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54593A -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54593A
CN115654593A CN202211192617.9A CN202211192617A CN115654593A CN 115654593 A CN115654593 A CN 115654593A CN 202211192617 A CN202211192617 A CN 202211192617A CN 115654593 A CN115654593 A CN 115654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cross
dehumidification
flow channel
internal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926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林
黄宏宇
邓立生
李军
詹浩芝
何兆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21119261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545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54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45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的系统包括:交叉流内冷转轮、驱动电机、活动挡板以及热源,交叉流内冷转轮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设置有除湿区和再生区;活动挡板覆盖在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方;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新风入口与新风出口之间形成一次流通道,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之间形成二次流通道,一次流通道和二次流通道相互交错且相互独立,处理空气经过位于除湿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冷却空气经过二次流通道后,再经过热源进入位于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Description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除湿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湿度调节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和工农业生产要求的必要环节。过高室内湿度影响人体热舒适感,且容易滋生毒菌污染空气,而过低湿度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及皮肤,不利于身体健康。工农业生产中,湿度是影响产品质量、作物生产储存、仪表精度和金属器件寿命等的重要因素。目前,电驱动传统蒸汽压缩空调仍是空气湿度调节的主要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电力消耗。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新一代空调技术亟需降低电力依赖、进一步节能降耗并保证湿度调控要求。在此背景下,可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工业余热驱动的固体吸附除湿技术受到青睐。
转轮除湿是吸附除湿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在空调市场上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并拥有光明发展前景。转轮大多采用圆筒形蜂窝式结构,其是将干燥剂涂覆在陶瓷纤维纸等绝热材料上压制成型组装而成。转轮分为除湿区和再生区,在运行过程中除湿和再生同时进行,并在驱动装置带动下缓慢转动,完成除湿区和再生区的切换,实现连续除湿。然而,当转轮再生区旋转进入除湿区时存在大量的再生热量残留,加之干燥剂吸湿过程释放的吸附热影响,不仅导致干燥剂吸湿能力降低,而且伴随的除湿空气温升增大了后续空调显热处理负荷。因此,为了提高转轮除湿性能,需要通过合适的内部冷却方式及时消除吸附过程热影响问题。
目前,已报道了几种处理转轮吸附除湿过程热影响问题的方法,包括增设预冷区、采用多级转轮级间冷却以及非绝热转轮等。在转轮除湿区和再生区之间增设预冷区,当转轮完成再生后先进入预冷区采用预冷空气吹扫冷却干燥剂层,随后再旋转进入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移除再生残余热,但不能解决吸附热影响问题。采用多级转轮,将前级转轮出口空气级间冷却后再送入次级转轮继续除湿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消除吸附热影响,但无法实现吸附过程的实时冷却,效果欠佳,且增设多级转轮时系统结构复杂。非绝热转轮可实现吸附过程的实时冷却,其是将金属转轮分为多个扇形区域,并将扇形区域间的间隔设置为冷却气流通道。吸附除湿过程中从转轮转动轴中心区域引入冷却空气,冷却空气由转轮中心沿半径方向分散流出。这种非绝热转轮可实现扇形区域间隔通道附近的干燥剂层冷却,但扇形区域内部除湿通道难以取得理想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其通过向二次流通道中通入冷却空气,实现转轮吸附除湿过程的实时冷却,及时有效地消除吸附过程热影响问题,并通过将回收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用于干燥剂层加热再生,从而提高系统除湿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进行: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包括:
交叉流内冷转轮,其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设置有除湿区和再生区;
驱动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绕转动轴转动;
活动挡板,其覆盖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方,且所述活动挡板可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之间来回切换;以及,
热源,其中,
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出口之间形成一次流通道,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所述冷却入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形成二次流通道,所述一次流通道和所述二次流通道相互交错且相互独立,新风处理空气经过位于所述除湿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冷却空气经过二次流通道后,再经过所述热源进入位于所述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具有位于自身前半段的转轮前级金属基体和转轮前级绝热基体,以及具有位于自身后半段的转轮后级金属基体和转轮后级绝热基体,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和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和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的下游,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的下游。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所述一次流通道内涂覆有干燥剂。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所述一、二次流通道设有波纹状结构。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转动轴设有与所述二次流通道至少部分连通的贯穿通道。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所述热源采用太阳能、设备余热和电加热的任一种或任意组合。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外形为圆筒形或长方体形。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一个端口与所述热源相连通,所述三通阀的另外两个端口均与所述二次流通道相连通。
如上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一步地,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的下游。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除湿方法,其利用上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行,所述方法包括:
处理空气进入转轮前级金属基体的除湿区,被涂覆于一次流通道的干燥剂层吸附除湿而降低湿度;
活动挡板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二次流通道,以冷却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由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一次流通道流出的空气继续流入转轮后级绝热基体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二次流通道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进一步经热源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吸附饱和后,驱动电机带动转轮旋转,除湿区和再生区上下切换;
