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77927A -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77927A
CN115877927A CN202111135533.7A CN202111135533A CN115877927A CN 115877927 A CN115877927 A CN 115877927A CN 202111135533 A CN202111135533 A CN 202111135533A CN 115877927 A CN115877927 A CN 115877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cooling
serv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355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明
池善久
卢晓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355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7792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2197 priority patent/WO202304561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877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779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Abstract

一种包括风冷结构和液冷结构的散热装置及服务器,风冷结构用于同时对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进行风冷散热,而液冷结构则应用于对第一类器件进行液冷散热;其中,第一类器件所产生的热量高于第二类器件。液冷结构具体包括:液冷组件和换热器,液冷组件可以将第一类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液冷组件的供液管路的冷却液中;换热器则用于冷却液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此处的换热器设置于服务器的末端。将换热器设置于服务器的末端,使得换热的散热出风不会影响服务器其他器件的散热,可以对热量实现有效管理,提高服务器的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服务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诸如服务器之类的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高,其功耗也越来越高,对电子设备的散热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风冷散热器无法很好地解决处理器的散热问题。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对处理器等高功耗的器件也可以采用液冷辅助风冷的散热方式,但是,由于结构布局所限,散热器的高温出风会影响这些功能器件的散热。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更高效的散热装置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用于提高服务器的散热能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以应用到服务器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风冷结构和液冷结构,通过风冷结合液冷的方式对服务器进行散热。设定服务器内设置有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第一类器件所产生的热量高于第二类器件,第一类器件可以是诸如处理器这样散热量较高的器件,第二类器件可以是诸如PCIe(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 express,快速外围组件互联)卡这样的器件;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中的风冷结构用于同时对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进行风冷散热,而液冷结构则应用于对第一类器件进行针对性的液冷散热;液冷结构具体包括:液冷组件和换热器,液冷组件可以将第一类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液冷组件的供液管路的冷却液中;换热器则用于冷却液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此处的换热器设置于服务器的末端。
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采用风冷结合液冷的方式对服务器中的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进行散热,其中,液冷结构可以对散热量较高的第一类器件进行针对性散热;将换热器设置于服务器的末端,使得换热的散热出风不会影响服务器其他器件的散热,实现对热量的有效管理,从而可以提高服务器的散热能力。
其中,换热器具有换热内腔以及位于换热内腔顶部的补液腔;换热内腔具有供冷却液流入的进液口以及供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补液腔内填充有冷却液且补液腔与换热内腔之间通过补液通道连通。具体地,补液腔内的冷却液液量不小于液量阈值,所述液量阈值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装置在使用寿命年限内的损耗量。
