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49105A - 安全气囊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49105A CN115649105A CN202211323711.3A CN202211323711A CN115649105A CN 115649105 A CN115649105 A CN 115649105A CN 202211323711 A CN202211323711 A CN 202211323711A CN 115649105 A CN115649105 A CN 1156491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ssenger
- stitches
- concave
- drawstring
-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安全气囊,涉及安全装置领域,其包括气囊本体,气囊本体设置有充气状态下朝向乘客的接触面板,气囊本体内部设有若干拉带,若干拉带朝远离乘客的方向牵引接触面板,使接触面板上形成凹形保护部用于限制乘客头部发生偏移;接触面板上设置有若干侧边突出部,若干侧边突出部分别于凹形保护部的周向区域上分布,任一侧边突出部均朝乘客方向突出于凹形保护部。通过周向分布的侧边突出部对乘客头部进行限位,限制乘客头部发生相对凹形保护部的偏移,进而有效减少车辆碰撞时乘客头部与气囊本体之间发生的相对偏移,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全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上设置的安全气囊,主要是用于在车辆发生事故时弹出以保护乘客。但是由于事故发生的状况各不相同,车辆发生事故时受到的冲击方向也各不相同。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侧向冲击力,易使得乘客的头部与安全气囊之间发生相对偏移,导致弹出的安全气囊不仅未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加大了对乘客造成的伤害。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能够减少车辆碰撞时乘客头部与安全气囊之间的相对偏移,以此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减少车辆碰撞时乘客头部与安全气囊的相对偏移,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包括气囊本体,气囊本体设置有充气状态下朝向乘客的接触面板,气囊本体内部设有若干拉带,若干拉带朝远离乘客的方向牵引接触面板,使接触面板上形成凹形保护部用于限制乘客头部发生偏移;
接触面板上设置有若干侧边突出部,若干侧边突出部分别于凹形保护部的周向区域上分布,任一侧边突出部均朝乘客方向突出于凹形保护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气囊本体内部的若干拉带牵引接触面板,以形成凹形保护部,在凹形保护部的周向区域均分别设置侧边突出部,通过周向分布的侧边突出部对乘客头部进行限位,限制乘客头部发生相对凹形保护部的偏移,进而有效减少车辆碰撞时乘客头部与气囊本体之间发生的相对偏移,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优选的,凹形保护部的中心部位朝乘客方向突出于凹形保护部的任一周向边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大凹形保护部的曲率,进而可以减少凹形保护部中心部位的刚度,实际气囊本体弹出后,凹形保护部的中心部位会与乘客面部接触,削弱凹形保护部中心部位的刚度,可以降低对乘客面部的冲击,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优选的,凹形保护部上部区域的突出量大于凹形保护部下部区域的突出量。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车辆在发生碰撞过程中,会导致乘客头部前倾,设置凹形保护部上部区域突出量大于凹形保护部下部区域的突出量,可以使得凹形保护部上部区域先与乘客头部接触,限制乘客头部和颈部的前倾量,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优选的,接触面板上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内折固定部和第二内折固定部,若干拉带包括左拉带和右拉带,左拉带和右拉带分别通过第三缝线和第四缝线固定于接触面板上,且左拉带和右拉带分别位于第一内折固定部和第二内折固定部之间的左右两侧;
气囊本体在充气状态下,第一内折固定部和第二内折固定部设置于接触面板上远离乘客的一侧。
优选的,第一内折固定部和第二内折固定部被配置为,主裁片在平铺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通过折叠分别形成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再由第一缝线和第二缝线分别对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进行缝制固定形成;
第一缝线的长度和第二缝线的长度均小于主裁片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气囊本体在充气后,第一缝线、第二缝线额能够配合左拉带以及右拉带,形成位于凹形保护部周向区域的若干侧边突出部,以限制乘客头部相对凹形保护部于周向上任一方向的偏移,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优选的,第一缝线、第二缝线、第三缝线和第四缝线的内部区域构成凹形保护部,凹形保护部的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八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气囊本体内设有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所述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分别通过第五缝线和第六缝线缝制固定于所述接触面板上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矩形结构外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五缝线以及第六缝线分别平行于第三缝线和第四缝线,所述第五缝线和第六缝线均位于所述矩形结构的下部区域,牵引所述接触面板形成供乘客颈部以下部位侵入的保护区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左外侧拉带以及右外侧拉带牵引接触面板,以形成保护区域,对乘客颈部以下部位也同时形成限位保护,进一步限制乘客整体偏移的发生,提高对乘客的保护。
优选的,气囊本体由若干裁片缝制而成,若干裁片分别为主裁片、左侧片以及右侧片;
主裁片首尾相接,左侧片和右侧片分别缝制在主裁片的两侧以形成气囊本体。