活动挡板被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二次流通道,以冷却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处理空气由转轮前级绝热基体除湿区先进行除湿后流入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二次流通道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进一步经热源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交叉流内冷转轮内部设置相互交错且相互独立的一次流通道与二次流通道,可通过向二次流通道中通入冷却空气,以实现转轮吸附除湿过程的实时冷却,从而及时有效地消除吸附过程热影响问题,强化干燥剂层除湿能力。此外,通过回收利用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可降低再生能耗,有效提高系统能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交叉流内冷转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交叉流内冷转轮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交叉流内冷转轮的新风入口示意图。
其中:1a、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b、转轮后级金属基体;2a、转轮前级绝热基体;2b、转轮后级绝热基体;3a、一次流通道;3b、二次流通道;4、转动轴;5、活动挡板;6、热源;7、三通阀;8、驱动电机;9、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按照这里图示或描述的情形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通过向二次流通道3b中通入环境空气或室内低温回风作为冷却空气,实现转轮吸附除湿过程的实时冷却,及时有效地消除吸附过程热影响问题,并通过将回收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用于干燥剂层加热再生,从而提高系统除湿性能。
参见图3-图4,图3展示了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可以包括:交叉流内冷转轮、驱动电机8、活动挡板5以及热源6,交叉流内冷转轮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设置有除湿区和再生区;驱动电机8用于驱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绕转动轴转动;活动挡板5覆盖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方,且所述活动挡板5可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之间来回切换。具体地,交叉流内冷转轮由厚度相同的前后两级组成,每一级又分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转轮的上半部分为除湿区,而下半部分为再生区,除湿区和再生区隔开。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中心为转动轴4,当除湿区吸附饱和后由驱动电机8带动转轮旋转,完成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上下切换,从而实现连续除湿。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方设置有自动控制活动挡板5,活动挡板5的宽度与转轮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厚度均相当。本实施例中,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出口之间形成一次流通道3a,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所述冷却入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形成二次流通道3b,所述一次流通道3a和所述二次流通道3b相互交错且相互独立,处理空气经过位于所述除湿区的一次流通道3a并最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冷却空气经过二次流通道3b后,再经过所述热源6进入位于所述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3a并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可以理解的是,一次流通道3a和二次流通道3b相互垂直交叉间隔分布,一次流通道3a涂覆干燥剂层,而二次流通道3b作为冷却空气通道,转轮前后两级的二次流通道3b隔开,二次流通道3b内冷却气流方向与除湿区处理空气流以及再生区的再生空气流方向均垂直。在吸附除湿过程中,向二次流通道3b中通入环境空气或室内低温回风作为冷却空气,可以冷却一次流通道3a的干燥剂层,消除吸附过程热影响问题,并回收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预热空气随后经热源6进一步加热后通入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再生区加热再生干燥剂层;除湿和再生同时进行,当除湿区吸附饱和后,由驱动电机8带动转轮旋转,完成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上下切换,实现连续除湿。需要理解的是,所述热源6可以采用太阳能、设备余热和电加热的任一种或任意组合。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设计加工,优选为圆筒形或长方体形。
参见图2,上述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转动轴4设有与所述二次流通道3b至少部分连通的贯穿通道。具体地,转动轴4的腔体尺寸与交叉流内冷转轮二次流通道3b的尺寸相一致,在所述转动轴4加工预留贯穿通道可以使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二次流通道3b不被转动轴4阻断,从而保证二次流通道3b的连通。
再次参见图3,进一步地,本系统还包括三通阀7和风机9,所述三通阀7的一个端口与所述热源6相连通,所述三通阀7的另外两个端口均与所述二次流通道3b相连通。所述风机9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的下游。具体地,三通阀7分别与二次流通道3b和热源6相连通,预热空气通过三通阀7切换后经热源6进一步加热,随后通入转轮再生区加热再生干燥剂层。风机9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的下游,有利于将送风空气及再生排气及时排出。
参见图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具有位于自身前半段的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和转轮前级绝热基体2a,以及具有位于自身后半段的转轮后级金属基体1b和转轮后级绝热基体2b,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和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2a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1b和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2b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2b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的下游,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1b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2a的下游。
具体地,交叉流内冷转轮自身前半段和后半段均有金属基体和绝热基体组成,且转轮后级绝热基体2b衔接在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的下游,转轮后级金属基体1b衔接在转轮前级绝热基体2a的下游。在本实施例中,当处理空气进入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除湿区吸附除湿时,活动挡板5被切换到转轮后级的上方,使得冷却空气流入转轮前级的二次流通道3b,冷却空气与金属基体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换热,从而有利于冷却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除湿区的干燥剂层并回收其中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随后经预热的冷却空气进入下半部的再生区,由于转轮前半段的下半部分为绝热基体,因此二次流通道3b中冷却空气并不会影响一次流侧干燥剂层再生。同理,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后半段也是由金属基体及绝热基体组成,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一次流通道3a内并非完全涂覆有干燥剂。具体地,交叉流内冷转轮绝热基体部分的一次流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涂覆干燥剂材料,优选地,本实例中一次流通道3a内均涂覆有干燥剂,有助于提高系统除湿能力。另外,转轮前后两级一次流通道还可合理选择涂覆不同种类的干燥剂材料。进一步地,所述一次流通道3a和二次流通道3b设有波纹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增设波纹状结构,有助于增大干燥剂的涂覆面积以及强化热湿传递效果。
同时,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利用上述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行除湿的方法,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处理空气进入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的除湿区,被涂覆于一次流通道3a的干燥剂层吸附除湿而降低湿度。
