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6301A - 吸引装置、控制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吸引装置、控制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6301A
CN115666301A CN202080100379.7A CN202080100379A CN115666301A CN 115666301 A CN115666301 A CN 115666301A CN 202080100379 A CN202080100379 A CN 202080100379A CN 115666301 A CN115666301 A CN 115666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ction
time
heating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03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田亮治
隅井干城
山田学
井上康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Tobac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Tobac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Tobacco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Tobac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666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63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7Temperature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20Devices using solid inhalable precursor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质量的结构。吸引装置具备:加热部,其加热基材生成气溶胶;控制部,其基于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所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对所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所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所述目标温度,所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设定于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所述目标温度比设定于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的所述目标温度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所述加热部供电。

Description

吸引装置、控制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引装置、控制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电子烟及雾化器等生成被用户吸引的物质的吸引装置已广泛普及。例如,吸引装置使用包含用于生成气溶胶的气溶胶源及用于对生成的气溶胶赋予香味成分的香味源等的基材,生成被赋予香味成分的气溶胶。用户通过吸引由吸引装置生成的、被赋予香味成分的气溶胶,能够品尝香味。
吸引装置通过根据规定了加热动作的加热曲线加热基材,生成气溶胶。加热曲线对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探讨各种加热曲线。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在加热开始后首先达到最高温,然后逐渐降温的加热曲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0/08477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期望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质量的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观点提供一种吸引装置,其具备:加热部,其加热基材,生成气溶胶;控制部,其基于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所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对所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所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所述目标温度,所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所述加热部供电。
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基于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和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来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也可以是,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所述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低于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以第一占空比进行向所述加热部的供电,在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为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以第二占空比进行向所述加热部的供电,所述第一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二占空比。
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开始时期起的经过时间,判定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
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基于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之差,判定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
也可以是,所述加热曲线在最初包含初始升温区间,对所述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初始值高。
也可以是,所述初始升温区间包含第一升温区间及所述第一升温区间之后的第二升温区间,在所述第一升温区间及所述第二升温区间,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互不相同,所述第一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所述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初始值之差除以所述第一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所述第二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所述第二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对所述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之差除以所述第二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升温区间与所述第一升温区间比较,所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小。
也可以是,所述初始升温区间在最后包含温度维持区间,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与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相同。
也可以是,所述加热曲线在比所述中途降温区间靠后包含再升温区间,对所述再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高。
也可以是,所述再升温区间交替包含温度维持区间和升温区间,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与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相同,对所述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高。
也可以是,所述加热曲线依次包含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
也可以是,所述加热曲线依次包含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温度维持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与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相同。
也可以是,在比较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情况下,所述再升温区间最小,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次之,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最大,所述初始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所述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初始值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所述初始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所述再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所述再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对所述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所述再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也可以是,在比较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最短,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次之,所述再升温区间最长。
也可以是,所述吸引装置还具备接收所述基材的腔室,所述腔室包含供所述基材插入的开口和保持所述基材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包含按压所述基材的一部分的按压部和非按压部。
也可以是,所述加热部配置于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
也可以是,所述加热曲线包含多个沿着时间轴连续的时间区间即时段,对所述时段设定多个切换条件,所述控制部在满足对所述时段设定的所述多个切换条件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切换所述时段,并基于切换后的所述时段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基于与开始基于所述加热曲线的所述加热部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的背离,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提供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具有加热基材生成气溶胶的加热部的吸引装置,其中,包括基于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来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所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对所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所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所述目标温度,所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低,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包括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所述加热部供电。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提供一种程序,其使控制具有加热基材生成气溶胶的加热部的吸引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基于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所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对所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所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所述目标温度,所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低,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包括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所述加热部供电。
发明效果
如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吸引装置的体验质量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吸引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的物理结构的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加热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腔室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向视4-4处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向视5-5处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7是棒型基材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的包含非按压部的腔室的纵剖视图。