优选的,接触面板连接有预冲击结构,预冲击结构位于凹形保护部靠近乘客的一端;
当预冲击结构受到来自乘客的冲击力时,预冲击结构拉伸并断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预冲击结构,在乘客与预冲击结构发生接触时,预冲击结构拉伸并断裂,并伴随乘客头部一起落入凹形保护结构中,缓冲乘客头部和颈部受到的冲击,提高对乘客的保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设置气囊本体内部的若干拉带牵引接触面板以形成凹形保护部,使得凹形保护部对乘客的头部偏移,进行限制,削弱乘客头部相对气囊本体的偏移,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2、在凹形保护部的周向区域均分别设置侧边突出部,周向区域设置的若干侧边突出部,能够对落入凹形保护部内的乘客头部形成周向的限位,进而可以更好的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碰撞冲击力,提高对乘客的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的气囊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气囊本体的展开裁片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气囊本体的切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主裁片的平铺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主裁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气囊本体的仿真分析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的气囊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四的气囊本体的仿真分析示意图。
附图标记:1、气囊本体;2、主裁片;3、左侧片;4、右侧片;5、接触面板;6、凹形保护部;7、侧边突出部;8、第一内折固定部;9、第二内折固定部;10、第一缝线;11、第二缝线;12、左拉带;13、右拉带;14、第三缝线;15、第四缝线;16、预冲击结构;161、柔性布;162、预断线;163、预断裂部;17、第五缝线;18、第六缝线;19、保护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
发明人发现,碰撞产生的侧向冲击力,易造成乘客头部与安全气囊之间发生相对偏移,导致弹出的安全气囊不仅未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加大了对乘客造成的伤害。
基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安全气囊:如图1所示,包括接触面板5以及设置于接触面板5上的凹形保护部6,凹形保护部6的周向区域上均分别设置有若干侧边突出部7,通过凹形保护部6与若干侧边突出部7的配合,限制乘客头部于周向上任一方向的偏移,进而减少车辆碰撞时乘客头部与安全气囊之间的相对偏移,以此提高对乘客头部以及颈部的保护。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气囊。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包括气囊本体1。气囊本体1由若干裁片缝制而成,若干裁片分别为主裁片2、左侧片3以及右侧片4。主裁片2首尾相接,左侧片3以及右侧片4分别通过缝制固定于主裁片2的两侧以形成气囊本体1。
在其它实施例中,气囊本体1也可以为由更多裁片缝制而成的结构或者其它结构。
参照图1和图3,气囊本体1设置有充气状态下朝向乘客的接触面板5。气囊本体1内设置有若干拉带,若干拉带朝远离乘客的方向牵引接触面板5,使得接触面板5上形成凹形保护部6。接触面板5上还设置有若干侧边突出部7,若干侧边突出部7分别于凹形保护部6的周向区域上分布,且任一侧边突出部7均朝乘客方向突出于凹形保护部6。
在实际碰撞发生时,气囊本体1充气弹出,乘客头部会落入凹形保护部6内,凹形保护部6配合周向分布的若干侧边突出部7,对乘客头部进行了相对凹形保护部6于周向上的限位。相比于只在凹形保护部6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侧边突出部7的结构,分别设置于上下两端的侧边突出部7,能够在车辆受到竖直方向的冲击力时,较好的限制乘客头部发生相对凹形保护部6于竖直方向上的偏移,与左右两侧侧边突出部7相配合形成较大面积且稳定的正面凹形保护区域,提高对来自不同方向冲击力的适应能力,更好的保护乘客头部和颈部的安全。
参照图1和图3,凹形保护部6的中心部位朝乘客方向突出于凹形保护部6的任一周向边缘,且凹形保护部6上部区域的突出量大于凹形保护部6下部区域的突出量。凹形保护部6各个区域的突出量可以通过调节拉带对接触面板5的牵引力自由调整。实际碰撞发生时,乘客的头部通常会与凹形保护部6中心部位先发生接触,由于凹形保护部6中心部位的突出量大于凹形保护部6任一周向边缘的突出量,进而增大了凹形保护部6的曲率,降低了凹形保护部6中心部位的刚度,以此可以降低气囊本体1充气弹出对乘客头部造成的伤害。且通常碰撞时,乘客的头部和颈部会发生前倾,乘客的头部会与凹形保护部6的上部区域先发生接触,设置凹形保护部6上部区域的突出量大于凹形保护部6下部区域的突出量,可以有效的限制乘客的头部和颈部过度前倾,减少因乘客的头部和颈部过度前倾而造成的额外伤害,进一步提高了对乘客的保护。
参照图4至图6,接触面板5上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第一内折固定部8设置为,由主裁片2在平铺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通过折叠的方式先形成第一折叠部,再由第一缝线10对第一折叠部缝制固定形成。第二内折固定部9设置为,由主裁片2在平铺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通过折叠的方式先形成第二折叠部,再由第二缝线11对第二折叠部缝制固定形成。气囊本体1充气状态下,第一缝线10以及第二缝线11均分别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相互平行,且第一缝线10的长度以及第二缝线11的长度均小于主裁片2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气囊本体1在充气状态下,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分别设置于接触面板5上远离乘客的一侧。
参照图1、图2和图5,若干拉带包括左拉带12和右拉带13,左拉带12的一端通过第三缝线14缝制固定于接触面板5,右拉带13的一端通过第四缝线15缝制固定于接触面板5。左拉带12的另一端以及右拉带13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左侧片3和右侧片4上,或者,左拉带12的另一端以及右拉带13的另一端还可以分别固定于汽车上用于供气囊安装的结构上,只要能够实现左拉带12以及右拉带13对接触面板5的牵引即可。左拉带12以及右拉带13牵引接触面板5,与第一内折固定部8以及第二内折固定部9配合,形成分布于凹形保护部6周向区域上的若干侧边突出部7。