在具体实施中,上述风冷结构可以在服务器的机箱内形成风道,液冷结构的换热器设置于风道的出风口,不会对其他器件的散热产生不利影响。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风冷结构包括隔板,隔板将服务器的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风道,至少两个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处。而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可以设置于第二风道内,从而可以减少温度级联,提高散热能力。其中,隔板的材质可以选择钣金或塑料。
风冷结构还可以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具体位于换热器的入风侧,向换热器提供更为强劲的风力,提高风冷效果。为了提高散热能力,液冷结构还可以包括辅助换热器,具体可以将辅助换热器设置于第一风道内且与换热器串联。
具体地,上述隔板平行于服务器中的PCB,且隔板与PCB中最高的器件之间的距离小于高度阈值。该高度阈值可以保证电路板上的任何器件都可以在风道内取得良好的风冷散热效果。可能地,沿垂直于隔板的方向,服务器内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隔板可拆卸地安装于任意一个安装工位,方便隔板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高度调节。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冷组件具体可以包括液体管路、冷却液和循环泵;液体管路与换热器连通,冷却液填充于液体管路和换热器内;循环泵接入液体管路以驱动冷却液在换热器与液体管路之间循环流动。
为了提高对第一类器件的液冷散热效果,液冷组件还可以包括冷板,部分液体管路封装于冷板内;冷板用于接触上述第一类器件,方便第一类器件与液体管路内的冷却液实现热量交换。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循环泵所处位置较高,当服务器的腔体内固定有隔板时,在隔板上可以设置镂空区域,该镂空区域可以避让循环泵,既能起到风道隔离效果,还不会影响液冷散热的实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第一类器件、第二类器件以及上述任一种散热装置。
本申请在上述各方面提供的实现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组合以提供更多实现方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应用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应用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服务器机箱内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的隔板调整安装位置的安装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应用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冷板与液体管路封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中冷板与液体管路封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应用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中的液冷结构对处理器进行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中的液冷结构对处理器进行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中的液冷结构对处理器进行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中的液冷结构对处理器进行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中的液冷结构对处理器进行散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应用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布局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布局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装置布局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布局到服务器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服务器常采用液冷辅助风冷的方式进行散热,但是由于结构空间布局所限,液冷和风冷相互影响,导致散热效果不好。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所示的服务器的机箱201内设置有第一类器件以及第二类器件;其中,第一类器件产生的热量高于第二类器件产生的热量;第一类器件可以是诸如处理器202这样散高功耗且散热较高的器件,第二类器件可以是诸如PCIe卡204等低功耗且散热较少的器件。一般地,PCB(print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203设置于机箱201内,处理器202耦合于PCB203上,PCIe卡204位于机箱201中,并插接在PCB203上。由于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产生的热量有差异,对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散热方式。
请继续参照图1,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包括风冷结构和液冷结构,实现风冷加液冷的散热方式。其中,风冷结构包括有系统风扇11,系统风扇11可以具体设置于机箱201较为前端的位置,系统风扇11可以在机箱201内形成散热风道,对上述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采用风冷的方式进行散热。此处,服务器机箱201的“末端”、“前端”是一个相对位置概念,以图1所示服务器为参考,系统风扇11在机箱201内形成散热风道,沿散热通道内气流的运动方向,机箱201的末端是指靠近服务器的后面板的位置。结合图16所示的整机结构的俯视图,机箱201中靠右侧区域为前面板220,而机箱201的末端则是指与前面板220相对的端侧,例如,图中区域221所示的范围可以被称为机箱201的末端。