图8是棒型基材保持于保持部的状态的包含按压部的腔室的纵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向视7-7处的腔室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基于表1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11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基于表2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13是表示基于表3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14是表示基于表4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15是表示基于表5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16是表示基于表6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17是表示基于表6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图18是表示基于表6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通过对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
<1.吸引装置的结构例>
吸引装置是生成由用户吸引的物质的装置。以下,说明由吸引装置生成的物质是气溶胶的情况。此外,由吸引装置生成的物质也可以是气体。
图1是示意性表示吸引装置的结构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结构例的吸引装置100包含电源部111、传感器部112、通知部113、存储部114、通信部115、控制部116、加热部40、保持部60、及隔热部70。
电源部111蓄积电力。而且,电源部111基于控制部116进行的控制,向吸引装置100的各构成要素供给电力。电源部111可以由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等充电式蓄电池构成。
传感器部112获取与吸引装置100相关的各种信息。作为一例,传感器部112由麦克风电容器等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构成,获取伴随用户进行的吸引的值。作为另一例,传感器部112由按钮或开关等接收来自用户的信息的输入的输入装置构成。
通知部113将信息通知给用户。通知部113例如由发光的发光装置、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输出声音的声音输出装置、或振动的振动装置等构成。
存储部114存储用于吸引装置100的动作的各种信息。存储部114由例如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构成。
通信部115是可进行以有线或无线的任意的通信规格为标准的通信的通信接口。作为上述通信规格,可采用例如Wi-Fi(注册商标)或Bluetooth(注册商标)等。
控制部116作为运算处理装置及控制装置发挥功能,根据各种程序控制吸引装置100内的所有动作。控制部116通过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及等电子电路实现。
保持部60保持棒型基材150。保持部60保持从将形成于吸引装置100的内部空间80与外部空间连通的开口52插入内部空间80的棒型基材150。
棒型基材150包含基材部151及吸口部152。基材部151包含气溶胶源。通过将气溶胶源雾化而生成气溶胶。气溶胶源是例如甘油及丙二醇等多元醇、以及水等液体。气溶胶源也可以包含源自于烟草或非源自于烟草的香味成分。在吸引装置100是雾化器等医疗用吸入器的情况下,气溶胶源也可以含有药剂。此外,气溶胶源不限于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在棒型基材150保持于保持部60的状态下,基材部151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内部空间80,吸口部152的至少一部分从开口52突出。而且,当用户含着从开口52突出的吸口部152进行吸引时,从基材部151产生的气溶胶到达用户的口内。
加热部40通过加热气溶胶源,将气溶胶源雾化,生成气溶胶。作为一例,加热部40构成为膜状,且被配置为覆盖保持部60的外周。而且,当加热部40发热时,棒型基材150的基材部151被从外周加热,生成气溶胶。加热部40在被从电源部111供电时发热。
隔热部70防止从加热部40向其它构成要素的热传递。例如,隔热部70由真空隔热材或气凝胶隔热材等构成。
以下,也将用户吸引由吸引装置生成的气溶胶简称为“吸引”或“抽吸”。另外,以下也将用户吸引的动作称为抽吸动作。
<2.技术特征>
(1)一边按压基材一边加热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100具有一边按压棒型基材150一边加热的结构。以下,对上述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示意性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100的物理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吸引装置100具有包含加热部40及保持部60的加热器组件30。如图2所示,在棒型基材150保持于加热器组件30(更详细而言,保持于保持部60)的状态下,在加热器组件30和棒型基材150之间存在空隙。当用户含着棒型基材150进行吸引时,从开口52流入的空气经由该空隙从基材部151的端部流入棒型基材150的内部,并从吸口部152的端部流出到用户的口内。即,用户吸入的空气按照空气流190A、空气流190B、空气流190C的顺序流动,并以与从棒型基材150产生的气溶胶混合的状态导入到用户的口腔内。
图3表示图2所示的加热器组件3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加热器组件30具有顶盖32、加热部40以及腔室50。腔室50构成为接收棒型基材150。加热部40构成为加热被腔室50接收的棒型基材150。顶盖3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向腔室50插入棒型基材150时的导向的功能,并且将腔室50固定于吸引装置100。
图4表示腔室50的立体图。图5表示图4所示的向视4-4处的腔室50的剖视图。图6表示图5所示的向视5-5处的腔室50的剖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腔室50包含供棒型基材150插入的开口52和保持棒型基材150的保持部60。腔室50形成为包围接收棒型基材150的内部空间80的中空部件。中空部件可以是有底的筒状部件。此外,中空部件也可以是没有底的筒状体。腔室50优选由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构成,可以由例如不锈钢等形成。由此,能够从腔室50向棒型基材150进行有效的加热。
如图5及图6所示,保持部60包含按压棒型基材150的一部分的按压部62和非按压部66。按压部62具有内表面62a和外表面62b。非按压部66具有内表面66a和外表面66b。如图3所示,加热部40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加热部40优选无间隙地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
腔室50的开口52优选能够不按压棒型基材150而进行接收。与腔室50的长边方向、换言之棒型基材150插入腔室50的方向或作为腔室50的整个侧面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面上的腔室50的开口52的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或椭圆形,但优选为圆形。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腔室50在腔室50的周向上具有两个以上的按压部62。如图5及图6所示,保持部60的两个按压部62相互对置。两个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距离优选比插入于腔室50的棒型基材150的配置于按压部62之间的部位的宽度小。如图所示,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为平面。
如图6所示,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具有相向的一对平面状的平面按压面,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具有连接一对平面按压面的两端且相向的一对曲面状的曲面非按压面。如图所示,曲面非按压面可以在与腔室5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上具有整体呈圆弧状的截面。如图6所示,保持部60由具有均匀的厚度的金属筒状体构成。
图7是棒型基材150保持于保持部60的状态的包含非按压部66的腔室50的纵剖视图。图8是棒型基材150保持于保持部60的状态的包含按压部62的腔室50的纵剖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向视7-7处的腔室50的剖视图。此外,在图9中,示出按压之前的状态的棒型基材150的截面,以使棒型基材150在按压部62被按压的情况容易被理解。
即使棒型基材150保持于保持部60,且棒型基材150被按压部62按压而变形,图9所示的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和棒型基材150之间的空隙67也实质上被维持。该空隙67可以与腔室50的开口52和定位于腔室50内的棒型基材150的端面(图7及图8中下侧的端面、即基材部151的端面)连通。该空隙67也能够与腔室50的开口52和定位于腔室50内且定位于远离腔室50的开口52的位置的棒型基材150的端面(图7及图8中下侧的端面、即基材部151的端面)连通。而且,经由空隙67及棒型基材150的内部的空气的流路从腔室50的开口52形成到定位于腔室50外的棒型基材150的端面(图7及图8中上侧的端面、即吸口部152的端面)。由此,不需要在吸引装置100上另外设置用于导入向棒型基材150供给的空气的流路,因此,能够简化吸引装置100的结构。另外,因为非按压部66的、形成空隙67的一部分的部位露出,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流路的清洁。而且,因为在空气通过空隙67的过程中空气被加热,所以能够有效利用加热部40放出的热而提高加热效率,并且防止随着抽吸而流入的空气引起的棒型基材150的过度降温。其结果,能够抑制加热部40的耗电量,还能够防止随着抽吸的棒型基材150的降温引起的香味减少。从通气阻力的观点等来看,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和棒型基材150之间的空隙67的高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mm以上且0.8mm以下,最优选为0.3mm以上且0.5mm以下。
如图9所示,在棒型基材150保持于保持部60的状态下,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和棒型基材150的中心的距离LA比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和棒型基材150的中心的距离LB短。通过该结构,能够使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加热部40和棒型基材150的中心的距离比没有设置按压部62的情况短。因此,能够提高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
如图4~图8所示,腔室50具有底部56。如图8所示,底部56以露出棒型基材15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通过底壁56a支承插入到腔室50的棒型基材150的一部分。另外,底部56能够以露出的棒型基材150的端面与空隙67连通的方式通过底壁56a支承棒型基材150的一部分。
如图5、图7及图8所示,腔室50的底部56具有底壁56a,除此之外还可以具有侧壁56b。由侧壁56b划定的底部56的宽度也可以朝向底壁56a而减小。如图6及图9所示,保持部60的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在与腔室5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上弯曲。
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的与腔室5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上的形状优选为在腔室50的长边方向的任意位置和与腔室5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上的开口52的形状相同。换言之,非按压部66的内表面66a优选在形成开口52的腔室50的内表面沿长边方向延长而形成。
如图3~图5所示,腔室50优选在开口52和保持部60之间具有筒状的非保持部54。在棒型基材150保持于保持部60的状态下,可在非保持部54和棒型基材150之间形成间隙。
如图5~图9所示,保持部60的外周面优选遍及保持部60的长边方向全长具有相同的形状及大小(与保持部60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上的保持部60的外周长度)。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腔室50优选具有第一导向部58,该第一导向部58具备将形成开口52的腔室50的内表面和按压部62的内表面62a连接的锥形面58a。
如图3所示,加热部40具有加热要素42。加热要素42例如也可以是加热线路。例如如图6所示,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和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66b具有角度而相互连接,可在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和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66b之间形成边界71。加热线路优选沿与边界71延伸的方向(腔室的长边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优选沿与边界71延伸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加热部40优选除了加热要素42之外还具有覆盖加热要素42的至少一面的电气绝缘部件44。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绝缘部件44被配置为覆盖加热要素的两面。另外,电气绝缘部件44优选配置于保持部60的外表面的区域内。换言之,电气绝缘部件44优选被配置为在腔室50的长边方向的第一导向部58侧不从保持部60的外表面露出。如上所述,因为在开口52和按压部62之间设置第一导向部58,所以在腔室50的长边方向上,腔室50的外表面的形状及与腔室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面上的腔室的外周长度可变。因此,通过将电气绝缘部件44配置在保持部60的外表面上,能够抑制产生挠曲。
