柜,所述机柜包括机架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所述服务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本申请中,将至少部分散热器沿风向分为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风扇组件驱动空气直接对第一散热部进行散热,第一散热部能够快速散热;通过设置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第一进风通道能够引导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通道吹向第二散热部,经由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吹向第二散热部的空气温度较低,空气与第二散热部的换热能力较高,第二散热部的散热能力提升,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均具备良好的散热能力使得散热器整体的散热能力提升,可提高对中央处理器的散热速率,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与散热器的配合使用,使得散热器能够适配各种高功耗的中央处理器,以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同时,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安装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进风通道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排风通道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器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英文简写和有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中央处理器、散热器、第一进风通道、第二进风通道和风扇组件,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用于吸收中央处理器的热量,所述散热器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第二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部;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空气流向所述第一散热部以对所述第一散热部散热,且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散热部,以对所述第二散热部散热。通过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的设置,引导温度较低的冷风吹向第二散热部,以提升第二散热部的散热能力。
请参阅图1,图1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示意图,服务器10是网络上提供存储、数据处理等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10可以为机架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或其他类型的服务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服务器10包括机箱11及设于机箱11内的硬盘模组12、风扇组件400、主板13以及其他电子器件。机箱11为具备较好的强度的壳体结构,能够起到保护服务器10的内部元器件的作用。硬盘模组12为服务器10的存储设备,硬盘模组12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能,可以为服务器10提供有效的存储资源,硬盘模组12可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硬盘,硬盘可以为固态硬盘,也可以为机械硬盘或者其他类型的硬盘。
主板13是组成服务器10的电路系统的主要部分,主板13可以承载中央处理器100、芯片、内存模组700、输入/输出端口等电子元器件。每种电子元器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等,对此不做严格限制。中央处理器100(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为服务器10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是信息处理、程序运行的最终执行单元,中央处理器100可以进行处理指令、执行操作、控制时间、处理数据。内存模组700由多个内存条组成,内存条(Random-Access Memory,又称随机存取存储器)是CPU可通过总线寻址,并进行读写操作的电脑部件,内存模组700能够读取硬盘模组12存储的数据,以提供给中央处理器100使用。
风扇组件400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风扇,风扇可以为有叶风扇,也可以为无叶风扇。服务器10在运行过程中,硬盘模组12、中央处理器100、内存模组700等发热器件会产生热量,风扇组件400可以对服务器10内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能够及时带走服务器10的大量热量,保证服务器10的稳定运行。
一般而言,中央处理器100的体积较小,使用风扇组件400进行散热时,中央处理器100体积较大的平面与风向平行,中央处理器100的迎风面小,仅使用风扇组件40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不佳,要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则需提高风扇组件400的功率、转速,则成本也相应提高。因此,为了保证中央处理器100的稳定运行,通常会在中央处理器100的表面设置散热器200(如图1所示),散热器200吸收中央处理器100的热量后,风扇组件400驱动冷风经过散热器200,由于散热器200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表面积,风扇组件400能够快速带走散热器200上的热量,以实现对中央处理器100的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还包括电源模组,电源模组可以接收服务器10外部的供电源的供电,并为服务器10内的各用电器件供电,从而实现服务器10整体的供电架构,保证服务器10的长期高效运转,例如,电源模组可以给风扇组件400、中央处理器100和内存模组700等供电。
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中央处理器100,即图1中标号为100a和100b的中央处理器,每个中央处理器100上均设有散热器200;服务器10还包括三个内存模组,即图1中标号为700a、700b和700c的内存模组,中央处理器100a位于内存模组700a与内存模组700b之间,中央处理器100b位于内存模组700b与内存模组700c之间。
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400沿第一方向X位于硬盘模组12和主板13之间,硬盘模组12设置在服务器10的前端,前端可以为工作人员对服务器10进行维修与检查时,面向工作人员的部分,将硬盘模组12设置在机箱11的前端,可以方便快捷地对硬盘模组12进行拆装,以便对硬盘模组12进行维护。主板13可大体设置在服务器10的中部和后端,通过范围较广的板面区域,以支持和承载多样化的电子元器件。风扇组件400位于硬盘模组12和主板13之间,以实现能够兼顾对主板13上的中央处理器100和内存模组700等电子元器件和硬盘模组12共同散热的性能特点,在有限的结构空间内保证服务器10的散热,确保服务器10的内部器件能够稳定高性能的协同运转。
风扇组件400沿第一方向X向后送风(如图1所示),冷风可自服务器10的前端进入机箱11内,首先经过硬盘模组12,对硬盘模组12进行散热,然后风扇组件400将风吹向位于风扇组件400后方的主板13,对主板13上的中央处理器100和内存模组700等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400也可位于主板13远离硬盘模组12的一侧,即风扇组件400位于服务器10的后端,风扇组件400向后抽风,依次对硬盘模组12、主板13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在一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400也可以沿第一方向X向前抽风或者吹风,即从服务器10的后端向服务器10的前端抽风或者吹风。
需说明的是,图1中仅为示意性的描述机箱11、硬盘模组12、风扇组件400、主板13、中央处理器100和内存模组700等的位置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中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服务器10的具体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1所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下面详细介绍本申请中的服务器10。
请参阅图2、图3a和图4,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示意图,图3a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局部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10,服务器10包括中央处理器100、散热器200、第一进风通道310、第二进风通道320和风扇组件400。
其中,中央处理器100为服务器10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服务器10在运行时,中央处理器100会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及时对中央处理器100进行散热,则容易导致服务器10死机,甚至导致中央处理器100的烧毁。
散热器200具备良好的导热能力,散热器200与中央处理器100的表面贴合设置(如图3a所示),中央处理器100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至散热器200上。在一实施方式中,散热器200包括导热板和多块散热齿片(图中未示出),导热板与中央处理器100的表面贴合设置,多块散热齿片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且多块散热齿片的一侧与导热板固定连接,相邻两块散热齿片之间的间隙构成空气流通通道,导热板吸收中央处理器100的热量后,可传递至多块散热齿片上,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流入散热齿片之间的间隙中,空气与散热齿片热交换以实现通过多块散热齿片进行散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散热器200也可为其他形式的散热器件。