液冷结构则针对第一类器件进行液冷散热,具体包括液冷组件21和换热器22,液冷组件21具有液体管路211以及接入液体管路211的循环泵212,液体管路211与换热器22连通,且在液体管路211与换热器22内填充有冷却液,从而形成一密闭的循环系统;循环泵212可以驱动冷却液在液冷管路211与换热器22之间循环流动;液冷管路211的路径设置为经过第一类器件(以处理器202为例),从而可以将处理器202散发的热量吸收到冷却液中,在循环泵212的驱动下,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移动到换热器22,换热器22用于冷却液与外界空气热交换,降温后的冷却液又被循环泵212驱动回到液冷管路211,实现冷却液对第一类器件的液冷循环。其中,换热器22设置于服务器的末端,换热器22散热的热量能够直接接触外界,不会对其他的器件(包括且不仅限于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的散热造成影响。在图1中,沿服务器机箱201的高度方向Z,换热器22与PCIe卡204位置并列。
为了方便热量管理,请参照图2所示,风冷结构还包括有隔板12,隔板12可以将服务器机箱201的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风道:第一风道A1和第二风道A2,隔板12沿系统风扇11的出风气流方向延伸。上述换热器22具体可以设置于第一风道A1的出风口处,相当于换热器22的风冷仅通过第一风道A1实现。而第一类器件(以处理器202为例)和第二类器件(以PCIe卡204为例)则设置于第二风道A2内,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的风冷仅通过第二风道A2实现。通过隔板12的设置,将换热器22的风冷与第一类器件、第二类器件的风冷分离,能够减少散热结构的温度级联,进而可以提升瓶颈器件的散热能力。隔板12的材质不做限定,具体可以选择钣金或者塑料。
其中,隔板12可以平行于服务器中的PCB203,且所述隔板12与PCB203中最高的器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高度阈值h;假设PCB203上最高的器件为处理器202,则隔板12与处理器202背离PCB20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当不大于高度阈值h,该高度阈值h能够保证第二风道内所有的器件可以实现风冷散热。
当服务器内可以布置不同的器件时,可能位于第二风道A2内的器件的高度不同,从而可以对隔板12在机箱201内的位置进行调整。如图3所示,沿隔板12的厚度方向Z,服务器的机箱201内可以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隔板12可以按照需要可拆卸地安装于任意一个安装工位。此处的安装工位指的是隔板12可以固定到机箱201的一个位置,当隔板12安装到一个安装工位,隔板12在机箱201内具有一个对应的位置,该位置与隔板12在机箱201内沿机箱201高度方向Z的水平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安装工位相当于对应一个隔板12在机箱201内一个相对的水平高度。示例性地,每个安装工位可以为形成于机箱201平行于方向Z的两侧内壁上的卡口组M,卡口组M具有的用于容纳隔板12边缘的卡槽,将隔板12的边缘插入卡口组M形成的卡槽,即可将隔板12固定到机箱201内。这样的结构设计,还可以通过调整隔板12在机箱201内的位置调整第一风道A1和第二风道A2内的通风量的调整。
至于换热器22的结构可以参照图4所示的换热器22的结构,其具有进液箱2211、出液箱2212、流通管道2213以及补液箱222,进液箱2211具有用于接收液体管路211输送来的冷却液的进液口P,出液箱2212具有向液体管路211输送冷却液的出液口Q,进液箱2211和出液箱2212之间通过至少一个流通管道2213连通,此处流通管道2213并列设置有多个。流通管道2213外表面设置有散热翅片2214,散热翅片2214以波纹状示出(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补液箱222位于换热器22的顶部,补液箱222通过补液管道223连通出液箱2212。其中,补液箱222焊接在出液箱2212的顶部。
参照图5所示的换热器22的内部结构,换热器22相当于形成有具有换热内腔,换热内腔具体包括进液箱2211形成的进液腔W1、出液箱2212形成的出液腔W2、流通管道2213形成的流通通道T。进液腔W1通过进液口P与液体管路211,吸收了第一类器件散发的热量的冷却液自进液口P进入进液腔W1;进液腔W1与出液腔W2之间设置有多个并列的流通通道T,冷却液可以自进液腔W1经流通通道T进入出液腔W2,当风冷的气流经过换热器22,流通通道T内的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可以与外界空气实现热量交换,实现风冷散热,最终进入出液腔W2内的冷却液的温度较低;出液腔W2通过出液口Q与液体管路211连通,出液腔W2内温度较低的冷却液可以自出液口Q进入液体管路211,沿液体管路211流动对第一类器件进行液冷散热。其中,流通通道T的外表面设置的散热翅片2214,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换热器22还包括由补液箱222形成的补液腔V,补液腔V内预填充有冷却液;补液腔V具体位于换热内腔的顶部,且补液腔V与换热内腔之间通过由补液管道223形成的补液通道F连通。液体管路211中的冷却液会由于液体管路211的材质发生一定的损耗,补液腔V内的冷却液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补液通道F进入换热内腔,保证足够的冷却液实现液冷循环;一般地,补液腔V通过补液通道F与出液腔W2连通,可以将冷却液直接补入经过风冷散热后的冷却液中。
在散热装置的工作运行中,冷却液在液冷结构形成的密闭的循环系统中往复循环,部分液体可能粘附在换热器22内壁以及液体管路211的内部上,还有可能由于液冷结构各部分结构的材质原因发生少量的蒸发、渗漏(当然这种损失是非常微小的)。基于该方面考虑,可以为补液腔222内冷却液的液量设定一液量阈值,该液量阈值可以根据整个液冷结构单位时间内散发量与散热装置的应用年限进行预估,理论上,液量阈值至少不小于液冷结构单位时间内散发量与散热装置的应用年限预估的量,避免液量损失引起的散热性能降低。