与此同时,活动挡板5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二次流通道3b,以冷却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由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除湿区一次流通道3a流出的空气继续流入转轮后级绝热基体2b的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二次流通道3b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除湿区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通过三通阀7切换经热源6进一步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3a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当转轮前级金属基体1a除湿区吸附饱和后,驱动电机8带动转轮旋转,实现除湿区和再生区的上下切换。
与此同时,活动挡板5被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二次流通道3b,以冷却转轮后级金属基体1b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处理空气由转轮前级绝热基体2a除湿区先进行除湿后流入转轮后级金属基体1b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二次流通道3b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后级金属基体1b除湿区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通过三通阀7切换经热源6进一步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3a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如此循环往复,实现连续除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做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叉流内冷转轮,其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设置有除湿区和再生区;
驱动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绕转动轴转动;
活动挡板,其覆盖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方,且所述活动挡板可在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之间来回切换;以及,
热源,其中,
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新风出口之间形成一次流通道,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冷却入口和冷却出口,所述冷却入口和所述冷却出口之间形成二次流通道,所述一次流通道和所述二次流通道相互交错且相互独立,处理空气经过位于所述除湿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冷却空气经过二次流通道后,再经过所述热源进入位于所述再生区的一次流通道并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具有位于自身前半段的转轮前级金属基体和转轮前级绝热基体,以及具有位于自身后半段的转轮后级金属基体和转轮后级绝热基体,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和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和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沿转动轴所在的水平面对称布置且两者在转动轴心所在的平面相互接触,所述转轮后级绝热基体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金属基体的下游,所述转轮后级金属基体衔接在所述转轮前级绝热基体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流通道内涂覆有干燥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二次流通道设有波纹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转动轴设有与所述二次流通道至少部分连通的贯穿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采用太阳能、设备余热和电加热的任一种或任意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流内冷转轮的外形为圆筒形或长方体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一个端口与所述热源相连通,所述三通阀的另外两个端口均与所述二次流通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的下游。
10.一种除湿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利用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进行,所述方法包括:
处理空气进入转轮前级金属基体的除湿区,被涂覆于一次流通道的干燥剂层吸附除湿而降低湿度;
活动挡板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二次流通道,以冷却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由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一次流通道流出的空气继续流入转轮后级绝热基体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二次流通道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进一步经热源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一次流通道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转轮前级金属基体除湿区吸附饱和后,驱动电机带动转轮旋转,除湿区和再生区上下切换;
活动挡板被切换到交叉流内冷转轮前半段的上方,冷却空气流入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的二次流通道,以冷却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干燥剂层;
处理空气由转轮前级绝热基体除湿区先进行除湿后流入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进行吸附除湿,随后作为送风空气被排出;
由交叉流内冷转轮后半段二次流通道流入的冷却空气在回收转轮后级金属基体除湿区的再生残余热和吸附热后进入再生区,预热空气进一步经热源加热后进入转轮再生区一次流通道加热再生干燥剂层,最后作为再生排气被排出。
CN202211192617.9A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56545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2617.9A CN115654593A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2617.9A CN115654593A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54593A true CN115654593A (zh) 2023-01-31

Family

ID=84985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92617.9A Pending CN115654593A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545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71350B1 (ko) 클린룸용 하이브리드 제습냉방 외조기 시스템
JP2005525528A (ja) 収着式熱交換器及び関連する冷却収着方法
CN103096996B (zh) 改进用于低湿应用的干燥剂除湿装备的性能的系统和方法
JPWO2006030901A1 (ja) 空調機
CN102635905A (zh) 复合式热泵型低温再生转轮除湿全热回收新风机组
CN100559109C (zh) 液-固混合式除湿器和除湿方法
CN112146187A (zh) 一种新型转轮除湿机
CN103140273B (zh) 除湿器和除湿方法
JPH07163830A (ja) 乾式除湿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設備
JPH11188224A (ja) 乾式減湿システム
JP3881067B2 (ja) 低露点空気供給システム
JP3300565B2 (ja) 低露点空気供給システム
CN115654593A (zh) 一种交叉流内冷转轮除湿系统及方法
CN116293962A (zh) 一种旋转式涂层除湿系统
CN217654015U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1500197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JP4414110B2 (ja) 除湿空調装置
CN113661362A (zh) 用于具有非常低露点的产物空气的干燥系统
JPS63129228A (ja) 空気冷却装置
JP3316144B2 (ja) 低露点空気供給システム及び乾式減湿装置
JP2000283497A (ja) 吸着除湿式空調装置
JPS59231340A (ja) 除湿空調装置
CN216924588U (zh) 双转轮低露点除湿机及应用该除湿机的生产装置除湿系统
CN218179087U (zh) 一种单转轮有新风超低露点节能型单转轮除湿机
WO2022252467A1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