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服务器10外的冷风进入服务器10内(如图2所示),冷风经过中央处理器100、散热器200及其他器件时,能够吸中央处理器100、散热器200及其他器件的热量温度升高变成热风后,风扇组件400驱动服务器10内的热风排出至服务器10外。
本申请中,散热器20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如图3a所示),服务器10内空气的大致沿第一方向X流动,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200还包括第三散热部230(如图3a和图22所示),第三散热部230连接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且第三散热部23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三方向Z靠近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风扇组件400可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给第三散热部230散热。
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第二进风通道32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之间,且连通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散热部220;风扇组件400用于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动,空气流向第一散热部210以对第一散热部210散热,且空气自第一进风通道310流向第二进风通道320,并自第二进风通道320流向第二散热部220,以对第二散热部220散热。
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动时,空气吸收途径器件的热量而温度逐渐升高,第一散热部210位于风向的前侧,对第一散热部210散热时,经过第一散热部210的空气温度较低,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直接对第一散热部210进行散热的效果较好,而第二散热部220位于风向的后侧,此时,通过设置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如图3a和图4所示),第一进风通道310能够引导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通道320吹向第二散热部220,由于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内并无发热器件,温度较低的空气经过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后抵达至第二散热部220时还可保持较低的温度,使用温度较低的空气能够实现对第二散热部220的快速散热。
若不设置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冷却散热器200时,空气先经过第一散热部210,吸收第一散热部210的热量后空气温度升高,再经过第二散热部220对第二散热部进行散热时,根据牛顿冷却定律:
Q=hA(tw-tair);
其中,Q为传热速率,h为对流换热系数(w/K·m2),A与热传递方向垂直的面积(m2),tw为固体表面的温度(K),tair为流体的温度(K)。由此可知,当流体(空气)的温度升高时,固体(即第二散热部220)与流体之间的温差(即tw-tair)降低,则传热速率下降,第二散热部220上的热量不能及时转移,使得与第二散热部220直接连接的局部中央处理器100的温度较高,不利于中央处理器100的稳定运行,特别是对于高功耗的中央处理器100,仅在中央处理器100表面设置散热器200不能满足散热需求。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高功耗的中央处理器100,一般采用拉远散热器替代单体散热器进行强化散热,即除了在中央处理器100位置放置散热器200外,在中央处理器100前端左右两侧各增设散热齿片组,散热齿片组通过热管与散热器200相连并实现热量传递,散热齿片组的设置通过提高与热传递方向垂直的面积(A)以提高拉远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但拉远散热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和图4所示),一方面,将至少部分散热器沿风向分为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直接对第一散热部210进行散热,空气与第一散热部210具有较大的温度差,第一散热部210能够快速散热;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第一进风通道310能够引导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通道320吹向第二散热部220,这部分空气未经过第一散热部210,相较于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空气,经由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吹向第二散热部220的空气温度较低,则该部分空气与第二散热部220的温差较大,空气与第二散热部220的换热能力提高,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能力提升,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均具备良好的散热能力使得散热器200整体的散热能力提升,可提高对中央处理器100的散热速率,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与散热器200的配合使用,使得散热器200能够适配各种高功耗的中央处理器100,以提高服务器10的性能,同时,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安装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进风通道320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散热部220的宽度,以使第二进风通道320吹出的冷风可尽可能覆盖第二散热部220,提高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本申请中的散热器200可以由市场现有的单体散热器改造而成,将市场现有的单体散热器在中间位置部分挖缺、散热齿片在中间位置断开以形成本申请中的散热器200,以节约成本,简化散热器200的加工工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沿第一方向X一前一后设置两个散热器200,第二进风通道320可以设置在散热器200之间,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靠前的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直接对靠前的散热器200进行散热,且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经过第一进风通道310、第二进风通道320以给靠后的散热器200散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一侧设有侧面306,侧面306与第一方向X相交,侧面306用于阻隔自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空气流向第二散热部220。阻隔是指空气不流通,即第二进风通道320能够阻挡自第一散热部210吹向第二散热部220的空气,使得流入第二散热部220的空气均经由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提供,流入第二散热部220的空气均为温度较低的空气,更有利于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通道320的侧面306能够完全阻隔自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空气流向第二散热部220。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通道320侧面306也可阻隔部分自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空气流向第二散热部2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通道320也可不设置侧面306,此时,第二进风通道320完全不能阻隔自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空气流向第二散热部220,此时经过第一散热部210的空气可以经过第二进风通道320进入第二散热部220,且第一进风通道310也可引导冷风经过第二进风通道320进入第二散热部220,此时相较于不设置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的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提升对第二散热部220的冷却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进风通道310设有第一进风口311和第一出风口312(如图4所示),第一进风口311位于第一进风通道31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一侧,第一出风口312位于第一进风通道3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二进风通道320的一侧;第二进风通道320设有第二进风口321和第二出风口322,第二进风口321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一侧,第二出风口322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二散热部220的一侧;第一出风口312和第二进风口321连通,风扇组件400用于驱动空气自第一进风口311进入第一进风通道310内,并依次经过第一出风口312、第二进风口321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20内,并自第二出风口322流入第二散热部220。