加热部40优选未配置于开口52和第一导向部58之间的腔室50的外表面、即选自非保持部54的外表面、第一导向部58的外表面、及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加热部40优选遍及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整体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吸引装置100具有从加热部40延伸的带状的电极48。带状的电极48优选在加热部40配置于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状态下从作为平面的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向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的外部延伸。
另外,如图3、图7及图8所示,加热部40具有位于与开口52相反侧的第一部分40a和位于开口52侧的第二部分40b。第二部分40b的加热器电力密度优选比第一部分40a的加热器电力密度高。或者,第二部分40b的升温速度优选比第一部分40a的升温速度快。或者,第二部分40b的加热温度优选在任意的相同时间比第一部分40a的加热温度高。第二部分40b优选在棒型基材150保持于保持部60的状态下覆盖在棒型基材150中所含的可吸烟物的长边方向上与可吸烟物的1/2以上对应的保持部60的外表面。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腔室50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按压部62,但腔室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腔室50可以具有一个按压部62,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按压部62。
如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100通过按压部62在按压棒型基材150的同时对其进行保持,并进行加热。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以下说明的各种效果。
首先,从加热部40向棒型基材150的热传导率提高。即,能够提高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因为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提高,所以能够使棒型基材150的温度快速达到目标温度,因此,能够缩短后述的预备加热所需的时间。而且,因为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提高,所以能够提高棒型基材150的温度相对于加热部40的温度变化的追随性。其结果,第一,能够更容易地控制气溶胶的生成量。第二,即使随着用户进行的抽吸而棒型基材150的温度下降,也能够立即恢复到原来的温度。第三,能够减小外部气温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第四,容易在棒型基材150中实现与后述的加热曲线中的温度变化同样的温度变化。第五,能够迅速产生加热曲线中的后述的再升温区间的效果即香味提高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100在按压棒型基材150的同时从外周对其加热。通过上述结构,不管棒型基材150内的气溶胶源的形状如何,都能够实现上述的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的提高、及棒型基材150的温度的追随性的提高。而且,通过上述结构,不管在棒型基材150的制造工序中产生的偏差引起的棒型基材150的形状或大小的误差如何,都能够实现上述的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的提高、及棒型基材150的温度的追随性的提高。与此相对,在采取向棒型基材150插入刀片状的加热部并从内部加热棒型基材150的结构的比较例中,难以实现这些效果。其原因在于,在该比较例中,即使从外周按压棒型基材150,也难以使刀片状的加热部和棒型基材150内的气溶胶源良好地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100中,隔热部70被配置为从外周包围加热部40。在该情况下,能够以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比非按压部66的外表面66b靠内部空间80的中心的量增大在按压部62的外表面62b和隔热部7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空气层的厚度。或者,能够增大与按压部62重叠的隔热部70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隔热部70的隔热效果。
(2)加热曲线
吸引装置100基于加热曲线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加热曲线是指规定了加热部40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信息。吸引装置100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以实现在加热曲线中规定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由此,如由加热曲线计划的那样生成气溶胶。典型而言,加热曲线被设计成在用户吸引从棒型基材150生成的气溶胶时用户所品尝的香味最佳。因此,通过基于加热曲线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能够使用户所品尝的香味最佳。
控制部116基于在加热曲线中规定的目标温度和加热部40的实际的温度(以下,也称为实际温度)的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更详细而言,控制部116基于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的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控制部116以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与在加热曲线中定义的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同样的方式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例如能够通过公知的反馈控制而实现。具体而言,控制部116以基于脉宽调制(PWM)或脉冲频率调制(PFM)的脉冲的形式向加热部40供给来自电源部111的电力。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16能够通过调整电力脉冲的占空比来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
在反馈控制中,控制部116只要基于实际温度和目标温度的差值等控制向加热部40供给的电力、例如上述的占空比即可。反馈控制例如也可以是PID控制(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 Controller: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或者,控制部116也可以进行单纯的ON-OFF控制。例如,也可以是,控制部116执行加热部40进行的加热直至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为止,在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停止加热部40进行的加热,当实际温度比目标温度低时,再次执行加热部40进行的加热。
加热部40的温度例如能够通过测定或估计构成加热部40的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来定量。其原因在于,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根据温度而变化。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例如能够通过测量发热电阻体中的压降量来估计。发热电阻体中的压降量能够由测定对发热电阻体施加的电位差的电压传感器来测定。在另一例中,加热部40的温度能够由设置在加热部40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来测定。
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从检测到进行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定时开始。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一例是设置于吸引装置100的按钮的按下。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另一例是抽吸动作。指示加热开始的操作的另一例是来自智能手机等其它装置的信号的接收。
加热开始后,基材中所含的气溶胶源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减少。典型地,在假定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停止加热部40进行的加热。假定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的一例是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经过了规定时间的定时。假定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的一例是检测到规定次数的抽吸的定时。假定为气溶胶源枯竭的定时的一例是按下设置于吸引装置100的按钮的定时。上述按钮例如在用户不再能品感到充分的香味时被按下。
此外,假定为产生充分的量的气溶胶的期间也可以被称为可抽吸期间。另一方面,从加热开始到可抽吸期间开始为止的期间也被称为预备加热期间。在预备加热期间进行的加热也被称为预备加热。也可以将可抽吸期间开始的定时及结束的定时通知给用户。在该情况下,用户能够以上述通知为参考,在可抽吸期间进行抽吸。
控制部116基于保持部60实现的棒型基材150的保持状态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详细而言,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棒型基材150的一部分被保持部60的按压部62按压的状态下,基于加热曲线加热棒型基材150。即,控制部116在棒型基材150的一部分被保持部60的按压部62按压的状态下,根据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目标温度来调整向加热部40的供电量,控制加热部40进行的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此时,控制部116还可以根据按压部62进行的按压的强度调整供电量。另外,控制部116也可以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例如,不进行向加热部40的供电),使得在棒型基材150的一部分未被保持部60的按压部62按压的状态下,不进行基于加热曲线的棒型基材150的加热。如果考虑通过按压而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提高,则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根据棒型基材150的加热效率的提高的程度来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因此,能够向用户提供非常充分的品质的抽吸体验。
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对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目标温度。而且,控制部116基于对多个时间区间中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的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具体而言,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加热曲线中所含的多个时间区间各自的结束时期之前达到设定的目标温度。在下述的表1中示出加热曲线的一例。
[表1]
时间区间 时间长度 目标温度
初始升温区间 35秒 295℃
中途降温区间 10秒 230℃
再升温区间 310秒 260℃
表1所示的加热曲线由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构成,且依次包含它们。在表1所示的例子中,初始升温区间是从加热曲线的开始至35秒后的区间。中途降温区间是从初始升温区间的结束时期至10秒后的区间。再升温区间是从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至310秒后的区间。加热曲线通过包含这些时间区间,能够如下所说明的那样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都向用户提供非常充分的品质的抽吸体验。即,能够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质量。
初始升温区间是加热曲线的最初所包含的时间区间。对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比初始值高。初始值是指假定为加热开始前的加热部40的温度的温度。初始值的一例是0℃等任意的温度。初始值的另一例是与气温对应的温度。
中途降温区间是在加热曲线的中途所包含的时间区间。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比对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低。在表1所示的例子中,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230℃比对前一个时间区间即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295℃低。
再升温区间是在加热曲线的最后所包含的时间区间。对再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比对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高。在表1所示的例子中,对再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260℃比对前一个时间区间即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230℃高。