液冷组件21中的液体管路211一般为软管,方便根据处理器202的位置进行布局。但是这样的液体管路211不方便与第一类器件(以处理器202为例)接触换热,如图6所示,可以将用于与第一类器件散热的部分液体管路211封装在冷板213中,该部分液体管路211可以在冷板213内密集排布(例如图7所示的蛇形分布或图8所示的回旋型分布);将冷板213以接触第一类器件或靠近第一类器件的方式固定,位于冷板213内的液体管路211中的冷却液可以与第一类器件发生更为充分的热交换,从而对第一类器件起到良好的液冷散热作用。一般地,服务器中的第一类器件的数量会有多个(以至少两个处理器202为例),则冷板213可以设置有对个,使得冷板213可以以一一对应的方式与处理器202进行热量交换。应当理解,为了冷板213与处理器202能够较为接近,冷板213处于第二风道A2内。
为了保证冷却液在液体管路211与换热器22之间的顺畅流动,设置有多个循环泵212,如图9所示,每个处理器202可以对应一个循环泵212,循环泵212具体可以固定于冷板213表面。结合上述实施例,隔板12与PCB203上的高度最高的器件之间的距离最大为高度阈值h,以兼顾风冷效果以及结构紧凑。处理器202加冷板213后已经具有较高的高度,冷板213与隔板12非常接近;再在冷板213上设置循环泵212,若循环泵212凸出于隔板12,可以在隔板12上开设能够避让循环泵212的镂空结构,镂空结构能够避让循环泵212使得循环泵212可以部分进入第一风道A2。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每一个第一类器件配置有一个循环泵212,当第一类器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时,循环泵212的数量也为两个,液冷结构对多个第一类器件进行液冷散热时,以第一类器件为处理器202为例,冷却液在液体管路211中的液流路径可能有如图10至图14所示例多种实现方式,其中,设定处理器202、冷板213以及循环泵212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液体管路211按照不同的部分进行结构划分。
请参照图10所示,换热器22流出的冷却液经液体管路211a进入第一个循环泵212a,然后从第一个循环泵212a经液体管路211b进入第二个冷板213b,从第二个冷板213b经液体管路211c进入第一个冷板213a,再从第一个冷板213a经液体管路211d进入第二个循环泵211b,从第二个循环泵211b经液体管路211e回到换热器22。这种结构对了冷却液的流通路径不做限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循环泵212与冷板213之间的进液、出液顺序。
请参照图11所示,换热器22流出的冷却液经液体管路211a进入第一个循环泵212a,然后从第一个循环泵212a经液体管路211b进入第二个循环泵212b,从第二个循环泵212b经液体管路211c进入第一个冷板213a,再从第一个冷板213a经液体管路211d进入第二个冷板213b,从第二个冷板213b经液体管路211e回到换热器22。这种结构设计,相当于冷却液先经过两个循环泵212后,在经过两个冷板213对处理器202进行液冷散热;其中,两个冷板213之间串联。
请参照图12所示,换热器22流出的冷却液经液体管路211a进入第一个循环泵212a,然后从第一个循环泵212a经液体管路211b进入第二个循环泵212b;第二个循环泵212b具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经液体管路211c进入第一个冷板213a,另一个出口经液体管路211d进入第二个冷板213b,第一个冷板213a内的冷却液进入液体管路211e,第二个冷板213b内的冷却液进入液体管路211f,液体管路211e与液体管路211f汇合后并入液体管路211g,液体管路211g将冷却液导入换热器22。这种结构设计,相当于冷却液先经过两个循环泵212后,在经过两个冷板213对处理器202进行液冷散热;其中,两个冷板213之间并联。
请参照图13所示,换热器22流出的冷却液经液体管路211a后分两路,一路经液体管路211b进入第一个循环泵212a,然后从第一个循环泵212a经液体管路211c进入第一个冷板213a;另一路经液体管路211d进入第二个循环泵212b,然后从第二个玄幻泵212b经液体管路211e进入第二个冷板213b;第一个冷板213a内的冷却液进入液体管路211f,第二个冷板213b内的冷却液进入液体管路211g,液体管路211f与液体管路211g汇合后并入液体管路211h,液体管路211h将冷却液导入换热器22。这种结构设计,相当于将一个循环泵212对应一个冷板213视为一组冷却单元,各冷却单元之间并联。
请参照图14所示,换热器22流出的冷却液经液体管路211a进入第一个循环泵212a,然后从第一个循环泵212a经液体管路211b进入第一个循环泵212a,从第一个循环泵212a经液体管路211c进入第二个循环泵212b;第二个循环泵212b将冷却液经液体管路211d送入第二个冷板213b,冷却液从第二个冷板213b经液体管路211e回到换热器22。这种结构更为简洁,能够节省空间。
应当理解,图10至图14所示的液冷结构只是示例性说明,且由于仅示出了对两个处理器202进行液冷散热,液冷结构较为简单;推而广之,当处理器202(或者说第一类器件)的数量多于两个,液冷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变形、整合与改进,从而实现更多样的实施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换热器22的散热效果,如图15所示,风冷结构还可以包括散热风扇13,散热风扇13具体可以设置于换热器22的入风侧,散热风扇13可以单独对换热器22提供风冷,进一步提高换热器22内的冷却液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效率。
此外,液冷结构还包括辅助换热器23,该辅助换热器23可以以串联的形式接入换热器22,实现冷却液在液体管路211、换热器22以及辅助换热器23之间的循环流动。辅助换热器23也用于冷却液与外界空气的热量交换。此处辅助换热器23示意为一个,在实际应用中,辅助换热器2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辅助换热器23与换热器22串联。