第一进风口311用于接收温度较低的空气,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二方向X的一侧,第一进风通道310呈长方体,第一进风通道310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的第一子板301、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第二子板302和第三子板303、沿第三方向Z排布的第四子板304和第五子板305,第三方向Y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均相交,第一进风通道310由五块子板围设而成,第一进风口311位于第一进风通道31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子板301的一侧,第一出风口312位于第三子板303所在侧面上,第一进风通道310除了第一进风口311和第一出风口312外,并无其他开口。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板301和第二子板302可用一块有弧度的侧板替代(如图7所示),第四子板304和第五子板305也可为具有弧度的板块,所围设形成的第一进风通道310呈曲线,进入第一进风通道310的空气以阻力更小的路径流入第二进风通道320,更有利于第一进风通道310的进风,以便于给第二散热部220散热。
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通道320由在第一方向X上的第六子板、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第七子板307、沿第三方向Z排布的第八子板308和第九子板309围设而成,第六子板即为前文所述的第二进风通道320的侧面306,第二进风口321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七子板307的一侧,第二出风口322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六子板的一侧,第六子板将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阻隔。
值得注意的是,图4中的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均为示例性表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为服务器10的前后方向也即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服务器10的左右方向也即宽度方向,第三方向Z为服务器10的上下方向也即高度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等于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如图3a和图4所示)。其中,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X,即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为YZ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指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221之间的距离,即图3a中的L1;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是指第一散热部210的迎风面,即图3a中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211,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是指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211与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221之间的距离,即图3a中的L2。通过设置L1等于L2,即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齐平,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211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可使得通过第一进风口311进入第二散热部220的空气的温度与进入第一散热部210的空气的温度尽量保持一致,即保证用于给第二散热部220的空气可尽量维持在较低温度。若第一进风口311的端面位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一方向X的中部,部分第一散热部210内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可能自第一散热部210逸出至第一进风口311,温度较高的空气对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效果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大于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如图3b所示)。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指第一进风口311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221之间的距离,即L1;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是指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211与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221之间的距离,即L2,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L1大于L2,即将第一进风口311的所在平面远离第一散热部210设置,使得第一进风口311的所在平面相较于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211更靠前设置,可引导温度更低的空气进入第一进风口311以给第二散热部220散热。
请参阅图5a和图6,图5a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的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服务器10还包括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第一排风通道51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Z的一侧,第二排风通道520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和第一散热部210之间,第二排风通道520连通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一排风通道510;风扇组件400用于驱动空气自第一散热部210依次流向第二排风通道520、第一排风通道510,并自第一排风通道510排出。其中,第一排风通道510位于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二排风通道520位于凹槽201内,第二排风通道520能够收集自第一散热部210排出的热风,并将热风引导至第一排风通道510排出。
通过设置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将从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热风单独引导排出,一方面,第一散热部210所排出的热风不会经过第二散热部220,不会影响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更好地保证散热器200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引导第一散热部210排风,使得第一散热部210的排风过程更加顺畅,以便第一散热部210的快速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排风通道520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散热部210的宽度,以使第二排风通道520能够尽量接收全部的第一散热部210排出的热风,使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热风可以更好排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400驱动服务器10内空气的流向也可相反,即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自第二散热部220朝向第一散热部210的方向流动,第二散热部220较第一散热部210位于上风向,此时,风扇组件400用于驱动空气流向第二散热部220,以对第二散热部220散热,并自第二散热部220依次流向第二进风通道320、第一进风通道310后,自第一进风通道310排出;且风扇组件400还用于驱动空气自第一排风通道510流向第二排风通道520,并自第二排风通道520流向第一散热部210,以对第一散热部210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可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不同侧(如图5a和图7所示),可根据服务器10内部环境,将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尽量做大设置,以增加第一排风通道510的排风量和第一进风通道310进风量,以更好地实现对第一散热部210排热风、对第二散热部220进冷风,提高散热器200的散热能力。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Z上,凹槽201的深度、第一进风通道310的高度、第二进风通道320的高度、第一排风通道510的高度和第二排风通道520的高度可以相等或者大致相等,使得服务器10的内部器件更加规整化。