参照图10对控制部116根据表1所示的加热曲线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时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基于表1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本图表中的线21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初始升温区间上升,在初始升温区间的结束时期达到目标温度即295℃。在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达到对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假定棒型基材150的温度达到产生充分的量的气溶胶的温度。初始升温区间设定于加热曲线的最初。因此,加热部40在初始升温区间从初始温度一下子升温到对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即295℃。此外,初始温度是指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开始时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提前结束预备加热。
控制部116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使得在初始升温区间,实际温度达到对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即,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使之从初始温度朝向295℃。在从加热开始经过35秒之前实际温度达到295℃的情况下,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以维持295℃。
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中途降温区间降低,在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达到目标温度即230℃。中途降温区间设定于初始升温区间的下一区间。因此,加热部40在中途降温区间从初始升温区间的设定温度暂时降温到中途降温区间的设定温度。如果将加热部40维持在如初始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那样的高的温度,则棒型基材150中所含的气溶胶源急速消耗,产生用户品尝到的香味过强等不良。关于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中途降温区间,能够避免这样的不良,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质量。
控制部116在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加热部40供电。即,控制部116在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为停止向加热部40的供电,不进行加热部40进行的加热。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最快地降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另外,与也在中途降温区间进行向加热部40的供电的情况比较,也能够减少吸引装置100的耗电量。
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再升温区间上升,在再升温区间的结束时期达到目标温度即260℃。再升温区间设定于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区间、即加热曲线的最后。因此,加热部40在再升温区间从中途降温区间的设定温度再次升温到再升温区间的设定温度,之后停止加热。如果在初始升温区间之后使加热部40持续降温,则棒型基材150也降温,因此,气溶胶的生成量可能会降低,用户所品尝的香味劣化。关于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中途降温区间之后设置再升温区间,即使在加热曲线的后半也能够防止用户所品尝的香味的劣化。
控制部116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使得在再升温区间实际温度达到对再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即,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使之朝向260℃。在从再升温区间的开始经过310秒之前实际温度达到260℃的情况下,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温度,以维持260℃。
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再升温区间最小,中途降温区间次之,初始升温区间最大。初始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初始值之差的绝对值除以初始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中途降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对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例如,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中途降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再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再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对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例如,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再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另外,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中途降温区间最短,初始升温区间次之,再升温区间最长。通过上述结构,如图10所示,加热部40在初始升温区间急速升温,在中途降温区间提前脱离高温的状态,在再升温区间缓慢地升温。因此,能够提前结束预备加热,并且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都向用户提供非常充分的品质的抽吸体验。
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来判定加热曲线中的多个时间区间的切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对各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背离在规定的阈值以内,判定从初始升温区间向中途降温区间的切换、及再升温区间的结束。
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经过时间来判定加热曲线中的多个时间区间的切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从中途降温区间的开始时期之后的经过时间来判定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例如,在图10所示的加热曲线中,中途降温区间被设定为10秒钟。因此,控制部116在开始中途降温区间之后经过10秒的情况下,判定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再次开始加热部40进行的加热。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不测定加热部40的温度而判定从中途降温区间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116的处理负荷。而且,即使在采取基于构成加热部40的发热电阻体的电阻值测定加热部40的温度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中途降温区间停止向加热部40的供电,同时判定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
但是,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可能依赖于外部气温等外部环境而变动。例如,在基于图10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情况下,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在外部气温低的情况下可成为220℃,在外部气温高的情况下可成为240℃。
因此,控制部116在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时间区间(即,再升温区间)的开始时期基于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和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更详细而言,在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在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低于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16以第一占空比进行向加热部40的供电。另一方面,在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在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为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16以第二占空比进行向加热部40的供电。在此,第一占空比大于第二占空比。此处的占空比是指持续向加热部40供电的期间占规定期间的比。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在加热部40的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产生背离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减小该背离,因此,能够抑制用户所品尝的香味的劣化。
(3)处理的流程
图11是表示由本实施方式的吸引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11所示,首先,吸引装置100在初始升温区间使加热部40从初始温度升温到对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步骤S102)。
接着,吸引装置100在中途降温区间停止向加热部40的供电,使加热部40降温到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步骤S104)。
接下来,吸引装置100在再升温区间使加热部40升温到对再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步骤S106)。
而且,吸引装置100使再升温区间结束,同时停止向加热部40的供电(步骤S108)。
<3.变形例>
<3.1.第一变形例>
在初始升温区间,为了缩短预备加热期间,将棒型基材150急剧升温到充分产生气溶胶的温度。其结果,容易发生棒型基材150过度升温的、被称为过冲的现象。如果发生过冲,则可能缩短棒型基材150的寿命(详细而言,可抽吸期间的长度)、或对用户送出质量不良的香味。
因此,在第一变形例中,提供在初始升温区间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递减的加热曲线。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避免初始升温区间中的过冲,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质量。在表2中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加热曲线的一例。
[表2]
Figure GDA0003993557250000181
图12是表示基于表2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本图表中的线21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如表2所示,初始升温区间包含第一升温区间及第一升温区间之后的第二升温区间。对第一升温区间及第二升温区间各自设定不同的目标温度。因此,如图12所示,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第一升温区间达到目标温度即290℃,接着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第二升温区间达到目标温度即295℃。这样,通过在初始升温区间的中途设置作为里程碑发挥作用的目标温度而进行温度控制,能够提高在初始升温区间使实际温度达到初始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的准确度。
在第一升温区间及第二升温区间,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互不相同。第一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初始值之差除以第一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如果将初始值设为0℃,则表2所示的例子中的第一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为(290-0)/17≈17。第二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第二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对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之差除以第二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表2所示的例子中的第二升温区间的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为(295-290)/18≈0.3。
在初始升温区间所包含的多个升温区间中,后面的升温区间与前面的升温区间比较,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小。即,第二升温区间与第一升温区间比较,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小。因此,如图12所示,因为随着进入初始升温区间的后半而缓慢地升温,所以越是进入初始升温区间的后半,越是能够细致地控制实际温度的变化。其结果,能够防止过冲。
第一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及对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以及第二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及对第二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被设定为第二升温区间中的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比第一升温区间中的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小。作为一例,第二升温区间的长度也可以比第一升温区间的长度长。在表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升温区间的长度为18秒,比作为第一升温区间的长度的17秒长。作为另一例,第二升温区间中的升温幅度也可以比第一升温区间中的升温幅度小。在表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升温区间中的升温幅度295℃-290℃=5℃,比作为一例将初始值设为0℃时的第二升温区间中的升温幅度即290℃-0℃=290℃小。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确保对于升温幅度充分的时间长度的时间区间作为第二升温区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过冲。