结合上述实施例,图16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布局到服务器中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服务器的前端与末端如图16中所示意,在服务器机箱201内设置有电路板203,电路板203上耦合设置有处理器202(相当于第一类器件),服务器的后端设置有插接于电路板203的PCIe卡204(相当于第二类器件);在电路板203与服务器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系统风扇11,系统风扇11可以驱动空气形成沿服务器的前端指向后端的方向的气流,从而在机箱201内形成风道,系统风扇11驱动空气形成的气流可以对电路板201、处理器202以及PCIe卡204进行风冷散热。散热装置中的换热器22设置于服务器的尾端,换热器22散发的热量不会对其他器件的散热产生影响。液冷结构中的液体管路211与换热器22连通,循环泵212接入液体管路211以驱动液体管路211内的冷却液在液体管路211与换热器22之间循环;液体管路211上设置有能够实现冷却液与处理器202热交换的冷板213,每个处理器202对应设置一个冷板213,每个冷板213则对应设置一个循环泵212,液体管路211、循环泵212以及冷板213之间的连通方式可以参照图10至图14所示例。其中的换热器22也处于系统风扇11驱动空气形成的风道内,方便换热器22内温度较高的冷却液与外界空气发生热量交换,完成冷却液的降温。在换热器22的入风端,设置有散热风扇13,可以增加对换热器22的风冷散热效果。
结合图1,请参照图17所示散热装置布局到服务器中的俯视图,沿服务器的宽度方向X,将服务器的尾端分为B1区和B2区,换热器22可以仅占据B2区域,换热器22相当于既与PCIe卡204沿服务器的高度方向Z并列(图1中所示),还与PCIe卡204沿服务器的宽度方向X并列。当然,还可以如图18所示,沿服务器的宽度方向X,换热器22占据了服务器的尾端所有的区域,此时,沿服务器的高度方向Z,换热器22将PCIe卡204遮挡,换热器22相当于仅与PCIe卡204沿服务器的高度方向Z并列(图1中所示)。
在图16至图18所示的结构中,为了清楚显示液冷结构,未示出用于将风道隔离的隔板。在风道内设置隔板12的结构请参照图19所示,隔板12将风道沿服务器的高度方向分隔,在图19所示的俯视图中,电路板203、处理器202、部分液体管路211、冷板213、PCIe卡204都被隔板12遮挡未示出,循环泵212由于位置较高部分探出隔板12予以显示,此处的隔板12上具有避让循环泵212的避让口。具有隔板12的风道,可以单独对换热器22进行风冷散热,减小温度级联带来的不利影响。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散热装置的服务器,该服务器的结构可以参照图16至图19所示,此处不再赘述。应当理解,由于该服务器设置有上述散热装置,其散热能力能够的带提高,根据模拟数据,设置有上述散热装置的服务器的散热能力相较于现有的普通风冷能够提升20%以上,系统的综合能耗也能得到降低。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风冷结构,用于对第一类器件和第二类器件采用风冷方式进行散热,所述第一类器件和所述第二类器件设置于所述服务器中,且所述第一类器件产生的热量高于所述第二类器件产生的热量;
液冷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类器件采用液冷方式进行散热;所述液冷结构包括:
液冷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类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液冷组件的供液管路的冷却液中;
换热器,用于所述冷却液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服务器的末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结构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服务器的腔体分隔成至少两个风道,所述至少两个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器件和所述第二类器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平行于所述服务器中的印刷电路板PCB,且所述隔板与所述PCB中最高的器件之间的距离小于高度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材质为钣金或塑料。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具有镂空区域;
在所述服务器的腔体内固定所述隔板时,所述镂空区域用于避让所述液冷组件的循环泵。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隔板的方向,所述服务器内设置有多个安装工位,所述隔板可拆卸地安装于任意一个安装工位。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结构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入风侧。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结构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与所述换热器串联。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包括液体管路、冷却液和循环泵;
所述液体管路与所述换热器连通,所述冷却液填充于所述液体管路和所述换热器内;
所述循环泵接入所述液体管路以驱动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液体管路之间循环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冷板,部分所述液体管路封装于所述冷板内;所述冷板用于接触所述第一类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结构形成有风道,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出风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换热内腔以及位于所述换热内腔顶部的补液腔;