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可以为一体化结构,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也可以为一体化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包括第三进风口511和第三出风口512(如图6所示),第三进风口511位于第一排风通道5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二排风通道520的一侧,第三出风口512位于第一排风通道51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一侧;第二排风通道520包括第四进风口521和第四出风口522,第四进风口521位于第二排风通道52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一侧,第四出风口522位于第二排风通道52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排风通道510的一侧;第四出风口522与第三进风口511连通,风扇组件400用于驱动空气流经第一散热部210后自第四进风口521进入第二排风通道520内,并依次经过第四出风口522、第三进风口511进入第一排风通道510内,并自第三出风口512排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可呈曲线状(如图7所示),围设形成第一排风通道510的板块为具有弧度的板块,可使第一散热部210的热风更好地排出去。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出风口522的开口尺寸小于第二进风口321的开口尺寸,第二进风口321的开口较大,使得空气能够快速自第一进风通道310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20内以便于给第二散热部220散热;而第四出风口522的开口尺寸较小,进入第一散热部210的空气能够停留一段时间,使得空气可以充分吸收第一散热部210的热量后再排出,提高对冷空气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出风口512所在平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等于第二散热部220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如图5a所示)。第三出风口512所在平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为L3,第二散热部220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为L4,设置L3等于L4,则第三出风口512的端面与第二散热部220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使得从第三出风口512端面排出的热风不会流入至第二散热部220,防止排出的热风对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造成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三出风口512所在平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等于第二散热部220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如图5b所示)。通过设置L3大于L4,第三出风口512的端面相较于第二散热部220更靠后设置,可引导热风排向第二散热部220的后侧,以减小排出的热风对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造成影响。
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局部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可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同侧,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排布紧密,可节省服务器10内的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层叠设置,在第三方向Z上,凹槽201的深度、第二进风通道320的高度和第二排风通道520的高度可以相等或者大致相等,第一进风通道310的高度和第一排风通道510的高度相等或者大致相等且约为凹槽201的深度的一半。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为一体化结构,第一排风通道510的上板和第一进风通道310的下板(即第四子板304)可以共用一块板,以节约成本。
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由第一方向X上的前板、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左板和右板、沿第三方向Z排布的上板和下板围设而成,第三出风口512位于第一排风通道510的后侧,第三进风口511位于右板所在平面上。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为翻转后的第一进风通道310。
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排风通道520可由第一方向X上的后板、沿第二方向Y排布的左板和右板、沿第三方向Z排布的上板和下板围设而成,第四进风口521位于第二排风通道520的前侧,第四出风口522位于左板所在平面上。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排风通道520为翻转后的第二进风通道320。
值得注意的是,图6和图10中的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均为示例性表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图7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可以为弧形。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排风通道52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为一体化结构,第二排风通道520后板和第二进风通道320的前板(即第六子板)共用一块板,以提高第二排风通道52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的结构强度,且节约成本。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局部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服务器10还包括第一挡风件610,第一挡风件610位于第一进风通道31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二散热部220的一侧,且第一挡风件610位于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二方向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一侧,第一挡风件610用于阻挡第二散热部22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空气沿第一方向X在第二散热部220内部流通时,由于第二散热部220上的散热齿片排布紧密,存在较大的风阻,流入第二散热部220内的空气容易通过第二散热部220上的空隙沿第二方向Y朝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一侧逸出,导致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效果较差,此时通过在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设置第一挡风件610,防止第二散热部220内的空气从侧面逸出,使得流入第二散热部220的空气尽量从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流出,空气流经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一方向X的两个侧面,能够对第二散热部220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挡风件610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进风通道310靠近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与第二散热部220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之间的距离,第一挡风件610可以更好地阻挡第二散热部22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挡风件610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一进风通道310靠近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与第二散热部220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件61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一侧与第一进风通道310固定连接,以将第一挡风件610固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件610可以为板状(如图12所示),第一挡风件610的板面平行于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侧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挡风件610也可以为块状(如图11所示),当第一进风通道310为长方体时,第一挡风件610也可以为长方体,此时,可设置第一挡风件610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与第一进风通道310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相等,第一挡风件61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与第一进风通道31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相等,使得第一挡风件610与第一进风通道310的整体更加协调美观。