在其它实施例中,凹形保护部6上下两侧的两个侧边突出部7,也可以由设置在气囊本体1内部的拉带分别对接触面板5的上下两端进行牵引形成。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凹形保护部6上下两端的侧边突出部7分别由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形成,相比于依靠拉带牵引形成的侧边突出部7,依靠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形成的侧边突出部7,在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缝好时,基本形状已经确定,因此充气成型后,通过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成型的侧边突出部7在结构稳定性上会优于依靠拉带成型的侧边突出部7;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之间的相对间距,保证凹形保护部6的面积,确保能够有足以使得乘客头部完全陷入的接触面;再者,相比于气囊本体1整体的体积,依靠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成型的侧边突出部7的体积占比并不大,因此也不会过多增加气囊本体1的充气量,结构设置合理。
参照图1和图6,凹形保护部6的区域由第一缝线10、第二缝线11、第三缝线14以及第四缝线15围成的内部区域构成。第三缝线14和第四缝线15分别垂直于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且第三缝线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的同侧端部,第四缝线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的另一侧端部。第一缝线10、第二缝线11、第三缝线14以及第四缝线15将凹形保护部6的区域围成封闭的矩形结构,在矩形结构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分别形成四处侧边突出部7。
在其它实施例中,凹形保护部6的形状也可以为梯形等其它形状,具体凹形保护部6的形状,可以通过调整第三缝线14的缝合路径以及第四缝线15的缝合路径实现。
参照图7,接触面板5连接有预冲击结构16,预冲击结构16由柔性布161以及设置于柔性布上的预断线162组成。柔性布16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缝制固定连接于上下两个相对的侧边突出部7,预断线162位于柔性布161的中段,且预断线16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柔性布161的长度方向。在乘客与柔性布161发生接触时,柔性布161拉伸并使得预断线162断开,柔性布161伴随乘客头部一起落入凹形保护结构6中,缓冲乘客头部和颈部受到的冲击,提高对乘客的保护。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参照图8,气囊本体1内还设置有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分别通过第五缝线17和第六缝线18缝制固定于接触面板5上,且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分别位于矩形结构外部的左右两侧。第五缝线17和第六缝线18分别平行于第三缝线14和第四缝线15,第五缝线17和第六缝线18均分别位于矩形结构的下部区域,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牵引接触面板5以形成供乘客颈部以下部位侵入的保护区域19。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参照图9,预冲击结构16由柔性布161以及设置于柔性布161上的预断裂部163组成。柔性布16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缝制固定连接于上下两个相对的侧边突出部7,预断裂部163位于柔性布161的中段。预断裂部163设置为,由柔性布161在平铺状态下先折叠形成预折叠部,再将预折叠部缝制固定形成。柔性布161的长度大于凹形保护部6的结构长度加上结构深度之和。在乘客与柔性布161发生接触时,柔性布161拉伸并使得预断裂部163上的缝线断开,柔性布161伴随乘客头部一起落入凹形保护部6中,缓冲乘客头部和颈部受到的冲击,提高对乘客的保护。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参照图10,凹形保护部6的形状为八边形,八边形的上下边线,分别由第一缝线10以及第二缝线11形成。八边形左侧的三条边线分别由第三缝线14以及第三缝线14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之间的接触面板上的囊袋折线形成,八边形右侧的三条边线分别由第四缝线15以及第四缝线15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之间的接触面板上的囊袋折线形成,进而于凹形保护部6八条边的外周均分别形成侧边突出部7,即使乘客头部受到倾斜向上或倾斜向下的冲击力,位于凹形保护部斜上方或斜下方的侧边突出部7也能够对乘客头部加以限制,减少乘客头部相对凹形保护部的偏移,进一步加强对乘客头部的保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安全气囊,包括气囊本体(1),所述气囊本体(1)设置有充气状态下朝向乘客的接触面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1)内部设有若干拉带,若干所述拉带朝远离乘客的方向牵引所述接触面板(5),使所述接触面板(5)上形成凹形保护部(6)用于限制乘客头部发生偏移;
所述接触面板(5)上设置有若干侧边突出部(7),若干所述侧边突出部(7)分别于所述凹形保护部(6)的周向区域上分布,任一所述侧边突出部(7)均朝乘客方向突出于凹形保护部(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保护部(6)的中心部位朝乘客方向突出于所述凹形保护部(6)的任一周向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保护部(6)上部区域的突出量大于所述凹形保护部(6)下部区域的突出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板(5)上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若干所述拉带包括左拉带(12)和右拉带(13),所述左拉带(12)和所述右拉带(13)分别通过第三缝线(14)和第四缝线(15)固定于所述接触面板(5)上,且所述左拉带(12)和所述右拉带(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所述第二内折固定部(9)之间的左右两侧;