初始升温区间还可以包含温度维持区间。在表3中示出该情况下的加热曲线的一例。
[表3]
Figure GDA0003993557250000191
图13是表示基于表3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本图表中的线21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如表3所示,初始升温区间除了第一升温区间及第二升温区间之外,还在最后包含温度维持区间。对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与对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相同。因此,如图13所示,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17秒钟的第一升温区间升温到290℃,在后续的18秒钟的第二升温区间升温到295℃,在再后续的10秒钟的温度维持区间维持295℃。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温度维持区间使棒型基材150充分地升温至内部。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棒型基材150未充分地升温至内部而发生在后续的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向用户送出质量不良的味道的事态。
此外,初始升温区间所包含的升温区间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初始升温区间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升温区间。在该情况下,在初始升温区间所包含的多个升温区间中,相较于前面的升温区间,越是后面的升温区间,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越小。
在本变形例中,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也是再升温区间最小,中途降温区间次之,初始升温区间最大。特别是,就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而言,理想的是,再升温区间最小,中途降温区间次之,第一升温区间最大。另外,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中途降温区间最短,初始升温区间次之,再升温区间最长。特别是,就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而言,理想的是,中途降温区间最短,第一升温区间次之,再升温区间最长。根据上述结构,加热部40在初始升温区间急速升温,在中途降温区间提前脱离高温的状态,在再升温区间缓慢地升温。因此,能够提前结束预备加热,并且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都向用户提供非常充分的品质的抽吸体验。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初始升温区间包含温度维持区间的例子,但也可以采取在初始升温区间和中途降温区间之间包含温度维持区间的结构。即,加热曲线也可以由初始升温区间、温度维持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构成,且依次包含它们。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同样地实现上述说明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在初始升温区间的最后设置温度维持区间,在初始升温区间和中途降温区间之间也设置温度维持区间。
<3.2.第二变形例>
如果棒型基材150急剧升温,则棒型基材150中所含的气溶胶源急速消耗,因此,可能引起用户所品尝的香味过强、或气溶胶源快速地枯竭这样的不良。
因此,在第二变形例中,提供包含目标温度阶段性地上升的时间区间即阶段性升温区间的加热曲线。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棒型基材150的急剧的升温并防止上述的不良,提高用户的抽吸体验质量。在表4中示出本变形例中的加热曲线的一例。
[表4]
Figure GDA0003993557250000211
图14是表示基于表4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本图表中的线21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如表4所示,加热曲线包含作为阶段性升温区间的再升温区间。阶段性升温区间由多个时间区间构成,对阶段性升温区间所包含的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的目标温度为对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以上(即,相同或大于)。在表4所示的例子中,再升温区间所包含的第一个温度维持区间的目标温度与中途降温区间的目标温度相同,为230℃。再升温区间所包含的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为比第一个温度维持区间的目标温度大的260℃。再升温区间所包含的第二个温度维持区间的目标温度与再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相同,为260℃。因此,如图14所示,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再升温区间,在第一个温度维持区间维持230℃,在升温区间升温至260℃,在第二个温度维持区间维持260℃。通过上述结构,因为在再升温区间缓慢地生成气溶胶,所以能够延长棒型基材150的寿命。另外,直至再升温区间的最后都能够随之将充分的香味从棒型基材150引出。
阶段性升温区间也可以交替包含温度维持区间和升温区间。对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与对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相同。对升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比对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高。在表4所示的例子中,在再升温区间的最初设置有135秒钟的温度维持区间,接下来设置有80秒钟的升温区间,最后设置有95秒钟的温度维持区间。因为对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与对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相同,所以即使是在前一个时间区间实际温度没有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也能够在温度维持区间使实际温度接近目标温度。因此,能够通过整个阶段性升温区间提高实际温度相对于目标温度的追随性。
阶段性升温区间所包含的升温区间的数量不限于次,也可以是多个。在表5中示出该情况下的加热曲线的一例。
[表5]
Figure GDA0003993557250000221
Figure GDA0003993557250000231
图15是表示基于表5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本图表中的线21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在图15中,对再升温区间中的温度维持区间标注“M”,对再升温区间中的升温区间标注“U”。
表15所示的加热曲线包含再升温区间作为阶段性升温区间,该再升温区间交替地包含多个温度维持区间M和升温区间U。因此,如图15所示,控制部116在再升温区间分多个阶段使加热部40逐渐升温。控制部116在升温区间U中的规定的升温幅度的升温结束的情况下使下一个温度维持区间M开始。理想的是,一个升温区间U中的规定的升温幅度被抑制为几℃~十几℃左右。另外,理想的是,对升温区间U设定的目标温度在不超过再升温区间的目标温度即260℃的范围内升温。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徒然地缩短棒型基材150的寿命。此外,升温区间U中的升温幅度可以遍及整个再升温区间相同,也可以是例如越是进入后半升温幅度越小等不同。
控制部116也可以在检测到用户进行吸引气溶胶的动作的情况下使下一个升温区间U开始。即,在再升温区间,可以在每次用户进行抽吸时升温,也可以在抽吸和抽吸之间维持温度。根据上述结构,在用户进行抽吸的定时升温,香味的提取量增加。由此,即使在加热曲线的后半也能够维持用户所品尝的香味,因此,能够提高用户对于抽吸动作的满足感。
或者,控制部116也可以根据温度维持区间M中的经过时间使该温度维持区间M结束,并使下一个升温区间U开始。例如,在再升温区间,也可以在将温度维持规定时间后升温。根据上述结构,即使不检测用户的抽吸动作也能够升温,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116的处理负荷。在此,理想的是,上述规定时间被设定为与用户过去进行的抽吸和抽吸的间隔同等的长度。在该情况下,实现与上述的在每次用户进行抽吸时升温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在本变形例中,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也是再升温区间(更详细而言,再升温区间中的平均值)最小,中途降温区间次之,初始升温区间最大。另外,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中途降温区间最短,初始升温区间次之,再升温区间最长。通过上述结构,加热部40在初始升温区间急速升温,在中途降温区间提前脱离高温的状态,在再升温区间缓慢地升温。因此,能够提前结束预备加热,并且能够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都向用户提供非常充分的品质的抽吸体验。
<3.3.第三变形例>
用户进行的抽吸的间隔具有个人差异。因此,在一成不变的加热曲线中,可能根据用户而无法品尝充分的香味。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用户的抽吸的间隔短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充分地进行再升温区间中的升温之前,棒型基材150的寿命就耗尽,用户无法实际感受到再升温带来的香味提高的效果。
因此,在第三变形例中,提供根据来自用户的输入可变的加热曲线。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根据适于用户的加热曲线生成气溶胶。因此,不管是对什么样的用户,都能够提供充分的抽吸体验。
在本变形例中,加热曲线包含多个沿着时间轴连续的时间区间即时段。而且,控制部116基于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时段(以下,也称为当前的时段),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
对时段设定时段的结束时期的目标温度。基于时段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是指控制向加热部40的供电,使得在时段的结束时期,实际温度达到对时段设定额目标温度。控制部116在切换时段的情况下,基于对切换后的时段设定的目标温度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
对时段设定多个切换条件。而且,控制部116在满足对时段设定的多个切换条件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切换时段,并基于切换后的时段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控制部116在满足对当前的时段设定的多个切换条件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切换到当前的时段的下一个时段。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行基于多个切换条件的灵活的控制。
对时段设定的多个切换条件包含经过了与时段的时间长度相应的时间。即,控制部116在切换到当前的时段后经过了与当前的时段的时间长度相应的时间的情况下,从当前的时段切换到下一个时段。
对时段设定的多个切换条件包含检测到用户吸引气溶胶的动作。即,控制部116在检测到用户吸引气溶胶的动作的情况下,切换到下一个时段。在该情况下,中断基于当前的时段的控制,切换到下一个时段。因此,控制部116在检测到用户吸引气溶胶的动作的情况下,缩短加热曲线的时间长度。加热曲线的时间长度是指基于加热曲线执行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的期间的长度。此时,控制部116将加热曲线的时间长度缩短与从检测到用户吸引气溶胶的动作的定时到与该定时对应的时段的结束时期的剩余的时间长度相应的量。例如,当前的时段的时间长度为20秒,在切换到当前的时段后经过了5秒的定时检测到抽吸动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6将加热曲线的时间长度缩短20-5=15秒。根据上述结构,抽吸动作的间隔越短,越缩短加热曲线的时间长度。因此,即使在多次进行抽吸动作而气溶胶源提前枯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继续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而向用户送出质量不良的香味的事态。
在表6中示出摘录加热曲线中包含连续的四个时段的部分的例子。
[表6]
表6.加热曲线的一例
时间区间 时间长度 目标温度
时段S1 20秒 235℃
时段S2 20秒 240℃
时段S3 20秒 240℃
时段S4 20秒 245℃
图16~图18是表示基于表6所示的加热曲线进行动作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一例的图表。本图表的横轴是时间(秒)。本图表的纵轴是加热部40的温度。本图表中的线21表示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
特别是,在图16中示出在时段S1~S4的每一个中未检测到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时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在未检测到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的情况下,时段S1~S4各自在经过了与时段的时间长度相应的时间的情况下切换到下一个时段。设为将目标温度设为230℃的其它时段在时段S1之前连续。因此,如图16所示,在时段S1,从230℃升温到235℃。同样,在时段S2升温到240℃,在时段S3维持在240℃,在时段S4升温到245℃。