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一进风通道310贴合第一散热部210设置,第一进风通道3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侧板也可以用于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局部示意图,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服务器10还包括第二挡风件620,第二挡风件620位于第一排风通道51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一侧,且第二挡风件62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排风通道510的一侧,第二挡风件620用于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且用于引导流向第二挡风件620的空气流入第一散热部210。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动时,第一散热部210具有较大的风阻,一方面,在流入第一散热部210前,若不设置第二挡风件620,则空气容易从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流向第一散热部210的后侧,而不经过第一散热部210,造成冷空气的流失,第二挡风件620能够阻挡空气从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流失,使得更多的空气可以流向第一散热部210,以快速给第一散热部210散热;另一方面,空气进入第一散热部210后,也容易通过间隙沿第二方向Y朝向第一排风通道510的一侧逸出,导致第一散热部210的散热效果较差,此时通过在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设置第二挡风件620,防止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从侧面逸出,使得流入第一散热部210的空气尽量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流出,空气流经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一方向X的两个侧面,能够对第一散热部210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挡风件620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风通道510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与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之间的距离,第二挡风件620可以更好地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挡风件620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一排风通道510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与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挡风件62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排风通道510的一侧与第一排风通道510固定连接,以将第二挡风件620固定。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挡风件620包括相连接的导风板621和挡风板622(如图14所示),导风板621与第一方向X相交,挡风板622的板面平行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排风通道510的侧面,导风板621用于引导流向第二挡风件620的空气流入第一散热部210,挡风板622用于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挡风件620也可以为块状(如图13所示),第二挡风件62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排风通道510的侧面用于引导空气流入第一散热部210,第二挡风件62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用于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在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排风通道510为长方体时,第二挡风件620也可以为长方体,此时,可设置第二挡风件620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与第一排风通道510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相等,第二挡风件62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与第一排风通道51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相等,使得第二挡风件620与第一排风通道510的整体更加协调美观。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位于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一排风通道510贴合第二散热部220设置,第一排风通道5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二散热部220的侧板也可以用于阻挡第二散热部22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可同时包括第一挡风件610和第二挡风件620(如图15所示)。
请参阅图16、图17和图18,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进风通道的示意图,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排风通道示意图;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同一侧且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均相交,服务器10还包括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另一侧的第三进风通道330,第三进风通道330与第二进风通道320连通,空气自第三进风通道330流向第二进风通道320,并自第二进风通道320流向第二散热部220。
其中,第三进风通道330能够引导上风向的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通道320吹向第二散热部220,由于第三进风通道33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内并无发热器件,温度较低的空气经过第三进风通道33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后抵达至第二散热部220时还可保持较低的温度,使用温度较低的空气能够实现对第二散热部220的快速散热,保证中央处理器100的稳定运行。
通过增设第三进风通道330,一方面,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自第三进风通道33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流向第二进风通道320,并自第二进风通道320流向第二散热部220,增大了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20的冷风的进风量,也即增大了用于给第二散热部220散热的冷风量,提高了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三进风通道330分别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在图16和图17中,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三进风通道330分别位于散热器200的左右两侧,自第一进风通道310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20的冷风较为靠近第二散热部220左侧,可更好地对第二散热部220左侧进行散热,而自第三进风通道330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20的冷风较为靠近第二散热部220右侧,可更好地对第二散热部220右侧进行散热,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三进风通道330分别设置在散热器200的左右两侧,可以兼顾对第二散热部220左右两侧的散热,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进风通道330设有第五进风口331和第五出风口332(如图17所示),第五进风口331位于第三进风通道33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一侧,第五出风口332位于第三进风通道33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二进风通道320的一侧;第二进风通道320还设有第六进风口323,第六进风口323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三进风通道330的一侧,第六进风口323与第二进风口321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五出风口332和第六进风口323连通,风扇组件400用于驱动空气自第五进风口331进入第三进风通道330内,并依次经过第五出风口332、第六进风口323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20内,并自第二出风口322流入第二散热部220。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五进风口331所在平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散热部210远离第二散热部220的侧面与第二散热部220的距离。第五进风口331的端面靠前设置,可引导温度更低的空气进入第五进风口331以给第二散热部220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五进风口331的端面也可以与第一进风口311的端面齐平或者大致齐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五进风口331的端面也可以与第一进风口311的端面也可以不齐平,可根据服务器10内部的安装环境具体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同一侧且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均相交,服务器10还包括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另一侧的第三排风通道530;第三排风通道530与第二排风通道520连通,空气自第一散热部210依次流向第二排风通道520、第三排风通道530,并自第三排风通道530排出。