所述气囊本体(1)在充气状态下,所述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所述第二内折固定部(9)设置于所述接触面板(5)上远离乘客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折固定部(8)和第二内折固定部(9)被配置为,主裁片(2)在平铺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通过折叠分别形成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再由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分别对第一折叠部和第二折叠部进行缝制固定形成;
所述第一缝线(10)的长度和所述第二缝线(11)的长度均小于主裁片(2)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10)、第二缝线(11)、第三缝线(14)和第四缝线(15)的内部区域构成所述凹形保护部(6),所述凹形保护部(6)的形状为矩形、梯形或八边形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缝线(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缝线(10)和第二缝线(11)的同侧端部,所述第四缝线(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缝线(10)和所述第二缝线(11)的另一同侧端部,所述第一缝线(10)、第二缝线(11)、第三缝线(14)和第四缝线(15)构成封闭的矩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1)内设有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所述左外侧拉带和右外侧拉带分别通过第五缝线(17)和第六缝线(18)缝制固定于所述接触面板(5)上并且分别位于所述矩形结构外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五缝线(17)以及第六缝线(18)分别平行于第三缝线(14)和第四缝线(15),所述第五缝线(17)和第六缝线(18)均位于所述矩形结构的下部区域,牵引所述接触面板(5)形成供乘客颈部以下部位侵入的保护区域(1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本体(1)由若干裁片缝制而成,若干裁片分别为主裁片(2)、左侧片(3)以及右侧片(4);
所述主裁片(2)首尾相接,所述左侧片(3)和右侧片(4)分别缝制在所述主裁片(2)的两侧以形成气囊本体(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板(5)连接有预冲击结构(16),所述预冲击结构(16)位于所述凹形保护部(6)靠近乘客的一端;
当所述预冲击结构(16)受到来自乘客的冲击力时,所述预冲击结构(16)拉伸并断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23711.3A CN115649105A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安全气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23711.3A CN115649105A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安全气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49105A true CN115649105A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4994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23711.3A Pending CN115649105A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安全气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49105A (zh) |
-
2022
- 2022-10-27 CN CN202211323711.3A patent/CN115649105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545853B1 (ko) | 루프탑 에어백 장치 | |
CN110382307B (zh) | 前部安全气囊 | |
EP2658748B1 (en) | Curtain airbag for a vehicle | |
US8398113B2 (en) | Knee air bag for vehicle | |
US20150321636A1 (en) | Air bag module | |
US20130221640A1 (en) | Middle side airbag confined between arm-rest and seat | |
US8876155B2 (en) | Curtain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 |
JP2003054352A (ja) |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 |
US20100244409A1 (en) | Airbag | |
EP3778310B1 (en) | Side airbag device | |
EP1775177A1 (en) | Airbag forming a recess | |
KR20230082657A (ko) | 에어백 장치 | |
CN215706180U (zh) | 用于车辆的侧面安全气囊 | |
KR20090120026A (ko) | 차량의 에어백 | |
US7328913B2 (en) | Low risk deployment passenger airbag system | |
CN115649105A (zh) | 安全气囊 | |
WO2022097459A1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7441961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216232111U (zh) | 一种远端气囊气袋结构 | |
KR20230166250A (ko) | 승객용 에어백 | |
US11541839B2 (en) | Airbag cushion for vehicle | |
CN213413724U (zh) | 气囊设备的衬垫 | |
KR102604711B1 (ko) | 에어백 장치 | |
JP2023042625A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221340520U (zh) | 车辆气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