在此,设为在时段S1所包含的时刻t1检测到规定的输入。在图17中,示出在时段S1所包含的时刻t1检测到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时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在时段S1所包含的时刻t1检测到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6在时刻t1结束时段S1并切换到时段S2。因此,如图17所示,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切换后的时段S2的结束时期,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240℃。另外,如图17所示,因为时段S1在中途中断,所以加热曲线的时间长度相应地缩短。
而且,设为在时段S3所包含的时刻t2检测到规定的输入。在图18中,示出在时段S1所包含的时刻t1及时段S3所包含的时刻t2检测到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时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在时段S3所包含的时刻t2检测到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6在时刻t2结束时段S3并切换到时段S4。因此,如图18所示,控制部1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使得在切换后的时段S4的结束时期,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达到目标温度240℃。另外,如图18所示,因为时段S3在中途中断,所以加热曲线的时间长度相应地缩短。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能够根据满足对时段设定的多个切换条件中的任一个的情形切换时段,同时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能够根据检测到用户进行的抽吸动作的情形切换时段,同时进行加热部40的温度控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根据用户的抽吸间隔进行细致的温度控制。
在加热曲线中所含的多个时段的至少一部分,在连续的两个时段之间,目标温度也可以不同。例如,在表6所示的例子中,时段S1的目标温度为235℃,时段S2的目标温度为与235℃不同的240℃。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在每次用户进行抽吸时都能够使加热部40继续升温,所以能够提高用户所品尝的香味。
在加热曲线中所含的多个时段的至少一部分,在连续的两个时段之间,目标温度也可以相同。例如,在表6所示的例子中,时段S2的目标温度是240℃,时段S4的目标温度同样为240℃。根据上述结构,即使用户进行抽吸,也能够维持加热部40的温度,因此,能够延长棒型基材150的寿命。
理想的是,对时段设定的目标温度为对在该时段之前连续的其它时段设定的时段的目标温度以上。即,与对之前的时段设定的目标温度比较,对之后的时段设定的目标温度不设定为较小的值,而是设为相同的值或较大的值。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用户每次进行抽吸时维持温度或升温而维持或提高用户所品尝的香味。
理想的是,时段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如果时段的数量过少,则难以进行细致的温度控制,因此,用户所品尝的香味可能劣化。关于此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时段的数量不会过少,因此,能够防止用户所品尝的香味的劣化。
理想的是,时段的数量为十五个以下。如果时段的数量过多,则时段的切换相应地频发发生,控制部116所负担的处理负荷增大。关于此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时段的数量不会过多,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116的处理负荷。
理想的是,时段的时间长度为10秒以上。如果时段的时间长度过短,则时段的切换相应地频繁发生,控制部116所负担的处理负荷增大。关于此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时段的时间长度不会过短,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116的处理负荷。
理想的是,时段的时间长度少于25秒。如果时段的时间长度过长,则难以进行细致的温度控制,因此,用户所品尝的香味可能劣化。关于此点,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时段的时间长度不会过长,因此,能够防止用户所品尝的香味的劣化。
加热曲线中所含的多个时段中的至少两个时段的时间长度也可以互不相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行细致的温度控制。
加热曲线中所含的多个时段中的至少两个时段的时间长度也可以相同。根据上述结构,时段的切换变得简单,因此,能够减轻控制部116的处理负荷。
典型地,时段设定于再升温区间。在该情况下,在每次进行抽吸时,压缩再升温区间,与不进行抽吸的情况比较,升温的定时提前。因此,即使在用户的抽吸的间隔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再升温区间充分地升温,因此,能够使用户实际感受到再升温带来的香味提高的效果。这样,根据本变形例,不管是对于何种抽吸风格的用户,都能够提供充分的抽吸体验。
在本变形例中,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也是再升温区间(更详细而言,再升温区间中的平均值)最小,中途降温区间次之,初始升温区间最大。另外,在比较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中途降温区间最短,初始升温区间次之,再升温区间最长。通过上述结构,加热部40在初始升温区间急速升温,在中途降温区间提前脱离高温的状态,在再升温区间缓慢地升温。因此,能够提前结束预备加热,并且从加热曲线的最初到最后都能向用户提供非常充分的品质的抽吸体验。
<4.补充>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只要是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显然都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化例或修正例,这些变化例或修正例,当然也都应理解成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基于从中途降温区间的开始时期起的经过时间判定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例子。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对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和加热部40的实际的温度之差,判定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例如,控制部116按规定周期执行设置于加热部40附近的温度传感器进行的测定,同时监视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而且,控制部116在测定出的实际温度达到中途降温区间的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判定从中途降温区间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根据上述结构,无论外部气温等外部环境如何,都能够在适当的定时进行从中途降温区间向再升温区间的切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控制部116根据目标温度和实际温度的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作为一例,控制部116也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温度和对当前的时间区间(即,与开始基于加热曲线的加热部40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的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即,在表1及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从加热开始10秒后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为100℃的情况下,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100℃和295℃的背离即195℃,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作为另一例,控制部116也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温度和当前的目标温度的背离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即,在表1及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从加热开始10秒后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为100℃的情况下,通过概算,当前的目标温度为295÷35×10=84℃。因此,控制部116也可以基于100℃和84℃的背离即-16℃,控制加热部40的动作。
在当前的实际温度的一方比对当前的时间区间设定的目标温度低的情况下进行的、用于升温的加热部40的动作可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作为一例,上述的用于升温的加热部40的动作也可以基于直至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为止的剩余时间、实际温度和目标温度的背离来控制。即,在表1及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从加热开始10秒后的加热部40的实际温度为100℃的情况下,控制部116也可以在25秒后调整向加热部40供电的电力脉冲的占空比,使得之后升温195℃。作为另一例,上述的用于升温的加热部40的动作也可以固定。即,控制部116也可以在升温时将向加热部40供电的电力脉冲的占空比设为例如始终最大。
可抽吸期间开始的定时的通知可在任意的定时实施。作为一例,可抽吸期间开始的定时的通知也可以在初始升温区间的结束时期进行。作为另一例,在初始升温区间的最后包含温度维持区间的情况下,可抽吸期间开始的定时的通知也可以在初始升温区间所包含的温度维持区间的开始时期进行。作为另一例,在初始升温区间和中途降温区间之间包含温度维持区间的情况下,可抽吸期间开始的定时的通知也可以在上述温度维持区间的结束时期进行。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形成于加热器组件30和棒型基材150之间的空隙作为向棒型基材150导入空气的流路发挥作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本发明的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在加热器组件30的底壁上设置有与外部空气连通的开口。而且,在由用户进行抽吸时,也可以从上述开口向棒型基材150导入空气。
例如,上述说明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地组合。即,也可以将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及第三变形例中的至少两个组合。作为一例,也可以将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组合。即,加热曲线也可以包含:包含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互不相同的多个升温区间的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目标温度阶段性上升的再升温区间。作为另一例,也可以将第一变形例及第三变形例组合。在该情况下,加热曲线也可以包含:包含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互不相同的多个升温区间的初始升温区间、中途降温区间、及包含多个时段的再升温区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装置进行的一系列处理也可以使用软件、硬件及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中的任一种而实现。构成软件的程序例如预先存储于设置在各装置的内部或外部的记录介质(非暂时性介质:non-transitory media)。而且,各程序例如在由计算机执行时被读入到RAM,由CPU等处理器执行。上述记录介质为例如磁盘、光盘、磁光盘、闪存等。另外,上述的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不使用记录介质而经由例如网络来发布。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流程图及顺序图进行说明的处理并非一定要按图示的顺序执行。几个处理步骤也可以并行地执行。而且,也可以采用追加的处理步骤,或也可以省略一部分的处理步骤。
此外,如下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一种吸引装置,其具备:
加热部,其加热基材,生成气溶胶;
控制部,其基于规定了上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
上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
对上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上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上述目标温度,
上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
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比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低,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上述加热部供电。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在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基于上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和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
(3)根据上述(2)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上述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低于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以第一占空比进行向上述加热部的供电,在上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为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以第二占空比进行向上述加热部的供电,