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热风排出至第二排风通道520后,第二排风通道520内的热风可以自第三排风通道530引导排出,使得第一散热部210所排出的热风不会经过第二散热部220,不会影响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更好地保证散热器200的散热能力,同时,使得第一散热部210的排风过程更加顺畅,以便第一散热部210的快速散热。
通过增设第三排风通道530,一方面,第一散热部210流出的热风排出至第二排风通道520后,第二排风通道520内的热风可以同时从第三排风通道530和第一排风通道510排出,增大了第一散热部210的排风量,使得第一散热部210的排热风过程更加顺畅,另一方面,在图16和图18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三排风通道530分别位于散热器200的左右两侧,第一散热部210的左侧流出至第二排风通道520的热风容易通过第一排风通道510排出,第一散热部210的右侧流出至第二排风通道520的热风容易通过第三排风通道530排出,相较于将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三排风通道530设置在散热器200的同侧,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三排风通道530分别位于散热器200两侧,第一散热部210的排风路径相对较短,使得第一散热部210的排热风过程更加顺畅。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排风通道530包括第七进风口531和第七出风口532(如图18所示),第七进风口531位于第三排风通道53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二排风通道520的一侧,第七出风口532位于第三排风通道530沿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一侧;第二排风通道520还包括第八出风口523,第八出风口523位于第二排风通道52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三排风通道530的一侧,第八出风口523和第四出风口522位于第二排风通道52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八出风口523与第七进风口531连通,风扇组件400用于驱动空气流经第一散热部210后自第四进风口521进入第二排风通道520内,并依次经过第八出风口523、第七进风口531进入第三排风通道530内,并自第七出风口532排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八出风口523的开口尺寸小于第六进风口323的开口尺寸,第六进风口323的开口较大,使得空气能够快速自第三进风通道330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20内以便于给第二散热部220散热;而第八出风口523的开口尺寸较小,进入第一散热部210的空气能够停留一段时间,使得空气可以充分吸收第一散热部210的热量后再排出,提高对冷空气的利用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七出风口532所在平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散热部220远离第一散热部210的侧面与第一散热部210的距离。第七出风口532的端面靠后设置,可引导热风排向第二散热部220的后侧,以减小排出的热风对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造成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七出风口532的端面与第三出风口512的端面齐平或者大致齐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七出风口532的端面与第三出风口512的端面也可以不齐平,可根据服务器10内部的安装环境具体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还包括第三挡风件630(如图19所示),第三挡风件630位于第三进风通道33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二散热部220的一侧,且第三挡风件630位于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二方向靠近第三进风通道330的一侧,第三挡风件630用于阻挡第二散热部22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挡风件630可以为板状、块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进风通道33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三进风通道330贴合第一散热部210设置,第三进风通道33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侧板也可以用于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还包括第四挡风件640(如图20所示),第四挡风件640位于第三排风通道53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散热部210的一侧,且第四挡风件64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三排风通道530的一侧,第四挡风件640用于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且用于引导流向第二挡风件620的空气流入第一散热部210。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挡风件640包括相连接的两块板,其中一块板与第一方向X相交,用于引导流向第四挡风件640的空气流入第一散热部210;另一块板的板面平行于第一散热部210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三排风通道530的侧面,用于阻挡第一散热部210内的空气沿第二方向Y流出。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挡风件640也可以为块状或者其他形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可同时包括第一挡风件610、第二挡风件620、第三挡风件630和第四挡风件640(如图21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器200位于中央处理器100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相交;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第一排风通道510远离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第三进风通道330位于第三排风通道530靠近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同一侧且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第三进风通道330和第三排风通道53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且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
其中,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第三进风通道330沿第三方向Z远离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且第一进风通道310与第三进风通道330分别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三进风通道330在第三方向Z和第二方向Y错开设置,第六进风口323位于第二进风口321沿第三方向Z靠近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第六进风口323与第二进风口321沿第三方向Z错开设置。第二散热部220可沿第三方向Z分为上部和下部,第二散热部220的上部较第二散热部220的下部远离中央处理器100设置,第二散热部220的下部的温度一般高于第二散热部220的上部的温度。
第一进风通道310与第二进风通道320形成的进风通道直吹第二散热部220的上部(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进风通道310与第二进风通道320形成的进风通道对第二散热部220的上部的散热效果较好;第三进风通道330与第二进风通道320形成的进风通道直吹第二散热部220的下部,第三进风通道330与第二进风通道320形成的进风通道对第二散热部220的下部的散热效果较好;两条进风通道分别对第二散热部220的上部和下部进行散热,以提高第二散热部220的散热效果,同时,可根据第二散热部220的上部和下部的温度,适应性调整两条进风通道的进风量、进风的温度,以更好地给第二散热部220散热,例如,第二散热部220的下部温度高于上部温度,此时可增大第三进风通道330的进风量如增大第五进风口331的尺寸,或者降低进入第三进风通道330的空气温度,以使第二散热部220的下部更好地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用隔板将第二进风通道320沿第三方向Z分成两个容纳空间,第一进风通道310与第二进风通道320的上部空间形成的进风通道对第二散热部220的上部进行散热,第三进风通道330与第二进风通道320的下部空间形成的进风通道对第二散热部220的下部进行散热。
第一排风通道510位于第三排风通道530沿第三方向Z靠近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且第一排风通道510与第三排风通道530分别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一排风通道510与第三排风通道530在第三方向Z和第二方向Y错开设置,第八出风口523位于第四出风口522沿第三方向Z远离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第八出风口523与第四出风口522在第三方向Z错开设置。第一散热部210可沿第三方向Z分成上部和下部,第一散热部210的上部较第一散热部210的下部远离中央处理器100设置,第一散热部210的下部的温度一般高于第一散热部210的上部的温度。