所述换热内腔具有供所述冷却液流入的进液口以及供所述冷却液流出的出液口,所述补液腔内填充有冷却液且所述补液腔与所述换热内腔之间通过补液通道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液腔内的冷却液液量不小于液量阈值,所述液量阈值为冷却液在所述散热装置在使用寿命年限内的损耗量。
15.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类器件、第二类器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CN202111135533.7A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Pending CN1158779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5533.7A CN115877927A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PCT/CN2022/112197 WO2023045613A1 (zh) 2021-09-27 2022-08-12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35533.7A CN115877927A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77927A true CN115877927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20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35533.7A Pending CN115877927A (zh) 2021-09-27 2021-09-27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77927A (zh)
WO (1) WO20230456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1386A (zh) * 2023-05-19 2023-09-15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风液复合散热机组的功率变换器及储能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64492A (ja) * 2002-11-15 2004-06-10 Saint Song Corp コンピュータホストの放熱方法および放熱装置
CN101893921A (zh) * 2010-04-08 2010-11-24 山东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研究院 无噪音节能服务器
CN105929917A (zh) * 2016-04-28 2016-09-07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服务器的静音散热系统及静音散热方法
CN108012513B (zh) * 2017-12-29 2023-10-2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无需行间空调的数据中心及其散热系统
CN110062560B (zh) * 2019-03-14 2022-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方法、散热装置、和机柜
CN112672611A (zh) * 2020-12-25 2021-04-16 佛山市液冷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结合管壳式换热器的服务器机柜液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61386A (zh) * 2023-05-19 2023-09-15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风液复合散热机组的功率变换器及储能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45613A1 (zh)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26534B2 (en) In-vehicle computing apparatus in intelligent vehicle and intelligent vehicle
CN110996635B (zh) 机箱散热结构
CN109417862A (zh) 电路板、计算设备及散热机箱
CN111338448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散热系统
CN115793803A (zh) 浸没式冷却系统及冷却装置
CN113056161A (zh) 电子设备外壳和边缘计算系统
WO2023045613A1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N112737195B (zh) 一种电机的冷却装置
CN211375548U (zh) 基于vpx架构的水冷散热服务器
CN210075867U (zh) 液冷变频器系统
CN217062943U (zh) 抽屉式电源模块和模组式电源柜
CN211090386U (zh) 电机控制器
CN209643229U (zh) 一种通信设备的散热结构
CN220457787U (zh) 散热机构及变流器
CN210137402U (zh) 一种交换机散热装置和交换机
CN219179891U (zh) 分体式水冷散热装置
CN219478390U (zh) 散热装置
CN210570165U (zh) 散热器和车辆
CN109451709A (zh) 一种利用热仿真分析办法设计通信设备的散热结构
CN112467170B (zh) 散热器
CN216930648U (zh) 换热器装置及机柜
CN114828467B (zh) 计算机装置、机壳及水冷散热装置
CN214098362U (zh) 一种计算机芯片水冷装置
CN211508883U (zh) 一种风力发电变流器用igbt模块的散热装置
CN219536639U (zh) 电力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散热风道、电力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