上述第一占空比大于上述第二占空比。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基于从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开始时期起的经过时间,判定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
(5)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基于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和上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之差来判定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
(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曲线在最初含有初始升温区间,
对上述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比初始值高。
(7)根据上述(6)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初始升温区间包含第一升温区间及上述第一升温区间之后的第二升温区间,
在上述第一升温区间及上述第二升温区间,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互不相同,
上述第一升温区间的上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上述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和上述初始值之差除以上述第一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上述第二升温区间的上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上述第二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和对上述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之差除以上述第二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8)根据上述(7)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第二升温区间与上述第一升温区间比较,上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小。
(9)根据上述(6)~(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初始升温区间在最后包含温度维持区间,
对上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与对上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相同。
(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曲线在比上述中途降温区间靠后包含再升温区间,
对上述再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比对上述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高。
(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再升温区间交替包含温度维持区间和升温区间,
对上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与对上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相同,
对上述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比对上述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高。
(12)根据引用上述(6)的上述(10)或(1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曲线依次包含上述初始升温区间、上述中途降温区间及上述再升温区间。
(13)根据引用上述(6)的上述(10)或(1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曲线依次包含上述初始升温区间、温度维持区间、上述中途降温区间及上述再升温区间,
对上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与对上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相同。
(14)根据上述(12)或(13)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比较上述初始升温区间、上述中途降温区间及上述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上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情况下,上述再升温区间最小,上述中途降温区间次之,上述初始升温区间最大,
上述初始升温区间的上述每单位时间的上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上述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和初始值之差的绝对值除以上述初始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上述每单位时间的上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和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上述再升温区间的上述每单位时间的上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上述再升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和对上述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上述再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15)根据上述(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比较上述初始升温区间、上述中途降温区间及上述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上述中途降温区间最短,上述初始升温区间次之,上述再升温区间最长。
(16)根据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吸引装置还具备接收上述基材的腔室,
上述腔室包含供上述基材插入的开口和保持上述基材的保持部,
上述保持部包含按压上述基材的一部分的按压部和非按压部。
(17)根据上述(16)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部配置于上述按压部的外表面。
(18)根据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加热曲线包含多个沿着时间轴连续的时间区间即时段,
对上述时段设定多个切换条件,
上述控制部在满足对上述时段设定的上述多个切换条件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切换上述时段,并基于切换后的上述时段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
(19)根据上述(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基于与开始基于上述加热曲线的上述加热部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上述目标温度和上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的背离,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
(20)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具有加热基材而生成气溶胶的加热部的吸引装置,其中,
包括基于规定了上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
上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
对上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上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上述目标温度,
上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
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比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低,
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包括在上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上述加热部供电。
(21)一种程序,其使控制具有加热基材而生成气溶胶的加热部的吸引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基于规定了上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
上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
对上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上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上述目标温度,
上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
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比对上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上述目标温度低,
控制上述加热部的动作包括在上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上述加热部供电。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吸引装置
111 电源部
112 传感器部
113 通知部
114 存储部
115 通信部
116 控制部
150 棒型基材
151 基材部
152 吸口部
30 加热器组件
32 顶盖
40 加热部
40a 第一部分
40b 第二部分
42 加热要素
44 电气绝缘部件
48 电极
50 腔室
52 开口
54 非保持部
56 底部
56a 底壁
56b 侧壁
58 第一导向部
58a 锥形面
60 保持部
62 按压部
62a 内表面
62b 外表面
66 非按压部
66a 内表面
66b 外表面
67 空隙
70 隔热部
80 内部空间

Claims (21)

1.一种吸引装置,其具备:
加热部,其加热基材,生成气溶胶;
控制部,其基于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所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
对所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所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所述目标温度,
所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
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所述加热部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基于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和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来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下一个所述时间区间的开始时期,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低于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以第一占空比进行向所述加热部的供电,在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为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以第二占空比进行向所述加热部的供电,
所述第一占空比大于所述第二占空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开始时期起的经过时间,判定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之差,判定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结束时期。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曲线在最初包含初始升温区间,
对所述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初始值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初始升温区间包含第一升温区间及所述第一升温区间之后的第二升温区间,
在所述第一升温区间及所述第二升温区间,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互不相同,
所述第一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所述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初始值之差除以所述第一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所述第二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是对所述第二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对所述第一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之差除以所述第二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升温区间与所述第一升温区间比较,所述每单位时间的升温幅度小。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初始升温区间在最后包含温度维持区间,