经过第一散热部210的下部的空气更容易从第二排风通道520与第一排风通道510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如图16和图18所示),经过第一散热部210的上部的空气更容易从第二排风通道520与第三排风通道530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温度不同的热风可被排出至不同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服务器10内部器件的布局,将温度不同的热风排出至不同的区域,避免散热器200后侧器件的散热收到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也可用隔板将第二排风通道520沿第三方向Z分成两个容纳空间,经过第一散热部210的下部的空气从第二排风通道520的下部空间与第一排风通道510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经过第一散热部210的上部的空气从第二排风通道520的上部空间与第三排风通道530形成的排风通道排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第一排风通道510靠近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第三进风通道330位于第三排风通道530远离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服务器10还包括内存模组700,内存模组700位于中央处理器1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内存模组700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相交;在第三方向Z上,第二进风通道320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散热器200远离内存模组700的表面与内存模组700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如图8所示,第二进风通道320的高度为h1,散热器200远离内存模组700的表面与内存模组700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2。
一般情况下,内存模组7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大于中央处理器1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散热器200还包括第三散热部230(如图22所示),第三散热部23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沿第三方向Z靠近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风扇组件400可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给第三散热部230散热,设置h1大于或等于h2,即使第二散热部220与中央处理器1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内存模组7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在高效冷却第二散热部220的同时,不会妨碍第三散热部230的散热。
其中,若第三散热部23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低于内存模组700,即第二进风通道320的高度大于散热器200远离内存模组700的表面与内存模组700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则第二进风通道320容易阻挡位于后侧的第三散热部230的散热及排风。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排风通道520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散热器200远离内存模组700的表面与内存模组700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包括两个内存模组700(如图16所示),即内存模组700a和内存模组700b,内存模组700a与内存模组700b分别位于中央处理器10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第三进风通道330和第三排风通道530位于内存模组700b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第二进风通道320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散热器200远离内存模组700b的表面与内存模组700b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或第二排风通道520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散热器200远离内存模组700b的表面与内存模组700b靠近第一进风通道31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3和图24所示,服务器1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中央处理器100,即图1中的中央处理器100a和中央处理器100b;服务器10还包括三个内存模组700,即图1中标号为700a、700b和700c的内存模组,中央处理器100a位于内存模组700a与内存模组700b之间,中央处理器100b位于内存模组700b与内存模组700c之间。对于中央处理器100b也可采用与中央处理器100a一样的散热方式。
如图23所示,中央处理器100b上也设有散热器200,散热器20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中央处理器100b也可与中央处理器100a共用第三进风通道330和第三排风通道530,即第三进风通道330内的空气也可流入中央处理器100b上的散热器200的第二散热部220,中央处理器100b上的散热器200的第一散热部210排出的热风也可通过第三排风通道530排出。
为了说明本申请中设置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对中央处理器100的散热效果的影响,将图1中仅设置散热器200的实施方式与图24中设置散热器200、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实施方式作比较,在运行相同的时间内,对于350W的中央处理器100,采用本申请图24的实施方式所测得中央处理器100的温度较图1中仅设置散热器200的实施方式测得的温度低至少3℃,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中的各种排风通道和进风通道,均可借助服务器的机箱11侧壁、内存模组700表面及其他器件的表面共同围成,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机柜,机柜包括机架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10,服务器10设置于机架上。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机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用于给服务器10内的中央处理器100散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200、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进风通道320,散热器200位于中央处理器100的一侧,用于吸收中央处理器100的热量,散热器20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第一进风通道31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第二进风通道320位于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二散热部220之间,且连通第一进风通道310和第二散热部220;服务器10内的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流向第一散热部210以对第一散热部210散热,且能够驱动空气自第一进风通道310流向第二进风通道320,并自第二进风通道320流向第二散热部220,以对第二散热部220散热。
在一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排风通道510和第二排风通道520,第一排风通道510位于散热器200沿第二方向Z的一侧,第二排风通道520位于第二进风通道320和第一散热部210之间,第二排风通道520连通第一散热部210和第一排风通道510;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自第一散热部210依次流向第二排风通道520、第一排风通道510,并自第一排风通道510排出。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服务器及机柜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包括:
中央处理器;
散热器,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用于吸收中央处理器的热量,所述散热器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
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第二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二散热部之间,且连通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二散热部;
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驱动空气沿所述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散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第一方向X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设有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侧面用于阻隔自所述第一散热部流出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二散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的一侧;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
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内,并自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入所述第二散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散热部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一排风通道和第二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排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排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一散热部之间,所述第二排风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散热部和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一散热部依次流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包括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
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包括第四进风口和第四出风口,所述第四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所述第四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
所述第四出风口与所述第三进风口连通,所述空气流经所述第一散热部后自所述第四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排风通道内,并依次经过所述第四出风口、第三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内,并自所述第三出风口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出风口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散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散热部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一挡风件,所述第一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二散热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二散热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一挡风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二散热部内的空气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出。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二挡风件,所述第二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散热部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挡风件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挡风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一散热部内的空气沿所述第二方向流出,且用于引导流向所述第二挡风件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一散热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和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侧且沿第三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三进风通道,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与所述第二进风通道连通,所述空气自所述第三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二进风通道流向所述第二散热部;和/或
所述服务器还包括第三排风通道,所述第三排风通道位于所述散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一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第三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二排风通道连通,所述风扇组件能够驱动空气自所述第一散热部依次流向所述第二排风通道、所述第三排风通道,并自所述第三排风通道排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包括所述第三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三排风通道,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排风通道远离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所述第三进风通道位于所述第三排风通道靠近所述中央处理器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还包括内存模组,所述内存模组位于所述中央处理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进风通道位于所述内存模组沿第三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交;
所述第二进风通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散热器远离所述内存模组的表面与所述内存模组靠近所述第一进风通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
14.一种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所述服务器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CN202211263080.0A 2022-10-14 2022-10-14 服务器及机柜 Pending CN1156861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3080.0A CN115686145A (zh) 2022-10-14 2022-10-14 服务器及机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63080.0A CN115686145A (zh) 2022-10-14 2022-10-14 服务器及机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86145A true CN115686145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66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63080.0A Pending CN115686145A (zh) 2022-10-14 2022-10-14 服务器及机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8614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331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sing for electronic device
KR100608958B1 (ko) 냉각 장치 및 이를 내장한 전자 기기
US7280358B2 (en) Liquid loop with multiple heat exchangers for efficient space utilization
JP2005228216A (ja) 電子機器
JP5471644B2 (ja) 情報機器
US11291143B2 (en) Cooling design for electronics enclosure
CN111338448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散热系统
CN110446404A (zh) 一种雷达散热结构
US2016036064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069684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oling module
EP3617839B1 (en) Cooling chassis for a cooling system
CN110785701A (zh) 散热系统及摄影摄像设备
CN115686145A (zh) 服务器及机柜
JP2010524249A (ja) 電子装置のための熱管理システム
CN105739653A (zh) 一种显卡散热结构及服务器
CN115877927A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N217386282U (zh) 服务器
CN216901562U (zh) 一种水冷散热电源及计算机
CN211880860U (zh) 设备组件、冷却系统、及设备机架
CN219437420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8996000U (zh) 散热结构及其应用系统
CN219478390U (zh) 散热装置
CN215494905U (zh) 散热器
CN209949707U (zh) 风冷水冷相结合的服务器组
US11723169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