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与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曲线在比所述中途降温区间靠后包含再升温区间,
对所述再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再升温区间交替包含温度维持区间和升温区间,
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与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相同,
对所述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高。
12.根据引用权利要求6的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曲线依次包含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
13.根据引用权利要求6的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曲线依次包含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温度维持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
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与对所述温度维持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比较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情况下,所述再升温区间最小,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次之,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最大,
所述初始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所述初始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初始值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所述初始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所述再升温区间的所述每单位时间的所述目标温度的变化量的绝对值是对所述再升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和对所述再升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之差的绝对值除以所述再升温区间的时间长度所得的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在比较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所述中途降温区间及所述再升温区间各自的时间区间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最短,所述初始升温区间次之,所述再升温区间最长。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吸引装置还具备接收所述基材的腔室,
所述腔室包含供所述基材插入的开口和保持所述基材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包含按压所述基材的一部分的按压部和非按压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部配置于所述按压部的外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曲线包含多个沿着时间轴连续的时间区间即时段,
对所述时段设定多个切换条件,
所述控制部在满足对所述时段设定的所述多个切换条件中任一个的情况下切换所述时段,并基于切换后的所述时段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与开始基于所述加热曲线的所述加热部的动作的控制之后的经过时间对应的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加热部的实际的温度的背离,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20.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具有加热基材而生成气溶胶的加热部的吸引装置,其中,
包括基于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所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
对所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所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所述目标温度,
所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
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低,
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包括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所述加热部供电。
21.一种程序,其使控制具有加热基材而生成气溶胶的加热部的吸引装置的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基于规定了所述加热部的温度的目标值即目标温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的加热曲线,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
所述加热曲线包含沿着时间轴连续的多个时间区间,
对所述多个时间区间各自设定所述时间区间的结束时期的所述目标温度,
所述加热曲线在中途包含中途降温区间,
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比对所述中途降温区间的前一个时间区间设定的所述目标温度低,
控制所述加热部的动作包括在所述中途降温区间控制不向所述加热部供电。
CN202080100379.7A 2020-10-12 2020-10-12 吸引装置、控制方法及程序 Pending CN1156663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8422 WO2022079751A1 (ja) 2020-10-12 2020-10-12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6301A true CN115666301A (zh) 2023-01-31

Family

ID=81207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0379.7A Pending CN115666301A (zh) 2020-10-12 2020-10-12 吸引装置、控制方法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02855A1 (zh)
EP (1) EP4226795A4 (zh)
JP (1) JPWO2022079751A1 (zh)
KR (1) KR20230085110A (zh)
CN (1) CN115666301A (zh)
TW (1) TW202214128A (zh)
WO (1) WO20220797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89476B2 (en) 2021-01-18 2023-10-17 Altria Client Services Llc Heat-not-burn (HNB)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s including intra-draw heater control,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 heater
WO2024009435A1 (ja) * 2022-07-06 2024-01-11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5262A (en) * 1991-03-11 1997-09-09 Philip Morris Incorporated Tubular heater for use in an electrical smoking article
TWI608805B (zh) * 2012-12-28 2017-12-21 菲利浦莫里斯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加熱型氣溶膠產生裝置及用於產生具有一致性質的氣溶膠之方法
US9423152B2 (en) * 2013-03-15 2016-08-23 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Heating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onic smoking article and associated system and method
EP3042576B1 (en) * 2013-09-30 2018-06-13 Japan Tobacco, Inc. Non-burning type flavor inhaler
US11583008B2 (en) * 2017-01-18 2023-02-21 Kt&G Corporation Fine particle generating device
BR112019020434B1 (pt) * 2017-05-03 2023-10-03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Sistema e método para controle de temperatura em um dispositivo gerador de aerossol aquecido eletricamente
KR20190010433A (ko) * 2017-07-20 2019-01-30 주식회사 케이티앤지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의 온도 보정 방법
US11547151B2 (en) * 2017-10-05 2023-01-10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Electrically operated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continuous power regulation
GB201803648D0 (en) * 2018-03-07 2018-04-25 Nicoventures Trading Ltd Electronic aerosol provision system
CN111902058B (zh) * 2018-03-26 2023-08-01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气雾剂产生设备、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08618207A (zh) * 2018-05-31 2018-10-09 绿烟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控制气雾生成装置中气雾产生的方法和气雾生成装置
CA3113481A1 (en) * 2018-10-12 2020-04-16 Jt International S.A.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and heating chamber therefor
WO2020084773A1 (ja) 2018-10-26 2020-04-30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制御ユニット、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ヒータを制御する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63246B2 (ja) 2018-11-15 2022-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26795A4 (en) 2024-07-10
US20230102855A1 (en) 2023-03-30
KR20230085110A (ko) 2023-06-13
EP4226795A1 (en) 2023-08-16
JPWO2022079751A1 (zh) 2022-04-21
WO2022079751A1 (ja) 2022-04-21
TW202214128A (zh) 2022-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79753A1 (ja)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30102855A1 (en) Inhal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WO2022079749A1 (ja)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4316290A1 (en) Inhal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WO2022201303A1 (ja)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079752A1 (ja)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079750A1 (ja)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3073920A1 (ja) 吸引装置、基材、及び吸引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184958B2 (ja) 吸引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吸引システム
WO2023062788A1 (ja) 吸引装置、基材、及び制御方法
WO2023181282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3073931A1 (ja) 吸引装置、基材、及び制御方法
WO2024024003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4024004A1 (ja) エアロゾル生成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8785826A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CN118714940A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KR20240090486A (ko) 유도 가열 시스템, 제어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CN118742227A (zh) 气溶胶生成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